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德行品淺釋一(摘自證嚴法師-法音集)
體解大道經者 道也道者路也 【證嚴上人開示】(2007年3月14日靜思精舍) 我如果看到《無量義經》,我就很開心,很開心,為什麼開心呢,感覺到說慈濟人都做在這裡,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慈濟人的道場,就是在這一片《無量義經》裡,我們都做到了,可以說道與心契合,那就是最安心、最輕安的。 行入無量法門 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淺釋(壹) (旁白)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以法華三部《無量義經》,作為經典依據,每年全球慈濟人,回到花蓮尋根之際,證嚴上人常講解,其中的重點經文,為大家平日投入的,慈悲喜捨志業行動,作一番經典的印證與對照。 【證嚴上人開示】(2002年4月2日,全球慈誠研習圓緣。)佛教徒不只是講經,也不只是聽經,我向來都一直不希望,把經講得很深很深,我期待著,我們大家要懂得善解,如何來解佛法,所以各位,你們現在手上拿的那本《無量義經》,我希望的是大家懂得,裡面的經,其實是我們現在的世界,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要講話呢,講得現在的人聽得懂,我們要做的事呢,是現代人需要我們去做的,所以佛法永遠都是新的,沒有舊啊。 物換星移 滄海桑田唯有佛法 亙古常新希望大家能懂這部無量義經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世界現在的社會 【證嚴上人開示】 (2002年5月13日,全球慈濟人精進。) 相信大家都知道,師父進佛門之後,給我精神上的道糧,就是這三本經,《無量義經》,是法華的開經,佛陀很簡單、很扼要,開始描述佛陀對弟子的期待,所以從「德行品」、「說法品」,一直到「十功德品」,在《無量義經》,總共有三品,「德行品」開頭,佛陀先顯揚諸佛菩薩的德行,先啟動眾生的信心。接下來,「說法品」,就是佛陀說法的精要,啟開眾生的智慧。但是,終歸在我們身體力行,所以要跟大家,以《無量義經》的第三品,第三品就是「十功德品」,這就是要實行。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我才會常說,做中學,學中覺,開始時我們要先了解,為什麼我們要信佛?為什麼我們稱為學佛者?佛陀有什麼好讓我們學的?德行,德,佛德啊,仰之彌高,佛陀的德行真的是很高很大,從「德行品」中我們能體會到。 法身大士人品典範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 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天 龍 夜叉乾闥婆 阿修羅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諸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俱大轉輪王 小轉輪王金輪 銀輪 諸轉輪王國王 王子 國臣 國民國士 國女 國大長者各與眷屬 百千萬數而自圍繞 來詣佛所頭面禮足 遶百千匝燒香散華 種種供養供養佛已 退一面坐《無量義經》 (旁白)佛陀宣講《無量義經》的,時間地點,約莫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郊外的耆闍崛山,俗稱靈鷲山。當時到場的,有眾多大菩薩、天龍八部,以及佛陀的諸大弟子、各國王室、臣民、大長者等,紛紛帶著自己的眾多眷屬,前來禮敬佛陀。 【證嚴上人開示】 (2008年7月23日晨語開示)看,隨佛佛行的人,那時候已經有萬二千人俱,這在《無量義經》的開頭,我們就會誦到這段文。還有國士、國女、國大長者,無量數的人集合在一起,就是只有一個目的,要來聽佛說法,要來理解佛陀的智慧,對天地宇宙,人與物之間的道理,以外,還有菩薩,大菩薩八萬人俱,這是在經典裡所提出,來聽法的數字,人數有這麼多,這就是要表達了,無論是凡夫、聖人,或者是現在開始追求,跟隨佛陀身邊的修行者,佛陀還是對大家說,諸佛的智慧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可見我們真正要去體會,佛陀的心、智慧,我們還要很用功。 (旁白)與會的諸大菩薩,都是以各自修行,所證悟的賢能德行作為名號,虔心禮敬這些菩薩,可從其名號中,學習他們所擅長的修行方法,與功德成就,何如無憂藏法王子,就是深諳「無憂」之道的,大菩薩,不僅通達一切,能夠修得「無憂」的佛法,證悟「無憂」的各種層次境界,而且以「無憂」為自度度人,傳承弘揚的修行法門,在《無量義經》,這部教導菩薩法的經典裡,首先就介紹這些,覺行圓滿的大菩薩,並接著仔細描述了,他們證悟的心靈境界,以及所能成就濟度眾生的,功德莊嚴,旨在引發讀者的景仰,與效法之心。 是諸菩薩 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 定 慧 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憚寂 常在三昧恬安澹泊 無為無欲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曉了分別 性相真實有無長短 明現顯白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 無礙辯才請佛轉法輪 隨順能轉微渧先墮 以淹欲塵開涅槃門 扇解脫風除世熱惱 致法清涼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熱熾盛 苦聚日光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 遍功德田普令一切 發菩提萌智慧日月 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常住快樂 微妙真實無量大悲 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道 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 護處 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 大船師運載群生 渡生死河 置涅槃岸醫王 大醫王分別病相 曉了藥性隨病授藥 令眾樂服調御 大調御 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 能調無不調師子勇猛 威伏眾獸 難可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密於如來地 堅固不動安住願力 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 定 慧 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無量義經》 【證嚴上人開示】 (2006年6月18日南區及海外培訓尋根)法身大士,大士就是菩薩,這些菩薩的心,已經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這就是在《無量義經》的,法會上,佛陀面對這些大菩薩,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大菩薩?就是身體要守戒,我們慈濟也有十戒,對不對?所以戒,我們現在在人間裡,最能令我們心搖動的,就是那十項,那十項我們若能提高警覺,把我們的心守好,不要犯到那十項,這樣叫做「十戒」。 慈濟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滛不妄語不飲酒不抽菸 不吸毒 不嚼檳榔不賭博 不投機取巧孝順父母 調和聲色遵守交通規則不參與政治活動 示威遊行 人間菩薩的條件,守戒,我們一定要守,戒如果能守,我們的心就能定下來,就不容易被世間的欲、利、名,把我們誘引出去,如果可以這樣,我們的智慧就成就了,能做的、不能做的,我們最清楚,就不會被人拖著轉了,所以這就是戒、定、慧,我們若戒、定、慧具足,自然就解脫,身心很自在,我們的心不會受環境影響,所以知見,「解脫知見之所成就」,我們必定心要超脫。 (旁白)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合稱為「五分法身」,原意指佛的境界,也就是以這五種功德法,所成就的佛身。《無量義經》此處的大菩薩,皆是發大願心,累劫修行,並已證得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等覺的果位,因此能具有五分法身的功德。 戒法身是持戒徹底清淨身口意業皆已遠離一切過失定法身意指真心住於涅槃寂然不動遠離一切妄念慧法身是智慧已經圓滿光明能夠通達一切法性法相解脫法身意指如來的身心已從一切煩惱繫縛中解脫解脫知見法身是實實在在完全瞭知自己已經證得真正解脫的智慧 【證嚴上人開示】(2007年3月8日晨語開示)所以五分法身有前後次序,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脫,由解脫得最最圓融的後得知見,所以這個後得智,意思就是你要經歷經歷,一定要經歷過這些地方,後面我們所得到的,那種圓融、圓滿自在的境界。 (旁白)上人常對慈濟人強調三輪體空,希望大家付出無所求,還要能感恩,這樣的精神如果能夠做到,其實就達到了,具備空正見的解脫,以及解脫知見之所成就的菩薩境界。 【證嚴上人開示】(2006年6月18日南區及海外培訓尋根)所以師父常常說出世的精神,出世的精神就是已經,離開這個世間的紛紛擾擾,名、利、地位互相爭鬥,我們已經離開這種境界了,所以我們叫做出世的精神。不過我們有不忍,世間苦難的眾生,所以我們還要入世,入世去救度眾生,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這就是菩薩。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就是菩薩 (旁白)那麼所謂出世的精神,他的境界究竟是如何呢?在接下來的經文中,對法身大士有進一步描繪,清楚的呈現了禪寂三昧,以及智慧朗照的箇中況味。 其心憚寂 常在三昧恬安澹泊 無為無欲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曉了分別 性相真實有無長短 明現顯白《無量義經》 【證嚴上人開示】(2006年10月30日晨語開示)《無量義經》的這段境界,我們若能體會得到,不只是體會,還在我們的心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若能如此,這是最美最真最妙的心境。 心無掛礙任運自在 其心憚寂 常在三昧恬安澹泊 無為無欲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無量義經》 (2007年1月24日臺中歲末祝福)「其心憚寂,常在三昧,恬安澹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人人都有,跟佛陀平等的清淨本性,這叫做法身,這種法身就是說,我們平常有很多,遇到什麼事情想不通,這個法身就是佛陀的教法,永遠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師父常常跟大家說,「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沒有錯,佛法生活化,人人若能夠去體悟佛陀的教法,我們若是遇到人與人之間,有什麼樣的煩惱,我們用種種的方法去解開,所以過去師父跟大家說,善解、包容、感恩、知足,這都是方法,在對治我們自己的心,別人的心的方法。所以若是充足這些方法,這樣你就是法身大士。 (旁白)慈濟人在各地投入志業之時,言談舉止間,其實已悄然展現了,法身大士的風範,慈濟人幫助司令阿嬤的故事,可說是其中一個例子。 臺中豐原地方有一位老人家,過去曾是領導兩千多人,游擊部隊的女司令,八十多歲的她,如今患有失智症,與曾孫女相依為命,環境衛生無人清理,慈濟人為了幫助她們,一個月內前往拜訪十二趟,終於取得阿嬤的信任。 【證嚴上人開示】 (2007年1月24日臺中歲末祝福。)臺中豐原,有一位司令阿嬤,我們的慈濟人就是這樣,一而再,再而三,一個月裡面去十二、三次,跟她溝通要幫她打掃家裡,一直溝通不來,後來智慧馬上出現的時候,司令,報告總司令,是蔣經國先生,要我們來打掃妳的家,她才乖 乖讓我們打掃,我們三、四十位慈誠和委員,合在一起,為她清出四大卡車的垃圾出來。你看,這不是慈悲菩薩嗎?面對著這麼髒的東西,那顆心要很篤定。 所以其心禪寂,沒有去分別有多臭多髒,沒有,他們的心是那麼靜寂,才能夠走入那個環境中,所以常在三昧,如如不動,我感覺我這一群弟子,實在是功夫,境界比我還高,他們可以恬安澹泊,庶無為無欲,為什麼去付出,無所求,無所求付出,這種叫做恬安澹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慈濟人就是一心一志,沒錯,一心一志。 (旁白)法身大士的境界,表面看來彷彿高不可攀,但其實關鍵就在一心一志, 上人期許慈濟人志為菩薩,當每一個人以助人為生命志願,以修身為生活習慣時,菩薩的品德就在日常行止中,自然而然地培養了起來。因此當我們看到,《無量義經》這一段文時,會發現是有其逐漸深入的,修證層次,首先以無分別心充滿定力,不為世間外境所動搖,也沒有因貪求的欲望,而引起的紛亂雜念,自在安住於澄澈清明心境,此時所立下救度眾生的,弘誓大願,就能永恆持守,進一步又為了履踐誓願,而深入教法,各種隨化度人的善巧方便,就在做中覺、覺中做之間,任運而成。 其心憚寂 常在三昧恬安澹泊 無為無欲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曉了分別 性相真實有無長短 明現顯白《無量義經》 【證嚴上人開示】 (2008年7月23日晨語開示。)我們的心若能常常顧守在禪寂,就是不起心動念,這分定力,我們苦若能心念常常在三昧中,自然我們對外面的境界,自然它就很恬安,很寧靜,心能很安,無論什麼樣的境界來,都不能打動我們的心,就好像靜水,沒有動搖。 但是我們的定力若不足,那種沒有入三昧的正念,只要一粒沙丟到水裡,它就會動了,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恬安,很恬靜的心,這個「恬」字,好像甜,很歡喜,心很清、很明、很歡喜。 有一天,我走到後面,看到一個水池,這個水池,水在流動,但是你去看,很靜,有動就像沒有動一樣,你可以很透明看到裡面的石頭,每一顆石頭,透過水面,所看到的石頭,粒粒分明,它有在動。就好像我們人,隨著日子這樣在過,隨著世間人、事、物,不斷這樣在動,但是,心如鏡面的水一樣,這就是叫做功夫。 我們既然在人生,哪一個人,能沒有煩惱的事在我們周圍,有。但是,我們的心,是不是有那樣的恬靜呢?無論聽到什麼事,會煩惱嗎?會。會生氣嗎?會。那你要對他如何,沒有,沒有怎樣。就是我們還是在凡夫,學佛的過程,你聽到什麼事情,這是不應該的事,怎麼會做這樣的事呢?不對、不對,我們的心是不是有在生氣,有生氣才會說不對嘛,你要如何,沒有,能如何,總是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又要如何。 每個人的心若能夠這樣,一步一步向前,不然我們會覺得說,這哪有可能,我們哪有辦法在禪寂,在三昧中?有啦,我們就是要邊練,練到能恬安,無論什麼事情,善解,已經過去了,心就不會在那裡,惹起了貪、瞋、癡。 最起碼,我們修行人本來就無貪了,不過瞋的環境,常常在我們周圍,我們要如何去壓制瞋火,我們的心就要澹泊,世間物,世間事過去就過去了,何必又在那裡計較呢?不計較,若這樣,自然我們能保持那種的,佸安澹泊。 我們現在才開始修行,這個無量智慧,真的是難解難入,智慧門要進去哪有那麼容易呢?所以我們就要慢慢一直,在紛紛擾擾的人群中,要如何讓我們恬安下來,就要在我們生活中澹泊,不要讓周圍的境界,動不動就被誘引過去,我們若能澹泊,自然無為無欲,無為無欲,我們才能遠離顛倒亂想。 甚深定慧三昧境界 (旁白)2006年底,慈濟已然累積,四十年人間菩薩的經驗,為令全球慈濟人,成長慧命的菩薩道路,永續不斷, 上人正式為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定名,並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這一段經文,作為慈濟宗門的修行心法,而在各場次的開示之中,一句句詳細解釋了,這八句心法的意涵、境界,以及生活應用。 2006年5月22日,在臺南面對慈濟人的,溫馨座談中, 上人以佛陀夜睹明星,成道那一刻的心境,為大眾開示了,這兩句話的真實境界。 【證嚴上人開示】 (2006年5月22日,臺南溫馨座談。)佛陀來人間,六年的苦行就成佛了,所以一直到最最後面的關頭,夜睹明星,那時候的心完全靜寂清澄,煩惱完全棄捨,志玄虛漠就是說境界完全開了,那種志玄,玄,就是很開闊,心地非常的乾淨,心地完全開闊起來,剎那間看到那顆明星,那時候的心完全亮起來,所以,雖然在剎那夜睹明星,眼睛跟那顆天星接觸到,是瞬間,瞬間的覺悟就是,「億百千劫、守之不動」,真理就是在,那一接觸的剎那間,他體會了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那幾句我特別的喜歡。所以你們可以常常拿來念,看能不能心跟佛一樣。 (旁白)上人常對慈濟人形容,「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就像是清水般澄靜,琉璃般透澈,一絲雜染都沒有,這樣的心境,在課誦禮佛之後的,「止靜時刻」,最容易體會。 【證嚴上人開示】 (2002年8月2日,晨語開示。)這個境界,是我最嚮往的境界,最嚮往的,「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個境界,就是每天早上的這個時候,所感覺到的,那種心靜下來,但是,不是停止,好像是與宇宙的生物融在一起,不管是鳥叫、蟲鳴,一直感覺到,土地好像真的在呼吸,那種喜悅,那時我們的意志念頭,會很清楚,我今天應該做的是什麼事,我從開始發願,一路一直走過來,道路有沒有偏差。 (2006年12月16日志業體同仁精進。)所以這種境界,每天的這個時候,給我一個反省,給我一個方向,只要我們的心境靜下來之後,我們往內心世界,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找,去尋找,我生從何來,死何去向。在這之間的人事物,我的方向對嗎?今天有犯錯嗎?人與人之間的是非有紛爭嗎?如果有紛爭,趕快反省,如果沒有紛爭,我們的心應該很篤定。 人和,就是與人無爭則人安,人安、心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事安、心安,與世無爭則世安,世安、心也安。人,這個爭字就是無法靜,若是無爭,心才能靜,假使凡夫有爭端要如何息諍,要如何消滅彼此互相的爭端,當然這就是要有修養。人就是要在修養中,我們才能夠,身心事理,真正安而靜,這就是修行的境界。 (旁白)課誦,止靜總是時間短暫,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面臨,各種可能擾亂我們心境的狀況,那麼要如何才能讓自己,更有修養呢? 【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的心,要時常保持如此的靜寂清澄,我們不要因為外面,紛紛擾擾的無明,來染污我們的心。 (2006年11月29日,桃園靜思堂。)今天早上起來,看到孩子慢吞吞的,現在還不趕快去洗臉,不趕快去吃飯,不趕快將衣服穿好,不趕快……,如果這樣的時候會不會生氣?(會。)要怎麼辦?靜寂清澄,看到不高興的事,一直想要發脾氣,我只是舉一個例子,其實一天當中碰到什麼,人與人之間,假使他不合我們的意,或者是他做什麼事,讓我們很不高興,我們要趕快,讓這一句話浮現出來,這就是背在心裡,外面的境界如何來誘引我們,如何來蹧蹋我們,要讓我們生氣,我們就趕快將這個鎮定劑,趕快浮現出來把它壓下去,就不會發脾氣,就不會被外面,一些很污點的事情,在我們面前就被它染著了。 比如說喜歡抽菸,覺得說我現在很想要抽菸,那個時候就趕快靜寂清澄,菸就不會污染了自己的肺部,很想要喝一口酒,趕快靜寂清澄,讓我們的心時常都很清醒,這是一帖良藥,所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還要守志不動,還有呢?(億百千劫。)要很久哦,不是師父現在說你們現在聽,我離開這裡,你們就忘記了,不是,是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旁白)要能守志不動、億百千劫,聽來好像不太容易,但其實說穿了,只不過在每個當下,做就對了,布施、持戒是如此,忍辱、精進乃至禪定,莫不是如此。 慈濟人在全球各角落,行菩薩道做人間事的過程中,有時也會還到難題,來考驗定力與智慧,有時難免受到阻礙,而推展不開,諸如此類的大小風浪,都是在這樣的心境中,一一度過。而其成果,在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全球慈濟人的浴佛活動中,可說是完全展現。 【證嚴上人開示】(2006年6月7日,志工早會。)把浴佛跟慈濟日、母親節,會合在一起,三合一的大日子,在浴佛過程很令人感動,天主教、基督教,大家共同來,看著看著我好震撼,慈濟人的確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不簡單。你看那樣的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那一種守住了誠、正、信、實,只要你守信、守誠、守正、守實,還要守戒,慈濟的戒,他就可以在這樣不同的國度裡,能讓不同的宗教心服口服,而且行動,用行動來做響應與支持。 看,在南非,藍天白雲(黑人菩薩),代替我在解說,四十年的慈濟事,雖然信仰不一樣,但是慈濟這一念心,絕對不搖動,他們要來這裡浴佛,在這一個小學浴佛,他們要跑多少路,你們知道嗎?兩百八十公里來浴佛,這種不同的地點,幾百公里,他們要集中在這個地方,各位,想一想,他們真是我的人品典範,不是我的人品典範,是我感覺到他們是我的典範。 他們守誠、守信、守戒,誠、正、信、實,還要依教奉行,用長久長久的那一種,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種的心志來鋪路,路要用時間來鋪,這麼長久的時間,他們都守住這一念志,才能把愛開闊展開,一寸一寸地鋪上來。 (旁白)守之不動的精髓,在於億百千劫,因此不只這一生還有來生,更有生生世世,所以上人常說,菩薩道的道場是圓的,先走的人跑得快,或許什麼時候繞了一圈,又會出現在你我的身旁,向我們合掌問好。 【證嚴上人開示】 (2007年1月3日,雲嘉南幹部會議。)我們的慈濟人,從第一個跟師父走,一直到現在,生命很難說,他又回來了,所以有一些孩子,很奇怪,只是看到,他就會拜,不然看到電視就會頂禮,他們的父母或是阿公、阿嬤說,奇怪,假如看到師太、師公,在電視上出現,他就馬上跪著一直拜一直拜,就會問說你是第幾號來的,這真的實在是,道場是圓的,何況從我們開始一直走過來,一直看到八、九十歲的老菩薩,他還是穿著慈濟的服裝,還是說慈濟話,他們的心很定,四十多年走過來,他們都還是一心一志,所以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還有那一些老人家,我若問說,你的心有沒有顧好?他說:「有,生生世世。」我說如果生生世世,你若是先走,以後可能師度徒,徒度師,這樣子就是圓的嘛。 (旁白)人間雖苦,卻有許多法親一路攜手陪伴,或許去去就來,或許常在左右,不過在這菩薩道上,卻總是充滿歡笑,因為對於這一群不退菩薩而言,人生是一趟又一趟的遊戲人間,在每一個幫助別人,修正自己的動作中,法喜充滿,歡喜自在,也正因為這一份,清澄而輕安的心境,所以在不拾眾生,而倒駕慈航之時,卻是生生世世,來去自如。 不捨眾生所以志為菩薩心無掛礙所以自由自在 【證嚴上人開示】 (2006年5月14日,全球慈濟日。)我期待慈濟人的心,就如那一種靜寂清澄,就如清淨的琉璃,但願能在志玄虛漠,在全球每個地方,大家都有這一分的定點下來,要守之不動,希望他們的志在全球,希望人人的意願就是要堅定,所以要守之不動,而且億百千劫,就是要落實在全球每個地方。 (2007年2月16日,加拿大幹部研習。)我們要四大八印,同時引航到全世界去,希望你們就是要各就各地,透澈琉璃的清淨大愛去付出,可以大家共同合心,雖然在南非,雖然在加拿大,還是同樣的一條法脈,也是同樣的一家親,這是對大家的託付,希望我們未來的慈濟在國際間,為佛教、為眾生,真正能付出。 感恩大家這樣用心,愛的付出,這一本(《無量義經》)大家要看,哪怕是每天,看一看,自己去想一想,這一點是我們做到的,就知道要有信心就是說,師父說的話、跟師父說要做的,的的確確是一條路,開闢了這一條路,這不是用說的,你們都在鋪路都在做,你們鋪到哪裡,你們就是走到哪裡,這就是菩薩道。 好吧,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