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科學已發現,持誦佛號時,念波與聲波中不可思議的能量與力量 念佛是一種制控聲波 近幾年國外一些科研機構與科學家都在研究佛號佛咒。 現在比較公認的結論是:佛號,佛咒是一種制控聲波,具有一切聲波的特點如下: ①穿透性。 它的速度為每秒鐘332米,可以穿過固體、液體和氣體。 在遇到密度很大的障礙物,會產生折射。 根據不同的密度,會相應地改變傳播方向。 ②與溫度有關。 當溫度升高(或下降)一度時,吐音聲速每秒增大(或減少)0.6米。 ③聲壓。 聲壓的大小反映了聲調的高低,正常範圍內,則使人心情暢達,智慧閃現。 ④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人耳能聽見的頻率範圍是20-20000赫。 使人悅耳的樂音多在40~40000赫的頻率之間。 ⑤聲波的震動,可產生共鳴現象,發生音諧。 持誦佛號佛咒的念波,聲波會改善身體生理指標。 顯然念佛持咒可以理解為利用念波,聲波的穿透性、折射性, 帶動內氣行走,達到意到聲到氣到。 以意領氣,以意催聲,聲氣結合, 形成一股強大的渾沌氣流,達到特種的療效。 尤其是次聲波頻率 在0.0001-20Hz之間的字音,就能夠在人體內傳播,穿透體內病態組織(細胞)內。 使病灶組織內閉塞的血管重新開放,並推動其血液流動,從而改善病態組織內的血液循環。 在長期的修持下, 唸誦佛號,佛咒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氣流,這種音頻氣流會使身體氣脈產生震動。 除了血流速度加大以外,血液粘稠度會下降,血球懸浮。 這就給血液及血液中的氧氣、負離子、吞噬細胞、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向肌體病變組織內輸送創造了有利抵禦的條件。 從而使病變組織(細胞)恢復為正常細胞。 默想佛號佛咒時大腦會出現腦磁圖: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科學家們,主要是從佛號佛咒和腦電波、腦磁場的關係角度,研究佛號佛咒的作用機理與效果。 他們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最驚人的發現是「佛號佛咒會產生腦磁圖」。 研究人員讓測試者默想一些咒語,同時用不與測試者身體接觸的「超導磁強計」來觀察測試者大腦電波磁場。 結果令他們十分震驚: 因為當…被測試者默想佛咒時「超導磁強計」測到一個相對應的腦磁圖。 他們分別測試了27個不同的佛咒,得到了27個不同的腦磁圖。 這個實驗證明, 佛號佛咒的力量不只是來自於唸誦時產生的聲波而已。 當我們默想時,依舊會產生念波的磁場力量。 可見意念也是物質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們常念的「阿彌陀佛」聖號,其實也是個佛咒,阿彌陀佛的「阿」字,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梵文種子字。 它代表著大日如來清淨法身的光明性體,阿彌陀佛本身也是代表無量清淨光明。 所以密宗祖師說, 毗盧遮那佛與阿彌陀佛是「同體異名」,當我們持念阿彌陀佛的佛號時,就是同時在念毗盧遮那佛,清淨體性的光明佛咒。 因此當我們持念阿彌陀佛時,也就是在念我們本體的清淨光明自性光 淨空法師: 在台灣大學,李校長主持的「小學生手指識字科學實驗中」,寫了佛菩薩的名號,讓小學生用手指去摸。 他說:祂放光一片光明,看不到東西。 你問他什麼樣子?不知道,只知道光很大。 拆開來一看是「佛」字,阿彌陀佛放光,他雖摸不出是「佛」字,但感受到光很大。 你看那個「佛」字,有那種能量,這是用科學方法實驗出來的,它有光! 這也就是說,這個阿彌陀佛名號有名有實。 如果把阿彌陀佛的佛字省一邊,不要寫完全, 把阿字,缺個耳朵,或是缺個口字,把彌字缺個弓字,把佛字缺個人字,就沒有光了。 他就能清清楚楚,知道是哪個字了。 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祂放光,但祂放的光我們見不到, 這些小朋友因為很純真,他們的手可以測出佛字的放光。 佛號功德確實不可思議,有肝病、罹患癌症者等案例,都已被醫生宣布不久人世。 若真心發露懺悔,誠心念佛一陣子,若壽命未盡,經過佛的無量光加持,都能讓身體好轉,進而恢復健康長壽。 所以念佛的人可以獲得健康平安、無量福慧及無量長壽。 轉自:網絡一一一一一一一 祝福各位師長,前輩,法友,好友們,福慧圓證,法喜充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記得轉發分享給您的朋友,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您的好心善意分享,是一種布施, 經由您之手,將善正法傳得更遠......… 為了您自己身心靈的健康,敬請老實念持名念佛或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令自家福慧健康好命,成佛正因,今生信願,願求西方佛國,即生成佛。 念佛成佛才是正真因,其餘的什麼都是假幻的,因為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和消逝掉,不是永遠的,這才是生命人生的…真實現相。 敬請隨喜分享 功德無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敬請恆持念,或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令一切罪障悉消除! 南無阿彌陀佛 …
0 評論
八解脫 修行菩薩道可以得三明、六通、八解脫。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八解脫分別是: 1.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3.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4. 空無邊處解脫 5. 識無邊處解脫 6. 無所有處解脫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8.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有感於現代人的煩惱熾盛、苦悶、痛苦、憂鬱、悲觀、多愁、擔憂偏多,諸多心病,不得解脫之道。加上雖然看到佛經上有八解脫的解藥,可是很不容易理解。想要試著加以翻譯、簡單闡述、舉例說明,希望對於有心人及有需要的人,能有所助益。簡單的說,想要解脫就要修行,修清淨心,行菩薩道。 1.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看開了) 第一種解脫就是看開了,看開了就解脫了。舉例而言,一個人,他想賺錢,他認為賺錢、存錢很重要,可以養家、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出國玩等等。可是不幸投資失利,虧了500萬,他經過一番冷靜理性的思考,想通了,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人生在世,錢夠用就好,何苦汲汲營營追逐套利。想一想,有人賺了錢,卻失去健康。還有人賺了錢,卻忽略親子關係與家庭和樂。更有人一開始賺了小錢,後來貪心投資更多,虧到傾家蕩產。自己雖然虧了500萬,但還有一份工作可做,吃穿簡單一點,日子還是可以過,健康平安最重要。這就是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內心基本上對於色(物質,例如錢、欲望)還是存在的,只是經過理性的思考,可以看開了,可以接受無常,面對問題,接受現實,隨順因緣,內心不受影響。這裡的觀是指觀想,經過一個轉念的過程,得自在解脫。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完全看開了) 第二種解脫與第一種解脫都是看開了,差別是第二種解脫內在的境界更高一點,內心對於所有的物質,已經可以不受影響。例如錢,可有可無,沒有得失心,不需要追逐,該來就會來,來也很好,不來也很好。甚至是不會想到這個事的境界,或是說錢、物質、這些事情,他已經不會起心動念。所以不只對外界的事想開了,內心也想開了,內無色想,所以我說這是完全想開了。 3. 淨解脫身作證具定住(真正清淨了) 淨是指清淨,不受外塵的影響,內心清淨自然解脫。這需要一段過程的自我要求、自我修練。例如,一個人,持齋戒吃素二十年,對於食物可以得清淨。一個人,用心做志工一輩子,可以縮小自己,解脫束縛得歡喜自在。一個人,恒持善念布施,可以得清淨心,輕安自在。一個人,修忍辱行,被人誤解、羞辱,可以不生氣,可以自在以對,是真清淨。當種種的修行具足時,不論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可以達到清淨的境界。要特別強調的是「身作證具定住」這幾個字,因為淨,清淨心,要知道很容易。一個字「淨」,三個字「清淨心」,讀完唸完只要一秒鐘。所以淨不是知道就好,更不是理解就可以解脫,是要去做,以身去體驗,去證明。通過自己真實的行為,自己親身的驗證,才是解脫之道。而且要持續的安住在一種穩定的狀態,不是有時候有清淨,一下子又沒有,要能維持恒定的清淨才是解脫。 4. 空無邊處解脫(不受限了) 布袋和尚有句話:「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收時觀自在。」這就是一種不受限了,空無邊處解脫的境界。能夠讓自己的心,自己的思維,不要受到有形時空的限制,就可以讓自己解脫。所謂心靜自然涼,道理亦同。陶淵明有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就是可以做到空無邊處解脫,這時的心可以在任何地方,可以如處深山老林之中,可以在一處桃花源中,可以留在原地面對問題,可以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地方。心是自由的,是超越的,是解脫的。佛經上講得更傳神,「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空無邊處解脫就是這樣的境界。要修練心量大,要修練看得開加上看得遠,當這些你都會了,也透過練習成為一種習慣,解脫的功夫就修練成了。下次境界來了,你可以很快跳脫,進入空無邊處解脫,不受限制與影響。 5. 識無邊處解脫(無分別心) 佛家講無分別心,莊子講齊物論,其中有段文,「今者吾喪我,女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譯意是:「我(南郭子綦)已經先把我自己的所有的理性活動都放在一旁了,因為以一般的理性知識是無法認識超越性的道的智慧。就像你們平常聽過絲竹管樂之聲,卻未必會去注意大自然的各種風聲,就算領賞了大自然的風聲,卻未必會領會自然本身的無聲而有聲的道理。」修練齊物,無分別心的功夫首先要做到無我,拋掉一般的理性認知,進入真理與真識的智慧。這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的貴賤美醜是因為人心的主觀慾望而起分別的,其實都是相對的,也可以看成一樣的。這就是齊物,無分別心。例如,胖的身材,對有些人而言很醜,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又認為這才是美的標準。住豪宅與住平房,如果認為有差別,是自己的分別心起作用。如果修練識無邊處解脫,以無限多元的角度來分析事物,你會發現這些事物是沒有分別的,是平等的,我們也是宇宙萬物中非常微小的一部份而已,理解此一道理的人可以得解脫。 6. 無所有處解脫(不執著了) 無所有處解脫就是我們熟悉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前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是多麼的重要。「應無所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一個現象上產生執著,不會牢牢不放,因為牢牢不放心就困住了。反過來說,應無所住,就會生出解脫心。例如,一個人受了主管的責罵,如果一直耿耿於懷,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件事,心就被外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反過來,就釋懷了,就解脫了。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得到解脫的心,又有機會生起慈悲心和智慧心,這就是佛和菩薩的境界。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一切放下了) 楞嚴經曰:「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實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一種定的境界,是很高的一種定的境界。當通過前六種的修行,一開始我們會受到眾生、慾望、物質的影響,我們可以修練看開了一直到完全看開了。也可以修練清淨心到完全清淨了為止,還可以修練不受紅塵喧囂的限制與干擾,得到解脫。接著修練無分別心與不執著,讓自己得解脫的功夫更上層樓。當我們能夠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放下一切,這叫解脫。觀想的過程會影響自己的意識,正確的觀想可以讓心得定,也就可以得解脫。其中,有一種定的境界,至極靜妙,不是凡夫俗子的粗想,這種想叫「非想」,而且也不是甚麼都不想,因為通通都不想就會如同愚痴無知一般,所以叫做「非非想」。這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是超越前六種解脫,可以讓我們的意識進入一種「一切放下了」的境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對人對事,遇到考驗時,努力盡人事,但也可以一切放下了,無所束縛,就解脫了。 8.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不起妄想) 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滅受想定就是要修練「照見五蘊皆空」,體會到完全的無感受、想法,不起妄想的境界。這是一種智慧,要經過長期的修行可以達到。身作證具足住在第三解脫講過類似的道理,「滅受想定」不是知道就好,也不是靠理解就想解脫,是要去做,以身去體驗,去證明。通過自己真實的行為,自己親身的驗證,才是解脫之道。「具足住」,是強調要一直做,做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有效果,才是解脫,並且要保持在定的狀態中。我們學習新事物、吃藥、吃飯,都有這種現象,如果吃一碗飯會飽,吃半碗是不會飽的。如果學十年才完全可以學會,那麼,學三年是不具足的。八解脫到了這第八點,就沒有出現解脫的字眼,只出現定與具足住的字眼,應該是告訴我們,解脫之後,要持續的修定,修到定力具足為止,因為定力具足自然智慧功德花開。 過去有一位比丘,住在精舍,很精進持守戒法,梵行清淨,常背誦般若波羅蜜,其聲殊妙無人能及,凡聽過他誦經者,莫不心生歡喜。
有一位七歲小兒,在城外牧牛,遠遠聽聞比丘誦經聲,循聲來到精舍,頂禮後,坐在一旁聆聽經文內容。當時比丘正讀誦色即是空之理,小兒一聽法喜充滿,甚解其義。等誦完經文,便向他提問。但比丘的回答,未及小兒所理解的深,小兒反為他解說,其所說義理深妙,比丘甚少聽聞,而非常歡喜,懷疑小兒有大智慧,非一般人。不久小兒離去,回到牧牛的地方,見小牛走散入山中,便循跡欲追回,途中不幸被老虎殺害。小兒死後,投胎至長者夫人腹中。 夫人自從懷孕後,從早至暮精勤不懈地說般若波羅蜜。但因長者家未學佛,以為夫人胡言亂語,得了怪病,全家人都憂心惶怖。比丘入城乞食,經長者家,遠遠聽到誦經聲,心甚歡喜,便佇立在門外片刻。長者偶然間走出,見到比丘並未作禮,他心中感到奇怪:「這家所誦佛經音聲微妙,但是這長者見到比丘卻默而不語,沒什麼表示。」便問長者:「家裡是誰在誦這麼深妙的佛法,音聲居然如此殊妙?」長者回答:「我的夫人得了怪病,一直晝夜胡言亂語,從沒停下來過。」此時比丘才知道長者家未學佛,便說:「夫人並非得怪病,她念的是佛經,我希望能見一下她。」長者馬上答應,隨即引導他入內,夫人一見比丘便馬上作禮,比丘為她祝願早成佛道。 隨後,夫人便與他討論佛法,並且為他披釋解經,比丘聽聞後非常法喜。長者問:「夫人究竟得什麼病?」比丘說:「夫人沒有病,只是誦念殊勝的佛經,我懷疑夫人腹中之子,應是佛弟子。」長者了解後,便留他用齋。食畢,比丘回到精舍,展轉相告:「有一長者夫人懷孕後甚為奇特,竟能流暢地誦出佛經,音聲美妙,解釋義理甚深微妙。」 幾天後,長者邀請比丘及眾僧,至家中應供。飯後,眾僧祝願齋襯時,夫人即出來頂禮眾比丘,坐在一旁,又再度與比丘們討論佛法,所有經典上疑難之處,都能為比丘們詳細解說,眾僧法喜充滿,歡喜地離去。後來夫人產下一子,生產時清淨無惡露,其子剛出生,便合掌長跪,口誦般若波羅蜜。夫人自生產後,又恢復以前的樣子,對佛法一無所知,就像作夢般,已不復記憶。長者告知比丘小兒狀況,眾僧一同前往探視,小兒說經故事,都如之前無有障礙。眾僧各各一心觀察小兒,但都無法得知其過去本生因緣。比丘告訴長者:「這小兒是佛弟子,千萬不要驚疑,好好養護,將來必能作為眾人之師,我們都當受他啟發。」 小兒七歲,已悉知微妙深義,世間、出世間學問皆具足,超越群倫,智慧廣大,度眾無量,連眾僧皆受學於他,而經典中有錯誤、脫落、短少的字句,他都為之刪改修定,並補充缺漏之義理。小兒每到一處,則隨緣度化,令眾人發大乘心。長者家五百人,皆從他修學,發廣大道心,修行學佛;城中八萬四千人,都發無上道意;諸比丘五百人,皆漏盡煩惱心開意解;志求大乘者皆得法眼淨。」 佛告阿難:「當時的小兒就是我,比丘是迦葉佛。阿難,我過去生從比丘處聽聞大乘經義,隨喜讚歎而心開意解,心甚歡喜而不退轉,精進修道矢志不廢忘,深知宿命,直至無上正等正覺。聽比丘誦經功德尚且如此殊勝,何況終日依教奉行的修行人?所以應如此矢志精進度眾。」 典故摘自:《六度集經.卷6(六六)》 省思 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能聽聞究竟解脫之理,即便是短暫,都為未來種下成佛的資糧。如同文中小兒聽聞般若波羅蜜即解深義,雖不久命終,來世仍能謹持大乘經典不忘,直至成就佛道。所謂「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我們隨時都要珍惜把握能聽經聞法、種下菩提種子,並親近善知識的因緣,因為有善知識的化導,示教利喜,才能正確的朝向成佛解脫之道邁進。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2017/10/21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啟發。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一、佛法與人生意欲 非縱欲 非節欲 非絕欲 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 由此有楞嚴之緣起 「法」之字義最寬廣,今人稱宇宙萬「物」、宇宙萬「有」,還不及法字之寬廣。法界之法,通括一切法為名。近之如各人本身,遠之如十方法界;小之如一微塵,大之如全地球。法雖普遍於一切,但法之真實相,一切眾生迷而不知,不能認清法之實相,因此心起顛倒執著。能如實覺知者為佛,或稱佛陀、浮屠,即覺者。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遍正覺。覺者、謂於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眾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人類或其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生長發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發動。法華經云:「三界所生,貪慾為根」。阿含經云:「三界有情,皆依食住」。住字有相續生存義。食分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段食、觸食,領受六塵,資養身命。段食如每天領受飲食是。觸食指所穿衣服、所住房屋、所見所聞等等而言。故衣食住均包括在食字內。思食即前途有希望,向前進取,如希望斷絕而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延續生命之義。識食指第八識,受前七識熏成諸業種子,持身命相續不斷義。欲界眾生,不離段食;無色界甚深禪定非非想天,壽命相續,不離識食。故三界眾生,皆依食住。圓覺經云:「欲界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 欲,包括五欲。由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眾生及無情器界,均由陰陽二性所結合而生存。據科學談物質,電子由陰電繞陽核而成原子。有情眾生更為顯著,由父母和合而成身命,生命相續。須由二性和合而成或陰或陽之性,再求和合,由矛盾而統合,由統合而矛盾。故欲界特性,即依淫慾。淫慾亦是意欲之一,為人類欲之一種。人類在天性上即有男女、飲食之意欲。欲界眾生,賴食與色生命相續,不斷地造作和享受。 對於欲界人類意欲的發展或制止,中外聖傑賢豪,主張不同。一、縱欲說:西洋的近代文化,對於意欲,縱任其流行,不加阻止。盡量的發展意欲,滿足意欲。所以征服自然,創造出物質文明。二、節欲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哲,多有不主縱欲者。要在相當的限度內,施以節制,不令氾濫。三、絕欲說:中國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與印度數論派等,修禪定求解脫,認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寧的東西;對於意欲,主張斷絕超脫。根本否認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無色定、到無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聲聞、獨覺二乘法,超出三界,斷絕意欲,證無生,入涅槃,亦屬絕欲說。 大乘佛法,對於有染性的劣欲,要降伏斷除;縱劣欲則為患不淺,故除惡務盡。無漏的清淨勝欲,同是意欲,如節勝欲又妨礙向上發展,故應導引擴充。惟大乘佛法,伏斷劣欲,發達勝欲,故法身般若大悲大願。 修行者,發何種信,是何趣向,所行所趣,在何地位漸次伏斷劣欲,發達勝欲。由菩薩行以至成佛,有斷德、智德、恩德。斷德即伏斷劣欲而致;智德、恩德,即發達勝欲所成。由此有楞嚴之緣起。 《楞嚴經》的當機人,即阿難陀尊者,為佛弟子,多聞第一。發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羅漢四沙門果。所處行位,尚未發大乘菩提心大悲願。經云:「塗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時因阿難未證聖果,乞食資生,因有宿緣,遇摩登伽。經云:「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摩登伽女之母有咒術,迷惑人性。其時阿難遭遇苦難,不能自救。仗佛力說咒,由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救脫,並引摩登伽出家修行。 眾生生死輪迴,緣食、色之欲,初修行人易墮其難;要仗大乘佛法不可思議力之所救護,故《楞嚴經》之緣起,即在如此。蓋明小乘無力,自救不了,非由大乘威德以救之不可。為降伏食、色劣欲之障難,乃依菩提心四弘誓,發展大願大欲。故阿難既脫苦難,即痛哭流涕,求大乘修行禪定功德法、及聞法開悟。即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依欲界生死相續之法,身心均不清潔。一念大乘智慧相應生空法空,一切劣欲降伏,真如法身現前,遂發為大乘勝欲。 以上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為全經緣起,乃有以後七卷經文之演述。 二、佛法與宇宙變現 非色集 非神造 非空出 心迷業系與心悟量超 由此顯楞嚴之實相 一、色集:色,與物質的意義彷彿。如曰四大、五根、五塵,在佛典上均名色法。印度、希臘古哲學家,講萬物由風──即空氣──所成,或說萬物由水所成,由火所成,由土所成,或說四大合成。我國說由五行所成。現在科學家說:心理的精神現象,從生理的有機體發生;生理上的有機體,從無機體的物質原素組成。由化學上分析,萬物不過由八九十種原質所成。由原質析成分子,分子析成原子,原子再析成電子。故宇宙萬物,是由色法集合而成。 二、神造:婆羅門教,認為世界萬物由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所創造所主宰。耶教等均主神造,一切由神支配。三、空出:萬物出於有,有出於無,虛無為道本,虛無為萬有出生的根源。如中國的道家。在印度亦有虛無外道,萬物之本,歸之於空。上列各種學說,離合錯綜,非常複雜。舉其大要,約分前述三類。 如上所述,宇宙變現,似有一定體相不可踰越之界限。其實三界眾生生死流轉,無始無明迷惑顛倒,起煩惱業,得分段報,而有一切大小、自他等差別。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因心迷故,佛與眾生平等不二之真性迷失,業果相續,起種種顛倒煩惱,造種種業。心迷業系,則成各類眾生世界。心悟則所有一切世界眾生業果限量,當下超脫;一切眾生,同於諸佛法身。現前眾生世界,即是諸佛淨土。宇宙變現,大致如此。經云:「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印海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寶覺真心,具足無量清淨功德莊嚴。迷惑顛倒未盡,不得自在。故經云:「疑惑銷除,心悟實相」。 三、楞嚴之行門與禪密問題 即諸法而通法性 即定刺而成性定 以律儀清淨為基楚 以密咒誦持為扶助 《楞嚴經》中最主要的,即是楞嚴之行門。阿難遭摩登伽之難,蒙佛說咒度脫。本經第七卷上,阿難復請佛說咒。佛說咒時,頂上放光,光中現佛。因咒之持誦功德,古今來不少入以《楞嚴經》屬於密宗。然以《楞嚴經》之全部脈絡義理觀察,明理、修行、證果,仍以歸入千餘年來最盛行的禪宗較為確切。且經中以律儀清淨為基楚,以密咒誦持為扶助,而正行則在反聞三昧;與純粹以咒儀為主者不同,實唯禪宗的修行法門為最相近。 從經的意義觀察,以救摩登伽之難為發起,制服劣欲,發達超三界、二乘之勝欲;從所明理,修所宗行,均合禪宗。而與密宗修大悲方便,活用貪、嗔、癡以行四攝不同,此為對於楞嚴行門總相的觀察。 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明皆妙真如性。由於真性之迷惑顛倒而成六凡流轉;覺悟了達而成四聖解脫。所有一切世出世間之法,皆依妙真如性之或迷或悟。迷則煩惱生死,悟則涅槃解脫。所以一切諸法,本來是妙真如性。即諸法而通達法性,如一念智慧相應,無明煩惱分別當下淨盡。凡夫眾生不出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之法,一一法即是如來法身。如是觀察,依一一法,門門入道,頭頭解脫。 從阿難尊者多聞功能習慣,易起分別。本經第四卷阿難受如來訓,阿難自謂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主賜與華屋,不得其門而入。如來為他示兩種決定義:於四大、五濁眾生世界中欲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令因地心同果地覺,須依不生滅心作因地心。此心聖凡平等不二,乃能與果地覺平等不二。依是發起趣向菩提,堅固不壞。先明諸法實相之理,從以增修禪定,得證定益,對治定病,均於此為本。 從六根以說明六塵、六識之十八界法,闡明六根功德淺深廣狹。耳根、舌根、意根、功德圓滿,眼根、鼻根、身根,功德缺少,始知選擇依那一種法去修。聖凡法界依六根為本。從圓滿根修圓通行,與依不圓滿根,一日一劫相抵。欲從六根覓最圓通者去修,乃選出耳根。即從四大、五濁中見不生滅性,依不生滅性為因地心,是為第一根本。次明一切生死煩惱根本都在六根,欲得修行入手之處,選出耳根為修行圓通門。十方如來,依一門深入,證無生忍,得大解脫。 經云:「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又云:「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真歸元,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然佛及十方菩薩,依十八界諸法,皆可為悟入法門。 本寺大殿上供楞嚴圓通諸聖,兩旁二十四位,連中間觀音,共二十五。自憍陳如從音聲悟入得成阿羅漢,以及大勢至、彌勒,從根大、識大通達法性入無生忍。就修禪定,文殊師利乃選觀音耳根圓通門,為最當機。從耳根通達無生法性,以雖心迷業系之眾生,耳根在睡眠不昏。經云:「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行雖寐,聞性不昏。縱汝行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故圓通常義俱勝。 三摩地、此雲定,又云三昧,直譯等持。平等任持,攝伏攀緣六塵的定心。從反聞以修禪定,散亂易離。定心成就,不入色,聲、香、味、觸,不緣五塵,不起五識,定心在意識相應,專注不紛。若到真正定心成就,行住坐臥常在禪定。然修禪定入手工夫,在乎靜坐。坐得平穩調和,眼光閉斷前境,鼻、舌停辨香、味,身、心調和,冷、熱、輕、重、饑、飽之觸覺亦不起。其時最難離者即耳聞的聲。 在經論上講,聲為定刺。如刺入肉體,使痛不安;聲亦刺定心,令不安穩,不成長久相續。故止靜時,打板以聲止靜,出靜亦以磬聲或板聲。昔四川吹倒一大樹,內有一僧人入定,似死非死,但未斷暖氣。地方官送入京師,召佛教大德,施出定法,在其耳邊打磬,遂漸出定。可見定心不獲堅住,不易相續,聲聞是最大甚深的關鍵。聞聲使從定心起散亂分別,故修禪定在身心調和後,從耳根返聞,為止散亂最勝方便。 經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如何修持?即於聞中入流亡所,逆聞流使返入聞中,亡脫所聞,能亦不得。反聞以聞如來藏妙真如性,融化聞根,入人空境界;見、聞、覺、知六根,融化成一體圓明妙覺,證生空真如涅槃法。進到覺所覺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滅,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滅對待悉皆超脫,寂滅現前,超越世出世間;法法悉成解脫,塵塵俱證菩提。此謂從耳根反聞入三摩地,故經云:「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復次、經云:「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而先之以淫、殺、盜、妄四根本戒清淨,為修耳根圓通定之基礎。經云:「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倘受戒不能圓滿,持戒不能具足清淨,因有宿習不能滅除,故以密咒誦持為扶助。經云:「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阿難倘無宿習,不墮摩登伽之難,則持戒修定,不須佛咒救護。 以上、闡明悟妙真如性以修圓通行門。 四、楞嚴之果位與頓漸問題 從顛倒亂想示十二類生 依首楞嚴定開五十七位 由增進行漸歷諸位 獲金剛心頓起諸位 倘不明楞嚴之果位,起增上慢,非但不得利益,反易墮落。見性成佛,頓悟法門應無漸次,即事明理,無不皆頓。即理明事,則有漸次:有頓中之漸,頓悟中有漸次之修證;有漸中之頓,漸修中有頓發之覺悟。 眾生顛倒亂想,從無始來迷妄不覺,故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如是十二類生。經云:「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髮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為欲超脫眾生世界,證涅槃,成菩提:開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七位。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經云:「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第一漸次,斷除五種辛菜。今之煙、酒、帾齤搏,亦屬助因,應當去除。第二漸次,嚴持清淨戒律。第三漸次,反見見自性,反聞聞自性;守護根門,不令六根放逸到六塵上去。因戒生定,所謂返六根之流,順一體之覺。持自性六根戒,身三口四自然清淨。經云:「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金剛心,在成佛以前之無間道。若一位攝一切位,則每一位上具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於金剛心中再經五十五位,皆是首楞嚴定中安立位次,即漸而頓之法門。經云:「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五、楞嚴之除障 癡愛與七趣流 慢見與五陰魔 說業報除戒障 辨心境除定障 初學禪定,得定境時,恍如忽到沙漠地方,一片廣漠無垠的境界,從未經歷,絕非人間尋常境地,在此時易起迷惑。從五陰漸次發現其境,從色陰境界起,至識陰境界止,皆是定心上所起之副作用。惑為聖境,即其魔邪。故除定障,非常切要。不生邪見,自能去除魔障。 當觀一切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則一切障無從發生,無須對治。若心迷顛倒,即成障的根本。癡、愛,即貪、癡。經云:「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由癡、愛而有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修羅、七趣流轉。要免七趣流轉,應持淨戒;戒除貪、癡,返觀清淨自性。 五陰魔從慢、見起。增上慢得少為足,自以為證聖果,乃招魔事。於定心起斷常等之不正見,流入外道。經云:「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墮阿鼻獄」。欲去五陰魔,應消除不正見及增上慢。修定的心,即是主人。主人若迷,邪魔之客即得其便。有空心,即有空境,覺悟無惑,庶無妨礙。經云:「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欲超出七趣輪迴業報,要去除殺、盜、淫三惑。經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欲成就定、慧,要有正見,不起增上慢。經云:「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六、楞嚴之辨惑 甲 教理之部 二根本與真心論 七大與唯根論 十二類生與法身論 1。二根本與真心論 經云:「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緣所遺、謂覺知不到。又經云:「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論。全部經文中,有一貫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經以常住真心為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證果,即證常住真心之德。 2。七大與唯根論 地、水、火、風,稱為四大,並空大、識大、為六大。而此經特加根大為七大,以為唯根論之張本。經云:「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又云:「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根大與修耳根圓通,有重大關係。此經說根、識,與《唯識論》所說界限不同。《唯識論》識的範圍深廣,《楞嚴經》根的範圍深廣。故唯根論與唯識論對立,以根來攝一切法。本人十年前曾作三唯論:唯識、唯根、唯境,唯根論是楞嚴經特異處,用根不用識,以現量六識,都攝在六根故。 3。十二類生與法身論 經云:「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本、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十二類生包含金石土木、山河大地等無情之物。如是則有情眾生,生死流轉,可變為無情,此與他經論教義不同。惟《楞嚴經》確是佛說,僅根據點有異而已。眾生世界,即是如來成佛真體。譬如全海成風浪,風浪即在全海。法身成有情無情,則有情無情均即法身。故曰:「情與無情,皆成佛道」。 乙 考據之部 首楞嚴釋名及經咒考 摩登伽女經與本經 本經之翻譯與流傳 1。首楞嚴釋名及經咒考「首楞嚴」,此譯「健行」。古今解此經者,則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即行,究竟堅固即健。此經簡稱「楞嚴」,具云: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謂那爛陀寺藏經的灌頂部中所別錄出之一經也。 別有《佛說首楞嚴三昧經》一卷,鳩摩羅什譯,與此經非同本。乃專說得此三昧之佛菩薩功德神用者。 楞嚴咒定為僧林早誦。其實、唯後「怛侄哆」以下之十句為咒心,其前則為禮供讚誦之五會儀軌。所謂:一、毗盧真法會,二、釋尊應化會,三、觀音合同會,四、剛藏折攝會,五、文殊弘傳會。解詳從灌頂疏別錄出之咒章摘注。 與此經咒之名義近同者: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不空譯。在續藏一輯一套四冊。又、《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沙囉巴譯。《佛說大白傘蓋陀羅尼經》,元、真智等譯。此二經兼咒軌,在頻伽藏咸帙六冊。又、《白傘蓋大佛頂王最勝無比大威德金剛無礙大道場陀羅尼念誦法要》。此見《頻伽藏》餘帙一冊,及《續藏》一輯三套一冊。乃東密錄出誦軌,不明譯人。 2。《摩登伽女經》與本經《摩登伽女經》二卷,吳、天竺竺律炎共支謙譯。《捨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此二經為同本異譯,詳阿難摩登伽宿緣。又《佛說摩鄧女經》一頁,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佛說摩鄧女解形中六字經》一頁,東晉錄,失譯人。此二經同本異譯,但說阿難被困,佛咒救度。 3。本經之翻譯與流傳此經翻譯,紀稱大唐中宗神龍之年,乙巳歲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三藏沙門般刺密諦於廣州制止道場譯,蓋紀其譯成時也。開元錄則載大唐沙門懷迪於廣州譯。今流通本,加題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清河房融筆授。此經弘傳,相傳房相書經入奏,適中宗初嗣,未暇頒行。時神秀大通禪師,在內道場,見所奏本,錄行北地。謄一部歸荊門度門寺。館陶沙門慧振,得之科解,為弘傳始。又傳天寶十年,惟□法師於房融家,得其筆受之本,始作註疏。又相傳密諦先曾來中國,見智者大師止觀,謂略同楞嚴,智者因請譯傳來華。 其弘傳與禪、台、賢、儒四家有深淵源者,繼唐、宋、元、明、清弘揚者,代不乏人。禪家:長慶道巘禪師,永明智覺禪師,泐潭曉月禪師,石門圓明禪師,溫陵寶勝禪師,中峰明本禪師,以及天如、紫柏等。賢家:則資中弘沉法師,長水子璇法師,魯山普泰法師,交光真鑒法師,慈雲續法法師,達天通理法師等。台家:則孤山智圓法師,桐洲懷坦法師,天台幽溪法師,靈峰蕅益法師等。儒家:則王介甫解,張無盡補註,曾鳳儀宗通,錢謙益蒙鈔等。而五台山空印法師,與蕅益法師,稍稍以法相義說之。 晚唐以來,三論亡而唯識不昌,故鮮弘通及此經者;或亦以宗義之較疏遠也。由此,近人據三論或唯識義者,遂間生誹撥。 明本禪師一生的著作及開示的法要,由參學門人北庭慈寂法師等人所集,成為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共三十卷。
廖肇亨老師介紹著作中峰廣錄, 收錄有:示眾、小參、山房夜話、信心銘闢義解、楞嚴徵心辯見或問、別傳覺心、金剛般若略義、幻住家訓、擬寒山詩、東語西話、雜著、偈頌等。 以上篇章中,對後世學人有重要性地位的有哪些?以文學而言,有哪些可以欣賞? 如山房夜話引用永明禪師的四料揀,闡述禪淨合一思想等等。 《中峰廣錄》也是瞭解元代禪宗史的重要文獻,更是研究《磧砂藏》所不可少的重要線索之一。 中峰明本禪師在漢傳佛教上的定位,傳承、開展元代漢地佛教出現了多位傑出且極受朝廷賞識的僧人,明本只是其中一例。 這些都在在證明了今人所忽略的元代漢地佛教其實仍是很有生命力的,並非如過去學者所說是佛教的衰敗期。 中峰廣錄對明清大師的啟發,蓮池大師讚歎明本禪師為道明德立,人天師表,並有語錄垂世。 憨山大師讀了便立志出家 ,蕅益大師闡揚中峰明本禪師所說的「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 主持人 黃誠浩,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廖肇亨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中峰明本禪師悟道因緣 [日期:2012-08-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杭州天目中峰明本禪師,杭州高峰原妙禪師之法嗣,俗姓孫,錢塘人。他的母親生他前,曾夢見無門慧開禪師持著燈籠來到家中,因而生師。明本禪師一離開襁褓,即能結跏趺而坐,剛學會說話,就能歌贊梵唄,每次嬉戲,都以佛事為內容。明本禪師九歲喪母,十五歲出家,曾燃臂禮佛,誓持五戒,日誦《法華》、《圓覺》、《金剛》等經。後登靈洞山頂修習禪定。 一日,明本禪師閱讀《傳燈錄》,當他讀至“庵摩羅女問曼殊,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甚麼卻被生死之所流轉”這一段時,忽然疑情頓起。後在沙門明山禪師的指點下,前往天目山院子院,參禮高峰原妙禪師。當時,原妙禪師于西天目師子岩隱修。此地壁立千仞,崖石林立。原妙禪師于中經營了一座洞室,講退丈餘許,名曰 “死關”。 高峰原妙禪師一向以孤峻嚴冷著稱,從不假人顏色,因此前往參學者都非常害怕他。可是,他一見明本禪師,卻非常高興,如同故友相逢,並許諾將來為他舉行落發儀式。 一日,明本禪師誦《金剛經》。當他誦至“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時,恍然開解。從此以後,凡內外典,只要一過目,即能通曉其義。當時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明本禪師才二十四歲。第二年,原妙禪師便為明本禪師剃發。 受具足戒後不久,明本禪師一直留在死關,執侍原妙禪師。白天,他盡心盡力地從事打柴、挑水、做飯等各種體力活兒,晚上,自己則修習禪定,十餘年,脅不至席。後來有一天,明本禪師外出,在山間行走,不經意間聽到流泉的聲音,恍然有省。于是他匆匆地趕回死關,請求原妙禪師印證。原妙禪師卻將他打出死關。 從此以後,明本禪師用功越發精進。 當時民間訛傳,官府要選童男童女,用于治水祭神之用,當地的老百姓都人心惶惶。一日,明本禪師問原妙禪師:“忽有人來問和尚討童男女時如何?” 原妙禪師道:“我但度竹篦子與他。” 明本禪師一聽,言下大悟。 原妙禪師于是書真贊(畫像上所題詩贊),交給明本禪師,以示付法,贊雲: “我相不思議,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見得半邊鼻。” 曾有人問及原妙禪師關于座下弟子之優劣,原妙禪師道:“如義首座,固是莖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明本禪師當時為維那師),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原妙禪師對明本禪師非常器重。不僅如此,原妙禪師後來還令座下弟子,經常向明禪師請益。 明本禪師悟道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居無定所,或船或庵,所住之處,皆名“幻住”。一時僧俗二眾爭相瞻禮,被稱為“江南古佛。”大元仁宗皇帝因敬慕明本禪師之道德,曾賜金襕袈裟及“佛慈圓照廣慧禪師”、“高峰佛日普明廣濟禪師”等稱號。 明本禪師對當時叢林學者多尚言說、不求真修實證的風氣,頗為不滿。他說: “今之參禪不靈驗者,第一無古人真實志氣,第二不把生死無常當作一件大事,第三拌舍(掃除)積劫以來的積習不下,又不具久遠不退轉心。畢竟病在于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也。凡見學者,輒問曰‘汝喚甚麼作生死?’或者茫然無對,或者謂‘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是生死’。師曰:‘直饒知得亦生死,所知亦生死。’或指‘一念忽起是生,一念忽滅是死’。師曰:‘離一念起滅,亦生死也。’是說皆枝葉耳,非根本也。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虛受輪轉,以故道‘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至于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若不曾向真實法中,脫然超悟,更于悟外別立生涯,不存窠臼,豈堪向生死岸畔札腳?或纖毫不盡,未免復為勝妙境緣,惑在那邊,起諸異想,雖曰曉了,其實未然。惟有痛以生死大事為己任者,死盡偷心,方堪湊泊。直下倘存毫許善惡取舍愛憎斷續之見,則枝末生矣。可不慎乎?” 這一段話,既指出了普通人參禪易犯之毛病,同時又指出在參禪過程中,悟明生死根本之重要性。真是字字擲地有聲。參禪學道者當反復咀嚼。 關于生死的問題,明本禪師特別強調,要在當下一念心性之中去體悟,而不要等到肉體遷凋時才考慮。他說: “盡不迷墜生死,業不系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蓋因迷起妄,由妄生執。順其所執,則愛之之念紛然而興,逆其所執,則憎之之習勃然而起。愛憎之情作,則死生之蹟動轉遷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續,以至一剎那間具八百生滅,豈待百年氣泯、然後為生死者哉?” 在儒釋、禪教、禪淨之間的關系上,明本禪師力倡圓融不二之說。 “儒之道治心者也,修心者也。佛之道明心者也,悟心者也。治與修,漸之之謂也。明與悟,頓之之謂也。” “禪即離文字之教,教即有文字之禪,覓一毫同相了不可得,復何別之有耶?” “淨土外別有禪耶?使果有之,則佛法二字自相矛盾,安有會入圓融之理哉?……淨土,心也;禪亦心也,體一而名二也。” 儒釋不二、禪教不二、禪淨不二。不僅明本禪師是這樣主張的,比他早的,如明教契嵩禪師,比他晚的,如明末四大高僧,都是如此。應該說這代表了宋以後中國佛教界的一個主流意識。 英宗至治三年(1323),明本禪師臨終示疾。有人前來探望。明本禪師語笑如平常,說道:“幻住庵,上漏旁穿,籬坍壁倒,不可久住矣!”八月十四日,明本禪師書辭眾偈雲: “我有一句,分付大眾。 更問如何,本無可據。 寫完便置筆,安坐而逝。春秋六十一歲。 明本禪師生前著作不少,有《語錄》十卷、《別錄》十卷、《信心銘闢義解》一卷、《楞嚴征心辯見或問》一卷、《金剛般若略義》一卷、《山房夜話》一卷、《東語西話》一卷,等等。
【書籍目錄】 第1頁:二祖慧可大師悟道因緣 第2頁:三祖僧璨大師悟道因緣 第3頁:四祖道信大師悟道因緣 第4頁:五祖弘忍大師悟道因緣 第5頁: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第6頁: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第7頁:牛頭慧忠禪師悟道因緣 第8頁:坦然禪師悟道因緣 第9頁:蒙山道明禪師悟道因緣 第10頁:韶州法海禪師悟道因緣 第11頁:吉州志誠禪師悟道因緣 第12頁:洪州法達禪師悟道因緣 第13頁:壽州智通禪師悟道因緣 第14頁:江西志徹禪師悟道因緣 第15頁:信州智常禪師悟道因緣 第16頁:廣州志道禪師悟道因緣 第17頁:河北智隍禪師悟道因緣 第18頁:荷澤神會禪師悟道因緣 第19頁:永嘉玄覺禪師悟道因緣 第20頁:蒙山光寶禪師悟道因緣 第21頁:南岳懷讓禪師悟道因緣 第22頁:馬祖道一禪師悟道因緣 第23頁:百丈山懷海禪師悟道因緣 第24頁:大梅法常禪師悟道因緣 第25頁:五洩靈默禪師悟道因緣 第26頁:盤山寶積禪師悟道因緣 第27頁:大珠慧海禪師悟道因緣 第28頁:泐潭法會禪師悟道因緣 第29頁:石鞏慧藏禪師悟道因緣 第30頁:汾州無業禪師悟道因緣 第31頁:西山亮座主悟道因緣 第32頁:洪州水潦和尚悟道因緣 第33頁:襄州龐蘊居士悟道因緣 第34頁:五台鄧隱峰禪師悟道因緣 第35頁:溈山靈佑禪師悟道因緣 第36頁:黃檗希運禪師悟道因緣 第37頁:長慶大安禪師悟道因緣 第38頁:古靈神贊禪師點化其本師開悟之因緣 第39頁:趙州從諗禪師悟道因緣 第40頁:雲際師祖禪師悟道因緣 第41頁:陸亙大夫悟道因緣 第42頁:芙蓉靈訓禪師悟道因緣 第43頁:臨濟義玄禪師悟道因緣 第44頁:千頃楚南禪師悟道因緣 第45頁:相國裴休居士悟道因緣 第46頁:大隨法真禪師悟道因緣 第47頁:靈雲志勤禪師悟道因緣 第48頁:嚴陽善信尊者悟道因緣 第49頁:關南道吾和尚悟道因緣 第50頁:漳州羅漢和尚悟道因緣 第51頁:金華俱胝和尚悟道因緣 第52頁:青原行思禪師悟道因緣 第53頁: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 第54頁:藥山惟儼禪師悟道因緣 第55頁:丹霞天然禪師悟道因緣 第56頁:大顛寶通禪師悟道因緣 第57頁:京兆屍利禪師悟道因緣 第58頁:招提慧朗禪師悟道因緣 第59頁:興國振朗禪師悟道因緣 第60頁:雲岩曇晟禪師悟道因緣 第61頁:澧州高沙彌悟道因緣 第62頁:刺史李翱居士悟道因緣 第63頁:三平義忠禪師悟道因緣 第64頁:石霜慶諸禪師悟道因緣 第65頁:漸源仲興禪師悟道因緣 第66頁:洞山良價禪師悟道因緣 第67頁: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 第68頁:翠微無學禪師悟道因緣 第69頁:投子大同禪師悟道因緣 第70頁:清平令遵禪師悟道因緣 第71頁:雲蓋志元禪師悟道因緣 第72頁:龍湖普聞禪師悟道因緣 第73頁:張拙秀才悟道因緣 第74頁:洛浦元安禪師悟道因緣 第75頁:三角令珪禪師悟道因緣 第76頁:感溫禪師之侍者悟道因緣 第77頁:觀音岩俊禪師悟道因緣 第78頁:永安善靜禪師悟道因緣 第79頁:木平善道禪師悟道因緣 第80頁:茶陵鬱山主悟道因緣 第81頁:唐朝因禪師悟道因緣 第82頁:樓子和尚悟道因緣 第83頁:神照本如法師悟道因緣 第84頁:天竺證悟法師悟道因緣 第85頁:無名僧悟道因緣 第86頁:天皇道悟禪師悟道因緣 第87頁:龍潭崇信禪師悟道因緣 第88頁:德山宣鑑禪師悟道因緣 第89頁:岩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第90頁:雪峰義存禪師悟道因緣 第91頁:泉州瓦棺和尚悟道因緣 第92頁:瑞岩師彥禪師悟道因緣 第93頁:羅山道閒禪師悟道因緣 第94頁:雲門文偃禪師悟道因緣 第95頁:玄沙師備禪師悟道因緣 第96頁:玄沙門下僧參雲門悟道因緣 第97頁:長慶慧稜禪師悟道因緣 第98頁:鼓山神晏國師悟道因緣 第99頁:鏡清道怤禪師悟道因緣 第100頁:金輪可觀禪師悟道因緣 第101頁:隆壽紹卿禪師悟道因緣 第102頁:雲蓋歸本禪師悟道因緣 第103頁:越山師鼐禪師悟道因緣 第104頁:太原孚上座悟道因緣 第105頁:朋彥上座悟道因緣 第106頁:黃龍誨機禪師悟道因緣 第107頁:國清師靜上座悟道因緣 第108頁:保福清豁禪師悟道因緣 第109頁:呂岩洞賓真人悟道因緣 第110頁:清涼文益禪師悟道因緣 第111頁:清涼休復禪師悟道因緣 第112頁:龍濟紹修禪師悟道因緣 第113頁:仰山慧寂禪師悟道因緣 第114頁:香嚴智閒禪師悟道因緣 第115頁:鹽官座下僧悟道因緣 第116頁:京兆府米和尚悟道因緣 第117頁:南塔光湧禪師悟道因緣 第118頁:無著文喜禪師悟道因緣 第119頁:雙峰古禪師悟道因緣 第120頁:天台德韶國師悟道因緣 第121頁:靈隱清聳禪師悟道因緣 第122頁:百丈道恆禪師悟道因緣 第123頁:永明道潛禪師悟道因緣 第124頁:報慈文遂禪師悟道因緣 第125頁:報思玄則禪師悟道因緣 第126頁:智者全肯禪師悟道因緣 第127頁:瑞鹿遇安禪師悟道因緣 第128頁:興教洪壽禪師悟道因緣 第129頁:興化存獎禪師悟道因緣 第130頁:涿州紙衣和尚悟道因緣 第131頁:定上座悟道因緣 第132頁:慧颙禪師座下僧悟道因緣 第133頁:胡釘鉸悟道因緣 第134頁:從漪上座悟道因緣 第135頁:寶壽和尚二世悟道因緣 第136頁:風穴延沼禪師悟道因緣 第137頁:鐘司徒悟道因緣 第138頁:首山省念禪師悟道因緣 第139頁:汾陽善昭禪師悟道因緣 第140頁:葉縣歸省禪師悟道因緣 第141頁:浮山法遠禪師悟道因緣 第142頁:歸省禪師座下僧悟道因緣 第143頁:谷隱蘊聰禪師悟道因緣 第144頁:廣慧元璉禪師悟道因緣 第145頁:三交智嵩禪師悟道因緣 第146頁:石霜楚圓禪師悟道因緣 第147頁:金山曇穎禪師悟道因緣 第148頁:華嚴道隆禪師悟道因緣 第149頁:文公楊億居士悟道因緣 第150頁:翠岩可真禪師悟道因緣 第151頁:黃龍慧南禪師悟道因緣 第152頁:楊歧方會禪師悟道因緣 第153頁:長水子璿講師悟道因緣 第154頁:雲峰文悅禪師悟道因緣 第155頁:淨住居說禪師悟道因緣 第156頁:節使李端願居士悟道因緣 第157頁:冶父道川禪師悟道因緣 第158頁:雲居道膺禪師悟道因緣 第159頁:道膺禪師座下僧悟因緣 第160頁:疏山匡仁禪師悟道因緣 第161頁:龍牙居遁禪師悟道因緣 第162頁:華嚴休靜禪師悟道因緣 第163頁:北院通禪師悟道因緣 第164頁:欽山文邃禪師悟道因緣 第165頁:杭州佛日禪師悟道因緣 第166頁:黃檗山慧禪師悟道因緣 第167頁:石門獻蘊禪師悟道因緣 第168頁:洞山座下僧悟道因緣 第169頁:大陽警玄禪師悟道因緣 第170頁:投子義青禪師悟道因緣 第171頁:福岩審承禪師悟道因緣 第172頁:羅浮顯如禪師悟道因緣 第173頁:白馬歸喜禪師悟道因緣 第174頁:芙蓉道楷禪師悟道因緣 第175頁:寶峰惟照禪師悟道因緣 第176頁:長蘆清了禪師悟道因緣 第177頁:天童正覺禪師悟道因緣 第178頁:圓通德止禪師悟道因緣 第179頁:智通景深禪師悟道因緣 第180頁:華藥智朋禪師悟道因緣 第181頁:香山尼佛通禪師悟道因緣 第182頁:淨慈慧暉禪師悟道因緣 第183頁:瑞岩法恭禪師悟道因緣 第184頁:吉祥元實禪師悟道因緣 第185頁:投子道宣禪師悟道因緣 第186頁:洞山守初禪師悟道因緣 第187頁:清涼智明和尚悟道因緣 第188頁:福嚴良雅禪師悟道因緣 第189頁:雪竇重顯禪師悟道因緣 第190頁:雲蓋繼鵬禪師悟道因緣 第191頁:雲居曉舜禪師悟道因緣 第192頁:育王懷璉禪師悟道因緣 第193頁:令滔首座悟道因緣 第194頁:天衣義懷禪師悟道因緣 第195頁:修撰曾會居士悟道因緣 第196頁:圓通居訥禪師悟道因緣 第197頁:圓照宗本禪師悟道因緣 第198頁:法雲法秀禪師悟道因緣 第199頁:侍郎楊傑居士悟道因緣 第200頁:簽判劉經臣居士悟道因緣 第201頁:清獻趙拚居士悟道因緣 第202頁:慧林懷深禪師悟道因緣 第203頁:黃龍祖心禪師悟道因緣 第204頁:寶峰克文禪師悟道因緣 第205頁:黃檗惟勝禪師悟道因緣 第206頁:開元子琦禪師悟道因緣 第207頁:仰山行偉禪師悟道因緣 第208頁:隆慶慶閒禪師悟道因緣 第209頁:雪峰道圓禪師悟道因緣 第210頁:黃龍悟新禪師悟道因緣 第211頁:黃龍惟清禪師悟道因緣 第212頁:泐潭善清禪師悟道因緣 第213頁:黃庭堅居士悟道因緣 第214頁:秘書吳恂居士悟道因緣 第215頁:萬杉紹慈禪師悟道因緣 第216頁:慧圓上座悟道因緣 第217頁:蘇東坡居士悟道因緣 第218頁:兜率從悅禪師悟道因緣 第219頁:法雲佛照杲禪師悟道因緣 第220頁:泐潭文準禪師悟道因緣 第221頁:九峰希廣禪師悟道因緣 第222頁:清涼慧洪禪師悟道因緣 第223頁:石頭懷志庵主悟道因緣 第224頁:尊勝有朋講師悟道因緣 第225頁:參政蘇轍居士悟道因緣 第226頁:空室智通道人悟道因緣 第227頁:上封本才禪師悟道因緣 第228頁:輪應端禪師悟道因緣 第229頁:黃龍道震禪師悟道因緣 第230頁:天童普交禪師悟道因緣 第231頁:圓通道旻禪師悟道因緣 第232頁:二靈知和庵主悟道因緣 第233頁:慈氏瑞仙禪師悟道因緣 第234頁:丞相張商英居士悟道因緣 第235頁:西蜀鑾法師悟道因緣 第236頁:雲岩天遊禪師悟道因緣 第237頁:中岩蘊能禪師悟道因緣 第238頁:信相宗顯禪師悟道因緣 第239頁:左丞範衝居士悟道因緣 第240頁:樞密吳居厚居士悟道因緣 第241頁:諫議彭汝霖居士悟道因緣 第242頁:中丞盧航居士悟道因緣 第243頁:左司都貺居士悟道因緣 第244頁:徑山智策禪師悟道因緣 第245頁:白雲守端禪師悟道因緣 第246頁:比部孫居士悟道因緣 第247頁:五祖法演禪師悟道因緣 第248頁:提刑郭祥正居士悟道因緣 第249頁: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 第250頁:太平慧懃禪師悟道因緣 第251頁:龍門清遠禪師悟道因緣 第252頁:開福道寧禪師悟道因緣 第253頁:大隨元靜禪師悟道因緣 第254頁:無為宗泰禪師悟道因緣 第255頁:五祖表自禪師悟道因緣 第256頁:法閦上座悟道因緣 第257頁:金陵俞道婆悟道因緣 第258頁:大慧宗杲禪師悟道因緣 第259頁:虎丘紹隆禪師悟道因緣 第260頁:育王端裕禪師悟道因緣 第261頁:護國景元禪師悟道因緣 第262頁:靈隱慧遠禪師悟道因緣 第263頁:華藏安民禪師悟道因緣 第264頁:昭覺道元禪師悟道因緣 第265頁:中竺中仁禪師悟道因緣 第266頁:象耳袁覺禪師悟道因緣 第267頁:華嚴祖覺禪師悟道因緣 第268頁:張栻居士悟道因緣 第269頁:樞密徐俯居士悟道因緣 第270頁:郡王趙令衿居士悟道因緣 第271頁:侍郎李彌遜居士悟道因緣 第272頁:成都範縣君悟道因緣 第273頁:文殊心道禪師悟道因緣 第274頁:何山守珣禪師悟道因緣 第275頁:祥符清海禪師悟道因緣 第276頁:龍翔士珪禪師悟道因緣 第277頁:雲居善悟禪師悟道因緣 第278頁:黃龍法忠禪師悟道因緣 第279頁:白楊法順禪師悟道因緣 第280頁:雲居法如禪師悟道因緣 第281頁:道場明辯禪師悟道因緣 第282頁:世奇首座悟道因緣 第283頁:給事馮楫居士悟道因緣 第284頁:石頭自回禪師悟道因緣 第285頁:護聖居靜禪師悟道因緣 第286頁:尚書莫將居士悟道因緣 第287頁:龍圖王蕭居士悟道因緣 第288頁:教忠彌光禪師悟道因緣 第289頁:西禪鼎需禪師悟道因緣 第290頁:開善道謙禪師悟道因緣 第291頁:育王德禪師悟道因緣 第292頁:玉泉曇懿禪師悟道因緣 第293頁:薦福悟本禪師悟道因緣 第294頁:育王遵璞禪師悟道因緣 第295頁:能仁祖元禪師悟道因緣 第296頁:近禮侍者悟道因緣 第297頁:資壽尼妙總禪師悟道因緣 第298頁:侍郎張九成居士悟道因緣 第299頁:參政李邴居士悟道因緣 第300頁:提刑吳偉明居士悟道因緣 第301頁:秦國夫人計氏悟道因緣 第302頁:淨慈師一禪師悟道因緣 第303頁:慧通清旦禪師悟道因緣 第304頁:靈岩仲安禪師悟道因緣 第305頁:國清行機禪師悟道因緣 第306頁:日本覺阿上人悟道因緣 第307頁:內翰曾開居士悟道因緣 第308頁:知府葛郯居士悟道因緣 第309頁:徑山寶印禪師悟道因緣 第310頁:楚安慧方禪師悟道因緣 第311頁:文殊思業禪師悟道因緣 第312頁:待制潘良貴居士悟道因緣 第313頁:雲居德昇禪師悟道因緣 第314頁:狼山慧溫禪師悟道因緣 第315頁:中際善能禪師悟道因緣 第316頁:雲居自圓禪師悟道因緣 第317頁:長蘆守仁禪師悟道因緣 第318頁:普安印肅禪師悟道因緣 第319頁:信庵唯禋禪師悟道因緣 第320頁:淨慈曇密禪師悟道因緣 第321頁:淨慈彥充禪師悟道因緣 第322頁:智者真慈禪師悟道因緣 第323頁:徽州簡上座信悟道因緣 第324頁:劍門安分庵主悟道因緣 第325頁:天童鹹傑禪師悟道因緣 第326頁:侍朗李浩居士悟道因緣 第327頁:華藏有權禪師悟道因緣 第328頁:天童如淨禪師悟道因緣 第329頁:笑翁妙堪禪師悟道因緣 第330頁:瑞岩景蒙禪師悟道因緣 第331頁:雪庵從瑾禪師悟道因緣 第332頁:破庵祖先禪師悟道因緣 第333頁:鬆源崇岳禪師悟道因緣 第334頁:萬庵致柔禪師悟道因緣 第335頁:學士張镃居士悟道因緣 第336頁:龍濟宗鍪禪師悟道因緣 第337頁:偃溪廣聞禪師悟道因緣 第338頁:淮海原肇禪師悟道因緣 第339頁:大慈慧洪禪師悟道因緣 第340頁:無門慧開禪師悟道因緣 第341頁:黃山正因禪師悟道因緣 第342頁:普照一辨禪師悟道因緣 第343頁:無準師範禪師悟道因緣 第344頁:天目文禮禪師悟道因緣 第345頁:大歇仲謙禪師悟道因緣 第346頁:癡絕道衝禪師悟道因緣 第347頁:元叟行端禪師悟道因緣 第348頁:雲居自閒禪師悟道因緣 第349頁:一山了萬禪師悟道因緣 第350頁:雲峰妙高禪師悟道因緣 第351頁:悅堂祖訚禪師悟道因緣 第352頁:了庵智悟禪師悟道因緣 第353頁:放牛餘居士悟道因緣 第354頁:皖山正凝禪師悟道因緣 第355頁:大明僧寶禪師悟道因緣 第356頁:雪岩祖欽禪師悟道因緣 第357頁:斷橋妙倫禪師悟道因緣 第358頁:別山祖智禪師悟道因緣 第359頁:西岩了慧禪師悟道因緣 第360頁:天琦本瑞禪師悟道因緣 第361頁:佛光道悟禪師悟道因緣 第362頁:橫川如珙禪師悟道因緣 第363頁:覺庵夢真禪師悟道因緣 第364頁:性原慧朗禪師悟道因緣 第365頁:楚石梵琦禪師悟道因緣 第366頁:愚庵智及禪師悟道因緣 第367頁:行中至仁禪師悟道因緣 第368頁:復原福報禪師悟道因緣 第369頁:古鼎祖銘禪師悟道因緣 第370頁:竹泉法林禪師悟道因緣 第371頁:笑隱大欣禪師悟道因緣 第372頁:梅屋念常禪師悟道因緣 第373頁:佛岩天倫禪師悟道因緣 第374頁:澱山德異禪師悟道因緣 第375頁:海雲印簡禪師悟道因緣 第376頁:玉山師體禪師悟道因緣 第377頁:虛明教亨禪師悟道因緣 第378頁:高峰原妙禪師悟道因緣 第379頁:鐵牛持定禪師悟道因緣 第380頁:東嶼德海禪師悟道因緣 第381頁:覺源慧曇禪師悟道因緣 第382頁:孤峰明德禪師悟道因緣 第383頁:鐵關法樞禪師悟道因緣 第384頁:雪岩慧滿禪師悟道因緣 第385頁:萬鬆行秀禪師悟道因緣 第386頁:耶律楚材居士悟道因緣 第387頁:本源永寧禪師悟道因緣 第388頁:中峰明本禪師悟道因緣 第389頁:斷崖了義禪師悟道因緣 第390頁:無聞思聰禪師悟道因緣 第391頁:石屋清珙禪師悟道因緣 第392頁:平山處林禪師悟道因緣 第393頁:天真惟則禪師悟道因緣 第394頁:日本夢窗國師悟道因緣 第395頁:恕中無慍禪師悟道因緣 第396頁:瑞雲鬆隱茂禪師悟道因緣 第397頁:大千慧照禪師悟道因緣 第398頁:大圭正璋禪師悟道因緣 第399頁:三空道人悟道因緣 第400頁:傑峰世愚禪師悟道因緣 第401頁:逆川智順禪師悟道因緣 第402頁:碧峰寶金禪師悟道因緣 第403頁:千岩元長禪師悟道因緣 第404頁:古先印原禪師悟道因緣 第405頁:呆庵普莊禪師悟道因緣 第406頁:萬峰時蔚禪師悟道因緣 第407頁:月泉同新禪師悟道因緣 第408頁:無念勝學禪師悟道因緣 第409頁:西竺本來禪師悟道因緣 第410頁:無際明悟禪師悟道因緣 第411頁:性天如皎禪師悟道因緣 第412頁:東明慧旵禪師悟道因緣 第413頁:楚山紹琦禪師悟道因緣 第414頁:古庭善堅禪師悟道因緣 第415頁:物外圓信禪師悟道因緣 第416頁:靈岩容禪師悟道因緣 第417頁:海舟永慈禪師悟道因緣 第418頁:東明普慈禪師悟道因緣 第419頁:珪庵祖玠侍者悟道因緣 第420頁:毒峰本善禪師悟道因緣 第421頁:孤月淨澄禪師悟道因緣 第422頁:正法雪光禪師悟道因緣 第423頁:鬆庭子嚴禪師悟道因緣 第424頁:寶峰智瑄禪師悟道因緣 第425頁:凝然了改禪師悟道因緣 第426頁:無趣如空禪師悟道因緣 第427頁:月泉法聚禪師悟道因緣 第428頁:古音淨琴禪師悟道因緣 第429頁:俱空契斌禪師悟道因緣 第430頁:絕學正聰禪師悟道因緣 第431頁:際庵大休實禪師悟道因緣 第432頁:雲谷法會禪師悟道因緣 第433頁:浮峰普恩上座悟道因緣 第434頁:笑岩德寶禪師悟道因緣 第435頁:幻有正傳禪師悟道因緣 第436頁:無盡祖燈禪師悟道因緣 第437頁:仙林雪庭禪師悟道因緣 第438頁:蓮池祩宏禪師悟道因緣 第439頁:紫柏真可禪師悟道因緣 第440頁:憨山德清禪師悟道因緣 第441頁:聞谷廣印禪師悟道因緣 第442頁:鵝湖養庵廣心禪師悟道因緣 第443頁:密雲圓悟禪師悟道因緣 第444頁:天隱圓修禪師悟道因緣 第445頁:雪嶠圓信禪師悟道因緣 第446頁:抱樸大蓮禪師悟道因緣 第447頁:幻休常潤禪師悟道因緣 第448頁:蘊空常忠禪師悟道因緣 第449頁:無明慧經禪師悟道因緣 第450頁:五峰如學禪師悟道因緣 第451頁:漢月法藏禪師悟道因緣 第452頁:破山海明禪師悟道因緣 第453頁:費隱通容禪師悟道因緣 第454頁:石車通乘禪師悟道因緣 第455頁:朝宗通忍禪師悟道因緣 第456頁:萬如通微禪師悟道因緣 第457頁:木陳道忞禪師悟道因緣 第458頁:石奇通雲禪師悟道因緣 第459頁:牧雲通門禪師悟道因緣 第460頁:浮石通賢禪師悟道因緣 第461頁:林野通奇禪師悟道因緣 第462頁:蘆渡大威權禪師悟道因緣 第463頁:林皋本豫禪師悟道因緣 第464頁:箬庵通問禪師悟道因緣 第465頁:玉林通琇禪師悟道因緣 第466頁:山茨通際禪師悟道因緣 第467頁:印中通授禪師悟道因緣 第468頁:慈舟方念禪師悟道因緣 第469頁:無疑真信禪師悟道因緣 第470頁:于鐘英居士悟道因緣 第471頁:湛然圓澄禪師悟道因緣 第472頁:無異元來禪師悟道因緣 第473頁:鼓山元賢禪師悟道因緣 第474頁:無念深有禪師悟道因緣 第475頁:白馬方彖禪師悟道因緣 第476頁:為霖道霈禪師悟道因緣 第477頁: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第478頁:雍正皇帝悟道因緣 第479頁:虛雲老和尚悟道因緣 第480頁:緣起經 放下心中的弓刀
過去,在舍衛國有一戶貧窮的家庭,夫妻都非常慳吝,性情凶惡,而且不相信因緣果報。 佛陀悲愍他們愚癡無知,於是變現為沙門,來到他們家乞食。當時男主人不在家,婦人一看到有人來乞食,就對沙門破口大罵。 沙門平靜地說: 「我是求道之人,以乞食過活,你不需要辱罵我,我只希望得到一點食物而已。」 婦人怒罵: 「即使你現在馬上要死了,也不可能拿到一點食物,更何況你看起來這麼健壯,竟然還要我施捨食物給你!你待在這裡只是浪費時間,還是趕快離開吧!」 此時,本來站在門口的沙門,突然在婦人面前兩眼上翻,呼出最後一口氣,示現了死相。隨即,身體膨脹,許多蟲子從鼻口爬出,腹腸潰爛,不淨血水漫流全身。婦人見到這麼恐怖的景相,嚇得說不出話來,驚恐不已地逃離現場。示現神通的沙門也隨即離開,前往數里外的樹下休息。 男主人在回家的路上碰到驚慌失措的婦人,便詢問她事情詳由。婦人苦訴剛才所遇到的恐怖情景。男主人非常生氣,便問:「他現在在哪裡呢?」 婦人回答:「應該離開了,但大概也走不了多遠。」於是,男子帶著弓箭及刀,循著足跡去尋找沙門。他生氣地拉開弓弦、拔出佩刀,沿路奔走,一心只想要砍殺那位沙門。 沙門立即化現一座琉璃小城,將自己包圍起來。男子繞城好幾圈後,仍然不得其門而入,便對沙門說:「你為何不敢開門?」 沙門回答:「想要我開門,你要先將弓刀丟掉。」 男子想著: 「我就先照他說的把弓刀放下,只要一進門,就用拳頭好好揍他一頓。」 於是,男子便將弓刀丟到地上。 但是,門並沒有打開,男子對沙門說:「我已經把弓刀都丟掉了,你為何還不開門呢?」 沙門回答:「我是要你將心中的惡意弓刀放下,而不是手中的弓刀。」 男子一聽,大吃一驚:「這位沙門一定是得道的聖者,否則怎麼會知道我心裡的想法呢?」 於是,馬上磕頭懺悔,對沙門說:「我那愚昧無知的妻子不知您是已證得真理的聖人,妄論是非,讓我心中興起了惡念。希望您慈悲接受她的誠心懺悔,我馬上帶她過來見您,也懇請您勸導妻子能夠修行求道。」 說出自己的願望後,便動身返家。 男子回到家中,妻子便問:「那位沙門怎樣了?現在在哪裡呢?」男子為妻詳述沙門的神通變化後,又說:「他現在還在樹下休息,你應當儘快去向他懺悔,以滅除所違犯的罪過。」 於是這對夫妻來到樹下,五體投地向沙門至誠懺悔,希望成為沙門的弟子:「沙門!您的神通變化如此殊勝,必是一位已證得真理的聖者。您能變現堅固而不可逾越的琉璃城,您的意志清明、內心安定,沒有憂愁苦惱,是如何修行才達到如此神妙的境界呢?」 沙門回答:「我博學多聞、奉行正法,無有疲厭;精進學習、嚴持淨戒、常行慧解,不敢放逸,以此精勤修行的因緣而成道,斷盡一切煩惱而證涅槃。」 接著,沙門說偈言: 「多聞能持故,奉法為垣牆, 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能以定為歡, 善說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聞為知法律,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行到不死處。」 沙門說完偈子後,放大光明,遍照天地,令這對夫妻驚訝不已,並對於所犯的錯誤既慚愧又惶恐,當下發願斷惡向善,一心懺悔,滅除了二十億惡罪,證得了初果。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多聞品第三》 省思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當遇到逆緣時,我們往往容易瞋惱不安,甚而動諸身口惱害於人;因瞋造業,不僅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最終更要自受惡報。行者知道瞋心的禍患,更要慎加防護,除了轉化身口粗暴之惡行,更要放下心中瞋惡的煩惱。心中清淨即得解脫,透過清淨心讓我們能真心慚愧反省,納受教法,建立正確的知見,身心就能得到真正的安定,成就解脫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