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去迪士尼樂園?
2019-09-15 由 攜程玩轉全球 發表于旅遊 說到樂園,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想必大部分人都會脫口而出「迪士尼樂園」。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去迪士尼樂園呢? 作為樂園,迪士尼樂園有超多超豐富超好玩的遊樂項目!其次,迪士尼更像是築夢樂園,童年回憶、少女心、英雄夢都能在這實現!最後,它能締造我們的專屬回憶! 作為歐洲唯一的迪士尼樂園,巴黎迪士尼樂園更是多了份歐式的浪漫氣息。今天行李箱來為大家細細剖析巴黎迪士尼的迷人魅力。 豐富的遊樂項目在世界範圍內,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去迪士尼?究其原因,當然是因為好玩啦!即使有時需要排隊,也心甘情願在項目的排隊長龍前等待。 巴黎迪士尼樂園擁有超過50個景點、引人入勝的表演和豐富多彩的慶祝遊行,為遊客提供精彩的旅程。 戳文末「了解更多」購買巴黎迪士尼門票,國慶限時大促ing!在這裡,孩子和年輕人最喜歡的迪士尼故事會變得栩栩如生。孩子們可以追隨他們的夢想,成年人可以釋放內心的自我。在這裡,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直呼過癮的刺激體驗 搖滾過山車 整個巴黎迪士尼速度最快的過山車就在這兒!3秒之內加速到99公里/小時,追求刺激的搖滾愛好者們絕對會大呼過癮! 超帶感的搖滾樂再加上360度大轉彎,帶你感受史上最激烈的搖擺!這裡的聲光視覺效果也非常棒,伴隨著強勁的節拍,可以帶你瞬間回到搖滾黃金時代! 海龜旋轉 海龜旋轉以海底總動員為主題的過山車,是超高人氣的遊玩項目。每四個人坐在一個能360度旋轉的龜殼裡,在海底忽上忽下。 千萬別閉眼哦,夢幻的海底世界就在眼前!許多來過這的遊客都會把它視為影城必體驗的項目。 少女心十足的浪漫項目 花車巡遊邂逅迪士尼人物 每天巴黎迪士尼都會舉辦浪漫的花車巡遊,一輛輛花車有著各自的主題在主幹道上緩緩前行,大家最愛的迪士尼人物們就像從動畫片中跳出來一般,讓人瞬間回到那段童趣時光,激動不已,根本移不開雙眼。 從米奇米妮到唐老鴨維尼熊,從獅子王到玩具總動員,還有大熱的瘋狂動物城和冰雪奇緣等。屏幕上的迪士尼idol一同出現在眼前,伴隨著耳熟能詳的迪士尼歌曲,輕鬆愉悅的氛圍,點燃你最深處的童趣和夢想。 領略城堡的最美煙花 在巴黎迪士尼遊玩,總能望到睡美人城堡粉藍的高塔,它是樂園的中心標誌,為樂園的每一個角落施下奇幻的魔法! 這個童話般的城堡擁有華麗的炮塔,精緻的藍色屋頂,彩色玻璃窗和奢華的掛毯。城堡周圍則被樹木包圍,這裡是大型沉睡龍的家!英雄救美時千萬不要把它吵醒了哦! 當夜晚來臨,絢麗的煙花更是把城堡點綴得更為夢幻!星光燦爛的夜晚點綴著美麗的燈光和瀑布般的泉水。 當煙花在天空中閃爍時,護欄和炮塔也成為了藝術的畫布。一生必看的煙花燈光秀讓迪士尼故事變得栩栩如生,一起銘記這段浪漫而神奇的時刻。 不可思議的築夢樂園 找尋童年回憶 迪士尼幾乎占據了我們這代人的整個童年。小時候看動畫片,《獅子王》里的Hakuna Matata像一句接頭暗號,小姐妹們會為角色扮演哪個迪士尼公主爭搶不已。 羨慕阿拉丁能實現三個願望,也期盼著自己有一屋子的「手辦」,都能像《玩具總動員》裡那樣活靈活現。 長大之後,就開始看迪士尼真人電影。幻想自己的衣櫥能通向另一個納尼亞王國,或許《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瘋帽子並不瘋,拿著鉤子的傑克船長一定還開著「黑珍珠號」在遠航。 正如華特·迪士尼說的那樣「無論怎樣,成年人只是長大的孩子而已。」Adults are only kids grown up, anyway. 滿足夢幻少女心 說到迪士尼樂園,許多妹子不遠萬里前去遊玩,也是為了圓自己心中的一個「公主夢」。哪個女生小時候沒有做過公主夢呢? 而迪士尼就是這個夢想的締造者!在Princess Pavilion,你可以親眼見證公主夢映入現實。迪士尼的公主們齊聚於此,精緻的禮服,優雅的禮儀細節。 每個元素都充滿了夢幻色彩,這不就是兒時夢想過的童話世界嗎!全世界都在催你長大,唯有迪士尼拼命想留住我們的童年。 年少時那些看似荒謬的白日夢,怕那只是一次旅行經歷,也能忘記現實帶來的煩惱,脫掉平日嚴肅的面具,只做屬於自己的「小公主」或「小仙女」吧! 點燃熱血中二夢 來迪士尼遊玩的男同胞們,一部分是帶著孩子或陪女友來遊玩,另一部分其實是來尋回自己熱血中二夢的!我們雖然過著平凡的日子,但內心渴望著不平凡,或多或少幻想過成為超級英雄,保護全人類和拯救世界。 在巴黎迪士尼樂園,你能找回你的中二魂,尋回年少的熱血澎湃,圓你的超級英雄夢。雖然已錯過今年的漫威超級英雄季,狂野冒險的「獅子王叢林慶典」可別錯過哦,慶典將在9月22日結束! 如果說漫威教會我們心懷天下,擁有拯救世界的理想。那麼《獅子王》則教會我們怎麼去愛與承擔責任。獅子王主題的各色音樂劇,絕對讓你收穫震撼的觀影體驗、激動人心的澎湃和久違的熱血。 締造特殊回憶 許多人會前往巴黎迪士尼樂園慶祝特別的事情,可能是生日、畢業典禮、求婚或結婚紀念日。 你可以在這與家人或朋友分享美好時光,擁抱美好笑容並在心愛的迪士尼人物陪伴下創造永恆記憶。毫無疑問,那些在巴黎迪士尼拍下的照片,含有彌足珍貴的回憶! 總結 國慶小長假將至,帶上你的愛人、朋友或家人一起去巴黎迪士尼樂園吧!收穫你們的專屬回憶,尋回童趣的美好吧! 為什麼迪士尼是快樂天堂?──無論年紀,我們的心裡永遠住著孩子
換日線全球讀書會 2020/01/17 有人認為只有哺乳動物會玩樂,但研究人員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觀察到俏皮的行為:章魚會玩樂高,烏龜會拍球,鱷魚會騎在對方身上。「大笑」這種人類最真實的喜悅表現,很可能就來自於玩樂。科學家認為大笑的表情是從玩樂時的喘氣聲,和靈長類動物玩樂時的表情演化而來的。編輯導言:有形的事物,如何創造出無形的喜悅?《喜悅的形式》作者英格莉.費特.李是前 IDEO 的設計總監,她探訪所有世界上所有帶來喜悅的地方,歸納出 10 大「喜悅美感」──大至城市與空間設計,小至個人家居布置與造型穿搭,微小改變就能創造更有生產力、更健康、更喜悅的生活。 本文要告訴你:為什麼人人都愛遊樂園?迪士尼讓你感到快樂的背後秘密是什麼?你如何掌握這些「快樂元素」,讓自己的生活處處是天堂? 玩樂是我們獲取喜悅最棒的一種方式,它深植於人類的生活中。 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的考古遺址發現了小孩玩的玩偶、陀螺和搖鈴等玩具。但小孩會拿各種物品來玩,不僅是這些專門設計成玩具的物品,所以玩樂的行為可能比這些考古記錄更早得多。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會玩樂,其中最愛玩的就是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 有人認為只有哺乳動物會玩樂,但研究人員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觀察到俏皮的行為:章魚會玩樂高,烏龜會拍球,鱷魚會騎在對方身上。「大笑」這種人類最真實的喜悅表現,很可能就來自於玩樂。科學家認為大笑的表情是從玩樂時的喘氣聲,和靈長類動物玩樂時的表情演化而來的。 「我們的心裡,都住著孩子」 對於不受責任約束的兒童來說,玩樂的世界與現實生活是混在一起的。幼兒玩的躲貓貓、在公園散步,甚至和父母一起做的任何事,都可以成為想像和嬉鬧的場合。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被告誡「別再玩了」,我們花在功課的時間比休息更多,我們學到正經比喜悅更受重視。當然,大多數人都仍保有童心──偶爾偷偷溜出來打枕頭戰、坐雲霄飛車,或者用舌頭去接雪花。但是,我們釋放童心的時刻很少。 研究認為,社會的目標導向也開始壓抑我們愛玩的天性,甚至從童年時代就被壓抑。「如果你的直升飛機父母為你安排過多的活動,或者你要靠表現好來得到獎勵,玩樂負債就會阻礙你獲得個人的快樂。」布朗已經發現,在競爭激烈的大學講學時,這種「玩樂負債」在他遇到的精英學生當中尤其嚴重。 他認為今天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具備知識,卻不那麼喜悅。「這個文化需要更多玩樂,」他若有所思地說。 「我們心裡仍住著一個孩子,」喜劇演員艾倫.狄珍妮曾在演出時說過,「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每天都需要跟他玩。」她開玩笑說,失眠可能是因為心裡那個頑皮的孩子,因為整天被關起來很無聊,「我不知道為什麼,但到了人生的某個階段我們開始變得厭倦一切,失去了那種孩子的喜悅和幸福。」 吸引無數大人小孩的迪士尼系列。 圖/Shutterstock 迪士尼「保持可愛」,喚起成人的童心 我拿螢光筆描出呼啦圈和旋轉陀螺的輪廓。從上方拍攝的兒童泳池照片,泳池的邊緣是清涼的藍色圓圈。摩天輪、旋轉木馬,幼兒邊唱邊轉圈的遊戲,都描繪出圓弧形。氣泡、球類和氣球:全部都是圓的。在美感上,童年的故事充滿著圓圈和球體。 不只是人類的嬰兒對我們有吸引力,我們也同樣喜愛小貓和其他小動物。但我很快發現,可愛的特徵甚至不需要是生物,就能喚起人們溫柔的喜悅,大大的頭、圓圓的耳朵和毛茸茸的外表使玩偶成為世界各地兒童珍愛的玩具。 小鹿斑比、金絲雀崔弟到凱蒂貓等卡通人物外觀都是圓滾滾、令人喜愛的模樣。這並非偶然,華特.迪士尼非常清楚可愛的力量能引發憐惜之情,據說他在動畫師桌上貼了「保持可愛!」的便條。因此,虛擬的可愛角色面孔和眼睛通常比真實世界最可愛的小動物還更大、更圓。 當然,迪士尼樂園是可愛事物的大本營,喚起人們內在的童心,連大人的心都融化了。可愛的小船和汽車載著一家大小穿梭在色彩繽紛小小世界。大眼睛卡通人物擺出姿勢與粉絲一起拍照。到處都是外觀圓潤的東西,空氣中充滿輕快的音樂。 我最近一次去迪士尼,遇到三位 70 幾歲的兄弟,其中一位穿著白領襯衫,前面繡著經典的迪士尼人物。「我內心就是個小孩,」那位先生說,「我喜歡色彩,喜歡笑聲。我住的地方沒有這些東西,所以如果找得到這樣的地方,我就會去。」迪士尼可能有點太可愛,但它的價值,就在於這裡是大人允許自己玩樂的少數地方。 玩樂的相反不是工作,是憂鬱 一開始,我研究玩樂的美感,是希望為家庭帶來更多的娛樂,但這些研究讓我覺得,美感可能對我們工作和學習的環境產生更大的影響。大多數的辦公室、工廠和學校都缺乏曲線,多數的辦公室還正好相反,充滿了立方體隔間。其中一個原因肯定是成本。 我相信我們會無意識地遵守這種一板一眼的原則,因為我們的工作理念受到工業經濟根深柢固的影響,重視效率和結構,卻犧牲了喜悅和創造力。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環境排除了與玩樂有關的元素,打造出有形的提醒:工作是嚴肅的地方,別把你的童心帶來上班。但正如史都華.布朗觀察到的,把工作與玩樂分開,其實是錯誤的概念。「玩樂的相反並不是工作,」他經常說,「而是憂鬱。」 讓工作與玩樂並行,這種狀態不會一夕發生,但也許把有趣的曲線融入我們的工作空間有助於兩者開始融合。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空間沒有太多控制權,那麼一件具有流動設計感的藝術品,或一些圓弧形狀的桌上小物,也可以為空間帶來更多曲線元素。我在桌上放了一堆小木頭陀螺。每當我遇到問題想不通時,都會轉陀螺,它們會讓我覺得我的思緒仍在流動。 我們構造環境的形狀是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選擇而決定,這些選擇把我們的建築物和道路定型成剛硬、多角的網格,進化過程中,我們愈來愈抽離曾經棲息的蜿蜒起伏景觀。 也許在過程中,這些選擇也把我們帶離原本自然的面向:活潑快樂、創造力、感官享受和喜悅。也許這些選擇把我們帶到的地方,會讓我們忘記以前這些完全屬於我們的本性。安提.羅瓦格相信人們所需要的不是家,而是棲息地,一個真正能支持人類繁榮的地方。雖然羅瓦格的目標很高,我相信我們可以從小處做起。這邊搭一個弧形的頂棚,那裡擺上圓弧的壁飾。這裡裝一個舷窗,那裡弄點毛線球裝飾。圓接著圓,曲線相連,我們可以把稜角修圓,突破世界僵固的框架。 《關於作者》 英格莉.費特.李(Ingrid Fetell Lee)是設計師,也是〈喜悅的美學〉(Aesthetics of Joy)部落格創辦人。她曾在《紐約時報》《連線》《快公司》、PRI《Studio 360》節目、CBC《Spark》節目等媒體擔任設計和喜悅專家。她的 TED 演講獲得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已累積千萬點閱。英格莉曾擔任國際創新設計公司 IDEO 設計總監,也是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產品設計課程的創始教師成員。她擁有普瑞特藝術學院工業設計碩士學位和普林斯頓大學的英語和創意寫作學士學位。 備註:本文摘自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的《喜悅的形式:張開發現美好的眼睛,世界就是最取之不盡的歡樂來源》(Joyful)。由天下雜誌出版社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標準答案
二次大戰時,美國軍方委託著名的心理學家桂爾福(J. P. Guilford)研發一套心理測驗,希望能用這套東西挑選出最優秀的人,來擔任飛行員。 結果很慘,通過這套測試的飛行員,訓練時成績表現也很亮眼,可是一上戰場, 三兩 下就被擊落,死亡率非常高。 桂爾福在檢討問題時,發現那些戰績輝煌,身經百戰打不死的飛行員,多半是由退役的「老鳥」挑選出來的。 他非常納悶,為什麼專業精密的心理測量,卻比不上「老鳥」的直覺呢?其中的問題在哪兒呢? 桂爾福向一個老鳥請教,老鳥說:「是什麼道理,我也說不清。不如你和我一起挑幾個小子看看,如何?」 「能夠這樣是最好不過了。」 第一個年輕人推門進來,老鳥請他坐下,桂爾福在旁觀察、紀錄。 「小伙子,如果德國人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砲打上來,你怎麼辦?」老鳥發出第一個問題。 「把飛機飛到更高的高度。」 「你怎麼知道的?」 「作戰手冊上寫的,這是標準答案啊,對不?」 「正確,是標準答案。恭喜你,你可以走了。」 「長官,只有一個問題嗎?沒有其他要問的嗎?」 「你沒有問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的。」 「是的,長官!」 第一個菜鳥走出去後,進來第二個菜鳥。他剛一坐下,老鳥問了同樣的問題:「小子,如果該死的德國佬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怎麼辦?」 「呃,找片雲堆,躲進去。」 「是嗎?如果沒有雲呢?」 「向下俯衝,跟他們拼了!」 「你找死啊?」 「那搖擺機身呢?」 「是你開飛機還是我開 ? 你都沒看書嗎?」 「長官,你說的是作戰手冊嗎?」 「對,難道叫你看《靈犬萊西》?」 「作戰手冊我有看,但太厚,有些記不清。長官,我愛開飛機,我要替美國開飛機。但讀書對我像讀食譜。」 「什麼意思?」 「我煎蛋、煎牛排都行,我還會幫我老媽烤蘋果派。但要我像食譜那樣講出1、2、3,我就搞不懂了。」 「好,你可以下去了。」 「長官,我是不是說錯什麼?」 「菜鳥,現在不要問問題。」 等菜鳥走出門,老鳥轉過身來問桂爾福:「教授,如果是你決定,你要挑哪一個?」 「嗯,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我會把第一個刷掉,挑第二個。」老鳥說。 「為什麼?」 「沒錯,第一個答的是標準答案,把飛機的高度拉高,讓敵人的高射炮打不到你。但是,德國人是笨蛋嗎?我們知道標準答案,他們不知道嗎?所以德軍一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波,引誘你把飛機拉高,然後他真正的火網就在高處等著你。這樣你不死,誰死?」 「噢,原來如此。」 「第二個傢伙,雖然有點搞笑。但是,越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子,他的隨機應變能力反而越好。碰到麻煩,他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方法越多,活命的機會就越大,像我這種真的打過很多仗沒死的,心裡最清楚,戰場上發生的事,作戰手冊都沒有。只有一樣跟書上寫的一樣。」 「哪一樣?」 「葬禮。只有這樣兒跟書寫的一字不差。作戰都靠背書,那你只能戰死,找不到答案!」 桂爾福經此教訓,重新改造他的測試。 新的測試就會問:「如果你有一塊磚頭,請說出50種不同的用途?」這類激發創意的問題。 不但為美國選出真正優秀的飛行員,也因此創造了「創意測試」,成為現代創意活動之父。 人都有惰性,碰到問題,總會用最快、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 最好有個標準答案,是以前人用過就有效的,這樣就不用花腦筋去想。 久了成為習慣,就不會去思考新的可能。 現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標準答案」。 為了做評量的方便,為了表面的公平,標準答案就是最好的尺,最準的秤。 快又簡單,沒什麼討論空間,只有對與錯,一翻兩瞪眼。 讓我們開始改變吧!嘗試在你日常的生活中, 找出不一樣的答案吧! 或許你會打開另一到門, 成為多人的祝福! 證嚴上人靜思法語:「尋找生命的答案,在於身體力行的體悟。」 Finding the answer to life lies in the experience of doing it yourself. 想成為馬斯克一般的創新鋼鐵人?首先要懂他如何學習!
REUTERS/Brian Snyder 評論原文為《Want To Innovate Like Elon Musk? Know How To Learn Like Him First》,經合作媒體 36Kr 編譯 如果矽谷鋼鐵人伊隆·馬斯克知道我是如何學習開發 Android 的話,他肯定會非常失望。 幾年前,我想自己開發一款 Android 程式發佈到 Google Play 商店裡,我發佈的第一款程式在那個類別裡其實是比較受歡迎的。但如果馬斯克知道我是怎麼學習開發這款程式的,他一定非常鄙視我。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的學習方法和過程與馬斯克遵循的學習方法是完全相反的,現在我自己回想我都覺得我的學習方法是如此愚蠢和低效。 然而問題是,有太多的人遵循和我一樣糟糕的學習流程和方法了,卻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方法是多麼低效,甚至無用。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
為什麼馬斯克會反對我的學習方法呢?我首先說下我自己學習 Android 程式開發的方法: 我在學習通用 Java 庫和函數之前,我是先學習 Android 函式庫。在學習如何執行最基本的功能(如使用 Arraylist)之前,我發而先學如何使用複雜的小部件。 對我而言, 採用這種學習方法的效果並不好。 很多情況下,我不得不去 Google 搜索那些比我已知問題還簡單、基礎的問題。就這樣,我不斷地在學習曲線上前進和後退,無法在學習曲線上保持一直前進的狀態,為此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經過一番思考,我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我學習程式碼的方式上:即自上而下地學習方式。 馬斯克的快速學習方法 (1)專家型通才當我開始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時,我發現了馬斯克的學習方法,並深入閱讀關於馬斯克的各種文章,影片以及書籍。馬斯克總是建議大家從底層知識、底層理論開始學習,建議大家培養遷移學習的能力,而且建議大家能夠做到跨領域學習。下面讓我們具體瞭解一下馬斯克的學習方法是怎樣的。 很多人把馬斯克的成功歸因於他異於常人的工作理念(他平均每周工作 85 個小時),或者他對未來有一種顛覆現實的想象力,還有他難以置信的適應能力。但這些回答都不能讓我滿意。其實很多人都有這些特質,我想知道他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隨著我不斷深入閱讀關於馬斯克的各種文章,影片以及書籍,我注意到一個被忽視的巨大謎點。傳統觀點認為,為了成為頂尖人才,我們應該專注於某一個特定領域。而馬斯克則反其道而行之。他的專業知識覆蓋了火箭科學、工程學、物理學、人工智慧、太陽能等領域。有些人將馬斯克這種人稱為「專家型通才」,專家型通才在各個不同領域廣泛學習,瞭解與這些領域相通的更深層次的原則,然後將這些原則運用到他們的核心專業中。 為了增加我們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機會和概率,我們都必須跨領域學習。如果你喜歡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你可能對這些好意的提醒並不陌生:「要成熟一點,只專注一個領域才能取得成功。」,「不要試圖什麼都瞭解,這樣只會導致你樣樣都不精通。」其隱含的假設是如果你跨領域學習,你只能學習到一些表面的知識,無法做到精通。但專家型通才的成功證明瞭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由於大多數人只聚焦於單一領域,跨領域學習提供了資訊優勢。例如,如果你身處科技產業,其他人只是閱讀科技類刊物,但是你還掌握許多生物學知識,那麼你就可能想出一些別人想不到的點子。反之亦然。如果你在生物產業,但是你同時還瞭解人工智慧,那麼你將比其他只懂生物的人更具備資訊優勢。儘管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去做的人寥寥無幾。我們每學習一個對其他人完全陌生的新領域,都使我們比別人更能將之與現有領域產生聯結。這正是專家型通才的優勢。 (2)「遷移學習」超能力據他弟弟介紹,自青少年時代起,馬斯克就開始每天閱讀不同學科的 2 本書。相比較而言,如果你一個月讀一本書,馬斯克的閱讀量已經是你的 60 倍。起初,馬斯克的閱讀涵蓋科幻小說、哲學、宗教、程式碼、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的傳記。隨著年齡成長,他的閱讀和職業興趣擴展到物理、工程學、產品設計、商業、科技和能源。對知識的飢渴使他得以接觸在學校未必能學到的各種學科知識。馬斯克還特別擅長一種非常特別的學習方式,大多數其他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即遷移學習。遷移學習是指將我們從一個領域學習到的內容程式到另一個領域。馬斯克可以是把在學校中或者書本中學習到知識精髓程式到真實世界中。它同樣可以是把我們在一個產業學習到的內容程式到另一個產業。這正是馬斯克非常厲害的地方。一些對他的採訪都表明他有獨特的兩步法來深化學習遷移。 首先,他把知識解構為若干基本原理。馬斯克發表在 Reddit AMA 上的回答描述了他是如何處理的:「很重要的一點是把知識當作一棵語義樹——確保你理解基本原理,正如樹幹和大的分枝,再尋求樹葉/細節,不然它們就無處依附。研究表明,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更深層次,抽象的原理將有助於學習遷移。研究同樣表明,有一種技巧可以有力地幫助人們憑直覺感知根本原理。這種技巧被稱為「案例對照」。這種技巧被稱為「對照案例」。它是這樣實現的:比如說我們想解構字母 A,並想理解使 A 成為 A 的深層次原理。再比如說你可以用兩種方法完成它。 方法 1:觀察對照案例 方法 2:觀察相同案例 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勝一籌? 方法 1 中的每個不同的 A 提供更多視角讓我們觀察到每個 A 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方法 2 中的每個 A 沒有提供任何視角。 當我們學習任何東西時,通過觀察許多不同的案例,我們開始憑直覺知道什麼才是本質,甚至找到我們自己獨特的解讀方式。這這對我們日常生活中意味著什麼呢?當我們闖入一個新領域時,我們不應該只是採用一種方法或者最佳策略。我們應該挖掘很多不同的方法,解構每一個方法,然後互相比較和對照。這將幫助我們發現最基本的原理。 然後,他將這些基礎原理在新的領域重構。馬斯克的學習遷移過程的第二步將他在人工智慧、科技、物理和工程學中學到的基礎原則在不同領域進行了重構:在宇宙探索領域打造了 SpaceX;在汽車界打造了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特斯拉(Telsa);在火車界打造了 Hyperloop;在航空界打造出了可垂直起飛降落的電動飛機。 Keith Holyoak 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世界上類比推理的頂級思想家之一,他建議大家,為了磨練技能,人們應該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1)它讓我想到了什麼?;(2)為什麼會讓我想到它? 通過不斷觀察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和所閱讀的材料,同時問自己上述兩個問題,你將在大腦中鍛鍊到那些幫助你打破傳統界限、產生全新認知的肌肉。最重要的:這並不是魔法。這只是正確的學習過程 現在,我們能開始理解馬斯克是如何成為世界頂級的專家型通才:多年如一日,他如飢似渴地閱讀,閱讀量早已甩常人不止 60 倍;他涉獵不同學科,廣泛閱讀;他不斷把一些想法解構成基本原理,然後用新的方式重構,再加以運用。最根本的是,我們應該從馬斯克的故事中學到,人們不應該接受那種教條,認為專業化就是最佳通向成功和影響力的唯一途徑。傳奇的專家型通才 Buckminster Fuller 概括了一種思維的轉換,應引起我們重視:「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普遍認為越是狹隘地趨向於更專業,就越有邏輯性,自然性,可取性…但同時,人類已經失去了綜合理解能力。專業化讓個人產生一種孤立、徒勞和困惑的感覺。它同時還導致個體缺乏思考,以及對他人的社會責任感。專業化還造成某些偏見,最終惡性積累,導致國際性的意識形態的不一致,甚至引起戰爭。」 如果我們花時間學習不同領域的核心概念,並且經常把這些概念聯繫到日常生活和真實世界中去,那麼不同領域間的遷移將變得更簡單而快速。隨著我們不斷積累第一性原則和基本原理,並將這些原則和原理在不同領域聯繫起來,我們會突然獲得一種超能力,進階到一個我們從來到達的新領域,並能迅速做出非凡獨特的貢獻。 看了馬斯克的高效學習方法,現在再回到我自己的學習故事上來。我首先學習的是一些細節知識,用馬斯克的話說是樹葉,我試圖在掌握樹幹(基本原理)之前先學習葉子(細節知識),這就是為什麼這些葉子總是在不斷地往下落。 如果我效仿馬斯克的學習方法,我應該按照下面這些知識順序來學習:
你從中發現這種模式了嗎?這是馬斯克對世界看法不同的最大原因之一,因為他把所有問題都打破,把問題中涉及的知識解構為基本原理和第一性原理。這其實並不容易。這個學習過程是非常費力的。要想理解特斯拉為何如此重要,就要瞭解整個交通歷史,這是需要極大的耐心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也非常耗時。 然而,這麼做可以說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一次性投資,正如亞伯·林肯所說的那樣:「如果給我六個小時時間來砍樹,我會將前四個小時都用來磨斧頭。」 一把鈍斧就好像是一個知識塊中的模糊的、排列混亂的想法和真理矩陣。資訊和想法通常需要花更長時間才能穿越這樣的知識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資訊和想法經常會被扭曲或丟失。一個擁有無數細節但是根基薄弱的知識體是站不住腳的,這就好比一棵擁有無數樹葉但是樹幹很細的樹一樣。因此,雖然這個艱難的學習過程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耐心和時間,但這種付出是值得的。 像馬斯克那樣去創新馬斯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的學習方法。他能夠將自己學到的基本原理在新的領域和新的產品中進行重構。 我相信,「重新思考一個產品」這句話對你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馬斯克看來,產品設計就像學習一樣,你需要從頭開始、從底層開始做起。他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人。還記得 2007 年推出的第一款 iPhone 嗎?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大家之所以都記得第一款 iPhoine 是因為賈伯斯堅持要重新發明手機。 最近,隨著特斯拉 Semi 卡車的推出,馬斯克再一次向大家宣佈,他打算重新思考一輛卡車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再一次,他從底層知識、基本理論開始學習,然後逐漸向上移動到細節。並不是所有的製造商都會這樣做,這導致了市場上大多數產品都存在同樣的弱點和缺陷。這些缺陷在長期盛行的不成文的設計規範導致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第一款 iPhone 手機出現之前,大多數手機都有令人討厭的物理按鍵,然後「像馬斯克或賈伯斯這樣的人會過來,看著白板上的設計圖,說:讓我們不要偷懶。讓我們把原有的設計圖都擦掉,重新開始畫一遍。」 正因如此,才成就了馬斯克如此與眾不同的人生。 這是一些最優秀的創新成果誕生的原因所在,他們遵循的是和馬斯克類似的學習方式。如果你也想做出真正強大的創新產品,你首先需要做到像馬斯克那樣去學習。理解了馬斯克的學習超能力,我們對他在進入一個已經存在了 100 多年的產業後,如何顛覆該領域競爭的根基有了一些領悟。馬斯克雖然是大神級的人物,但他的學習方法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並掌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