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vs. 佛洛伊德的三個我 一、米德的主我和客我 社會學家米德(G.H.Mead)對自我的形成,建構了豐富的理論。影響較為深遠的包括「概括化他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自發和創造的部分。是主觀的自我或思想和行動的原動力。「客我」是客觀的自我,為主我和其他人觀察、回應及評估的部份;「客我」是由社會期望和需求,以及他人社會態度組織而成,常優先考慮他人的意見。 米德認為如果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人所屬的團體,其社會方式是嚴格的,則客我支配主我; 個人的「個性」逐漸消失,但是在一個鬆散而較無限制的環境內,「主我」的影響力則較強。 二、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Freud)則把「我」區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等三部分。「本我」代表本能的需要,總是尋求自我的滿足快樂。這是人性的非社會化部分。「超我」即為社會所共同信守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觀念。「自我」即屬個人生物慾望和社會規範之間相互折衷,所表現出來的「我」。 「本我」代表本能的需要,總是尋求自我的滿足快樂。這是人性的非社會化部分,本我大多屬潛意識,主要遵循「快樂原則」,想要時,就一定要得到。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嬰兒就於本我,它完全是一系列要求立即滿足的生物需求;這些需求不完全被接受,因為會受到社會生活與現實的限制。 「超我」即為社會所共同信守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觀念,和我們所談的良心相當近似,超我最早是由父母規定與命令形成,隨著年齡成長,個體受到更多的社會影響,因而超我的成分也隨之增加。「自我」即屬個人生物慾望和社會規範之間相互折衷,所表現出來的「我」。 「本我」常與「超我」作戰,由「自我」作協調,本我總被壓仰,在許多時候本我隱藏起來成為潛意識,但問題並非消失,每當超我較弱時,潛意識乃表現本我的需要來。例如;一個非常有修養的人, 在無意當中做出粗暴的行為,就是因為其潛意識的作崇。 三、兩者比較 米德的主我強調「自發與創造,為主觀的自我或思想、行動的原動力」;佛洛伊德的本我主要依賴潛意識來解釋,他認為是「人性的本能,為追求欲望與需求的滿足,遵循快樂原則」 米德的客我和佛洛依德的超我概念相近,都是主張是社會的期望、社會規範與信念下的我。 資料來源:http://www.mss-mllc.com/....../form5/society/soc5_1_14.htm 本文引用 公民教師周維毅的貼文
0 評論
發表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