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你存的錢算多嗎?40 歲以下平均存款數字出爐!「零存款」比例竟創新高
2021/03/26 整理‧撰文 王宥筑 3月 29 日即將迎來青年節,過去一年面對疫情衝擊,青年勞工都過得還好嗎?23 日 yes123 求職網發布一份「青年勞工甘苦談與職場追夢調查」,揭露「青貧族」在存款、收入、工作狀況等方面令人憂心的真相! 三十卻難以而立?青年勞工個人存款僅 13 萬元,近 2 成「零存款」 根據 yes123 求職網調查發現,39 歲(含)以下的勞工「個人名下」的總存款金額創新低!平均只有 13.3 萬元,略少於去年的 13.6 萬元,以及前年的 17 萬元。 其中,存款達到「一百萬元(含)以上」的勞工,僅占 1.4%;甚至有 19.1% 表示,自己「沒有存款(0 元)」,比例破紀錄,高於去年的 17%、前年的 15.4%。假如青年勞工突然失業,有 28.2% 的人透露,自己「完全無法支撐(0 個月)」。 6 成青年勞工有負債:以學貸、貸款、卡債占多數 雪上加霜是,青年勞工不僅存款少,多數還有債務纏身。61.3% 的青年勞工透露,目前自己「有負債」:39.8% 屬於「有負債,而且造成沉重經濟壓力」;21.5% 屬於「有負債,但沒有造成沉重經濟壓力」。 在可複選狀況下,造成青年勞工負債的主因,依序為:「學貸」(49.2%)、「一般信用貸款」(36.1%)、「卡債」(31%)、「車貸」(20.2%),以及「替家人親友背債」(19.1%)、「房貸」(17.7%)、「創業失敗」(11.4%)、「投資失利」(9.5%)。 造成青年勞工負債的主因 選項 百分比 選項 百分比 學貸 49.2% 替家人親友背債 19.1% 一般信用貸款 36.1% 房貸 17.7% 卡債 31% 創業失敗 11.4% 車貸 20.2% 投資失利 9.5% 既然有 6 成青年勞工都負債,那他們的收入狀況,有利於早日擺脫債務嗎?據統計,比起剛進職場時的第一份工作,53.2% 的人表示自己的薪水是「增加的」;29.4% 的人薪水「持平」;但仍有 17.4% 的人薪水反而是「減少的」。 表示自己的薪水增加的人,目前月薪平均比第一份工作多出 9,442 元,假設以 30 歲當基準、出社會 8 年換算,每年月薪約緩步成長 1000 元出頭。在薪水成長幅度緩慢,又背負著債務的壓力下,也難怪青年勞工難有存款! 操勞又迷惘!每日工作 9.4 小時,6 成以上尚未找到職涯方向 在工作投入時間方面,根據 yes123 求職網的調查發現,青年勞工平均「實際日工時」為 9.4 小時;其中在「十小時(含)以上」的,共佔了 41.1%!難怪有高達 73.9% 的人坦言,「會擔心」自己過勞。 除了擔心缺錢,青年勞工還欠缺方向。有高達 68.2% 的青年勞工透露,出社會到現在「尚未找到」職涯方向;其餘 31.8% 屬於「已經找到」的,平均則花了 7.1 年探索。 綜觀前述調查結果,yes123 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認為,由於求職無方向感,加上調薪步伐緩慢,以及工時長、過勞等問題,青年勞工除了經濟壓力大,家庭與事業難以兼顧。楊宗斌建議青年勞工們,在進入社會後,針對自己有興趣的職場領域,再去學習新技能,或者考取證照、補強外語能力,累積未來轉行、創業的實力。 資料來源/yes123 求職網 造成青年勞工負債的主因
猶太人從小家庭教育
完完全全扎根於聖經 五個錢罐的教育, 第一個錢罐就是「十一奉獻」, 第二個錢罐是「奉獻」, 而奉獻的動機必須出於愛,而且是甘心樂意,而不是為了獲得回報,或者是得到更多。 第三個錢罐是「儲蓄」,創世記41章約瑟的儲量法則,當有收穫時,一定要有五分之一是儲存, 倘若需要急用錢時,就不會什麼都沒有,好比那七個荒年,因著有儲蓄,唯獨埃及全地有糧食。 第四錢罐是「投資」,投資理財時,不要急著發財,可以透過觀察與學習,步步謹慎,重要的是不要借錢投資。 第五錢罐是「消費」,避免作月光族就要懂得消費預算,如何做消費預算,建立清楚的記帳習慣。 如此一來,什麼罐子的錢用在什麼地方,就會在這樣的循環中,達到意想不到的祝福。 人們通常會在新的一年剛開始時許下「新年新希望」,包括讀十本書、養成運動習慣、減肥十公斤……等,但研究發現只有8%的人在年終時實際達成他們當初所設下的目標。無論如何,在新的一年裡你仍然可以下定決心,試著去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態或是財務狀況。
財務管理公司MassMutual認為,改善個人財務狀況對於其身心健康會有正面影響。根據調查發現,有高達七成的美國職場工作者認為「經濟因素」是他們最大的壓力來源,而有超過半數工作者也覺得處理信用卡帳單、繳費、貸款等事情讓人非常困擾。因此《Forbes》撰稿人Janet Berry-Johnson整理了MassMutual建議的五個步驟,幫助職場工作者改善個人財務狀況,進而促進身心健康。 1. 立遺囑調查發現,在45-60歲的壯年人裡有高達六成的美國民眾並未立遺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員,請把「立遺囑」這件事情列為待辦事項,以確保你身邊所愛的人受到保障。如果你已經立過遺囑了,在此時也可以檢視一下是否有需要修改的部分。 2. 改善信用分數信用分數,也就是依據信用記錄計算而得的分數。延遲付款對個人的信用分數會帶來不小的影響,因此請確保你每月都有按時繳信用卡帳單或其他費用,或是銀行存款中有足夠的餘額能夠扣繳,以免讓你的信用分數大打折扣。 3. 存多花少「量入為出、開源節流」是改善個人財務狀況的基本功。因此,在新的一年你可以衡量自己每個月的基本花費,並試著節省某些不必要的開銷,增加自己每月的儲蓄額度,而較為適當的方式是每年至少將10%的收入存起來! 4. 退休計畫對於退休,美國有針對勞工需求所制定的401(K)退休福利計劃,而你也應該趁機檢視自己的國民或私人保險的費用額度,看看是否有提高或進行修改的必要;目前有許多銀行都提供針對退休之後所做的存款規劃服務,使你在退休之後能夠安享晚年。 5. 準備緊急預備金當你無預警地遭遇失業、重大疾病,或是家中裝潢或修車等需要支付大筆費用的事件時,有了一筆存在戶頭的緊急預備金,能夠幫助你在支付的同時不會影響你原本所設定的財務計畫,不需要解除定期存款或提前退保。畢竟人有旦夕禍福,辦理醫療或終身保險能讓你在重大傷病或是無法工作時,家人不會因為頓失支柱而陷入經濟困境。 參考來源:Forbes 記者蔡靜紋/台北報導
人人都知道要做退休計畫,但你知道有些常見的迷思反而不利執行計畫嗎?瑞士瑞泰人壽總經理包道霖根據該公司對國人退休規劃所做的調查發現,錯誤的認知會影響退休理財規劃的成效,導致退休理想與現實有差異,建議民眾不妨仔細檢查自己是否也陷入坊間常見的迷思裡。 迷思一:天馬行空的退休生活規劃 在規劃退休時,一般人對退休生活常有過度的期盼,想像著常常出國旅遊、沒事做SPA,使得必需準備的退休金一路被喊高到3,000萬元,甚至億元。 事實上,你若現在不是生活奢華的人,退休後也不可能真的太喜歡奢華生活。再者,通常退休後日常生活開銷會滅少,醫療費用則因年齡漸長而增加;若設定過高的退休金目標,反而會使籌措退休金的困難度加大,建議以所得替代率70%為目標即可。 迷思二:想等經濟責任盡完再準備 大部分的上班族在青壯年時只想到為子女準備教育基金或清償房貸,卻忘了提早為自已規劃一份退休金,等到退休日子一天天逼近,才驚覺來已經來不及準備。 包道霖表示,愈早規劃退休,愈能享受時間與複利累積財富的效果。千萬不要以為距離退休還有很長的時間,而忽略提早規劃的重要性。 迷思三:低估通貨膨脹率的效果 儲蓄是想達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但許多人卻傾向以定存累積財富。由於投資理財過度保守,導致資產成長率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舉例來說,假設你有100萬元存放在家裡的保險箱,預估每年的通貨膨脹率是2%,今天的100萬元,到明年約值98萬元,連續放上個30年,價值會貶為不到56萬元。 包道霖建議宜採取較積極的投資工具,尤其是距離退休還有一、二十年的人,不妨採用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績優股票或投資型保單,只要有適當的投資工具,打敗通膨並不難。 迷思四:高估通貨膨脹率的威力 擔心通膨吃掉你的錢嗎?很多人以為計算通膨要以5%推算,但過去十年,全球經濟較接近通縮,至直近兩年整體景氣翻揚才回升。根據調查,過年十年台灣的平均物價上漲率大概在3%左右,而非一般人以為的5%。建議推算退休金時,應以適當的比率,如2%或3%推算,否則可能造成數字壓力太大,反而降低執行的意願。 迷思五:聽信明牌進行投資 市面上有許多投資理財工具,並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可依據距離退休時間的長短、個人的投資屬性及風險承受度,選擇不同的規劃工具。距退休還有數十年的年輕人,退休金的規劃首重「增值」,年齡愈大、離退休年齡愈近時應偏重「保本」,可考慮全球型基金、年金險、養老險等。 【記者蔡靜紋/台北報導】儘早執行退休計畫,除可減輕準備期間的財務壓力外,專家認為還有兩大額外好處,一是清楚知道人生不同階段的開銷,二是更了解未來該如何節流。 人類壽命愈來愈長,若退休年齡60歲,平均壽命85歲來計算,那麼離開職場後平均仍有二年到30年的漫長退休生活,退休後收入中斷的問題,除了靠國家及雇主提供的退休金之外,個人的退休金要如何準備?要準備多少才夠用?成為退休規劃的重心。 理財專員建議,對於家庭支出估計不能過度簡化;從單身到生兒育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將有不同的開銷,透過這次的計算,可對未來不同階段的生活支出,有更清楚的認知,同時可督促你提早正視人生的問題,以調整適當的退休規劃。 【2006/02/13 經濟日報】 如果你的收入不穩定,還敢自在的玩樂人生嗎?文人DJ劉軒,就是一個敢這麼過的生活高手。
30歲以前的劉軒,曾進了茱莉亞音樂學院又放棄,進哈佛念到可以直升研究所,在當準博士之前竟喊卡,當起背包客流浪各國。這一個走走停停的人生階段,代價超過600萬元,完全由劉軒自己埋單。 30歲後,劉軒回到台灣,做雜誌編輯、當派對DJ、拍電影廣告、主持電台節目、寫書又創作音樂,在作家父親劉墉眼中很「不務正業」。雖然劉軒從不「固定」在一份工作上,也沒有穩定的薪水,卻能在4年前買房置產,今年更完成結婚生女的終身大事,就是靠著5個理財紀律,讓自己和家人可以一起痛快的玩樂人生。 在生活上,劉軒是任性的想怎麼過,就怎麼過;但在金錢上,他卻是時時精算,不亂花錢、不隨便投資。這樣的金錢態度,來自他從小就養成的好習慣。 習慣1》存錢 隨手就存、只進不出 劉軒很小就有一個「會說話」的存錢筒,一投入錢幣,就會有聲光效果,竟因此成為他存錢的動力,更養成「隨手就存錢」的好習慣。直到現在,劉軒還是會隨手將50元硬幣存進特定的存錢筒裡。 有趣的是,小時候的劉軒,存錢的來源就很多元。一個是打工洗車,每次收入多達25美元;另一個是從愛比賽的老爸那兒賺獎金,劉軒表示,劉墉什麼都要比,連衛生紙的捲軸都一根根拿來擺好,當成 保齡球瓶,再用網球丟過去撂倒,輸的人就給贏家錢,只要劉軒一贏到老爸的錢,就「存」到奶奶那兒,而且只進不出,所以存錢的速度很快。 習慣2》記帳 錢快沒了,就想辦法賺 因在8歲就到美國當小留學生,讓劉軒很早就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到了大學後,更懂得自給自足。他用的方法是:收集發票、收據,讓他對於自己的消費,不會到入不敷出的狀況。不管小到買橡皮擦、唱 片還是滷肉飯,大到家具,所有消費的收據都會留下來或記下來,有條不紊地列記在理財軟體Quicken裡,透過Quicken就做好個人財務的管理和檢視,同時還可以查看投資市場的資訊。 後來劉軒考進哈佛,在1年的學費和生活費至少要3萬美元的情況下,當戶頭裡的錢所剩無幾時,就是提醒他該努力打工或創作賺錢的時候了。 事實上,熱愛寫作和音樂的劉軒,從高中開始,就利用課餘時間做翻譯、教鋼琴、當DJ賺外快,求學時期,不但不花家裡的錢,也沒誤了課業。結果,18歲陸續出版個人遊記散文《顫抖的大地》、《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尋找自己》等暢銷書,賺到上千萬元的版稅,足夠劉軒念完哈佛大學4年和研究所3年,並將部分餘錢拿去做投資。 習慣3》投資 4分法投資,先求不虧錢 在哈佛大學升上研究所後,自認金錢態度保守的劉軒,在投資市場容易緊張而誤判,於是透過理專進行投資,他在挑理專時就像選醫生,「醫生除了醫病還要醫人,理專除了理財還要會理情緒。」劉軒說。 對於投資,劉軒也有一套規畫,他會將準備要投資的錢,做「4分法」的資產配置:1/4投入高風險、高獲利的美國股票;1/4布局美國穩健配息藍籌股;1/4投資全球區域型基金;1/4放在固定收益的美國債券相關商品。 財務顧問屈立楷表示,對於收入不穩定的人來說,劉軒資產配置相對安全穩健,有獲利時,又能多圓一個夢;但就算市場不好時,虧損也不會傷到本。 習慣4》設定安全水位 行有餘力,才買奢侈品 在念書時,劉軒不靠父母的金錢援助,而靠自己打工存錢,所以他很清楚:賺錢不易,存下來的錢可以花掉,但不能花光,一定要留一些本,才有餘力做夢。 因此,劉軒的存款一定要維持在一個基本水位之上,衡量的標準是,即使完全沒工作收入,單靠存款產生的利息,也能養活自己。像劉軒做投資、四處旅遊的花費,都是用「安全水位」以上多出來的錢來支付。 而在花錢上,劉軒其實很節儉。像當初他從阿拉斯加出發,到英國、南美洲、加拿大,繞了半個地球回到美國,一年時間,他就像許多壯遊的背包客一樣,住過簡陋的青年旅舍,喝過水龍頭流出來的泥水。這一趟流浪,只花了40萬元,卻讓他找到人生定位,非常值得。 除了旅遊,在日常生活中,他還會用Quicken做圖表,精算花費,例如買車養車趕通告不如坐小黃來得划算,外食遠比買菜回家煮來得省錢。如今這個軟體已深植劉軒大腦,每個月可以花多少錢,什麼時候可以放肆享受,什麼時候又要緊縮預算,劉軒精密的算盤隨時可以啟動。 雖然劉軒隨時提醒自己不要當守財奴,但他行有餘力才增加奢侈品消費。他強調,「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你非買不可的」。尤其在台灣,不需要花很多錢,就可以吃得很好,享受到很多生活樂趣。 習慣5》精明消費 花工夫研究,買下超值屋 但在6年前,劉軒做了人生中最貴的一筆花費決定:買下第一間房子。談到房事,劉軒眼裡盡是甜蜜的滿足,不過他也承認每個月的房貸壓力有點沉重。 趕上SARS風暴期剛過的低點,他利用親朋好友一次團購10戶的談判優勢,把一坪55萬元的預售行情,砍到50萬不到成交。若以目前一坪約80萬元的市價估算,當初不到2,500萬元買下的房子,現在已經增值到近4,000萬元,賺了60%。 幸運買到好房子,並且擔下第一屆管委會主委,劉軒用心把社區經營成好宅,也因為深度接觸,這兩年他開始對房地產投資感到興趣。不過當初支付近500萬元頭期款時,把在台灣累積多年存款全部軋進去的他,還為此動用封存了4年的美國存款,吃老本繳清剩餘的頭期款。所以他表示,會邊看房子,邊存錢,再動手投資。 買房子送給自己之外,劉軒人生第2筆最大單筆支出,就是送給老婆Cardin的70萬元結婚鑽戒。Cardin回憶,劉軒為了要送她這顆獨一無二的婚戒,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鑽石,讀了大量鑽石的書,而且不斷和Cardin討論鑽石的種種細節。「他就是這樣的人,做一件事之前,會先做很多準備和研究。」Cardin說。 靠著理財好習慣、凡事先做好準備,讓劉軒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如今,女兒出生,他也打算把他的金錢習慣傳承下去,為女兒買一個存錢筒,讓她從3歲開始,做家事賺零用錢,鼓勵她把錢存滿,然後「我一定會跟她一起把存錢筒打破」,劉軒想送給女兒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是:「存錢是為了有一天去花用它,而不要為了這個撲滿死守住它。」 【延伸閱讀】劉軒邊玩邊賺 做夢不怕沒本錢 8歲~15歲:養成存錢習慣 打工洗車 和父親比賽贏錢 16歲~18歲:自給自足 教鋼琴、拿獎學金、翻譯版稅 19歲~29歲:靠專長賺錢 出版暢銷書 當DJ、音樂創作 累積近千萬,支付生活費及旅費 30歲~33歲:多元收入,月入目標30萬 用「4分法」投資 投入500萬購屋置產 小檔案_劉軒 [ 隱藏 ] 出生:1972年 學歷: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 經歷:奧美廣告市場分析、《東西男人》(WEMen) 時尚雜誌總編輯 現職:自由工作者 著作:《顫抖的大地》《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尋找自己》《做書蟲也做玩家》《放任心中一百次的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