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地點: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
![]()
![]()
![]()
深入經藏~導讀 法華七喻--醫子喻
|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周濟噰20221215修訂版.pdf | |
File Size: | 315 kb |
File Type: |

盡力_善良-陳勗修師兄20221215.pdf | |
File Size: | 650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虔誠聞法及時懺悔-高明智20221215.pdf | |
File Size: | 4282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周濟噰師兄
生命故事~ 盡力 善良
陳勗修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虔誠聞法及時懺悔
法雨普潤剪輯自 (9m18s)
20200228《靜思妙蓮華》虔誠聞法及時懺悔(第181集)(法華經·序品第一)
修行要把握當下,用心傾聽,萬物無時不在說法,我們要虔誠聞法,解佛教義,如霑法水,慧命增長。
把握當下
用心傾聽
萬物無時
不在說法
虔誠聞法
解佛教義
如霑法水
慧命增長
希望人人懂得疼惜時間,我們的修行、慧命,就是從把握時間來,所以要說精進。我們要聽,聽聽天下間所有萬物之聲。我們剛剛靜靜地坐著,我們有聽到外面的境界呢?雨水的聲音很有韻律,點點滴滴,這是雨露、雨水的聲音。我們在靜謐中,能知道宇宙的道理,無時不在說法,即使沒有下雨時,很靜很靜,我們能聽到大地在呼吸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的心非常寧靜。
用心在聽,聽天地宇宙乾坤萬物都有生命,都有呼吸,這是一個活的世界,所以我們應該要能好好去體會,而且萬物無時不在說法。看看土地上,我們在出坡,看它菜種子撒下去,撒到土裡,再幾天看到地面,也已經慢慢綠綠的,菜芽也已經出來了,用心照顧,不知覺中菜已經長長了,這不就是在向我們說法。
我們的心若有在用心,與我們心的周圍境界的生命,都是息息相關。外面境界隨著春、夏、秋、冬,春茂盛,夏成長,秋就開始凋零,若是冬就在冬眠,這四季還是在向我們說法。我們要想我們自己,生、老、病、死,既生來時就是在時間裡,在成長、在長大,過去是如何長大,可能我們都沒有用心,也不知道,不知覺中就從幼而少、而青年、而中年,隨著歲月生命軀體,總是在很微細中如此轉變,我們過去都不曾注意。
現在修行,我們應該要把心收回來,好好對我們自己的軀體生命。我們要好好注意,軀體隨著時間在「老」的變化,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時間消退這樣減少。身體老化、生命減少,我們還要留住什麼?慧命。
慧命,慧命也是隨著時間增長,要如何能增長慧命?那就是用心聞法,要把握當下。現在在聽法,現在就要把握好現在。每一句話隨著「秒」,「秒」是極秒、飛秒、微秒,「極」就是極短的時間,「飛」就是這樣就飛過去,「微」就是非常微細,這樣的時間,那麼短暫,我們要好好把握。
把握,要在我們用心。用心來聽,每一句話我們若用心聽,法,從說的語言中含藏那個法,你用心,在語言中含藏著的法,你用心,法就吸收在你內心了。所以,要把握當下,用心傾聽。甚至離開現在在聽法的時間、日常的生活面對的環境,萬物無時不在說法。
我們的心對著一切,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用感恩心。因為無論是人、事、物,無一時不在對我們教育,所以萬物無時不在說法。請大家真正要用虔誠聞法,才能解佛的教義。
不只是現在,你們在這裡坐、我在這裡說,這樣才叫做聽法,不只如此。我們平時要很虔誠,聽有聲、無聲,周圍的境界無時不在說法中。我們若能用虔誠的心來對待,用虔誠的心來接受,若如此,我們要了解佛的教義,就不困難了。
佛陀乃是宇宙的大覺者,他所說的法,是包含宇宙萬物真理。所以我們學佛,時間是這樣一直過去,我們的生命是這樣一直縮短,所以我們的慧命,應該要在這個時間,任何一個時間都要成長慧命。
就像是大地萬物在接受雨,雨露來潤濕大地,大地能夠來養成萬物。同樣的道理,所以如霑法水,慧命增長。我們應該要時時要懂得用心。
20200228《靜思妙蓮華》虔誠聞法及時懺悔(第181集)(法華經·序品第一)
修行要把握當下,用心傾聽,萬物無時不在說法,我們要虔誠聞法,解佛教義,如霑法水,慧命增長。
把握當下
用心傾聽
萬物無時
不在說法
虔誠聞法
解佛教義
如霑法水
慧命增長
希望人人懂得疼惜時間,我們的修行、慧命,就是從把握時間來,所以要說精進。我們要聽,聽聽天下間所有萬物之聲。我們剛剛靜靜地坐著,我們有聽到外面的境界呢?雨水的聲音很有韻律,點點滴滴,這是雨露、雨水的聲音。我們在靜謐中,能知道宇宙的道理,無時不在說法,即使沒有下雨時,很靜很靜,我們能聽到大地在呼吸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的心非常寧靜。
用心在聽,聽天地宇宙乾坤萬物都有生命,都有呼吸,這是一個活的世界,所以我們應該要能好好去體會,而且萬物無時不在說法。看看土地上,我們在出坡,看它菜種子撒下去,撒到土裡,再幾天看到地面,也已經慢慢綠綠的,菜芽也已經出來了,用心照顧,不知覺中菜已經長長了,這不就是在向我們說法。
我們的心若有在用心,與我們心的周圍境界的生命,都是息息相關。外面境界隨著春、夏、秋、冬,春茂盛,夏成長,秋就開始凋零,若是冬就在冬眠,這四季還是在向我們說法。我們要想我們自己,生、老、病、死,既生來時就是在時間裡,在成長、在長大,過去是如何長大,可能我們都沒有用心,也不知道,不知覺中就從幼而少、而青年、而中年,隨著歲月生命軀體,總是在很微細中如此轉變,我們過去都不曾注意。
現在修行,我們應該要把心收回來,好好對我們自己的軀體生命。我們要好好注意,軀體隨著時間在「老」的變化,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時間消退這樣減少。身體老化、生命減少,我們還要留住什麼?慧命。
慧命,慧命也是隨著時間增長,要如何能增長慧命?那就是用心聞法,要把握當下。現在在聽法,現在就要把握好現在。每一句話隨著「秒」,「秒」是極秒、飛秒、微秒,「極」就是極短的時間,「飛」就是這樣就飛過去,「微」就是非常微細,這樣的時間,那麼短暫,我們要好好把握。
把握,要在我們用心。用心來聽,每一句話我們若用心聽,法,從說的語言中含藏那個法,你用心,在語言中含藏著的法,你用心,法就吸收在你內心了。所以,要把握當下,用心傾聽。甚至離開現在在聽法的時間、日常的生活面對的環境,萬物無時不在說法。
我們的心對著一切,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用感恩心。因為無論是人、事、物,無一時不在對我們教育,所以萬物無時不在說法。請大家真正要用虔誠聞法,才能解佛的教義。
不只是現在,你們在這裡坐、我在這裡說,這樣才叫做聽法,不只如此。我們平時要很虔誠,聽有聲、無聲,周圍的境界無時不在說法中。我們若能用虔誠的心來對待,用虔誠的心來接受,若如此,我們要了解佛的教義,就不困難了。
佛陀乃是宇宙的大覺者,他所說的法,是包含宇宙萬物真理。所以我們學佛,時間是這樣一直過去,我們的生命是這樣一直縮短,所以我們的慧命,應該要在這個時間,任何一個時間都要成長慧命。
就像是大地萬物在接受雨,雨露來潤濕大地,大地能夠來養成萬物。同樣的道理,所以如霑法水,慧命增長。我們應該要時時要懂得用心。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法華七喻喻_髻珠喻20221208郭秀琴送出版.pdf | |
File Size: | 916 kb |
File Type: |

20221208法華心香讀書會^f麗琪_1_.pdf | |
File Size: | 3973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法華七喻--髻珠喻
郭秀琴師姊
生命故事~ 愛是寬容與包容
許麗琪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髻喻權教 珠喻實理
法雨普潤剪輯自 (8m31s)
20180925《靜思妙蓮華》髻喻權教 珠喻實理 (第144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世間知識難堪信
甚深微妙法如是
善惡因緣循環報
是為易信解之法
而大乘圓頓之教
則甚為難能信受
凡夫性淨可成佛
為難信中之難信
要用心,來體會、來了解。世間的知識難堪信,也就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知、所懂的,這樣的知識,要來了解甚深微妙法,這麼深的法,實在是很難,難堪信。我們的知識,要去相信這麼深、微妙的法,實在是不堪信。因為我們的知識很淺,哪有辦法去體會到佛陀大覺者,甚深微妙的法,這是很難啊!所以,佛陀他很想要,將他心靈境界和大家分享,卻是了解,眾生的根機是不堪,所以佛陀就開始運用,那「善惡因緣循環」的果報,來讓大家了解,因為這比較容易些。懂得聽、聽得進,要信,要相信、要了解,也比較簡單。
所以,「善惡因緣循環報,是為易信解之法」。這是佛陀對眾生根機的分析,他要觀機逗教,因為這樣,才開始用「四諦法」為開頭。但是,「大乘圓頓之教,則甚為難能信受」。所以佛陀將這大乘圓教的,圓頓的法,想要說出去,看眾生的根機,那種的迷惑、執著,所以釋迦佛,還是久久蘊藏在內心裡,還無法直接施教出去。因為他所觀機,這些眾生的根機,還是「甚為難能信受」。要他們真正徹底相信,去接受,而且持,去身體力行,唉!還沒到,根機還沒成熟,所以無法施展這樣的教育出去,是因為眾生根機還不夠。可見「凡夫性淨可成佛」,雖然要接受的根機還差很遠,不過人人,這些凡夫的性,凡夫本性,本來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能夠成佛,這是佛陀所相信,而且很篤定人人本具佛性。儘管是這樣,但是根機還是離很遠,因為我執、我相,這個煩惱、無明還是很重。雖然可成佛,無明、煩惱不去除,要如何成佛呢?
所以,「為難信中之難信」。我們要直接說出了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絕對是無法去體會。說人人決心修行,就要身體力行,要好好修持,到了見境不動心;看見世間種種的境界,能夠保持著一念心不起動,能夠這樣如如不動,不受世間煩惱、無明所染污,這是很困難啊!所以,這個法,這個圓頓,一真實的圓頓教法,還是還隱藏著,還無法這樣施教出去。
獨王頂上一珠
轉輪王喻如來
髻喻二乘權教
珠喻一乘實理
珠在髻中
猶如實理為權所隱
這就譬喻,「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髻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這段時間,一直讓大家要來認識這顆珠。看看,我們前面一直說過了,轉輪聖王,他看到諸小國起兵來犯,他就會派兵出去降伏。一一戰有功勳,一一賞賜他們,只有一項還沒有付出。就像佛陀他用法循循善誘,轉眾生的心輪,人人的心境都在無明中,緣著境界不斷複製無明、煩惱,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就是這項大事──眾生複製無明這項事情,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示」,讓眾生能夠覺悟,回歸清淨本性。但是,奈何眾生就是執著性很深,這個垢穢深重,沒有辦法,所以佛陀生生世世在人間,施善法、結善緣、度眾生,這是累生世來。但是眾生浮沉,浮起來又再沉下去,發善心、立善願、行善行。一段時間,不堪外面境界再來起動,這念心很快就散失,所以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所以生生世世一直來,一直施教,重複再重複。眾生就是這樣。
所以,佛陀既然因緣漸漸成熟,現相成佛了,其實三寶具足,佛、法、僧既具足了,在僧團裡典範施教,雖然佛陀知道,僧團的根機不整齊,但是要找到真正一點即悟,一善即永恆,這種的善願,這要他們永遠保持,周圍環境是不理想呢?所以他就要用時間來換環境,設方便來施教。所以過去四十年間,這個時間,眾生從聲聞,從聲音聽入,慢慢了解,時間、次序有前後,有因緣進來了,有因緣開始接觸;聽了,慢慢進步了,開始懂得從這個法,緣外面的境界,體會無常。
那就是緣覺,佛陀盡心力隨眾生根機,隨機逗教,四十二年間,什麼樣的方法都說了,根機呢?慢慢引導。就如轉輪王統領國家,若有人來侵犯,就要派出了去降伏的兵眾。就像釋迦佛,似轉輪聖王,他平時就是要好好循循善誘。就像國家的兵將,平時也要練,要操兵、要練將,這就是譬如我們平時,我們也要靜謐的心態,好好用功,調適我們的心思,我們有正善行嗎?有善思惟嗎?我們的心有定下來嗎?我們的智慧有開啟嗎?這在平時,佛陀不斷給我們法,我們要不斷接受、不斷進步,這精進,這就是轉輪聖王,在練我們的心思,轉我們的心輪。
我們幾天前不就是說過呢?說天下,統領四大部洲,其實說天下,這麼大,虛空有盡,但是我們的心量無窮盡,所以要說的就是我們的心輪,統攝遍空法界的道理。我們應該都要知道,這就是佛陀心靈的境界。「佛心為己心」,佛所知曉、所覺悟的環境、道理,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啊!佛陀這樣教我們,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境,和佛的心境會合。我們現在一直在呼籲大家,「佛心為己心」,我們現在就是要學佛的心境。所以,現在要學,「師志為己志」,大家共同一心志,就是要學佛,學佛的心境,學佛回歸心靈的本性。所以,這只是唯一一條路,是微妙的道理,甚深微妙法就是這樣。不是世間人的知識能夠堪得信,所以我們就要不斷精進,不斷磨練我們自己,能夠到達佛心為己心,佛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境界。不過我們現在,離佛的境界是很遠,所以我們要平時我們要精進,我們要在正行法,正行的法,正思惟。這種的三昧禪定的境界,我們的心就是要定在這個地方,才有辦法開啟智慧。
境界還離那麼遠,我們回歸回來立弘誓願,大家共同,彼此我們要向前走。所以「師志為己志」,我們要追隨佛的心的意境,我們只好,大家就要用共同心志去追求。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啟發大家的心,讓大家啟發他那分智,不只是知而已,是智慧,不是知識;轉「識」為「智」,轉那個知識為智慧。希望我們人人現在,是轉識為智的時刻,所以我們能夠共同一志,追求這個微妙的真理。
佛陀也是用四十多年循循善誘,四十二年後,佛陀的年齡已經是這樣了。佛陀了解因緣,儘管根機還未整齊,他也一定要將這個法,最後這個法一定要說出來。所以,「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就像轉輪王,轉輪王是世俗統領人間的王。古時候的人把頭髮留長,到了有地位、有年齡,他的頭髮就要將它結起來。結起來,就是在頭頂上,所以這是髮髻。「髻喻二乘權教」,就轉來如來的教育,將那個髻就是表示就像教,教育。佛陀要施展教育,因為眾生根機,所以他就要分,分方便法。方便叫做「權」,權巧的教法,隨機說法。珠就是譬喻一乘的實理。這一乘的實理是在佛的心懷,心腦裡面,所以這還沒有,還沒有展現出來,所以我們過去一直說,還沒有暢演本懷,這個本懷就是現在所譬喻的。
所以,「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頭上有頭髮,這轉輪王頭上用頭髮的包。「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這是一個譬喻,為了要施教,所以不得不用「權」,顯權,權巧的教法來教導,所以真理被這個權巧的教法來教導,所以真理被這個權巧的教法,把它隱在下面。因為佛陀無法一下子,就撥開了權巧,一下子就用實法去施教,只好用時間,應機逗教,循循善誘。因為這樣才會「實理為權所隱」。為了要講一乘法。
所以要大家根機整齊,時機到了才能夠說,也就是說,「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
謂如來於法華會上
開權顯實授記二乘
轉小向大而得作佛
猶輪王解髻中之珠
與功臣故以此為喻
四十二年間都是施權,權巧方便教,一直到四十二年後,如來在這法華會的道場上,開始開權顯實,將這個「權」,權巧,將它撥開,因為「實」被權巧,這樣將它隱起來,現在將權巧撥開了,顯出了「實」的道理出來了。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來的,那就是先授記,要先讓大家建立信心。信心才有辦法學法門,所以要先建立信心。所以,我們前面說過了,多少的弟子一次、再次,再三來授記。這種慢慢讓大家先建立信心。
所以,「轉小向大」。讓大家自己有信心了,知道過去所修的就是小乘法,讓大家稍微反思一下,反省一下,了解過去都是執著自己,獨善其身,只想要自己解脫。原來必定要投入人群,去兼利他人,去人群中去歷練,原來這功夫若不夠,還不能夠入人群去。所以我們也要歷練這些功夫,了解無明要預防,我們要防非止惡。我們要防非止惡,這個「戒」已經很穩定了,我們才能夠入人群去;我們的心要很「定」,才不會受人群將我們影響;我們的「智慧」要很充足,才能夠應機轉法。這就是我們要歷練。所以,現在大家知道要轉小向大,這就是佛陀開始,要將最微妙的法現前出來。所以,「轉小向大而得作佛」。自己知道:我不是只能了脫生死,我還能夠成佛,只要我走過了六度萬行,自然我就能夠到成佛的境界。總而言之,就是要借眾生苦難的環境,投入,去歷練這種,充滿煩惱、苦難的世界,去投入、去歷練,「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所以,「猶輪王解髻中之珠」。佛陀就是譬喻那個轉輪王一樣,他在這個時間論功賞賜,這個髻中有一顆明珠,還沒有給人。這個單獨的這顆明珠,就是要看真正能夠堪得的人,才能夠得這顆珠。所以輪王也在等時機,要繼位那個時候,才能夠付出。所以,「與功臣故,以此為喻」。這顆珠一定給最有功勞的人,也就是我們修行,真正最能夠體會佛的教法,真正我們的心境,能夠與佛心靈境界會合,與天地宇宙能夠同體。這個過程,就如諸菩薩,法身菩薩;這個境界,自然就能夠到佛,與天體共一。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再努力、再用心。這些境界,大家若能夠體會、了解了,再下去的道理就會比較清楚,愈來是步步要接近,因為如來開始要用法,來印證給我們,我們要好好用心。
前面的文:「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
如來賢聖諸將
與之共戰
其有功者
心亦歡喜
於四眾中為說諸經
令其心悅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前面的文,如來在這個賢聖,就是小、中、大乘,這些弟子,隨順他們的根機、他們的用功。他們的煩惱無明斷到什麼程度;他們投入人群,接觸那個圓融到什麼程度;結什麼樣的緣,是好緣,是惡緣等等,佛陀就是觀機,是不是內修外行,德有具足。福德因緣要有具足,這些人他就一一為他讚歎。什麼樣的人做到什麼程度,為他肯定。這種以功賞賜,再又教他們,分析給他們知道:「你這樣做是對,但是你要再這樣來分析。救人是對的,但是你要如何考慮。」就像我們一直說的,難民的問題,這種這就是天下災難多,人間菩薩力量要增加,但是救人的人要出去,我們也要很用心去保平安,安安全全才有辦法救人。這都是平時要很用心,「你們這樣做對,但是你們要這樣這樣的考慮。」這就是安全的法,要如何施展你救人的方法。救人,苦難的人得救了,付出的人要平安、法喜充滿,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因緣,「善惡因緣循環」,這都是在說這個事相;事相很容易,我們要去做,也能夠做。你造什麼因,這個過程中什麼樣的感受,結果有什麼樣的結果,這比較容易體會得到。所以,這論功賞賜,這個聖賢,你的心境到什麼程度,你接受多少法,佛陀要邊一直了解了。「其有功,心亦歡喜」。看到這些人已經有用功了,這樣的無明去除了,這樣的煩惱消滅了,這樣的疑惑慢慢在解,解開那些疑惑,這樣心,佛的心也很歡喜。所以,他「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佛歡喜了,趕緊再講經,讓他了解這個方法。「你這樣對,有這樣的缺點,你再改一下,要補充這樣的法下去。」就是這樣,又再講經,讓大家心悅,歡喜了。所以,「賜以禪定、解脫」,又再給他禪定,正思惟、正念法,如何去走,保持這個正念,這個法。
賜以禪定 解脫
無漏根力
諸法之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
言得滅度
引導其心
令皆歡喜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讓人人愈做愈增長他們的智慧,同樣的道理。所以,一直到這,「禪定、解脫、無漏根力」,我們一直一直,一項一項一直了解。對佛法也是這樣,我們能夠到無漏,「戒定慧」、「信願行」、「六度萬行」,這全都我們要一步一步走過來。我們走過來,就是我們所得的,這叫做「法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你走過了這條安穩的路,讓你身心輕安,很自在,這就是涅槃之城,靜寂清澄,這種涅槃之城。所以,「言得滅度,引導其心」。若能夠這樣,心一片淨空了,這就是我們最歡喜;沒有煩惱,就是最輕安自在,很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過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讓他照方法做,但是最深妙的法還沒有說出來。這是四十二年前,大家安安穩穩,走過了這條修行的道路,煩惱、無明的路去除了,已經慢慢走入覺性之道了。
所以,下面的文,接下來再說:「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
文殊師利
如轉輪王
見諸兵眾有大功者
心甚歡喜
以此難信之珠
久在髻中
不妄與人
而今與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開始了,這「難信之珠」,譬喻甚深難思議。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顆珠,這實在是很難得哦!就是譬喻這甚深微妙的意義,「甚深難思議,難信難解之妙法華經」。
難信之珠
喻甚深難思議
難信難解之
妙法華經
喻髻珠久祕
而今與之
喻久祕深藏之
法華經
向來未曾宣說
而今乃敷演說之
《法華經》就是像這顆珠,「喻髻珠久祕,而今與之」。這已經深藏很久了,無人知,叫做「久祕」,無人知,已經很久了。所以,譬喻「久祕深藏之法華經」。就已經四十多年了,都還沒有展現出來,這已經很久了。「向來未曾宣說,而今乃敷演說之」。這時候開始普遍要向大家說了。
所以,「文殊師利!如轉輪聖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佛陀看到這樣也很歡喜,就像轉輪王、兵眾,去戰爭,得勝回來,王會很歡喜。同樣的道理。所以,轉輪王就是譬喻如來,「兵眾有功,如王心甚喜」。就是心王,我們的那個心王很歡喜。就像國王歡喜,或者是佛歡喜,或者是我們,去除煩惱、無明之後,輕安自在的歡喜。這就是從內心,我們「心王」,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心靈世界,我們的心靈國土,三界也是在一心裡。
文殊師利
如轉輪王
見諸兵眾有大功者
心甚歡喜:
轉輪王喻如來
兵眾有功
如王心甚喜
兵眾有大功
即喻賢聖軍
已降伏諸魔
已滅三毒
出三界等是
「兵眾有大功,即喻賢聖軍」。賢聖,就是聲聞、緣覺,和初發菩薩心的人,這都叫做「賢聖」;已經降伏諸魔。這一段一段,煩惱魔眾,我們慢慢一直將它降伏掉。所以,「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我們的煩惱、無明,沒有離開貪、瞋、癡,因為有貪、瞋、癡,就伴隨著慢、疑;貪、瞋、癡若滅掉了,慢、疑就降伏了,就沒有了。所以,「如轉輪王,喻有大功勳」。
如轉輪王
喻有大功勳
謂於一切善法
精進勤修持
不生懈怠
圓滿善業
派兵將征伐
有戡亂之策
就是譬喻這個轉輪王,對那個有大功勳,已經領眾去討伐。「謂於一切善法」,就表示他這樣不斷在這個善法,「精進勤修持,不生懈怠」。就是已經在訓練中,這些將領、兵眾,不斷不斷在訓練,很勤、很精進,「圓滿善業」。就是那個不如法的事情,我們全都沒有了;有不善,我們全都將它戒除掉了,都沒有了。所以,防非止惡,那個非,不對的事情,我們也已經,都不會進來我們的心裡了。所以,因為這樣「圓滿善業」,也就是六度行,我們也都了解了。所以,「派兵將征伐,有勘亂之策」。那些兵眾,就要在煩惱還沒有起動的時候,我們就要時時去巡迴,去勘視它,讓它不要作亂起來。就是我們在修行,我們這些事情,我們都很清楚了解,受用在我們的日常,我們也要很注意。萬一,我們還未認同的事情,我們很快就被我們一個心念,將我們侵越過來。若這樣恐怕我們沒有顧守好,「防非」不住,沒有防住,所以它若侵略過來,那就要大動干戈了。所以平時就要派兵眾,這樣在那個地方顧守著,這叫做「勘亂之策」。就是有方法,不要讓它作亂起來,同樣的道理。所以,「喻滅惑斷無明」。
喻滅惑斷無明之功:
於事理決斷
慧心安法於境決斷
名之為智
是智有能進修
大乘之機
故心甚歡喜
將這個惑,惑就很多了,那就是我們還沒有乾淨的,還沒有很清楚,是非還無法去斷定,很模糊,我們這個習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一層一層去了解。這種「惑」及「無明」,我們已經斷除那個功,這就是我們已經用功,用功,很了解了。所以,「於事理決斷」,知道什麼樣的事情可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我們能夠決斷,很清楚。該做的要認真,不該做不要去冒然,不要去冒險,那就是要好好很,分別清楚、分析清楚,所以一直都是在這樣的行動中。所以,「慧心安法於境決斷」。我們的慧,智慧、平等慧。雖然前面有「分別智」,分別可不可行;「平等慧」,我們就要知道,雖然有惡的、有善,惡的要如何去寬容他?要如何去包容?要如何去救拔,他的思想、他的觀念?要如何慢慢讓他能夠解開這分,惡習的惑,無明的行動,這種的心念、這種煩惱,如何去解開?這也是要用平等慧,好好用心來將他安於法中。菩薩在做事情也是都用這樣,要如何「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種種方法去拔除苦難,之後要如何將他安住,讓他變成了淨化,是一位回歸本性的人?看看,監獄裡面,能夠重新好好將他淨化之後,讓他的觀念、思想,有這個正善念,有這個正確的方向,善的念頭。這種再重新來,也是同樣在平等真如本性,就是平等,同樣。所以,「慧心安法於境決斷」,我們要有這樣的心量。「名之為智」。我們有分別智之後,後面還要有一個「慧心安法」,這樣才會圓融。所以,「是智有能進修大乘之機,故心甚歡喜」。
所以,「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這就是譬喻這顆珠,最後也是要付出去,得到這樣的人,他就要付出。
以此難信之珠
久在髻中
不妄與人:
以此頂上難信之法
八萬四千法門
名為頭髮
此妙法者
法中最勝
如髻中珠
四十餘年祕而不談
名為久在
為機未熟
故不即速說
所以,「以此頂上難信之法」。在頭頂上的珠,就像難信的法,頭髮就含蓋「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以,煩惱無明有多少,法就要有多少,所以這叫做「為頭髮」。
頭頂上的珠,「此妙法者,法中最勝,如髻中珠」。就像那髻中的珠,來譬喻,「四十餘年祕而不談」,深藏,四十多年深藏著,都沒有說出來。「名為久在」,已經隱藏很久了。所以,「為機未熟」,因為根機還沒有成熟,時間還不到等等,「故不即速說」,因為這樣,沒有很快說出來。
今解髻即開權
與珠即顯實
喻法華開顯
久默斯要
祕而不談
故云不妄與人
「今解髻即開權」,現在要把那顆珠拿出來,就像轉輪王要將那顆珠拿出來,那就是像佛陀,開始要將這個「實」,要將它顯現出來,開權顯實。就是譬如法華開顯,把這《法華經》開顯出來了。「久默斯要,祕而不談」,很久以前一直隱藏在內心,隱藏在腦海中,就久久還未說出來。「故不妄與人」,雖然還未說出來,但是這是佛的本懷;來人間,就是為這件事情,要來「開、示、悟、入」,但是久久以來,久久都是放,隱藏在內心裡。但是,不會將它忘記給人,也不能輕易就給人,所以永遠都會記得,也永遠都要好好選擇對的人。這就是這部經,真的是很奧妙。「而今與之,而今靈山,根氣既淳正是其時,觀而付與」。
而今與之:
而今靈山
根氣既淳
正是其時
觀而付與
所以,現在在靈山會,時間也無法再等了,根機也差不多純熟了,所以時間正是要說之時。「觀而付與」,已經看了之後,決定就是要說出來。
所以,「如來亦復如是」,接下來這段文,「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如來亦復如是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
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就是如來也是這樣,「合大功勳,如來說法」,就是「隨機受道,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下
合大功勳
如來說法
隨機受道
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隨他的根機能夠接受的法,這條路他會走,指引他這樣走;他的腳力足夠,就指引他這樣的路走。「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於三界中
為大法王
以法教化
一切眾生:
為大乘教法中之王
以無漏法教化一切
佛,那就是三界中的大法王了,所以,以這個法,來教化一切眾生。所以,這就是大乘的教法,大乘教法中之王,這部經叫做諸經之王。「以無漏法教化一切」,這就是佛陀人間說法,要等待說這部經的因緣,已經等四十多年,現在不得不說了。根機不論怎麼樣,總是要將這個法說出來,所以是最後。涵蓋著一切妙法,都是在這部經裡面,裡面的含義很深,需要我們大家時時用正思惟,正法的行,要好好用心,定心、智慧心,好好思考這個法裡面的意義。我們要轉識為智,把知識變成了智慧,才能夠堪得接受這部經,法才能夠時時入心。所以,學佛者,我們就要時時多用心啊!
20180925《靜思妙蓮華》髻喻權教 珠喻實理 (第144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世間知識難堪信
甚深微妙法如是
善惡因緣循環報
是為易信解之法
而大乘圓頓之教
則甚為難能信受
凡夫性淨可成佛
為難信中之難信
要用心,來體會、來了解。世間的知識難堪信,也就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知、所懂的,這樣的知識,要來了解甚深微妙法,這麼深的法,實在是很難,難堪信。我們的知識,要去相信這麼深、微妙的法,實在是不堪信。因為我們的知識很淺,哪有辦法去體會到佛陀大覺者,甚深微妙的法,這是很難啊!所以,佛陀他很想要,將他心靈境界和大家分享,卻是了解,眾生的根機是不堪,所以佛陀就開始運用,那「善惡因緣循環」的果報,來讓大家了解,因為這比較容易些。懂得聽、聽得進,要信,要相信、要了解,也比較簡單。
所以,「善惡因緣循環報,是為易信解之法」。這是佛陀對眾生根機的分析,他要觀機逗教,因為這樣,才開始用「四諦法」為開頭。但是,「大乘圓頓之教,則甚為難能信受」。所以佛陀將這大乘圓教的,圓頓的法,想要說出去,看眾生的根機,那種的迷惑、執著,所以釋迦佛,還是久久蘊藏在內心裡,還無法直接施教出去。因為他所觀機,這些眾生的根機,還是「甚為難能信受」。要他們真正徹底相信,去接受,而且持,去身體力行,唉!還沒到,根機還沒成熟,所以無法施展這樣的教育出去,是因為眾生根機還不夠。可見「凡夫性淨可成佛」,雖然要接受的根機還差很遠,不過人人,這些凡夫的性,凡夫本性,本來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能夠成佛,這是佛陀所相信,而且很篤定人人本具佛性。儘管是這樣,但是根機還是離很遠,因為我執、我相,這個煩惱、無明還是很重。雖然可成佛,無明、煩惱不去除,要如何成佛呢?
所以,「為難信中之難信」。我們要直接說出了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絕對是無法去體會。說人人決心修行,就要身體力行,要好好修持,到了見境不動心;看見世間種種的境界,能夠保持著一念心不起動,能夠這樣如如不動,不受世間煩惱、無明所染污,這是很困難啊!所以,這個法,這個圓頓,一真實的圓頓教法,還是還隱藏著,還無法這樣施教出去。
獨王頂上一珠
轉輪王喻如來
髻喻二乘權教
珠喻一乘實理
珠在髻中
猶如實理為權所隱
這就譬喻,「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髻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這段時間,一直讓大家要來認識這顆珠。看看,我們前面一直說過了,轉輪聖王,他看到諸小國起兵來犯,他就會派兵出去降伏。一一戰有功勳,一一賞賜他們,只有一項還沒有付出。就像佛陀他用法循循善誘,轉眾生的心輪,人人的心境都在無明中,緣著境界不斷複製無明、煩惱,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就是這項大事──眾生複製無明這項事情,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示」,讓眾生能夠覺悟,回歸清淨本性。但是,奈何眾生就是執著性很深,這個垢穢深重,沒有辦法,所以佛陀生生世世在人間,施善法、結善緣、度眾生,這是累生世來。但是眾生浮沉,浮起來又再沉下去,發善心、立善願、行善行。一段時間,不堪外面境界再來起動,這念心很快就散失,所以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所以生生世世一直來,一直施教,重複再重複。眾生就是這樣。
所以,佛陀既然因緣漸漸成熟,現相成佛了,其實三寶具足,佛、法、僧既具足了,在僧團裡典範施教,雖然佛陀知道,僧團的根機不整齊,但是要找到真正一點即悟,一善即永恆,這種的善願,這要他們永遠保持,周圍環境是不理想呢?所以他就要用時間來換環境,設方便來施教。所以過去四十年間,這個時間,眾生從聲聞,從聲音聽入,慢慢了解,時間、次序有前後,有因緣進來了,有因緣開始接觸;聽了,慢慢進步了,開始懂得從這個法,緣外面的境界,體會無常。
那就是緣覺,佛陀盡心力隨眾生根機,隨機逗教,四十二年間,什麼樣的方法都說了,根機呢?慢慢引導。就如轉輪王統領國家,若有人來侵犯,就要派出了去降伏的兵眾。就像釋迦佛,似轉輪聖王,他平時就是要好好循循善誘。就像國家的兵將,平時也要練,要操兵、要練將,這就是譬如我們平時,我們也要靜謐的心態,好好用功,調適我們的心思,我們有正善行嗎?有善思惟嗎?我們的心有定下來嗎?我們的智慧有開啟嗎?這在平時,佛陀不斷給我們法,我們要不斷接受、不斷進步,這精進,這就是轉輪聖王,在練我們的心思,轉我們的心輪。
我們幾天前不就是說過呢?說天下,統領四大部洲,其實說天下,這麼大,虛空有盡,但是我們的心量無窮盡,所以要說的就是我們的心輪,統攝遍空法界的道理。我們應該都要知道,這就是佛陀心靈的境界。「佛心為己心」,佛所知曉、所覺悟的環境、道理,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啊!佛陀這樣教我們,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境,和佛的心境會合。我們現在一直在呼籲大家,「佛心為己心」,我們現在就是要學佛的心境。所以,現在要學,「師志為己志」,大家共同一心志,就是要學佛,學佛的心境,學佛回歸心靈的本性。所以,這只是唯一一條路,是微妙的道理,甚深微妙法就是這樣。不是世間人的知識能夠堪得信,所以我們就要不斷精進,不斷磨練我們自己,能夠到達佛心為己心,佛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境界。不過我們現在,離佛的境界是很遠,所以我們要平時我們要精進,我們要在正行法,正行的法,正思惟。這種的三昧禪定的境界,我們的心就是要定在這個地方,才有辦法開啟智慧。
境界還離那麼遠,我們回歸回來立弘誓願,大家共同,彼此我們要向前走。所以「師志為己志」,我們要追隨佛的心的意境,我們只好,大家就要用共同心志去追求。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啟發大家的心,讓大家啟發他那分智,不只是知而已,是智慧,不是知識;轉「識」為「智」,轉那個知識為智慧。希望我們人人現在,是轉識為智的時刻,所以我們能夠共同一志,追求這個微妙的真理。
佛陀也是用四十多年循循善誘,四十二年後,佛陀的年齡已經是這樣了。佛陀了解因緣,儘管根機還未整齊,他也一定要將這個法,最後這個法一定要說出來。所以,「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就像轉輪王,轉輪王是世俗統領人間的王。古時候的人把頭髮留長,到了有地位、有年齡,他的頭髮就要將它結起來。結起來,就是在頭頂上,所以這是髮髻。「髻喻二乘權教」,就轉來如來的教育,將那個髻就是表示就像教,教育。佛陀要施展教育,因為眾生根機,所以他就要分,分方便法。方便叫做「權」,權巧的教法,隨機說法。珠就是譬喻一乘的實理。這一乘的實理是在佛的心懷,心腦裡面,所以這還沒有,還沒有展現出來,所以我們過去一直說,還沒有暢演本懷,這個本懷就是現在所譬喻的。
所以,「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頭上有頭髮,這轉輪王頭上用頭髮的包。「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這是一個譬喻,為了要施教,所以不得不用「權」,顯權,權巧的教法來教導,所以真理被這個權巧的教法來教導,所以真理被這個權巧的教法,把它隱在下面。因為佛陀無法一下子,就撥開了權巧,一下子就用實法去施教,只好用時間,應機逗教,循循善誘。因為這樣才會「實理為權所隱」。為了要講一乘法。
所以要大家根機整齊,時機到了才能夠說,也就是說,「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
謂如來於法華會上
開權顯實授記二乘
轉小向大而得作佛
猶輪王解髻中之珠
與功臣故以此為喻
四十二年間都是施權,權巧方便教,一直到四十二年後,如來在這法華會的道場上,開始開權顯實,將這個「權」,權巧,將它撥開,因為「實」被權巧,這樣將它隱起來,現在將權巧撥開了,顯出了「實」的道理出來了。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來的,那就是先授記,要先讓大家建立信心。信心才有辦法學法門,所以要先建立信心。所以,我們前面說過了,多少的弟子一次、再次,再三來授記。這種慢慢讓大家先建立信心。
所以,「轉小向大」。讓大家自己有信心了,知道過去所修的就是小乘法,讓大家稍微反思一下,反省一下,了解過去都是執著自己,獨善其身,只想要自己解脫。原來必定要投入人群,去兼利他人,去人群中去歷練,原來這功夫若不夠,還不能夠入人群去。所以我們也要歷練這些功夫,了解無明要預防,我們要防非止惡。我們要防非止惡,這個「戒」已經很穩定了,我們才能夠入人群去;我們的心要很「定」,才不會受人群將我們影響;我們的「智慧」要很充足,才能夠應機轉法。這就是我們要歷練。所以,現在大家知道要轉小向大,這就是佛陀開始,要將最微妙的法現前出來。所以,「轉小向大而得作佛」。自己知道:我不是只能了脫生死,我還能夠成佛,只要我走過了六度萬行,自然我就能夠到成佛的境界。總而言之,就是要借眾生苦難的環境,投入,去歷練這種,充滿煩惱、苦難的世界,去投入、去歷練,「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所以,「猶輪王解髻中之珠」。佛陀就是譬喻那個轉輪王一樣,他在這個時間論功賞賜,這個髻中有一顆明珠,還沒有給人。這個單獨的這顆明珠,就是要看真正能夠堪得的人,才能夠得這顆珠。所以輪王也在等時機,要繼位那個時候,才能夠付出。所以,「與功臣故,以此為喻」。這顆珠一定給最有功勞的人,也就是我們修行,真正最能夠體會佛的教法,真正我們的心境,能夠與佛心靈境界會合,與天地宇宙能夠同體。這個過程,就如諸菩薩,法身菩薩;這個境界,自然就能夠到佛,與天體共一。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再努力、再用心。這些境界,大家若能夠體會、了解了,再下去的道理就會比較清楚,愈來是步步要接近,因為如來開始要用法,來印證給我們,我們要好好用心。
前面的文:「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
如來賢聖諸將
與之共戰
其有功者
心亦歡喜
於四眾中為說諸經
令其心悅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前面的文,如來在這個賢聖,就是小、中、大乘,這些弟子,隨順他們的根機、他們的用功。他們的煩惱無明斷到什麼程度;他們投入人群,接觸那個圓融到什麼程度;結什麼樣的緣,是好緣,是惡緣等等,佛陀就是觀機,是不是內修外行,德有具足。福德因緣要有具足,這些人他就一一為他讚歎。什麼樣的人做到什麼程度,為他肯定。這種以功賞賜,再又教他們,分析給他們知道:「你這樣做是對,但是你要再這樣來分析。救人是對的,但是你要如何考慮。」就像我們一直說的,難民的問題,這種這就是天下災難多,人間菩薩力量要增加,但是救人的人要出去,我們也要很用心去保平安,安安全全才有辦法救人。這都是平時要很用心,「你們這樣做對,但是你們要這樣這樣的考慮。」這就是安全的法,要如何施展你救人的方法。救人,苦難的人得救了,付出的人要平安、法喜充滿,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因緣,「善惡因緣循環」,這都是在說這個事相;事相很容易,我們要去做,也能夠做。你造什麼因,這個過程中什麼樣的感受,結果有什麼樣的結果,這比較容易體會得到。所以,這論功賞賜,這個聖賢,你的心境到什麼程度,你接受多少法,佛陀要邊一直了解了。「其有功,心亦歡喜」。看到這些人已經有用功了,這樣的無明去除了,這樣的煩惱消滅了,這樣的疑惑慢慢在解,解開那些疑惑,這樣心,佛的心也很歡喜。所以,他「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佛歡喜了,趕緊再講經,讓他了解這個方法。「你這樣對,有這樣的缺點,你再改一下,要補充這樣的法下去。」就是這樣,又再講經,讓大家心悅,歡喜了。所以,「賜以禪定、解脫」,又再給他禪定,正思惟、正念法,如何去走,保持這個正念,這個法。
賜以禪定 解脫
無漏根力
諸法之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
言得滅度
引導其心
令皆歡喜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讓人人愈做愈增長他們的智慧,同樣的道理。所以,一直到這,「禪定、解脫、無漏根力」,我們一直一直,一項一項一直了解。對佛法也是這樣,我們能夠到無漏,「戒定慧」、「信願行」、「六度萬行」,這全都我們要一步一步走過來。我們走過來,就是我們所得的,這叫做「法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你走過了這條安穩的路,讓你身心輕安,很自在,這就是涅槃之城,靜寂清澄,這種涅槃之城。所以,「言得滅度,引導其心」。若能夠這樣,心一片淨空了,這就是我們最歡喜;沒有煩惱,就是最輕安自在,很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過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讓他照方法做,但是最深妙的法還沒有說出來。這是四十二年前,大家安安穩穩,走過了這條修行的道路,煩惱、無明的路去除了,已經慢慢走入覺性之道了。
所以,下面的文,接下來再說:「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
文殊師利
如轉輪王
見諸兵眾有大功者
心甚歡喜
以此難信之珠
久在髻中
不妄與人
而今與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開始了,這「難信之珠」,譬喻甚深難思議。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顆珠,這實在是很難得哦!就是譬喻這甚深微妙的意義,「甚深難思議,難信難解之妙法華經」。
難信之珠
喻甚深難思議
難信難解之
妙法華經
喻髻珠久祕
而今與之
喻久祕深藏之
法華經
向來未曾宣說
而今乃敷演說之
《法華經》就是像這顆珠,「喻髻珠久祕,而今與之」。這已經深藏很久了,無人知,叫做「久祕」,無人知,已經很久了。所以,譬喻「久祕深藏之法華經」。就已經四十多年了,都還沒有展現出來,這已經很久了。「向來未曾宣說,而今乃敷演說之」。這時候開始普遍要向大家說了。
所以,「文殊師利!如轉輪聖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佛陀看到這樣也很歡喜,就像轉輪王、兵眾,去戰爭,得勝回來,王會很歡喜。同樣的道理。所以,轉輪王就是譬喻如來,「兵眾有功,如王心甚喜」。就是心王,我們的那個心王很歡喜。就像國王歡喜,或者是佛歡喜,或者是我們,去除煩惱、無明之後,輕安自在的歡喜。這就是從內心,我們「心王」,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心靈世界,我們的心靈國土,三界也是在一心裡。
文殊師利
如轉輪王
見諸兵眾有大功者
心甚歡喜:
轉輪王喻如來
兵眾有功
如王心甚喜
兵眾有大功
即喻賢聖軍
已降伏諸魔
已滅三毒
出三界等是
「兵眾有大功,即喻賢聖軍」。賢聖,就是聲聞、緣覺,和初發菩薩心的人,這都叫做「賢聖」;已經降伏諸魔。這一段一段,煩惱魔眾,我們慢慢一直將它降伏掉。所以,「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我們的煩惱、無明,沒有離開貪、瞋、癡,因為有貪、瞋、癡,就伴隨著慢、疑;貪、瞋、癡若滅掉了,慢、疑就降伏了,就沒有了。所以,「如轉輪王,喻有大功勳」。
如轉輪王
喻有大功勳
謂於一切善法
精進勤修持
不生懈怠
圓滿善業
派兵將征伐
有戡亂之策
就是譬喻這個轉輪王,對那個有大功勳,已經領眾去討伐。「謂於一切善法」,就表示他這樣不斷在這個善法,「精進勤修持,不生懈怠」。就是已經在訓練中,這些將領、兵眾,不斷不斷在訓練,很勤、很精進,「圓滿善業」。就是那個不如法的事情,我們全都沒有了;有不善,我們全都將它戒除掉了,都沒有了。所以,防非止惡,那個非,不對的事情,我們也已經,都不會進來我們的心裡了。所以,因為這樣「圓滿善業」,也就是六度行,我們也都了解了。所以,「派兵將征伐,有勘亂之策」。那些兵眾,就要在煩惱還沒有起動的時候,我們就要時時去巡迴,去勘視它,讓它不要作亂起來。就是我們在修行,我們這些事情,我們都很清楚了解,受用在我們的日常,我們也要很注意。萬一,我們還未認同的事情,我們很快就被我們一個心念,將我們侵越過來。若這樣恐怕我們沒有顧守好,「防非」不住,沒有防住,所以它若侵略過來,那就要大動干戈了。所以平時就要派兵眾,這樣在那個地方顧守著,這叫做「勘亂之策」。就是有方法,不要讓它作亂起來,同樣的道理。所以,「喻滅惑斷無明」。
喻滅惑斷無明之功:
於事理決斷
慧心安法於境決斷
名之為智
是智有能進修
大乘之機
故心甚歡喜
將這個惑,惑就很多了,那就是我們還沒有乾淨的,還沒有很清楚,是非還無法去斷定,很模糊,我們這個習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一層一層去了解。這種「惑」及「無明」,我們已經斷除那個功,這就是我們已經用功,用功,很了解了。所以,「於事理決斷」,知道什麼樣的事情可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我們能夠決斷,很清楚。該做的要認真,不該做不要去冒然,不要去冒險,那就是要好好很,分別清楚、分析清楚,所以一直都是在這樣的行動中。所以,「慧心安法於境決斷」。我們的慧,智慧、平等慧。雖然前面有「分別智」,分別可不可行;「平等慧」,我們就要知道,雖然有惡的、有善,惡的要如何去寬容他?要如何去包容?要如何去救拔,他的思想、他的觀念?要如何慢慢讓他能夠解開這分,惡習的惑,無明的行動,這種的心念、這種煩惱,如何去解開?這也是要用平等慧,好好用心來將他安於法中。菩薩在做事情也是都用這樣,要如何「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種種方法去拔除苦難,之後要如何將他安住,讓他變成了淨化,是一位回歸本性的人?看看,監獄裡面,能夠重新好好將他淨化之後,讓他的觀念、思想,有這個正善念,有這個正確的方向,善的念頭。這種再重新來,也是同樣在平等真如本性,就是平等,同樣。所以,「慧心安法於境決斷」,我們要有這樣的心量。「名之為智」。我們有分別智之後,後面還要有一個「慧心安法」,這樣才會圓融。所以,「是智有能進修大乘之機,故心甚歡喜」。
所以,「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這就是譬喻這顆珠,最後也是要付出去,得到這樣的人,他就要付出。
以此難信之珠
久在髻中
不妄與人:
以此頂上難信之法
八萬四千法門
名為頭髮
此妙法者
法中最勝
如髻中珠
四十餘年祕而不談
名為久在
為機未熟
故不即速說
所以,「以此頂上難信之法」。在頭頂上的珠,就像難信的法,頭髮就含蓋「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以,煩惱無明有多少,法就要有多少,所以這叫做「為頭髮」。
頭頂上的珠,「此妙法者,法中最勝,如髻中珠」。就像那髻中的珠,來譬喻,「四十餘年祕而不談」,深藏,四十多年深藏著,都沒有說出來。「名為久在」,已經隱藏很久了。所以,「為機未熟」,因為根機還沒有成熟,時間還不到等等,「故不即速說」,因為這樣,沒有很快說出來。
今解髻即開權
與珠即顯實
喻法華開顯
久默斯要
祕而不談
故云不妄與人
「今解髻即開權」,現在要把那顆珠拿出來,就像轉輪王要將那顆珠拿出來,那就是像佛陀,開始要將這個「實」,要將它顯現出來,開權顯實。就是譬如法華開顯,把這《法華經》開顯出來了。「久默斯要,祕而不談」,很久以前一直隱藏在內心,隱藏在腦海中,就久久還未說出來。「故不妄與人」,雖然還未說出來,但是這是佛的本懷;來人間,就是為這件事情,要來「開、示、悟、入」,但是久久以來,久久都是放,隱藏在內心裡。但是,不會將它忘記給人,也不能輕易就給人,所以永遠都會記得,也永遠都要好好選擇對的人。這就是這部經,真的是很奧妙。「而今與之,而今靈山,根氣既淳正是其時,觀而付與」。
而今與之:
而今靈山
根氣既淳
正是其時
觀而付與
所以,現在在靈山會,時間也無法再等了,根機也差不多純熟了,所以時間正是要說之時。「觀而付與」,已經看了之後,決定就是要說出來。
所以,「如來亦復如是」,接下來這段文,「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如來亦復如是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
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就是如來也是這樣,「合大功勳,如來說法」,就是「隨機受道,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下
合大功勳
如來說法
隨機受道
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隨他的根機能夠接受的法,這條路他會走,指引他這樣走;他的腳力足夠,就指引他這樣的路走。「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於三界中
為大法王
以法教化
一切眾生:
為大乘教法中之王
以無漏法教化一切
佛,那就是三界中的大法王了,所以,以這個法,來教化一切眾生。所以,這就是大乘的教法,大乘教法中之王,這部經叫做諸經之王。「以無漏法教化一切」,這就是佛陀人間說法,要等待說這部經的因緣,已經等四十多年,現在不得不說了。根機不論怎麼樣,總是要將這個法說出來,所以是最後。涵蓋著一切妙法,都是在這部經裡面,裡面的含義很深,需要我們大家時時用正思惟,正法的行,要好好用心,定心、智慧心,好好思考這個法裡面的意義。我們要轉識為智,把知識變成了智慧,才能夠堪得接受這部經,法才能夠時時入心。所以,學佛者,我們就要時時多用心啊!
歡迎蒞臨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行善行孝_不能等(無聲說法_慈濟行)__高明善20221201.pdf | |
File Size: | 17443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其人得珠_受用無極-高明智20221201.pdf | |
File Size: | 4503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法華七喻--衣珠喻
羅恒源師兄
生命故事~ 行善行孝不能等
高明善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法雨普潤剪輯自 (9m26s)
20220524《靜思妙蓮華》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第1160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衣內自有無價寶珠
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其人得珠受用無極
二乘之人
昔於大通佛所
曾下大乘之種
請大家用心,每天聽來,要連貫去想。這貧窮人,醉酒的人,他這樣醉,即使朋友給他的珠,悄悄地將它放在他的身內裡,卻是這位酒醉的貧窮人,他不知道,卻是生活辛苦輾轉,為了求一個衣食,穿得暖、吃得飽,顧自己的生活,還是再經過這麼久的時間,過著這種流浪不定的人生,非常的狼狽。這個人,本來他的身內,就有這麼無價的寶珠,應該吃穿沒有困難,生活應該過得很富有,為什麼還是這樣,這麼貧窮狼狽呢?這就是要告訴我們,這段(經)文大家還記得,是五百比丘得受佛為他們授記,佛陀為這五百比丘授記。五百比丘歡喜,所以來到佛前向佛陀懺悔過去,就是缺了信心,缺了毅力,缺了勇氣,沒有勇氣、沒有毅力,就是因為信心不足,所以過去的時間聽佛所說的法,知道人生苦偏多。
二千多年前佛陀時代,現在的尼泊爾,過去的迦毗羅衛國,那時候人的生活,和現在尼泊爾人的生活,其實沒有差很多,富有的極富,也沒有很多,貧窮的人真的是極貧,也沒有差很多。同樣的,修行者也很多,但是所修的行有很多種的宗教,教派不同也很多,佛法現在在尼泊爾也是式微了,已經與我們所談的佛法,都完全不同了。
那是佛的出生地,為什麼佛法在那個地方,形式好像很衰微了,人心,信根不深啦。從佛陀的時代,佛陀親自帶著這些弟子,這些弟子聽佛說法,開頭就相信了,因為佛開頭所說「苦」,這個苦相在那時候的尼泊爾,普遍看得到,人人苦啊!物質的苦,四種階級,在奴隸的生態,根本沒有被人當作人在用,就是很卑微的人種,又是做生意的人就是貿易,貴族的人就是皇親國戚,要不然就是婆羅門教,就是宗教者。宗教者本身就是有各人不同修行的方式,九十六種宗教,每一種的宗教修行都不同,這是佛陀的時代。
我們現在知道尼泊爾那個國家,我們現在看得到,因為它在(2015年)這場大地震,國際很多人去做救援,慈濟就走入了這個國度,足足有半年的時間。半年的時間,與這群佛陀故鄉的人民,這樣同樣生活,走遍了他們受災的地方,也看得到他們國家的生態,他們的國家很小,小小的,尤其是土地凹凸不平,山丘很多,很少有廣大平坦的土地。可見在二千多年前,這樣的大自然的生態,應該貧困的人會更貧困,生活上又是在這麼的多山,修行者各人在,各人的山頭裡修行,都會區的宗教信仰很複雜。
所以佛陀開始說「苦」這一字,這個「苦」字出來,就可以分析很多很多的,生態之苦,人民生活之苦、無常的苦等等,這種不平等的人生的苦,有的怎麼那麼富貴,有的怎麼那麼的貧賤,開始就有因緣可說了。因緣來自無明,無明造作的業力等等,自然形成了這種生活的生態,這大家看得到、感覺得到,大家了解了這個苦,既然有辦法,能脫離這個苦的機會,不要再來人生了,來了人生,凡事都由不得自己,這很苦,所以大家的盼望,盼望能解脫生死。為了要解脫生死,很多人修行就是停滯在這裡,停滯在小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法裡,那就是佛陀成佛之後,有十二年來講《阿含經》,十二年的《阿含經》,那就是完全說這些,「苦集滅道」的道理。《阿含經》大家聽進去了,了解了,人間這麼多的苦難,我就應該要好好守護這念心,不要再去與人攀緣,所以煩惱要斷,相信佛陀所說的,來自開口動舌、舉手動足,一念心念一動,無不都是因,無不都是緣,無不都是業,這大家都相信了。
20220524《靜思妙蓮華》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第1160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衣內自有無價寶珠
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其人得珠受用無極
二乘之人
昔於大通佛所
曾下大乘之種
請大家用心,每天聽來,要連貫去想。這貧窮人,醉酒的人,他這樣醉,即使朋友給他的珠,悄悄地將它放在他的身內裡,卻是這位酒醉的貧窮人,他不知道,卻是生活辛苦輾轉,為了求一個衣食,穿得暖、吃得飽,顧自己的生活,還是再經過這麼久的時間,過著這種流浪不定的人生,非常的狼狽。這個人,本來他的身內,就有這麼無價的寶珠,應該吃穿沒有困難,生活應該過得很富有,為什麼還是這樣,這麼貧窮狼狽呢?這就是要告訴我們,這段(經)文大家還記得,是五百比丘得受佛為他們授記,佛陀為這五百比丘授記。五百比丘歡喜,所以來到佛前向佛陀懺悔過去,就是缺了信心,缺了毅力,缺了勇氣,沒有勇氣、沒有毅力,就是因為信心不足,所以過去的時間聽佛所說的法,知道人生苦偏多。
二千多年前佛陀時代,現在的尼泊爾,過去的迦毗羅衛國,那時候人的生活,和現在尼泊爾人的生活,其實沒有差很多,富有的極富,也沒有很多,貧窮的人真的是極貧,也沒有差很多。同樣的,修行者也很多,但是所修的行有很多種的宗教,教派不同也很多,佛法現在在尼泊爾也是式微了,已經與我們所談的佛法,都完全不同了。
那是佛的出生地,為什麼佛法在那個地方,形式好像很衰微了,人心,信根不深啦。從佛陀的時代,佛陀親自帶著這些弟子,這些弟子聽佛說法,開頭就相信了,因為佛開頭所說「苦」,這個苦相在那時候的尼泊爾,普遍看得到,人人苦啊!物質的苦,四種階級,在奴隸的生態,根本沒有被人當作人在用,就是很卑微的人種,又是做生意的人就是貿易,貴族的人就是皇親國戚,要不然就是婆羅門教,就是宗教者。宗教者本身就是有各人不同修行的方式,九十六種宗教,每一種的宗教修行都不同,這是佛陀的時代。
我們現在知道尼泊爾那個國家,我們現在看得到,因為它在(2015年)這場大地震,國際很多人去做救援,慈濟就走入了這個國度,足足有半年的時間。半年的時間,與這群佛陀故鄉的人民,這樣同樣生活,走遍了他們受災的地方,也看得到他們國家的生態,他們的國家很小,小小的,尤其是土地凹凸不平,山丘很多,很少有廣大平坦的土地。可見在二千多年前,這樣的大自然的生態,應該貧困的人會更貧困,生活上又是在這麼的多山,修行者各人在,各人的山頭裡修行,都會區的宗教信仰很複雜。
所以佛陀開始說「苦」這一字,這個「苦」字出來,就可以分析很多很多的,生態之苦,人民生活之苦、無常的苦等等,這種不平等的人生的苦,有的怎麼那麼富貴,有的怎麼那麼的貧賤,開始就有因緣可說了。因緣來自無明,無明造作的業力等等,自然形成了這種生活的生態,這大家看得到、感覺得到,大家了解了這個苦,既然有辦法,能脫離這個苦的機會,不要再來人生了,來了人生,凡事都由不得自己,這很苦,所以大家的盼望,盼望能解脫生死。為了要解脫生死,很多人修行就是停滯在這裡,停滯在小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法裡,那就是佛陀成佛之後,有十二年來講《阿含經》,十二年的《阿含經》,那就是完全說這些,「苦集滅道」的道理。《阿含經》大家聽進去了,了解了,人間這麼多的苦難,我就應該要好好守護這念心,不要再去與人攀緣,所以煩惱要斷,相信佛陀所說的,來自開口動舌、舉手動足,一念心念一動,無不都是因,無不都是緣,無不都是業,這大家都相信了。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法華心香讀書會(張誠宣)20221124.pdf | |
File Size: | 413 kb |
File Type: |

我從山中來_走入大山去-陳輝雄20221124.pdf | |
File Size: | 14390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法華七喻--化城喻
張勝全師兄
生命故事~ 我從山中來
陳輝雄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導師領眾 避難過險
法雨普潤剪輯自 (8m43s)
20220228《靜思妙蓮華》 導師領眾 避難過險 (第1099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分段生死不能自已
生世險道去來無知
導師領眾避難過險
安棲園林隨處所樂
我們了解,「分段生死不能自已」。凡夫就是,人人都是在分段生死中,一段一段的人生,來來去去,到底是不是,一直都是保持著人身呢?因為世間有六道,六道,大家知道了,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這是六道,阿修羅也在六道之中。其實,阿修羅,是每一道都有阿修羅,所以阿修羅在六道裡,將它提出來,遍布在五道之中。「五道」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這就稱作「五道」。
在這「五道」中,是以什麼樣的生態?不離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我們人是什麼生呢?是胎生,就是生下來就是人,不必經過卵的孵化,我們生下來就是人,在母親的胎(裡)就,時間到了,我們出母胎就是人。我們是在人間空氣中,母親這樣生下來,天地之間,我們不是濕生,也不是經過卵孵化的,也不是化的,我們都不是,直接生下來,我們就是人身。
所以「分段生死」,是壽命從我們出生開始,一直到我們最後一口氣嚥下去,這種生出來呼吸到空氣,到最後停止呼吸,這叫做一段的生死。我們這一段段的生死,是不是都是人體來投生的呢?每一世都來做人嗎?不一定,說不定我們在飛禽,飛禽就是會飛的鳥,或者是水中游的,或者是陸地跑的,四隻腳、二隻腳、很多隻腳,這種不同種類的生物裡,我們都不知道。但是,我們現在,我們知道是來做人。
這麼多種的物命,就說有八百七十萬類的生物。我們人,我們知道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我們知道我們有溝通的方式,我們知道,我人生的規畫,等等、等等,人要如何去對一切生物,或者是植物等等/要如何去處理?
山上,山林,為了利益,我能從山林裡,去砍伐來取得利益,去砍樹。這些大地上的一切,從地上生出來的所有一切東西,隨意我們人如何去處理。大山,開礦;大海,填海造陸,海底做道路走。這都是人類啊!人類無所不能,無所不做。他動個腦筋,自然天地之間隨心所欲,這就是叫做人類,這樣的人類,不只是對大地一切物命,由他來支配以外,即使有生命的生物,也是由人來支配。
我要飼什麼、養什麼,將這些生命來當作貿易,做生意來賺錢,賣掉。古時候,牛、馬,是賣給人去做粗力,拖車等等苦勞,去付出。現在哪怕是牛等等,所飼養出來的,是供應給人類滿足口欲。這就是人啊!人類支配天下一切,不論動物、植物等等,人盡其所欲,但是造多少業啊?自己不知道。每天每天所造作的,到底損傷多少?在地球上,山河大地,到底損傷多少呢?開多少礦?挖多少山,通為路等等。海洋,也破壞它的生態,到底一天又是多少人類,做這種,山河大地,人類所破壞?很多。這是人有這個思想,所以他就有造業,因為人類造業,就影響到天地萬物等等,這完全是人類。
所以,眾生,自己的生死都不得而知,不知道,但是只知道如何利益自己,不擇手段,破壞一切,傷害一切,這就是人類。
其實,「分段生死」,我們不得自知。但是在人間也是有很好的人,做很好的事。人類可以造很多惡業,人類也能成就很多的善業,也是很多,所以人間實在是,千差萬別說不完,無法分析(得)樣樣都很清楚。
需要我們接受法,在人間好好地看、好好地思考、好好地分析,佛陀所說的法,與人間的生態是不是很合呢?有合,就是有道理。這個道理教我們如何走,一條是惡道,一條是善道,善道是光明的道路,能指引我們生生世世不失人身,除了不失人身,又是生生世世建立與佛法有緣,讓我們生生世世如法修行,如道行進。法就是道,我們要走在這條菩提直道,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用心去思考、去分別。
大時代需明大是非,若是大動亂,我們就要有大智慧。所以我們要有智慧,我們要有慈悲,有慈悲、智慧,我們才有辦法面對人生,做對的事,往前直走。這就是人類,是善道的人類,是行菩薩道、合菩薩法的人類,這就是我們要好好把握。
若是不小心一偏差方向,可能我們就向惡道走去了,做了很多剛才所說的,損傷天下之間,一切生物、植物等等,破壞山河大地,讓我們現在的大空間,宇宙天下,這種氣候不調和,造成天下多少災難,而自己又是不覺知。這種分段生死,不能自知的事情實在是很多。再者,若要能夠做好事,我們可以做很多;就如有身體,生、老、病、死,但是生下來已經生下來,這個過程中,到底什麼時候會生病?什麼時候有病,是什麼病?我們都不知道。看醫生,有時候,「這沒關係,不用吃藥,多喝開水就好了。」看起來好像有病,卻不是很大的病。
但是,平時不覺得怎麼樣,但是做個健康檢查,發現到了,你到底是什麼病,已經發生一段時間,你自己不覺不知,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了,開始要準備治療。現在的醫療很發達,治療,要用各種各種,應現在醫學科技來治療,治療的過程也是很辛苦,苦不堪。
20220228《靜思妙蓮華》 導師領眾 避難過險 (第1099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分段生死不能自已
生世險道去來無知
導師領眾避難過險
安棲園林隨處所樂
我們了解,「分段生死不能自已」。凡夫就是,人人都是在分段生死中,一段一段的人生,來來去去,到底是不是,一直都是保持著人身呢?因為世間有六道,六道,大家知道了,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這是六道,阿修羅也在六道之中。其實,阿修羅,是每一道都有阿修羅,所以阿修羅在六道裡,將它提出來,遍布在五道之中。「五道」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這就稱作「五道」。
在這「五道」中,是以什麼樣的生態?不離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我們人是什麼生呢?是胎生,就是生下來就是人,不必經過卵的孵化,我們生下來就是人,在母親的胎(裡)就,時間到了,我們出母胎就是人。我們是在人間空氣中,母親這樣生下來,天地之間,我們不是濕生,也不是經過卵孵化的,也不是化的,我們都不是,直接生下來,我們就是人身。
所以「分段生死」,是壽命從我們出生開始,一直到我們最後一口氣嚥下去,這種生出來呼吸到空氣,到最後停止呼吸,這叫做一段的生死。我們這一段段的生死,是不是都是人體來投生的呢?每一世都來做人嗎?不一定,說不定我們在飛禽,飛禽就是會飛的鳥,或者是水中游的,或者是陸地跑的,四隻腳、二隻腳、很多隻腳,這種不同種類的生物裡,我們都不知道。但是,我們現在,我們知道是來做人。
這麼多種的物命,就說有八百七十萬類的生物。我們人,我們知道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我們知道我們有溝通的方式,我們知道,我人生的規畫,等等、等等,人要如何去對一切生物,或者是植物等等/要如何去處理?
山上,山林,為了利益,我能從山林裡,去砍伐來取得利益,去砍樹。這些大地上的一切,從地上生出來的所有一切東西,隨意我們人如何去處理。大山,開礦;大海,填海造陸,海底做道路走。這都是人類啊!人類無所不能,無所不做。他動個腦筋,自然天地之間隨心所欲,這就是叫做人類,這樣的人類,不只是對大地一切物命,由他來支配以外,即使有生命的生物,也是由人來支配。
我要飼什麼、養什麼,將這些生命來當作貿易,做生意來賺錢,賣掉。古時候,牛、馬,是賣給人去做粗力,拖車等等苦勞,去付出。現在哪怕是牛等等,所飼養出來的,是供應給人類滿足口欲。這就是人啊!人類支配天下一切,不論動物、植物等等,人盡其所欲,但是造多少業啊?自己不知道。每天每天所造作的,到底損傷多少?在地球上,山河大地,到底損傷多少呢?開多少礦?挖多少山,通為路等等。海洋,也破壞它的生態,到底一天又是多少人類,做這種,山河大地,人類所破壞?很多。這是人有這個思想,所以他就有造業,因為人類造業,就影響到天地萬物等等,這完全是人類。
所以,眾生,自己的生死都不得而知,不知道,但是只知道如何利益自己,不擇手段,破壞一切,傷害一切,這就是人類。
其實,「分段生死」,我們不得自知。但是在人間也是有很好的人,做很好的事。人類可以造很多惡業,人類也能成就很多的善業,也是很多,所以人間實在是,千差萬別說不完,無法分析(得)樣樣都很清楚。
需要我們接受法,在人間好好地看、好好地思考、好好地分析,佛陀所說的法,與人間的生態是不是很合呢?有合,就是有道理。這個道理教我們如何走,一條是惡道,一條是善道,善道是光明的道路,能指引我們生生世世不失人身,除了不失人身,又是生生世世建立與佛法有緣,讓我們生生世世如法修行,如道行進。法就是道,我們要走在這條菩提直道,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用心去思考、去分別。
大時代需明大是非,若是大動亂,我們就要有大智慧。所以我們要有智慧,我們要有慈悲,有慈悲、智慧,我們才有辦法面對人生,做對的事,往前直走。這就是人類,是善道的人類,是行菩薩道、合菩薩法的人類,這就是我們要好好把握。
若是不小心一偏差方向,可能我們就向惡道走去了,做了很多剛才所說的,損傷天下之間,一切生物、植物等等,破壞山河大地,讓我們現在的大空間,宇宙天下,這種氣候不調和,造成天下多少災難,而自己又是不覺知。這種分段生死,不能自知的事情實在是很多。再者,若要能夠做好事,我們可以做很多;就如有身體,生、老、病、死,但是生下來已經生下來,這個過程中,到底什麼時候會生病?什麼時候有病,是什麼病?我們都不知道。看醫生,有時候,「這沒關係,不用吃藥,多喝開水就好了。」看起來好像有病,卻不是很大的病。
但是,平時不覺得怎麼樣,但是做個健康檢查,發現到了,你到底是什麼病,已經發生一段時間,你自己不覺不知,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了,開始要準備治療。現在的醫療很發達,治療,要用各種各種,應現在醫學科技來治療,治療的過程也是很辛苦,苦不堪。
蘆洲靜思堂201教室現場,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藥草喻-甘緣香20221117.pdf | |
File Size: | 1681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如來甘露唯一無二-高明智20221117.pdf | |
File Size: | 6894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法華七喻--藥草喻
甘緣香師姊
生命故事~ 幸福美容院~有愛無礙
李瑞玉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如來甘露唯一無二
法雨普潤剪輯自 (8m44s)
20210729《靜思妙蓮華》如來甘露 唯一無二 (第920集)(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法本一相味
機緣不同
如來之教法
譬雨甘露
教法之諦理
唯一無二
法本來就是一相一味,真實法,只是根機不同,所接受的法,隨他們的根機大小來接受。就如我們日常,在用的湯、水、茶,或者是咖啡,或者是……很多種,凡是湯湯水水無不都是,來源是淡而無味的清水,清水是來自於天地。於天,密雲彌布,下雨,或者是從大地的濕氣,若有太陽,濕氣就結成了雲,雲又是密集,氣流若又會合,水就又降下來。這就是一種循環,天地之間,這就是道理。所以,法就是理,道理回歸其實是一,譬如水,水只是一相一味。所以「機緣不同」,是應大家所喜愛的,同樣是水在那裡,要調什麼樣的味道,就應大家所需要,道理都一樣。
「如來之教法譬雨甘露」。如來的教法,是適應我們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都是不整齊,就如機緣不同,為了適應機緣,佛陀他的真理教法,總是永遠不變。在這宇宙大空間裡,有這樣的輪轉、輪迴,這種大地的濕氣再恢復,到天空的雲層裡,再成雨落下,這是天地的奇妙,佛法一樣。
所以甘露,甘露味,那就是天之津液,它能潤濕大地萬物。這是一種譬喻。
天之津液
下所潤萬物也
甘露,就像在天空凝聚起來的液,津液。為了天下萬物所需要,很乾燥,很乾枯,在旱時,它就是天液,不是大雨,那就是濕氣,這叫做「天之(津)液」。同樣的,沒有下雨時,一個晚上,長夜過後,一早來看,大地就比較濕了,樹葉就有水氣,有水珠,這都叫做露,那個水珠就是露,它能潮濕大地,不是下雨,卻是它能潤濕大地。
正乾時,但是有這種的濕氣,凝聚起來,灰塵不會漫天飛,所以,露就是覆慮萬物,對萬物是一種保護。
露:覆慮物也
陽氣勝
則散雨露
和氣津凝露
所以「陽氣勝」,則散為雨露,和氣津凝為露。陽氣若較高,就將水分結集起來,如雲一樣,凝聚在雲層裡。陽氣就沒有陰,沒有氣流,但是它濕氣在天上的雲層裡,這樣就是到了夜晚時,自然就如露水來潤濕大地,這種「和氣津凝為露」,這是調和大地,很和氣,雖然沒有下雨,但是濕氣、水分集中在天空。夜晚、黃昏時,大地就慢慢涼爽,雲層的濕氣就慢慢散開,慢慢散開,這種濕氣,就這樣慢慢在不知覺中,它就已經來潤濕大地。
同樣的道理,所以「如來之教法譬雨甘露」,大的就是雨,很微細微細的濕氣凝聚為露珠,這個露水能潤濕大地,這要看我們大地與氣流的因緣。所以「教法之諦理唯一無二」。教法諦理只有一項,那就是水性,就是潮濕、滋潤的水性,「唯一無二」,不論你在哪裡,同樣能接受到法。
20210729《靜思妙蓮華》如來甘露 唯一無二 (第920集)(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法本一相味
機緣不同
如來之教法
譬雨甘露
教法之諦理
唯一無二
法本來就是一相一味,真實法,只是根機不同,所接受的法,隨他們的根機大小來接受。就如我們日常,在用的湯、水、茶,或者是咖啡,或者是……很多種,凡是湯湯水水無不都是,來源是淡而無味的清水,清水是來自於天地。於天,密雲彌布,下雨,或者是從大地的濕氣,若有太陽,濕氣就結成了雲,雲又是密集,氣流若又會合,水就又降下來。這就是一種循環,天地之間,這就是道理。所以,法就是理,道理回歸其實是一,譬如水,水只是一相一味。所以「機緣不同」,是應大家所喜愛的,同樣是水在那裡,要調什麼樣的味道,就應大家所需要,道理都一樣。
「如來之教法譬雨甘露」。如來的教法,是適應我們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都是不整齊,就如機緣不同,為了適應機緣,佛陀他的真理教法,總是永遠不變。在這宇宙大空間裡,有這樣的輪轉、輪迴,這種大地的濕氣再恢復,到天空的雲層裡,再成雨落下,這是天地的奇妙,佛法一樣。
所以甘露,甘露味,那就是天之津液,它能潤濕大地萬物。這是一種譬喻。
天之津液
下所潤萬物也
甘露,就像在天空凝聚起來的液,津液。為了天下萬物所需要,很乾燥,很乾枯,在旱時,它就是天液,不是大雨,那就是濕氣,這叫做「天之(津)液」。同樣的,沒有下雨時,一個晚上,長夜過後,一早來看,大地就比較濕了,樹葉就有水氣,有水珠,這都叫做露,那個水珠就是露,它能潮濕大地,不是下雨,卻是它能潤濕大地。
正乾時,但是有這種的濕氣,凝聚起來,灰塵不會漫天飛,所以,露就是覆慮萬物,對萬物是一種保護。
露:覆慮物也
陽氣勝
則散雨露
和氣津凝露
所以「陽氣勝」,則散為雨露,和氣津凝為露。陽氣若較高,就將水分結集起來,如雲一樣,凝聚在雲層裡。陽氣就沒有陰,沒有氣流,但是它濕氣在天上的雲層裡,這樣就是到了夜晚時,自然就如露水來潤濕大地,這種「和氣津凝為露」,這是調和大地,很和氣,雖然沒有下雨,但是濕氣、水分集中在天空。夜晚、黃昏時,大地就慢慢涼爽,雲層的濕氣就慢慢散開,慢慢散開,這種濕氣,就這樣慢慢在不知覺中,它就已經來潤濕大地。
同樣的道理,所以「如來之教法譬雨甘露」,大的就是雨,很微細微細的濕氣凝聚為露珠,這個露水能潤濕大地,這要看我們大地與氣流的因緣。所以「教法之諦理唯一無二」。教法諦理只有一項,那就是水性,就是潮濕、滋潤的水性,「唯一無二」,不論你在哪裡,同樣能接受到法。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法華七喻窮子喻20221110施修正.pdf | |
File Size: | 3346 kb |
File Type: |

生命故事-責任與使命-葉明珠分享20221110.pdf | |
File Size: | 4692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修學大乘菩提覺道-高明智20221110.pdf | |
File Size: | 7119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法華七喻--窮子喻
施修正師兄
生命故事~ 責任與使命
葉明珠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修學大乘菩提覺道
法雨普潤剪輯自 (8m13s)
20210604《靜思妙蓮華》修學大乘菩提覺道 (第841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求大乘行菩提覺道
修學受教向正覺行
持以大智上求菩提
運用大悲下救眾生
人人修行,我們要修的方向就是大乘行。大乘的法門,就是自覺還要覺他,自行還要利他,自他兩平行,這叫做大乘行,也叫做兩足尊,福慧要具足,這就是我們要修的。真的是菩提覺道,是我們大家用心,要用愛再把它鋪出去。不只是佛陀的二千多年前已經向我們指向,一個正確的道路,也教導我們如何來鋪好這條路,所以說,用愛鋪路這樣走過來,不只是鋪給自己走,也鋪給大家走,這也是叫做大乘行,行在菩提覺道上,這是我們人人要有共同的心力。
時間是這樣分秒不斷地過,對時間來說,不增不減,時間的本身是不增減,但是在名相,於天體宇宙間的事物來看,也就是因為時間不斷地流逝。既說時間本身沒有生滅,那是什麼在流逝呢?是看我們人生世態事物,是以名相來說時間,名相的時間,就是因為事物(變化而有)。包括我們人的身體,生理上也是這樣多變化,沒有停息,所以才叫做時間易過。
地球在輪轉,繞太陽一圈,這樣叫做一年,所以,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五天,在鐘頭、分秒這樣流逝,把握時間,分秒不空過,看到精進的人生。我們的志業體,很多菩薩,他們就是這樣在精進,來過元旦,大家利用這個休假的名稱,利用這樣的時間,投入去做自己發心,願意去做的工作。
比如大愛(臺)同仁,一大早開始,也就是聚集精進薰法、聽法,然後整個臺內、臺外,這樣在清理打掃,無微不至。甚至大家在早會又共同發願,他們用「五根五力」,作為他們今年的方向。這是大家利用時間,清理了外面的塵垢,接下來就是要清理,內心種種的煩惱,去除了煩惱,發心力行。
也看到在我們臺北醫院,慈濟醫院,看到我們趙院長與所有的,醫師、主管、副院長,醫護同仁,與我們的志工菩薩,投入去清掃靜思堂。看他們這樣在清掃,很認真,每個人都流汗了,那麼冷的氣候,竟然身上都是流汗。他們說:「雖然是流汗,雖然是打掃得會累,不過心很歡喜。這是我們的道場,是靜思堂,靜思傳法脈的道場。」他們發心,這也就是信、願、行,用這分信解、念力,發心立願投入。這也是把握時間,求大乘行菩提覺道的菩薩。
我們也又看到臺中(慈院),院長、副院長,也是各科室的同仁,他們去街上,這麼冷的天,街道上的遊民,睡在街道上,這麼冷,怎麼過呢?他們去了,準備熱騰騰的湯,讓他們可以吃,輕輕柔柔把他搖,叫醒來,「來啊,吃一碗熱騰騰的熱食。」送他們東西,讓他們能身心溫暖。這不就是菩薩嗎?菩薩在修學的過程,除了平時守護生命,守護愛,分秒都不空過,殷勤精進修學,向著正覺道走,這都是大乘行者的大智大願。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大乘法、大乘行,行在人群中。為人群去付出,需要方法,時間要珍惜,時間要把握,所以於時間能成就一切,點點滴滴、分分秒秒,點滴的資源用在苦難人、受災人的身上,分分秒秒的時間,就是要成就我們的志業。大家的志業,周圍的環境,用心去付出,這都是用愛的力量。
也看到現在在大陸,霜雪、冰雪這樣下,寒冬啊!有的人到了現場發放,在那個冰天雪地裡。要出去的人,一定要有個行前叮嚀,出門一定要做到三件事——我們要做到「自做」,自己要身體力行,自己要投入,自做;我們就是「見人做」,我們自己自做,看到別人在做,我們要一直讚歎人;我們還要「見做歡喜」,我們自己自做,看他人在做,他與我們大家這樣合作起來,都能夠很歡喜。這就是三項叮嚀。
人間菩薩就是這樣,不論是就地的菩薩,在地的菩薩,以及從臺灣要過去的人,來來回回,都是彼此之間互相叮嚀,這就是合和互協,菩薩團體愛的力量,就是這樣產生出來。這叫做「求大乘行菩提覺道」,這就是「修學受教向正覺行」,也就是「持以大智上求菩提,運用大悲下救眾生」。人間菩薩,要做就不困難。
20210604《靜思妙蓮華》修學大乘菩提覺道 (第841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求大乘行菩提覺道
修學受教向正覺行
持以大智上求菩提
運用大悲下救眾生
人人修行,我們要修的方向就是大乘行。大乘的法門,就是自覺還要覺他,自行還要利他,自他兩平行,這叫做大乘行,也叫做兩足尊,福慧要具足,這就是我們要修的。真的是菩提覺道,是我們大家用心,要用愛再把它鋪出去。不只是佛陀的二千多年前已經向我們指向,一個正確的道路,也教導我們如何來鋪好這條路,所以說,用愛鋪路這樣走過來,不只是鋪給自己走,也鋪給大家走,這也是叫做大乘行,行在菩提覺道上,這是我們人人要有共同的心力。
時間是這樣分秒不斷地過,對時間來說,不增不減,時間的本身是不增減,但是在名相,於天體宇宙間的事物來看,也就是因為時間不斷地流逝。既說時間本身沒有生滅,那是什麼在流逝呢?是看我們人生世態事物,是以名相來說時間,名相的時間,就是因為事物(變化而有)。包括我們人的身體,生理上也是這樣多變化,沒有停息,所以才叫做時間易過。
地球在輪轉,繞太陽一圈,這樣叫做一年,所以,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五天,在鐘頭、分秒這樣流逝,把握時間,分秒不空過,看到精進的人生。我們的志業體,很多菩薩,他們就是這樣在精進,來過元旦,大家利用這個休假的名稱,利用這樣的時間,投入去做自己發心,願意去做的工作。
比如大愛(臺)同仁,一大早開始,也就是聚集精進薰法、聽法,然後整個臺內、臺外,這樣在清理打掃,無微不至。甚至大家在早會又共同發願,他們用「五根五力」,作為他們今年的方向。這是大家利用時間,清理了外面的塵垢,接下來就是要清理,內心種種的煩惱,去除了煩惱,發心力行。
也看到在我們臺北醫院,慈濟醫院,看到我們趙院長與所有的,醫師、主管、副院長,醫護同仁,與我們的志工菩薩,投入去清掃靜思堂。看他們這樣在清掃,很認真,每個人都流汗了,那麼冷的氣候,竟然身上都是流汗。他們說:「雖然是流汗,雖然是打掃得會累,不過心很歡喜。這是我們的道場,是靜思堂,靜思傳法脈的道場。」他們發心,這也就是信、願、行,用這分信解、念力,發心立願投入。這也是把握時間,求大乘行菩提覺道的菩薩。
我們也又看到臺中(慈院),院長、副院長,也是各科室的同仁,他們去街上,這麼冷的天,街道上的遊民,睡在街道上,這麼冷,怎麼過呢?他們去了,準備熱騰騰的湯,讓他們可以吃,輕輕柔柔把他搖,叫醒來,「來啊,吃一碗熱騰騰的熱食。」送他們東西,讓他們能身心溫暖。這不就是菩薩嗎?菩薩在修學的過程,除了平時守護生命,守護愛,分秒都不空過,殷勤精進修學,向著正覺道走,這都是大乘行者的大智大願。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大乘法、大乘行,行在人群中。為人群去付出,需要方法,時間要珍惜,時間要把握,所以於時間能成就一切,點點滴滴、分分秒秒,點滴的資源用在苦難人、受災人的身上,分分秒秒的時間,就是要成就我們的志業。大家的志業,周圍的環境,用心去付出,這都是用愛的力量。
也看到現在在大陸,霜雪、冰雪這樣下,寒冬啊!有的人到了現場發放,在那個冰天雪地裡。要出去的人,一定要有個行前叮嚀,出門一定要做到三件事——我們要做到「自做」,自己要身體力行,自己要投入,自做;我們就是「見人做」,我們自己自做,看到別人在做,我們要一直讚歎人;我們還要「見做歡喜」,我們自己自做,看他人在做,他與我們大家這樣合作起來,都能夠很歡喜。這就是三項叮嚀。
人間菩薩就是這樣,不論是就地的菩薩,在地的菩薩,以及從臺灣要過去的人,來來回回,都是彼此之間互相叮嚀,這就是合和互協,菩薩團體愛的力量,就是這樣產生出來。這叫做「求大乘行菩提覺道」,這就是「修學受教向正覺行」,也就是「持以大智上求菩提,運用大悲下救眾生」。人間菩薩,要做就不困難。
蘆洲靜思堂201教室(現場),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法華七喻-火宅喻-楊銘哲分享20221103.pdf | |
File Size: | 537 kb |
File Type: |

靜思簡報-丁章權20221103.pdf | |
File Size: | 12640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發心入道_同出三界-高明智20221103.pdf | |
File Size: | 3556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法華七喻--火宅喻
楊銘哲師兄
生命故事~ 靜思 淨斯
丁章權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發心入道 同出三界
法雨普潤剪輯自 (5m34s)
20200211《靜思妙蓮華》發心入道同出三界(第679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生人道難聞正法難
遇佛世難解諦理難
發心入道立宏願難
佛慈悲愍得受教難
很多的難。我們學佛有這樣的因緣,能夠得受佛法,真的是很慶幸。
所說「生人道難」,聞正法更難啊!想想看,天道太過於快樂了,快樂的地方容易迷失,所以我們常常在說「富貴學道難」。很富有的人想要學佛法,那是困難。因為他在富貴中,不知道人間疾苦,他以為享受是理所當然,所以一輩子就是,沉溺在他富貴享受,沒有能夠做好事的機會,所以「富貴學道難」。
尤其是除了天道、人道,還有其他,阿修羅道,還有地獄、畜生、餓鬼道。你們想,在這六道中,唯有人道才有機會可接受佛法。所以我們要聽佛法,又是得人身,又能身體力行,實在很不容易。我們要好好把握。
假如失去了這個人身,又沒有聽到佛法,將來「遇佛世難,解諦理難」。因為在這六道中,我們才有六分之一的機會做人,得這個人身,六分,其他的五分就是天堂,就是地獄,就是餓鬼,就是畜生,就是阿修羅,何況佛,是要幾億萬年,才有一尊佛出現人間,都算是長遠劫的時間,會遇佛難啊!
釋迦牟尼佛的座下,有沒有我們呢?我們現在不知道。但是過了二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在釋迦牟尼佛法中,還是同樣受法教化,但是要能夠體會,真的也是難。聽法的人到處都有,只是在經典裡面看,走不出那個經的內容,無法入人群去,這樣哪有辦法遇到法?法沒辦法與我們的心接觸,所以「發心入道立宏願難」,真正要發大心,身體力行菩薩道,實在也有一點困難。唉!我們是凡夫啦!
20200211《靜思妙蓮華》發心入道同出三界(第679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生人道難聞正法難
遇佛世難解諦理難
發心入道立宏願難
佛慈悲愍得受教難
很多的難。我們學佛有這樣的因緣,能夠得受佛法,真的是很慶幸。
所說「生人道難」,聞正法更難啊!想想看,天道太過於快樂了,快樂的地方容易迷失,所以我們常常在說「富貴學道難」。很富有的人想要學佛法,那是困難。因為他在富貴中,不知道人間疾苦,他以為享受是理所當然,所以一輩子就是,沉溺在他富貴享受,沒有能夠做好事的機會,所以「富貴學道難」。
尤其是除了天道、人道,還有其他,阿修羅道,還有地獄、畜生、餓鬼道。你們想,在這六道中,唯有人道才有機會可接受佛法。所以我們要聽佛法,又是得人身,又能身體力行,實在很不容易。我們要好好把握。
假如失去了這個人身,又沒有聽到佛法,將來「遇佛世難,解諦理難」。因為在這六道中,我們才有六分之一的機會做人,得這個人身,六分,其他的五分就是天堂,就是地獄,就是餓鬼,就是畜生,就是阿修羅,何況佛,是要幾億萬年,才有一尊佛出現人間,都算是長遠劫的時間,會遇佛難啊!
釋迦牟尼佛的座下,有沒有我們呢?我們現在不知道。但是過了二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在釋迦牟尼佛法中,還是同樣受法教化,但是要能夠體會,真的也是難。聽法的人到處都有,只是在經典裡面看,走不出那個經的內容,無法入人群去,這樣哪有辦法遇到法?法沒辦法與我們的心接觸,所以「發心入道立宏願難」,真正要發大心,身體力行菩薩道,實在也有一點困難。唉!我們是凡夫啦!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大佛頂首楞嚴經-周濟噰20221027.pdf | |
File Size: | 284 kb |
File Type: |

從練刀到修心-簡瑞騰20221027.pdf | |
File Size: | 17066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楞嚴經重點講述
周濟噰師兄
生命故事~ 慈濟醫道--從練刀到修心
簡瑞騰院長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安忍戒定 神智洞達
法雨普潤剪輯自 (6m02s)
20210906《靜思妙蓮華》安忍戒定 神智洞達 (第974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安忍不動
謂修戒定法
入不思議境
障轉慧開
徹見事理
能解諸經論
神智洞達
辯才樂說法
平常人修行都是需要安忍不動,時時日日,生活中要輕安,心要安,不要凡事都是患得患失。若要輕安自在,我們就要忍,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與事無爭,自然我們就平安,這就是忍。
在人事物中思惟修、安忍心,這都是要不受動搖,才有辦法修戒定法。戒定法是我們的無漏學,修進來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這是我們平時要用功的,要修在安忍不動,必定要在我們戒定的心力。
所以「入不思議境」,自然就「障轉慧開」。我們煩惱重重,智慧無法開朗出來,所以我們必定要,我們的煩惱、障礙一一撥開。所以障轉,我們的障礙若轉得過去,自然我們的智慧就發現出來。這就是要有前面的安忍、思惟修,定力不動,這樣要平常在日常人群中,所修來的法,我們才有辦法入不思議的境界,障礙才會轉。
「徹見事理能解諸經論」。我們若是慧開,自然就徹見事理。人間事與真理,真理無形無體,但是合成起來就是人間事。人間事,看透徹,看開了,「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自然我們就慧命增長,四無礙智自然就顯現,所以能「解諸經論」。
「神智洞達,辯才樂說法」。神智就是智慧。智慧整個開朗了,自然沒有什麼東西遮蓋我們,完全開朗了,所以叫做洞達。真正的完全開朗了,就辯才樂說無礙。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比如說,目犍連也就是聽法、受記之後,他也要轉障礙、開智慧。
佛教能夠一時興盛在人間,舍利弗、目犍連,是佛陀最得力的助手。但是,目犍連尊者,他就是受外道教,最瞋恨、最嫉妒的一個人。所以有一群尼犍子苦行子,這是外道教,尼犍子苦行者,這群人對目犍連實在恨入骨髓,因為他,有他在,所以佛法一直都很興盛。大家認為,目犍連若死了,自然就影響釋迦佛很大。所以尼犍子就企圖找殺手,有人用錢聘人,想辦法來殺害目犍連。
20210906《靜思妙蓮華》安忍戒定 神智洞達 (第974集)(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安忍不動
謂修戒定法
入不思議境
障轉慧開
徹見事理
能解諸經論
神智洞達
辯才樂說法
平常人修行都是需要安忍不動,時時日日,生活中要輕安,心要安,不要凡事都是患得患失。若要輕安自在,我們就要忍,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與事無爭,自然我們就平安,這就是忍。
在人事物中思惟修、安忍心,這都是要不受動搖,才有辦法修戒定法。戒定法是我們的無漏學,修進來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這是我們平時要用功的,要修在安忍不動,必定要在我們戒定的心力。
所以「入不思議境」,自然就「障轉慧開」。我們煩惱重重,智慧無法開朗出來,所以我們必定要,我們的煩惱、障礙一一撥開。所以障轉,我們的障礙若轉得過去,自然我們的智慧就發現出來。這就是要有前面的安忍、思惟修,定力不動,這樣要平常在日常人群中,所修來的法,我們才有辦法入不思議的境界,障礙才會轉。
「徹見事理能解諸經論」。我們若是慧開,自然就徹見事理。人間事與真理,真理無形無體,但是合成起來就是人間事。人間事,看透徹,看開了,「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自然我們就慧命增長,四無礙智自然就顯現,所以能「解諸經論」。
「神智洞達,辯才樂說法」。神智就是智慧。智慧整個開朗了,自然沒有什麼東西遮蓋我們,完全開朗了,所以叫做洞達。真正的完全開朗了,就辯才樂說無礙。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比如說,目犍連也就是聽法、受記之後,他也要轉障礙、開智慧。
佛教能夠一時興盛在人間,舍利弗、目犍連,是佛陀最得力的助手。但是,目犍連尊者,他就是受外道教,最瞋恨、最嫉妒的一個人。所以有一群尼犍子苦行子,這是外道教,尼犍子苦行者,這群人對目犍連實在恨入骨髓,因為他,有他在,所以佛法一直都很興盛。大家認為,目犍連若死了,自然就影響釋迦佛很大。所以尼犍子就企圖找殺手,有人用錢聘人,想辦法來殺害目犍連。
讀書會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蘆洲靜思堂無量義經與我_最新_張道雄師兄等三人20221020.pdf | |
File Size: | 848 kb |
File Type: |

生命的故事_微妙人生--高銓德20221020.pdf | |
File Size: | 3943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功德無量_莊嚴成就-高明智20221019.pdf | |
File Size: | 7744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無量義經與我
張道雄師兄,古定吉師兄,林貴花師姊
生命故事~ 微妙人生
高銓德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無量功德 莊嚴成就
法雨普潤剪輯自 (8m18s)
20220405《靜思妙蓮華》 無量功德 莊嚴成就 (第1125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有如是功德
得獲國土
若此之廣大
境內如是之淨潔
人天若此之秀美
聖眾如是之拔萃
三學無漏之盛典
這個國土,已經佛陀將要向富樓那,授記之前,先讚嘆將來富樓那成佛,法明如來,國土,有很多很多,累積起來的國土大啊,很大!而且國內的境界美啊!不只是境界美、莊嚴,人也是身心淨潔。這是非常美好的世界,這不就是我們大家,所祈求趣向的境界嗎?我們若很想將這個此土,就是五趣雜居地,堪忍的世界,能變成未來這麼理想的世界,不是不可能,只要我們人人,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發這樣的心,立這樣的願,身體力行,解佛陀的心意,行化佛陀所要行化,人間眾生的志業,我們若大家都這樣,眾生就是被淨化了。
人人的心乾淨了,未來的國土不就是這樣,這麼的,累積人人都是功德,所住的地方無不都是莊嚴樓閣,七寶世界。這前面的(經)文,這樣一直連下來,無不都是讚嘆那個的國土,人與人之間這分修行去除煩惱,心乾淨,若能人人心地乾淨,那就是國土乾淨。
所以「有如是功德,得獲國土若此之廣大」。不只是莊嚴乾淨而已,又是很大的國土。那個境內這麼的淨潔,與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來對照,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到處都在說垃圾的問題很大。不是只有臺灣,是全球!垃圾問題很惱人心,這就是環保的觀念,人人環保的理念若能清楚,自然在生活中就能減少垃圾,環保清靜在源頭,就是有用過的東西,也是可以回收再製,東西全部能再回收再製,哪有什麼垃圾來污染大地呢?問題是出在,大家光是一直要消費、浪費,將東西這樣容易丟棄,現在的科學發達,石油一直抽,製造出來的東西,就是不會朽、不會爛,這片土地一直要承受著,這種(垃圾)不會朽、不會爛,這片土地,將來,五穀雜糧要從哪裡產生出來呢?人要在這片土地住,腳踏地都是垃圾,這將來要怎麼生活下去?何況不斷地製造,不斷污染空氣,氣候都變遷了,空氣污染,對人體已經亮出了紅燈了。
很多人都說,空氣污染對身體、對氣管、對肺部等等,都一直出毛病了。空氣一污染,感冒的人也很多,(病毒)在這個的空氣中,這就是我們眾生製造出來污濁,這種污濁是在現在,我們所住的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趣,也是五趣雜居地,這些名稱都是我們現在的世界。也就是因為我們現在這樣的人,人類心地不乾淨,所以造成了這麼多的天災,先污染空氣,然後氣候變遷,然後就是天災。除了天災,就是人禍。是,人禍,到底又是如何造成呢?人的心啊!所以我們一直都說人心能淨化,道理若清楚明瞭了,心自淨化了。一直說「誠之情誼,人間祥兆」,這是我們一直期待,人人能了解這個道理,人對人要互相用真誠的心,我們來互相對待,這就是與法明如來的世界一樣,他們那個境內就是淨潔,沒有污染,大家的心都很清淨,人天交接,人的心與天人的心互為一致。
能生在天上,是要行十善業呢,這樣將來生在天上,十善業圓滿了,在天上的天人享福。在人間的人也一樣,開始也修十善,這個十善,極十善,自然人心、天(人)心,就這樣人天交接起來。這就是期待人人的心要有誠意,「誠之情誼,人間祥兆」。而這就是要人教人,「教之殷實,造福富足」。我們的人間互相影響,互相相信,誠實慇實,互相對待,我們若能這樣,人人用真實的心來造福人間,付出無所求,這樣一直彼此之間,教之慇實,真的能夠造福人群。
20220405《靜思妙蓮華》 無量功德 莊嚴成就 (第1125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有如是功德
得獲國土
若此之廣大
境內如是之淨潔
人天若此之秀美
聖眾如是之拔萃
三學無漏之盛典
這個國土,已經佛陀將要向富樓那,授記之前,先讚嘆將來富樓那成佛,法明如來,國土,有很多很多,累積起來的國土大啊,很大!而且國內的境界美啊!不只是境界美、莊嚴,人也是身心淨潔。這是非常美好的世界,這不就是我們大家,所祈求趣向的境界嗎?我們若很想將這個此土,就是五趣雜居地,堪忍的世界,能變成未來這麼理想的世界,不是不可能,只要我們人人,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發這樣的心,立這樣的願,身體力行,解佛陀的心意,行化佛陀所要行化,人間眾生的志業,我們若大家都這樣,眾生就是被淨化了。
人人的心乾淨了,未來的國土不就是這樣,這麼的,累積人人都是功德,所住的地方無不都是莊嚴樓閣,七寶世界。這前面的(經)文,這樣一直連下來,無不都是讚嘆那個的國土,人與人之間這分修行去除煩惱,心乾淨,若能人人心地乾淨,那就是國土乾淨。
所以「有如是功德,得獲國土若此之廣大」。不只是莊嚴乾淨而已,又是很大的國土。那個境內這麼的淨潔,與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來對照,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到處都在說垃圾的問題很大。不是只有臺灣,是全球!垃圾問題很惱人心,這就是環保的觀念,人人環保的理念若能清楚,自然在生活中就能減少垃圾,環保清靜在源頭,就是有用過的東西,也是可以回收再製,東西全部能再回收再製,哪有什麼垃圾來污染大地呢?問題是出在,大家光是一直要消費、浪費,將東西這樣容易丟棄,現在的科學發達,石油一直抽,製造出來的東西,就是不會朽、不會爛,這片土地一直要承受著,這種(垃圾)不會朽、不會爛,這片土地,將來,五穀雜糧要從哪裡產生出來呢?人要在這片土地住,腳踏地都是垃圾,這將來要怎麼生活下去?何況不斷地製造,不斷污染空氣,氣候都變遷了,空氣污染,對人體已經亮出了紅燈了。
很多人都說,空氣污染對身體、對氣管、對肺部等等,都一直出毛病了。空氣一污染,感冒的人也很多,(病毒)在這個的空氣中,這就是我們眾生製造出來污濁,這種污濁是在現在,我們所住的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趣,也是五趣雜居地,這些名稱都是我們現在的世界。也就是因為我們現在這樣的人,人類心地不乾淨,所以造成了這麼多的天災,先污染空氣,然後氣候變遷,然後就是天災。除了天災,就是人禍。是,人禍,到底又是如何造成呢?人的心啊!所以我們一直都說人心能淨化,道理若清楚明瞭了,心自淨化了。一直說「誠之情誼,人間祥兆」,這是我們一直期待,人人能了解這個道理,人對人要互相用真誠的心,我們來互相對待,這就是與法明如來的世界一樣,他們那個境內就是淨潔,沒有污染,大家的心都很清淨,人天交接,人的心與天人的心互為一致。
能生在天上,是要行十善業呢,這樣將來生在天上,十善業圓滿了,在天上的天人享福。在人間的人也一樣,開始也修十善,這個十善,極十善,自然人心、天(人)心,就這樣人天交接起來。這就是期待人人的心要有誠意,「誠之情誼,人間祥兆」。而這就是要人教人,「教之殷實,造福富足」。我們的人間互相影響,互相相信,誠實慇實,互相對待,我們若能這樣,人人用真實的心來造福人間,付出無所求,這樣一直彼此之間,教之慇實,真的能夠造福人群。
Details
讀書會及導讀人團隊介紹
靜寂心地是道場,慚愧發露誠懺悔,毫釐之偏差以千里,一念覺悟歸向自性。
出泥蓮華不染塵,高原掘井得甘泉,困境自省身懷明珠,分別智慧照第一義。
出泥蓮華不染塵,高原掘井得甘泉,困境自省身懷明珠,分別智慧照第一義。
封存檔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