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喻〈化城喻品第七〉
有一條五百由旬(一由旬約七、八公里)遠的險惡道路,沿途盡是荒山曠野、絕無人跡,沒有水也沒有食物,沿途充滿毒蛇猛獸遍布的驚怖危險。有一大群人,想要通過這條險惡道路,前往藏有無量珍寶的地方。這時有位智慧高超的導師,事理通達、經驗豐富,對於沿途各種艱險情況,掌握得非常清楚,有能力且有智慧,可以引導大眾越過這段險惡的旅程。
走到半途的時候,有很多人起了懈怠想要放棄的念頭,因而向這位導師要求說:「我們現在已經疲憊不堪,又害怕又恐怖,實在沒辦法再向前行,況且路途還這麼遙遠,我們想要回頭了!」導師心想:「太可憐了,他們為什麼要捨棄獲得大好珍寶的機會,中途退回呢?」想到這裡,於是施展神通,在險道上大約三百由旬的地方,幻化出一座城池,有很漂亮舒適的房屋,旁邊有大花園,小橋流水,浴池,庭園樓閣,並有很多男男女女住在裡面。並告訴眾人說:「你們不要恐懼,也不要退卻,現在前面有座城,我們可以到城中休息,裏頭非常安穩舒適。你們可以照自己的意思歇息娛樂後,如果還想再前往寶所,就可以繼續前行。」
這時已感到非常疲乏的大眾,聽導師這麼一說,心中非常歡喜,心想:「我們終於可以結束這段痛苦又危險的旅程,安然得到休息了。」於是眾人一起進入化城,疲憊身心得以獲得紓解。導師等待大家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之後,精神體力已經恢復,於是立刻滅卻化城,向大眾宣告說:「你們既然是為了追求珍寶而來,現在我們還要繼續往前走,寶所就在離這裡不遠的地方。剛才你們休息的城是我變化而成的,只是讓你們暫時休息罷了!」
這個譬喻,是佛陀知道眾生心性怯弱,如果一開始聽到一佛乘,覺得非常艱難、遙不可及,就會將成佛之道視為畏途了。佛陀以善巧方便,先說小乘法,如同化城,讓大家可以先有一個成就及安頓的處所。而佛陀真正的意思,是要對治那些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讓他們不要執著於化城的安穩舒適,要了解到這只是過程,應當要繼續前往無上佛乘的寶所。
證嚴法師開示《法華經》的時候提醒我們:「你走到這裡,將自己的煩惱無明去除了,就滿足了嗎?這是一座化城,你難道到這裡就好了嗎?因為前面有無量寶藏在等著我們,若想要去到寶所,就得再向前走。」
所以「若更能前進,直到如來常寂光寶所」。真正的若能在這個地方,再發心、再用功,直到寂靜光明的境界,而不是半途而廢不是修行的究竟,「無罣礙,無罣礙故」,還有塵沙無明,這,應該繼續向前走。所以「如若能可得入如是城」,這樣才可以「見道得理」,到達真實的寶所,才能真正的見聞真理。
所以我們學佛,真正要發大心、立大願。雖然我們行菩薩道,卻也是要再朝向佛的智慧去追求。見思惑,見思斷,但是惑未盡,這就是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在芸芸眾生中體會煩惱,在煩惱中啟發智慧;但是還未到達塵沙完全淨除,慧眼清淨、靜寂清澄的境界。所以他們現在要請的法,就是希望能到達這樣與佛同等的修行目標。學佛一定要「佛道無上誓願成」,未成佛前我們千萬不要放棄,要時時多用心!
走到半途的時候,有很多人起了懈怠想要放棄的念頭,因而向這位導師要求說:「我們現在已經疲憊不堪,又害怕又恐怖,實在沒辦法再向前行,況且路途還這麼遙遠,我們想要回頭了!」導師心想:「太可憐了,他們為什麼要捨棄獲得大好珍寶的機會,中途退回呢?」想到這裡,於是施展神通,在險道上大約三百由旬的地方,幻化出一座城池,有很漂亮舒適的房屋,旁邊有大花園,小橋流水,浴池,庭園樓閣,並有很多男男女女住在裡面。並告訴眾人說:「你們不要恐懼,也不要退卻,現在前面有座城,我們可以到城中休息,裏頭非常安穩舒適。你們可以照自己的意思歇息娛樂後,如果還想再前往寶所,就可以繼續前行。」
這時已感到非常疲乏的大眾,聽導師這麼一說,心中非常歡喜,心想:「我們終於可以結束這段痛苦又危險的旅程,安然得到休息了。」於是眾人一起進入化城,疲憊身心得以獲得紓解。導師等待大家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之後,精神體力已經恢復,於是立刻滅卻化城,向大眾宣告說:「你們既然是為了追求珍寶而來,現在我們還要繼續往前走,寶所就在離這裡不遠的地方。剛才你們休息的城是我變化而成的,只是讓你們暫時休息罷了!」
這個譬喻,是佛陀知道眾生心性怯弱,如果一開始聽到一佛乘,覺得非常艱難、遙不可及,就會將成佛之道視為畏途了。佛陀以善巧方便,先說小乘法,如同化城,讓大家可以先有一個成就及安頓的處所。而佛陀真正的意思,是要對治那些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讓他們不要執著於化城的安穩舒適,要了解到這只是過程,應當要繼續前往無上佛乘的寶所。
證嚴法師開示《法華經》的時候提醒我們:「你走到這裡,將自己的煩惱無明去除了,就滿足了嗎?這是一座化城,你難道到這裡就好了嗎?因為前面有無量寶藏在等著我們,若想要去到寶所,就得再向前走。」
所以「若更能前進,直到如來常寂光寶所」。真正的若能在這個地方,再發心、再用功,直到寂靜光明的境界,而不是半途而廢不是修行的究竟,「無罣礙,無罣礙故」,還有塵沙無明,這,應該繼續向前走。所以「如若能可得入如是城」,這樣才可以「見道得理」,到達真實的寶所,才能真正的見聞真理。
所以我們學佛,真正要發大心、立大願。雖然我們行菩薩道,卻也是要再朝向佛的智慧去追求。見思惑,見思斷,但是惑未盡,這就是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在芸芸眾生中體會煩惱,在煩惱中啟發智慧;但是還未到達塵沙完全淨除,慧眼清淨、靜寂清澄的境界。所以他們現在要請的法,就是希望能到達這樣與佛同等的修行目標。學佛一定要「佛道無上誓願成」,未成佛前我們千萬不要放棄,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