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位均頭比丘臥病在床,連日常起居都無法自理。均頭比丘心起煩惱,悲嘆地說:「好久沒看到世尊的慈顏,如今我得此重病,吃了很多藥也不見效,看來此生就要走到盡頭。」但又想到佛陀曾經開示:「若人因緣已到但未得度,我終不捨棄,生生世世發願度化。」然而時至今日,卻未見佛陀前來探望,被遺忘之感油然而生,病苦之痛倍增!此時,佛陀以天耳通聽到均頭比丘心中的遺憾,便集合眾比丘前往探望。
臥病在床的均頭比丘,遠遠即看見如來莊嚴的身影,便趕緊下床禮拜;佛陀知其身患重疾,吩咐他不需下床,並且慰問:「病情有沒有好些?」均頭比丘回答:「感恩佛陀的關心,雖然服遍眾多草藥,但因業障深重,病情實未好轉。」佛又關心:「比丘們有沒有來探望啊?」均頭比丘回答:「比丘們都有來探望。」 這時佛陀觀因緣成熟,即為大眾開示七覺支法――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均頭比丘聞法當下身心清涼,所有疾病頓時消除,身口意三業悉皆清淨,不再為病所惱。均頭比丘以歡喜之心稟告佛陀:「感恩佛陀開示此七覺支法,令我脫離煩惱病苦,此法乃諸藥草中最勝妙藥!」 佛陀開示大眾:「你們應受持此七覺支法,依法精勤誦持,對佛、法、僧當生敬信,勿生輕疑。若能了達此七覺支法,則一切諸法能了然於心。此法能照明一切諸法,就像良藥能治療一切疾病,歡喜奉行如飲甘露般無有疲厭。能受持此七覺支法,則能免於三界輪迴。」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三》 省思佛陀不捨一眾生,故弘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為使眾生能知病與藥。佛法是一帖帖好藥,行者當信受奉行,發長遠心,必能解脫煩惱,愈走愈光明。
0 評論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方便品 - 八正道法勤修習 - 20200310 第195集
20131212《靜思妙蓮華》八正道法勤修習 ⊙三四觀身勤如意,二五根力念定慧,七八道法正思惟,道法謹記應受持。 ⊙八正道分一、正見:能見真理也。二、正思惟:心無邪念也。三、正語:言無虛妄業。四、正業:有益諸善業。五、正命:正道法行業。六、正精進:修諸道行無間斷。七、正念:專心憶念善法。八、正定:一心住於正道諦。 ⊙菩提覺分揀擇法,智慧明理曉真偽,力行正法生歡喜,心念一境得輕安。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勇猛精進,謂菩薩發勇猛心,精進習一切善法,化導眾生無有退轉。 ⊙名稱普聞,眾所知識典範,增人功德,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則自證者不可思議。 ========================================================= 【證嚴上人開示】 「三四觀身勤如意,二五根力念定慧,七八道法正思惟,道法謹記應受持。」 三四觀身勤如意 二五根力念定慧 七八道法正思惟 道法謹記應受持 一直與大家分享,最根本,修行啊!我們不能忽視「三十七助道法」。 「三四」就是從「觀身不淨」(四念處)開始,「四正勤」、「四如意足」,我們要很清楚,這三項四種的道理,我們必定要用心記。不只是要用心記住,還要時時反覆於我們的腦海中,我們才不會讓我們的心,散心雜念了,所以要用心。 「二五根力」,前面說過了,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生起了善根,我們一定要用「力」堅持,所以「根」與「力」是非常重要,要平行(培養)。 再說「七菩提分」(七覺分)。「七菩提分」就是希望我們要懂得選擇修行的方向,同時還要精進,精進中還要歡喜,得到真實的法就要法喜充滿,有煩惱,要如何去除等等,念,還是不離開智慧。這都已經說過了。 總之,「七菩提分」與「八聖道分」都叫做「道法」。所有的道法,要以「三十七助道品」開始為基礎。 所以《法華經》的開始就這樣說,在〈方便品〉,「盡行諸佛無量道法」。「無量」,很多很多的道法,是諸佛之道、諸佛之法。親近無量諸佛,所以能受持無量道法。這是釋迦佛未成佛之前,無央數劫所親近的諸佛無量,當然道法無量。 我們凡夫很容易聽了法(之後),漏掉了。諸佛菩薩聽法是謹記於心,所以他所修行的過程,所親近的無數佛,也是所行生生世世,「盡行」就是諸佛無量道法。所以我們聽了就不要漏掉,聽了就要實行,所以「道法謹記應受持」。道、法,我們聽過之後要記住,要謹慎記住,我們要好好受持。 現在我們要說「八正道分」。 八正道分 一、 正見: 能見真理也 二、 正思惟: 心無邪念也 三、 正語: 言無虛妄業 四、 正業: 有益諸善業 五、 正命: 正道法行業 六、 正精進: 修諸道行無間斷 七、 正念: 專心憶念善法 八、 正定: 一心住於正道諦 「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見」,就是能夠見真理,不可有邪思,不可有偏見。學佛最怕的是見解偏差。「見」,若被污染了、濁了,那我們的修行就會偏差。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都會偏了。所以這「正見」,必定要很清楚。 我們一直說「滌心垢」,洗滌心垢。法譬如水,法如水一樣,就是要(用來)洗滌我們內心,見解的垢穢。我們的見解垢穢去除了,自然所見的就是「正見」。「正見」就是我們能夠徹見真理。 第二、就是「正思惟」。我們的心要無邪,心無雜念。 第三、「正語」。「正語」就是言無虛妄,因為我們的口業有四項——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我們修行、學佛,說話必定要(說)很正確的話,我們不要說無意義的話。讓人不能相信的話,如何我們要如何建立人格典範呢? 修行者,就是要做人的典範。我們要「上求佛道」,我們要「下化眾生」,修行中就是要建立典範。說話,若是讓人以為,那是在說笑的,不必相信,若是如此,是不是很可惜呢?所以,我們說話要好好的思考。 第四、是「正業」。「業」就是行為,運作的意思。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天下、社會、人群有益,這樣叫做善業,「有益諸善業」,所以叫做[正業」。 第五、「正命」。「正命」就是正道法,正道的行業。我們所選擇的事業、職業,稍微一偏差,雖然是為了生活,但是無形中累積了很多的惡業。我們的生命很不容易來到人間,又讓我們有因緣接觸到佛法,我們應該視我們的生命很寶貴,要重視我們的生命。 我們的身是載道器,這輩子有這個身軀,還有健康的生命,我們應該要趕緊精進,我們所走的路要「正道」。這個[正道」就是菩提道,菩提大道直。這條康莊大路,我們應該既已選擇了,我們就要好好的,不要脫離「正」——正業、正命。我們所做的一切,在我們的生命中要做有意義的事情,這叫做「正道」。利益人群,這都是叫做「正道」,走正確的道路。 第六、是「正精進」。一直都有「精進」,「二五」中有「精進」,「七八」之中同樣有「精進」。所以「精進」,在此再強調要「正」——正精進。我們在進行我們的道業,要常常自我警惕,不可有絲毫偏差。差,差之毫釐,失,就失於千里,那就是因為欠缺了「正」。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哪怕你很用心要精進,你一定要顧好這一念「正」。 所以,「正精進」就是「修諸道行無間斷」。正確的道路,我們要步步精進,不要讓它間斷。若讓它間斷了,就又要再重新來過。我們聽的法,若忘記了,就要重新開始。看看佛陀,他是勇猛精進,在道法中還是勇猛精進,所以我們更要(往)正確的方向勇猛精進,沒有間斷、沒有漏失。 第七、是「正念」。我們的念頭,一念好念起,開始發心。發心而起於行動,我們的心念是連連接接,沒有間斷。假如我們的念頭是好的,就會不斷地精進。假使在這念頭之中,若有絲毫雜念,雜念一入,思想就會偏差,所以我們修行必定要專心。 二千多年前的佛陀,說法的內涵意義,經過二千多年來,古德大師他們如何分析這些法,我們要用心記(住)。所以,要法入心,必定要「專心憶念善法」。善的法,大家要很用心記憶,句句是善法,要用心記,如此叫做「正念」——心不離法,行不離法,這叫做「正念」。 第八、是「正定」。「正定」就是「一心住於正道諦」。我們要一心,不要讓它散亂了。「戒、定、慧」三無漏學,必定是在正道諦。「諦」就是真理,我們必定要在正道真理中。 所以,我們要知道「菩提覺分揀擇法,智慧明理曉真偽,力行正法生歡喜,心念一境得輕安。」 菩提覺分揀擇法 智慧明理曉真偽 力行正法生歡喜 心念一境得輕安 這是我總結前面「三十七助道品」,「三四」、「二五」、「七、八」,菩提覺分,開始我們就是要揀擇這些法。 「智慧明理曉真偽」,在「三十七助道品」之中,我們能夠瞭解,產生了智慧,我們就懂得去選擇何者為真的道理,我們要身體力行,何者為邪、無意義之事,我們能瞭解。 「力行正法生歡喜」,生歡喜,也就是法喜。聽法若聽得很無奈,那就是法沒有入心。用心聽,法入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無不都是於正法行中,自然我們會很歡喜,所以這叫做「力行正法生歡喜」。 「心念一境得輕安」。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我們若常常會合於一境中,這個境界就是正法、正行。我們法入心,行在法中,如此我們時時就會很輕安了。「三四、二五、七、八」,希望大家要多用心記住。 接下來,在經文中這樣說,「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盡行諸佛 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 名稱普聞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勇猛精進,那就是菩薩發勇猛心,精進習一切法,化導眾生無有退轉。 勇猛精進 謂菩薩發勇猛心 精進習一切善法 化導眾生無有退轉 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我們對法的基礎若沒有堅定,我們要如何勇猛精進?所以,道法堅定之後,我們就要開始勇猛精進,這就是修菩薩行必定要具備的。 所以我們要不斷精進,修習一切善法,化度眾生。修習一切善法,就是「上求佛道」,不斷精進求法。化度眾生,就是「下化眾生」。我們修行,就是要做人間的典範,所以要將我們的身、心照顧好,利益眾生的正業,我們絕對不要有退轉之心。所以,如此就能「名稱普聞」。 名稱普聞 眾所知識典範 增人功德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則自證者不可思議 「名稱普聞」,那就是說「眾所知識」的典範。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格非常圓滿,所以,成為四生慈父、人天導師。所以,他就是「眾所知識」的典範。「增人功德」,能夠增加人人的功德,大家若聽到佛法,就有利益。因為去除錯誤的觀念,改掉不良的習氣,向正道、善法修行,所以這樣叫做「增人功德」。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功德。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所以這是諸佛勇猛精進,所以他能「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這在經文中的一段(經)文,我們應該要謹記。佛陀,釋迦牟尼佛,修行的時間很久,所有諸佛之法他都能無漏,沒有漏掉,生生世世接受,生生世世度眾生,所以因此能夠「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就是自證不可思議。 各位,我們大家發心、發願,我們必定要力行,我們的行,行於道中,必定要正,要正確。發心勇猛精進,時時要專心用念於道中。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方便品 - 根力無量 七覺道堅 - 20200309 第194集
20131211《靜思妙蓮華》根力無量七覺道堅 ⊙五根增長力緣,立願發心持善念,諸種善根力無量,破惡生善道心堅。 ⊙五力與根名同,謂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信力: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精進力: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 ⊙念力: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定力: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 ⊙慧力: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 ⊙七菩提分,又名七覺分或七覺支: 一、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四、除覺分。 五、捨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擇法覺分:以智慧揀擇法之真偽也。 精進覺分: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而行真法也。 喜覺分: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除覺分:亦名輕安覺支。斷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輕利安適也。 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 【證嚴上人開示】 「五根增長力助緣,立願發心持善念,諸種善根力無量,破惡生善道心堅。」 五根增長力助緣 立願發心持善念 諸種善根力無量 破惡生善道心堅 「三十七助道品」——三四、二五、七、八,我們應該要謹記起來,用在日常生活中。過去說過「三四」、「五根」,現在我們將要開始說「五力」。「五根」要增長,需要「力」來助緣。 我們凡夫時時都是發心容易,卻是恆心難,那就是願力不夠。發心已經發心了,那個要堅持下去的力量是不夠,所以我們要根生,力來助緣。所以我們要立願,同時要發心,同時「根」與「力」要互相堅持這一念善。所以「諸(種)善根力無量」,諸善根要加上「力」,這樣就是無量。 我們這「五根」、「五力」,最重要就是破惡。我們善根生起,我們必定要好好防止我們的心念——欲心一起,惡念就生,所以我們必定要用「五力」,來護持我們的心。所以,生起善根,而後就要破惡。「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就是「五根、五力」的力量。眾善奉行那是善根,諸惡莫作那就是力,所以有「五根、五力」,道心才能堅定。所以大家要用心記住。 五力與根名同 謂善根雖生 惡猶未破 更須修習 令根增長 根成惡破 復名為力 所以我們必定要來修習,令根增長。這個「力」要增強,善根才會增長。增長了善根,還是要加強我們的力量,這樣才能破除不好的習氣。這我們要很用心,這「力」要增強。 那麼,什麼是「五力」呢?前面說過,與「五根」相同——有信根就要有信力。所以這「力」就是信根增長,使令善根能夠增長;有「力」根才能增長。所以「力」不要讓煩惱遮蔽住,信根要生出來,必定煩惱就要撥開,所以我們要生出信根,我們就要用力來撥開煩惱,這就是「根」與「力」必定要相隨。 信力: 若信根增長 則能遮諸煩惱 精進力: 若精進根增長 則能除身心懈怠 第二就是「精進力」。有「精進根」同樣也要有「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即能除身、心的懈怠。 第三就是「念力」。我們有「念根」,當然也需要有「念力」。我們若是「念力」若不夠,就容易被邪見、邪思、邪想將我們掩蓋過,這也就是煩惱。我們的心念不正確,心雜念很多,無法專心一念,這就是缺了念力——念的力量。所以我們現在要加上念的力量,要正思、正見、正思惟,不要讓邪思、邪念、邪想將我們掩蓋住。所以必定要有力量來突破,所以我們就要有「念力」。 念力: 若念根增長 則能破諸邪想 定力: 若定根增長 則能破諸亂想 接著就是「定力」。我們要有定,不過「定力」談何容易!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人、事、物,這些人、事、物常常都會來亂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定要有堅定的力量,才不會受外面的境界——人、事、物來亂我們的心、亂我們的思想。所以我們必定用「力」來破除煩惱、亂想,所以我們還是同樣要用「定力」。 第五就是「慧力』。我們既然有「慧根」,我們一定要用「慧力」來維持。 慧力: 謂四念處之慧 照了一切諸法 若慧根增長 則能除 一切邪妄之執 破一切偏小之慧 在這「四念處」的慧,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照了一切諸法。「四念處」,無論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等,都是要用智慧。 我們若是沒有智慧的人,身體就是天生自然,就是這個身體。我們若用智慧來想,這個身體,為了這個身體,怎麼會做這麼多錯誤的事情?因為是一個感受,別人都有的,我為什麼沒有呢?所以這顆心沒有好好定下來,就起心動念,就想要去造作很多。 我們若有智慧就懂得去觀——「諸法無我」,一切有為法,是人造,是時間來成就。時間會過去,有成、住、壞、空;是人造的,這不是永久的,所以諸法是「無我」。不過我們凡夫就是受外面的境界,不斷不斷如此將我們誘引,所以我們與外面的境界,常常糾纏不清。 所以常常說,雖然人人都有本具佛性,不過都是「在纏」——在纏的如來。這就是我們的「慧根、慧力」不夠。所以我們必定要用「五根、五力」來增長我們的「四念處」。 所以這「四念處」的智慧能照了一切諸法,所以「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執」。我們凡夫都是邪,邪思、邪見、妄執,所以因為如此,我們凡夫就會對外面的境界不斷追逐。若是修行的人呢?也同樣會,我們也有偏執,各人有個人偏執一端的修行,這全都是「偏小」。雖然你想要修行,我們這顆心還未知道如何開大,只是看到門縫的一扇之光,就想從門縫鑽過去,這樣是很可惜。 門能大開,開大門,同時能鋪大道,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用開闊的心、用智慧,借重智慧的力量,讓我們能知道,人生這個身軀,我們這個身體生來人間,到底是要做什麼事情?難道只是為這個身軀所需要的範圍嗎?不對。既來生,「身是載道器」,我們要修行,有此身軀,我們才能修行。我們要把握這輩子、把握這個身體,「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難道只度自身就好了嗎?還要兼利他人。所以我們學佛,真的是要學「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這「四念處」、「三四」與「二五」是這麼重要,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 接下來,就是「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七種覺悟的方向。 七菩提分 又名七覺分 或七覺支 一、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四、除覺分 五、捨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擇法覺分: 以智慧揀擇 法之真偽也 精進覺分: 以勇猛之心 離邪行而行真法也 喜覺分: 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七菩提分」,第一就是「擇法覺分」,就是用智慧來揀擇,揀擇就是分別,我們來選擇,我們要走什麼路、什麼樣的覺。我們若是欠缺這覺分,不會分別,若能如此,我們就會走在險路上。我們要走得真正自在、安然,到達佛的境界,我們必定要用揀擇。 第二就是「精進覺分」,就是用勇猛的心,離邪行,能夠行直法。前面懂得選擇,接下來我們就要很精進,要很勇猛精進的心,我們才能遠離邪,邪思偏道,我們才能走,走在真實的法——「一實」、真實的法。這是我們要懂得選擇。 第三是「喜覺分」。我們接受法之後,是對的法,我們要用心把握,要好好行在法中,時時起歡喜。我們若是歡喜,「甘願做,歡喜受」,修行苦嗎?是我們自己很歡喜,聽法歡喜,行在法中歡喜,為人付出歡喜,很多的歡喜。只要你如你的心意,正確發心的心意去走,如此就是能得法。「心得善法而生歡喜」,我們的心已經得到善法,我們時時都是法喜充滿。 第四就是「除覺分」名輕安,「輕安覺支」。斷除身心很多很明顯、很粗重的煩惱。 除覺分: 亦名輕安覺支 斷除身心粗重 而身心輕利安適也 總而言之,身心煩惱粗重,我們有這個「除覺分」,也就是輕安的覺分,「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用心於道法上,自然心的煩惱會去除,身的煩惱也會去除。這就是除身心粗重煩惱,而身心輕而安。這就是「除覺分」。 第五就是「捨覺分」。「捨」,我們要知道,很多的煩惱來自於,我有做好事,但是我做後,我還是感覺是我幫助你,你要感恩我。如此就很辛苦。 我們每天無論做什麼事情,做好事是我們的本分,做過了就不必放在心上。所以我們要「捨」,我們要修「慈悲平等觀」,若能如此,才能「捨」——「捨離所見念著之境」。我們要捨離我們所見,我們的觀念、見解等等,我們要捨。 第六就是「定覺分」。「定」就是「覺了所發之禪定」。我們覺悟之後,我們的心自然就時時於道上,在這個菩提道中,在正思、正念裡。所以我們就是「覺了所發之禪定」,這叫做「定」,定的覺支。「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的心都常常在定中。 第七就是「念覺支」,就是「思惟所修之道法」,我們都要很明瞭,能了解。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不可受外面的境界,把我們困擾了。 捨覺分: 謂捨離 所見念著之境 定覺分: 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念覺分:謂 思惟所修之道 所以我們必定要走這條康莊的大道,不是小小的門縫,光用小門縫就要衝到外面,這不是究竟。我們真正學佛要行法,法要行,要身體力行,所以法就是在為鋪我們的路,這條路要走得正確。所以前面說的「三四、二五、七、八」,現在的「七菩提分」,大家還是同樣要很時時用心,走好我們這條道路,一點點都不可偏差。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方便品 - 五根五力 根成惡破 - 20200309 第193集
20131210《靜思妙蓮華》五根五力根成惡破 ⊙道法入心持三七,四念處中隨身記,二五根力用心行,七八精進正思惟。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五根:即能生一切善法。 信根:信於正道也。 精進根:修正法無雜。 念根:正法記憶不忘。 定根:攝心不散也。 慧根:諸法觀照明了。 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力: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 【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道法入心持三七,四念處中隨身記,二五根力用心行,七八精進正思惟」。我們大家在探討佛法,發心修行,我們對「三十七助道品」是很重視。 常常向大家提起,菩提道要如何走?道要入心,道法入心要好好謹持著,要好好奉持,持法入心。這「三十七道品」是我們不能放棄,也要很瞭解、清楚,這是我們學佛者的基礎。它不只是一個名詞,也不只是一個數字,它是要讓我們身體力行走在道路上,安全到達佛的境界。所以道法要入心,最重要的我們要奉持這「三十七助道品」。 要讓大家更加清楚記住的,就是「四念處中隨身記」。這是因為四念處與我們的身體很有關係。第一個念頭,我們就要知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種法我們若好好用心,我們的生活中法入心、法在行中。這是四念處。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五根力要用心行」。二個五——五根、五力。這五根、五力我們要時時用心。我們的心,日常的生活都是在「根」與「力」之中,才能護持我們的道心,所以我們要用心行。 「七八精進正思惟」,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我們要很用心。若能在「七菩提分」去精進,我們就不會偏差掉了;以及「八聖道分」,我們的思想、理念、行為種種就不會偏差。 所以修行總是在「三十七助道法」裡。這些數字加起來就是三十七,所以用「口訣」的方式記憶,大家多用點心,因為我們行道,同時我們也要鋪路。 常常告訴大家說,「慈濟」是用愛鋪路走過來。愛是無私的大愛,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要付出慈悲喜捨,我們的內心也要誠正信實。 誠正信實是不斷在求法、學法精進;慈悲喜捨是不斷付出。學法的過程,我們就像在鋪路,將路鋪好。「三十七助道品」是菩薩菩提大直道,所以這條路我們要好好鋪,鋪好了路才能帶人走。慈悲喜捨入人群中,我們這路基若沒有打穩,如何能走得通?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在這「三十七助道品」裡。 我們已經說過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現在接下來就是五根、五力了。 ⊙五根:即能生一切善法。 信根:信於正道也。 精進根:修正法無雜。 念根:正法記憶不忘。 定根:攝心不散也。 慧根:諸法觀照明了。 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根]就是能生一切善。根,就如一棵樹或者是種在土地上的植物,根若沒有伸出去,芽就發不出來;根若沒有很健壯,這棵樹就無法高大。所以我們看到樹有多高大,若問:「這棵大樹它的根有多長?」 你可以安心回答他:「它的樹枝延伸到哪裡去,它的樹根就伸到哪裡去?」因為它的樹根伸出去,這棵樹才會很壯,才能伸枝、能長葉。 所以根、莖、枝、葉這都是要看它的根有沒有健壯?伸得夠長否?所以「根生一切善法」,將它比喻就像樹一樣,根要能穩固,上面的枝葉就能很茂盛。 我們也常說,這個人他的根機很好,也就是說他的思想、理念、智慧很堅固,所知的事情很實在。這樣叫做根。尤其常常跟大家說,佛陀說法是「隨機逗教」,「機」就是根機。我們眾生到底能堪得受多少水分?佛陀就施多大的教法給我們。同樣的道理,大根大機或者是小根小機,這就是佛在《法華經》要如何施教的方向。 所以我們對這個「根」,我們要用心。根若是健壯,我們要吸收的法就能很穩定。所以,根有五種,第一就是「信根」。 信,「信為道源功德母」。常常說,你要研究佛法,要瞭解佛陀的智慧,第一個條件就是要信,而且是很堅定的信,甚至要很正確的信。所以,這個信就是道源,我們道的源頭。在這裡就告訴大家,「信根,信於正道也」。我們懂得信,我們要向正道信。 我們必定要相信,佛陀的道法是無量無邊,前面說過「盡行諸佛無量道法」。釋迦佛已經無央數劫親近過無央數佛,所以這麼多佛,經過這樣一直吸收,身體力行,所以「盡行諸佛無量道法」。這一段大家要很記得。現在所說的「三十七助道品」,也是要讓大家更加瞭解道法的基礎,所以道法,我們從信開始。所以「信於正道」就是佛之道。佛就是覺,覺悟之道,這就是要從信入。 第二精進根。我們要精進,精進的根若能很堅固,就是「修正法無雜」,我們就能一心一志向前前進。走路,我們若是稍微偏差,心若稍微雜亂,走路就會走很多的冤枉路。我們若能很精進,信得正,自然我們的精進,向前的道路就沒有偏差。這是第二。 第三就是念根,「正法記憶不忘」。我們每天聽法,法要聽進去,不要把它忘掉。這個正法是過去諸佛菩薩、或是古德祖師,不斷為我們鋪過來的路,所以我們應該要心心念念在正法中,記憶住,不要把它忘掉。這是第三。 第四就是定根。定,我們要定,心不要雜,一直跟大家說,心要定。戒、定、慧叫做「三無漏學」,法入心就不要漏掉,所以我們必定要修[定」。定要從上面的信根開始,我們心念等等必定要好好方向正確,那就是定力。 我們若有定,就是「攝心不散」,我們的心就會專了。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不要讓它散亂掉。過去的是雜念,未來的是妄想,我們要時時把握在正法中,把握當下就是恆持正法。所以這是「定」。 第五是慧根,就是「諸法觀照明了」。智慧,我們智慧的根若伸得長,菩提樹就很穩固。所以諸法,諸法就是無量道法。無量道法,我們的智慧能時時觀照,無量道法我們有偏差嗎?這麼多的法,無量無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偏掉嗎?所以智慧時時都在觀照我們,讓我們要走的路是那麼明朗,沒有昏暗的時刻,這就是智慧。 所以這五法,就是五根,「生聖道的根本」,能讓我們生起聖道。我們學佛不就是要走在這條聖人的道路嗎?這就是我們要用心。所以五根大家要記好,我們的心念不要偏差。 「五力」,五力與五根是同一個名詞,為什麼要再多一個五力呢? ⊙五力: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善根,前面的五根就是善根。我們之前說過四正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善根還是要不斷堅固,若是惡的就要趕快斷除,前面四正勤就這樣說了。若是惡的根讓它伸長了,那就不堪設想。惡的根要及時斷除,善的根要不斷生長,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謹記。 所以「五力」,就是你善心起了,但是若還存著疑念,或者是道心退轉等等,這個惡還是一樣,我們還是凡夫,凡夫同樣是業障就在我們的身邊周圍。我們若懂得守戒,至少守五戒就有二十多位護法神。所以說來,善根雖然生,前面所說的五根生起,但是後面還要補充五力。 所以說,「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所以我們更需要修習,令這個善根能再增長——前面的五根能更健全,再伸得更長、更健壯。所以我們要修習,讓根能增長。「根成惡破」,我們的根若很堅固,自然惡就不會再回來,破惡,就完全破除了,沒有這個惡念頭再回來。甚至,我們既然信了,這個根若定下來了,我們自然就會堅固道心。 所以「根」與「力」要配合起來,有了「五根」必定要有「五力」。所以大家要用心,無論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或者五根、五力,我們必定要用心謹記,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漏失掉。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方便品 - 修行不離道法 - 20200306 第192集
20131209《靜思妙蓮華》修行不離道法 ⊙如來圓滿,一切殊勝功德,十方世界,無不聞知名稱。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道法:三七道法真智明發,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 ⊙三十七助道品:三四,二五,七八。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已生惡令速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 ⊙四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證嚴上人開示】 「如來圓滿,一切殊勝功德,十方世界,無不聞知名稱。」 如來圓滿 一切殊勝功德 十方世界 無不聞知名稱 真正佛陀來人間,無央數劫累次來,就是累次修行,生生世世道法成就,這也是要警愓我們人人,既然發心修行,我們學佛就是要向佛看齊。 佛陀來人生,是無央數劫,累生累世都是不離道法,所以不知多久的時間,重重疊疊來人間,都是修行不離道法,道法殊勝。 最近都一直在說道與法,我們人間菩提大道直,這條大路很直、很廣,讓我們走,這是已經過去無央數劫,來人間修行,不斷不斷所開出來的,一條菩提大道。 所以我們應該要時時用感恩心來精進,來學習如來圓滿一切道法,所以這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 既然是無央數劫,累生累世這樣不斷重疊在修行,所以十方世界無不名稱普聞,這是在諸佛世界。 若是我們凡夫,是不是能了解,佛陀來人間時間之長久,無央數(劫)來人間,無不都是為了要教化眾生,開啟這條道路,我們不知能否了解,所以說起來,道、道法是很重要。 我們前面也說過了,「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佛曾親近 百千萬億無數諸佛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段(經)文我們就能很了解,佛陀所親近過的,既然是這麼多的佛,就能知道他是如何長時間來修行,所修行的、所親近的佛,就是佛如何說法,他用心如何來收納在他的心裡,所以叫做「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所有的道法,都是收納在內心裡的道與法,所以名稱普聞。聖人的世界全都能了解,只是我們凡夫世界,只是知道,還無法透徹理解,只是聽,聽進去而已,無法真正體會佛陀道法,這條菩提大道的風光。 說實在,我們還無法透徹理解,「道法」這二字,對我們現在在修行者,要很用心來了解,用最基層,就是我們修行基礎的道法,應該也可以說是「三十七助道法」,我們要從這「三十七(助) 道法」,來幫助我們入大乘的菩提大直道,這條非常直的菩提道,一乘大道。 道法: 三七道法真智明發 而證真如之理 是名道法智 這「三十七助道法」,是「真智明發」,能幫助我們那個真實,真如智慧,能從我們的內心開啟、明了,發揮出來,所以「一性圓明自然」,一性圓明就是,真如智慧開啟明發,在這大自然的境界裡,我們的心,若能和大自然境界,會合起來,那就無道不通了,條條道路都能通。 只是我們凡夫還沒有,所以我們就要借重「三十七(助)道法」,真智明發,真智,真正的明朗,真如的智慧明朗,啟發出來,證真如之理,是名叫做「道法智」,那就是「三十七助道品」。 三十七助道品,你們若以三四、二五、七八記,這樣就會比較簡單。 三十七助道品: 三四 二五 七八 三四就是,第一個四那就是「四念處」,「念」就是想,我們的思想、念頭,「處」就是身、受」心、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這四個法,我們的身與心與我們的念頭,若能常常記著,我們的身體原來是這麼不清淨,我們還為這個身體計較什麼呢?從離開母親的胞胎,出生之後的這個身體,一直到我們現在,到底我們這個身,生、老、病、死這當中,身體到底能做什麼呢?思想一念偏差,無惡不做,念頭一念偏,招來了無限量的煩惱。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這個身體原來是不清淨,何必為這個身體計較呢?人生所感受的,一切都苦,雖然人一直在追逐享受,享受中難道有什麼樣的快樂嗎?人生,好像水月一樣,水中月真的是很幻化,水,天上的月,雖然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是水若稍微搖一下,那個月就破碎了,或者是水若受了污染,月就模糊了,這就是在世間,世間就是這麼幻化無常。所以,光是一個「四念處」,我們就要好好警愓,這個身體,我們的心念,日常周圍的感受,原來我們的心是這麼無常。 修行,這個心念,生、住、異、滅,就是無法堅定我們的道心,這個心,觀出心無常,也是這樣起起落落,發心的時候很精進,懈怠的時候就是這樣在墮落,我們若能用心好好地去觀法,對這個法,我們要外面內觀,看外面的境界,我們要好好觀想,一切法都是無我,身體有我嗎?我們日常享受的,或者是苦受,或者是樂受,到頭來有我嗎?還有,我們的起心動念,到底哪一個念是我呢?想一想,好好細細思惟,其實觀法無我,這叫做四念處。 另一個四是四正勤:「已生惡令速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 四正勤: 已生惡令速斷 未生惡令不生 已生善令增長 未生善令速生 四生勤,「正」就是不邪,我們了解了,要修行,我們要修行,我們必定要正,正思惟,好好來想,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然聽了佛法,我們心念是不是有正確呢?我們懂得分別善惡了嗎?善惡二字,我們的心還「未生惡」,幸好啊!「令不生」;我們的心沒有惡念,我們要常常警愓,我們要好好心念要端正,不要讓一念惡生起,所以令不生,惡不生。 若是「已生」呢?就要「令速斷」,這就是正而不邪,善呢?「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所以我們已生善,我們就要把握當下,就要恆持剎那,讓這個善能永恆,這樣一直繼續下去,這叫做正勤。 我們要勤精進,總而言之,就是斷惡修善,惡念已生,趕緊將它斷掉,善念未生,要趕緊讓善念生,生起了善念,我們要不斷、永遠繼續下去。 再來的四,那就是四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 四如意足: 精進如意足 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 思惟如意足 這個如意的意思就是,「所修之法,如願滿足」,我們既然發心修行,希望我們一帆風順,從凡夫的境界開始發一念初心,這念初發心,從這個地方起點,一路很順利一直到佛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修行者最期待的。 就如佛,他能親近百千萬億諸佛,也能勤修道法,這是佛陀來人間,從開始發那一念初心開始,就能一路很順往前走,所說的很順,就是他這念心非常堅定,生生世世都是很多的障礙,很多的障礙,他都能克服過去,還是順利(通)過,就是精進。第一正精進,叫做「精進如意(足)」,若要精進如意,就是要正念、正精進,所以叫做精進如意(足)。 第二就是「欲如意足」,就是既發願了,我們要很堅定,我們若不堅定,起一念心很精進,但是外面什麼樣的境界一來,我們就失去了道念,這樣如何能如意呢?無法克服我們的難關,修行的道路就無法順利,所以必定要,將我們的願心堅定下來,這樣叫做「欲如意足」。 再來,那就是念,我們的心念「念如意足」,同樣要有正思、正見、正念,這個念,既然發心立願了,這都在我們的念頭。 我們的念頭發心立願,好的願不斷循環,我們的念就會專,就會堅固,否則我們的念一點點偏差,散心雜念,這個心散掉了,念頭很雜,想過去的雜念,「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我們都一直在想過去,妄想在未來,這樣念不專,所以我們必定,要有「念如意足」。 再來就是思惟,「思惟如意足」,我們的思惟、觀念,好好仔細來想,用心來想,佛法難聞,佛道難行,難聞已聞,難行已行,我們既然得到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時機,我們為何不把握時機,把握當下? 我們現在的根機,大家應該也是很整齊,知道佛法、大小乘法,小乘,佛陀已經用很多的方法,來逗教,我們又更有福,用在現在這個時機,我們還能聽到一乘的法,我們應該要很感恩,所以這是「思惟如意足」,我們要好好堅持,我們要好好思惟,這麼多的道法在我們的心,沒有離開修。 修行、自覺,既然我們都了解了,我們要趕緊思惟,用各種的方法來兼利他人,自利利他,覺行圓滿,天下事、天下人,我們要用無量種種天下的方法。 所以說,佛法就是生活化,菩薩人間化,這叫做人間佛法。佛陀一大事來人間,無不就是為人間設教施法,所以我們要好好思惟。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四念處》
【觀身不淨】 人生在世幾十年 何必斤斤來計較 了解自我入經藏 天堂地獄在瞬間 九孔常流不淨物 色身猶為載道器 身懷寶藏不相識 轉污染為清淨身 【觀受是苦】 人生嘆苦苦何在 親身入苦去感受 用心來觀受是苦 才能了解何謂苦 浮生如夢可成真 苦樂憂欣總是幻 情與無情同有受 無不在於感受中 【觀心無常】 心念所生稱為生 心念執著就是住 反恩為仇稱為異 善念滅除就是滅 觀心無常有四相 專一心思來觀察 了解人性入經藏 生住異滅在其中 【觀法無我】 有色無色皆是法 眾生皆為法所困 六根六塵蔽真心 莫使無明驢亂意 磨磚焉能做明鏡 自家寶藏善珍攝 透徹宇宙萬物理 觀法無我唯心造 《四正勤》 恆持剎那四正勤 勤須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惡念斷 二勤未生惡不生 三勤未生善令生 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萬鈞 勤可助道展鵬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 知罪肯懺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無 從來善道在助人 無緣大慈平等愛 同體大悲智慧心 紅塵自古苦偏多 四勤拂拭莫染塵 《四如意足》 欲念進慧四如意 具足圓滿道業立 欲如意足貴發願 願大志堅菩提現 念如意足在誠正 誠正信實道可證 進如意足當正勤 拔苦予樂重力行 慧如意足濟蒼生 慈悲喜捨放長情 四如意足繫一心 心淨一切國土淨 煩惱一念動三千 三千一念由心牽 毫釐之差謬千里 體解大道無量義 《五根五力》 【信根(力)】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正確信仰根必在 稍有偏差誤前程 無相之相是實相 無所求心是道心 信解行證不偏離 成佛之道方可期 【精進根(力)】 我修行是我所得 你用心是你所得 行玆在玆一念心 把握時間正道行 凡夫地到佛境界 努力精進不停歇 有信更要求精進 用心用心再用心 【念根(力)】 一切舉動一念心 治心守意於未萌 度人先從救心起 培養一份仁德心 一念含融三千界 守住最初一念心 萬法皆出於一念 多向正道念力行 【定根(力)】 專一心思求正道 心不散亂就是定 念玆行玆戒定慧 堅固一念初發心 挑柴運水無非道 行住坐臥皆是禪 若將佛法生活化 歷歷昭然心目間 【慧根(力)】 智為分明知解心 世間色法分得清 慧光遍徹天與地 平等大愛眾生心 人人與佛皆平等 佛在自心不遠求 智慧根源四念處 處處當念福慧修 《七覺支》 【擇法覺支】 觀察諸法用智慧 選擇教法來修行 大乘三法善抉擇 上求佛道化眾生 學佛要求於內心 分辨是真或是偽 學習佛陀大悲心 修得七覺正道行 【精進覺支】 心若專一無雜念 力行正道不間歇 名利地位都虛幻 善能覺了修道法 有情眾生煩惱多 情難斷而愛難捨 四無量心無間斷 分分秒秒精進中 【喜覺支】 有理有道是真法 心得善法生歡喜 為佛教而為眾生 終此生而志不忘 慈濟精神古來有 復古佛陀再世時 親身力行佛真理 體悟真法得歡喜 【輕安覺支】 有形無形都煩惱 起心動念也煩惱 患得患失來罣礙 千頭萬緒總煩惱 心專意解除煩惱 心若能定則輕安 斷除諸見煩惱時 上乘佛界沒煩惱 【捨覺支】 日常生活執著心 捨離所見念著境 心病還需心藥解 把握現在是道心 人生猶如走繩索 甘願來做歡喜受 看得開來想得遠 專心一意向前行 【定覺支】 心住一境不散亂 歡喜自在心能定 諸禪不生煩惱念 禪在生活日用間 慈濟世界感恩心 愛為天下眾生生 全力奉獻無所求 堅定心意道中行 【念覺支】 一念之心動三千 起心動念剎那間 相入於心想生思 慈濟世界為眾生 但願眾生得離苦 大愛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緣種福田 修成正果在眼前 但願眾生得離苦 大愛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緣種福田 修成正果在眼前 《八正道》 【正見】 心正行正修行人 修行要修無漏道 心境佛境合為一 真空妙有無上道 一勤天下無難事 貢高我慢煩惱生 苦集滅道四諦法 真正寧靜是涅槃 【正思惟】 四諦十二因緣法 三無漏學戒定慧 用心力行聞思修 累積福緣與慧業 人在六道中受苦 反覆輪迴無明起 如是因緣如是果 日常生活正思惟 【正語】 最易造業因是口 開口動舌都是業 遠離虛妄不實語 缺角杯子視為圓 心存道念智慧生 最終目標是修行 一句戲言種因果 無漏智慧攝口業 【正業】 修身養性來學佛 培養耐心與耐性 心正念正見解正 無漏智慧修攝身 道業常在正道中 斷除一切邪妄行 回復清淨的本性 娑婆世界好修行 【正命】 修學佛法要正命 守本分抱歡喜心 有緣感觸求真理 回歸本性見實相 學佛要去妄回真 一理通則萬理徹 出自內心本分事 正命慧命自然現 【正精進】 戒中修定定成慧 專心一意在成佛 道心不可來間斷 發心力行有恆心 禪在日常生活中 走入眾生群中去 一勤天下無難事 守志奉道正精進 【正念】 多散眾生數息觀 多貪眾生不淨觀 多瞋眾生慈悲觀 愚癡眾生因緣觀 多障眾生念佛觀 基礎在於戒定慧 請轉逆緣為善緣 行玆在玆有正念 【正定】 攝諸心念正定法 心不移動能靜定 心靜定則道能通 正信才能夠正定 萬法本來無所住 正住真空道理中 動靜皆寂為賢相 正確修行菩薩道 慈濟世界感恩心 愛為天下眾生生 但願眾生得離苦 大愛包容地球村 大愛包容地球村 大愛包容地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