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的修練-溝通的藝術
溝通的藝術(課程大綱)
講義下載
![]()
課前作業
人際風格量表--網路版(48題,簡單Y/N選擇題,約5分鐘可以完成)
請點選下列按鈕進入填寫,由於本程式沒有資料庫功能,請填寫完畢後,依照指示下載存檔,如果需要彩色頁面資料,建議自行截圖保存。(上課當天要帶來自己的結果資料) 手機版下載有時會產生亂碼,建議熟悉截圖功能後開始作答,將結果頁面擷取保存即可。 人際風格結果--截圖範例(PC版)
更多的志工修練,請自行在奈普敦智慧平台尋找,各取所需,無限感恩。
3 評論
如何做一個稱職稱心的四合一幹部
課程大綱
課程規劃 (由三大部分組成)
一、溝通的藝術
二、新舊任幹部交接傳承
三、實務經驗交流座談
課前作業
作業檔案下載![]()
人際風格量表--網路版(48題,簡單Y/N選擇題,約5分鐘可以完成)
請點選下列按鈕進入填寫,由於本程式沒有資料庫功能,請填寫完畢後,依照指示下載存檔,如果需要彩色頁面資料,建議自行截圖保存。(上課當天要帶來自己的結果資料) 手機版下載有時會產生亂碼,建議熟悉截圖功能後開始作答,將結果頁面擷取保存即可。 人際風格結果--截圖範例(PC版)長處管理五大策略長處管理 高明智惟智20230104 (16分28秒)Google表單(當你完成上面兩項作業時,可以進行填寫)如果做完功課,可以直接填寫,填寫完畢記得拉到題目左下方,按 紅色提交按鈕,感恩。講義下載 (上課前兩天,可以在此下載檔案,事先預習)![]()
選修專區 (推薦八個影片,兩個自我認知,六個非暴力溝通)知己知彼,善解包容—人際風格盤點—高明智20220713 (27分52秒)了解自我,經營自我—周哈里窗理論—高明智20220713 (26分36秒)
非暴力溝通研習會
學習目標(訓練效益) 1.學習非暴力溝通技巧,懂得在生活中使用愛的語言 2.學習表達客觀的觀察,正確且適當的說出真實感受 3.學習無罣礙說出需求,改善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 4.學習感恩尊重的心態,能夠提出請求不給他人壓力 5.學習全身心用心傾聽,能夠多說愛語提升人際關係 6.學習平等心修己安人,去除暴力讓愛流露人圓事圓 非暴力溝通 01去除暴力讓愛流露 附個案說明 (29分57秒)非暴力溝通 02客觀觀察,表達感受 附個案說明 (30分34秒)非暴力溝通 03表達感受,說出需求 附個案說明 (27分40秒)非暴力溝通 04感恩尊重,提出請求 附個案說明 (22分03秒)非暴力溝通 05用心傾聽,多說愛語 附個案說明 (30分59秒)非暴力溝通 06修己安人,人圓事圓 附個案說明 (31分02秒)重點精華(PPT截圖)參考資料下載 (上課前兩天,會上傳參考資料給大家)
這些都是某區某幹部的真實資料,僅提供部份檔案給大家參考,各位可以自行製作適合自己的文件與SOP等,也可以互相分享,並向資深幹部請益。
![]()
![]()
![]()
![]()
![]()
![]()
![]()
![]()
![]()
課前作業4/18課前作業
3個影片加2篇文章,全部在奈普敦智慧平台網站,用輕鬆的心情看,不用考試,還可以到處逛一下,尋寶。 https://www.neptune-it.com/wisdom-communication-briefing-tips/the-mindset-of-a-champion-carson-byblow-tedxyouthaassofia https://www.neptune-it.com/wisdom-communication-briefing-tips/the-charm-of-sounds-chun-hung-lo-tedxtku https://www.neptune-it.com/wisdom-communication-briefing-tips/ted 如何培養幽默感?風趣大師做這5件事 https://www.neptune-it.com/wisdom-communication-briefing-tips/5 演講者必知的三種元素,任一種,都能有效吸引聽眾注意 https://www.neptune-it.com/wisdom-communication-briefing-tips/6757423 看完後,有感想的人可以在文章下方評論的框框留言,感恩。 直播網址20150319《靜思妙蓮華》應機說法正覺無量 (第525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眾生根機千差,應機譬喻逗教,方便說事顯理,至正遍覺無量。」 ⊙「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爾時佛告舍利弗:舍利弗,揚其智解,又讚許舍利弗代聞法眾請法之意。我先不言:太過或不及,所說皆適中道。 ⊙諸佛世尊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說己累世無量億劫前,於無量佛所修種種行、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於二乘眾生以種種因緣,說方便法,即是說大乘法;無日不為正等覺而說法。 【證嚴上人開示】 「眾生根機千差,應機譬喻逗教,方便說事顯理,至正遍覺無量。」 眾生根機千差 應機譬喻逗教 方便說事顯理 至正遍覺無量 佛陀的境界是這樣,瞭解天下眾生、人、事、物等等。偏偏我們「眾生根機千差」,不能好好用心,聽佛教法,還是時時複製無明、煩惱,即使現在有心想要學,卻還是還要時間,長久的時間。要用心,方向正確,步步踏實往前走,我們要分寸向前進步。 佛陀不捨眾生,「應機譬喻逗教」。這麼多的眾生,千差萬別的習氣、觀念、見解,佛陀竟然很有耐心來應機,種種譬喻的方法,投眾生的根機,來教育我們。 種種的方便,「說事顯理」,將這件事,顯出了那個道理來。在《法華經》,除了用譬喻、言辭,說因緣果報等等,用人間的事相,來現出道理,道理很深,來解釋事相。這種不斷用方法,這種權巧方便的法,來顯示讓我們瞭解,無不都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夠到達「正遍知」,覺悟無量的境界。 佛陀的慈悲,我們應該要時時用心體會。有時候,那個事相,我們看的是這樣,裡面很深的道理,再用很深的道理,要來譬喻這件事,難啊!實在是很困難,對我們凡夫而言。不過佛陀就是要用盡方法,不用這些事,哪有辦法,去體會這個道理呢?提一個故事,大家更清楚。 在印度,佛正法的時代,寺院很多人在修行。佛陀一直一直希望人人要用心,不分年齡、不分階級,佛陀就是,只要你有起心發願,想要修行,佛陀全部收,不限年齡、不限階級,都是讓人人能有修行的機會。 在那當中,有一間精舍,雖然是很簡單,卻也是住了很多僧眾。也是在那個地區也有人知道,僧團用心學法,我若能夠每天,都能來供養出家人,讓他們安心學法,佛法才能普遍人間。 這位優婆夷,那就是一位女眾,雖然很想要,每天都能供養很多,不過力量有限,所以她只能夠,能力所能到的,就是每天要請一位出家人,來家裡接受供養。在這間精舍,就是輪流,若輪到你,你就去接受她的供養。而這位善女人,優婆夷,她就希望,「我若接受一位出家比丘來受供,供養之後,他就會能說法給我聽。」所以這是這樣長久以來,每天都是這樣。 有一天派一位,那就是年紀大了,很有心想要求法。但是自己感覺根機很鈍,佛法聽來,不很瞭解,每天都是很懊惱。但是輪到他要去接受供養了,很擔心,不過在這個法規,精舍的規則,派到我,我一定要去,但是心情很沉重。我到底被供養之後,我要說什麼法給人聽呢?所以要去這位施主的家庭,他頭低低,一步一步慢慢走,心沉重,腳步也很沉重,滿心都是擔心,這件事情要如何應付過去呢。 這位女施主看到出家師父到了,趕快虔誠膜拜、頂禮,趕緊請上座,用菜餚盡心供養。吃飽飯之後,這位善女人很恭敬,就來到這位師父面前,坐在他面前恭敬請法。這位老師父要說什麼呢?頭低低很擔心,就是說:「愚癡無知,缺於智慧,實在非常痛苦!」就是說這些話。 這位女施主聽到,內心很感動,她感覺:果然這位師父很有修行。愚癡無知,眾生不都是這樣嗎?就是因為愚癡無知,所以造成了「十二因緣」。因為這「十二因緣」,一念無明起,三細煩惱生,所以不斷製造煩惱,在六道輪迴不休息。真的是很有修養的師父,我應該除了飯食供養,我要趕快來找價值的東西,來供養師父。 這位善女人趕快離開,要去找價值的東西。這位師父看到善女人離開,趕快三十六計逃而為先,所以趕快離開,跑得很快就回去了。回到精舍,不敢去見師父,趕快進到他的寮房裡。 不過,這位女施主非常恭敬,用這個布料要來供養,說起了這位師父為她開示,「這位老師父的法,實在是很深,不過很淺顯的,讓我能夠瞭解,我滿心法喜,所以我要來供養。」師父聽到了,趕緊叫人請他出來,「老師父,這位初出家的老比丘,你今天用一句這麼簡單的話,就能讓這位女施主,就是善女人,已經瞭解了道理,虔誠供養,你應該接受。」 所以說起來都是因緣。一位是滿心煩惱,很沉重的心,卻是一位真的是,有心想要求法的人,就這樣契機了。所以佛說,一切都是因緣,這個因緣就要應機來啟發。 所以「應機譬喻逗教」。佛陀的時代,佛陀是這樣應機譬喻逗教,我們凡夫普遍,雖然我們還不很瞭解,只要你有心修行,總是轉煩惱為菩提。雖然佛陀在《法華經》,動不動就是「百千萬億劫」,而我們應該把握當下,每一秒鐘無不都是,法在我們身邊,我們若能這樣,就能促長為短。再接下去的《法華經》也有這樣的譬喻。時間總是這樣在過,所以我們要趕緊來了解。前面那段(經)文又是什麼? 而今於世尊前 聞所未聞 皆墮疑惑 善哉世尊 願為四眾 說其因緣 令離疑悔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前面經文,「今於世尊前」,這是舍利弗的心聲,代替很多人說話,現在大家都在世尊的座下,聽佛說法。 「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大家聽到的,佛陀過去所說的是方便法,現在一轉就是撥開了方便,說真實法。開始聽的人,忽然間心會起疑,包括舍利弗。所以,描述大家,忽然間聽到人人能成佛,有的人墮疑網:「我辦得到嗎?」這是很多人的心(情)。 所以感恩,「善哉!」感恩,感恩世尊能這樣說過來,讓我能瞭解,我又能再得受佛陀為我授記,這麼多人都隨喜。不過也是很感恩,佛陀還是不斷,要再為四眾說因緣。因為各人的因緣不同,佛陀的慈悲既為我授記,還有很多人,因緣應該也成熟了,所以,相信佛陀,應該還會繼續為大家授記。所以讓人人更清楚,人人有機會接受,斷除了疑悔、生信心,發願接受佛陀的教育。這是前面的大意。 接下來就說,「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先不言諸佛世尊 以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方便說法 皆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耶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陀回答舍利弗,叫舍利弗的名字,這就是表示,很重視舍利弗所問的,也要讓大家提高聽法的心。「我先不言」,那就是,第一,就是表揚舍利弗,讚歎他自己得了授記,又再代替別人問,代替當場的人再來問,代替當場的人,再从請法,這是佛陀對舍利弗的讚歎。不是自己得到就好,還代替這麼多人來請法。 所以佛陀開始要解釋,「我先不言」。我開始那時候說的話,其實因為眾生,還不能夠很瞭解,我不能說過頭的話,但是也不能說不足的話,過猶不及,說話就是要剛剛好。這個人的根機就是這樣,所以,說他聽得懂的話,知道他有辦法能接受的法。所以,所說的話,就是不偏於「空」、不偏於「有」,現在就是要說中道,是適當。 爾時佛告舍利弗: 舍利弗 揚其智解 又讚許舍利弗 代聞法眾請法之意 我先不言 太過或不及 所說皆適中道 所謂「過頭的話」,就是大家的根機,無法接受的話。無法接受是什麼呢?不能覺悟宇宙萬物之真理。說得那麼多,大家不能接受,所以回過頭來,收起來,放在他的本懷,用種種的事,來解釋道理,這叫做方便法,適應眾生的根機來說話。 就像那位老比丘,滿心都是煩惱,卻是能說出,有心想要求法的人,能夠瞭解,得到法的歡喜,這就是因為應機。所以說來,佛,釋迦佛,他前面說「我先不言」,我開始所說的法,先不說人人都能成佛。 因為這是諸佛來世間,都是一樣,為一大事因緣在世間,所以佛陀來人間都說因緣,這叫做方便法。說他過去如何如何修行,在《本生經》,或者是《本緣經》裡,完全都是在說過去,某位弟子與佛什麼因緣,佛陀本身與過去諸佛,在諸佛的道場,如何修行過來,全都是說諸佛過去修行的因緣,自己本身也是這樣。 所以「諸佛世尊,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不只是釋迦佛而已,所有諸佛,全都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說出了累世無量億劫以前,是如何修行過來。 諸佛世尊: 皆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世間 說己累世 無量億劫前 於無量佛所 修種種行、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方便說法 皆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耶 「於無量佛所,修種種行」。釋迦佛本身在無量佛所,是修種種行,也以種種的因緣來修行,也是經過了很多人、事、物、理的譬喻來接受、瞭解,這都出自於諸佛,那種言辭、方便說法中,所得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是這樣,現在釋迦佛也是這樣,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 佛於二乘眾生 以種種因緣、 說方便法 即是說大乘法 無日不為 正等覺而說法 佛在二乘眾生,用種種因緣、方便。這個二乘,那就是小乘、大乘,在小乘中,同樣具足了,內含著的道理,但是用事說法,用事來說話,這個事裡面就是含著,密切的真理,真精密的真理。 佛陀「無日不為正等覺而說法」。每天、每天,都這樣在說話,雖然面對著小乘──聲聞、緣覺在說話,就是用事含藏著道理,沒有一天不為正等正覺而說法,就是希望人人要能體會,事中所含的真理。 現在是撥開了事,說道理給大家聽,真理是人人本具,清淨無污染的佛性。但是,這樣大家聽懂嗎?所以還聽不懂,佛陀不得不又是要回歸耐心,來向人人耐心說法。所以說起來,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應機、譬喻、逗教是佛陀對眾生不棄不離,我們要時時用感恩心。 所以舍利弗說「善哉!世尊」。「善哉」就是感恩、很好;這種感恩、讚歎,都叫做「善哉」。希望佛陀再為大家,一層一層來說,讓大家更清楚,不要有疑心。所以,這個清楚,也要再用方便事相,來顯它的道理,但是一切,無不都是希望人人,能到達那個正遍覺無量。正遍覺無量,就是宇宙萬物的真理,我們的心、智海,與宇宙會合在一起。好像是很開心的話,其實我們也要時時多用心! |
Details
人才培育傳法髓,續慧命,育人才。要承擔如來家業,弘揚慈濟宗門,傳承靜思法脈,需要有眾多的人才,形成隊伍浩蕩長的團隊,一起來共知、共識、共行。一個好的志工必須具備達成任務、建立團隊、發展個人三大面向,二十四大能力。更需要透過上課培訓、自我啟發、任務磨練三者同步發展,才能與時俱進,圓滿具足。我們將經由實體學習與虛擬學習,相輔相成,勤修精進。 封存檔
二月 2023
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