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即是賜予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稱的獅子,來到了上帝面前:「我很感謝你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這整座森林。」 上帝聽了,微笑地問:「但是這不是你今天來找我的目的吧!看起來你似乎為了某事而困擾呢!」 獅子輕輕吼了一聲,說:「上帝真是瞭解我啊!我今天來的確是有事相求。」 因為儘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雞鳴的時候,我總是會被雞鳴聲給嚇醒。 神啊!祈求您,再賜給我一個力量,讓我不再被雞鳴聲給嚇醒吧!」 上帝笑道:「你去找大象吧,他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的。」 獅子興匆匆地跑到湖邊找大象,還沒見到大象,就聽到大象跺腳所發出的「砰砰」響聲。 獅子加速的跑向大象,卻看到大象正氣呼呼的直跺腳。 獅子問大象:「你幹嘛發這麼大的脾氣?」 大象拚命搖晃著大耳朵,吼著:「有隻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鑽進我的耳朵裏,害我都快癢死了。」 獅子離開了大象,心裡暗自想著:「原來體型這麼巨大的大象,還會怕那麼瘦小的蚊子,那我還有什麼好抱怨呢? 畢竟雞鳴也不過一天一次,而蚊子卻是無時無刻地騷擾著大象。 這樣想來,我可比他幸運多了,不是嗎?」 獅子一邊走,一邊回頭看著仍在跺腳的大象,心想:「上帝要我來看看大象的情況,應該就是想告訴我,誰都會遇上麻煩事,既然如此,就要正面來面對這麻煩事! 反正以後只要雞鳴時,我就當做雞是在提醒我該起床了,如此一想,雞鳴聲對我還算是有益處呢?不是嗎?」 證嚴上人靜思法語:「人生的困境如何發展,就在如何解釋、接受,而有不同的結果。」 生氣
有位父親下班回家,一進門就看到十多歲的女兒正在用他的工具修理東西,而工具散落一地,使客廳凌亂不堪,他便不禁開始破口大罵,聰明的女兒在收拾乾淨後跑來擁抱他,然後問:「爸爸,你今天在辦公室裏一定遇到不愉快的事,是嗎?」 這位懂事的女孩瞭解老爸的怒氣不完全是針對她,而是他裏面可能因為別的事受傷了,因此她沒有情緒反應,反而能安慰爸爸,這是極大的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也常遇到類似的狀況? 例如:孩子放學回來重重的把書包一摔,問他發生了甚麼事,他卻不禮貌的說:「你好煩喔!」 太太問先生晚餐想吃甚麼,先生竟不客氣的說:「跟妳結婚這麼久了,我愛吃甚麼妳還不知道嗎?」 先生下班回來看到太太抱著孩子沮喪的坐在客廳裏,便過去關心的問:「心情不好嗎?」 沒想到太太卻生氣的說:「你怎麼到現在才回來?」 在這些情況中,若當事人都認為對方針對你在發脾氣,一定也會開始生氣,不是罵回一句難聽的話,就是用冷漠與迴避來拒絕對方。 因為我們也受傷了,需要自我防衛。 但如果我們能看到:他對我兇,是因為他受傷了,事情就能比較正確的解決。 我們怎麼去面對一個心靈受傷的人呢? 首先,他需要被瞭解,被接納。 媽媽可以對孩子說:「你今天在學校受委屈了,來,告訴我發生了甚麼事。」 太太可以對發脾氣的先生說:「你心情不好,除了我之外,還有誰惹你生氣啊?」 而另外那位先生可以對沮喪的太太說:「一整天在家帶孩子真辛苦,妳希望我現在為妳做甚麼嗎?」 如此對方的情緒一定很快的能穩定下來,在感受到被瞭解與接納後,他甚至可能因剛才失禮的表現覺得內疚。 聖經上寫著:「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的行為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何況我們的親人,絕非仇敵,我們豈不更應如此善待他們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我們自己成為那個敏感、易怒、無理、情緒失控的人的時候,我們也應意識到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曾經受傷,而傷口尚未復原。 就像有次我的腳趾受傷,家人從我身邊經過碰到了它,我痛得大叫:「你為甚麼踩我?很痛唉!」 把我媽媽嚇了一跳,她是故意踩我嗎?絕不是。 其實她只是碰了一下,也不是故意要傷害我。 但若沒有傷口,就算他踩到,我都不會生氣。 我又痛又叫是因為有個未復原的傷口存在,每當別人去碰它一下,或自己不小心踢到,就痛得生氣,也使對方不敢接近我。 心靈的傷口也是一樣,有位朋友在電話中啜泣著對我說:「我覺得我快把我的孩子毀了,他們一點小小的錯誤,就會讓我氣得對他們怒吼,我知道我不該說那些難聽的話,但就是沒辦法控制......」 我對她說:「那是因為妳自己曾經受過很深的傷害,沒有完全被醫治,而他們碰到了妳的傷口。」 這位朋友的傷口是自卑感,不確定自己的價值,以致於當孩子表現不佳,她就覺得被否定了,憤怒只是被否定之後的本能反應。 當我們能瞭解自己裏面尚待解決的問題,再正確的對症下藥,必能成為情緒穩定、別人喜歡接近的人,也能夠在別人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給予最好的幫助。 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先這樣對待別人! 先給出去,你就會看到! 證嚴上人靜思法語:「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不用被杏仁核綁架日本有一則古老的傳說,一個好勇鬥狠的武士向一個老禪師詢問天堂與地獄的意義,
老禪師輕蔑地說: 「你不過是個粗鄙的人,我沒有時間跟你這種人論理。」 武士老羞成怒,拔劍大吼: 「老漢無禮,看我一劍殺死你。」 禪師緩緩地說:「彼為地獄。」 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氣和納劍入鞘,鞠躬感謝禪師的指點。 禪師道: 「彼為天堂。」 當我們火冒三丈,情緒無法平復,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這時要冷靜思考或許能幫助恢復平靜。請參考下一頁的圖,杏仁核是大腦負責「情緒」的中心。這情緒可不是理智判斷決定應該用哪一種表情面對世界,而是很本能的、面對生死存亡的自動反應。
武士聽到老禪師罵他,很本能的惱羞成怒,拔劍要殺他。這就是受到杏仁核的影響,走的是路徑一。 當他聽到禪師緩緩地說,這就是地獄,此時啟動了他的思考腦,也就是大腦皮層,因此恍然大悟,心平靜下來。我們要多修練佛家說的初念淺,轉念深。初念淺走的就是路徑一,做到轉念深走的就是路徑二,就是有思考的腦。常常練習凡事轉念,這樣就可以不用被杏仁核綁架(Amygdala Hijack)了。 作者:高明智(惟智) 冷靜6秒鐘,不被大腦杏仁核綁架片來源 / 鄭佳玲
2013/11/01 · 作者 / 陳豐偉 · 出處 / 康健雜誌 第180期 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是知名的《EQ(情緒商數)》作者丹尼爾‧高曼想出的名詞,生動地傳達出「杏仁核」的重要性。當我們火冒三丈,情緒無法平復,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時,請默念「不要讓杏仁核綁架了」六次,或許能幫助恢復平靜。 杏仁核是大腦負責「情緒」的中心。這情緒可不是理智判斷決定應該用哪一張表情面對世界,而是很基本的、面對生存時,決定生死的好、惡。 原始哺乳類最重要的依靠是嗅覺。聞到這味道有危險(情緒顯示為「害怕」),要趕快逃離,否則會變成食物。這聞起來很好吃(情緒顯示為「喜歡」),我們來做個品嚐美食的動作吧。杏仁核第一時間接受嗅覺、視覺等各種感覺,加上了情緒的判斷,來決定要做不做。 沒有情緒的引導,人類就失去了行為能力。情緒大腦受損的人,理性的思辨能力還在,但生活變得笨拙、失序,因為沒有情緒來協助判斷優先性。但杏仁核談不上理智,它只是負責從我們的情緒記憶裡快速找出關聯,讓我們在類似的場景快速反應。 走在馬路上,聽到背後有風聲,連結到以前差點被機車撞到還被罵髒話的記憶,趕緊閃開,這有可能救你一命。但人際關係裡過分敏感,有時就會壞事。 偏偏杏仁核把這世界當成隨時都有陰謀與危機(雖然有時這也沒錯),而且動作很快。 在主導理智、合作、邏輯思考的前額葉發揮功用前,杏仁核就已經發出訊號。所以常有科學家說人類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動物,以為自己有自由意志,但其實沒有,因為我們往往是用大腦的思辨能力,來為杏仁核的喜好找理由,說服自己照著做。 而「杏仁核劫持」最可怕的是莫名的暴怒、敵意。比如說一位帶著權威又嘮叨的主管纏身過來,杏仁核馬上想起過去慘痛受辱的記憶。過去的什麼事情,你有點忘記了,卻已經被編碼成一串敏感的神經元。主管的幾樣特質讓這串神經元又活躍起來,杏仁核提出危險訊號,你馬上面臨「戰或逃」的紅燈警告。 杏仁核的警示,可以維持18分鐘,激起的神經內分泌作用,可以持續4小時。這壓力逼近的狀態,會激發焦慮、損害認知功能。有些人會選擇逃離,有些人會覺得被逼到懸崖,選擇背水一戰。 5方法拉回情緒主導權 要如何讓前額葉真正掌權?這不容易,不過,我們還是可以試著防止杏仁核的突襲。如果我們知道有「杏仁核挾持」這回事,時時提醒自己,就會有一股力量把自己拉回來。其他以下方法常被提到: 1.停。停下一切你正在做的事情。問一下自己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試著把主導權交回給前額葉。 2.深呼吸。運用類似「腹式呼吸」的技巧,放鬆,抵銷那些突然迸發的壓力賀爾蒙。 3.六秒原則:冷靜6秒鐘就可以讓杏仁核的憤怒化學物質降低。做6次深呼吸、想6件週末要去玩的好事情,讓怒氣消退。 4.讓正向的情緒回來:對憤怒的來源,試著找出值得同理、諒解、或同情的地方,替對方「合理化」。這不容易,但可嘗試找出你們的共同點,找出可切入緩和對方情緒的地方。 5.把自己當旁觀者:有些人深陷暫時無法脫離的惡劣關係,如想等小孩長大才離開不忠先生的中年婦女。我請她們把自己當成冷靜的旁觀者,分析先生是遭遇了什麼(如;從小家庭問題)才會有這種行為模式。當引起憤怒的對象成為被分析的第三人後,對自己就沒那麼重要了。有些人開始快樂地想著5年後離婚要做什麼。 創傷與負面情緒,會加強情緒記憶的鞏固、成形。而痛苦的情緒記憶,又會讓杏仁核容易挖掘、提起,讓暴衝或退縮更常出現。 這惡性循環會讓人陷入長期焦慮、憂鬱,無法脫離。當你發現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杏仁核時,請勇敢地求助。有許多方法可以讓杏仁核降溫,只要你願意付出時間與做改變。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不要輕易去否定
在新加坡的一所小學裡,老師在地上,撿起了一位學生丟在地上的草紙。 發現上面是這個學生的亂寫亂畫,和一串她根本看不懂的公式: 1+1=1 2+1=1 3+4=1 5+7=1 6+18=1 這根本不符合數學邏輯的計算公式,引起了老師的好奇。 老師就把這個交給了校長。 校長看過之後很重視,並和老師商量,如何鼓勵這個孩子,並搞懂這個公式的意思。 他們把這個學生叫來,鼓勵他說:「你特別棒,看到你畫了這麼好的畫,怎麼輕易就把它丟掉了?你應該每次畫的,都交給老師,老師幫你把你的作品收藏起來。 看看你將來到底能畫出多少漂亮的作品。」 於是這個學生就特別地高興。 校長又問他:「另外我們在你的紙上看到你寫的計算公式,哎呀這個難住我們了。 這道題對我們來說太難了。 我們都無法知道這個數字的意義。你能不能幫我們揭開謎底?你能把你的答案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於是這個孩子就非常爽快,開心地公布了答案。 1里+1里=1公里 2個月+1個月=1個季度 3天+4天=1周 5個月+7個月=1年 6小時+18小時=1天。 老師和校長為這位學生由衷地響起了掌聲。 老師和校長沒有輕易的去否定一個孩子,從而沒有抹殺孩子不為人知的正確。 現在看來,在孩子的成長世界裡,潛藏著很多我們成人無法讀懂的正確, 那超乎尋常的潛能被所謂的稚氣和天真掩藏著,等待著我們去為他們開啟和挖掘,那便是一個孩子與眾不同的未來。 在智慧和知識的海洋里,和孩子比起來,我們也尚存太多的無知,不要因為我們的無知抹殺未來的天才。 要記住一點: 在未知的世界,我們的知識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們只是幫他們開啟了大門,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我們的孩子未來是否會超過我們。 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聽到一件事,或是一看到一個現象,是不是常常用我們既有的知識與觀念來認定呢? 學學這位校長與老師,讓我們先退一步再想清楚,不要急著說出口,或許有更多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證嚴上人靜思法語:「多一份對他人的疑慮,就少了一份對自身的信心;否定了世間的一切,對自己的信念也將隨之消失。」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高EQ的人有六種特質: 1. 能夠查覺到自我情緒,並且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2. 能夠查覺到他人情緒,並且願意瞭解與關心他人,有傾聽的習慣與同理心。 3. 非常自律,會遵守對自己的承諾,面對棘手情況也能保持耐心。 4. 懂得與人互動,面對社交場合得心應手。 5. 人際關係良好,可以與人友善溝通。 6. 凡事正向思考,不會陷入悲觀,一個缺了角的杯子,換個角度看,還是一個好的杯子。 高EQ的人有的12項特點: 1. 他們總是不慌不忙 2. 他們不會拒絕新的體驗、新的點子、新的人 3. 他們不會「只」想到自己 4. 他們不會怨天尤人 5. 他們不會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 6. 他們不會緘默不語或突然爆發 7. 他們不會忘記平衡 8. 他們拒絕被負面情緒控制 9. 他們不讓別人左右自己情緒 10. 他們不會讓陷入「理智 vs 情感」的糾結裡 11.他們總是說請、謝謝、對不起,不會對人冷漠 12. 他們感恩與尊重每個人,不會自以為是。 本文參考網路資料改寫 “柏濟第一,諾貝爾第二”的秘訣 讀小學時,諾貝爾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可他的成績卻一直排在同學柏濟之後,屈居班級第二名。一次,柏濟生病住院請假,足足有半個月沒來上學,班上同學都認為諾貝爾再沒有對手,下次考試准能得第一。諾貝爾不理會這些,只是更加刻苦地學習,上課時更加專注地聽講,認真記錄下老師所講的每個要點,生怕遺漏了一點知識。
等到柏濟痊癒回校,班級又進行了一場考試,結果依然是柏濟第一,諾貝爾緊隨其後。同學們都誇柏濟是天才,請了長假還能保住第一名。柏濟搖了頭說:“其實,我是靠著諾貝爾的幫助才考出了好成績。每天放學,他都毫無保留地把課堂筆記送去給我看。”同學們不可思議地瞪著諾貝爾:“你竟然放棄第一的機會不要,反倒去幫自己的對手?”諾貝爾微笑著,什麼也沒說。 成年之後,諾貝爾成為瑞典著名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因為發明了炸藥和一系列軍工裝備,他成為當時的首富,依舊不忘幫助他人,與自己的“同行”分享成就,甚至捐出全部財產,設立基金獎勵那些在國際上對化學、物理、經濟學、生物和醫學等學科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一位助手疑惑地問:“您設大獎獎勵的‘同行’,實際上是您學術上的‘對手’呀!如果他們都獲得很大成就,這樣不就會影響您的地位嗎?”諾貝爾搖了頭,若有所思地說:“要成功,需要朋友;而要取得巨大的成功,則需要強大的對手!”助人者終助己。對手之間不僅可以相互競爭,還可以相互促進。有時幫助對手成功,其實是幫助自己變得更強大。 來源:時代郵刊 《放棄你原來的樣子才能夠改變自己》
有一條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一個沙漠。 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吧!」 當它決定越過這個沙漠的時候,它發現它的河水漸漸消失在泥沙當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 總是徒勞無功, 於是它灰心了 「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 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大海。」它頹喪地自言自語。 這時候, 四周響起了一陣低沈的聲音,「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沙漠, 那麼河流也可以。」 原來這是沙漠發出的聲音。 小河流很不服氣地回答說: 「那是因為微風可以飛過沙漠,可是我卻不行。」 「因為你堅持你原來的樣子, 所以你永遠無法跨越這個沙漠。你必須讓微風帶著你飛過這個沙漠,到你的目的地。 只要願意你放棄你現在的樣子,讓自己蒸發到微風中。」 沙漠用它低沈的聲音這麼說。 小河流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放棄我現在的樣子, 然後消失在微風中?不!不!」 小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概念, 畢竟它從未有這樣的經驗, 叫它放棄自己現在的樣子, 那麼不等於是自我毀滅了嗎? 「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 小河流這麼問。 「微風可以把水氣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 到了適當的地點, 它就把這些水氣釋放出來, 於是就變成了雨水。 然後這些雨水又會形成河流, 繼續向前進。」 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 小河流問。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沙漠回答。 「不管你是一條河流或是看不見的水蒸氣, 你內在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 你會堅持你是一條河流, 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內在的本質。」 此時小河流的心中, 隱隱約約地想起了似乎自己在變成河流之前, 似乎也是由微風帶著自己, 飛到內陸某座高山的半山腰, 然後變成雨水落, 才變成今日的河流。 於是小河流終於鼓起勇氣, 投入微風張開的雙臂, 消失在微風之中, 讓微風帶著它, 奔向它生命中的歸宿。 我們的生命歷程往往也像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成某種程度的突破, 往真善美的目標邁進, 也需要有「放下自我執著」 的智慧與勇氣, 邁向未知的領域。 也許你可以試著問自己, 你的本質是什麼? 你緊抓不放的是什麼? 你要的究竟是什麼? 希望你能了解生命中不一定只有一種形式, 當環境無法改變的時候, 試著改變自己, 只要你的本質不變你依舊是你。 為了達成目的有時候你必須放棄你原來的樣子。 有的時候我們太堅持己見, 還一昧的告訴自己: 「以前就是這樣的啊! 為什麼現在不可以??」 因為現在已經不是以前了, 為了達成目的, 有時我們要忘掉你現在跟從前的樣子;懂得變通, 懂得順應潮流, 才能找到一條生存之道。 朋友們, 您還堅持原來的樣子嗎? 不妨試試~開始改變自己吧!! 假如你不幸福,很可能是,你沒搞懂是什麼原因會讓你感到幸福。不是你交了一個很棒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就一定會幸福,也不是你賺了很多錢就會幸福。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在1998年創立了正向心理學,目的在於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而且有意義。 在他的著作《邁向圓滿》這本書裡,他指出,有5項元素,能構成我們幸福美好的人生。 1.正向情緒:快樂跟愉悅(Positive emotion)通常能讓人產生多巴安的事情都是此類,例如運動、吃甜食、…,或是跟家人在一起、跟喜歡的人擁抱等等,都屬於此類。 2.成就(Achievement)當我們達成了被其他人賦予的目標的時候,我們一樣會感到幸福;又或是我們做到了一件,大家都認為很難做到的事,此時我們也會感受到幸福。 成就這個幸福來源,很容易理解,因為人天生就希望受到重要,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個能受人尊敬的人,而達成不凡得成就,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件事。 3.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指,假如你沒有做任何事,但你可以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開心過日子,你一樣能夠感到幸福。 比如,週末的時候,你沒事就喜歡找自己的好朋友出去吃飯聊天,下班的時候,也喜歡跟家人或好友聚在一起,這些都能夠增加你的幸福感。 塞利格曼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感受到幸福的基礎來源。 4.追求意義:更大更高的目的(Meaning)第四個幸福來源,是一個人所感受到來自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過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 有一天,彼得.杜拉克曾看見工人們正在砌磚頭,他分別對三個工人問說:「你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說:我在堆磚頭 第二個工人說:我在堆一面很大的牆。 第三個工人則回答:我在打造全國最棒的教堂。 同樣一份工作,有人認為自己只是在堆磚頭,有人卻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可想而知,你怎樣看待你的工作,會對你的成就產生很大的影響。 同時,上面這個例子也顯示了,第三個工人對於自己的工作,賦予了極大的意義,而這種意義通常能帶來非常大的工作「動機」。 這種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所賦予的意義,也是一個人的幸福來源,而且通常你所賦予得意義越大,你做這件事情的動機就越強烈。 5.全心投入(Engagement)當我們說一個人有工匠精神的時候,代表他對於自己的工作,是非常認真而且敬業的,不僅僅只是把它當成一份工作看待。這通常代表著,你「全心投入」在你的工作上。 這種狀態,我們有時候也可以稱作心流。 心流,簡單的說,就是比「專注」更為進階的一種狀態,一種時間靜止的狀態。當我們處於心流的時候,代表我們正在全神灌注的投入一項活動,那項活動帶來的挑戰,跟我們的能力旗鼓相當:不會因為太簡單而感到無聊,也不會因為太困難,而感到焦慮。 據說,這種專注的狀態,會令人感到興奮刺激或棒透了的感覺。心流的發現者米哈里.契森米哈里教授,自一九七零年代起就在研究這種現象。 他首度提出心流概念的時候,研究了數千位人士詳細的日常活動,抽取出這種非常獨特的全神貫注。 處於心流狀態的人士,會具備以下特質: 1.完全投入於活動之中 2.感到欣喜或欣快 3.心中澄明: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 4.全然地鎮定與祥和 5.感覺時間是靜止的,或是轉眼即逝 我們處於心流狀態時,會全心全意專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認真到甚至不會注意到時間。 這種全心投入於某件事的狀態,就是我們的第五種幸福來源。 結論馬丁‧賽里格曼提出的這五個構成幸福人生的元素,除了成就之外,其它幾乎都是每個人可以達成的。 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要過一個幸福的人生,跟你賺的錢的多寡,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即使你成就不是太高,你仍然有很多方式,可以感受到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