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9《靜思妙蓮華》內修淨行外修諸善 (第568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富足人生當惜福,有福同享受人敬,黠慧燃燈照菩提,正道妙法無等比。」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幰蓋:喻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覆蓋一切。 ⊙寶繩交絡:寶繩喻四弘誓願。為不忍眾生苦,必修無生法忍,則內修淨行,斷盡諸惡言「功」,外修諸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不致散失,故有交絡之義。 ⊙垂諸華纓:諸華纓喻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之四攝法。 ⊙一、布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樂法則布施法,生淨愛之道。 ⊙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大愛之道。 ⊙三、同事攝:謂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霑利益,由是受道。 ⊙四、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此生大愛之道。 ⊙重敷婉筵:「婉」,華美姿態;「筵」,鋪地席而坐,喻為安穩之處。 ⊙安置丹枕:「丹枕」止息之具,喻赤誠之心,滅受想定;或通指一切禪定言,以三業清淨,因戒生定故有諸禪。以上釋大車。 【證嚴上人開示】 「富足人生當惜福,有福同享受人敬,黠慧燃燈照菩提,正道妙法無等比。」 富足人生當惜福 有福同享受人敬 黠慧燃燈照菩提 正道妙法無等比 人生若能夠知足,就是最富有的人生。這種富有、知足,自然富而有餘,富得有剩餘,那就是因為我們還能夠,幫助別人、造福人群,這就是最富足的人生。假使我們若一直覺得,「不夠啦!我若要幫助人,也要等到我感覺有餘的時候。」人生,什麼時候才有餘?我們若不及時趕緊行善、造福,光為了賺錢,永遠不夠,這樣白白就是浪費了一輩子。而我們若每天能夠為善、造福,造出去的,這就是我們得到的。 有福,我們要和大家同享。光是我一個人富,我一個人有福,周圍的人人都是貧,這樣我們也不會快樂。我們應該要住的地方,「擇不處仁,焉得智」。我們要選擇住的地方,就是要有一個很富有的社區、富有的社會、富有的國家;我們若生在富有國家、富有的社會、富有的家庭,這樣我們才是真有福。這個富有,是什麼的富有?是德,「德潤身,富潤屋」。富就是潤,滋潤著。我們住的周圍環境,所以,住的周圍環境,若人人都是在造善,人人都是在造福,這個環境是最富有,這個國家就是最富強的國家。同樣的,人人造福、人人富而有德,這就是最有福的人生。所以,「有福同享受人敬」,彼此之間有愛、有敬,這不就是最幸福的人生嗎? 除了福以外,還需要智慧,「黠慧燃燈照菩提」。我們人人這個智慧,就像燈火一樣,人人心靈的富有,那就是人間的光明。所以「智慧燃燈」,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心,來看世間。就像一支燈火,從這大盞燈火,將它引過來,我們的心地,也光明起來了。千千萬萬人,來引這盞燈過去,千千萬萬人的心燈都亮起來,這不就是整個社會、人間,就全都有行、有福、有德呢?這是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引導眾生一條的路,那就是菩提道。 我們要將這個心燈點亮起來,自然我們就看到這條路了,所以說「黠慧燃燈照菩提」。就是這條路,我們照出來了,不是我們自己走而已,還可以讓大家依照這條菩提道,走得很安全,很光明、很安全的路。所以我們要發心,我們要將路鋪得平。 這就是說我們如何來學做人。五戒、十善,還要多聞法,瞭解之後,我們能將我們的心,時時正向、正道,讓我們的心不再受污染。欲念一生,那就是煩惱複製;而若是心很清淨了,瞭解了道理,佛陀還再教我們行六波羅密。 「自利」,我們自己的心,已經覺悟了、瞭解了,道理清楚了;你要趕緊,這個菩提道很直,引導人人走入菩提道來,用你的智慧,引導人人走入正道。這「正道妙法」,走得讓我們很康莊大道,非常安穩,這是最微妙「無等比」。 讓人人都和我們一樣,能夠歡喜接觸佛法,這就是「正道妙法無等比」,這實在是最歡喜的事情,這就是我們要日日用心。 我們前面,好幾天來,一直在描述著那位長者,以及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譬喻「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三界,完全依靠著,釋迦牟尼佛覺悟之後,這個法,希望能夠保持,人人的心靈自性。用種種的方法,「你喜歡小車、中型的車、大型的車,來,快出來,全部都要給你們。」出來到外面,他就輔導他們:「你看,這輛大車這麼大,不只是一輛空殼的車,而且裡面裝潢得很富麗堂皇,裡面安裝了非常多珍奇的、很好玩的東西。看,你愛什麼樣的車?」希望人人所選擇的,就是這輛最富有、堂皇的大車。 舍利弗 爾時長者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其車高廣 眾寶莊校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下面這段(經)文,就又再次表達,「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又於其上 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 而嚴飾之 寶繩交絡 垂諸華纓 重敷婉筵 安置丹枕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段(經)文,要知道這輛大車上面,除了裡面所裝飾的東西,外面也是同樣,「其上」,在這輛車的上面,「張設幰蓋」,就像整輛車將它罩起來,罩子,那個車,掛像以前人說的蚊帳,保護這個環境,不要讓蒼蠅、蚊子進來。但是那是一個譬喻,現在所說的「幰蓋」,那就是很莊嚴。 「幰蓋」就是譬喻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覆蓋一切,也就是我們若要平平安安,就像不要被蚊蟲咬到,要保護,和這樣的意思一樣。 幰蓋: 喻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 覆蓋一切 「幰蓋」是我們人人要保護著,保護著我們的心要很健康,健康的心要很美,最美的心,那就是「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 你若有慈心、有悲心,你看人人,你全都愛,慈悲嘛!希望人人幸福、希望人人平安,人人有苦、有難,我們就不忍心。「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種別人的幸福,是我的幸福一樣,所以,為既然他的幸福,是我們的幸福,我們應該要創造幸福給人人,這叫做大慈。我們不忍心眾生的苦難,我們不忍心任何一個眾生受苦。他有苦,和我有苦一樣,要如何讓這些人的苦,趕緊去除,拔除了他的苦難,就是拔除我們心的苦難,這叫做慈悲。 「喜」,看到大家幸福,我歡喜。看到別人有所缺乏,我就趕緊「捨」給他,讓他能滿足無缺乏。這叫做慈悲喜捨。 還要再四無量心,大慈無悔,我們付出,一點都不後悔。這大悲無怨,為眾生付出,一點都不埋怨。大喜無憂,我們為眾生付出,不為自己,不會去考慮,我給別人幸福,我是不是……?沒有這樣的考慮,只要人人幸福就對了。我們願意捨,為眾生捨而無求,付出無所求。這叫做慈、悲、喜、捨,也就是四無量心。 付出,我們從我們的內心,源源不絕像湧泉,你如何付出,你就如何富有,這是譬喻這個「幰蓋」,覆蓋了一切、保護一切,保護眾生,必定要慈、悲、喜、捨,還要很開闊的、無量的心,這是表示「幰蓋」。再來就是「寶繩交絡」。寶繩交絡,「寶繩」就譬喻四弘誓願。四弘誓願,那就是不忍,不忍眾生有苦難,這就是我們的四弘誓願。 寶繩交絡: 寶繩 喻四弘誓願 為不忍眾生苦 必修無生法忍 則內修淨行 斷盡諸惡言「功」 外修諸善滿曰「德」 又德者得也 修功所得 故名功德 不致散失 故有交絡之義 「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度眾生。「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入眾生群中去,我們不能有煩惱的心,保護我們的心還是清淨。在苦難眾生中,要見苦知福,我們要愈做愈歡喜,這就是要生起不忍的心,不忍眾生有苦難,我們就要修行,修出了那分「無生法忍」。 不論是在世間,這個大環境,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等等,讓我們很難受,我們也還要忍下去。忍得,不論是,大乾坤的四大不調,或者是小乾坤、人與人之間,心不調和,我們聽到什麼聲音、看到什麼臉色,我們都要忍。所以這叫做「無生忍」。在這個苦難中、煩惱中,我們的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就是保持著我們這念心,這叫做「無生法忍」。自然內修就是淨行,我們的內心要修淨行,斷盡諸惡,這樣叫做「功」。 「外修是諸善圓滿」。有很多、很多的善,行一切善、造一切福,在人間所有的善法,我們都很圓滿,這叫做「德」。就是對人都很圓滿,常常說,做人若成功,做事情就成功,自然道理就圓滿。所以,人若做得圓,事就會圓;事若圓,道理就圓,同樣,所以這叫做「德」。人格圓滿就是「德行」。 對內,我們有修行;對外,我們有這樣做,所以「不致散失」。這樣凝聚、完全圓滿,沒有散失掉;內有修、外有行,沒有散失這個「功德」,這叫做「交絡」,叫做「繩寶交絡」,就是一切層層覆覆,裡裡外外用功,身體力行、這內外一致,這樣不散失,叫做「繩寶交絡」。 接下來,再說「垂諸華纓」。那就是「華纓」譬喻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法。 垂諸華纓: 諸華纓 喻布施、愛語、 同事、利行 之四攝法 我們布施,我們富而有餘,所以我們應該要布施。 第一、 布施攝 謂若有眾生 樂財則布施財 樂法則布施法 生淨愛之道 布施,有財施、法施。財施就是身外物,我們都願意給人,或者是無畏施。工作,你做不來,沒關係,我幫你出力一起做。地板這麼大一片,你掃不完,來,我幫你掃。等等,這麼輕微、簡單,我們若願意這樣一直去付出,當然凡事我們都肯去幫忙,這也都叫做「布施」。 愛語。因為你平時,很願意幫忙人,而且說話都很有道理;有人在煩惱,我們就趕快膚慰他;這也就是愛語。有不懂的地方,我們趕緊引導他。這都叫做「愛語」。 第二、愛語攝 謂隨眾生根性 而善言慰喻 使因是生大愛之道 再來就是「同事」。我們天下間,不只是大家在一起,我們有志一同,大家來做一項事情,這全都是叫做同事。有緣在一起,難免就是人、事、物等等,我們若能夠有餘,多幫忙、多引導,我們得到法,多分享,若能夠這樣,同事度。 再來就是「利行」。,利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益眾生,這就是我們所修的方向。 第三、利行攝: 謂起身口意善行 利益眾生 使由此生大愛之道 第四、同事攝 謂以法眼 見眾生根性 隨其所樂 而分形示現 使同其所作霑利益 由是受道 所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等等,這都是我們必行之道,也是菩薩道。這樣重敷婉筵。它就是是很華麗的這個裝飾。「筵」就是鋪地,不只是上面裝飾得很美,在地面也鋪得很平坦、很安穩,走起來安穩、坐起來很舒服。這全都叫做「重敷婉筵」,就是這樣鋪得很平坦。 重敷婉筵: 「婉」 華美姿態 「筵」 鋪地席而坐 喻為安穩之處 好好用心,一切都是不捨眾生,讓眾生能夠平安,能夠有一個安身立地的地方。所以「安置丹枕」,就是表示我們所做的一切,除了讓大家有休息的地方,這是一片赤誠的心。 安置丹枕: 丹枕 止息之具 喻赤誠之心 滅受想定 或通指一切禪定言 以三業清淨 因戒生定故有諸禪 以上釋大車 就像修行者,要滅掉受、想定,我們那個心的煩惱若滅掉,我們所接受來的,或者是我們所想的,我們都能夠很穩定,不會因外面的境界誘引,我們就起心動念。我們在穩定中,在這個環境中,也應該像禪定,就是定,這個正思、正見、正道。我們一切的三業(之惡)完全戒除,所產生出來就是戒、定、慧,所以,這就是有禪。 這段(經)文,無不都是希望我們,人人在這個大車裡面,就是行行大乘法,有這麼堂皇、這麼安穩、這麼美的境界,是我們內心的境界,能夠再自度、度人。這叫做大乘法。 這個房子實在是,再裝修起來,是很美,就像這輛車一樣,我們要行在菩薩道中,各位菩薩,法是很微妙,要好好用心,日日精進、時時精進,那就是一念──多用心。 心得專區1016老龍薰法 內修淨行會般若 外修諸善濟眾生 妙慧燃燈照菩提 正道淨法無等比 滅受想定正思惟 提燈照路慈濟行 破有破空離中道 清淨心行六度 無住心行六度 無著心行六度 無求心行六度 行而無行是佛行 人圓事圓理即圓 三輪體空同心圓 正道無行畢竟空 內修淨行 自謙忍讓 無生法忍 真心不增不減 真心不生不滅 惟智薰法香20201016 上人手札 富足人生當惜福,有福同享受人敬,黠慧燃燈照菩提,正道妙法無等比。 今天四點心得
一、 富足人生當珍惜,佛陀法寶如此多。 ⊙幰蓋:喻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覆蓋一切。 ⊙寶繩交絡:寶繩喻四弘誓願。為不忍眾生苦,必修無生法忍,則內修淨行,斷盡諸惡言「功」,外修諸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不致散失,故有交絡之義。 ⊙垂諸華纓:諸華纓喻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之四攝法。 ⊙一、布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樂法則布施法,生淨愛之道。 ⊙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大愛之道。 ⊙三、同事攝:謂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霑利益,由是受道。 ⊙四、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此生大愛之道。 ⊙重敷婉筵:「婉」,華美姿態;「筵」,鋪地席而坐,喻為安穩之處。 ⊙安置丹枕:「丹枕」止息之具,喻赤誠之心,滅受想定;或通指一切禪定言,以三業清淨,因戒生定故有諸禪。以上釋大車。 原來大白牛車的裝飾就是這些大乘佛法的重要法寶,當珍惜。 二、繩寶交絡不散失,有福同享受人敬。 今天聽到上人開示「交絡」時,突然覺醒。 對內,我們有修行;對外,我們有這樣做,所以「不致散失」。這樣凝聚、完全圓滿,沒有散失掉;內有修、外有行,沒有散失這個「功德」,這叫做「交絡」,叫做「繩寶交絡」,就是一切層層覆覆,裡裡外外用功,身體力行、這內外一致,這樣不散失,叫做「繩寶交絡」。 原來,要像編繩索一樣的修行,內修外行,繩索才能牢固。「繩寶交絡」,就是用上面提到的法寶來修行,才不會散失。 三、黠慧燃燈照菩提,佛心我心同師心。 想到我昨天寫的心得,正好與上人開示同一語意,師徒同心很開心。 四、正道妙法無等比,弘傳正法妙無比。 這段(經)文,無不都是希望我們,人人在這個大車裡面,就是行行大乘法,有這麼堂皇、這麼安穩、這麼美的境界,是我們內心的境界,能夠再自度、度人。這叫做大乘法。 這個房子實在是,再裝修起來,是很美,就像這輛車一樣,我們要行在菩薩道中,各位菩薩,法是很微妙,要好好用心,日日精進、時時精進,那就是一念──多用心。 聽聞無上正道妙法,最重要的是傳出去,就會妙無比。所以上人用日日精進、時時精進,最為Ending。 惟智虔誠合十 黃喜三 今日熏法個人心得筆記20201016 關鍵字和下手處 內修誠正信實,是“功”;外行慈悲喜捨,是“徳”。 發四弘誓願,凝聚功德,不令散失。 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入菩提道 心得筆記整理 古人說,不讀法華經,不知佛法之富貴。真如本性的富有,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因為無法想像,所以不敢高攀。 所以有的人,只敢選鹿車、羊車這樣的玩具車。佛陀就是要我們,人人擁有幸福、富有的人生。所以人人都送大白牛車。 富潤屋,徳潤身。富有的秘訣,就是無所求的付出。付出如湧泉,湧泉有多少,就有多富有。且看佛陀所賜大白牛車之豪華。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幰蓋:比喻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覆蓋一切。 ◎寶繩交絡:寶繩比喻四弘誓願。為不忍眾生苦,必修無生法忍。 ◎垂諸華瓔:比喻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取眾生入菩提道 如此,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舍。發四弘誓願,以四攝法攝受一切眾生,自然心地踏實,法喜充滿。 所以就「重敷婉筵,安置丹枕。」坐得自在,躺得安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