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陀的教義中,「輪迴」是重要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通過清澈的開悟智慧指出:「轉世是萬物的變化存在,尤其是對於有情眾生來說,轉世是讓逝去的生命,在新的身軀生命中延續,也是新的境界;不同的是,一般眾生是在「業力」的牽引下,完全被動地驅使轉世,而證悟者則為了一切眾生,按照慈悲的「願力」主動乘願而來。
包括在越南境內的許多地方,歷史上都有記錄許多真實的「輪迴轉世」故事,因而證實了佛陀的教義是正確無誤的;去年十二月,在「多傑.旺姆.旺楚克(Dorji Wangmo Wangchuck, 1955~)」王太后和「索南.德欽.旺楚克(Sonam Dechen Wangchuck,1981~)」公主,率領的「不丹王室」訪問」越南」期間,再次激發了人們對佛陀「輪迴教義」的再次證實。 尊者「毘盧遮那(白若雜納)仁波切(Vairochana Rinpoche, 2014~)」(太后的次外孫),被認證為八世紀西藏譯經師既偉大修行成就者,「毗盧遮那大師」時隔一千三百多年的首次靈童轉世,他是「蓮花生大士」的廿五位偉大弟子之一,藏傳佛教中「赤松德贊」藏王最早「七賢」(預試七人)之一。 在第一次訪問越南期間,仁波切在「譚道山區」寺院與佛教徒會面時,用英語進行了他的第一次佛法開示《開悟的五個步驟》,純粹來自天生智慧,沒有任何安排或準備,這也讓太后和所有在場大眾感到無比驚訝;他的教誨雖然言辭簡單,但是非常深刻和真實。 (恭錄 上師 開示) 00:25 好的,我將說幾句話,來帶領大家走向開悟之道,有五個步驟可以令人致使「覺醒開悟」。 00:35第一個步驟就是「法喜充滿」,對於萬事萬物皆無執著。 譬如說,我是一個富人,如果我擁有這個東西,而且我對它們產生執著,此刻我必須醒悟~~喔不!我可能會失去這個、我也會失去那個東西。 00:54,第二個步驟,就是「別輕易憎恨他人」,所以你應該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觀點著想。 因此,對別人而言,如果你對他人說出氣話,你自己也會變得難受,或者你會變得憤怒;所以,這樣對他人不好,自己也無法快樂,結果是彼此都無法享有喜樂時光。 01:23 第三個步驟就是「勿行報復」。復仇,就像是別人對你行惡、而你也想對他回報以惡一樣,那會是罪過!正如我在第二步驟中所說的,假如你對人行惡,雙方會變得憤怒,並且冤冤相報、永無止期。 01:53第四個步驟是「謠言止於智者」。舉例而言,假如有人對別人說了我的壞話、而聽聞者來對我說~「有人說了你的壞話」,此時你千萬別生氣、回說「那個傢伙真是壞蛋!」,反而你應該要讚美他,並且你要說有關他的好事,因為如果你也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彼此之間的仇恨,將無了報。 2:26 第五個步驟是「謹記在心,時處修持,無生法忍」。 一切都在你的心智意識裏,如果你已經能夠降伏自己的心智意識於「無生法忍」,那麼你就已經是覺醒開悟的人了。 非常感謝。
0 評論
文/星雲大師 「為什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門的首要條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外,還得從另外一個角度──「為什麼」來看,也就是從「疑」入門。 佛法常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懷疑也是入佛之門。沒有問題,怎麼會有解答?有了問題,有了疑問,引發思索,才能有解答。解答圓滿,心中生信了,然後由正門導入堂奧。所以,禪宗最提倡疑情,先提起話頭,提出問題,發出一團疑情,再參究「為什麼」。 「為什麼」是個很深的問題,也是個微妙難答的問題。簡單的事情,多問幾個「為什麼」,就變得不簡單。「為什麼要吃飯?」「因為肚子餓。」「肚子餓了為什麼要吃飯?」「吃了飯才能飽。」「為什麼吃了飯就能飽?」人們自古以來,把每天吃飯當作尋常的事,若能回答「消化」、「營養」、「排泄」等相關的道理,問題就不簡單了,這也是國父以「飲食」為例,作為他「知難行易」學說的基礎之一。多提出問題,問題也就玄深了。 研究佛學,是希望對浩無邊際的佛法作更進一步的探討。也許有人將信將疑,甚至以懷疑的態度學佛,不過沒有關係,因為佛教不怕懷疑,並且經得起懷疑。懷疑,正可蘊發思想,知性明心,這正是佛教不同於一般宗教的地方。 在此提出並解脫令人生疑的問題,藉以引導大家的思路,走入佛教的正理。 一、一個不算少 萬億不算多 一般人的觀念,「一」是整數的起點(零是近世才被列入數字中,而這裡所談,為能數的東西,零不在範圍以內),萬億是個很大的數目。為什麼「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呢?佛教對於數目、數量不是一筆糊塗帳,也不是多少都搞不清楚。一個很小的數目,為什麼要說不算少?萬億又為什麼要說不算多? 舉例說,一支粉筆的粉末,是很小的微塵。仔細想,這支粉筆的製成,是由石膏、白石灰、顏料、水分組成,工人把它灌入模子,經過太陽曝晒,熱度烘乾,然後成為粉筆。 再想:工人為什麼要製作粉筆?是為了賺錢營生。既要生活,就要吃飯、穿衣;談到吃飯、穿衣,就想到裁縫師和種田的農夫;農夫耕種,又需要陽光、水分、空氣…… 連綿推演下去,這支粉筆是集合宇宙萬有的能量和質量,才能成為粉筆,怎麼能說很少呢? 教室稱為一間,台灣稱為一地,地球是一座星球,宇宙是一個虛空。這支粉筆的一粒粉末與一個虛空,都稱為「一」,那麼,這個「一」不是很大嗎?因此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萬法歸一,宇宙萬有歸於一,一又歸於何處呢?一歸萬法。 在佛教裡,一與萬億不是現象界,不能以多少來衡量。《金剛經》說:「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福德,寧為多否……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一般人以為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數量很多,四句偈數量很少。四句偈講的是簡便、稀鬆平常的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才是難事。其實不然,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數量,總有個數字,凡是有數量的,都是有相、有住。一首四句偈,幾句佛法,看似很簡單,但不相同。 譬如,有人得到一萬、十萬,甚至百萬、千萬元,雖然歡喜,但這一筆龐大的金錢,一直揮霍,不到三年五載就會用完。可是,聽聞佛法後,佛法在八識田中存儲反應,流衍不盡,不但今生可以薰導行為,生生世世都閃爍心海,以迄妙智功成。所以,四句偈的功能,歷劫不泯,大大勝過有為法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二、微塵不算小 虛空不算大 原子、電子、微塵是最小的單元,一般人以為是最小的東西,但在研究佛學者的眼光看來卻不是很小;虛空很大,但也不算很大。為什麼小的不算小,大的又不算大呢?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曾問智常禪師:「佛經上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說:「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 萬卷書我們能讀得進去,一本書為什麼放不進去呢?我們不能把事和理分開,應該把事相和義理融會貫通,這便是心的客觀性和超越性。 藉著這個義理可以了解事相,雖然只是一粒微塵,從這微塵,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粒微塵就是一個虛空,這個虛空就如我們的心,心在哪裡?無形無相,虛空看不到,拿不到,可是這個心卻包含太虛,量周沙界。 其次,以聲音來作比喻,我們在屋裡說一句話,屋外十公尺,肉耳就聽不到了,但是如果有天耳通,不論多遠都能聽到。美國轉播棒球比賽,台灣不但能聽到,而且能從電視看到;我們說一句話,聲聞三千大千世界;投一顆石子到大海,雖掀不起波濤,卻能使整個大海受到震動。因此,雖然一粒微塵渺若無形,但一即一切,也是廣大的意義。 常聽到:「莫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小善可以成大善,積小惡可以成大惡;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小的不算小,大的不算大。 三、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在佛教裡,「剎那」是依心識生滅計算,時間很短;「劫波」是依世界成毀計算,時間很長。一般人也認為,剎那是極短的時間,劫波是最長的時間。「剎那」短到什麼程度?經典說:「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那麼,「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要從哪裡了解? 其實,時間本身不是實體,無可衡量長短。有人感嘆:「人生苦短,只一彈指間。」也有人感嘆:「人生難過,度日如年。」對想念的人而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對開悟者來說:「人生百歲,如石火電光。」時間沒有長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緒顯現。有的微生蟲朝生暮死,完成一生;有的動物壽命比人類長幾倍,也是度過一生。無論長、短,都是一期生命。 除了相對時間外,人生另有超越時間的壽命,不是以時間長短可計算的,如果覺悟這個道理,雖是朝生夕死,也會感到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本來就是如此,天地劇場,有情做客,人,本來就不會死。若不能覺悟,就算人生億萬年,也是浪費人生,虛擲生命。 佛陀在八十歲將入涅槃時,弟子們非常悲傷,因為佛陀將要離開大家,人天眼滅,世界長夜。其實,佛陀是不會離開我們的,有為的肉體雖然消滅,但那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佛陀的法身慧命卻會融入無相的法性裡。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假如佛陀在世間還沒有死,而我們不奉行佛法,那生對他又有何意義?如今他雖離去,而佛法常存,真理永在,這就是佛陀的法性,就像火炬,永遠照耀世間! 有的人僅活幾十年,卻對這世間的影響無限,如僧肇大師及譚嗣同、鄒容先烈等;有人奮發努力,很想有所成就,卻遭遇障礙,歲月漫漫,終於一無所成。長和短完全是一個人分別心的作用。 1914年冬季,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一夜,開大靜時,一聲鐘下,心空際斷,泯無內外,再覺已是清晨,這一夜,像只坐了一個小時而已。 所以,我們不必掛念時間長短,只問所修所學的價值。長與短沒有絕對性的衡量比較,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對時空觀念也有類似的詮釋,可作為參考。(待續) 【刪除無明煩惱,在「八識」的磁碟裡儲存善心念】
凡夫心總是在遇逆境時起煩惱,在順境中得意忘形,即使聽聞佛法,仍然無法深入、發願立志不堅定,故難以達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上人遂在晨語殷勉修行者要開闊心量,至「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且堅定立志不動搖;接觸一切外境,都能「轉識成智」,不起妄心妄念,尚且能將每一件事視為增進自己道業的課題。如此用心體會各種人事物理,「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能增長智慧。 . 接續解說《法華經》中,過去久遠劫前的日月燈明佛與其八王子,代表「心王」與「八識」;八王子隨父親出家,代表心王回歸圓明自然的清淨佛性,所有的意識也就隨之「轉染成淨」。上人指出,意識是六根接觸外境所產生,凡夫心隨境起妄念,總是在貪、瞋、癡之中不斷地造業、起煩惱;煩惱、惡念與善心、善念都會收藏在第八識中,在因緣不成熟之時,能夠潛藏許久,一旦有因緣予以觸發,就又起念造作。 . 人生的恩、怨、情、仇,就像用電腦處理檔案,歸檔存放在磁碟裡,一旦遇事就會想起以前曾經有過種種仇怨糾葛,隨即起於行動報恩、報仇,讓仇怨愈益深結,煩惱複製愈多;智慧者意念清淨,不隨外境妄動,自然不藏煩惱意識。上人深勉大眾運用佛法洗淨「有漏」煩惱,回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的「無漏」智慧,守志奉道,無為無欲。 . 文章摘自: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秋之卷 十月一日 『色即是空』的意思
心經文中有一段不錯的解釋: 「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婦人說,因為丈夫猝逝,覺 得沒有丈夫,活不下去了。 船夫問:結婚了多久?婦人說:三年。 船夫又問:沒結婚前,做什麼工作? 婦人答:在村裡染布。船夫問:那時生活過得如何?婦人說:還算愜意。 船夫說:那時也沒有丈夫,為何活得下去?婦人啞然。 船夫說: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吧,那時一個人,不也覺得快樂嗎? ◎人的苦,來自於「必須」 一位旅館大亨發現,每天都有一位流浪漢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盯著他的旅館看,大亨愈 來愈覺得好奇。有一天 他終於忍不住走向那位流浪漢說:「不好意思,老兄,我想請教 一下,為什麼你每天都盯著那棟旅館看呢?」流浪漢說:「因為那棟旅館太美了,雖然 我一無所有,睡在長凳上,但我每天這樣看著它,晚上就會夢到自己住在裡面。」大亨 聽了很得意,就說:「老兄,今晚我就讓你如願以償,我將讓你免費住進這旅館最好的 房間一個月。」一個星期以後,旅館大亨回來想看看流浪漢住的情形如何,卻發現這個 人居然已經搬出旅館,重新回到公園的長凳上。大亨問流浪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流浪 漢說:「之前我睡長凳上,夢見住在旅館裡,那很好;可是一旦睡在旅館裡,我就夢見 自己又回到硬梆梆的板凳上,真是可怕極了,所以我就待不下去了!」大亨聽了哈哈大 笑說:「原來人沒有的時候也苦,有的 時候也苦啊!」的確,人的苦其實與「有」或 「沒有」無關,而是跟執著有關,如果把得到的東西看成必須,沒有的時候羨慕,有的 時候又恐懼失去,都苦。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語,給人相當高深的感覺,很多人不瞭解其中的意思。 其實這句話並不難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東西」,包括任何物質層面 或精神層面的事物。「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沒有一樣事物是絕對必須的」。 所以「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你會 發現,任何人能從特定領域的苦裡面得到解脫,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發現到這個事實。 我另一位朋友,曾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社工員(那時候叫做「伊甸殘障福利基 金會」),他告訴我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位母親打電話來他的部門求助,她說自己正值青少年的兒子意外撞斷了一根 手指,由於無法接回,兒子傷心地整天躲在房裡,拒絕去上學。 接到電話的社工員說:願不願意帶孩子來這裡做個協談? 這位母親說:「孩子就是 覺得自己殘缺,不願意見人了,我相信孩子不可能願意來到伊甸的。」基金會安排了社 工員前往探視,到了那一天,那位焦急的母親在兒子的房門前敲門,預先告訴兒子有伊 甸的大姊姊要來探訪他,希望關心一下他的心情。但卻有東西重重地拋向緊閉的房門, 並且聽見憤怒的聲音說:「你不要叫人家來,我不要人家管!」約定的訪視時間到了, 愁容滿面的母親前來開門,著急又抱歉地說:「實在很抱歉,我事先跟孩子說過你要 來,但他很倔強,說什麼就是不肯見你。」社工員安慰這位母親說:「別抱歉,我瞭 解,不然讓我來試試看好嗎?他的房間在哪裡?」母親指了指樓上:「就在樓梯口的那 個房間。」社工員說:「好,那麼麻煩您幫我拿一支枴杖到樓上等我。」我們的這 位 社工員是一位撐雙拐,兩腳穿著鐵鞋的重度肢障者,上樓梯的時候需要騰出一隻手來攀住 樓梯扶手,所以需要另一個人將一支枴杖先拿到樓上等候,等一下她上樓後便能重新撐 在腋下。她上樓的方式有點像撐雙槓,完全要用雙手的力氣讓雙腳離地,再落到階梯 上,由於鐵鞋很重,每一次落地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響。 由於社工員上樓的速度很慢,又發出沉重的空咚聲,簡直就像無敵鐵金剛走上樓了。 在房間內的青少年聽到這怪異又可怕的聲響逼近,覺得非常訝異和害怕,他忍不住打開 房門一探究竟,而眼前所看到的一幕給他更加巨大的震撼: 一位兩隻腳都不能動的女孩子,要來安慰只是缺了一根手指的自己! 這位社工員還沒說一句話,這孩子已經覺得自己所有的自憐都是微不足道的了。關於快 樂和自尊,那一根手指是否為必須?已經不言而明了!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 ◎解脫「必須」的禁錮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的確會起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改變 我們的生活形態,而繼續快樂的生活下去,原因很簡單,古時候的人並沒有石油,但他 們不 見得過得比我們不快樂。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便利商店…人就會活不 下去嗎?人就會不快樂嗎?當然不會。 認識到任何的「必須」都只是跟習慣有關,就是自由的關鍵。也就是說,一旦習慣改 變,原先的「必須」就不再是必須了。比如習慣開車的人,就覺得有車是必須;習慣上 網的人,就覺得網絡是必須…但對沒車、沒網絡的人而言,這些都不是必須,也就沒有 失去的恐懼。 蘇格拉底曾經站在買賣百物的市場中開懷大笑:「看哪,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 西,我真幸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