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
![]()
深入經藏: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10 周濟噰師兄生命故事: 撒下好命的種子 黃福全師兄
|
深入經藏__無量義經-十功德品20231123施修正_送出版_1.pdf | |
File Size: | 2185 kb |
File Type: |

當病痛遇到慈濟時-方慈昱分享20231123.pdf | |
File Size: | 1656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安忍戒定_神智洞達-高明智20231123-惟智.pdf | |
File Size: | 4818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9 施修正師兄
生命故事: 當疾病遇上慈濟時 方慈昱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安忍戒定 神智洞達
20210906《靜思妙蓮華》安忍戒定 神智洞達 (第974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安忍不動
謂修戒定法
入不思議境
障轉慧開
徹見事理
能解諸經論
神智洞達
辯才樂說法
平常人修行都是需要安忍不動,時時日日,生活中要輕安,心要安,不要凡事都是患得患失。若要輕安自在,我們就要忍,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與事無爭,自然我們就平安,這就是忍。
在人事物中思惟修、安忍心,這都是要不受動搖,才有辦法修戒定法。戒定法是我們的無漏學,修進來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這是我們平時要用功的,要修在安忍不動,必定要在我們戒定的心力。
所以「入不思議境」,自然就「障轉慧開」。我們煩惱重重,智慧無法開朗出來,所以我們必定要,我們的煩惱、障礙一一撥開。所以障轉,我們的障礙若轉得過去,自然我們的智慧就發現出來。這就是要有前面的安忍、思惟修,定力不動,這樣要平常在日常人群中,所修來的法,我們才有辦法入不思議的境界,障礙才會轉。
「徹見事理能解諸經論」。我們若是慧開,自然就徹見事理。人間事與真理,真理無形無體,但是合成起來就是人間事。人間事,看透徹,看開了,「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自然我們就慧命增長,四無礙智自然就顯現,所以能「解諸經論」。
「神智洞達,辯才樂說法」。神智就是智慧。智慧整個開朗了,自然沒有什麼東西遮蓋我們,完全開朗了,所以叫做洞達。真正的完全開朗了,就辯才樂說無礙。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8--高明智_惟智_20231116.pdf | |
File Size: | 29067 kb |
File Type: |

人生不留白-紀媽咪20231116.pdf | |
File Size: | 3609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隨根說法_拔眾貪著-高明智20231116-惟智.pdf | |
File Size: | 5135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8 高明智師兄
生命故事: 盤點生命-人生不留白 紀靜暘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隨根說法 拔眾貪著
20220314《靜思妙蓮華》隨根說法 拔眾貪著 (第1109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權實不可思議
非言非念
亦而言而念
順世間投其好樂
若不隨順
必生誹謗
了解嗎?「權實不可思議」。佛法是權、是實,「權」就是方便法,「實」就是真實法。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到底是說方便教,或者是真實法呢?不可思議啊!因為眾生需要,因為眾生根機差别很多。小根小器無法接受真實法,無法體會大乘法,佛陀的慈悲,不得不設權教方便。所以權,必定要付出,佛陀就是要這樣施教,為小根器的人,設小教方便法。
「實」,那就是對大根機、大根器的人,向他說真實法,體會了,了解了,人生苦啊,苦,了解是來自於過去因緣果報,了解人生的苦難不是我苦而已,很多很多人都是苦,生生世世無不都是,互為父母兄弟姐妹,他的苦、我的苦。
我們在《父母恩重難報經》,這一大堆白骨,佛陀為什麼在那裡膜拜呢?佛陀就開始向阿難說:「這些白骨頭,是我累生累世來, 互為父母啊!」這就是表示人與人之間,既然世間是苦,人人都苦,累生累世都是在苦難中,聽到「苦」、「集」這個道理,不是只為自己,他就知道應該要滅除苦難,要滅除苦難,我要用功,自己去除煩惱,我還要再讓大家了解道理,也能去除煩惱,修行於道。
這就是大根機的人,同樣聽苦、集、滅、道的法,小根器的,「苦,我怕,我要獨善其身修行」;大根器的人聽了,「苦,我知道,苦,不只是我苦,大家苦;修行,不只是我一個人修行,要人人共同來修行,滅除種種的苦難。所以苦、集、滅,要趕緊滅除煩惱,人人都來修行」,這就是大乘。若是小乘就是,我知道苦,知道苦的源頭,我要趕緊滅除煩惱,我要自己趕快修行。同一場的聽法,卻是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的發心就是這樣而已,有的人發心是無量無邊,所以權實不可思議。同樣這樣的法,不同的感受。
「非言非念,亦而言而念」,其實諸法真理,無形無體,法要從哪裡說起呢?這麼多的法,小根機的人,你對他說大法,他聽不懂。小法,大根機的人接受到,就如一實大法一樣,能接受、能體悟,這是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來就有真如本性,你的真如本性平時若有在擦,這個本性,大圓鏡智,這大圓鏡自然就是這麼清淨,稍微擦一下,它就現出很清淨,境界分明。若是這面鏡子,已經這樣重重疊疊髒污很多,你就要用很多功夫去擦。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真如本性,塵點劫以來我們若都有在聽法,有在用功,自然我們因緣會合,一點就通,這道理就是這樣而已。若是「非言」,真的是非言,法要如何說呢?這麼多法,如何能對機?道理豈是用聲音說的嗎?若只是一直聽法聽法,聽法,若不肯接受,懈怠還是繼續懈怠,自私還是繼續自私,無明煩惱繼續無明煩惱,你經聽多少又有什麼奈何呢?所以「非言」啊!說再多法也是這樣。
「而言」。但是法若是都不說,如何叫做弘法呢?不知道的人,過去還不曾接受過佛法,因緣還未到,這樣的人,佛法要流傳,綿綿長長要流傳下去,所以佛法一定要說,一定要講。所以本是非言,卻是為了佛法要流傳,所以不得不說。有的人很認真在聽、在接受,接受有用,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為這樣,所以就要說,不是只為了那些懈怠的人,你不聽,我就不說,不是這樣。所以,對懈怠的人,說與不說差不多,但是對精進的人,就是要說,因為他聽,他能多增加他的智慧,多增加常識。這就是要去體會、去了解。
所以「非念而念」。其實,到底法說那麼多,有入你的心嗎?要放在哪裡?法聽這麼多,你聽進去放在哪裡呢?法要從哪裡拿出來呢?道理本來就是無形無蹤,不必放在哪裡,原來本來就有。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起,真如本性就是佛性。從佛宅中來,人人本來就有一個佛宅,要放在哪裡呢?有心的人還是歸入佛宅裡來,所以「非念而念」,原來道理永存。聽進去之後,就是在我們身體力行中,從菩提中來,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回歸到佛宅,走入菩提道,這就是我們的心念,心中念念是真諦實法,行中步步是菩提路,是一乘道,這就是「非念而念」,還是將無形中的法,我們成為了用愛鋪路。眾生人人能走過來,這不就是我們要多用功、多用心嗎?
蘆洲靜思堂201教室現場,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7rev-楊銘哲20231109.pdf | |
File Size: | 1258 kb |
File Type: |

盤點生命_無悔慈濟路1_-溫素蕊20231109.pdf | |
File Size: | 6953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教化勸誡入菩提-高明智20231102-惟智.pdf | |
File Size: | 3719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7 楊銘哲師兄
生命故事: 盤點生命-無悔慈濟路 溫素蕊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入佛智海 淨佛國土
20210322《靜思妙蓮華》入佛智海淨佛國土(第734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信解法妙立歡喜地
知真諦理立離垢地
入佛智海獲發光地
淨極明生焰慧光地
我們時時都是這樣說,「信解」,我們要很深信解,要深信,用心,才能真實體會,道理那個妙。我們若能體會了,道理的真實妙用,那個歡喜是無法可形容。
我們昨天就說過了,「須菩提等」四位長老,很坦白向佛陀這樣說,世尊說法已久,「我時在座」,但是我們聽得很累,我們很疲勞。也看到佛陀向大乘菩薩授記,他們覺得,這就是佛與菩薩的事情,與我無關。成佛,我沒分,因為我的志向,就是要去除煩惱,不再來六道輪迴,這樣我就滿足了,所以自己停滯在二乘,所以他不求向前前進,所以他無法去體會大乘法,真正入人群中的歡喜,這是體會不到的。
有做與沒有做,有做的人的感受,雖然做得很累,卻是心很歡喜,這叫做「信解法妙」,這樣「立歡喜地」。就像我們「始覺」,剛剛好,過去都不知道,現在聽到之後,「我知道了,原來法能讓我們,去除一切執著,法,讓我們煩惱去除,道理想通了,我覺悟了。」那當中,我們打從內心歡喜。
「知真諦理」,我們若真正將煩惱去除,去除了一分煩惱,就增長一分智慧。我們了解了,道理的真諦,道理我們若能知道,我們自然就「立離垢地」,就是去除了種種煩惱,還要執著什麼呢?還爭什麼呢?
所以「入佛智海獲發光地」。我們既在這個環境中,我們就要老實修行,我們心,身心合一,在這個環境中盡本分,就是得本事。若能這樣,我們慢慢體會到佛法的道理,我們能夠很清楚,所以心地就沒有黑暗,自然「獲發光地」。我們若「入佛智海」,自然內心就光明了,沒有黑暗,就發光了。
「淨極明生」。我們若心地完全都清淨,不要有種種的煩惱,煩惱全都去除了,就是智慧發光了,這種「焰慧光地」。
眾生共業,我們若是能人人用清淨心,我們這片就是叫做「清淨地」;我們人人若是用煩惱心,即使是道場也是煩惱地。所以我們法一定要入心;而要法入心,要心地一片的光明,我們就要有覺悟。就是為了求覺悟,所以我們要聽法,理要入心;而理要入心,那就要「信解」,要相信,要用心體會法之妙。這樣我們才會很歡喜,才會去除煩惱,才有辦法心地發光,發揮了智慧光明。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無量義經20231102n-甘緣香.pdf | |
File Size: | 1817 kb |
File Type: |

20231102_蘆州靜思堂分享-陳岳良.pdf | |
File Size: | 1730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教化勸誡入菩提-高明智20231102-惟智.pdf | |
File Size: | 3616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6 甘緣香師姊
生命故事: 誤&悟 陳岳良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教化勸誡入菩提
20210412《靜思妙蓮華》教化勸誡入菩提(第763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教導行善叫做勸
制止行惡叫做誡
如來教法不離此
經藏屬勸行眾善
律藏屬誡防諸惡
論藏詮辯修證法
了解吧?我們讀經,經、律、論,這是我們修行,三項要了解的事情。我們一切,將佛說法,佛陀所說的法,累積起來就稱為「經」。經典就是在教導我們,行善的勸法之門,勸我們為何要行善,因緣果報,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造善者得善報。「諸惡莫作」,所以就制止行惡,這叫做「誡」。「勸」與「誡」就是屬於經典,佛所說的教法,大小乘法通稱為「勸誡」,不離這兩項。
就在經典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那就是說過去有一個國家,有一位宰相,長年就是這樣有病痛,所以國王准他歸鄉養病。但是回到他家裡,病,一折磨下去也是很多年,很貴的藥也是這樣吃,幾年後,宰相家財用盡了,人也病而死了,慢慢這家庭就這樣中落了,母親也過世了。孩子才十幾歲而已,父母前後去世了,十多歲的孩子要怎麼辦呢?所以一直在流落,生活很窮困。
有一次就這樣想:「為了要維持生命,不如偷。」就想要去做賊。又想:「做賊,唉呀!很多貧困人的,生活都很窮了,我如果偷到他們的東西,是不是更窮?不行。」想一想,「不如,國王的財物寶貝很多,我若去國王宮內偷東西,對國王來說沒有損失。」於是他將自己裝扮得很威武的形態,用竹子插在筒子裡,彷彿就像有箭,這樣潛入宮裡去了。
進到宮裡,其實國王還沒睡,但是感覺到有人進到宮裡了,他也不敢作聲,就是這樣靜靜地來觀察這位,到底進來這個人要做什麼?原來是要東西的人。將國王的瓔珞、珠寶和衣服收拾了一包,收拾好之後,看到房間裡有一盆水,那時候很口渴,將這盆水拿來喝;想到這筒子裡,箭筒裡有土,他靈機一動,筒裡的土就拿來拌水,這樣喝下去。喝下去之後有一種感覺,有飽與滿足的感覺,那時候自己恍然大悟,這種塵沙之水,喝下去就會飽了,何況大地草與果,只要能飽就好了,何必流落來當賊呢?這是我父親在時,絕對不允許我做出這種事。在那裡自己很懺悔,就空手輕輕離開了王宮。
國王將他的舉動看在眼裡,看他是這麼柔順,這樣離開了,趕緊叫人去探聽,去跟蹤。跟蹤到他所住的地方,原來也沒有房子,原來就是在樹下石洞裡,就問他:「你是為什麼?」「本來想要當賊,來療治肚子的飢餓,但是喝一些水,拌一些沙土,這樣也能滿足,所以我都沒有偷東西,你不必來抓我。」但是,來的人就說:「不論你有沒有偷東西,你也要到國王的面前去表達。」所以這位年輕人,到國王的面前去了。
國王問他,他就從頭說起,「小時候,父母是這樣這樣教育我,我不應該在現在家庭衰落之後,做出這種行為。」國王聽了,坦白啊,這麼坦白的一位年輕人,一表人才,又是從小一直到少年時,都受到這麼好的教育,尤其是這麼的少欲,喝一盆水拌沙土,這樣也能滿足,這是一位賢人。所以國王很歡喜,「你應該繼承你父親宰相的位置。」
這一段故事就知道,人在一個環境中,往往會起心不規則,但是人性本善。「堂堂是一位宰相之子,怎能做這種事呢?原來人的生活這麼簡單,一杯水、一把泥土,這樣拌水就能飽了, 我也能活下去,我為什麼要做偷竊的事呢?」這念心起,他輕輕離開,這個動作讓國王很感動,這種知過能改,起心但是無犯,並沒有偷東西出去,及時改過,這就是人才。這就是「教」,平時就要教導;行善,這「勸」。可見這個孩子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內心有這樣受教,不敢做惡事,已經有教誡在了。
蘆洲靜思堂201教室現場,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20231026法華心香讀書會(張誠宣).pdf | |
File Size: | 726 kb |
File Type: |

甜蜜的負荷-高大正20231026.pdf | |
File Size: | 6702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修行於道_離諸苦縛-高明智20231026-惟智.pdf | |
File Size: | 3374 kb |
File Type: |
大乘經典專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張勝全師兄
生命故事: 甜蜜的負荷 高大正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佛轉法輪 碾摧惑障
20200216《靜思妙蓮華》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第686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四諦法說苦集滅道。在這個道當中,我們應該就要體會天地萬物,它的道理的起因。
所以滅「滅諦」,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滅掉了種種的煩惱?我們必定要先了解,「苦」的來源,先要了解「集」合來的因由,我們才有辦法,這樣將它「滅」掉,所以「滅諦四行,體解大道」。
滅諦四行
體解大道
盡行:
觀空寂種種苦盡。
滅行:
觀寂滅諸煩惱火。
妙行:
觀菩提立持中道。
出行:
觀涅槃離世生死。
「滅諦四行」,第一「盡行」。「盡行」,那就是觀。觀就是要很微細細思,觀察佛陀所說一切的苦,苦的盡頭,去追究到底一切都是空,所以一切都是合成而有、而苦。
我們過去的過去就是這樣,合成了這樣的因,合成了這樣的緣,所以帶業來生。我們若了解這些來源,原來是這麼自然的事情,是我們所帶來的業,所以我們心寬。心就是甘願,心就會寬,「過去既有欠(債),現在就好好還,所以不算苦!」就是過去所造作的,所以種種苦皆盡。
接下來就要再「滅行」。我們要再修,要觀,好好思惟、觀想,一切就是寂滅。在這個虛空中有種種因緣合成,它也不時不斷,還是那個形象在消滅。所以若知道是這樣,還有什麼煩惱呢?這個「諸煩惱火」,隨著我們體會到,一切總是會過去,我們還要惹什麼樣的煩惱,火點在內心呢?所以我們就要修滅的行。
接下來我們就還要再修「妙行」。我們也是一樣要觀,細細思惟,靜靜來觀想。菩提,菩提就是覺,覺悟的道理。佛陀向我們說得很清楚,一切煩惱全都是假合而來,我們若看得開,能清楚,我們自然煩惱就滅除了,滅除了煩惱,自然這條覺悟的道路,就是在我們的面前。既然我們了解這條路可以走,我們就要「立持中道」,我們要立願,下定決心,好好堅持在這個中道。
不只是要「妙行」,我們已經發現了,我們要發心立願行在中道,我們還要「出行」。不只是這樣走,我們還要再,心將一切的煩惱去除之後,我們還要再回歸娑婆;回歸娑婆,我們的心要保持著那分涅槃。涅槃就是無生滅,不生不滅,無生無滅,永恆,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回歸。回歸了真如本性,我們不會受到周圍的環境,將我們污染,所以我們就是「出行」。
雖然我們在人群中,我們要超越,超越人群種種的煩惱,超越器世間一切的煩惱,要超越我們心靈三界的煩惱。我們若能這樣,就會離世間的生死。不只是離開我們人間的生死,離開了六道的生死。
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都是由我們所造作的因緣去,依報、正報這樣去,這個福業、惡業,隨著福業生天堂、人間,隨著惡業,生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我們平時造作善惡業,帶業而來,帶業而去。所以,我們必定不要帶業,來,是為一大事來,就是諸佛菩薩,就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是迴入娑婆,倒駕慈航,不是帶業、由不得自己來,所以自己出入自在。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十功德品05-周濟噰20231019.pdf | |
File Size: | 217 kb |
File Type: |

零上50c,零下50c--邱仲仁20231019.pdf | |
File Size: | 7375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佛轉法輪_碾摧惑障-高明智20231019-惟智.pdf | |
File Size: | 7363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5 周濟噰師兄
生命故事: 零上50度,零下50度 邱仲仁大使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佛轉法輪 碾摧惑障
20211011《靜思妙蓮華》佛轉法輪 碾摧惑障 (第999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說諸諦因緣六度教法,
如車輪旋轉能轉凡成聖,
碾摧一切煩惱盡無明惑,
佛說法度眾生稱轉法輪。
佛陀說法,開始一直一直為眾生觀機逗教,所說的法無不都是諸諦、十二因緣、六度的教法。諸諦,那就是「四聖諦」等等的道理,為聲聞講諸諦理,為辟支佛說十二因緣法,為大乘根機的人就講六度教行,這就是佛陀,釋迦牟尼佛來人間,四十多年間的說法,長時間一直不離這些教法。其實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當然,過去過去無量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應該也是這樣,因為修行的過程,時間長短不一,方法是一樣。因為眾生就是共同的煩惱,叫做煩惱無明,卻是無量無數,全都稱為無明、煩惱、惑,這三項是眾生自古以來共同的毛病,是心靈的毛病,也叫做煩惱、無明、惑,這都是自古以來眾生是這樣,佛修行過程也是這樣。
無明的人還是輾轉無明複製,發心度眾生,佛,大覺者,他發心立願,也是同樣這樣一念不忍之心,長久的時間修行,所以,每一生世無不都是上求下化,對上,不斷求法,對下,為眾生不斷付出,就如車輪一樣,一定要啟動,車輪不斷要轉,轉凡成聖,就是要修行,不斷要修,如轉車輪。這六度行,其中「精進」就是這樣,不能停歇,就是要不斷向前,這種輾轉不休息,就如車輪旋轉一樣。轉什麼呢,什麼要精進、要修呢?要修、要精進的,如輾米一樣,稻穀。稻穗雖然用人工種,割下來稻穗,打下來,粒粒是稻穀,稻穀不能吃,還是要經過絞過、碾過,要碾碎,就是一直剝殼起來,要脫殻,碾開它那一層殼,同樣地,我們眾生煩惱層層疊疊,不就如那粒米,外面有一層稻殼將它包住,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就是被無明殻包住了,所以我們要脫開了無明殻,才有辦法將真如本性展現出來。所以必定要如車輪這樣一直不斷旋轉,就如碾米機一樣,風鼓要不斷碾,不斷絞,才有辦法將煩惱殼脫殻。
「盡無明惑」,殼若脫掉後,變成粗糠,裡面就是糙米,糙米要再稍微碾一下,就成米糠;米糠稍微去除一下,那變成了白米。就是這樣。所以,一切的無明稍微碾一下,這樣「盡無明惑」。稻穀的殻若去除了,很厚的米糠稍微再磨一下,去除了雜質,這樣我們的無明就如這樣,都去除了,展現出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盡無明惑」,煩惱若開始將它碾開,這樣就是脫無明殻,將外面的雜質再整理一下,很細膩,如米糠這麼小,也同樣把它去除,這樣「盡無明惑」。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向我們說法,讓我們聲音聽,瞭解人生的苦相,說出了人生來人間的道理,十二因緣法,生老病死的起源,就是十二因緣。這些道理讓我們知道,是苦、是無明,這樣重重複複,造了很多因緣,不好的因緣結合在一起,愛恨情仇不斷交結,讓我們能清楚這都是因緣會合。我們瞭解了這道理,就知道要修行,要修行,不是只有自修而已,佛陀再跟我們說,要去行菩薩道,入人群。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深入經藏__無量義經-說法品20231012郭秀琴_送出版_.pdf | |
File Size: | 1629 kb |
File Type: |

生命故事-好平凡-孫思承-20231012.pdf | |
File Size: | 4812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具修慈忍_眾生喜見-高明智20231012-惟智.pdf | |
File Size: | 5323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4 郭秀琴師姊
生命故事: 好,平凡 孫光中師兄(思承)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具修慈忍 眾生喜見
20230313《靜思妙蓮華》具修慈忍 眾生喜見 (第1369集)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悟得真空妙有
微密法
無相執著
唯諦理靜寂
覺迷隨念
一轉定乾坤
四生物類相異
性平等
用心,還是要多用心啊!學法,目標就是期待,「悟得真空妙有微密」的道理。真空妙有,確實是微密,這個道理是遍滿虛空,無處不在,無物不有,無不都是妙有而真空,真空而妙有,這種微密的法,確實我們要很用心啊。現在科技發達,應是能夠讓我們看到、感覺到,現前即是,真空幻化的境界。在現在就有這樣的發明,在我們人文(志業),要怎麼樣從這個節目,將現在的科技,能讓大家透徹了解。現在的時代,科技是那麼進步,就只是我們的眼根,實在我們在看一切形形色色,我們就已經空花亂墜了,很多。我們就說:我們要鎖住「六根門」。
這幾天我們就是這樣說,怎麼樣來鎖住,我們的「六根門」?但是,現在的科技是背道而行,所發明出來的,不斷不斷發明,只是用一個這個虛幻,這個眼鏡,拿靠近眼睛在我們的眼根,就這樣拿近來,看它,哇!外面的境界,全部和現實都不同。這是現在的科技,實驗出來的東西,已經在人間在流行了。這項東西用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的是感覺天花亂墜,虛幻的世界,一方面看起來,很稀奇。現在的人,發明出了很多,我們想不到、也看不到,只在佛經的境界中,佛陀為我們講說:真空是妙有,那奧妙的境界,我們會將它當作是真實的,其實是很虛幻,什麼都沒有。
同樣一群人坐在前面,這個東西拿近來,靠近了眼根,看去的東西,完全就離開了真實的境界。這群人,這麼多人在這裡開會,只是這項東西拿過來,靠近眼根就完全不同的世界。這真實就是這樣面對的境界,卻是只是一項東西拿過來,就不同了。是說假的嗎?明明是真的!這個科技虛幻的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做出來了,這實在是微妙。到底是如何去合成?如何去製作、合成?千變萬化這種境界,拿開之後,這些都是空,這是「真空」。那些境界完全沒有了,回歸真實,真實人在開會,聲音等等,真實的境界,這真實境界是真實嗎?也是無常。
「五蘊」──色、受、想、行、識,同樣,「五蘊」會合在人與人之間,他們來報告,現在外面的科技世界,甚至報起了外面,真實人生的苦難,從照相機拍下來的,多少的苦不堪的境界,在瞬間剎那。我們去救濟,照相機拍下來,這樣這個境界,再次顯現在螢幕上。孩子餓啊、苦啊,在戰火之下,飢餓、病痛、貧窮等等等等,這是真的,但是,就是也是科技,這樣將它剎那就拍下來。
蘆洲靜思堂201教室現場,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無量義經第二功德-羅恒源分享20231005.pdf | |
File Size: | 16145 kb |
File Type: |

因緣的秘密-林資菁20231005.pdf | |
File Size: | 4625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因緣果報_真實不虛-高明智20231005-惟智.pdf | |
File Size: | 4339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03 羅恒源師兄
生命故事: 因緣的秘密 林資菁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因緣果報 真實不虛
20210421《靜思妙蓮華》因緣果報 真實不虛 (第778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是因如是緣
如是果如是報
如是真實不虛
乃至成佛亦同
寒風馬麥等報
如來屈尊就卑
大家要很相信因果。天地是很奇妙,人類的因緣果報更是奇妙。凡夫,絕對是因緣果報。我們現在,人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我們人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過程,這就是「如是因,如是緣」。你所接觸到的人,給你幸福呢?或者是折磨你呢?這是各人的因緣果報,絕對不同。同樣叫做「人」,卻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結果,我們又帶到來生去。
我們所造作的一切,就是未來我們要帶去的地方。所以凡夫就是造如是因、如是緣,結如是果,再帶到來生。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哪怕是到了佛,成佛了,還是一樣也有餘報未盡,同樣也要接受到這個因緣果報。
佛陀也說了,他過去生,無量劫無量劫,以前的之前所造的,不小心的開口動舌,所造的業因,也是再帶來現在,成佛了,還有有餘的報存在,所以,這輩子成佛了,還有「寒風馬麥等報」。
「如來屈尊就卑」,堂堂成佛的佛陀,也有落難的時刻,佛陀說這是他的餘業未盡,過去的餘,所造的業,報還未完全去除。這就是佛陀他現身說法。
所以說,因緣果報,佛陀常常將他過去生的,因與緣、果與報,在他這輩子的遭遇,來示相、敘述,現這個相,來講這樣的法。這就是「執持除糞」,用種種方法。「狀有所畏」,過去有所造作的,這種錯誤、煩惱,所以現在還是要好好,將過去的業,一一消除,用福,福業功德來彌補。
我們應該要用這個故事,這不是故事,是佛的因緣,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用在「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真實,乃至(成)佛亦同」。到了成佛時,也還是有餘業未報。所以學佛,我們要知道,過去無數劫以來,一直累積有多少,每一世都要一項一項現前,就要消業;要自己消除業障,自己要去造福業。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無量義法髓頌-說法品與十功德品導讀--高明智_惟智_20230928修訂n.pdf | |
File Size: | 19135 kb |
File Type: |

淨化心靈的良方2023.09.28生命故事陳秀雲.pdf | |
File Size: | 2689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同乘正覺_說大乘法-高明智20230928-惟智.pdf | |
File Size: | 9084 kb |
File Type: |

無量義法髓頌-說法品導讀--高明智_惟智_20231002-dm.pdf | |
File Size: | 13879 kb |
File Type: |

無量義法髓頌-十功德品導讀--高明智_惟智_20231002-tm.pdf | |
File Size: | 9802 kb |
File Type: |
大乘經典專題 無量義法髓頌 高明智師兄
生命故事 淨化心靈的良方 陳秀雲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同乘正覺 說大乘法
20220217《靜思妙蓮華》 同乘正覺 說大乘法 (第1092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無量慧同乘
一真如正覺
童子性淨純真
大法入心
立宏誓願度眾
求轉大法
為眾說無上
妙法蓮華經
用心!「無量慧同乘,一真如正覺」,那就是我們大家與佛,共同一真如正覺,佛陀一直都是這樣跟我們說,我們應該要很相信,我們自己真如清淨無染。真如正覺與佛不增不減,大家都有,就如童子的(本)性,是淨純而真,很清淨,童子性純,尤其是純而真,大法一聞即解,就能了解,因為他的內心沒有煩惱,沒有雜念,他就是心清淨,聽法就是這樣聽,這樣接受,用心去體會、理解,這就是童子心。
「立宏誓願度眾,求轉大法」。這是清淨無染的心,接受了佛法,深心信解,即時就是立宏誓願,很單純,修行就是為了要度眾生。我們既修行要度眾生,我們就要有很充足的佛法,在他們的內心,天地虛空法界的真理,我們要清楚。
所以佛在世,他們就是這樣,用心祈求佛轉大法輪,這大家都能了解,這是在《法華經》,在佛陀講說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出家了,抱著那分清淨無染的心,立宏誓願,這種初心不退,還是堅定道心,虔誠祈求佛轉大法輪,為的就是要「為眾說無上,妙法蓮華經」。
因為他們知道,《妙法蓮華經》裡面,所含藏的就是如何修行,從起初的發心開始,一直經過了種種的教法,譬喻、言辭等等,都有很充足的法在其中。希望《法華經》是一條,從修行者能夠,直達到佛的境界,一條的道路,大菩提道,能夠這樣直達佛的境界,所以他們知道,請佛要轉大法輪,說大乘一真實法,那就是《妙法蓮華經》。
這是在塵點劫以前,釋迦牟尼佛他是再敘述過去,在這麼長久以前,一尊佛修行,大通智勝佛的過程,時間很長,那時候人壽也很長。我們常常說,三大阿僧祇劫,這個劫的長時間,那就是看我們眾生的共業、時代的壽命。同在世間裡,有時候,時間會很長,壽命很長。
讀書會及導讀人團隊介紹
出泥蓮華不染塵,高原掘井得甘泉,困境自省身懷明珠,分別智慧照第一義。
封存檔
十一月 2023
十月 2023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