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法華心香讀書會YT同步線上直播![]()
![]()
深入經藏~導讀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
|
深入經藏__無量義經-說法品20220519施修正_送出版_.pdf | |
File Size: | 5009 kb |
File Type: |

蘆洲今生最美麗的相遇001-張秀玲20220519.pdf | |
File Size: | 5080 kb |
File Type: |

蘆洲今生最美麗的相遇002-張秀玲20220519.pdf | |
File Size: | 9138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諸佛說法心思道同-高明智20220519s.pdf | |
File Size: | 3980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無量義經說法品
施修正師兄
生命故事~
今生最美麗的相遇 大愛劇場編劇張秀玲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諸佛說法心思道同
法雨普潤剪輯自(7m06s)
20210929《靜思妙蓮華》諸佛說法 心思道同 (第99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法華經》就是諸佛的法脈,要如何傳下去?《法華經》裡面涵蓋的道理,是非常非常的微妙,包括天地之間,非常奧妙的道理。這個奧妙的道理,收束起來就是那麼微妙,放開可以包虛空法界,這是佛法的精微、奧妙,廣闊無邊際。
這就是佛陀想要說的法,這個法,人人本具,身懷寶珠而不覺,人人都是從長者富家子,一念迷失出來,看看日月燈明佛(的)八王子,他們也是一樣,就是過去流傳,這八王子,佛(國王)出家了,開始去修行,這八王子各個在他們的宮廷,還是同樣遊樂享受,一直到聞法之後才大徹悟,開始修行。其實,在大通智勝佛,他是十六王子,這裡面又都有含著意義,一層一層的意義要讓我們了解,為什麼「八」與「十六」呢?後面就會再解釋,所以道理是非常的奧妙,表面上看起來就是這樣的數字,連這個數字裡面都是微妙,不論是二十年、五十年,或者是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都有它含的意義存在,所以佛法之的奧妙,收進來,無形無體,放出去,那就是遍虛空法界,心包太虛,無所不知、無所不解,這就是佛法的奧妙。要告訴我們,人人、人人,都是本具有這麼微妙的法,我們要很用心。
每一個人都有報身。佛有法身,有應(化)身,有報身,人間來來回回。文殊師利菩薩,看,過去已經成佛了,現在還是來助釋迦佛的道場,還是在人間度眾生。觀音、地藏(菩薩),我們所認識的,不都是過去已成就的佛、現在的菩薩,還是來人間嗎?佛佛道同!他們來人間,就是這樣在人間度眾生,有形有相顯示在人間。這要在哪裡顯示出來?人人,我們都接觸得到,只是我們是凡夫,不知道,到底我們與哪一尊菩薩接觸呢?
人間菩薩這麼多,在人間,哪個地方有苦難,哪個地方就有菩薩現身在那裡,在那裡救度眾生。這人間菩薩隨著人間的苦難,隨著堪忍世界、五趣雜居,充滿了煩惱的人生,他還是一樣,來這個人間,與我們的生活都相同;有時迷了,不是真迷,是要讓大家知道──我的過去曾經是這樣這樣過,什麼因緣翻轉了我的人生。我就有辦法翻轉過來,你們大家都可以翻轉人生,轉迷為悟。
20210929《靜思妙蓮華》諸佛說法 心思道同 (第991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法華經》就是諸佛的法脈,要如何傳下去?《法華經》裡面涵蓋的道理,是非常非常的微妙,包括天地之間,非常奧妙的道理。這個奧妙的道理,收束起來就是那麼微妙,放開可以包虛空法界,這是佛法的精微、奧妙,廣闊無邊際。
這就是佛陀想要說的法,這個法,人人本具,身懷寶珠而不覺,人人都是從長者富家子,一念迷失出來,看看日月燈明佛(的)八王子,他們也是一樣,就是過去流傳,這八王子,佛(國王)出家了,開始去修行,這八王子各個在他們的宮廷,還是同樣遊樂享受,一直到聞法之後才大徹悟,開始修行。其實,在大通智勝佛,他是十六王子,這裡面又都有含著意義,一層一層的意義要讓我們了解,為什麼「八」與「十六」呢?後面就會再解釋,所以道理是非常的奧妙,表面上看起來就是這樣的數字,連這個數字裡面都是微妙,不論是二十年、五十年,或者是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都有它含的意義存在,所以佛法之的奧妙,收進來,無形無體,放出去,那就是遍虛空法界,心包太虛,無所不知、無所不解,這就是佛法的奧妙。要告訴我們,人人、人人,都是本具有這麼微妙的法,我們要很用心。
每一個人都有報身。佛有法身,有應(化)身,有報身,人間來來回回。文殊師利菩薩,看,過去已經成佛了,現在還是來助釋迦佛的道場,還是在人間度眾生。觀音、地藏(菩薩),我們所認識的,不都是過去已成就的佛、現在的菩薩,還是來人間嗎?佛佛道同!他們來人間,就是這樣在人間度眾生,有形有相顯示在人間。這要在哪裡顯示出來?人人,我們都接觸得到,只是我們是凡夫,不知道,到底我們與哪一尊菩薩接觸呢?
人間菩薩這麼多,在人間,哪個地方有苦難,哪個地方就有菩薩現身在那裡,在那裡救度眾生。這人間菩薩隨著人間的苦難,隨著堪忍世界、五趣雜居,充滿了煩惱的人生,他還是一樣,來這個人間,與我們的生活都相同;有時迷了,不是真迷,是要讓大家知道──我的過去曾經是這樣這樣過,什麼因緣翻轉了我的人生。我就有辦法翻轉過來,你們大家都可以翻轉人生,轉迷為悟。
法華心香讀書會每週四蘆洲靜思堂201教室,YT線上同步直播

無量義經德行品-陳阿桃20220512.pdf | |
File Size: | 768 kb |
File Type: |

20220512_法華心香讀書會_生命故事心得分享_v4_part1.pdf | |
File Size: | 11845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遵善法施大愛-高明智20220512.pdf | |
File Size: | 3359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
陳阿桃師姊
生命故事~
大漠行者揚大愛 陳秋華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遵善行施大愛
法雨普潤剪輯自(8m01s)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教菩薩遵善,行布施大愛,勤修持戒忍行,精明正道行;佛法為人間眼,定慧生法中,萬法和合而生,故名是眾生。」
佛教菩薩遵善
行布施大愛
勤修持戒忍行
精明正道行
佛法為人間眼
定慧生法中
萬法和合而生
故名是眾生
佛陀來人間教育,希望人人成菩薩,遵守我們修行的規則,那就是善,善法就是要行於布施,付出於大愛。這就是我們人人修行最重要,遵佛教育,那就是行善施愛。這很簡單,並不困難。只要我們用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這一念愛心是人人本具,何況「遵善行」,彼此之間,人與人之間互相遵守善行,這就是最歡喜,彼此之間的互動,也是人間本來就應該有的。所以不困難的事,我們就要更「勤修持戒忍行」,而且要「精明正道行」,要精進,要更了解正道的行為。這也不困難嘛!行菩薩道本來就是六度萬行,行善是布施,精進、忍辱,這都是我們,六度中不能缺少,人生正確的行為,實在是一點困難都沒有,只要我們肯發心。
所以「佛法為人間眼,定慧生法中」。我們的生活依照佛陀的教育,佛陀是大覺者,他的覺悟,對人世間的道理很分明,路是一條,方向是一致,用這樣教育我們,我們已經將佛陀所看法,就是我們的方向。明眼人來為我們指引方向,我們也是同樣看得到,方向就是往那個地方走,這很固定,並沒有再有其他的邪,或者是錯誤,我們要相信,往這條路走,絕對沒有偏差的道路。
這就是「定」,定我們的心,啟發我們的智慧,決定這條路絕對沒有偏差,沒有錯誤。這是從定慧中,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一個善法,善法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的方法並沒有離開六度行,這應該我們很清楚。
所以行六度,那就是世間一切的善法。世間善法很多,光是用六度就能包含萬法。入人群中去,眾生所需要的是千千萬萬種,你要適應給眾生,給他,布施給他,有很多種,有形、無形,無量數。所以光是一個善行就有很多(種),何況我們布施、持戒,世間多陷阱,很多,我們是不是有定力?佛陀(指引)正確的方法,我們是不是能向前不偏差,不受世間種種的偏邪,將我們誘惑過去,我們能堅持向正道走?這是要看我們的定力、方向。所以我們要布施,我們要持戒行。戒行,就是要有定力的心,凡事都不能有偏差,不能有偏向,這樣往一條正確的道路,這就要看我們的智慧,如何來堅持我們的方向。
20211202《靜思妙蓮華》 遵善行 施大愛 (第1037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教菩薩遵善,行布施大愛,勤修持戒忍行,精明正道行;佛法為人間眼,定慧生法中,萬法和合而生,故名是眾生。」
佛教菩薩遵善
行布施大愛
勤修持戒忍行
精明正道行
佛法為人間眼
定慧生法中
萬法和合而生
故名是眾生
佛陀來人間教育,希望人人成菩薩,遵守我們修行的規則,那就是善,善法就是要行於布施,付出於大愛。這就是我們人人修行最重要,遵佛教育,那就是行善施愛。這很簡單,並不困難。只要我們用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這一念愛心是人人本具,何況「遵善行」,彼此之間,人與人之間互相遵守善行,這就是最歡喜,彼此之間的互動,也是人間本來就應該有的。所以不困難的事,我們就要更「勤修持戒忍行」,而且要「精明正道行」,要精進,要更了解正道的行為。這也不困難嘛!行菩薩道本來就是六度萬行,行善是布施,精進、忍辱,這都是我們,六度中不能缺少,人生正確的行為,實在是一點困難都沒有,只要我們肯發心。
所以「佛法為人間眼,定慧生法中」。我們的生活依照佛陀的教育,佛陀是大覺者,他的覺悟,對人世間的道理很分明,路是一條,方向是一致,用這樣教育我們,我們已經將佛陀所看法,就是我們的方向。明眼人來為我們指引方向,我們也是同樣看得到,方向就是往那個地方走,這很固定,並沒有再有其他的邪,或者是錯誤,我們要相信,往這條路走,絕對沒有偏差的道路。
這就是「定」,定我們的心,啟發我們的智慧,決定這條路絕對沒有偏差,沒有錯誤。這是從定慧中,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一個善法,善法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的方法並沒有離開六度行,這應該我們很清楚。
所以行六度,那就是世間一切的善法。世間善法很多,光是用六度就能包含萬法。入人群中去,眾生所需要的是千千萬萬種,你要適應給眾生,給他,布施給他,有很多種,有形、無形,無量數。所以光是一個善行就有很多(種),何況我們布施、持戒,世間多陷阱,很多,我們是不是有定力?佛陀(指引)正確的方法,我們是不是能向前不偏差,不受世間種種的偏邪,將我們誘惑過去,我們能堅持向正道走?這是要看我們的定力、方向。所以我們要布施,我們要持戒行。戒行,就是要有定力的心,凡事都不能有偏差,不能有偏向,這樣往一條正確的道路,這就要看我們的智慧,如何來堅持我們的方向。
週四法華心香讀書會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YT線上同步直播

經藏演繹法繹分享-羅恒源師兄20220505__修訂_.pdf | |
File Size: | 13235 kb |
File Type: |

吳燕雪師姊分享資料_20220505_.pdf | |
File Size: | 18107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佛知眾生心-高明智20220505.pdf | |
File Size: | 3444 kb |
File Type: |
深入經藏~導讀
爐香讚、開經偈、佛陀的一生、佛在靈山
生命故事~
走過鬼門關 精進菩薩道 吳燕雪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佛如醫王 善用法藥
法雨普潤剪輯自(7m58s)
20210629《靜思妙蓮華》佛如醫王 善用法藥 (第1002集)(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深心求法立誓宏願深固,志求無上等覺道意堅定,深信大覺本願信受不疑。」
深心求法立誓
宏願深固
志求無上等覺
道意堅定
深信大覺本願
信受不疑
修行,就要有這分,「深心求法立誓」,又是「宏願深固」,這是很重要。修行是要認真,不只是說:「我發心,我有願,我就是修行。高興就修,加減修。」歡喜就修,若是不歡喜呢?是不是不必修了?歡喜才要修,這樣,我們修行,就是在預防我們不歡喜,不歡喜就是有煩惱,有了煩惱就起無明,無明一起,業就開始複製了。所以,我們必定要,長時修、無餘修,這是我們要時時,不論是歡喜、不歡喜,不論外面境界怎麼樣,我們的內心就是要堅固。
既然是發心了,一定要深心。這深心,好像每次若說到深心,也好像永遠都說不完的法。因為要如何形容這個深心呢?深心就是透徹貫穿。佛法,我們既然接觸到了,知道佛法引導我們的心,方向是正確,我們應該要深心信解,我們要相信,我們要將佛的教法,好好用心去理解,這是深心透徹貫穿。不是有空才修、高興才修,不是。這是要深心貫徹,要去體會。不論你是什麼樣的環境,這個深心貫穿,透徹理解去體會佛法。
苦難中時,讓我們了解苦,苦來自於無量數的煩惱、無明。無明就是像這樣,無端生起了風波,明明我就是心就是這樣,專心一志,為什麼有這樣的批評?為什麼有人這樣的曲解?擔心啊!煩惱啊!這就是苦,我們才要謹慎,要更謹慎一點。我們這樣做,問心不變,這麼的純、這麼的真,還有人會批評。唉呀!這就是因緣啊!過去生沒有與他結好緣,我要再和他結更好緣一點。若能這樣,都叫做深心。遇到境界來時自己反省,有錯就改,沒有錯,我們就要更用功,這叫做深心。
唯有這念心,我們才有辦法向前求法。我們對法無所疑,環境無明來時,用感恩心來接受,自己有錯,自己檢視有沒有?若沒有,這就是因緣,這就是佛法現前,讓我們修行的境界。有了深心,才能道心堅固,我們的宏誓願,才不會為了外面的境界轉移了。所以,我們有深心,我們才能堅固道心,我們才能立宏誓願,不會被轉變,所以這就是深心求法立誓,宏願能深固,才能透徹深固,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一句很簡單的話,是給我們很深的警惕。
20210629《靜思妙蓮華》佛如醫王 善用法藥 (第1002集)(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深心求法立誓宏願深固,志求無上等覺道意堅定,深信大覺本願信受不疑。」
深心求法立誓
宏願深固
志求無上等覺
道意堅定
深信大覺本願
信受不疑
修行,就要有這分,「深心求法立誓」,又是「宏願深固」,這是很重要。修行是要認真,不只是說:「我發心,我有願,我就是修行。高興就修,加減修。」歡喜就修,若是不歡喜呢?是不是不必修了?歡喜才要修,這樣,我們修行,就是在預防我們不歡喜,不歡喜就是有煩惱,有了煩惱就起無明,無明一起,業就開始複製了。所以,我們必定要,長時修、無餘修,這是我們要時時,不論是歡喜、不歡喜,不論外面境界怎麼樣,我們的內心就是要堅固。
既然是發心了,一定要深心。這深心,好像每次若說到深心,也好像永遠都說不完的法。因為要如何形容這個深心呢?深心就是透徹貫穿。佛法,我們既然接觸到了,知道佛法引導我們的心,方向是正確,我們應該要深心信解,我們要相信,我們要將佛的教法,好好用心去理解,這是深心透徹貫穿。不是有空才修、高興才修,不是。這是要深心貫徹,要去體會。不論你是什麼樣的環境,這個深心貫穿,透徹理解去體會佛法。
苦難中時,讓我們了解苦,苦來自於無量數的煩惱、無明。無明就是像這樣,無端生起了風波,明明我就是心就是這樣,專心一志,為什麼有這樣的批評?為什麼有人這樣的曲解?擔心啊!煩惱啊!這就是苦,我們才要謹慎,要更謹慎一點。我們這樣做,問心不變,這麼的純、這麼的真,還有人會批評。唉呀!這就是因緣啊!過去生沒有與他結好緣,我要再和他結更好緣一點。若能這樣,都叫做深心。遇到境界來時自己反省,有錯就改,沒有錯,我們就要更用功,這叫做深心。
唯有這念心,我們才有辦法向前求法。我們對法無所疑,環境無明來時,用感恩心來接受,自己有錯,自己檢視有沒有?若沒有,這就是因緣,這就是佛法現前,讓我們修行的境界。有了深心,才能道心堅固,我們的宏誓願,才不會為了外面的境界轉移了。所以,我們有深心,我們才能堅固道心,我們才能立宏誓願,不會被轉變,所以這就是深心求法立誓,宏願能深固,才能透徹深固,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一句很簡單的話,是給我們很深的警惕。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YT線上直播,歡迎加入聞法

應無所住2022_0427-周濟噰.pdf | |
File Size: | 177 kb |
File Type: |
生命的故事 : 一善化千災 王明永師兄
生活解惑 應無所住 周濟噰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佛如醫王 善用法藥
法雨普潤剪輯自(6m47s)
20210629《靜思妙蓮華》佛如醫王 善用法藥 (第876集)(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看,眾生世間都已經病了,已經開始,「成、住、壞、空」的世間,在行蘊中不斷進行。人生,「生、老、病、死」,時間,壽命苦短,但是這種無形的心理形態,不斷在造業累積,這也是病。
佛陀要告訴我們,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短短的幾十年,卻是懵懵懂懂,這樣在造業來回,由不得自己。這就是佛陀要讓我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身病,人之大患,就是因為有我們的身體,我們人間這樣這麼不平衡,人心,人禍等等,這都是有身體才有我們的心理;有生理才有心理。心理有病了,所以讓我們的身體,去造作這麼多人間的苦難。所以「佛如大醫王善治病,曉了藥性」。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佛如大醫王善治病
曉了藥性
善能應用者
為藥草治病
如善法治惡
無漏善治惡法義勝
故喻藥草
佛陀他會治病,他了解我們的症狀是什麼樣的,病源是在哪裡,佛陀了解。但是我們眾生,佛已經開了藥出來,他知道用什麼藥來治什麼病,但是,這個法、這個道理,到底我們人,願意去受這個法,用心去體會,願意嗎?有時候,法在他的面前,道理擺在他的面前,他偏偏去曲解,故意彎曲。若是這樣,道理完全就扭曲,彎曲變形了,這不是真的道理,但是就是有這樣的,這種心病來困擾。
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設法要如何救濟眾生,是一項大課題。但是無奈,時間短暫,佛陀也才八十歲的壽命,再扣掉他年輕時代修行的過程,真正能說法的,也才有一半的人生而已,四十九年說法,也才有一半的人生。所以,佛雖然是大醫王,出現人間的時間,才只是這樣,說法才只是這樣的時間而已。所以法,要留在人間,是靠那時候結集下來的藏經。
我們現在有浩瀚的大藏經,雖然有很多人無法了解,經中到底在說什麼?不過,最起碼有文字留下來。所以我們要很感恩,這二千多年來,有這樣的在鋪路,佛的法脈,這樣的留下。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由佛陀親口說的道理,雖然也有很多都是經過,古賢大德所了解的,再增添的。
也很期待,我們能這樣,是善法,就是有這種初覺,或者是始覺的人,「原來道理是這樣啊!」入心來了,我們就一條條的寫下來。比如「薰法香」,大家做筆記,好的理解了,再消化出來,比說的更清楚。這樣記錄下來的,也是留給後面的人,鋪出一條路來走,這也就是「道」。
只有一個醫師,不夠,現在要很多很多醫師,還要有助理醫生,還要有護理師來幫助等等,還要有藥師,醫師開出來的藥,藥師要懂得配藥方。像這樣的,我們必定要用心,不斷地聽入心,了解了,寫下來;走得通的,理能達到人心,這樣我們就要用心。
20210629《靜思妙蓮華》佛如醫王 善用法藥 (第876集)(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看,眾生世間都已經病了,已經開始,「成、住、壞、空」的世間,在行蘊中不斷進行。人生,「生、老、病、死」,時間,壽命苦短,但是這種無形的心理形態,不斷在造業累積,這也是病。
佛陀要告訴我們,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短短的幾十年,卻是懵懵懂懂,這樣在造業來回,由不得自己。這就是佛陀要讓我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身病,人之大患,就是因為有我們的身體,我們人間這樣這麼不平衡,人心,人禍等等,這都是有身體才有我們的心理;有生理才有心理。心理有病了,所以讓我們的身體,去造作這麼多人間的苦難。所以「佛如大醫王善治病,曉了藥性」。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佛如大醫王善治病
曉了藥性
善能應用者
為藥草治病
如善法治惡
無漏善治惡法義勝
故喻藥草
佛陀他會治病,他了解我們的症狀是什麼樣的,病源是在哪裡,佛陀了解。但是我們眾生,佛已經開了藥出來,他知道用什麼藥來治什麼病,但是,這個法、這個道理,到底我們人,願意去受這個法,用心去體會,願意嗎?有時候,法在他的面前,道理擺在他的面前,他偏偏去曲解,故意彎曲。若是這樣,道理完全就扭曲,彎曲變形了,這不是真的道理,但是就是有這樣的,這種心病來困擾。
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設法要如何救濟眾生,是一項大課題。但是無奈,時間短暫,佛陀也才八十歲的壽命,再扣掉他年輕時代修行的過程,真正能說法的,也才有一半的人生而已,四十九年說法,也才有一半的人生。所以,佛雖然是大醫王,出現人間的時間,才只是這樣,說法才只是這樣的時間而已。所以法,要留在人間,是靠那時候結集下來的藏經。
我們現在有浩瀚的大藏經,雖然有很多人無法了解,經中到底在說什麼?不過,最起碼有文字留下來。所以我們要很感恩,這二千多年來,有這樣的在鋪路,佛的法脈,這樣的留下。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由佛陀親口說的道理,雖然也有很多都是經過,古賢大德所了解的,再增添的。
也很期待,我們能這樣,是善法,就是有這種初覺,或者是始覺的人,「原來道理是這樣啊!」入心來了,我們就一條條的寫下來。比如「薰法香」,大家做筆記,好的理解了,再消化出來,比說的更清楚。這樣記錄下來的,也是留給後面的人,鋪出一條路來走,這也就是「道」。
只有一個醫師,不夠,現在要很多很多醫師,還要有助理醫生,還要有護理師來幫助等等,還要有藥師,醫師開出來的藥,藥師要懂得配藥方。像這樣的,我們必定要用心,不斷地聽入心,了解了,寫下來;走得通的,理能達到人心,這樣我們就要用心。
蘆洲靜思堂201教室(現場讀書會),YT同步直播

生命的明燈-解惑三-周恩中20220420.pdf | |
File Size: | 990 kb |
File Type: |
生命的故事 : 活在當下 陳阿桃師姊
生活解惑 生命的明燈 周恩中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古今不離當念
法雨普潤剪輯自(7m14s)
20210927《靜思妙蓮華》古今不離當念 (第989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知道嗎?這麼多的法,總相、別相,長久的時間,現在還是三達遠照,這就是成佛,古今,我們要知道,古今不離於當念,我們當下這念間,不論多長,過去多長多長的時間,未來還要累積多少的時間,佛陀的過去,我們眾生的未來,佛陀過去已經,經歷那麼久的宿世因緣,而我們現在也是聽經,也是聽《法華經》,我們現在是不是能,啟動我們的心,從現在一直到未來,未來還要多久呢?要「宿世因緣塵點」,我們有這樣的決心,有這樣的耐心嗎?這分當念,不論是過去,現在開始,一直到未來,不離於當念。
「離此別無去來實法可得」。你若是離開這當下一念,就不必再說過去、現在、未來,那就不必再說了,因為你無心接受,撥無因果,沒有過去,不相信過去。如來在過去怎麼樣聽法、用功,這個過程中,不斷不捨眾生,在人群中付出,我們相信嗎?我是相信!這種無始劫以來,我們有的真如本性,是無始無滅,沒有開頭、沒有結束之時,這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我是很相信的,所以不知道大家相信嗎?相信過去,就要把握現在,有了把握在現在,還是有延續於未來。
這個當念,就是當下這念間。當下這念間,現在(即)是,等一下時間過了之後,結束那個時候也是,我們每一個時刻,分秒中當下一念,我們要顧得很好。有這當下一念的累積,才有塵點劫的過程。修行必定要好好地用心在當下,這分愛的力量,還是延續在過去到現在,我們現在還要延續到未來。
世間苦難的地方很多,就如在越南,記得(二00五年)八月間,有去義診,去很鄉下的地方,回來,聽到我們的醫師在分享,苦啊,苦難的越南人,經過了累次累次的內戰,或者是外患,幾十年前的戰爭,所撒落的落葉劑,就是在空襲時,飛機在天上,人就要跑,就要躲,跑進了樹林,很旺的樹林裡,飛機在空中看不到人,所以他就在空中撒,撒落了落葉劑,藥撒下去,化學的藥這樣噴下去,樹葉一葉都留不住,就這樣都掉下來了,這個化學藥不只是對樹木,對人類也是很大的傷害,這是一波的浩劫,很大的劫難,很大的災難,就這樣開始,很多人殘障了,腳斷、手斷,五官不全,女人懷孕,生下來都是畸形的孩子,延續幾十年。
20210927《靜思妙蓮華》古今不離當念 (第989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知道嗎?這麼多的法,總相、別相,長久的時間,現在還是三達遠照,這就是成佛,古今,我們要知道,古今不離於當念,我們當下這念間,不論多長,過去多長多長的時間,未來還要累積多少的時間,佛陀的過去,我們眾生的未來,佛陀過去已經,經歷那麼久的宿世因緣,而我們現在也是聽經,也是聽《法華經》,我們現在是不是能,啟動我們的心,從現在一直到未來,未來還要多久呢?要「宿世因緣塵點」,我們有這樣的決心,有這樣的耐心嗎?這分當念,不論是過去,現在開始,一直到未來,不離於當念。
「離此別無去來實法可得」。你若是離開這當下一念,就不必再說過去、現在、未來,那就不必再說了,因為你無心接受,撥無因果,沒有過去,不相信過去。如來在過去怎麼樣聽法、用功,這個過程中,不斷不捨眾生,在人群中付出,我們相信嗎?我是相信!這種無始劫以來,我們有的真如本性,是無始無滅,沒有開頭、沒有結束之時,這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我是很相信的,所以不知道大家相信嗎?相信過去,就要把握現在,有了把握在現在,還是有延續於未來。
這個當念,就是當下這念間。當下這念間,現在(即)是,等一下時間過了之後,結束那個時候也是,我們每一個時刻,分秒中當下一念,我們要顧得很好。有這當下一念的累積,才有塵點劫的過程。修行必定要好好地用心在當下,這分愛的力量,還是延續在過去到現在,我們現在還要延續到未來。
世間苦難的地方很多,就如在越南,記得(二00五年)八月間,有去義診,去很鄉下的地方,回來,聽到我們的醫師在分享,苦啊,苦難的越南人,經過了累次累次的內戰,或者是外患,幾十年前的戰爭,所撒落的落葉劑,就是在空襲時,飛機在天上,人就要跑,就要躲,跑進了樹林,很旺的樹林裡,飛機在空中看不到人,所以他就在空中撒,撒落了落葉劑,藥撒下去,化學的藥這樣噴下去,樹葉一葉都留不住,就這樣都掉下來了,這個化學藥不只是對樹木,對人類也是很大的傷害,這是一波的浩劫,很大的劫難,很大的災難,就這樣開始,很多人殘障了,腳斷、手斷,五官不全,女人懷孕,生下來都是畸形的孩子,延續幾十年。
現場:蘆洲靜思堂201教室,YT同步線上直播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法華心香)-張華容20220413.pdf | |
File Size: | 10004 kb |
File Type: |

解惑生之篇-楊銘哲分享20220413rev.pdf | |
File Size: | 304 kb |
File Type: |
生命的故事 :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張華容師姊
生活解惑 付出無罣礙,無求心開闊 楊銘哲師兄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教理行證修行於道
法雨普潤剪輯自(5m28s)
20210210《靜思妙蓮華》常樂我淨 微妙第一(第677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攝一切行教理行證,知四諦法斷苦集滅,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持戒定慧行最上供。」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是乘:一乘車體,即一切種智,具四德為體,心境不二,事理雙融,曰微妙第一。
⊙四德之一:常德,常寂之體恆不變,而無生滅,常而不遷不變,名之為「常」。性體虛融,湛然常住,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名之為「常」。
⊙四德之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
⊙四德之三:我德,「我」有二種,一就體自實名為我,二就用自在名為我。
⊙常德之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之為淨。
⊙「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超三種世間之上,為十方諸佛所尊,妙契佛心,適悅聖意。」
⊙故云佛所悅可。具有四德不僅為諸佛所歡悅,亦為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
⊙所應稱讚,供養禮拜:車體具四德,為聖所稱讚。稱讚即口業,供養即意業,禮拜即身業。
【證嚴上人開示】
「攝一切行教理行證,知四諦法斷苦集滅,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持戒定慧行最上供。」
攝一切行教理行證
知四諦法斷苦集滅
修道了脫斷塵沙惑
持戒定慧行最上供
各位,學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這樣在生活,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都是生活中一切都是法。但是,我們學佛,能夠認清楚這是法?這個法,人與環境中,我們要如何才能體會,「教理行證」?那就是萬法廣散,我們在這天地萬物之間,我們要如何能認定什麼是法?擴開,從宇宙間大小,大,大到星球,小,小到如塵沙,譬如是這樣,中間的一切有形物等等,無不都是,宇宙之間所有一切,這若是將它擴開放大來說,無不都是。這種遍行一切法,都有接觸到,都有體會到,才有辦法攝一切行。
學佛,要學在如何來攝一切行。我們若能這樣「總持一切行」,了解了道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都清楚了,道理明白,明白了道理,我們去行。「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就是行。「教、理、行」,有接觸到之後,我們才有辦法「證」。所以總持一切行,這就是我們的法門,「教理行證」這就是我們的法門。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的第一步,就是「知四諦法」,要「斷苦集(慕)滅」。這是佛陀用心。「苦集滅道」,應該讓我們知道,所以我們才懂得,懂得斷,斷苦集(慕)滅。
我們一切的造作,日常的生活,我們如何與人人結好緣,在人世間,如何把握機會去做好事,造福人間,我們就能預防,不要與人結怨,不與人連仇。不要有結怨連仇,就不會再惹來,來世這種「怨憎會苦」,但是我們也要斷「愛別離苦」。同樣要斷,所以「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我們要好好下定決心要修道。
菩提道路是要我們自己開出來,這個菩提道要好好鋪好。要知道要斷除塵沙的無明,大的,我們看得到;粗的,我們能斷。說:「不要計較。」「好啦,不計較。讓別人。」心是不是輕安自在呢?這件事情既然是讓你了,但是心甘願了沒有?甘願,有把它忘記了嗎?不只是甘願就好了,一切都沒有了,連這麼微細的煩惱,我們都要從內心掃除。所以「斷塵沙惑」,非常的微細微細也都要斷除。
所以「持戒定慧,行最上供」。我們要好好持戒定慧。我們修行也要好好堅持戒定慧,戒才能讓我們防非止惡,不要再惹來煩惱,做錯事情,那就一定要戒。受教之後,了解道理,我們的心應該要定下來,因為我們了解前面這條道路,不用再讓我們有懷疑,所以我們的心要定。心定下來,我們才有辦法是非分別清楚,是道,我們要走;是煩惱,我們要斷,這就是智慧。用這樣來回饋佛陀,這是最大的供養。
20210210《靜思妙蓮華》常樂我淨 微妙第一(第677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攝一切行教理行證,知四諦法斷苦集滅,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持戒定慧行最上供。」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是乘:一乘車體,即一切種智,具四德為體,心境不二,事理雙融,曰微妙第一。
⊙四德之一:常德,常寂之體恆不變,而無生滅,常而不遷不變,名之為「常」。性體虛融,湛然常住,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名之為「常」。
⊙四德之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
⊙四德之三:我德,「我」有二種,一就體自實名為我,二就用自在名為我。
⊙常德之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之為淨。
⊙「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超三種世間之上,為十方諸佛所尊,妙契佛心,適悅聖意。」
⊙故云佛所悅可。具有四德不僅為諸佛所歡悅,亦為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
⊙所應稱讚,供養禮拜:車體具四德,為聖所稱讚。稱讚即口業,供養即意業,禮拜即身業。
【證嚴上人開示】
「攝一切行教理行證,知四諦法斷苦集滅,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持戒定慧行最上供。」
攝一切行教理行證
知四諦法斷苦集滅
修道了脫斷塵沙惑
持戒定慧行最上供
各位,學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這樣在生活,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都是生活中一切都是法。但是,我們學佛,能夠認清楚這是法?這個法,人與環境中,我們要如何才能體會,「教理行證」?那就是萬法廣散,我們在這天地萬物之間,我們要如何能認定什麼是法?擴開,從宇宙間大小,大,大到星球,小,小到如塵沙,譬如是這樣,中間的一切有形物等等,無不都是,宇宙之間所有一切,這若是將它擴開放大來說,無不都是。這種遍行一切法,都有接觸到,都有體會到,才有辦法攝一切行。
學佛,要學在如何來攝一切行。我們若能這樣「總持一切行」,了解了道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都清楚了,道理明白,明白了道理,我們去行。「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就是行。「教、理、行」,有接觸到之後,我們才有辦法「證」。所以總持一切行,這就是我們的法門,「教理行證」這就是我們的法門。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的第一步,就是「知四諦法」,要「斷苦集(慕)滅」。這是佛陀用心。「苦集滅道」,應該讓我們知道,所以我們才懂得,懂得斷,斷苦集(慕)滅。
我們一切的造作,日常的生活,我們如何與人人結好緣,在人世間,如何把握機會去做好事,造福人間,我們就能預防,不要與人結怨,不與人連仇。不要有結怨連仇,就不會再惹來,來世這種「怨憎會苦」,但是我們也要斷「愛別離苦」。同樣要斷,所以「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我們要好好下定決心要修道。
菩提道路是要我們自己開出來,這個菩提道要好好鋪好。要知道要斷除塵沙的無明,大的,我們看得到;粗的,我們能斷。說:「不要計較。」「好啦,不計較。讓別人。」心是不是輕安自在呢?這件事情既然是讓你了,但是心甘願了沒有?甘願,有把它忘記了嗎?不只是甘願就好了,一切都沒有了,連這麼微細的煩惱,我們都要從內心掃除。所以「斷塵沙惑」,非常的微細微細也都要斷除。
所以「持戒定慧,行最上供」。我們要好好持戒定慧。我們修行也要好好堅持戒定慧,戒才能讓我們防非止惡,不要再惹來煩惱,做錯事情,那就一定要戒。受教之後,了解道理,我們的心應該要定下來,因為我們了解前面這條道路,不用再讓我們有懷疑,所以我們的心要定。心定下來,我們才有辦法是非分別清楚,是道,我們要走;是煩惱,我們要斷,這就是智慧。用這樣來回饋佛陀,這是最大的供養。
佛陀說人有二十難,見性學道十七難,學道最重要的,要追求的是什麼?當然是明心見性,但是明心見性,也是在我們學道中,心態困難之一,本來人人與生俱來就具足本性,只不過是讓我們長期在六道輪迴中,受到不同的環境不斷地薰習,薰習到本性雖存在,不過已經是污染了。這種的污染,是什麼東西使他污染?當然就是財富、名利,這種讓我們有得失心,這變成一般凡夫的習慣,所以這就是遮敝了我們的本性,污染了我們一片光明的內心,所以因為這樣,這種的污染及這種眾生的習慣,已經成為了我們學道的障礙。大家都會偏執、爭取財富,權位高,這是大家所要爭取的。因為以為有權有位,這叫做尊貴,其實,有錢不一定有貴,也不一定有福,只是有錢而已,他錢賺很多,還覺得不夠,因為他還要貴,叫做權貴。所以有很多人賺很多錢,他還在那裡爭,爭什麼呢?他會覺得:錢我已經有了,我現在只是要求個成就。成就什麼?權貴,所以說起來,人的心永遠不滿足,修行人有沒有這個心態嗎?同樣也有。
在百丈禪師時代,他的清規可以說,當時的很多道場都很羨慕,他所訓練的弟子,那種清高戒律嚴守。有一次,一個道場的方丈,想要一個能承接衣缽的人,所以他就來找百丈禪師,百丈禪師他就挑選,是在廚房的飯頭師靈佑禪師,但是在他的弟子中,還有更上座的弟子華林禪師,這一位華林禪師很不服,怎麼派靈佑禪師呢?我比他更有資格,百丈禪師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召集所有的弟子,在大家的面前放了淨瓶,就說 誰對我的調派有不服的人,來!將這個淨瓶,你不要稱它淨瓶,再找另一個名稱來代替,上座的弟子華林禪師,他就起來回答,它不叫淨瓶,也不叫木突。百丈禪師靜靜看看大家,沒有其他人有什麼反應,他就指名靈佑禪師,你的見解呢?這個東西還能叫其他什麼名稱,靈佑禪師走到淨瓶前,他一腳就踢翻它,就走出去了,這個動作讓百丈禪師微笑,回過頭就說:華林,你輸掉了一座山,這個意思到底在那裡呢?就是在心的得失何必爭呢?同樣在叢林,去接衣缽做方丈同樣也是修行,在廚房的飯頭師同樣也在修行,同樣在叢林中,何必為名利而爭呢?靈佑禪師他不把名利當名利,他沒有在意接衣缽及得了一座山,那座山好像瓶一樣,踢掉也沒有什麼,這種沒有名利得失的心態,這就是本性,清淨的本性,本來就無一物,何必有名利的負擔。
所以見性學道,本來是很簡單的事,無掛礙、無負擔,這就是見性學道,不要被名利污染我們的心,人人本皆具佛性,恆持清淨一念心,照說人人都具有佛性,只是我們與佛同等的智慧,平等的佛性,就是我們無法恆持,恆持我們這念善心。我常常說「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如果我們能堅持修行的第一念心,這樣恆持下來,這念心絕對是清淨,當你要修行時,就是願意放棄一切不怕辛苦,這一念心如果能永遠保持,這叫做清淨心。我們要把握當下勤精進,把握在當時的發心,如此 見性學道就並不難。
故事內容恭錄自:2000年9月20日晨語開示
在百丈禪師時代,他的清規可以說,當時的很多道場都很羨慕,他所訓練的弟子,那種清高戒律嚴守。有一次,一個道場的方丈,想要一個能承接衣缽的人,所以他就來找百丈禪師,百丈禪師他就挑選,是在廚房的飯頭師靈佑禪師,但是在他的弟子中,還有更上座的弟子華林禪師,這一位華林禪師很不服,怎麼派靈佑禪師呢?我比他更有資格,百丈禪師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召集所有的弟子,在大家的面前放了淨瓶,就說 誰對我的調派有不服的人,來!將這個淨瓶,你不要稱它淨瓶,再找另一個名稱來代替,上座的弟子華林禪師,他就起來回答,它不叫淨瓶,也不叫木突。百丈禪師靜靜看看大家,沒有其他人有什麼反應,他就指名靈佑禪師,你的見解呢?這個東西還能叫其他什麼名稱,靈佑禪師走到淨瓶前,他一腳就踢翻它,就走出去了,這個動作讓百丈禪師微笑,回過頭就說:華林,你輸掉了一座山,這個意思到底在那裡呢?就是在心的得失何必爭呢?同樣在叢林,去接衣缽做方丈同樣也是修行,在廚房的飯頭師同樣也在修行,同樣在叢林中,何必為名利而爭呢?靈佑禪師他不把名利當名利,他沒有在意接衣缽及得了一座山,那座山好像瓶一樣,踢掉也沒有什麼,這種沒有名利得失的心態,這就是本性,清淨的本性,本來就無一物,何必有名利的負擔。
所以見性學道,本來是很簡單的事,無掛礙、無負擔,這就是見性學道,不要被名利污染我們的心,人人本皆具佛性,恆持清淨一念心,照說人人都具有佛性,只是我們與佛同等的智慧,平等的佛性,就是我們無法恆持,恆持我們這念善心。我常常說「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如果我們能堅持修行的第一念心,這樣恆持下來,這念心絕對是清淨,當你要修行時,就是願意放棄一切不怕辛苦,這一念心如果能永遠保持,這叫做清淨心。我們要把握當下勤精進,把握在當時的發心,如此 見性學道就並不難。
故事內容恭錄自:2000年9月20日晨語開示
三重週四讀書會
同學分享~
感恩各位菩薩大德法佈施,今日令末學法喜充滿!
末學心得: 踢倒淨瓶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做渡人舟。
淨瓶不喚作淨瓶時,喚作什麼?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一腳踢開便是。
以幻修真,塵砂煩惱還須塵砂淨念治。
度盡心外有緣眾生,心內六道眾生亦同時得度。
度盡心內六道眾生,心外有緣眾生亦同時得度。
有情與無情,終皆證菩提,成佛速與緩,因緣二字爾。
南無 阿彌陀佛 善哉 善哉
同學分享~
感恩各位菩薩大德法佈施,今日令末學法喜充滿!
末學心得: 踢倒淨瓶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做渡人舟。
淨瓶不喚作淨瓶時,喚作什麼?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一腳踢開便是。
以幻修真,塵砂煩惱還須塵砂淨念治。
度盡心外有緣眾生,心內六道眾生亦同時得度。
度盡心內六道眾生,心外有緣眾生亦同時得度。
有情與無情,終皆證菩提,成佛速與緩,因緣二字爾。
南無 阿彌陀佛 善哉 善哉
張華容師姊今天精采的分享筆記(感恩慈曼師姊提供):(上)可以重複回看喔!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不知明天先到?
還是無常先到?
當無常宣判時,
你的心回家了嗎?
用覺照守護健康,生命有限,慧命無窮;了解四諦、十二因緣法,生命輪迴之鑰!
認識自己,不要讓不好的情緒傷害自己的真如本性!
有佛法就有辦法!
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及最糟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所以,近親難度」!
佛法是衝突後的一種平衡美學、修補功課,圓滿人生「學習」勘忍、耐心!
靜思語:
逆境要有因緣觀,
順境要有無常觀!
感恩我家師兄,
是來破我「情執」的人!
找到回家的路!
不忘初心,不退菩提心,
無處不道場!
心在哪裡,佛在哪裡!
置心一處,
把握每個時刻,把握當下!
安心
心安就是家,無處不在!
盡心做好每個角色,
到那裡都可以做慈濟;
善良,找到回家的路!
人要回歸人之初、性本善。
靜思語:
生命因利他而豐富,
慧命因自覺而成長!
聽聞到佛法是這輩子最安定的
動中求靜,身累心不累;法喜滿滿!
大愛台是心靈資源補給站!
是慈濟人的心靈珍寶,
更是良師益友!
隨順因緣,把握因緣,
創造因緣!
對內凝聚道氣,
對外「人間菩薩」接引。
讓自己忙到沒有時間胡思亂想!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不知明天先到?
還是無常先到?
當無常宣判時,
你的心回家了嗎?
用覺照守護健康,生命有限,慧命無窮;了解四諦、十二因緣法,生命輪迴之鑰!
認識自己,不要讓不好的情緒傷害自己的真如本性!
有佛法就有辦法!
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及最糟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所以,近親難度」!
佛法是衝突後的一種平衡美學、修補功課,圓滿人生「學習」勘忍、耐心!
靜思語:
逆境要有因緣觀,
順境要有無常觀!
感恩我家師兄,
是來破我「情執」的人!
找到回家的路!
不忘初心,不退菩提心,
無處不道場!
心在哪裡,佛在哪裡!
置心一處,
把握每個時刻,把握當下!
安心
心安就是家,無處不在!
盡心做好每個角色,
到那裡都可以做慈濟;
善良,找到回家的路!
人要回歸人之初、性本善。
靜思語:
生命因利他而豐富,
慧命因自覺而成長!
聽聞到佛法是這輩子最安定的
動中求靜,身累心不累;法喜滿滿!
大愛台是心靈資源補給站!
是慈濟人的心靈珍寶,
更是良師益友!
隨順因緣,把握因緣,
創造因緣!
對內凝聚道氣,
對外「人間菩薩」接引。
讓自己忙到沒有時間胡思亂想!
蘆洲靜思堂201教室(現場),同步線上直播

草食動物--游美雲20220406.pdf | |
File Size: | 13242 kb |
File Type: |

遇見生命的花園-林富美20220406.pdf | |
File Size: | 6494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妙法雨露滋潤眾生-高明智20220406.pdf | |
File Size: | 4386 kb |
File Type: |
生命的故事 : 草食動物 游美雲師姊
生活解惑 遇見生命花園 林富美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妙法雨露滋潤眾生
法雨普潤剪輯自(4m30s)
20211115《靜思妙蓮華》難得法雨潤飢虛 (第102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所以我們要如何勤修的心?我們要精進。要如何破除煩惱?今生此世的苦難要如何去除?種種的煩惱要懂得忍,善要懂得修,法要懂得聽,聽了要懂得身體力行,必定要有這樣,沒有煩惱。人家給我們種種的過去,怨憎會,全都要完全去除,無怨、無憎。現在又是聽法,學法者,自然學法的人就愈多了。聽法的人多,學法的人多,自然就是惡道減少了。所以,這就是佛在世間,那時候,連國王都來問佛,到底人生,生生世世都一樣嗎?因為印度是四種階級,所以他就這樣問,佛陀是這樣的回答。今生此世,看到富貴、宗教、一般人民,或者是賤民,在這一生中,他如何生活,已經今生此世。但是,今生此世你怎麼做,就是來生來世因,就看你今生此世怎麼做。這是佛陀向他的分析。
同樣的道理,總而言之,學法者增多,自然惡道就減少。這是佛法,從過去、現在,都是一樣這樣的道理。所以「妙法譬喻雨露滋潤眾生」。我們若好好聽法,一點一滴都入我們的心來,點點滴滴滋潤我們,自然我們就有精進心。我們就懂得要勤修,自然我們的煩惱減少,智慧就增長,這就得到法益了,法的利益。所以,法如雨露,點點滴滴入我們的心,我們要每天所聽的法,要時時用很珍重的心情來回憶。早上說的是什麼呢?今天所做、所遇到的事,我懂得善解嗎?我懂得包容嗎?我懂得對人人感恩,化掉過去種種不如意的事嗎?我們若懂得這樣,法聽進去,日常就是在用,這就是受法益者。要用心啊!
20211115《靜思妙蓮華》難得法雨潤飢虛 (第1024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所以我們要如何勤修的心?我們要精進。要如何破除煩惱?今生此世的苦難要如何去除?種種的煩惱要懂得忍,善要懂得修,法要懂得聽,聽了要懂得身體力行,必定要有這樣,沒有煩惱。人家給我們種種的過去,怨憎會,全都要完全去除,無怨、無憎。現在又是聽法,學法者,自然學法的人就愈多了。聽法的人多,學法的人多,自然就是惡道減少了。所以,這就是佛在世間,那時候,連國王都來問佛,到底人生,生生世世都一樣嗎?因為印度是四種階級,所以他就這樣問,佛陀是這樣的回答。今生此世,看到富貴、宗教、一般人民,或者是賤民,在這一生中,他如何生活,已經今生此世。但是,今生此世你怎麼做,就是來生來世因,就看你今生此世怎麼做。這是佛陀向他的分析。
同樣的道理,總而言之,學法者增多,自然惡道就減少。這是佛法,從過去、現在,都是一樣這樣的道理。所以「妙法譬喻雨露滋潤眾生」。我們若好好聽法,一點一滴都入我們的心來,點點滴滴滋潤我們,自然我們就有精進心。我們就懂得要勤修,自然我們的煩惱減少,智慧就增長,這就得到法益了,法的利益。所以,法如雨露,點點滴滴入我們的心,我們要每天所聽的法,要時時用很珍重的心情來回憶。早上說的是什麼呢?今天所做、所遇到的事,我懂得善解嗎?我懂得包容嗎?我懂得對人人感恩,化掉過去種種不如意的事嗎?我們若懂得這樣,法聽進去,日常就是在用,這就是受法益者。要用心啊!
歡迎蒞臨蘆洲靜思堂201教室或觀看線上直播
檔案資料,歡迎下載,事先預習

慈濟家風溫馨分享-黃正賢20220330.pdf | |
File Size: | 14202 kb |
File Type: |

明珠「生活解惑」分享20220330.pdf | |
File Size: | 8806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合和互協護法傳法-高明智20220330.pdf | |
File Size: | 3006 kb |
File Type: |
生命的故事 : 靜思家風大願行
歡喜說慈濟~
主持人:蔡素玉師姊
受訪者:黃正賢師兄,許家銘師兄,蔡直師兄
生活解惑~
父母恩重難報 陳明珠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合和互協護法傳法
法雨普潤剪輯自(4m54s)
20211112《靜思妙蓮華》至誠獻供 請轉法輪 (第1023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所以「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我們大家所獻,請佛陀來接受,這是諸天要供養的心情,他就是那麼的虔誠。是,要虔誠,我們學佛,若欠缺這念虔誠,所互相對待,就無法心與心同一念心。常常說「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最後是「協力」,我們大家協力,才有辦法天下社會人間平安。這個協力,必定要彼此互愛,互相互愛。我們互愛,同一個力,這樣就能扛起來。一件東西很重,大家「我也要盡一分力量,才能減輕你一分的力」,所以人人出一分力,就是互相減輕對方的負擔。若有這念心,力量就會齊;若是沒有這念心,重的,「較重的那頭給你,較輕的給我」,輕的地方,我也沒撐起來,我還把它拉住。因為路走不動了,我就拉著,你幫我拖,我拉著這個這麼重的東西,前面要拖重,又要拉,後面不只沒幫忙撐起來,又是拉著。像這樣,社會如何能祥和呢?不去體會,沒有同理心,哪有辦法有互愛呢?所以一定要互愛。
互愛的心,是來自和氣,你看得到的,要互愛,我們看不到,「有啊!有啊!我有愛他啊!」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得到,和和氣氣,有和氣,我們聽他和他說話的聲音,就知道這說話很圓融,說話都很有庇護,互相庇護,互相讚歎,聲音聽得出來。看臉色,很慈祥,他和他說話,大家互相說話,怎麼都那麼慈祥呢?這看得出來、聽得到,叫做和氣。有和氣才有辦法合心。所以合和互協這就是最虔誠的心。人與人之間互相對待,也是要有虔誠的心,因為人人都是佛。各位菩薩,真真正正要互相尊重,互相轉法輪。小菩薩都會說:「師公,我們要發願當您小小的護法人、傳法人!」對啊,護法、傳法,這都是現在年紀很小的孩子,都會這樣說。同樣的,我們大家都要來傳法、護法。佛法要能在人間,大家要合和互協。要時時多用心啊!
20211112《靜思妙蓮華》至誠獻供 請轉法輪 (第1023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所以「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我們大家所獻,請佛陀來接受,這是諸天要供養的心情,他就是那麼的虔誠。是,要虔誠,我們學佛,若欠缺這念虔誠,所互相對待,就無法心與心同一念心。常常說「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最後是「協力」,我們大家協力,才有辦法天下社會人間平安。這個協力,必定要彼此互愛,互相互愛。我們互愛,同一個力,這樣就能扛起來。一件東西很重,大家「我也要盡一分力量,才能減輕你一分的力」,所以人人出一分力,就是互相減輕對方的負擔。若有這念心,力量就會齊;若是沒有這念心,重的,「較重的那頭給你,較輕的給我」,輕的地方,我也沒撐起來,我還把它拉住。因為路走不動了,我就拉著,你幫我拖,我拉著這個這麼重的東西,前面要拖重,又要拉,後面不只沒幫忙撐起來,又是拉著。像這樣,社會如何能祥和呢?不去體會,沒有同理心,哪有辦法有互愛呢?所以一定要互愛。
互愛的心,是來自和氣,你看得到的,要互愛,我們看不到,「有啊!有啊!我有愛他啊!」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得到,和和氣氣,有和氣,我們聽他和他說話的聲音,就知道這說話很圓融,說話都很有庇護,互相庇護,互相讚歎,聲音聽得出來。看臉色,很慈祥,他和他說話,大家互相說話,怎麼都那麼慈祥呢?這看得出來、聽得到,叫做和氣。有和氣才有辦法合心。所以合和互協這就是最虔誠的心。人與人之間互相對待,也是要有虔誠的心,因為人人都是佛。各位菩薩,真真正正要互相尊重,互相轉法輪。小菩薩都會說:「師公,我們要發願當您小小的護法人、傳法人!」對啊,護法、傳法,這都是現在年紀很小的孩子,都會這樣說。同樣的,我們大家都要來傳法、護法。佛法要能在人間,大家要合和互協。要時時多用心啊!
蘆洲靜思堂201教室現場+線上直播
檔案資料,歡迎下載,事先預習

法華心香-生懷解惑-郭秀琴20220323.pdf | |
File Size: | 2071 kb |
File Type: |

法雨普潤-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高明智20220323.pdf | |
File Size: | 3281 kb |
File Type: |
歡喜說慈濟~
心寬念純美善人生
分享者: 蔡青兒師姊
生活解惑~
以菩薩智慧待子女 郭秀琴師姊
法雨普潤 高明智(惟智)師兄導讀
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
法雨普潤剪輯自(7m56s)
20211029《靜思妙蓮華》偈讚勸請 轉妙法輪 (第1013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
宮殿乃宿世供養造諸福業
修善法入人群修無漏果因
始自最初來意誠自遠趨近
修行,要從一念最虔誠的心,正確的方向,我們信心要堅持,要真實用心在日常生活。人、事、物,無不都是我們在平常這樣持修這樣的誠正信實,既是修福,同時也守於戒。誠,是對人的真心實意,這就是誠。做人若是沒有守誠意,人與人之間就無法和合,每個人一條心,條條的心都不同方向。若這樣,道就不正了,哪有辦法規範人間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持戒修福,持戒修福要從一念誠意的心,必定方向要正確,戒才有辦法堅持,規戒才不會亂了次序,所以正心誠意對一個修行者是多麼重要啊!
不只是修行者,社會人群人人都需要誠正,這樣才有辦法戒規守得好。我們若戒規守得好,自然這信實之德。對人要有信用,說的比寫的契約還好,若不守信用,契約怎麼寫都沒有用。有的人就說:「說的不算數,來,看契約。」白紙黑字,若沒有誠意的心,那個字當中,他也有其它的解釋。現在的世間亂象,文字寫下來,就是因為文字寫下來,所以造成了,文字這麼寫,若要挑剔,這也同樣造成社會無法很安靜。所以說來,信,口頭說出來,一言重如泰山。一句話說出去,那是很重,要守信,要很慎重,所以說,信是我們人格的本源。「某某人說的話,我相信。若是某某人說的,聽一聽就過去,反反覆覆,聽與沒聽差不了多少。」人言而有信,信重如泰山,所以這是我們平時修行,很重要就是信。
我們在〈方便品〉、〈譬喻品〉也一直強調信。所以信,人若是無信,就像一輛車沒輪子一樣,沒辦法向前的道路。所以有信、有實,真實、信實,這個信。「這個人真實,與他做事絕對是安心。」讓人人安心,就是要我們很守信實。這就是德,讓人能相信,依教奉行,這樣就是有德之人。所以我們「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這是很重要。
20211029《靜思妙蓮華》偈讚勸請 轉妙法輪 (第1013集)(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
宮殿乃宿世供養造諸福業
修善法入人群修無漏果因
始自最初來意誠自遠趨近
修行,要從一念最虔誠的心,正確的方向,我們信心要堅持,要真實用心在日常生活。人、事、物,無不都是我們在平常這樣持修這樣的誠正信實,既是修福,同時也守於戒。誠,是對人的真心實意,這就是誠。做人若是沒有守誠意,人與人之間就無法和合,每個人一條心,條條的心都不同方向。若這樣,道就不正了,哪有辦法規範人間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持戒修福,持戒修福要從一念誠意的心,必定方向要正確,戒才有辦法堅持,規戒才不會亂了次序,所以正心誠意對一個修行者是多麼重要啊!
不只是修行者,社會人群人人都需要誠正,這樣才有辦法戒規守得好。我們若戒規守得好,自然這信實之德。對人要有信用,說的比寫的契約還好,若不守信用,契約怎麼寫都沒有用。有的人就說:「說的不算數,來,看契約。」白紙黑字,若沒有誠意的心,那個字當中,他也有其它的解釋。現在的世間亂象,文字寫下來,就是因為文字寫下來,所以造成了,文字這麼寫,若要挑剔,這也同樣造成社會無法很安靜。所以說來,信,口頭說出來,一言重如泰山。一句話說出去,那是很重,要守信,要很慎重,所以說,信是我們人格的本源。「某某人說的話,我相信。若是某某人說的,聽一聽就過去,反反覆覆,聽與沒聽差不了多少。」人言而有信,信重如泰山,所以這是我們平時修行,很重要就是信。
我們在〈方便品〉、〈譬喻品〉也一直強調信。所以信,人若是無信,就像一輛車沒輪子一樣,沒辦法向前的道路。所以有信、有實,真實、信實,這個信。「這個人真實,與他做事絕對是安心。」讓人人安心,就是要我們很守信實。這就是德,讓人能相信,依教奉行,這樣就是有德之人。所以我們「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這是很重要。
Details
讀書會及導讀人團隊介紹
靜寂心地是道場,慚愧發露誠懺悔,毫釐之偏差以千里,一念覺悟歸向自性。
出泥蓮華不染塵,高原掘井得甘泉,困境自省身懷明珠,分別智慧照第一義。
出泥蓮華不染塵,高原掘井得甘泉,困境自省身懷明珠,分別智慧照第一義。
封存檔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