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關於解脫得自在的歌(惟智近半年作品)課前作業![]()
![]()
![]()
![]()
![]()
![]()
![]()
![]()
相關重要文章三篇
0 評論
![]()
![]()
課前作業![]()
![]()
![]()
![]()
![]()
![]()
![]()
![]()
![]()
課前作業![]()
![]()
![]()
![]()
![]()
![]()
![]()
![]()
![]()
2025/04/24七覺支(擇法覺支) 李如蓮課後心得 戒定慧解知見生,課中高老師讓我們了解,戒定、慧、是修學佛法中,基楚中的基楚° 而三十七道品是基楚,修往菩薩道,入經藏了解佛的智慧° 心念放在道法上,念放在時時感恩° 修學佛法一定要從認識自己開始,愛自己做起°(隨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害怕念頭起,只怕自我覺察遲° 課程中受用的幾句話: 🍎愛就是在他人的需求裡,看見自己的價值° 很感恩自己在37歲那年認識慈濟,在我的生命 旅程看見自己的價值°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相信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因為上人的這三句: 化解了我內心,情感的糾結° 高老師要如蓮記得,菩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心中煩腦埋怨憂愁放下了)° 會在七覺支中,選擇 (擇法覺支)是因為我明白了解當時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因緣,也選擇了正確的道法,用對了方法° 過程中我與我的養母在面對我的原生家庭時身,心都很自在,這個不能說的密秘,已不在是密秘了。 總而言之:我的體會是,如同老師所言,七覺支是覺悟與創造力的來源,更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能力° 無限感恩老師🙏 如蓮感恩合十🙏 七覺支課後心得.葉淑慧 感恩高老師對我的案例指點我: 1,解脫煩惱要從身口意開始。 2覺就是要把心中道路拓寬的覺有情。 3要看見對方的需要轉煩惱為感恩與同理心。 4對工作認真是正確的,對是非認真是錯誤的 以前,我聞法常有漏,經過高老師說明且一再提醒聞法要背起來之後,我再重新自省自己心中到底記住多少法,為什麼要說法用法時總是很空,無法完整呈現表達說明出來!老師說愛就是在別人的需求中看到自己的價值,愛的流淌,價值的發揮,就是法。並再次以利行說明就是對眾生有利的我就做,讓事情有利的就讓它完成。 我突然想起 上人一直一直不斷的殷殷叮嚀:要用心了解,我們人人都有煩惱、無明、習氣。貪、瞋、癡、慢、疑一直還是在內心,什麼樣的環境一來,反應最明顯就是瞋。 讓我深深領悟到不能再忘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學修行就要覺醒自己應該要結好人緣,不要忘記修養自己,端正行為。更要回歸到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自己,洞察自己情緒狀況是不是有時時警惕自己不要再落入貪、瞋、癡、慢、疑中一次次的輪迴。 感恩老師🙏 2025/04/24七覺支-捨覺支。 課後心得-王子榕 戒定慧解知見生,修三無漏學得解脫,守戒,即能防非止惡;有定力,即不受人我是非、外境誘引而偏差,恆持發心立願;有智慧,則能明辨是非、了徹世理,悲智雙運,普濟眾生。 修行要從身、口、意開始,身口意不偏差,道業精進無漏失,戒、定、慧成就,即得解脫。」 解脫,並非遠離一切人事物以阻絕干擾。「真正的解脫,是身在種種人、事、物之中,不受煩惱困擾;心包太虛,關懷天下事,但不受天下事束縛。」 老師說解脫法身是自己解脫,解脫知見法身才能離塵沙惑知how,知why。 上人説不只是「解脫」,還要更進一步「解脫知見」——了知自己確實已達解脫的智慧。如此「五分法身」具足,就能安然入人群,專心救度眾生而無得失、無罣礙。 五根五力是佛教成功學,菩薩面對困難與挑戰,自覺覺他靠七覺支,擇法覺支入正道、精進覺支基本功、喜覺支入歡喜地、除覺支入離垢地、捨覺支、念覺支、定覺支持續修行與自我超越能到達發光地和焰慧地。 七覺支是「覺悟與創造力的來源,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天老師分享了「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心中煩惱埋怨憂愁放下了。」 第二段普天三無之後是「長情大愛、遍滿虛空、永無止盡。」以前學過卻不記得了,感恩老師提起,讓我們重新再學。 捨覺支讓我離開舒適圈,捨掉親情牽掛與煩惱,專心做慈濟,甘願做、歡喜受,把握現在,不再留戀過去,也不執著所見念著之境。老師對捨覺支的詮釋非常符合我目前的情境。 曾經有資深的師姐問我有沒有受菩薩戒?「沒有」 對方說「有師姐要帶她去受菩薩戒」,我覺得「萬一破戒怎麼辦?」資深說「我沒想那麼多」「怎能不想呢?受了戒又不能堅守,不如不要去」。是啊!持戒是修行,執戒就破壞了修行,上人舉的例子很真實、貼切,可惜上課當天時間有限無法提出來討論持戒與執戒。 感恩七覺支的學習,尤其是捨覺支—捨離雜念,專注當前,過去讓它過去不再追憶,過去的是雜念,未來的是妄想,顧好此時此刻的這念心,不在執著。 感恩老師的教導,同學們的陪伴,共修真的很好。 子榕感恩合十🙏 20250424 七覺支心得 黃麗鳳 無量義經: 戒定慧解知見生; 我們學佛需由戒做起,由定生慧,心的束縛即解,心縛一解則正見生,不受世間顛倒的幻想所遮蔽。 連想到《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這「定、靜、安、慮、得」的五個進程:確「定」心志、沈「靜」心念、「安」寧身心、謀「慮」心思、修「得」道心。作為學習知識與修養道德的方法與步驟,期能達到修己至善的境界。 修習七覺支有助於斷除煩惱、提升智慧,培養平靜與覺知。 七覺支依次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捨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自覺對以下部分還需加強努力: 精進覺支 1.專心一意且心無雜念的能力 2.斷除名利令煩惱不生的能力 3.把握時間分秒不空過的能力 輕安覺支 1.對人事不會患得患失的能力 2.心定能斷除諸煩惱障的能力 3.守好身口意意起則滅的能力 捨覺支 1.捨離所見不執著於境的能力 2.承擔風險離開舒適區的能力 3.能捨親情牽掛與煩惱的能力 感恩高老師指導與同學們的鼓勵 2025 5/4 陳美玲七覺之心得 學佛從認識自己的優缺點開始,努力耕耘心田,學與覺拔除無明草,讓心靜思 @人因自覺而成長,自滿而墮落 初發心的願力,探索讓我在慈院更有信心,毅力,勇氣解決問題能力,能用赤子心說出來,人圓,事圓,理圓,創造雙贏局面 在學佛路上面對芸芸的眾生,我們要用清凈智慧,心不隨境轉運心轉境,煩惱是因為無法正念善解,又放不 下過去雜念,未來的妄想,這就是迷,迷在無法做主,真是苦不堪言啊!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求中看到自己的價值,更是致富妙方,愛的流淌就是法。 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 期許自己在菩薩道上,能勤修戒定慧,身口意,用歡喜平等心捨離執著與偏見更有智慧,讓自己在面對人、事、物、能行於中道,成就心的清凈自在。 再次感恩老師您的教悔 美玲感恩合十 三十七助道品 讀書會12葛兆發 七覺支課後心得分享 老師課堂提到覺的教育,教育的過程就是覺的過程[知道,感受,做到] 上人說,覺就是覺有情,就是覺悟人生的人。 覺悟人生的人自然能捨私,捨棄了私己的心,就能走向康莊的大道。所以「七覺支」也應該叫做「七菩提分」,也就是菩提道。 七覺支是(覺悟與創造力的來源,解決問題能力)。 菩薩面對困難與挑戰,自覺覺他,靠七覺支 感恩老師! 2025/4/24學習心得報告 邱敏嘉 學習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但也是令人頭痛的事,因為學習有漏學了就忘這讓我很困擾,但是我要自我鼓勵可以跟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上課,再加上高老師耐心的說明我應該會進步。 這次上課聽到同學自己將七覺知應用在生活當中體悟觀察佛陀要教給我們的道理,讓我聽了好感動也想要跟大家學習,很感恩高老師特地為我們開課。老師特別回饋我在愛心店家的部分可以再發大心及善用四攝法,的確有願就有力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因此從這個月起我要帶動更多的人一起走入人群,善用四攝法讓店家知道愛就是在別人的需求中看見自己的價值,所以我要讓❤️店家知道也啟發他們放愛心竹筒成為愛心店家的價值。 ![]()
![]()
課前作業![]()
![]()
![]()
![]()
![]()
![]()
![]()
![]()
2025/04/15五根/五力 李如蓮課後心得 因為相信才能看見希望,因爲相信產生力量,行動力的趨動,堅固我那一念初發心° 很感恩每個事件產生的因緣,更相信每個事件的發生都是上天給我最好的安排,雖然才上第三堂課,老師無私的引導,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往內探索,反觀自性的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 不被諸境所惑動° 幸福的明天,來自心念的改變° 五根/五力讓我學習到,若修此五根之法,能護道念不退失° 加上五力,增長力量,力量為我排除一切障礙,我相信我會越來越進步,戰勝自己沒自信的心魔° 感恩老師與同學,如蓮感恩合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五力.課後葉淑慧心得報告 超級感恩老師慈悲能給予我有這樣的好因緣,從我的心經邁開步伐,進而四念處的連結,漸漸打開我深埋在黑暗的心門!終於在五根五力中找回自己的信心與勇氣。 回憶起婚前的自己是非常有自信心的職場高管,自從新婚時娘家媽媽叮嚀:「夫家兄弟妯娌多,要少說話多做事,新嫁娘要早起做早餐,不比在家裡或是在工作上面處處有人罩有人幫忙做。」可是媽媽忘了交代我,原來一般的婆婆在第一天是會下馬威這個項目,我也就在當下真的被嚇到了。也在某個因緣下莫名被要求不能還嘴的震撼教育,這樣的烙印ㄧ直籠罩在我的心中很長的時間,為了家和也就一次次的慢慢養成凡事忍讓的性格,在大家庭裡我變成完全沒有了自己,心中會抱怨但還是接受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凡事以保持完整的家為主。 直到五根五力課程中我完全理解了根與力的關係,根是要有生長有護持的,力是要有排除障礙的力量,不論是在自己、夫妻、子女或是親戚、朋友、鄰居,現在的我除了要求自己,更也懂得要分別判斷人與人之間彼此是不是都具足信根(力),漸漸讓自己建立起信任自己的自信心,也慢慢的增長自己不執著和確保自己信念是有契合正道,我與人彼此之間是否有真心誠意的去對待彼此。 發現有了五根五力這個法寶之後,自己時時感到一切都好自在好歡喜,凡事都活在當下學習儘可能清清楚楚,不再看不透、想不開、放不下、忘不了,人生本是過客,何苦千千結。 餘生ㄧ定要努力用力學習充實自己的五根(力)~向內努力生長紮好一切善根、用力修持正能量攝心不散,時時憶念、觀照諸法能明了。 感恩高老師您的慈悲~茲養了我的慧命,無限無限的感恩您&永遠祝福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0410五根五力 課後作業。 王子榕 今天老師第二次問四念處,竟然又一時語塞,其實我不是不知道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只是平常用簡記法會造成記憶不全,這就是 上人常說的,法,不是知道了、知道了,而是要身體力行讓法入心,才能刻在心版上。老師也說要把這些法背熟,立即可以朗朗上口。 今天學習「五根五力」,聽大家實例分享都說得很棒,受益良多,感受到同學們都是精進菩薩,有法有法度。誠如老師說的有了五根五力做事才會成功。 五根:即能生一切善法。 信根:信於正道也。 要有堅定的信念,信根要深,深心信解。 精進根:修正法無雜。 一心ㄧ志向前行,精進不懈怠。 念根:正法記憶不忘。 心心念念都在正法中,並且憶持不忘。 定根:攝心不散也。 心要定不要雜,制心ㄧ處,心定源於守戒清淨,且有正信、正念、正精進。 上人説過去的是雜念,未來的是妄想,時時把握當下恆持正法。 慧根:諸法觀照明了。 度人要有智慧,度己要時時反觀自照,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 故名五根。「五根」就是能生一切善。根,就如一棵樹的根若沒有伸出去,芽就發不出來;根若沒有很健壯、深植,這棵樹就無法高大。 五力: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我們更需要修習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智慧力。」令前面的五善根能再增長,讓五根能更健全,更有力量破諸惡。 佛陀說法長行文說一遍,偈文再說一遍表示很重要,所以我們讀誦經文要理解,一字一句勤誦習,所謂「讀經千遍、其義自見。」 今天老師隨堂考「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最重要的兩個字,我竟然答不出來,感到很懺悔,懺悔🧎♂️二字就是此經最核心的法門。雖然還未通曉明了此經,但曾經聽周元師兄在「法華心香讀書會」分享過,也曾經聆聽法鼓山法師講解及參閱筆記, 略知除了闡述大乘菩薩行者六根懺悔滅罪法,也述及在家居士的五懺悔法。 經文就是要常常誦習,以求融會貫通,直至通達明了。 非常感恩老師讓我們小型共修,引導我們實例分享,可以增加記憶,有效學習。 子榕感恩合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五力的心得報告 :武義 根就是根本的意思,任何植物都有根,如果根深而大,它的生長力就會愈來愈強,如果根細而小,遇到太陽就會被曬死,遇到雨水就會被沖毀。修行也是一樣,如果根基不夠深,很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意願,甚至生起退心。因此,修行佛法首先要培養這五種善根。 人的心境如果不夠堅定就容易患得心病,唯有堅定的信仰讓自己有所依靠,就不易患得患失,有明確的目標就不易走失。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再是一種壓力,活在當下跟著佛法在日常中修行,讓為人處事更加圓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陳美玲 五根五力心得分享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信念創造實相 ,上次會員的失敗反思後,在念根與念力中有時會預設立場 我執與法執,給的意見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傾聽,陪伴,反問,正念正向,有定力慈悲同理就能悲智雙運更多了, 昨天去公園,旁邊兩棵大樹讓我學習,學佛必定要顧好根本,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前腳走,後腳放,活在當下,五根若生得深與廣,五力才能開枝散葉,方能接受種種考驗, 因為相信自己,相信別人,值得相信就是最好的祝福! 再次感恩老師有您真好 美玲感恩合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0410 三十七道品 五根五力心得 7黃麗鳳 感恩上人教誨,時時法入心、法入行。感恩高老師引導我已印證奉行五根五力在生活工作中。 信根(力) 能夠信任自己有自信心 ,能做到付出無所求的心,真心誠意地對待每個人,堅信一定可以達成目標。 精進根(力) 能夠承擔應該承擔的事,能夠珍惜時間把握當下,能夠做好自己應盡責任,凡事認真懂得自我修正。 念根(力) 能夠尊重不同性格的人,心中保持正向思考信念,遇事能守住最初一念心,培養自己的慈悲仁德心。 定根(力) 外緣干擾時能心不散亂,能夠時時做好自我觀照,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遇挫折猶能堅固初發心。 慧根(力) 永遠保持謙虛的心學習,能夠尋找出適當的方法,能以平等心對待每個人,懂得收集整理運用資料。 信念創造實像。學佛就是要應用並化為正向行動,智慧就能成為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0410「三十七助道品」五根、五力 莊凰圓課後心得 這堂課由每位同學分享生活中關於「五根、五力」的真實案例 ,很讚歎大家的精進與對法的應用如此透徹。透過大家的分享,以及高老師的回應、剖析,更能清楚理解五根、五力,也學習到如何將「事相」與「五根、五力」(法)做對應、連結,這是一個很棒的學習經驗,未來也能依此經驗做「事理印證」的練習,滿滿的歡喜與感恩。 「五根」:是 確保成就的種子、成功的基因。 「五力」:是 確保成就的力量、成功的驅動力。 五根 五力,是做事會成功很重要的因素,根紮得深、伸得廣,枝葉努力向上成長,枝繁葉茂,就有力量面對各種考驗。 好好修行五根 五力,做事情就會成功。 感恩老師指導,學習是一件美好又幸福的事。 凰圓感恩合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七助道品讀書會五根五力 葛兆發課後心得分享 上人解說,「信根」已生,需要 「信力」撥除遮蔽信心的煩惱 「精進根」已發,也需要以「精進力」去除身心懈怠. 具有「念根」,同時要有足夠的「念力」,才不會被邪思邪見掩蓋正見、正思惟. 有「定根」必然要有「定力」,才不讓外在境界擾亂心思. 有「慧根」還要以「慧力」去除因邪見、妄念產生的執著,讓慧根持續增長。 課堂上眾人對五根五力的分享以及高老師的解析,讓我更了解到所謂佛法生活化。 老師解說,五根五力是有堅定的毅力和信念,是做事成功的法則,信佛、信法、信根本。 上人說學佛若沒有應用,沒有化為行動,智慧也不能成就力量 感恩老師指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0410五根五力心得報告 邱敏嘉 當天聽到大家的分享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自己身邊的師姐師兄們在以前就已經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而我自己卻還在茫茫人海中用凡夫心過生活,很高興高老師的指導要我們用心觀察體悟,也要將三十七助道品背起來,我才對於佛法應用在生活中只有一點體悟,因此大家分享的五根五力都是大作,而我只是小品而已。 我要紮穩我的五根讓自己的道心日益增長,更不能被外境所惑動。更要增長自己的五力,因為力是修道增長力量能排出一切業力障礙。 ![]()
![]()
課後心得分享葉淑慧心得報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進廚房就要有能𠄘受熱的準備 這是我這次上了高老師指導四正勤和四如意足的心領神會意境。 真的超級感恩這次老師對四正勤和四如意足的詳細解說,讓我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奧秘實在太棒太感恩了! 尤其是我評測分數最低的未生惡令不生,讓我完全理解了以後在人事問題上的處理方法,就如千萬不要向高利貸借錢ㄧ樣~絕對不能和不適合的人在一起!因為無緣就話不投機,還會變是非。更何況是已生惡令速斷,這句話很清楚告訴我要開始除草,破惡的因,更進一步耕耘未生善令速生,找最好的學習標竿,殷勤精進讓已生善令增長,時時與善知識菩薩為伴侶,彼此提醒和鼓勵,鋪好這輩子修行的善因。 而四如意足測評中第二項轉換心念及轉向正念的能力是最低分,感恩老師指正鼓勵我永遠不要說負面的話,要自我學習肯定的對話!有這麼好的老師願意幫忙我找到問題,更願意說真實善語還給出良藥配方來鼓勵我,我怎能再自暴自棄~豈不哀哉! 把心照顧好,心住於安樂,這就是人生最快樂最幸福的事,老師鼓勵日常生活中要培養一念寬大的心,遇事以歡喜心面對,就不會有不如意的事,心若定,無事不通。 感恩老師更加強教導我要自律,要忍住誘惑、要對抗心魔,才能完成自己長年達成不了的目標。 是呀!唯有自己要勇猛精進才能修正自己長年的漏習,才不會讓自己的心情生病,更不要讓自己長期住在病房中! 真的好感恩老師~我懂了,無限感恩老師(謝謝) 37助道品
陳美玲心得 上人說善惡拔河,人多的贏, @善念是無 限財富 @惡念如欠下的高利貸,向地下錢莊借錢,利息越滾越多,真是恐佈。 善念就好像新的福利,銀行有利率很穩定。 一分善念一分的祝福 歡喜還打折扣 不歡喜還本金加利息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 三歲小孩懂,八十老翁做不到,刻入心才能行 讓自己更慈心 心無怨結,無瞋 無爭,解冤釋結,這是長遠目標 我常會照鏡子看臉部的表情自我對話,以後更要觀照的是心的起心動念,自覺覺它,能夠原諒別人挑惕與中傷的話,拔掉無明草施肥,灌溉。 欲念進慧 運心轉境 心有定力智慧就自然產生, 心是菩提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是各種欲念 分別妄想執著讓自己睏住 心要顧心要顧別再因人亂了心,讓自己貪嗔癡慢疑再減少加油 再次感恩高老師有你真好 美玲明娗感恩合十 20250320三十七助道品
第二次研習。王子榕 感恩老師柔和善順、慈悲教導,示教利喜。每次上課都覺得法喜充滿。 上人說:心要照顧好,讓心無怨結,無瞋無爭是心自在,心住於快樂就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事。 老師今天提到的三觀不知是否指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我只聽到要觀自己、觀別人、觀環境,要從當下的價值觀去做,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Learning by doing。 我們聽經聞法,要多聞熏習,學而時習之,用佛法來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都在善良的心念,都在利人的慈悲區塊,每一天我們修心、修行就要了解四正勤的重要,公修公德 、婆修婆德、自修自得、不修不得。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弟子,我們要把握因緣、及時付出,因為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會傑出,法在人間,待人接物無不是法,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如何轉識成智, 看到別人看不到的, 感受別人感受不到的, 成就別人不能成就的。 平常在社區運作發心要隨時發揮補位的功能,訪視、諮詢、進校園、醫療志工,缺哪裡就去承擔,單純一念心不會多想,忙人無是非。 今天老師說要設定目標,除了定課,還要跟標竿學習,發揮我們的功能與良能,尤其聞大法要多親近善知識, 今生有幸進入慈濟世界, 得明師指引方向,要學習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日月年或今生此世我們做了多少利益別人的事? 我們是否殷勤精進、持戒嚴實、少欲知足,常在正定三昧中? 以前自己看書《三十七助道品講述》和每週在社區共修三十七道品偈頌,其實口誦並沒有真正用心去了解, 今天終於明白其中奧妙無窮。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道理人人懂,八十老翁做不到,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要及時懺悔、天天懺悔、發露懺悔。知罪肯懺可重生。 化解惡緣結善緣,廣結善緣。 靜思語也說:「一個人不怕錯,就怕不改過,改過並不難」。 今天舊法新知學會 四正勤,依重要性排列, 已生惡令速斷, 未生惡令不生; ~守五戒可為人 未生善令速生, 已生善令增長。 ~修十善可升天。 老師用情境譬喻:欠錢先還債、再儲蓄,清楚這個法則就很容易記憶。感恩老師分享他的體悟。 四如意足,欲、念、進、慧,是四種使事情如意的修練,「如意」是歡喜、無障礙,「足」是前進,歡喜在道法中行,福慧兩足尊。 四如意足有神通,是修行的加速器,安裝並升級,悲智願行出三界,能出入自在,虛空無掛礙。 四如意足繫一心,心淨一切國土淨。 四如意足裡有神通,心若專一,心若靜定,則事情都想得通。 心定則智慧生,心定生慧,心中寧靜,則境界明朗,事事分明,知道何者當為,何者不該為。此時心境海闊天空,不會在掌聲中迷失,也不會受人毀謗就起心動念;心不隨境轉,必然生定,進而開啟智慧。 感恩老師授課,感恩法親家人們陪伴一起精進,🈶大家真好!感恩🙏 2025/03/20 三十七助道品-四正勤/四如意足 如蓮的覺察心得分享: 最大的覺知是,課前老師會給我們真實面對自己做評量的量表° 小班制的共修學習,對如蓮來說是很大的助力,四正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意」:就是念 念是善,是惡就在一念間° 念就如一畝田,要心田長出好果,需先除內心的雜草,如同(已生惡令速斷)除雜草要勤耕耘°不要一天拔草,休息三天,要隨時隨地,定期除草,定期除草,如同為(未生惡令不生)° 雜草比喻惡念,已生惡令速斷,不要等雜草長高了,就需費更大的力量才能剷除° 所以在還未買種子前,要清楚這畝田,要灑什麼種子下去,才能讓心田長出好果子來° 選種子如同交友,老師就是領路的良師益友,透過三十七助道品的共修,助我走過彷徨,走過迷霧道路的善知識° 隨時隨地把心照顧好,心安住人生就幸褔° 感恩老師量表讓我真實的面對自己的不足,要勤聞法,多思考,不要有分別心,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定期的除草,施肥,灌溉° 日日耕耘修正不好的習氣,過好當下才能真正擁有未來° 無限感恩老師🙏 【2014吉祥月】20140810 - 遵佛遺教歡喜吉祥祈福會講義下載![]()
![]()
![]()
![]()
![]()
![]()
![]()
課後心得20250306 三十七道品 讀書會心得 7黃麗鳳 早上把高老師給的檔案再讀過,含著淚看完遵佛遺教影片,百感交集。 感恩上人打通我的菩提筋脈,感恩淑慧師姊引領我認識高老師,因為有高老師 在讀書會讓我有機會說出心裡的話,感恩終於有人願意聽懂我的心,感覺全身的毛細孔在逐漸透氣中(就像起疙瘩的感覺)。 雖還沒看懂金剛經,但很歡喜距離探索宇宙人生真理越來越近。 雖還沒法做到四無念處,但很歡喜已了解心念所生稱為生,心念執著就是住,反恩為仇稱為異,善念滅除就是滅。 在修行路上,僅恪遵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以佛陀遺教依法修行。 老師回饋 超級讚,加油,再精進,勤精進。 黃麗鳳 感恩高老師鼓勵,開心 葉淑慧 感恩老師🙏 以前對佛法總是不求甚解,經過老師很周詳的資料內容,讓我終於對佛的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再是聽過了無痕,時日已過就又犯漏。 感恩老師慈悲完全不藏私,完完全全、清清楚楚、不厭其煩的反覆說明,讓我看到自己應該更精進學習老師典範的亮點~精確、確實、積極態度 以及老師的光芒~慈悲誠摯的心、親切和藹的笑容 老師,感恩您~我真的才疏學淺,無法用言語比擬,但內心的澎湃,真的真的是由衷的無限感恩您,我很憨慢、領悟慢又不擅言語,常常需要用很長很長的時間觀心體悟,現在〔知道〕了,就要懂得更精進自己要清楚目標方向了。也是時候要開步、要確實完成、更要時時警惕自己不能再懶惰了。 首先:一定要開始強迫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再來:不斷反覆的練習靜定,來安住浮動的心又跳動的腦袋瓜。 以上是淑慧在老師輔導一日精進四念處的心得。 無限感恩老師🙏 老師回饋 可喜可賀 自修自得 王子榕 20250306「三十七助道品」第一堂課11王子榕 一切都是好因緣,相聚就是有緣,淑慧是啟機者,感恩老師,感恩淑慧,也感恩同修的伙伴們~ 相信大家都以歡喜心來學習「三十七助道品」,感恩老師深入淺出先概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再舉實例驗證四念處,讓我們更清楚四念處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法從人群中得,其實三十七道品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體驗感受到的。 回家途中感到很懊惱,自己反應總是慢半拍,回答也老是詞不達意。老師問為什麼來學?我怎麼一時答不出來呢?「溫故而知新」呀!聽過的法要時常溫習、複習才會記住,才能刻入心版上憶持不忘失,而且共修力量大,有老師引導、教導,可以當面解結釋疑,有善知識同好一起共學,這是何等殊勝因緣豈能錯過? 陀羅尼: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虛空無盡,來去自如,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聞思修、信願行,願大志堅菩提現。 菩薩修行以慈修身、善入佛慧。依佛遺教經,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以念為住。 人生要讀六本書:讀自己、讀別人、讀組織、讀社會、讀自然、讀宇宙。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來人間一大事因緣, 「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精進一日,法喜充滿。 感恩老師,感恩眾緣和合🙏! 老師回饋 菩薩修行,以慈修身、善入佛慧。是慧,不是來相會就好,而是要得大智慧。其餘反省與整理得很好。 王子榕 感恩老師慈悲提醒🙏 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會謹記在心喔! 李如蓮 2025/03/06 三十七助道品 讀書會(1)如蓮心得分享 能相聚一起,必有因緣,感恩老師,感恩淑慧師姊,感恩一起共修的善知識們° 第一輪老師問我們,為什麼要學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的重要是什麼? 我的回答感恩淑慧師姊,這位善知識的邀約,要精進聞法,能量準備,雖然培訓那年有規定要讀,但並非真明白,還好我很有(會跟),跟對人就能增長智慧° 透過讀書會深刻體會,三十七助道品有如(人)這個字,人字兩畫很簡單,很容易寫,看似簡單的事,越需要重複反覆練習,與時時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因無所住 而生其心) 面對世間的一切事物,不要太執著,不要太牽掛,並用智慧與慈悲面對° 得自在解脫的不二法門,三十七助道品° 感恩老師無私的教導,蓮花代表清凈,我是如蓮,期許我的心,透過聞法,修習不好的習氣、而生清凈心°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讓我體會到了修淨德,修樂德,修常德,修我德,不執著就快樂的諦理° 高老師回饋 如蓮得一句,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如六祖惠能聞法而覺。 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常修清淨心,修掉不好的習氣,放下執著。 除了會跟,要學惠能,「惠施眾生,能作佛事」。自覺覺他才能得大智慧。 莊凰圓 20250306「三十七助道品」 莊凰圓課後心得 感恩高老師開班授課三十七助道品,讓我們能有系統性的學習,更深層的體悟。 「以戒為師」是我所熟知的,但直至聽聞高老師說「戒很重要,要珍惜,要尊敬其地位就如修行人看到老師一般的恭敬。」有種被震醒的感覺。 雖然深知持戒可以防非止惡,確保走在正確的道路,保護身心;也會時時提醒自己要持戒,但卻少了打從心底對「戒」的那分尊敬、恭敬,就只是持而已。 這次上課著實被驚醒,受教了,感恩老師。 法在生活中,看什麼都是法。這堂課還學到一個很棒的修行方法,將菩薩道所行事與三十七道品做事理印證,思惟所做的事項,契合三十七道品的哪一個品項。若能持續做這樣的思惟、印證,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悟。 一直覺得自己的精進力有待加強,高老師指導我要多修五根、五力,提醒我信根札得不夠深、願力不夠大。 雖然自己精進力不夠持續,但自覺信根深植,不管面對什麼境界,都是堅固不動。所以聽到老師如是說,內心有點疑惑,思惟著「我的信根札的不夠深嗎?」 思惟間,突然想到 上人說過的:「非有信力,不能精進。」若沒有信的力量,絕對無法精進。是啊!若自己的信根堅固,就不會被習氣影響精進力。 感恩高老師讓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會用心老實修行五根、五力,感恩老師指導(hands put together) 老師回饋 非有信力,不能精進 老實修行,五根五力 法在生活,事事是法 用心夠深,法自浮現 20250306 三十七道品 讀書會心得 陳美玲 這幾年自覺在人.事.物,內修地基打得不夠穩,37道品拿來讀,讀了幾次就沒讀了。 感恩高老師 淑慧師姐 善知識同學們,大家一起共修。 讓我能基礎更穩 智慧從人群中得,每個人在老師面前袒露心聲,像孩子般.~自在~放空~暢言~反思 老師說人要讀六本書,今天讀自己,讀別人,最進兩次腳的受傷讓自己知道,身 心平橫,專心重要 *心不專,念不一,作事難以成就, 更要善待自己,心的精進,身體也要能跟上,放慢放鬆踏穩每一步,才能走得更遠,更要學習布袋和尚在收與放之中的智慧, 不執著,以戒為師,自己聲色要更柔,慢,戒能生定,定能生慧,要常覺查關照自己,四念處,四正勤,心的無明草要拔除 學然後知不足 三心二意中 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能夠如實,活在當下 法不在深,而在能行,能夠受用,就是妙法。 要好好加油! 再次感恩老師 有您真好 美玲感恩合十 老師回饋 菩薩修行,開道鋪路,成熟眾生 善待自己,身心精進,腳踏實地 一步一印,收放自在,得妙智慧 三十七助道品讀書會 12葛兆發心得分享 感恩高老師開三十七道品的研習讓我有機會來聞法. 佛學讓人的感覺就是博大精深艱澀難懂。 但是在課堂中高老師講述他到湖南參與發放他將發放現場所看到的情況以列表方式將 三十七道品融入其中,不禁讓我想起在吉林發放捐助大米的老闆娘、在河北來源縣訪視的時候師姊和志工認真為腳上流膿長蛆的關懷戶換藥,河北易縣發放現場一位失去雙親的小學生勤快的將大爺大媽們的米麵物资送到他們的推車上這些等等,都能如老師图表中將三十七道品一一套入,原來佛法在生活中即可相對應證。 在這堂課中讓我學習到法就在生活中,如 上人所說慈濟是人間佛教, 我們在菩薩道修行所做的事都能契合在三十七道品中,一如老師將發放現場所看到事項契合在三十七道品中。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身懷寶藏不相識 轉污染為清淨身 觀受是苦 情與無情同有受 無不在於感受中 觀心無常 了解人性入經藏 生住異滅在其中 觀法無我 透徹宇宙萬物理 觀法無我唯心造 聞思修、勤精進是我要努力學的,感恩老師. 老師回饋 漸入佳境,已經入門,現在入法 平時勤做,累積資糧,一日豐收 敏嘉 Sandy 三十七助道品讀書會 11邱敏嘉心得分享 最近這幾個月才真正的感受到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是一件開心和幸福的事,以前總覺得自己身邊常常圍繞著小人所以諸事不順;但現在因為品書會讓自己了解為何要學佛以及學佛的好處,並且運用在生活當中,所以讓我覺得現在身邊處處有貴人,雖然有時我的心還是會反反覆覆,但是能用智慧過生活的時間比以前多了。 記得以前的一個廣告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以前的自己總是自以為是把我放得很大,我放得太大佛心就變小了,學佛就是要用謙卑的心才能不斷成長,貢高我慢就只會障礙自己成長,未得謂得成為小智之人。 我很感謝高老師為我們講解三十七助道品,讓我在學佛的道路上把基本功扎得更穩固。 感恩高老師❤️ 老師回饋 學佛幸福真開心 學佛要有謙卑心 貢高我慢障自己 未得謂得大妄語 不是小智是無智 學佛道路基本功 三十七品助道法 扎得更穩更堅固 潘武義 三十七道品心得 佛法,道也,道者路也。 聞道在前,得佛法於後,初聞佛法未深入,知道佛菩薩愛眾生要了眾生苦,期待三十七助道品的課能讓自己更精進,走在正確的學佛道路上。 感恩高老師的無私付出 老師回饋 讚,正知見。 陳惠仙 無限感恩高老師於百忙中願意撥出時間帶領我們認識佛法,在高老師的指導下,品書會就有上學的感覺,重要的字句要背誦,便能隨時將佛法精髓運用在生活中,三十七道品真是為修道的重要資糧。 觀我、觀別人、觀自然、觀宇宙,讓身處五濁亦能清淨我心。 涅槃四德:常樂我淨 修常德要接受無常 修樂德要理解苦集滅道 修我德要去除我執 修淨德要離欲少欲 我們要在佛法中產生智慧,才能在不斷付出中,得到無限快樂。 老師回饋 涅槃四德寫的很好,應該是很有感悟,要好好修,長時修,才能見效!人生要讀六本大書,觀六本沒有文字的經典 ,你漏了兩本,要補出來,感恩! 答曰 觀我、觀別人、觀組織、觀社會、觀自然、觀宇宙 課前作業
一、做線上測評, 思考自己分數高低,低的如何改善。 二、看講義及資料,做好上課心理準備,可以慢慢看,依進度,也可以先瀏覽全貌。 三、準備當次的分享題材,例如第一次,想一想自己有沒有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親身例子,或身邊遇過真實的例子,書上的也可以。一定有的,找一個最具代表性,獲個人感受最深的例子。上課可以分享,我會看時間多少,請大家分享,在互動討論。 四、先看目前的資料,已經很多了,課前三天,我會貼出我的PPT到群組,也可以來此下載,感恩。 測評須知
我會請小組長給每個人一組密碼,測試前要先輸入密碼,接著輸入自己的姓名,即可開始作業。作業結束之後可以按下載圖形,將整個結果下載下來。 由於37助道品比較多題目,可以挑選自己有空的時候,一口氣把它做完,並下載。萬一沒有做完,分次做也可以。請使用同一個密碼,再次登入並按Reload,即可再次作答,直到做完為止,記得將自己的結果下載下來。 做完得出的結果範例在網頁最後,請參考。 測評連結如下 講義及補充教材以證嚴法師三十七道品講述為主要教材(自行請購)
以鄭石岩老師三十七道品講義為補充教材(下方,自行下載) 高明智老師講義PPT檔位陸續貼出(下方,自行下載) 以奈普敦智慧平台相關資料為參考資料(連結如下方按鈕) ![]()
三十七助道品測評結果(範例/全部完成)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位均頭比丘臥病在床,連日常起居都無法自理。均頭比丘心起煩惱,悲嘆地說:「好久沒看到世尊的慈顏,如今我得此重病,吃了很多藥也不見效,看來此生就要走到盡頭。」但又想到佛陀曾經開示:「若人因緣已到但未得度,我終不捨棄,生生世世發願度化。」然而時至今日,卻未見佛陀前來探望,被遺忘之感油然而生,病苦之痛倍增!此時,佛陀以天耳通聽到均頭比丘心中的遺憾,便集合眾比丘前往探望。
臥病在床的均頭比丘,遠遠即看見如來莊嚴的身影,便趕緊下床禮拜;佛陀知其身患重疾,吩咐他不需下床,並且慰問:「病情有沒有好些?」均頭比丘回答:「感恩佛陀的關心,雖然服遍眾多草藥,但因業障深重,病情實未好轉。」佛又關心:「比丘們有沒有來探望啊?」均頭比丘回答:「比丘們都有來探望。」 這時佛陀觀因緣成熟,即為大眾開示七覺支法――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均頭比丘聞法當下身心清涼,所有疾病頓時消除,身口意三業悉皆清淨,不再為病所惱。均頭比丘以歡喜之心稟告佛陀:「感恩佛陀開示此七覺支法,令我脫離煩惱病苦,此法乃諸藥草中最勝妙藥!」 佛陀開示大眾:「你們應受持此七覺支法,依法精勤誦持,對佛、法、僧當生敬信,勿生輕疑。若能了達此七覺支法,則一切諸法能了然於心。此法能照明一切諸法,就像良藥能治療一切疾病,歡喜奉行如飲甘露般無有疲厭。能受持此七覺支法,則能免於三界輪迴。」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三》 省思佛陀不捨一眾生,故弘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為使眾生能知病與藥。佛法是一帖帖好藥,行者當信受奉行,發長遠心,必能解脫煩惱,愈走愈光明。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方便品 - 八正道法勤修習 - 20200310 第195集
20131212《靜思妙蓮華》八正道法勤修習 ⊙三四觀身勤如意,二五根力念定慧,七八道法正思惟,道法謹記應受持。 ⊙八正道分一、正見:能見真理也。二、正思惟:心無邪念也。三、正語:言無虛妄業。四、正業:有益諸善業。五、正命:正道法行業。六、正精進:修諸道行無間斷。七、正念:專心憶念善法。八、正定:一心住於正道諦。 ⊙菩提覺分揀擇法,智慧明理曉真偽,力行正法生歡喜,心念一境得輕安。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勇猛精進,謂菩薩發勇猛心,精進習一切善法,化導眾生無有退轉。 ⊙名稱普聞,眾所知識典範,增人功德,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則自證者不可思議。 ========================================================= 【證嚴上人開示】 「三四觀身勤如意,二五根力念定慧,七八道法正思惟,道法謹記應受持。」 三四觀身勤如意 二五根力念定慧 七八道法正思惟 道法謹記應受持 一直與大家分享,最根本,修行啊!我們不能忽視「三十七助道法」。 「三四」就是從「觀身不淨」(四念處)開始,「四正勤」、「四如意足」,我們要很清楚,這三項四種的道理,我們必定要用心記。不只是要用心記住,還要時時反覆於我們的腦海中,我們才不會讓我們的心,散心雜念了,所以要用心。 「二五根力」,前面說過了,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生起了善根,我們一定要用「力」堅持,所以「根」與「力」是非常重要,要平行(培養)。 再說「七菩提分」(七覺分)。「七菩提分」就是希望我們要懂得選擇修行的方向,同時還要精進,精進中還要歡喜,得到真實的法就要法喜充滿,有煩惱,要如何去除等等,念,還是不離開智慧。這都已經說過了。 總之,「七菩提分」與「八聖道分」都叫做「道法」。所有的道法,要以「三十七助道品」開始為基礎。 所以《法華經》的開始就這樣說,在〈方便品〉,「盡行諸佛無量道法」。「無量」,很多很多的道法,是諸佛之道、諸佛之法。親近無量諸佛,所以能受持無量道法。這是釋迦佛未成佛之前,無央數劫所親近的諸佛無量,當然道法無量。 我們凡夫很容易聽了法(之後),漏掉了。諸佛菩薩聽法是謹記於心,所以他所修行的過程,所親近的無數佛,也是所行生生世世,「盡行」就是諸佛無量道法。所以我們聽了就不要漏掉,聽了就要實行,所以「道法謹記應受持」。道、法,我們聽過之後要記住,要謹慎記住,我們要好好受持。 現在我們要說「八正道分」。 八正道分 一、 正見: 能見真理也 二、 正思惟: 心無邪念也 三、 正語: 言無虛妄業 四、 正業: 有益諸善業 五、 正命: 正道法行業 六、 正精進: 修諸道行無間斷 七、 正念: 專心憶念善法 八、 正定: 一心住於正道諦 「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見」,就是能夠見真理,不可有邪思,不可有偏見。學佛最怕的是見解偏差。「見」,若被污染了、濁了,那我們的修行就會偏差。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都會偏了。所以這「正見」,必定要很清楚。 我們一直說「滌心垢」,洗滌心垢。法譬如水,法如水一樣,就是要(用來)洗滌我們內心,見解的垢穢。我們的見解垢穢去除了,自然所見的就是「正見」。「正見」就是我們能夠徹見真理。 第二、就是「正思惟」。我們的心要無邪,心無雜念。 第三、「正語」。「正語」就是言無虛妄,因為我們的口業有四項——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我們修行、學佛,說話必定要(說)很正確的話,我們不要說無意義的話。讓人不能相信的話,如何我們要如何建立人格典範呢? 修行者,就是要做人的典範。我們要「上求佛道」,我們要「下化眾生」,修行中就是要建立典範。說話,若是讓人以為,那是在說笑的,不必相信,若是如此,是不是很可惜呢?所以,我們說話要好好的思考。 第四、是「正業」。「業」就是行為,運作的意思。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天下、社會、人群有益,這樣叫做善業,「有益諸善業」,所以叫做[正業」。 第五、「正命」。「正命」就是正道法,正道的行業。我們所選擇的事業、職業,稍微一偏差,雖然是為了生活,但是無形中累積了很多的惡業。我們的生命很不容易來到人間,又讓我們有因緣接觸到佛法,我們應該視我們的生命很寶貴,要重視我們的生命。 我們的身是載道器,這輩子有這個身軀,還有健康的生命,我們應該要趕緊精進,我們所走的路要「正道」。這個[正道」就是菩提道,菩提大道直。這條康莊大路,我們應該既已選擇了,我們就要好好的,不要脫離「正」——正業、正命。我們所做的一切,在我們的生命中要做有意義的事情,這叫做「正道」。利益人群,這都是叫做「正道」,走正確的道路。 第六、是「正精進」。一直都有「精進」,「二五」中有「精進」,「七八」之中同樣有「精進」。所以「精進」,在此再強調要「正」——正精進。我們在進行我們的道業,要常常自我警惕,不可有絲毫偏差。差,差之毫釐,失,就失於千里,那就是因為欠缺了「正」。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哪怕你很用心要精進,你一定要顧好這一念「正」。 所以,「正精進」就是「修諸道行無間斷」。正確的道路,我們要步步精進,不要讓它間斷。若讓它間斷了,就又要再重新來過。我們聽的法,若忘記了,就要重新開始。看看佛陀,他是勇猛精進,在道法中還是勇猛精進,所以我們更要(往)正確的方向勇猛精進,沒有間斷、沒有漏失。 第七、是「正念」。我們的念頭,一念好念起,開始發心。發心而起於行動,我們的心念是連連接接,沒有間斷。假如我們的念頭是好的,就會不斷地精進。假使在這念頭之中,若有絲毫雜念,雜念一入,思想就會偏差,所以我們修行必定要專心。 二千多年前的佛陀,說法的內涵意義,經過二千多年來,古德大師他們如何分析這些法,我們要用心記(住)。所以,要法入心,必定要「專心憶念善法」。善的法,大家要很用心記憶,句句是善法,要用心記,如此叫做「正念」——心不離法,行不離法,這叫做「正念」。 第八、是「正定」。「正定」就是「一心住於正道諦」。我們要一心,不要讓它散亂了。「戒、定、慧」三無漏學,必定是在正道諦。「諦」就是真理,我們必定要在正道真理中。 所以,我們要知道「菩提覺分揀擇法,智慧明理曉真偽,力行正法生歡喜,心念一境得輕安。」 菩提覺分揀擇法 智慧明理曉真偽 力行正法生歡喜 心念一境得輕安 這是我總結前面「三十七助道品」,「三四」、「二五」、「七、八」,菩提覺分,開始我們就是要揀擇這些法。 「智慧明理曉真偽」,在「三十七助道品」之中,我們能夠瞭解,產生了智慧,我們就懂得去選擇何者為真的道理,我們要身體力行,何者為邪、無意義之事,我們能瞭解。 「力行正法生歡喜」,生歡喜,也就是法喜。聽法若聽得很無奈,那就是法沒有入心。用心聽,法入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無不都是於正法行中,自然我們會很歡喜,所以這叫做「力行正法生歡喜」。 「心念一境得輕安」。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我們若常常會合於一境中,這個境界就是正法、正行。我們法入心,行在法中,如此我們時時就會很輕安了。「三四、二五、七、八」,希望大家要多用心記住。 接下來,在經文中這樣說,「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盡行諸佛 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 名稱普聞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勇猛精進,那就是菩薩發勇猛心,精進習一切法,化導眾生無有退轉。 勇猛精進 謂菩薩發勇猛心 精進習一切善法 化導眾生無有退轉 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我們對法的基礎若沒有堅定,我們要如何勇猛精進?所以,道法堅定之後,我們就要開始勇猛精進,這就是修菩薩行必定要具備的。 所以我們要不斷精進,修習一切善法,化度眾生。修習一切善法,就是「上求佛道」,不斷精進求法。化度眾生,就是「下化眾生」。我們修行,就是要做人間的典範,所以要將我們的身、心照顧好,利益眾生的正業,我們絕對不要有退轉之心。所以,如此就能「名稱普聞」。 名稱普聞 眾所知識典範 增人功德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則自證者不可思議 「名稱普聞」,那就是說「眾所知識」的典範。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格非常圓滿,所以,成為四生慈父、人天導師。所以,他就是「眾所知識」的典範。「增人功德」,能夠增加人人的功德,大家若聽到佛法,就有利益。因為去除錯誤的觀念,改掉不良的習氣,向正道、善法修行,所以這樣叫做「增人功德」。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功德。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所以這是諸佛勇猛精進,所以他能「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這在經文中的一段(經)文,我們應該要謹記。佛陀,釋迦牟尼佛,修行的時間很久,所有諸佛之法他都能無漏,沒有漏掉,生生世世接受,生生世世度眾生,所以因此能夠「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就是自證不可思議。 各位,我們大家發心、發願,我們必定要力行,我們的行,行於道中,必定要正,要正確。發心勇猛精進,時時要專心用念於道中。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方便品 - 根力無量 七覺道堅 - 20200309 第194集
20131211《靜思妙蓮華》根力無量七覺道堅 ⊙五根增長力緣,立願發心持善念,諸種善根力無量,破惡生善道心堅。 ⊙五力與根名同,謂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信力: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精進力: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 ⊙念力: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定力: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 ⊙慧力: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 ⊙七菩提分,又名七覺分或七覺支: 一、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四、除覺分。 五、捨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擇法覺分:以智慧揀擇法之真偽也。 精進覺分: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而行真法也。 喜覺分: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除覺分:亦名輕安覺支。斷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輕利安適也。 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 【證嚴上人開示】 「五根增長力助緣,立願發心持善念,諸種善根力無量,破惡生善道心堅。」 五根增長力助緣 立願發心持善念 諸種善根力無量 破惡生善道心堅 「三十七助道品」——三四、二五、七、八,我們應該要謹記起來,用在日常生活中。過去說過「三四」、「五根」,現在我們將要開始說「五力」。「五根」要增長,需要「力」來助緣。 我們凡夫時時都是發心容易,卻是恆心難,那就是願力不夠。發心已經發心了,那個要堅持下去的力量是不夠,所以我們要根生,力來助緣。所以我們要立願,同時要發心,同時「根」與「力」要互相堅持這一念善。所以「諸(種)善根力無量」,諸善根要加上「力」,這樣就是無量。 我們這「五根」、「五力」,最重要就是破惡。我們善根生起,我們必定要好好防止我們的心念——欲心一起,惡念就生,所以我們必定要用「五力」,來護持我們的心。所以,生起善根,而後就要破惡。「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就是「五根、五力」的力量。眾善奉行那是善根,諸惡莫作那就是力,所以有「五根、五力」,道心才能堅定。所以大家要用心記住。 五力與根名同 謂善根雖生 惡猶未破 更須修習 令根增長 根成惡破 復名為力 所以我們必定要來修習,令根增長。這個「力」要增強,善根才會增長。增長了善根,還是要加強我們的力量,這樣才能破除不好的習氣。這我們要很用心,這「力」要增強。 那麼,什麼是「五力」呢?前面說過,與「五根」相同——有信根就要有信力。所以這「力」就是信根增長,使令善根能夠增長;有「力」根才能增長。所以「力」不要讓煩惱遮蔽住,信根要生出來,必定煩惱就要撥開,所以我們要生出信根,我們就要用力來撥開煩惱,這就是「根」與「力」必定要相隨。 信力: 若信根增長 則能遮諸煩惱 精進力: 若精進根增長 則能除身心懈怠 第二就是「精進力」。有「精進根」同樣也要有「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即能除身、心的懈怠。 第三就是「念力」。我們有「念根」,當然也需要有「念力」。我們若是「念力」若不夠,就容易被邪見、邪思、邪想將我們掩蓋過,這也就是煩惱。我們的心念不正確,心雜念很多,無法專心一念,這就是缺了念力——念的力量。所以我們現在要加上念的力量,要正思、正見、正思惟,不要讓邪思、邪念、邪想將我們掩蓋住。所以必定要有力量來突破,所以我們就要有「念力」。 念力: 若念根增長 則能破諸邪想 定力: 若定根增長 則能破諸亂想 接著就是「定力」。我們要有定,不過「定力」談何容易!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人、事、物,這些人、事、物常常都會來亂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定要有堅定的力量,才不會受外面的境界——人、事、物來亂我們的心、亂我們的思想。所以我們必定用「力」來破除煩惱、亂想,所以我們還是同樣要用「定力」。 第五就是「慧力』。我們既然有「慧根」,我們一定要用「慧力」來維持。 慧力: 謂四念處之慧 照了一切諸法 若慧根增長 則能除 一切邪妄之執 破一切偏小之慧 在這「四念處」的慧,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照了一切諸法。「四念處」,無論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等,都是要用智慧。 我們若是沒有智慧的人,身體就是天生自然,就是這個身體。我們若用智慧來想,這個身體,為了這個身體,怎麼會做這麼多錯誤的事情?因為是一個感受,別人都有的,我為什麼沒有呢?所以這顆心沒有好好定下來,就起心動念,就想要去造作很多。 我們若有智慧就懂得去觀——「諸法無我」,一切有為法,是人造,是時間來成就。時間會過去,有成、住、壞、空;是人造的,這不是永久的,所以諸法是「無我」。不過我們凡夫就是受外面的境界,不斷不斷如此將我們誘引,所以我們與外面的境界,常常糾纏不清。 所以常常說,雖然人人都有本具佛性,不過都是「在纏」——在纏的如來。這就是我們的「慧根、慧力」不夠。所以我們必定要用「五根、五力」來增長我們的「四念處」。 所以這「四念處」的智慧能照了一切諸法,所以「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執」。我們凡夫都是邪,邪思、邪見、妄執,所以因為如此,我們凡夫就會對外面的境界不斷追逐。若是修行的人呢?也同樣會,我們也有偏執,各人有個人偏執一端的修行,這全都是「偏小」。雖然你想要修行,我們這顆心還未知道如何開大,只是看到門縫的一扇之光,就想從門縫鑽過去,這樣是很可惜。 門能大開,開大門,同時能鋪大道,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用開闊的心、用智慧,借重智慧的力量,讓我們能知道,人生這個身軀,我們這個身體生來人間,到底是要做什麼事情?難道只是為這個身軀所需要的範圍嗎?不對。既來生,「身是載道器」,我們要修行,有此身軀,我們才能修行。我們要把握這輩子、把握這個身體,「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難道只度自身就好了嗎?還要兼利他人。所以我們學佛,真的是要學「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這「四念處」、「三四」與「二五」是這麼重要,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 接下來,就是「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七種覺悟的方向。 七菩提分 又名七覺分 或七覺支 一、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四、除覺分 五、捨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擇法覺分: 以智慧揀擇 法之真偽也 精進覺分: 以勇猛之心 離邪行而行真法也 喜覺分: 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七菩提分」,第一就是「擇法覺分」,就是用智慧來揀擇,揀擇就是分別,我們來選擇,我們要走什麼路、什麼樣的覺。我們若是欠缺這覺分,不會分別,若能如此,我們就會走在險路上。我們要走得真正自在、安然,到達佛的境界,我們必定要用揀擇。 第二就是「精進覺分」,就是用勇猛的心,離邪行,能夠行直法。前面懂得選擇,接下來我們就要很精進,要很勇猛精進的心,我們才能遠離邪,邪思偏道,我們才能走,走在真實的法——「一實」、真實的法。這是我們要懂得選擇。 第三是「喜覺分」。我們接受法之後,是對的法,我們要用心把握,要好好行在法中,時時起歡喜。我們若是歡喜,「甘願做,歡喜受」,修行苦嗎?是我們自己很歡喜,聽法歡喜,行在法中歡喜,為人付出歡喜,很多的歡喜。只要你如你的心意,正確發心的心意去走,如此就是能得法。「心得善法而生歡喜」,我們的心已經得到善法,我們時時都是法喜充滿。 第四就是「除覺分」名輕安,「輕安覺支」。斷除身心很多很明顯、很粗重的煩惱。 除覺分: 亦名輕安覺支 斷除身心粗重 而身心輕利安適也 總而言之,身心煩惱粗重,我們有這個「除覺分」,也就是輕安的覺分,「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用心於道法上,自然心的煩惱會去除,身的煩惱也會去除。這就是除身心粗重煩惱,而身心輕而安。這就是「除覺分」。 第五就是「捨覺分」。「捨」,我們要知道,很多的煩惱來自於,我有做好事,但是我做後,我還是感覺是我幫助你,你要感恩我。如此就很辛苦。 我們每天無論做什麼事情,做好事是我們的本分,做過了就不必放在心上。所以我們要「捨」,我們要修「慈悲平等觀」,若能如此,才能「捨」——「捨離所見念著之境」。我們要捨離我們所見,我們的觀念、見解等等,我們要捨。 第六就是「定覺分」。「定」就是「覺了所發之禪定」。我們覺悟之後,我們的心自然就時時於道上,在這個菩提道中,在正思、正念裡。所以我們就是「覺了所發之禪定」,這叫做「定」,定的覺支。「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的心都常常在定中。 第七就是「念覺支」,就是「思惟所修之道法」,我們都要很明瞭,能了解。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不可受外面的境界,把我們困擾了。 捨覺分: 謂捨離 所見念著之境 定覺分: 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念覺分:謂 思惟所修之道 所以我們必定要走這條康莊的大道,不是小小的門縫,光用小門縫就要衝到外面,這不是究竟。我們真正學佛要行法,法要行,要身體力行,所以法就是在為鋪我們的路,這條路要走得正確。所以前面說的「三四、二五、七、八」,現在的「七菩提分」,大家還是同樣要很時時用心,走好我們這條道路,一點點都不可偏差。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