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前 預習作業【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210130 - 法華七喻現代觀 - 總論
法華七喻現代觀-總論
《法華經》希望上中下不同根機的人都能理解,所以運用很多譬喻,其中有名的就是七個譬喻。看起來雖然是《法華經》的故事,但是無論在任何時代,其實都可以去善用其中的精神。 本集段落: 一、「法華七喻」的地位 二、「法華七喻」說什麼 三、「法華七喻」的共通性 21世紀是一個資訊科技飛速躍進的時代,手機、電腦與網路將整個世界變成一個零秒差的地球村。但是現代人的心靈境界並沒有比古人更提升,從家庭、工作、人際關係到自我成長,品德修練,情緒管理,種種挑戰都是自古至今人皆有之。 證嚴上人自1966年創立慈濟,就矢志要依循佛法的教導,落實在慈悲濟世的志業來淨化人心。因為2500多年前,佛陀覺悟的真理應用到當今的現代世界,現代人身上,一直仍是歷久彌新。 證嚴上人 (20200610晨語開示) 現在的人間之路是這麼難走,所以我們要好好開一條道,一條道這條道來接我們的這個經,經的道理如何由這條道走到人間路,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林建德教授 《法華經》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不只是兼具這種佛法的修行,不只兼具宗教性,他的文學性,他的這種故事性,透過故事來說理,透過譬喻來弘揚佛法,這樣的特質很明顯。所以這個法華七喻,七種譬喻就顯示了《法華經》的文學性跟宗教性。 「法華七喻」的地位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 因為《法華經》希望上中下的人都能夠理解,所以它運用很多譬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七個譬喻。看起來是一個《法華經》的故事,但是在天災人禍的時代,或者一般的時代,其實都可以去善用,他的一種悲天憫人的精神。 證嚴上人開示 《法華經》共28品,前面的十四品都叫做「跡門」,跡門是用來教導菩薩法,就是要我們知道,人間如何做。法我們聽不懂,他就用譬喻的故事,比較容易了解。這就是我們人生,如何來,如何生活,將來我們要如何去。在這個人間有形跡,所以叫做跡門。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郭朝順教授 所謂的跡門就是以會入滅的釋迦牟尼佛的身分講。本門就是以佛法身,就是所謂的常住不滅,無始以來就已經成佛的佛法身來講。 這個跡門的部分是在講前六喻,前六喻就是釋迦牟尼佛用這個身份來講。本門醫子喻就是在解釋說,其實佛的入滅這件事情,是一個為了要引導眾生的一個手段。其實佛陀的法身是一直常住,然後不滅的。所以這個是我們講說本門跟跡門。如果從法身的概念,法身是常住的,色身會入滅,所以說從色身的角度來看是變化,變化無常。所以他只是一個有為的現象法,當中的一個狀況。而佛身還有一個永恒常在的法身,而這個法身常在的觀念,其實就是他所要帶出來的。他就是象徵著一種所謂的最高的真理的體悟,這個體悟其實是累積那麼長久地菩薩的修行實踐所能夠累積起來的整體。所以法身就代表說是一個生命,他越來越純粹,純粹到最圓滿的狀態。所以三不朽,所謂的立德、立言、立功。那德其實是最高的,德行就是一個最高的價值,身會朽,但是德不朽。 「法華七喻」說什麼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寬謙法師 佛陀在即將涅槃之前,宣說的妙法蓮華經,在剛開始宣說的時候,就對聲聞弟子說,其實你們學的這個個人的解脫並不是究竟的。所以這些弟子聽了非常的訝異,因此那個舍利弗就三請佛陀,您一定要告訴我們為什麼不究竟。因為有一些聲聞弟子他聽了,覺得很受到刺激跟打擊,所以佛陀就三周說法。等於是透過說法一周,然後用譬喻說一周,最後用因緣來說一周。 在如來的三周說法之中,運用七個譬喻與弟子互動的過程,可分為四個層次。亦即正說、領解、述成、授記。 如來首先以一個譬喻正說主要觀念,然後弟子為表達領解而以譬喻回應。接著佛陀再以進一步的譬喻述成,肯定弟子的領解是正確無誤的,最後就進入授記。 因此法華七喻中第一個譬喻火宅喻在第三品,如來正說自己42年所說法皆為方便權法,目的在引導弟子離苦得樂,因此譬喻就從三界猶如火宅開始講起。 長者為了解救在火宅中嬉戲的孩子們,方便設了三車吸引孩子出離,最後平等的全部給予大白牛車,也就是會三歸一之意。 接下來,在第四品信解品,須菩提與大迦葉等四位弟子,為表達自己終於領解如來的用心,相信自己能夠成佛,而以窮子喻作為說明,將自己比擬為自幼失善,流離失所的窮子,好不容易輾轉來到家門前,卻已全然不識。而佛陀如同富可敵國的長者,為了讓孩子慢慢能夠接受自己,接受整個家業,費盡心機,逐步讓孩子擴展心志,最後時機成熟,才當眾宣佈父子關係,並讓孩子繼承家產。 而為呼應弟子的領解,佛陀在第五品,藥草喻品,以二木三草,一雨普潤作為譬喻。闡述佛陀所說法,如同一味雨,但眾生根機大小不同,就像草木一般,能夠吸收的水量也不同,最後佛陀就在第六品授記了。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寬謙法師 接下來就是在因緣說一周的部分,那麼如來的正說裡面,還有個譬喻就叫作化城喻品。聲聞的解脫道就如同中途休息站,你個人是可以解脫的,但是其實離成佛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在因緣上面來講,是一種中途休息站的意思而已。並沒有辦法到達成佛,那是還需要再去努力的,正說之後又由弟子去領解。去理解說,聽了佛陀這麼說,那我也用一個譬喻來表達我對佛陀說的這一段,我理解了什麼。所以一群弟子們就講說繫珠喻,哪這個就在講是什麼呢?當我們很自私自利的時候,我們只懂得要行這個解脫道的時候,就像這個窮困潦倒的朋友一樣。其實佛陀要我們教我們的是大乘法,就如同送我們一顆摩尼寶珠一般,而我們不懂得去應用。縱然有一點解脫能力,也不夠究竟。所以這個就叫做弟子們的領解,之後如來還是會去述成,還是會去肯定,你這樣的體會是沒錯的,之後又蒙佛授記了。 好,這個都還是在正宗分裡面,但是正宗分的最後一品,叫作第十四品的安樂行品,裡頭有一個髻珠喻。剛才是繫珠喻,現在是髻珠喻了。 這個譬喻在講什麼?妙法蓮華經的可貴如同髻中的這顆摩尼寶珠的可貴了,等於是征戰有功的這些群臣,他就會論功行賞,不管如何的行賞,用他的土地啦,或者用他的車乘啊,或者他的珍珠寶貝去論功行賞。唯有一件事請他是不能論功行賞,就是他那個王冠上面最珍貴的那顆寶珠。 他什麼時候會把這個髻中的寶珠送給群臣呢?那可能就是他即將要死亡,那他把這個有點像傳王位一樣。所以佛陀就講說,其實他講妙法蓮華經真的就是到最後即將入滅之前,他才宣講的。妙法蓮華經的可貴就如同髻中的寶珠一般的可貴。所以我們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聽聞到妙法蓮華經,那真的是要有宿世的善根因緣。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林建德教授 第七個就是如來壽量品,這個譬喻在說,佛陀入滅了嗎?佛陀其實沒有入滅。那個醫生爸爸其實沒有死,他之所以傳出來死去的訊息,是要告訴我們,我們要認真地聽話,要精進修行。所以佛陀的入滅只是要告訴弟子,要聽聞佛法,要依教奉行。不要以為爸爸一直都在,不要以為佛陀一直都在,你有恃無恐,反而會讓你心生怠惰,反而你會覺得這個佛法得來非常容易。所以佛陀的入滅其實就是一種示現,告訴我們,佛的壽量是有限的,事實上是無限,常住不滅的。但是叮嚀眾生,他必須示現入滅或者示現涅槃,來提醒大家精進,那這是第七個譬喻。 證嚴上人開示 法華經中有多少段的譬喻,那就是要適應這些中下根機。這是佛陀慈,大悲,不肯捨離任何一個眾生。所以他用譬喻,將很簡單的,其實裡面很深的道理。淺而入深,由小而轉大,將這個困難的道理在化成了淺顯,從淺顯的道理又再深入去體會。深入體會之後,自然就從小轉大了。這就是譬喻,也是很重要,我們要用心來體會。 「法華七喻」的共通性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 我們看他的譬,七個裡面三個都是表達父親跟子女的關係。原先佛教徒就是佛弟子跟佛的關係是師生,但是這七個譬喻有三個譬喻,這個火宅的譬喻。就是長者跟這些小孩子的關係,接著在第四品信解品,就是窮子,窮子的譬喻也是父親跟子女的關係。再來就是如來壽量品,就是醫子,用藥來救這些中毒的小孩,你看也是父親跟子女的關係。 所以是鼓勵所有的佛教徒成為佛子,佛的家族,這個家族裡面的人,也就是說你要直下承擔。你就是未來佛,而不是學生,你把佛的家業直下承擔下來。所以這一點,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他希望把所有的每一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都能夠圓滿,其實都是成佛之道。所以,你看裡面他說若人入塔廟,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說不用講阿羅漢,你這麼看,這麼微不足道的一種善信,其實也就是成佛之道。 證嚴上人開示 所以法華經,我們入如來家,著如來衣,坐如來座。舉止行動,起居動作,無不都是在如來家,這個家庭。如何來教導,用種種譬喻,火宅的譬喻,窮子的譬喻,長者、人醫的譬喻等等,全都這樣用譬喻來為我們教法。 法華經裡面最著名的這七個譬喻,有幾個共通點是貫穿在其中的。 首先就是將佛陀與弟子的關係比喻為父子,表達了如來身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對於眾生心心念念,悲憫惦記的情懷。 其次有以珍寶的概念,譬喻法華的成佛之道,如同無價之寶一樣珍貴。 此外,也以醫藥比喻法能夠療治無明煩惱之病。 又以商人比喻在佛道上奮進努力的修行者,窮者即是只求自利,不能發大心,立大願的人。而大富長者,則是形容福德智慧皆圓滿的佛陀。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寬謙法師 因為佛陀本來就是一位良醫,佛陀給我們多少的藥方。佛陀的每一部經都是一部的藥方。那因為我們眾生根機不同,要有不同的藥方。所以我們也講說,其實不是佛法複雜,是眾生複雜。就像藥草喻品裡面講佛法就像滂沱大雨,只管下雨下雨,是我們眾生的根機不同,有小根機,有中根機,有大根機,所以接受的雨量不同,他需要不同的法門才會這麼複雜。實際上佛法是,其實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最核心的其實就是如何能夠從權法達於實法,這個也是個必經的過程。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 因為我們一般眾生的生活經驗當中,可貴的東西,寶貴的東西大概有幾類。一類當然就是珠寶,這個大家很容易感受到,而且會去覺得是值得追求的。另外一類就是藥,就是有病的時候,珠寶沒有用了,有病的時候,藥能夠解決你的問題。所以,這可能是法華經會用大家日常生活裡面感受到的可貴的東西,其實也是說明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寶珠,自家寶藏。但是我每天都向外追求,都羨慕別人有什麼,有這樣有這樣。又看到別人有什麼,我沒有什麼。但是不會想到我們有什麼可以開發的,就自家寶藏嘛。所以,這一點也是在法華經裡面提醒我們,怎麼去好好地盤點自己,有很多自家寶藏。自家寶藏並不是你想像中有一個固定是什麼東西,而是你善於把握各種進進出出的因緣,核心價值在哪裡,這個才是自家寶藏。 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這部經是含藏者84,000法門,將空有的精髓將它合一起來,這叫做圓教。就是一個很圓滿的經。所以,我們要知道,要說84,000法藏較容易,但是要聽受這圓經內容的教理,去身體力行,這就是困難。能聽,能回小向大,向著菩薩道路去走,要能了解認識菩提道,這實在是沒有很多人能得到。 我們聽進來,我們就要趕快去用,用出去才叫做妙法。這就是好好來受用,將法華經受用,接受這妙法。接受之後,我們將它用出去,為眾生去做一切,供養未來佛。道理如果能化為這樣的教法,化為這樣的受用,化為這樣自利利他,道風德香就能普遍一切。我們一舉手,一投足,這都是人家看的到。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是我們修行的德香,如果能這樣,就是皆成菩提。 法語法雨-深廣大智明一切法
0 評論
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
第四章「浩盪法華眾」 心得分享:陳明珠 法華會上,天龍八部雲集丶四方菩薩群聚,令人看了心生嚮往,到底有哪些人參與此次盛會呢?本章經文列舉了九類,分別是聲聞眾丶菩薩眾丶天上界丶龍王丶四緊那羅王丶四乾闥婆眾丶四阿修羅王丶四迦樓羅眾丶阿闍世王及其眷屬。 「 內護二眾續佛慧命 」 佛陀有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出家二眾擁護佛法丶續佛慧命,在家二眾也是擁護佛法 丶弘揚佛法。 佛法若要興顯非四眾弟子身體力行、「聞法丶說法丶傳法」不可,五濁惡世極需佛法才能救世,也才能淨化人心,佛法是身心靈皈依處,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唯有護持正法,才能攝受正法續佛慧命。 「 入群體證法 」 佛陀長時間,依方便權巧來引領我們,佛親證真理,對真理如實宣說一切經典,將佛法切實地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放眼慈濟人行於人群中,體證佛所言事理印證,以事理印證佛法,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真實法」、以「付出無所求,還要道感恩」入人群中,在付出的當下「自覺覺他丶自度度他」,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其實無形中是在幫助自己增長慧命,洗滌自己的心垢,調伏自己的無明、執著與貪瞋痴,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以修行必定是得要走入人群,啟發智慧之後才能體證佛陀所言之真理。 「 無時不在學 」 學無止境,無時不在學,遇事而學,解了而後覺,恆覺而不退,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眼見的一切人 事,也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好的丶壞的丶善的丶惡的,都是一個學習及警惕反省的境界,就像我們是非常有福能踏入慈濟,跟著上人學會知足丶感恩丶善解丶包容,學會心寬念純,學會慈悲喜捨,學會隨喜讚嘆,在慈濟世界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怎麼樣做一個真正的人,學會慈眼視眾生,在慈濟裡完全免學費只要肯用心,包準您一定學到會。 「 浮現善種子 」 若心「未生惡」要「令不生」,心念端正不讓一念惡升起。若是心「已生惡 」要「令速斷」,「善未生令速生」丶「已生善則令增長」,把握每一念浮現善的種子,隨分隨力付出在當下,雖行菩薩道上也難免有魔考,但要時時善護自心這一顆善的種子,才不會遭遇任何事,憂惱不濟事 反失諸善行,在八識田中種下善因種子,所遇之人事物也必能與善相應。 「 時時轉法輪 」 以車輪譬喻說法、有度世之意,車輪是向前旋轉,不時的旋轉著,佛法流傳於世,要如車輪般的推動,傳法丶說法亦復如是,佛法運轉心中,清淨妙法除了得以度人外,尚且足以摧毁世俗一切邪惑之見。 法輪亦如心輪,預轉法輪先轉心輪,勤於薰習聞法日濡月染,入人群中在形形色色境界裡,藉事練心,藉由世間人與人之間的境界修身,在人事惡劣環境中磨練,並將外境收攝入心,也在內心徹底轉心輪,時時以法輪轉心輪、以心輪轉法輪。 總結: 佛法難聞 我今已聞 人身難得 我今已得 明師難遇 我今已遇 靜思弟子 陳明珠 感恩合十🙏 第6章彌勒啟疑問 心得
動靜疑悟意境深遠 法,不能只是依文讀誦,要將法入心再發揚光大。 除了自己受用,也能用種種方法讓大家理解、受用,才是真正法入心。人人心頭都有靈山道場,能與佛的心靈風光會合,即能攝受佛陀一生說法、示教的道理。法若能應化無窮,就能發揮心光照徹山河。 佛陀的心光就像太陽,無處不照。人心是被無明遮蓋,眾生的無明由來已 久,無始以來一念無明起,即八萬四千煩惱門開。就如沙塵暴,嚴重時整個天空灰濛濛的,抬頭看不到太陽,前方明明有一座山,卻被漫天沙塵遮住,看不清楚山形。生活中也一樣,遇到境界來時,也常常被境界所轉,當下無名就迅速竄起,引導我們的五根去造作,如此起惑、造業、受苦連連不休。例如歲末年終大掃除,家人對於斷捨離的看法也都不一樣,有人覺得該丟,有人覺得該項東西還有應用及使用的價值。慈濟人落實環保理念,希望能將垃圾減量將有用的資源回收、再利用;慈濟人守護大地,將分類好的資源可以循環再利用而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若平時在生活中落實減法生活,歲末年終就沒有大掃除的困惱;因為平時都將家裡整理得乾乾淨淨,該回收就回收再利用、生活也沒負擔,哪有年終大掃除的困惑呢?就如心鏡一樣,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能修行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就更臻至善。 佛陀講《無量義經》之後入定,靜默的境界很美、很透徹、很莊嚴,得道者的心靈能夠體會,但尚未徹悟的人仍然無法了解佛陀入定的境界,心想這景象有什麽含意?佛陀接著要說什麼法?有人起了好樂心,祈望佛陀趕快宣說教法,有人懷著仰慕的心,也有人還是充滿疑問只有已經透徹了解的菩薩,才能體會佛之本懷,所以需要「菩薩悲智互動,當機啓教傳法」。 「近者應問,久者應答」。近者是現在才修行,還不很了解,所以要問。提問者真的什麼都不了解嗎?有句話説「大疑大悟」,正是因為了解才會問,若什麼事都不了解的人,就不懂得問。懂得問問題的人才能問出問題的核心與重點。彌勒顯跡「我不懂,要找一個人請問」,找的對象當然是根機相當的對機者。彌勒菩薩知道這個疑問非過去已成佛者不能答,而文殊菩薩是過去的龍種上尊王佛,現在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所以現菩薩身相,同時也是後面經文提到的八王子之師。文殊菩薩智慧之高,能回答在場人人對釋迦牟尼佛「現神變相」的疑問。 法華會上境界之美,在二位菩薩的問答中顯現其奥妙,所以説「文殊表大 智,彌勒修唯識,意顯此境,唯智能入,非識可知」,唯有大智者才能入此境界,若沒有智慧,無法深入這個境界;若非具有與佛同等、靜寂清澄 的第九識,也無法了解這個境界。菩薩問答有這麼多意義,我們能用言語 解釋嗎?唯有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能夠互相對機,彼此問答。 凡夫一念無明起,背覺合塵,與入人本具的覺性背道而行,會合入滾滾紅塵,就無法回頭,生生世世都在六道中。 沉淪六道中的凡夫,雖然守規戒而來人間,在人間安分守己、行善持戒,還有因緣得聞佛法;但是人間處處陷阱,無明常現前,若一念偏差又會脱離人道。如慳貪不捨,可能入畜生道、餓鬼道,若再造更惡的業,就會墮入地獄道。種種惡業都因一念無明起,要再回歸本性風光,就很難了。 我們的煩惱門為什麽持續開著?因為缺了法水。若能聽聞佛法,有如乾早的土地接受雨露慢慢地潤溼。心地若缺少法水,如同一顆好的種子在乾旱土地上,沒有水也無法萌芽,無法向下生根;心中缺乏道根,覺悟的菩提樹就無法生長。 佛陀眉間發出白毫相光,這道光明不只是有形的光,也是人人心靈所吸收的光。佛陀的心光可以普照萬八千土,能夠照進眾生不同的心境。萬八千土是譬喻人人的心境,有的人内心很清淨,體會、了解佛法後,心境歡喜、踴躍,已心和佛的心光會合,那是諸佛的境界。有的人内心起疑,或是生起懊惱等等,這就是六趣的境界,至於是在何趣,就看各人的心靈境界。 佛光普照著有形的曼陀羅華、曼殊沙華,花的境界五彩繽紛。這些花也表示適意或柔軟・應人人所需,能調伏剛強的人心。法華行者就是要學習法華的精神--適意、柔軟,就如生活中待人處事,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結好人緣就是要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用祝福的心意,也算是心想好意,而跟人家廣結好緣的方法要順人心、適人意、如人願。順人心就需要有他心通的基本能力,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如此才能貼近對方的善心。適人意就不要違逆人家的善意,對方的好意要順勢而為,才能贏得對方歡喜;如人願就要是要力行好事,長輩或善知識的勉勵與鼓勵,要身體力行,如此受惠的就是自己及周遭的親朋好友。如能做到順人心、適人意、如人願就能廣結善緣、成佛一半。學佛就是力行佛法、走入人群,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如此才能覺行圓滿、時時法喜充滿。 蘆洲一 葉金標(惟濬) 感恩合十 第二章 經序六成就 心得
佛陀將滅示遺教,卷首安置六成就 阿難集藏傳後世,經序取信在人間 大德共聚靈鷲山,聞法證信如實修 比丘為因羅漢果,因果盡亡無生滅 佛陀入滅前,阿難向佛陀請示,至於惡性比丘,佛滅度後,何人能夠調伏他們?佛陀說:「大家在僧團修行,應互相包容,對於不守規矩的人就慈悲勸導,對方若能接受,為他歡喜祝福,假使不能接受,只得默擯,不序理會,隨他而去。」 上人說:「看到這段文,連我的心也痛。」可見上人有所同感。上人為了弟子的慧命,不顧身體的勞累,一出來行腳一次就是一個月。每天行程從5點多開始,院長帶著副院長醫護同仁、來自不同人士、不同弟子,一批批輪流座談,到晚上用餐時間。有時候邊開示一邊打著點滴,看了真的很不捨。我們身為上人的在家弟子,更要做一個,不讓上人放心不下的慈濟人。 迦葉大愛成全,阿難大忍負重,迦葉尊者的 細節規戒提示,阿難心思坦然守規戒如儀。108頁 當要結集佛的經教,阿難被迦葉尊者指出煩惱未盡,就在眾目睽睽下將阿難帶出群眾,還提出幾項阿難的突吉羅罪,應於僧中懺悔過錯,阿難感到非常羞愧。 阿難當佛陀的侍者近30年,沒有貢高我慢心,對於迦葉尊者,用這樣的方式教誨,他不但沒有生氣,還感到非常羞愧又難過回到靜修處,以最虔誠的心反省。 阿難對於長者的尊重,謙卑縮小自己,虛心接受、不起瞋恨、用心反省自己、心思坦然以最虔誠的心反省,而證得三明六通。 阿難有這樣的精神,真的很佩服,如果是我,我做得到嗎? 所以阿難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六種成就缺一緣不聚會,亦即諸事不能圓滿成就,如今遵佛遺教,聚眾結集經教,破疑、立信、異外道。六種成就,謂信、聞、時、主、處、眾成就也。」126頁 佛陀時代:很多人信佛陀所說的法,而追隨佛陀「信成就」。一時「時成就」佛坐在樹下開示「處成就」,四眾弟子圍繞在佛面前「眾成就」,用心聆聽佛陀開示「主成就」大家用心聞法,充滿法喜「聞成就」 。 現今時代:感恩上人創造慈濟世界,有很多信眾參加「信成就」。 2020.12.05「時成就」,新店靜思堂歲末祝福「處成就」,上人坐在講經堂開示「主成就」,眾多師兄師姊齊聚一堂「眾成就」,聆聽上人開示,用心聞法「聞成就」。 88水災莫拉克颱風:2009.08.06莫拉克颱風「時成就」,兩天下的雨,相當於一年份的雨量,造成小林村部落滅村、多處淹水、山崩、土石流。上人的悲心,呼籲平安的人,要趕快幫忙災民。慈濟人當然相信上人的話「信成就」,從台北坐高鐵到高雄左營轉遊覽車到林邊。為了幫忙居民清掃家園,路上處處險象環生。 打掃告一段落。上人請政府單位找適合的土地,要為無家可歸的災民蓋杉林大愛村,近兩千戶永久屋蓋好幾個地方「處成就」。因為即將過年,上人希望在88天完成,讓災民能入厝過好年。大家聽聞上人的呼籲,分批往工地幫忙「聞成就」。終於在過年前,每戶收到慈濟88種的入厝禮,還為災民辦了300桌豐盛菜餚慶祝入厝。他們只需帶著幾件衣服就可以入住。 災民說:「晚上風雨來時,再也不用擔心受怕到天亮,可以永久安穩安心定居下來。」「眾成就」 若不是證嚴上人的大慈悲心,歷經很多困難,堅持對的事,做就對了,讓災民不用住帳篷或寄人籬下,才能換來六千多人,有永久屋可住。「主成就」。感恩上人帶領慈濟人,為佛教為眾生,這是上人的悲願,慈濟人跟上人走就對了。 六種成就:謂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這六種成就缺一不可,若缺少其中一個緣,諸事就不能圓滿成就。 陳麗秀 感恩合十 靜思法髓妙蓮華 第三章 殊勝靈山會 心得
因緣相隨依佛住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只要路正確不怕路遙遠,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出生在山中,父母家庭生活的經濟來源,靠山產為主,養活一家老小。從小就要幫家裡採農產品,甚至假日要當挑夫賺錢,孩子們從小就培育了堅忍耐力的體魄。父母雖然沒受過教育,但是教養我們兄弟姊妹,還是以善以愛為出發點。孝順長輩,友愛兄弟,逢年過節慎終追遠,祭拜先祖,以及到寺廟求神拜佛,從幼小心靈已攝造了心靈上的信仰。 活到半百,兩岸開放後才有因緣到大陸經營事業,因而認識慈濟。有了慈濟緣,得以深入貴州山區訪貧,冬令發放,發放獎助學金,安徽勘災賑災,甘肅蓋水窖等扶貧扶困的活動,因此也結了很多善知識及善緣。 慈濟世界是感恩的世界,人人感恩,時時感恩,事事感恩。上人說能付出就是福氣,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見苦知福才能珍惜你所擁有的,知福惜福再造福,才能減少煩惱,降低執著。能布施時間財物,也是捨去貪欲,我們ㄧ定要對佛法信受奉行,一次一次的熏陶,點滴的捨去貪念。欲望少了一點,快樂也就多了一點,心裏也能輕安自在,所謂種好因結好緣得善果。 累世熏修求聖道 行善之念不可無,從來善道在助人,善心有愛最美姿,儀態表達攝人心。 有一天與客戶巴拉圭的客戶王美蘋師姊相約在前台北分會取訂單時,雖然之前師姊常常講慈濟,但我並沒有特別的好奇。那一天從巷口一路走過,看到每一位師兄姊都是和顏悅色,慈眉善目,彬彬有禮的接待引領,讓我非常的震撼與攝受。於是拿了訂單後隔日再次前往取得月刊了解後,也許慈悲心被啟發吧!當下就繳寄月刊郵資及每月繳善款成為會員。 當時也有一位師姊士林區陳美麗師姊在旁說,你不用來繳,我每月去我公司收。她的真誠也很感動,五年來不斷邀約到精舍巡禮,但一直因緣不具足都沒成行。直到有一天在我家附近的榮星花園的義賣活動,請了一幅偈文的牌匾,偈文『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這幾句偈文給我心裏非常膨湃,內中的涵意與現在社會的紛圍有很大不同的意義。 當時我迫不急待的打電話給美麗師姊,我想見證嚴法師,於是就選擇春節年假與我家師姊開車前往精舍。經過師姊引領,頂禮上人,拜會上人。春節期間人山人海,經過一番寒暄,用完中餐安排志業體的巡禮,從小學、初高中、醫學院、醫院、靜思堂,眼前所目睹的,光是軟硬體建設的經費,何況是管理,不是一般的企業所能承擔的,何況是一位瘦弱的出家法師。 從內心思考,一定是有德行有大修為的師父,應該是再世佛陀應身世間來救拔世界苦難的眾生法師。如此的財力、物力、人力的龐大,必定要眾志成城共襄盛舉,所謂人多力大福才大。雖然過去沒有特別信仰,但我已找到我的人生方向。於是我再次向師姊表明,經過這次精舍的巡禮,我要投入慈濟的大家庭,盡我所能出錢出力。雖然是供薪階級,過去來不及参加醫院援建資金,除了每月捐善款外,經我家師姊的同意,以兩年大陸薪水圓了一個建設榮董,這也是参加慈濟自許做對的第一件事。 法緣殊勝宿緣深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的靜思語。很殊勝的因緣就在巡禮離開精舍那一刻,遇到了大陸廣東的志工,互相交流換上名片留下地址,之後透過台商相互連繫。廣東在東莞志工的工廠定期聯誼,後來由師兄的報名三天兩夜實業家生活營,更進一步的了解上人的理念及慈濟的精神四大八法。課堂中隊輔也分享認識慈濟後,有好因好緣要多参與多投入,要身體力行,所謂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要多說在慈濟所做的、做你所說的。 在圓緣時也向上人請益,如此龐大的志業體,上人每天日以萬機,時間有限如何安排,上人輕輕的答說前腳走後腳放。當時我的同行師兄也請益上人,要如何才能把菸戒掉,上人回應,一位堂堂七尺大男人無法對付那幾寸的香菸,我也無法幫你戒除。其實上人的法是由簡入繁,由繁入簡,法要入心,要身體力行。只是眾生的執著心太重,想得太多想得太複雜,事情認真做就好。對人要和睦相處,要敬天愛地、謙卑自沖、借事虔誠。 慢慢體悟上人法,後續也有台灣資深師兄姊因送骨髓的到廣東,集合台商來分享慈濟世界。也因1991年華東大水災的兩岸慈濟情的開展,走入災區勘災冬令發放。援建大愛新村,援建水窖,援建學校等,將愛的種子灑播在大陸神州。 如今這棵種子也開始萌牙,成長、茁莊,遍地開花。修行無不在於一念心,一念善心,且這心念要守護好。若能心正念正見解正,自然不復煩惱除雜念。心念如有毫差千里偏,那就失之千里。如能自度度人,才能悟到妙法。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柔和忍辱是妙方,四無量心弘誓願,六度萬行菩薩道。走進慈濟的法緣學習結好緣得善果,一路参與法喜充滿。 也許是宿世因緣未了,所謂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來世果。我相信學佛要有因緣果報觀,順境時還有無常觀,逆境時要有無常觀。在亞洲金融海嘯前一年,服務三十六年的公司董事長夫妻父子突然捲款潛逃國外,留下一筆爛帳,6000萬連帶保證責任。唯ㄧ還留在台灣的保證人,只剩我一人,頓時晴天闢靂,ㄧ下子從天堂掉入地獄。名下的財產及將失去,一無所有,未來前途何去何從,是否人生就走到此為止。 忽然間好像被上人當頭棒敲下,上人曾經說過:順境時要有無常觀,逆境時要有因緣觀。人生逆境跳脫不過時,上人說可以把你人生歸零歸零。雖然已有了65歲年紀,只要身體健康,社會資源還在及好人緣,人生還可重來。轉個念就找家中妻子、孩子,媳婦、女婿等,你們都長大成人各有家庭,各自照顧好自己家庭。我只要能自力更生,不會向你們伸手。自我發個心立個願,真的願大志堅菩提現前。即是跟上人有法緣,也有很深的宿世因緣。真的龍天護法,上人的加持,法親的陪伴。已經多活了15年,至誠發願今生今世,來生來世,勇猛精進,永不退轉,永遠永遠! 2021年2月16靜思弟子陳輝雄(濟峻)感恩合十 靜思法髓妙蓮華 第一章「緣起言靜思」讀後心得
序品是敘述佛陀講說《法華經》的因緣,這一張的章旨「緣起言靜思」: 法性綿延無終始,自性清淨無污染;佛佛道同法華經,暢佛本懷真實法;靜思法髓妙蓮華,真空妙有菩薩道,濁世應機啟圓教,靜寂清澄歸佛性。P.26 從章旨中可以看出:上人為救濁世眾生,開啟「真空妙有菩薩道」的悲心,而真空妙有的菩薩道是源自於「佛佛道同法華經」;因「法性綿延無終始」,為喚醒「自性清淨無污染」的眾生,回歸「靜寂清澄歸佛性」而開闢「慈濟宗門」人間路,希望透過「靜思法脈」勤行道,讓佛法流傳在人間。 《法華經》是佛教大乘經典,能適應現代眾生的根機。P.32 上人曾發心立願, 要把釋迦摩尼佛的精神留傳在人間。「以靜思為法華鋪路」;我們都知道「靜思」是上人為自己取的名字。從「以靜思為法華鋪路」文句中,很清楚的看出上人弘傳法華的志節。「開慧楞嚴,成佛法華」,菩薩道則是成佛必經的過程,也就是成佛的道路;上人帶我們行菩薩道, 教我們行向人間、走入入群,稱我們為人間菩薩,一則是鼓勵、一則是讓我們學習接受洪爐鍛鍊,還能夠保持心地清淨,早成佛道。 靜思道場重視「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內修誠正信實,讓心清淨至靜寂清澄的境界。但我們不只是去除習氣自修自利、獨善其身而已,還要在此濁惡世間,讓更多人走入慈濟之門。因此,除了內修也要「外行慈悲喜捨」,發大心為天下人付出,走入人群行菩薩道廣度眾生,讓人人能夠接觸佛法、認識佛法,理解佛陀來人間的本懷。P.33 上人常告訴我們:菩提大道直。末學則深覺:慈濟菩薩道是修行的捷徑。「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內修外行,自度度人,這就是菩薩道啊!尤其,當四弘誓願與誠正信實連結,任何事情都抱持「藉事練心」的態度面對,人對我錯、你是我非,不但可以當心宅的主人,還可以長智慧、除息氣。「妙法蓮華經」的「妙」,真的是妙,用在「慈濟宗門」人間路,更妙。法入心,法入行,可以淨化自己帶動別人。 凡夫無法理解清淨無染、靜寂清澄的開闊境界,雖然知道造業因、得苦果,卻不知道為何造業,也不知道是造作什麼業因,只是在受苦中想著如何消災免難,執著於如何造功德、追求功德。除非回歸源頭了解為何招來這麼多苦,才有辦法去除苦難。P.33~34 凡夫無明,真的「不知道為何造業,也不知道是造作什麼業因」,「只是在受苦中想著如何消災免難」。佛陀初轉法輪,講說四聖諦:苦、集、滅、道。要滅離苦果、苦受,必定要行道、斷集。以目前的新冠病毒而言,社會大眾無不談病毒而色變,終日惶惶不安!上人提供:抬頭對天求懺悔、低頭對地道感恩——齋戒、素食、行善助人的靈芳妙藥,可以遠離病毒的糾纏。無明凡夫卻寧可惶惶終日,也不願意改變飲食習慣。奈何? 大愛電視報導:美國,一位慈濟志工從事護理工作,篩檢「確診」,立刻隔離,可是除了確診外,沒有任何症狀。(編按: 有喪失嗅覺,無其他明顯症狀,他心有法,心很安,很快痊癒。) 志工自己的解讀是:病毒到了體內,找不到動物性蛋白質可以繁殖,時間到了,病毒就消失了。因此,以親身經歷做見證,大力推素。這便是「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的善循環。 得人身,聞佛法,遇明師,何等福德因緣!《法華經》能適應現代眾生的根機,願天下諸有情皆有好因緣聽聞法華,同霑法益,自利利人;同行菩薩道,自度度他;疫情早日消弭,社會祥和無災。 甘緣香虔誠合十 法華經序品心得(第八章 文殊忖佛意 p771-945) 周秀敏 感恩合十
讀序品就好像在欣賞一齣舞台劇,劇名叫做「離言法華」,登場演員只有三位,就是佛陀丶彌勒及文殊菩薩,演戲目的主要是為了鼓動人心,令大眾生疑起信念,也確實很有效果。 「彌勒親問文殊言,佛陀何故放此光⋯」,優美的詞曲意境搭配手語動作,讓在場各位不由自主沈醉其中!這次歲末祝福入經藏,我有幸站在台上擔任種子引導環保菩薩比手語,一遍又一遍的彩排練習,序品內容已然刻入內心深處,即使結束這麼久了,偶爾想起,我的腦海中還是不時浮現佛陀白毫相光照遍萬八千土景像,真的很有畫面!而這個萬八千土描述的是人人的本地風光,本地風光説的就是我們的「一念心」。 第八章的主題是文殊忖佛意,內容是由過去佛文殊師利菩薩現身「助佛教化」,雖然衪在過去貴為七佛之師,仍是十分謹慎解釋,要讓大家知道,分析別人內心並不容易,何況是要解說佛陀發光現六瑞相的原因了。 本章共有七個小節,,上人這首偈語短短幾個字,便把七小節精華全部濃縮在內: 「文殊彌勒相答問, 悲智互動令生信, 放光為演妙法華, 古今諸佛皆如是, 一性圓明本自然, 一乘實相難信解, 三乘教法隨機宜, 三草二木一雨潤。」 從序品中,我了解到傳法若要傳的生動,首先必須要有默契良好的啓機者與對機者。佛陀為了應機傳法,首先在序品現六瑞相,主要是怕大家聽其說法太久會感到疲憊,甚至起懈怠心,因此以另一種形式宣講法華經,先示現瑞相以提升大眾追求真實大法的心。 當大眾深感驚訝時,彌勒及文殊菩薩再以一問一答方式釋疑,這是因為彌勒菩薩是未來佛,知道佛陀的內心心境及為何現這個相,因此祂扮演「啟機者」,找到文殊菩薩來扮演「對機者」,用意是透過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讓大眾相信佛陀即將宣講悲智雙運的妙法,他們應該生起稀有尊重之心並加以把握。 看到這裏,不由得佩服佛菩薩的智慧及用心,眾生個性剛強難調伏,但不管利根鈍根,佛陀都有辦法隨緣度化一切眾生,令善法如雨露,得以普灑甘露法雨在三草二木之上,使其隨分受潤,無論什麼根機都能夠接受到。 事實上,人一生下來,在資質上就有先天上的不平等,但佛陀尊重這種差別,非常公平丶無私心的讓各種花木藥草依其特性,因法水的滋潤而開的更好更美。 誠如藥草喻品中所說的:「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 佛陀說方便教法長達四十二年,這次「捨權施實」,說法華經近八年,主要是暢佛本懷,回歸原本欲教導大家的實相。但實相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就連已經入聖地的三乘都難以相信,何況是我們一般凡夫了!所以當舍利弗三請佛陀說法,五千人離席時,佛陀認為這些貢高我慢之人,尚無因緣接受大法,反而是悲憫地說「退亦佳矣。」 佛陀觀機逗教,除了為聲聞根機者說四諦法,使其了解生老病死丶究竟涅槃,也為緣覺根機者說十二因緣,使其清楚因緣果報觀。本章所要表達的是,希望大家不要誤會佛法是無法相信的,務必要耐心丶用心體會佛的心懷,眾生本具佛性,佛陀白毫放光所要照徹的,就是這份人人的自心本性,只要本性可以如如不動,身心自然皆可同步皈向寂光土! 生命終極密碼,妙法蓮華經
有形的業報之身歸於塵土之後,我們的心何在?還沒出生呱呱墜地之前,我們的心何在?大哉問,心是甚麼? 無量義經云, 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 心說它有,它無形無相,說它無,心走了人就走了,因緣合和的業報之身無法單獨存在的!我們的心非有非無,非因非緣,非自生非他生。無有形相,非方非圓非短長,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 我們的心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也存在,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人與人之間,超越萬物之間,法性綿延無終始!非出非沒,非生非滅。 我們的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非造非起非為作,非坐非臥非行住,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 心不分別彼此不計較得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 但是我們卻億劫以來,無明障蔽,顛倒亂想,執著業報之身,智慧漏盡,萬般煩惱,處處縛結,心不得自在!忘失真心,不知自己心之所在!! 拜讀法華,才知道原來我們都是佛子,原來我們都擁有摩尼寶珠,原來佛心即己心,我們都有楞嚴經所說的妙湛總持不動尊,礫迦羅心不動轉,只有銷我億劫顛倒想,才能不歷僧衹獲法身! 法華講的就是我們的心!! 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要如何銷我億劫顛倒想,回歸我們清淨無染自在的真如佛性,本識本心?不是坐在家裡甚麼都不做就能成就的,無量義經云, 戒定慧解知見生,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因緣出。 要找回我們迷失的真如本心要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畏生死的慈悲十功德力中生起,要從三明六通、三十七道品,為眾生的善業因緣中出發。 佛傳法50年的過程,就是教導眾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過程, 從諸惡莫作到眾善奉行, 從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到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從除垢地發光地,到智慧現前地,再到傳法的法雲地。 從破有入空,再到真空妙有, 從小乘此岸的四聖諦、十二因緣, 到六度波羅蜜 到彼岸度眾生的大乘方廣、空性的摩訶般若, 最終到眾生皆是佛的法華! 整個過程也是眾生的心從無明我執解脫覺醒回歸真如佛性的過程,過程雖同,時間卻異,隨眾生根機而不同,無量義經云, 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 而能示現大菩提道。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 令彼眾生歡喜信伏受於快樂。 有人百劫方能成就,有人一日即發菩提,不用畫地自限,不要綁人手腳。 我們都是佛子,找到摩尼寶珠了不再奔波追求,要虔誠感謝佛恩,更要深心懺悔無始以來,無明暗蔽所造惡業。懺悔感恩要化作行動,要走入人群不斷佈施行法,利益眾生。 有形的佈施是短暫的,要真正的拔苦與樂必須傳法,喚醒眾生的妙光,心光智慧,進而發大願,願度一切眾生;行大行,菩薩從地湧出,成為妙音、觀世音菩薩。要開通心WIFI,連接心宇宙,耳聽障外聲,眼見障外事。 未聞佛法前,眾生是老牛拖破車,業力牽引,六道輪迴,備諸苦毒,不能自出! 受持法華三部,聞真實法得大智慧,眾生心都要從妙光到妙音、觀世音,再到普賢,駕馭業報之身成為六牙大白象載道器,擔負眾生出生死道,荷擔如來菩提重寶,脫離凡夫地,行於虛空,步步皆行經,一切毛孔放光芒,心心念念為眾生,念念放光明! 楊明哲虔誠合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