我與慈濟的大因緣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家講因緣果報,學佛的人很重視因緣,理解因緣,珍惜因緣,能夠身為人間菩薩大家庭慈濟的一份子,深深感到這份因緣的殊勝與可貴。 話說1998年的某一天,我接到來自花蓮慈濟基金會人資處的一通電話,靜惠師姊邀請我到花蓮上課,主題是「非營利組織的行銷與管理」,當時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正開始受到高度的重視,可是國內很缺乏這方面的專家,許多學者還在起步研究階段。 慈濟當時已經是台灣最大的非營利組織,我雖然有一點非營利組織管理的經驗,但這個題目對我而言是一個挑戰,所以我就婉拒了。沒想到隔不久,德旭師父親自打電話過來邀約,並讓我學到了人生的第一句靜思語,「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鼓勵我勇於承擔,就接下這個挑戰的任務。其實一路走來,我始終都喜歡接受挑戰,但這個因緣特別殊勝。 距離上課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於是我就收集了當時國內外對於慈濟相關的雜誌報導及書籍,盡可能的把所有報導與書籍讀過一遍,也以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行銷與管理》這本書作為核心架構,把證嚴上人所做的一切套到書中的理論,再深入淺出,提綱挈領,整理成簡要易懂的重點,結合我自己對於組織、管理、人力資源跟佛學的體會,做成了一份教材。課程共分開發自我、使命為先、行銷策略、經營績效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五大單元。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準備的過程當中,被上人的德行感動了兩次,讀到上人的事蹟非常地感動,眼眶都濕了。因為有充分的準備,7月31日,三個小時的課程非常順利圓滿,還有資深師姊跑來問問題,以為我是一位資深的慈濟人,其實我才剛接觸慈濟。 更奇妙的因緣是上完課用完午餐,從靜思堂驅車去精舍參觀,這是我第一次來到精舍,沒想到上人正在停車場送客。當我走近的時候,上人剛好送完客轉身,師父就介紹我與上人認識。上人先招呼記者去喝茶,我跟上人就好像熟識很久的親人一般,邊走邊聊走到知客室。 我跟上人報告,我將他的做法與管理理論結合講給大家聽,上人很客氣地問,他的這些做法有效嗎?我就說非常有效……這是我與上人的第一次接觸,現在想想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因緣,也註定從此結下了一份深深的師徒緣。 作者 高明智
0 評論
台大慈幼社的日子
作者 高明智 進入臺大慈幼社是一個偶然的因緣,卻因此改變了我的一生。話說1979年我轉學進入臺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就讀二年級,可能是因為我活潑外向,人緣還不錯,下學期的時候,同學選我作為公行組的組代及整個系三個組(還有國關及政論)的班代。半年後卸下班代時,慈幼社工服團的團長是我們班的同學,就邀請我加入工服團,提到有一個期初幹部訓練營,希望我能參加,我想那就去看看吧。沒想到,在現在新北市石門區石門活動中心兩天一夜的期初營,遇到了我現在的老婆,當時驚為天人,決定要追她,就加入了慈幼社。 一開始工服團是在現在的新北市三重區一家製衣工廠服務,針對當時被稱為女工,比較弱勢需要照顧的女性作業員做輔導。我老婆是福民團,在臺北市萬華區的福民社區服務,後來我們這兩個團與廣慈團合併,集中力量在臺北市松山區廣慈博愛院服務。 廣慈的對象有老人所、婦職所、育幼所,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是育幼所這些孩子們。其實在慈幼社的期間,我們服務的對象很廣,也服務過一些殘障朋友,只要這些社福團體需要協助找到我們,我們都很樂於提供各種幫助,當時真是廣結善緣。在廣慈團服務期間,我是活動組組長,帶著孩子們為他們做課輔,給他們帶動團康,我還變魔術給他們看,教他們空手道(我高中是空手道社社長),帶他們去追蹤旅行。現在想想,當時也就是一腔熱血,非常專注地投入,做就對了。結果也沒有影響任何考研,當初根本就是做就對了,也真的沒想那麼多。這段社團服務的日子,其實是很充實,也很幸福的。 更重要的是認識了我老婆,當時我們在臺大法學院,一棟古色古香的二樓,有一間社團辦公室。我就把社團辦公室布置得非常溫馨,我填了一首詞,請班上擅長書法的同學寫字,把它裱起來掛在社辦,就很有書卷氣與古風。每個禮拜去買花,在社辦插花,我就是那時候學了一點點插花。社辦有一把破吉他,剛好暑假時,我去吉他社學了兩個月,中午的時候就可以在那邊自彈自唱,全體和樂融融。社團辦公室外面長廊上,看出去有一顆老蓮霧樹,枝繁葉茂,到了夏天就會開花結果,這些都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記得我們社團的指導教官說,人生就是不斷的創造回憶,我在臺大慈幼社的日子真的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年輕時的結夏安居
作者 高明智 結夏安居,又稱「夏安居」、「雨安居」,起源於佛陀時代,由於印度夏季雨期長達數月之久,僧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在樹下經行,衣缽常為雨水侵襲而流失。當時的護法善信乃乞請世尊,令僧眾於此期間聚居一處,由居士們供養飲食、醫藥所需,護持僧眾用功。 再者,夏季期間,蟲蟻滋繁,僧眾沿路乞食、行腳、弘法,難免踩傷蟲類及草樹的新芽,是故佛陀基於慈悲,為讓弟子們安心用功,遂制定夏季三月(農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僧眾於界內精進用功,非為父母師長三寶事不出於界,收攝身心,專心辦道。 我對於結夏安居的了解是最近10年才稍有認識,本文是取其在一段時間,精進用功,收攝身心,專心辦道之義。話說1979年,當時我在文化大學唸書,要準備臺灣大學的轉學考試,於是有一些同學就利用暑假在華岡,也就是學校外面租屋讀書。我還記得當年租了一間學生宿舍,那棟公寓叫貝葉廬,詩情畫意的名字。經過一個多月的閉關,真的都沒有下山,只有一次晚上,因為隔壁的同學生病,需要有人陪他下山到士林看病,就陪他去,其他時間都進入專注、無雜念的狀態。最後考上了臺大,從此也愛上了華岡。 上了臺大以後,我仍保有這個習慣,每年暑假2個月期間,就會到華岡附近找一間租給學生的房子。因為暑假沒有人住,是租房的空檔,我就跟房東租2個月,自己一個人住在山上,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後來每年都如此,每年住不同的房子,一直維持到1984年。換句話說,我有連續6年的時間,每年都在華岡附近結夏安居。 我非常喜歡住在山上的生活,空氣好,空間大,自由自在。夏天的臺北很熱,華岡稍微涼爽幾度。有時候吃飽飯我會到美軍宿舍走走,吃完晚飯可以到校園看看觀音山的夕陽。心血來潮的時候可以去擎天崗走走,或是到陽明山前山公園走走,真是非常地愜意。這是外環境的部分,其實內在的世界,身心靈的變化更是難以形容。暑假的這2個月,我可以讀一些自己想要讀的書,身心非常的平靜,這一段生活經歷對我一生的影響非常大。後來想想,這跟出家人的結夏安居,要利用時間精進用功,收攝身心,專心辦道,有點雷同,所以我標題取名年輕時的結夏安居。 這樣的習慣一直到去當兵,出了社會開始工作以後才停止。現在想想還是有點懷念,但是已經放下,不執著。這些歷練讓我收穫了很多有形與無形的知識與智慧,讓我順利考上研究所。更讓我學會了靜思與獨處,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如果能夠有一個清靜的空間,這是非常幸福的,生產力也非常的高。很高興一路走來,我都有這樣的一個好因緣,有能力,有機會可以結夏安居。
學易經變成學孫子兵法
我在1979年轉學進入台大就讀政治系公共行政組,那時候的校園氛圍是崇尚自由,學生不會以課業為重,而是參加許多的社團活動,讀書會,或者舉辦各式各樣多采多姿多元的活動,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因緣不同,選擇參與這些活動。我當時參加臺大慈幼社,吉他社,登山社,還有參加讀書會等,最特別的是參加「毓老」的課程。 我們的毓老師是清朝禮親王裔孫,從四歲開始讀書,直到一百零六歲過世,讀書百年之久,古今中外未有過之者。毓老師也曾在毓慶宮當溥儀伴讀,親炙天下鴻儒碩彥,陳寶琛,羅振玉,王國維,鄭孝胥,葉玉麟,柯劭忞,康有為等人,都是毓老師的恩師,這樣的師門淵源,風儀氣節,都是當世傳奇。 當年我是一個年輕的學子,我很嚮往追尋明師的學習,當年臺大的明師都已經陸續凋零。一個偶然的因緣得知在校園的外面有「毓老」的課程,而且完全免費,很高興的想要去學習易經。沒想到書院的學長說要學易經可以,但是要先從論語開始學習,學完論語課程才可以學易經。我說我的論語程度還可以,但並不被接受。對方也很客氣的說,暑假有開一班孫子兵法的課程,不需要任何資格可以直接報名參加,我就欣然的報名孫子兵法,開啟了一段親炙「毓老」的學習之旅。 這段課程只有一個暑假,我們用的課本是清朝非常重視的「船山兵法」,可是我自己已經有一本竹簡兵法,老師也沒有嚴格要求你要用哪一本書籍,這只是參考資料而已。我記得那年的暑假,我把竹簡兵法當中的孫臏兵法及孫子兵法都用心地看完,並做札記,所以有一些基礎。 老師上課時,我也很用心做筆記,其實「毓老」講課信手拈來,深入淺出。舉一個對我最實用的例子,他教兵法有時也講到莊子。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這是他旁徵博引,一貫的教學風格,對我這樣的人非常受用。 更沒有想到的是,大四考研究所的時候,英文作文題目竟然是The dangers of extravagance,可以直譯為嗜欲深者的危害,於是我就從中國哲學家莊子說的這句話開始寫,當然是寫英文啦,所以我當年就考上了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我去學兵法竟然還可以對考研究所有幫助。 後來這個兵法的課程給我很大的幫助,研究所的期末報告也寫過一篇關於孫子兵法的主題。孫子兵法對我的幫助還有很多,包括做策略規劃跟教策略規劃,還有後來完成將之五德的量表等等,真是不可思議啊。 其實當年我們都稱老師為「毓老」,我連老師的名字(毓鋆)怎麼寫都不知道,但是我個人是非常感恩跟尊敬老師的。剛剛上網查詢之後才發現,有很多當年的老同學,前後屆的學長仍在做一些傳承的工作,雖然做得很辛苦,但是他們都做得非常地甘願,今天也就寫一些小小的感觸,讓這些故事流傳下去吧。 作者 高明智
專家變贏家
這本書在2000年6月由哈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出版,是我的第二本書,當時我正擔任這家公司出版事業部的總經理,也兼任管理雜誌及突破雜誌的總編輯。哈佛有著名的雜誌出版,更是當時著名的企管顧問公司,能夠擔任這樣的位置也是我生涯當中的幸運,要很感恩洪董事長的賞識。 話說為什麼有這本書的出版,要追溯到1993年,那年我轉調到東元電機擔任人力資源部的主管,看到謝總經理每個月都會寫一篇文章,登在公司內部刊物「一流雜誌」,我想總經理這麼忙都能夠寫專欄,我也要跟他學習。所以,我在公司內部刊物開始寫專欄,後來哈佛企管的洪董事長看到我會寫文章,就跟我邀稿,我跟他說要寫就要每個月寫,以專欄的形式來發表,他欣然答應。所以大約在1996年開始,我就開始幫管理雜誌寫專欄,陸續累積了許多的文章。當時的專欄名稱叫做學習廣場,我是以學習型組織為的五項修練為中心思想,廣泛的去寫一些管理及生活的小故事,但都是在闡述五項修練,所以用學習廣場做專欄的名稱。總編輯把文章放在管理雜誌的第一篇,因為每篇大概是1000字左右,單頁排版,可以輕鬆看完,回響相當不錯。 第一次寫知名雜誌的專欄,我也是很用心的去思考主題與創作,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日本松下政經塾參訪,也沒有錯過當期專欄的交稿,因為當時的通訊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我把參訪的心得寫成一篇「不可思議的松風」。 這本書還放了一個附錄A,「日本爵士三人行」,是一篇家庭的遊記。附錄B是「本書文章分類一覽表」,列出這幾十篇文章跟五項修練的關係。今天打開這本書看到這些文章,感覺還是相當有價值的,我個人非常地喜歡,因為它的深度廣度都是足夠的,只可惜現代人願意用心學習,或是有系統學習的越來越少。 我當年還寫了「油菜花的新娘」,「亞細亞的天空」,「斷臂的海星」,「各位同學」,「宮本武藏的訓練」,「人生八卦」等。有一篇「綿羊otto」改編自非常有名的一本談學習型組織的小書,我是國內第一個翻譯的,後來我用來教學習型組織都非常好用。還有「非營利組織的5F策略」,「顧問傑克的心路之旅」,「十倍速的學習之道」,篇篇都是當月學習心得的凝聚。 很感恩有許多人幫我寫序跟推薦,有哈佛的洪董事長,長江的徐董事長,東元的黃董事長。寫推薦的有空大的系主任,統一超商的訓練主管,中油的訓練中心主任,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的主任等等,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現在看到覺得備感溫馨。 最後,我引用書中的自序做結語,歌德說:「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夠不斷地學習,種植並修剪出一片自己的好花園。
態度對了就對了
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一個偶然,一段好因緣,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一本書。2013年4月27日,我開始出版電子檔的奈普敦周刊,用PDF檔的方式跟大家分享。裡面有許多的專欄,都是我主筆親自撰稿,有一些是引用現成的重要資料文章跟大家分享。沒想到也寫了7年多,剛剛查了一下,出版了365集,剛好超過7年。後來,又用影音的方式錄了76集,也就是將近一年半,加起來就有8年多的時間。 2017年底,檀施會的編輯找上我,提議說把奈普敦周刊的一些文章集結,出版一本書,一開始想文章都是現成的,就一口答應了。後來,另一位熟識的資深編輯又找我談,他建議換個方式來出這本書,所以要重整架構,也需要再補一些文章,我想一想,這樣也好,寫文章對我來講並不是什麼難事,就答應了。 記得好像是過完農曆年後,就完成了書的初稿。其實寫這本書時,我參考了猶太人家庭教育當中的數十個價值觀,我把這些價值觀作為無形的系統內涵,再搭配上我獨創的自我驅動的四個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精進、自我省視、自我激勵,作為書的骨幹。並將奈普敦周刊的文章全部套進來,相互對照,力求完善,不足的就重新寫出來,其實這背後是有非常深刻的力量跟意義,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 所有的書籍,我都認為必須傳達重要的價值觀,教育更是如此。我一直以一個教育工作者自居,長期關心教育的發展。有一年我國教育改革的時候,我還委託在日本的弟弟買了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現在的小學教材,去研究他們在小學課本裡面傳遞的價值觀,並寫成一篇文章發表。 這本《態度對了就對了》,一開始的名字並不是這個,而是「自我驅動力……」書名是編輯取的,也就從善如流沿用了。此書在2018年7月出版,推出以後獲得許多好評,在2019年2月有初版二刷,算是檀施會的書裡面少數有二刷的書吧。當年很多師兄姐都加碼自費購買這本書,拿來當做結緣品傳播善法,要很感恩這些大善知識。 回顧我所寫的一些書,都是與「自我成長」有關的,《飛天的能力》是自我超越,《心旅》是自我追尋,《態度對了就對了》是自我驅動,其實都有互相關聯的,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能夠明白與理解,可以有一系統思考與全貌的認識。佛陀教我們的道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這些,我又再一次用現代的語言,現代的文字,現在的故事來說一遍,希望你能夠有機會再用心看一看《態度對了就對了》。
心旅是如何誕生的?
高明智 在我心中始終有一本書,那就是「流浪者之歌」,述說佛陀放棄王子的身份與王位的繼承,走出皇宮去流浪,最後悟道成佛的過程,被德國大文豪赫曼赫塞改寫成「流浪者之歌」。大學時代讀流浪者之歌的時候,還不曉得這樣的背景,但是就是很契合自己的心。我在擔任班代兼班刊編輯的時候,也寫過一篇對話錄形式的流浪者之歌文章,以流浪者自居,來談談自己求學歷程,心路歷程的轉換。 我的心經在無意中出版之後,想說也來出版一本心旅,當初我就把故事的雛形說給公司的同事聽,其中一位同事佳雲擔任撰寫,她加上了一些素材,多了愛情的元素,才有五色鳥關於愛情故事的橋段。她也把個人心靈療癒的過程,結合現代的詩句或歌詞,處理的很好,我個人非常地喜歡。並且邀請她的好朋友小梅為這本書做插畫,所以這本書的風格也算獨樹一格的,整本書是一個大故事,單篇來看有點像現代散文詩,其實都是很好的作品。只是當時我們並不是專業的出版公司,加上與經銷商的關係沒有處理好,最後,書並沒有賣的非常好,可是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年輕人,遇到了人生的困惑之後,選擇走入森林,來到山上,一段悟道的過程。故事也許有點老調,就像求仙訪聖一樣,這似乎是每個年代年輕人都會有的過程,特別是我們那個年代。剛剛提過佳雲把過程處理的蠻好的,也把我要的元素都放進去了,其實佛陀也給了我們答案,我只是藉由現代的文字再講述一遍而已。 心旅的插畫,最近我還用在飛天女神與五色鳥的桌遊上面,是很奇妙的因緣。這麼多年中,我還用「心旅」開了幾次的工作坊,將心旅的內容與個人的修行結合,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只是一般人並不理解。現代人對於詩歌,還有美學的鑑賞,都已經在走下坡。這是一個警訊,也是一個危機,很令人感慨。不過我好像始終扮演著力挽狂瀾於既倒的角色,或者說像流浪者一樣,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重要的是,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走就對了。 附上當初我寫的序給大家做參考 出行 從純真的內心深處 湧出 來到你的面前佇足 跳舞 進入你的心中某處 細訴 探索反省思考我懂 想哭 學會了立志與盡責 演出 愛情在認識自己後 了悟 行動從這裡開始 不孤獨 心旅以詩代序高明智寫于台北 最後,記得有機會上網看看心旅,這是…… 一部嶄新的散文故事詩 一段段美的不能再美的文字 一幕幕宛如你我心靈遭遇的小說 一張張一生難得見一回的心靈插畫 可以在閱讀後回味許久 可以在閱讀時沉思再三 可以用心閱讀治療創傷
我的心經出現於世
作者 惟智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心經只有短短的260字,是大家所熟悉並傳誦的一部經典,是佛經般若部的精髓,充滿了智慧,著作與開示的人也很多,今天來分享為什麼會寫《我的心經》。 話說2008年初,老婆問我一個關於心經某一句經文的問題,我覺得這個經文應該沒有很難,可是她並不理解。我就想到,連我太太這種高學歷的人都不太理解心經,那有必要寫一本比較淺顯易懂,給新入門的人看的書吧。算是為我太太而寫,也是為普羅大眾而寫,所以書名就叫《我的心經》。因為當時每天打開電腦Windows作業系統都會看到我的電腦,我的圖片,我的文件,我的影片等等,所以命名是這樣來的。 再說說我跟心經的因緣,記得我還在企業擔任專業經理人的時候,當時還沒有開始學佛,但是從求學階段陸續會看一點有關佛學與禪宗的書,看得不多,算是有興趣吧。記得有一天,一位同事拿了本心經的小冊子給我看,順手翻一翻,很快就看完了,覺得這個內容大致都懂。後來我發現有些經典我可以一口氣看完,那就表示可能前輩子有讀過吧,認為很簡單也是真的。但是,直到要寫書時,或者是後來學佛比較久,才發現真的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完全透徹地理解經文,其實是沒有那麼的簡單。 當我發現自己有不足的時候,因緣也很巧妙,2008年5月我就開始做早課,持誦法華經,把這一段不足逐漸補起來。以前的我,讀經書通常只讀一遍,從做早課開始,我可以讀十遍、百遍、千遍、萬遍,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用這樣的心態讀經,終於明白也建立了正確的心態。證嚴上人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不是拿來誦,拿來背而已,更要刻在心版,行在腳下,拿來實踐,造福眾生,提升慧命。 我的心經這本書,印象很深刻,初稿只花了一個上午就寫完了。因為我的念頭是把每一句經文翻成白話並解釋,但是全文必須是一篇故事,這樣字數不會很多。因為要有頭有尾,我也沒有選擇玄奘的譯本。接下來,把每一句安排一張我自己攝影的照片及美編創意,這個過程又花了幾個半天就完成了。再搭配當時公司的同仁,聯絡編輯,出版印刷等等,就出書了。想想,要會合這麼多的因緣,在短時間內能夠出版也是非常地奇妙與不可思議。 當時我剛開公司不久,用自己的公司出版了這本書,算是無心插柳的一個作品。一路走來,有很多人喜歡這本書,也獲得一些關注與回響,也算達到當初出書的目的。講到這裡,其實一方面講的是因緣,一方面講的是心經裡面的「心」這個字。當初我寫這本書的心態、心情如何,緣起變化,後來的心境又如何,如果您能聽懂看懂這樣就夠了。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我的第一本書—飛天的能力 高明智
回顧我的職涯發展,主要的角色是專業經理人、顧問、講師,後來還多了一個作者。1995年,也就是30年前,就業情報出版社幫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飛天的能力。透過飛行的四種力量,轉換成一個人自我超越的四種力量。面對挫折的能力、維持能量的能力、不斷學習的能力、控制欲望的能力。每種能力有三種修練,每種修練寫五段小故事,這樣就成了一本書。這是一段特別的經歷,用現在流行語來說就是斜槓人生。 話說當年,我在東元電機公司擔任人力資源的主管,專心致力於本職工作。所以要關心及研究人的問題,我在接受內部講師訓練的時候,自選教學主題也以自我啟發(Self Development)為專題來發表。有一天,我帶著當時還很小的女兒到桃園中正機場看飛機,在進入中正航空科學博物館(現已搬離)入口處,看到牆上寫著飛行的四種力量:阻力、重力、推力、升力,給我非常大的震撼。回來後我就一直思考,為什麼飛行需要這四種力量的組合。並且把這個理論轉換成一個人可以飛起來,也就是自我超越的四種力量,就有了這本書。真的是很特別的因緣。 那時候雖然很忙,但已經開始有寫作的習慣,學習我們總經理每個月寫一篇文章登在公司內部的刊物。另外,當時還有經濟的壓力,想說寫書也許能夠增加一點收入,所以就寫了飛天的能力這本書,一路走來竟然也出了五本書。 後來做慈濟的志工,走上學佛之路,知道靜思堂的屋簷或者是室內壁畫有現代的飛天菩薩。我在花蓮的招待所也遇過飛天菩薩的創作者與廠長,這也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其實菩薩可以飛起來就是要有智慧跟大愛,搭配入人群度眾生的行動,這只是第三種能力的三種修練,其他三種能力的九種修練就是當一個人面對逆境與挫折時該如何自我調適才能得解脫自在。沒想到30年前我就寫出了初步的輪廓。 後記,當年只針對為什麼可以飛起來做闡述,出書後才想到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尚未探討,那就是你要飛到哪裡?也就是人生的目標與宗旨,或是說人生的使命與價值。所以我在2023年底設計了一套飛天女神與五色鳥的桌遊時,就把這一段補起來。未來也預計出版飛天的能力Part 2,讓大家對於整個飛天菩薩的精神更加了解。
母親的愛
我的母親對我的影響,真的無以言喻,印象中的她,一整天的時間,除了準備三餐以外,從清晨賣水果,中午還要到菜園收割地瓜葉,地瓜葉刴碎煮熟成養豬的飼料,還要去騎著自行車收集餿水,晚上作小手工,真的從來不停歇。這樣辛勞地拉拔我們六個小孩長大,還好我們也沒有讓母親丟臉,有碩士、博士,有學校老師,有教繪畫、鋼琴等等。 我成為單親媽媽以後,看著媽媽,我學會了堅持不懈怠。想想小時候,常常三心兩意、虎頭蛇尾無定性,如今我竟然可以將證嚴法師開示的「人間菩提」、「靜思妙蓮華」,每集的逐字稿,堅持十年不放棄。 曾經傻傻的問媽媽:「這麼勞苦,您是怎麼走過來?」她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忍耐。」當時,我無法理解,現在回過頭來,那種無形的力量,烙印在我心。每當煩惱來臨時,我學會了:「沒關係,過了就好。」 在媽媽身上,體會到了付出無所求的愛,她自己無法求學,只期盼孩子能好好用功讀書,媽媽總是說:你去念書吧!明天一早還要上學。有了這分愛我也懂得了愛他人。 媽媽總告誡我們:「打虎抓賊親兄弟。」兄弟姊妹們情誼深厚,彼此和睦相。媽媽如無窮寶藏,有誰能說她不識字呢?現今她已然不在,我只能在心底輕輕地說聲:媽媽,我永遠愛您,您駐在我心中長長久久。感恩您。 作者 陳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