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無明煩惱,在「八識」的磁碟裡儲存善心念】
凡夫心總是在遇逆境時起煩惱,在順境中得意忘形,即使聽聞佛法,仍然無法深入、發願立志不堅定,故難以達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上人遂在晨語殷勉修行者要開闊心量,至「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且堅定立志不動搖;接觸一切外境,都能「轉識成智」,不起妄心妄念,尚且能將每一件事視為增進自己道業的課題。如此用心體會各種人事物理,「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能增長智慧。 . 接續解說《法華經》中,過去久遠劫前的日月燈明佛與其八王子,代表「心王」與「八識」;八王子隨父親出家,代表心王回歸圓明自然的清淨佛性,所有的意識也就隨之「轉染成淨」。上人指出,意識是六根接觸外境所產生,凡夫心隨境起妄念,總是在貪、瞋、癡之中不斷地造業、起煩惱;煩惱、惡念與善心、善念都會收藏在第八識中,在因緣不成熟之時,能夠潛藏許久,一旦有因緣予以觸發,就又起念造作。 . 人生的恩、怨、情、仇,就像用電腦處理檔案,歸檔存放在磁碟裡,一旦遇事就會想起以前曾經有過種種仇怨糾葛,隨即起於行動報恩、報仇,讓仇怨愈益深結,煩惱複製愈多;智慧者意念清淨,不隨外境妄動,自然不藏煩惱意識。上人深勉大眾運用佛法洗淨「有漏」煩惱,回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的「無漏」智慧,守志奉道,無為無欲。 . 文章摘自: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秋之卷 十月一日 『色即是空』的意思
心經文中有一段不錯的解釋: 「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婦人說,因為丈夫猝逝,覺 得沒有丈夫,活不下去了。 船夫問:結婚了多久?婦人說:三年。 船夫又問:沒結婚前,做什麼工作? 婦人答:在村裡染布。船夫問:那時生活過得如何?婦人說:還算愜意。 船夫說:那時也沒有丈夫,為何活得下去?婦人啞然。 船夫說: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吧,那時一個人,不也覺得快樂嗎? ◎人的苦,來自於「必須」 一位旅館大亨發現,每天都有一位流浪漢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盯著他的旅館看,大亨愈 來愈覺得好奇。有一天 他終於忍不住走向那位流浪漢說:「不好意思,老兄,我想請教 一下,為什麼你每天都盯著那棟旅館看呢?」流浪漢說:「因為那棟旅館太美了,雖然 我一無所有,睡在長凳上,但我每天這樣看著它,晚上就會夢到自己住在裡面。」大亨 聽了很得意,就說:「老兄,今晚我就讓你如願以償,我將讓你免費住進這旅館最好的 房間一個月。」一個星期以後,旅館大亨回來想看看流浪漢住的情形如何,卻發現這個 人居然已經搬出旅館,重新回到公園的長凳上。大亨問流浪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流浪 漢說:「之前我睡長凳上,夢見住在旅館裡,那很好;可是一旦睡在旅館裡,我就夢見 自己又回到硬梆梆的板凳上,真是可怕極了,所以我就待不下去了!」大亨聽了哈哈大 笑說:「原來人沒有的時候也苦,有的 時候也苦啊!」的確,人的苦其實與「有」或 「沒有」無關,而是跟執著有關,如果把得到的東西看成必須,沒有的時候羨慕,有的 時候又恐懼失去,都苦。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語,給人相當高深的感覺,很多人不瞭解其中的意思。 其實這句話並不難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東西」,包括任何物質層面 或精神層面的事物。「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沒有一樣事物是絕對必須的」。 所以「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你會 發現,任何人能從特定領域的苦裡面得到解脫,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發現到這個事實。 我另一位朋友,曾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社工員(那時候叫做「伊甸殘障福利基 金會」),他告訴我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位母親打電話來他的部門求助,她說自己正值青少年的兒子意外撞斷了一根 手指,由於無法接回,兒子傷心地整天躲在房裡,拒絕去上學。 接到電話的社工員說:願不願意帶孩子來這裡做個協談? 這位母親說:「孩子就是 覺得自己殘缺,不願意見人了,我相信孩子不可能願意來到伊甸的。」基金會安排了社 工員前往探視,到了那一天,那位焦急的母親在兒子的房門前敲門,預先告訴兒子有伊 甸的大姊姊要來探訪他,希望關心一下他的心情。但卻有東西重重地拋向緊閉的房門, 並且聽見憤怒的聲音說:「你不要叫人家來,我不要人家管!」約定的訪視時間到了, 愁容滿面的母親前來開門,著急又抱歉地說:「實在很抱歉,我事先跟孩子說過你要 來,但他很倔強,說什麼就是不肯見你。」社工員安慰這位母親說:「別抱歉,我瞭 解,不然讓我來試試看好嗎?他的房間在哪裡?」母親指了指樓上:「就在樓梯口的那 個房間。」社工員說:「好,那麼麻煩您幫我拿一支枴杖到樓上等我。」我們的這 位 社工員是一位撐雙拐,兩腳穿著鐵鞋的重度肢障者,上樓梯的時候需要騰出一隻手來攀住 樓梯扶手,所以需要另一個人將一支枴杖先拿到樓上等候,等一下她上樓後便能重新撐 在腋下。她上樓的方式有點像撐雙槓,完全要用雙手的力氣讓雙腳離地,再落到階梯 上,由於鐵鞋很重,每一次落地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響。 由於社工員上樓的速度很慢,又發出沉重的空咚聲,簡直就像無敵鐵金剛走上樓了。 在房間內的青少年聽到這怪異又可怕的聲響逼近,覺得非常訝異和害怕,他忍不住打開 房門一探究竟,而眼前所看到的一幕給他更加巨大的震撼: 一位兩隻腳都不能動的女孩子,要來安慰只是缺了一根手指的自己! 這位社工員還沒說一句話,這孩子已經覺得自己所有的自憐都是微不足道的了。關於快 樂和自尊,那一根手指是否為必須?已經不言而明了!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 ◎解脫「必須」的禁錮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的確會起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改變 我們的生活形態,而繼續快樂的生活下去,原因很簡單,古時候的人並沒有石油,但他 們不 見得過得比我們不快樂。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便利商店…人就會活不 下去嗎?人就會不快樂嗎?當然不會。 認識到任何的「必須」都只是跟習慣有關,就是自由的關鍵。也就是說,一旦習慣改 變,原先的「必須」就不再是必須了。比如習慣開車的人,就覺得有車是必須;習慣上 網的人,就覺得網絡是必須…但對沒車、沒網絡的人而言,這些都不是必須,也就沒有 失去的恐懼。 蘇格拉底曾經站在買賣百物的市場中開懷大笑:「看哪,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 西,我真幸福啊!」 恭錄自戒律學論集(下)印順導師著 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菩薩要攝受眾生,非實行這四法不可。 布施,是用財(經濟)、法(思想)去施給眾生,眾生受了布施,自易接受菩薩的指導。 愛語,是凡有所說,都從眾生著想,發為親愛的語言,不得發粗惡聲,盛氣凌人。人是有自尊心的,歡喜聽好話的。 利行是:菩薩作事,都要為眾生的福利打算,肯幫助人得利盆,眾生自然歡喜,樂意接受菩薩的教化與指導。 同事,是說菩薩要以平等的身分,與眾生站在同一階層上,來共同工件:如維摩詰,入刹帝利中,就作剎帝利事,於是能領導刹帝利;入農工中就作農工,於是能領導農工。這四攝,不但菩薩非實行不可,世間的任何團體組織,乃至幫會的導者,也是需要這些的。 如合不上這四條件,就是家庭、師徒間,也會渙散而貌合神離。 有了這四條件,人就都會攝聚團結起來,所以這是想攝受領導眾生所必備的條件。但世間人的實行四攝,是為了自己,或自己這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為了要作領導者,才使用這些方法,去吸引組織別人。菩薩是不自為己的利益—領袖慾,而是為一切眾生的福樂。 菩薩要教化眾生,就必需要具備四攝。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與人結緣,就容易教導人學習佛法。 菩薩行四攝法,是為了利濟眾生因此要以三種心去行; (一)、不愛染心:父母、子女、師徒、眷屬等,雖也有少分的四攝行,但這是出於私欲的愛染心。菩薩不應如此,否則愛染心重,就會黨同伐異,甚至曲解對方,醜詆對方,而為自己方面的錯誤辯護, (二)、無厭足心:菩薩的發心是廣大的,不能因為攝受了一些眾生,就心滿意足起來,應有攝受一切眾生,度盡一切生的宏願, (三)、無罣礙心:菩薩應依般若波羅蜜,而心無罣礙,如有執著,有罣礙,這對於攝受眾生,就成為大障。 攝受眾生一句,通貫上三種心,即菩薩應以『無愛染心攝受眾生,『無厭足心攝受眾生』,『無罣礙心攝受眾生』。以此三心而行四攝,是菩薩攝眾生戒的要行。(197~198頁) 恭錄印順導師講述 内住亦續住,安住復近住,調順及寂静,次最極寂静,專注於一趣,等持無作 行,聖說止方便,不越九住心。 從初學的攝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也就是住心的修習過程,可分爲九個階段。 一、「内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稱為放心,如雞犬的放失而不知歸家一樣。修止,就是要收攝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緣上來,不讓他向外跑。 二、「續住」:起初攝心時,心是粗動不息的,如惡馬的騰躍一樣,不肯就範。修習久了,動心也多少息下來了,才能心住内境,相續而住,不再流散了。 三、「安住」:雖說相續而住,但還不是沒有失念而流散的時候。但修習到這,能做到忘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覺了,攝心還住於所緣中。到這階段,心才可說安定了。 四、「近住」:這是功夫更進了!已能做到不起忘念,不向外散失。因為忘念將起,就能預先覺了,先為制伏。這樣,心能安定住於所緣,不會遠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五、「調順」:色聲香味觸―五欲;貪瞋癡⋯三毒;加男女為十相,這是能使心流散的。現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的過失。所以以静制欲,内心柔和調順,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 六、「寂静」:十相是重於外境的誘惑,還有內心發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尋思,國土尋思,親里尋思,不死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等。五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對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擾亂。到這,内心是寂靜了。寂靜,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並非是涅槃的寂靜。 七、「最極寂靜」:上面的寂靜,還是以靜而制伏尋思等煩惱,還不是沒有現起。現在能進步到: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滅。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爲了離欲惡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強,從五到七,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必靜而又淨,這才成趣向正定了。 八、「専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動亂,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就此努力使心能專注於同一,能不断的,任運的(自然而然的)相續而住。 九、「等持」・這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亂的相續而住。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就是要得定了。修定的方法不一;到達的時間,也因人而不同。 住心的教授,也說有種種,如八斷行等都是。但從最初攝心,到成就正定,敘述這一完整的學程,依「聖」者所「說」・修「止」的「方便」過程,「不」會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門。所以修習止,應依此修習,而認識自己的進程,到了什麼階段,以免增上慢而貽誤了自己。 現在科學已發現,持誦佛號時,念波與聲波中不可思議的能量與力量 念佛是一種制控聲波 近幾年國外一些科研機構與科學家都在研究佛號佛咒。 現在比較公認的結論是:佛號,佛咒是一種制控聲波,具有一切聲波的特點如下: ①穿透性。 它的速度為每秒鐘332米,可以穿過固體、液體和氣體。 在遇到密度很大的障礙物,會產生折射。 根據不同的密度,會相應地改變傳播方向。 ②與溫度有關。 當溫度升高(或下降)一度時,吐音聲速每秒增大(或減少)0.6米。 ③聲壓。 聲壓的大小反映了聲調的高低,正常範圍內,則使人心情暢達,智慧閃現。 ④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人耳能聽見的頻率範圍是20-20000赫。 使人悅耳的樂音多在40~40000赫的頻率之間。 ⑤聲波的震動,可產生共鳴現象,發生音諧。 持誦佛號佛咒的念波,聲波會改善身體生理指標。 顯然念佛持咒可以理解為利用念波,聲波的穿透性、折射性, 帶動內氣行走,達到意到聲到氣到。 以意領氣,以意催聲,聲氣結合, 形成一股強大的渾沌氣流,達到特種的療效。 尤其是次聲波頻率 在0.0001-20Hz之間的字音,就能夠在人體內傳播,穿透體內病態組織(細胞)內。 使病灶組織內閉塞的血管重新開放,並推動其血液流動,從而改善病態組織內的血液循環。 在長期的修持下, 唸誦佛號,佛咒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氣流,這種音頻氣流會使身體氣脈產生震動。 除了血流速度加大以外,血液粘稠度會下降,血球懸浮。 這就給血液及血液中的氧氣、負離子、吞噬細胞、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向肌體病變組織內輸送創造了有利抵禦的條件。 從而使病變組織(細胞)恢復為正常細胞。 默想佛號佛咒時大腦會出現腦磁圖: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科學家們,主要是從佛號佛咒和腦電波、腦磁場的關係角度,研究佛號佛咒的作用機理與效果。 他們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最驚人的發現是「佛號佛咒會產生腦磁圖」。 研究人員讓測試者默想一些咒語,同時用不與測試者身體接觸的「超導磁強計」來觀察測試者大腦電波磁場。 結果令他們十分震驚: 因為當…被測試者默想佛咒時「超導磁強計」測到一個相對應的腦磁圖。 他們分別測試了27個不同的佛咒,得到了27個不同的腦磁圖。 這個實驗證明, 佛號佛咒的力量不只是來自於唸誦時產生的聲波而已。 當我們默想時,依舊會產生念波的磁場力量。 可見意念也是物質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們常念的「阿彌陀佛」聖號,其實也是個佛咒,阿彌陀佛的「阿」字,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梵文種子字。 它代表著大日如來清淨法身的光明性體,阿彌陀佛本身也是代表無量清淨光明。 所以密宗祖師說, 毗盧遮那佛與阿彌陀佛是「同體異名」,當我們持念阿彌陀佛的佛號時,就是同時在念毗盧遮那佛,清淨體性的光明佛咒。 因此當我們持念阿彌陀佛時,也就是在念我們本體的清淨光明自性光 淨空法師: 在台灣大學,李校長主持的「小學生手指識字科學實驗中」,寫了佛菩薩的名號,讓小學生用手指去摸。 他說:祂放光一片光明,看不到東西。 你問他什麼樣子?不知道,只知道光很大。 拆開來一看是「佛」字,阿彌陀佛放光,他雖摸不出是「佛」字,但感受到光很大。 你看那個「佛」字,有那種能量,這是用科學方法實驗出來的,它有光! 這也就是說,這個阿彌陀佛名號有名有實。 如果把阿彌陀佛的佛字省一邊,不要寫完全, 把阿字,缺個耳朵,或是缺個口字,把彌字缺個弓字,把佛字缺個人字,就沒有光了。 他就能清清楚楚,知道是哪個字了。 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祂放光,但祂放的光我們見不到, 這些小朋友因為很純真,他們的手可以測出佛字的放光。 佛號功德確實不可思議,有肝病、罹患癌症者等案例,都已被醫生宣布不久人世。 若真心發露懺悔,誠心念佛一陣子,若壽命未盡,經過佛的無量光加持,都能讓身體好轉,進而恢復健康長壽。 所以念佛的人可以獲得健康平安、無量福慧及無量長壽。 轉自:網絡一一一一一一一 祝福各位師長,前輩,法友,好友們,福慧圓證,法喜充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記得轉發分享給您的朋友,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您的好心善意分享,是一種布施, 經由您之手,將善正法傳得更遠......… 為了您自己身心靈的健康,敬請老實念持名念佛或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令自家福慧健康好命,成佛正因,今生信願,願求西方佛國,即生成佛。 念佛成佛才是正真因,其餘的什麼都是假幻的,因為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和消逝掉,不是永遠的,這才是生命人生的…真實現相。 敬請隨喜分享 功德無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敬請恆持念,或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令一切罪障悉消除! 南無阿彌陀佛 … 八解脫 修行菩薩道可以得三明、六通、八解脫。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八解脫分別是: 1.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3.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4. 空無邊處解脫 5. 識無邊處解脫 6. 無所有處解脫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8.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有感於現代人的煩惱熾盛、苦悶、痛苦、憂鬱、悲觀、多愁、擔憂偏多,諸多心病,不得解脫之道。加上雖然看到佛經上有八解脫的解藥,可是很不容易理解。想要試著加以翻譯、簡單闡述、舉例說明,希望對於有心人及有需要的人,能有所助益。簡單的說,想要解脫就要修行,修清淨心,行菩薩道。 1.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看開了) 第一種解脫就是看開了,看開了就解脫了。舉例而言,一個人,他想賺錢,他認為賺錢、存錢很重要,可以養家、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出國玩等等。可是不幸投資失利,虧了500萬,他經過一番冷靜理性的思考,想通了,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人生在世,錢夠用就好,何苦汲汲營營追逐套利。想一想,有人賺了錢,卻失去健康。還有人賺了錢,卻忽略親子關係與家庭和樂。更有人一開始賺了小錢,後來貪心投資更多,虧到傾家蕩產。自己雖然虧了500萬,但還有一份工作可做,吃穿簡單一點,日子還是可以過,健康平安最重要。這就是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內心基本上對於色(物質,例如錢、欲望)還是存在的,只是經過理性的思考,可以看開了,可以接受無常,面對問題,接受現實,隨順因緣,內心不受影響。這裡的觀是指觀想,經過一個轉念的過程,得自在解脫。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完全看開了) 第二種解脫與第一種解脫都是看開了,差別是第二種解脫內在的境界更高一點,內心對於所有的物質,已經可以不受影響。例如錢,可有可無,沒有得失心,不需要追逐,該來就會來,來也很好,不來也很好。甚至是不會想到這個事的境界,或是說錢、物質、這些事情,他已經不會起心動念。所以不只對外界的事想開了,內心也想開了,內無色想,所以我說這是完全想開了。 3. 淨解脫身作證具定住(真正清淨了) 淨是指清淨,不受外塵的影響,內心清淨自然解脫。這需要一段過程的自我要求、自我修練。例如,一個人,持齋戒吃素二十年,對於食物可以得清淨。一個人,用心做志工一輩子,可以縮小自己,解脫束縛得歡喜自在。一個人,恒持善念布施,可以得清淨心,輕安自在。一個人,修忍辱行,被人誤解、羞辱,可以不生氣,可以自在以對,是真清淨。當種種的修行具足時,不論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可以達到清淨的境界。要特別強調的是「身作證具定住」這幾個字,因為淨,清淨心,要知道很容易。一個字「淨」,三個字「清淨心」,讀完唸完只要一秒鐘。所以淨不是知道就好,更不是理解就可以解脫,是要去做,以身去體驗,去證明。通過自己真實的行為,自己親身的驗證,才是解脫之道。而且要持續的安住在一種穩定的狀態,不是有時候有清淨,一下子又沒有,要能維持恒定的清淨才是解脫。 4. 空無邊處解脫(不受限了) 布袋和尚有句話:「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收時觀自在。」這就是一種不受限了,空無邊處解脫的境界。能夠讓自己的心,自己的思維,不要受到有形時空的限制,就可以讓自己解脫。所謂心靜自然涼,道理亦同。陶淵明有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就是可以做到空無邊處解脫,這時的心可以在任何地方,可以如處深山老林之中,可以在一處桃花源中,可以留在原地面對問題,可以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地方。心是自由的,是超越的,是解脫的。佛經上講得更傳神,「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空無邊處解脫就是這樣的境界。要修練心量大,要修練看得開加上看得遠,當這些你都會了,也透過練習成為一種習慣,解脫的功夫就修練成了。下次境界來了,你可以很快跳脫,進入空無邊處解脫,不受限制與影響。 5. 識無邊處解脫(無分別心) 佛家講無分別心,莊子講齊物論,其中有段文,「今者吾喪我,女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譯意是:「我(南郭子綦)已經先把我自己的所有的理性活動都放在一旁了,因為以一般的理性知識是無法認識超越性的道的智慧。就像你們平常聽過絲竹管樂之聲,卻未必會去注意大自然的各種風聲,就算領賞了大自然的風聲,卻未必會領會自然本身的無聲而有聲的道理。」修練齊物,無分別心的功夫首先要做到無我,拋掉一般的理性認知,進入真理與真識的智慧。這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的貴賤美醜是因為人心的主觀慾望而起分別的,其實都是相對的,也可以看成一樣的。這就是齊物,無分別心。例如,胖的身材,對有些人而言很醜,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又認為這才是美的標準。住豪宅與住平房,如果認為有差別,是自己的分別心起作用。如果修練識無邊處解脫,以無限多元的角度來分析事物,你會發現這些事物是沒有分別的,是平等的,我們也是宇宙萬物中非常微小的一部份而已,理解此一道理的人可以得解脫。 6. 無所有處解脫(不執著了) 無所有處解脫就是我們熟悉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前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是多麼的重要。「應無所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一個現象上產生執著,不會牢牢不放,因為牢牢不放心就困住了。反過來說,應無所住,就會生出解脫心。例如,一個人受了主管的責罵,如果一直耿耿於懷,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件事,心就被外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反過來,就釋懷了,就解脫了。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得到解脫的心,又有機會生起慈悲心和智慧心,這就是佛和菩薩的境界。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一切放下了) 楞嚴經曰:「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實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一種定的境界,是很高的一種定的境界。當通過前六種的修行,一開始我們會受到眾生、慾望、物質的影響,我們可以修練看開了一直到完全看開了。也可以修練清淨心到完全清淨了為止,還可以修練不受紅塵喧囂的限制與干擾,得到解脫。接著修練無分別心與不執著,讓自己得解脫的功夫更上層樓。當我們能夠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放下一切,這叫解脫。觀想的過程會影響自己的意識,正確的觀想可以讓心得定,也就可以得解脫。其中,有一種定的境界,至極靜妙,不是凡夫俗子的粗想,這種想叫「非想」,而且也不是甚麼都不想,因為通通都不想就會如同愚痴無知一般,所以叫做「非非想」。這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是超越前六種解脫,可以讓我們的意識進入一種「一切放下了」的境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對人對事,遇到考驗時,努力盡人事,但也可以一切放下了,無所束縛,就解脫了。 8.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不起妄想) 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滅受想定就是要修練「照見五蘊皆空」,體會到完全的無感受、想法,不起妄想的境界。這是一種智慧,要經過長期的修行可以達到。身作證具足住在第三解脫講過類似的道理,「滅受想定」不是知道就好,也不是靠理解就想解脫,是要去做,以身去體驗,去證明。通過自己真實的行為,自己親身的驗證,才是解脫之道。「具足住」,是強調要一直做,做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有效果,才是解脫,並且要保持在定的狀態中。我們學習新事物、吃藥、吃飯,都有這種現象,如果吃一碗飯會飽,吃半碗是不會飽的。如果學十年才完全可以學會,那麼,學三年是不具足的。八解脫到了這第八點,就沒有出現解脫的字眼,只出現定與具足住的字眼,應該是告訴我們,解脫之後,要持續的修定,修到定力具足為止,因為定力具足自然智慧功德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