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相愛
愛他就是讓對方有展翅的空間。 相愛就是讓彼此有這樣的餘裕。 所謂愛,就是讓對方有展翅的空間,而相愛,就是讓彼此都能擁有這樣的空間。溫柔體貼,並不是愛,無論釋出多少善意,只要你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改變對方,就稱不上是愛。 所謂愛,應該是與對方交往時,成為他的助力,幫助他展開雙翼,讓他乘著以「潛力」為名的翅膀遠颺。以「愛」為名來支配對方,才是謊話連篇、最可怕的愛。 編者註 我常常引用佛洛姆《愛的藝術》,提到愛的四要素,了解、關懷、尊重、責任。常常看到有些父母自認為愛子女,可是都希望子女照他的意思去選擇,包括選擇工作,結婚的對象等等。甚至是個性行為都能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最終造成了嚴重的衝突。這就是沒有了解對方,也沒有尊重對方。給對方展翅的空間就是尊重對方,了解對方的想法、需求、感受。尊重對方的獨特性,尊重對方的抉擇,有了基本的了解與尊重,才能夠做到讓對方有展翅的空間。才能做到讓彼此有餘裕這種程度的關懷,這其實是人與人之間應該要做到的責任。 作者 松浦彌太郎 出處 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 079/100 編輯 惟智
0 評論
如果你真正熱愛自然
梵谷曾說過:「如果你真正熱愛自然,那麼你在任何地方都會發現美。」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自然之美的無處不在,以及我們對自然的熱愛如何影響我們的視角和心靈。 當我們真正熱愛自然時,會發現美無處不在。無論是在繁忙的城市街道上,還是在寧靜的鄉村田野中,自然的美麗總是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這種美不僅僅存在於壯麗的山川河流中,也存在於每一片樹葉、每一朵花、每一隻鳥兒的歌聲中。當我們用心去觀察和感受,自然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和感動。這就印證了佛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熱愛自然還能讓我們更加珍惜和保護我們的環境。當我們意識到自然的美麗和脆弱,我們會更加願意採取行動來保護它。我們會減少浪費,選擇環保的生活方式,並積極參與環保活動。這樣,我們不僅能夠享受自然的美麗,還能為未來的世代保留這份美好。這就是最近聯合國要推動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 小時候,我就是在一個充滿自然的環境之下長大,家門前原來用來曬稻穀的上埕,現在成了我們嬉戲玩耍的地方。還有可以跑步打球的下埕,雖然有許多的雜草碎石,但都是這麼的自然。還有自家的一片菜園,可以爬樹抓知了,前面還有一條大圳,附近還有大埤,裡面都有魚蝦,也可以游泳。從小我還是幼童軍,常到森林裡面去露營,進行追蹤旅行。長大以後,我還是持續這樣的習慣,常常去郊遊、爬山、旅行,親近大自然,想想真是幸福啊。 我會熱愛跑步是因為有一片廣大的土地,讓我盡情奔跑。我會不怕挫折困難是因為我曾從樹上摔下來,骨折又好起來。我會注意危險是因為我曾經跌進河裡,被好心人救上來。我會喜歡與人互動,是因為我曾經在這片自然的土地上與無數的小朋友一起嬉戲玩耍,學會團隊精神,學會出入自在,不受傷害。 熱愛自然還能帶給我們內心的平靜和快樂。當我們置身於大自然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聆聽著鳥兒的歌唱,我們的心靈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愉悅。這種與自然的親密接觸,能夠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提升幸福感,並讓我們更加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總之,梵谷的這句話提醒我們,真正熱愛自然的人,能夠在任何地方發現美。這種熱愛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還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環保者,並帶給我們內心的平靜和快樂。讓我們一起珍惜和保護這片美麗的自然,讓它永遠成為我們心靈的港灣。 作者 高明智
與時間成為好朋友
與時間成為好朋友。 追求時間喜歡的工作與生活。 與包括金錢、工具、周遭的所有一切做朋友是很重要的。我尤其希望與時間變成好朋友,別忘了要追求時間喜歡的工作和生活。不追逐時間,也不被時間追逐,與時間和平共處。時間雖然沒有具體形象也看不見,但「我如何生活」就等同於「我如何與時間相處」。 松浦彌太郎 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 99/100 編者註 與時間成為好朋友是一個很特別的觀念,也是一個很棒的觀念,我學了超過30年的時間管理,竟然沒有聽過這樣的道理。看完說明我就明白了,時間管理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所以松浦彌太郎說,我如何生活就等同於我如何與時間相處,說的是你的一種生活態度。 基本上就是要做我們喜歡做的工作,過我們想過的生活,其實這就是時間管理說的,你的工作與生活都要與你的價值觀吻合,依據你的價值觀去規劃時間,安排生活與做事情,這樣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道理很簡單,但是能夠實踐的人並不多,希望你真正能夠做到與時間成為好朋友。
所有東西都能修復
任何東西總有壞掉的一天,即使你再珍視也無法改變。最重要的是當它壞掉時,不要馬上丟掉,必須先想辦法「修復」。無論是鋼筆、鞋子或衣服,即使買新的會比較便宜,也要修好再用,這樣才能夠建立豐富且謹慎的生活。人際關係上,有時也會因為意見相左或工作問題而產生嫌隙。唯有仔細修補,才能夠建立更深厚的情誼。 編者註 剛好就是前幾天,有一件穿了十幾年的厚外套,拉鍊壞了,心想到底要修呢?還是要丟掉呢?有一點起心動念想淘汰它。但是還是問了一下我太太,沒想到她給的答案竟然是去換拉鍊,還說要換一條比較好的拉鍊,最後當然要從善如流。 寫完此篇後,突然想到我壽命最長的衣服已經37年,1988年在倫敦買的一件毛衣與一件毛背心,雖然各補過一次,昨天上課還穿著呢。我的皮鞋修了四次還在穿,總算有做到這一點的真實成績。當年在英國印象最深的是,上班族提的皮包都是看得出歲月的痕跡,倫敦各大百貨公司內都有修補攤位,讓我非常敬佩,這些經驗應該是讓我能夠做到接受修修補補的重要關鍵之一。 昨天剛好教完一整天人際關係與溝通的課,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不合,嫌隙,還蠻多的。這些衝突多數來自於意見不同,其實意見不同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放下我執,彼此「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就可以化解了。只是多數人都沒有好好地喝這個四神湯。 另外,還看到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一次的衝突或是意見不合就放棄溝通,特別在一些年青人身上看到此一現象。我想這是松浦彌太郎為什麼會特別強調所有東西都能修復,他應該是有感而發吧。 他說任何東西總有壞掉的一天,其實這是這就是「成住壞空」。人際關係都可以修復才能建立更深的情誼,這是「生住異滅」,只要轉念一想,用積極的、正向的正念,用「感恩尊重愛」很多事情,很多情誼就修復了。 作者 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 036/100 編輯 惟智
誠實親切笑容
基本原則是,誠實、親切、笑容。 誠實、親切、笑容對我來說,就是萬事萬物的根本。煩惱時,猶豫時,都會回到這個根本來思考。下定決心無論發生任何事,都不能放棄這三個原則。將來該做什麼,這點每個人都不同,唯有擁有根本,心靈才有依靠。即使遭遇到難以挽救的失敗,只要回到根本,就能夠重新來過,為自己打造避風港。 編者註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經說過,back to the basic,回到根本的思考對於管理而言非常重要。這裡松浦彌太郎所說的根本,指的應該是人生的基本價值觀,有些重要的價值觀是不能夠放棄的,不能夠改變。 松浦彌太郎所依循的就是誠實、親切、笑容。我想誠實是指誠正信實,人無信不立,這是第一根本。接下來,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這是親切,也就是第二根本。至於松浦彌太郎說的笑容,是行走人間,結好人緣,很重要的媒介。這是從外部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說,我突然想到逆境中的微笑,當我們自己遇到失敗,遇到逆境時,也需要展開自己的笑容,這是從內在心靈的角度來說。 我又想到以前看過的一句話,To Start Each Day in a Smile Way,用微笑展開你的每一天,這也是現在最流行的正向思考與正念。所以,這三個重要的價值觀,經過簡單的解釋,突然間變得非常非常的立體,非常非常地重要。希望你也能夠依循。 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 024/100
時時思考如何讓對方獲得好處
成為別人「想要認識的人」。如此一來,對方會覺得「見到你就很開心」,而且有好處。無論在工作或私生活中,想要受到他人重視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對方得到好處。讓人有「和你一起工作能夠賺大錢」、「你會給予我們有利條件」,或是「和你碰過面後總會很有精神」的感受也可以。隨時讓對方體悟到助益,當有一天,我們有求於人時,對方也會樂意伸出援手。 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 49/100 作者 松浦彌太郎 編者註 時時思考如何讓對方獲得好處,這是一種利他的思想,用在人際關係、職場上,甚至事業經營上也都是非常好的策略。一個人如果只想到自己,就會成為自私自利的人,最後就會格局愈做愈小,反而得不到太大的好處。甚至因為自我利益考量與自我設限,終其一生鬱鬱寡歡,成不了什麼氣候。 最近讀張忠謀自傳,感受到很深的是,台積電除了將品質與技術貫徹提升到世界級水準以外,他是真的做到「時時思考如何讓對方獲得好處」,也就是將顧客滿意做到極致。他們的客戶只有幾百個,重要客戶數十個,他們有跟客戶固定的溝通管道,從老闆、業務單位主管到製造單位工程師都有。很特別的因緣,讓他們聘請國際級的專家來做顧客滿意度調查,每年都做,做非常詳盡。張忠謀董事長一定親自聆聽年度報告,並追蹤改善進度與成效,連續做了20多年到他退休。他每年也都會拜訪影響最大的大客戶,他說面對客戶要求,過程雖有挑戰但總是愉悅地完成,聽了令人感動。所以能夠貫徹「時時思考如何讓對方獲得好處」的人,最後獲得好處的是自己。
仔細聆聽他人與社會的聲音
經常有人這麼說,無論多忙碌,仔細聆聽他人說話很重要。但如果我們只是聆聽,仍稱不上積極。除了側耳傾聽之外,還需要用心反覆提問並持續諦聽。把握難得的機會,應該追問對方,直到不能透露的極限。另外,對於來自社會的聲音亦是如此,我們應該抱持著好奇心深入細聽。 編者註 聲音專家朱利安 寶藏(Julian Treasure)的五個簡單練習,能提高您的傾聽意識。 第一,安静(Silence):每天靜默 3 分鐘,讓聽覺系統進行重置和調整,去讓自己感受更多! 第二,混音器(Mixer):即使你身體處嘈雜的環境,無論是擁擠的房間還是大自,也要仔細判斷你聽到了多少個獨立的聲道,這將提高你的聆聽品質。 第三,品味聲音(Savoring):花點時間享受平凡的聲音,例如烘乾機、割草機、咖啡研磨機或飛機飛過頭頂的聲音。注意日常噪音的低音和微妙的特質。 第四,聆聽姿勢(Listening Position):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當時最適合的狀態。例如主動聆聽、被動聆聽、還原聆聽、擴展聆聽、批判聆聽、動情聆聽等等。 第五,遵循縮寫詞RASA原則: •接收(Receive):關注說話者,專心聽。 •欣賞(Appreciate):發出 「嗯」等細微的聲音,表示你在傾聽,給予正向反饋。 •總結(Summarize):回想你聽到的內容,覆述對方的重點。 •提問(Ask):在他們說完後提出問題並表現出好奇心,問些問題讓對方說更多。 在下一次的對談,當你發現自己的思緒飄到了別處,或者在別人說話時有想要插嘴的衝動,可以再次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拉回到「用心聆聽」這一簡單的行為上。
鍛鍊心靈
作者 松浦彌太郎 編輯者 惟智 鍛鍊心靈。為此我們看書、聽音樂、欣賞戲劇、接觸文化。 今後是仰賴人類力量的時代,養成力量必須磨練心靈。閱讀、聽音樂、欣賞藝術與戲劇,接觸文化能夠成為磨練心靈的契機。自己主動外出接觸文化,實際體驗,這樣才能夠磨練心靈,訓練品味,進而化作成長的糧食。 編者註 我們目前正處在一個科技躍進的時代,AI人工智能的時代,最近數十年科技的變化非常地迅速。早在電腦與網路出現的時候,我就深刻體會到科技能力與人文素養要並重的提升。不論科技如何發達,電動車、機器人、人工智能AI等等,身為人類的我們更需要鍛鍊自我的心靈。 鍛鍊心靈的方法,作者提到了閱讀、聽音樂、欣賞藝術與戲劇,都是成為磨練心靈的契機,講得非常的好。除了以上這些,我們還可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向大自然學習,交一些心靈上的好友,也都是可以鍛鍊與提升自我心靈的品味。 人腦的設計就是知性加上感性,左腦加上右腦,全腦完全作用才能有真正的創意與潛能的最大發揮。這是與生具備的能力,也是人類生存與進化的動力,所以,一定要重視鍛鍊心靈。
搶得先機也是一種創新 高明智
創新是一個生活上、管理上、科技上、藝術上,許多領域的重要課題,我也長期關心此一主題。最近一個多月,因為探索生活智能雜誌的編輯,更要關心文字的影音化,AI科技輔助的議題等等。今天,因為本期探索文摘的文章「一千根琴弦的祕方」,上網搜尋,有了一個讓我震撼的發現。 11年前,2011年就有人在YouTube貼出這個故事,只有文字(沒有旁白)加上很好聽的配樂,這11年來有20萬次點閱。而且是搜尋一千根琴弦唯一露出的一個影片。 另外,有一個新創的頻道,建立不到一個月,用AI生成的數位人及旁白,同樣的故事,沒有配樂,標題打錯字,打成一千根旋,所以搜不到。三個禮拜只有50次點閱。 兩相對照,給我們很大的深省與啟發。除了有心要宣揚好的內容,方法與科技要創新,重要的是,還要搶得先機,佔領市場,擄獲人心,也要處處多用心。 後記 一千根琴弦的秘方應該是根據「操千曲而後曉聲」這個哲理改寫而成,是一篇很有內涵的勵志故事。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意思是說練習千首以上的樂曲之後才能懂得好聽的音聲樂理,觀察過千柄以上的劍之後才能識得什麼是真正的寶劍利器。 這是劉勰關於提高欣賞者藝術修養的一個比喻,他認為,必須有高度的藝術修養,才能真正欣賞藝術作品,而對於作品的鑒賞力是後天培養、逐漸累積的,而且是要有龐大的數量做基礎。千曲、千劍,在這裡指的是要有長期累積的大數據,以及個人積累的經驗值。 這兩句古語對考察識別人才也具有一定啟發性。「操千曲」和「觀千劍」,告訴我們識別人才的關鍵在於多看、多聽、多觀察,要把功夫下在平時。 再從做事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不論從事任何工作,如果能夠把握這個原則,踏踏實實的去做,就跟那位小瞎子一樣,願意「操千曲」,最後就會獲得成功。整個過程都是充滿希望的,最後會到達光明的境界。
荷蘭鬱金香狂熱的啟示
鬱金香狂熱早在1637年發生於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著名泡沫經濟事件。當時由奧斯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然而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高峰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然而這個故事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借鑑,可先看看以下鬱金香泡沫的形成過程: 第一階段 (泡沫的開始): 鬱金香供需不平衡,價格變得昂貴 故事的開始,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從土耳其進口第一顆鬱金香球莖,並將之種植,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有一定稀少性。因此擁有鬱金香便成為有錢人的象徵,一班有錢人付予了鬱金香一個價值。 第二階段 (泡沫的醞釀): 行家開始進入市場 1610年代,一開始,只有鬱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賞鬱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風潮之後,人們買鬱金香只是為了賺錢,由於搶購風潮逐漸形成,投機客便趁機炒作,只要今天買了,明天就可賺一筆,由於買的人多了,鬱金香交易市場也就形成了。 第三階段 (泡沫的前夕): 大量散民進場 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到中產階級,更成為全民運動,大家都來買賣鬱金香了,炒家只看到低買高賣,就能賺錢,於是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投機炒風令大量缺乏資本及專業知識的散民進入鬱金香市場。 第四階段 (泡沫的爆破): 信心動搖及大戶散貨 1637年初,當瘋狂達到最高點時,有一位大戶全數賣出鬱金香,同時荷蘭政府開始採取煞車的行動,加上由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也將大量抵達,鬱金香供應大增,於是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六個星期內價格下跌了90%,泡沫就此爆破。而荷蘭政府宣佈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豁免交割,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從以上泡沫形成的四大階段,我們可以判斷每當大量散民投機進場購買一項資產或商品,便是泡沫爆破的臨界點,故此我們投資一項資產時必須減少從眾及盲目的行為以及必須瞭解支持這項資產上升的背後實際價值,例如投資收息股的背後價值必然是該公司每年穩定派發的現金股息或股票股利。 最近,筆者留意到各種虛疑貨幣開始有炒風出現,如果說這些虛疑貨幣泡沫即將爆破可能仍然言之尚早,但大家必須聯想一下,現今虛疑貨幣的炒作與以上鬱金香狂熱事件是否有一定共通性? 編者註 台灣在1980年代末期也出現過蘭花狂熱的事件,一株蘭花賣到一千萬台幣,這些現象如出一轍,殷鑑不遠,我們當深思。可惜,貪心的投機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那裡顧到將來可能傾家蕩產,血本無歸的結局呢?期望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修練自己的正見、正思惟,也幫助自己身邊的有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