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說:有慧根的人,不是天天誦經念佛,而是有這三種境界
《大智度論》中記載,文殊師利菩薩在眾菩薩問修行法門時,曾說出一段驚人之語: "真實慧根不在經卷,而在日用中見性。" 有人說這是在否定誦經念佛的重要性,也有人說這是在鼓勵人們放下修行。 其實都不完全正確。 文殊菩薩此言,正是為了警醒末法時代眾生: 日日夜夜誦經念佛,皆是無用,只有找到正確的境界,才是證道正途。 唐代有一位禪師,法號智通,年幼時就展現出超人的悟性。七歲那年,他在寺院裡聽僧人誦《金剛經》,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寺裡的長老們都說這孩子天資聰穎,必成大器。 智通十五歲時,已經精通三藏十二部經,無論是誰來請教佛法,他都能引經據典,對答如流。漸漸地,他的名聲傳開了,不少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佛法。 智通也因此生出幾分傲氣,覺得自己的佛法修為已經很高。一日,他正在院中背誦經文,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僧從外面走過,聽見他的誦經聲,停下腳步。 智通見有人駐足聆聽,聲音不自覺地放大了幾分。那老僧聽了一會兒,忽然笑道:"小師傅,你背得倒是很熟。" 智通心中得意,說道:"不敢當,我從小就在寺裡長大,這些經文早就爛熟於心了。" 老僧卻搖搖頭:"可惜,可惜。" 智通聽了這話,不禁有些惱火:"老師父此言何意?難道我背得有錯?" 老僧說道:"你背得沒錯,但是你只得其文,未得其義。"說完轉身就走。 智通被這話點醒,連忙追上去:"請老師父指點。" 老僧停下腳步,說道:"你每天誦經,可曾想過經中說的是什麼?你引經據典回答別人的問題,可曾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你說自己通曉三藏,可你的心行可與經中所說相應麼?" 這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智通啞口無言。他這才意識到,自己雖然能背誦經文,卻從未真正理解經中的深意。 老僧見他如此,便說: "文殊菩薩曾說,真正有慧根的人,修行不在念誦多少經文,而在於三種境界的體現。你可知是哪三種境界?" 智通恭敬地說:"請老師父開示。" 老僧正要回答,天色忽然暗了下來,一陣狂風刮過。 等智通睜開眼時,老僧已經不見了。只見地上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著: "若要明白三種境界,且隨我到峨眉山來。" 智通心中大急,立刻收拾行裝,準備啟程。這時,寺裡的方丈聽說此事,叫住了他:"你可知那老僧是誰?" 智通搖頭。方丈說道:"據你描述的相貌,那位老僧極可能是峨眉山的無垢禪師。他早年拜文殊菩薩為師,得到真傳,最後在峨眉山悟道。 只是他為人古怪,從不輕易收徒。你能得他指點,是莫大的福分。" 智通聽了,更加堅定了前往峨眉山的決心。他連夜啟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峨眉山下。 來到峨眉山的智通,在山中苦尋多日,終於在一處簡陋的茅庵中找到了那位老僧。 老僧見他誠心求法,欣然道: "既然你誠心前來,我就告訴你文殊菩薩所說的三種境界。只是這三種境界,可不是用嘴說說那麼簡單。" 說著,老僧帶著智通走進茅庵。 "文殊菩薩說的第一種境界,就是'心如明鏡'。" "何為'心如明鏡'?" "明鏡無私,物來即現,物去即空。真正有慧根的人,心中不存偏見,不起分別,不執著於任何境界。就像一面明鏡,如實反映一切,卻不為外物所動。" 他指著茅庵外的一片竹林說:"你看那竹子,風來時搖曳,風去時挺立,隨緣而動,卻不失其性。我們的心也應該如此,能觀照一切,卻不被外境所轉。這就是第一重境界。" 智通若有所思。老僧繼續說: "第二種境界是'處處是道場'。" "這話怎講?"智通問道。 "很多人以為,修行一定要在寺院裡誦經拜佛。其實不然,真正有慧根的人,知道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修行的機會。砍柴擔水,耕田種地,與人交談,處理俗務,無不是修行。" 他拿起身邊的一個破碗,說:"你看這只碗,它盛飯時是飯碗,盛水時是水碗,不用時就空著。它從不抱怨自己的角色,也不執著於任何一種身份。我們的修行也應該如此,隨緣應物,處處作道場。" 智通恍然大悟:"原來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態。" 第三種境界。 也是最重要的一種。 "處處見如來." 智通正要發問,老僧抬手制止:"且聽我說完。很多人總覺得佛在很遠的地方,所以整天誦經拜佛,希望能夠親近佛陀。殊不知,佛性本自具足,無處不在。" "真正有慧根的人,能在一花一草中見佛性,在一言一行中見佛心。他們不是用眼睛去尋找佛,而是用智慧之眼去體會佛性的遍在。 就像陽光照耀大地,不會分別這是高山還是低谷,佛性也是如此,遍滿一切處。" 智通聽到這裡,忽然淚流滿面:"我終於明白了。以前我只知道背誦經文,卻不知道經中的真意。我執著於文字相,卻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 老僧欣慰地說:"你能有這樣的領悟,說明你的慧根已經開始發芽了。文殊菩薩說的這三種境界,就是要告訴我們: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地。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照的智慧,是在與人交往中體現慈悲的胸懷,是在處理俗務時保持清淨的心。" 智通在峨眉山上住了三年,在老僧的指導下逐漸契入這三種境界。後來他回到原來的寺院,成為一代高僧。 "修行不在經卷上用功,而在日用中見性。你若能在生活中時時保持明鏡般的心,處處以世界為道場,念念與佛心相應,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佛教界普遍認為,這三種境界正是文殊菩薩智慧法門的精髓所在。 《大智度論》中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 真正的智慧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不可以言語道出,不可以思維揣測,只能在實踐中去體會。 真正的修行不在表面的形式,而在內心的證悟。如果能夠做到心如明鏡,了了分明而不染著;視處處為道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時時見如來,處處見佛性,那才是真正有慧根的人。 就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的大學同學 -- 87歲的露絲
開學的第一天,教授介紹了自己,並挑戰我們去認識一位我們還不熟悉的同學。 我站起來環顧四周,這時一隻溫柔的手輕拍我的肩膀。我轉身,看見一位滿臉皺紋的老奶奶,正燦爛地笑著,那笑容照亮了她整個臉龐。 她說:“你好,帥哥!我叫露絲,我87歲了。我可以抱抱你嗎?” 我笑了,熱情地回應道:“當然可以!”然後她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我問她:”為什麼你這麼年輕、天真無邪的年紀還要來上大學?” 她開玩笑地回答:“我來這裡是為了找個有錢的老公,結婚,然後生幾個孩子……” 我認真地問:“不,不是這樣的吧。”我很好奇是什麼激勵她在這個年紀挑戰大學生活。 她告訴我:“我一直夢想有一天能接受大學教育,現在我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 下課後,我們一起走到學生會大樓,分享了一杯巧克力奶昔。我們立刻成為了朋友。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每天我們都一起下課,聊個不停。我總是被她這個“時光機器”所吸引,沉醉於她分享的智慧和經驗中。 這一年裡,露絲成為了校園的偶像,無論走到哪裡,她都能輕易交到朋友。她熱愛打扮,享受同學們給予的關注,生活得無比快樂。 學期結束時,我們邀請露絲在我們的足球宴會上演講。我永遠不會忘記她教會我們的那些道理。 她被介紹後走上講台,準備開始她的演講時,不小心把寫著演講稿的卡片掉在了地上。她有點挫敗,也有點尷尬,但隨即靠近麥克風說道:“對不起,我有點緊張,我為了大齋節戒了啤酒,結果這威士忌真的要了我的命!我再也無法按照稿子演講了,所以我就說些我知道的吧。” 大家笑了起來,她清了清嗓子,開始說:“我們不是因為年老而停止玩耍;而是因為停止玩耍,我們才變老。保持年輕、快樂和成功有四個秘訣:你要每天笑,要找到生活中的幽默感;你要有夢想,當你失去夢想時,你就死了。這世界上有許多人活著,卻不知道自己早已死去。變老和長大是兩回事。如果你19歲,躺在床上一年不做任何有意義的事,你將變成20歲;如果我87歲,躺在床上不做任何事,我會變成88歲。任何人都可以變老,這不需要任何才能或技巧。關鍵是要在變化中找到成長的機會,不要留下遺憾。老年人通常不後悔做過的事,反而會後悔沒做的事。唯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心中有遺憾的人。” 她勇敢地唱完了《玫瑰》這首歌,並挑戰我們去理解歌詞,也鼓勵我們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那一年的結束,露絲完成了她多年前開始的大學學位。一週後,她安詳地在睡夢中離世。 超過兩千名大學生參加了她的葬禮,向這位用行動告訴我們「永遠不嫌晚去成為最好的自己」的偉大女性致敬。 露絲的一生是一首動人的歌曲,她用無畏的心態、對夢想的堅持和不斷追尋的精神,為我們詮釋了生命的豐富內涵。她告訴我們,無論年齡多大,生命中總有成長和學習的空間。她的故事激勵我們,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唯有心中的遺憾才是真正的重擔。當我們敢於夢想、勇於行動時,生命會綻放出最燦爛的光芒,如同玫瑰一樣,美麗而永恆。 上文與附圖是網路轉載,藉此傳播美善,感恩! 證嚴法師靜思法語:「凡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Try your best in everything and be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憂慮
一個修士從家裡到一座修道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修道院裡的老院長。 來到修道院,他與院長一邊喝葡萄酒,一邊閒聊,突然之間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繩未斷。」老院長隨口答道。 修士聽到院長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院長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院長,我驚訝的是,您怎麼知道?」 修士接著說:「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子,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牠轉來轉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院長您既沒看到,肯定答不出來,哪知院長隨口便答對了。」 老院長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放下,一樣啊!」 一只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里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 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頑烈,只要被馬鞍套上,就任由鞭抽,也因為被繩牽住。 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 答案是"憂慮" 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 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 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 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 。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 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團團轉; 為了慾,我們百轉千迴奔竄; 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 幸福哪去了? 都被奪走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 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 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院長說:「我們大家就好像那頭被繩束縛的牛,被許多煩惱與慾念纏著,這些都是自己憂慮造成的,放下憂慮,煩惱與欲望,你就是最快樂的人。」 上文與附圖是網路轉載,藉此傳播美善,感恩! 證嚴法師靜思法語:「身若一無所有,則心一無掛礙→ 没有得失的牽絆、没有物質的積累, 心靈自然没有掛礙。」 If the body has nothing, then the mind will have nothing to worry about → There will be no worries about gains and losses, no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things, and the mind will naturally have no worries. 【 小和尚背彌陀故事 】
這尊特別的阿彌陀佛像, 現在供奉在「江蘇省華藏寺」,民國《西神軼事》, 記載了這段傳說故事: 在古時候,有個叫「阿彌」的小和尚,內心純善,在寺院任勞任怨,和顏悅色地照顧其他精進修行的師兄。 有天,有個快病死的老乞丐在山門外,奄奄一息,大家只是看了看,就各忙各的努力念佛去了。 「阿彌小和尚」心中不忍, 把老乞丐背回寮房,安置在自己的床上,每天細心照顧他。老乞丐身上發出的惡臭,熏滿整個寺院,大家強忍著臭味吃飯,做功課、安寢。 十天半月過去了,老乞丐病得越發嚴重,臭味更加濃烈,師兄們覺得污穢了寺院佛菩薩的清淨;又擔心老乞丐的病會傳染給自己,長期以往還會影響信眾布施香火錢;大家怒斥「阿彌小和尚」,老乞丐本來救不活, 是您多管閒事,不懂方便是慈悲多禍害,最後就連方丈也要趕老乞丐走。 眾人醜態的怒罵聲,讓「阿彌小和尚」頓感厭離。最後,「阿彌小和尚」馱起垂危的老乞丐往寺院門外走去,「阿彌小和尚」不知道能去哪裡,只是一心念著阿彌陀佛,懇求佛幫助。 「阿彌小和尚」在步出寺院第一腳,此刻,奇蹟出現了!背上的老乞丐手指西方,化身金色阿彌陀佛! 「阿彌小和尚」也凌空而起,如踏上無形的台階, 越過太湖,往日落方向而去。 寺院大眾見狀驚呼,喊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只有老方丈明白緣由而感慨說道: 我們修行了幾十年,還不如「阿彌小和尚」一朝得道,飛往去西方! 「阿彌小和尚」去後, 並沒忘記曾共修過的師兄們,每逢四月初七夜,必回寺院與大眾講經說法。次日初八寺院舉行隆重法會,世代感念阿彌陀佛慈悲示現。 師長講經時言:「慈能解毒,悲能免疫。」 而阿彌陀佛化身乞丐,度「阿彌小和尚」往生成佛的故事,亦告訴我們,慈悲與放下是修學關鍵。事相上放下已屬不易,縱然出家為僧捨棄世俗,但心裡還有牽掛。 「阿彌小和尚」的師兄們幾十年就在這裡修,人我是非、好壞分別,煩惱淨化清淨即成就。 因眾人的排斥,小和尚阿彌只是厭棄當下,徹底放下自己,一心想救老乞丐,「如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的前身)」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不惜一切發願苦修。 「阿彌小和尚」以此厭棄娑婆與慈悲大愛的真心,感得阿彌陀佛化身顯現。 我們每天讀誦經典,感受阿彌陀佛慈父的大愛,得阿彌陀佛願力攝受,想到自己將去那麼美好的佛土,深信切願迎接那一天的到來,笑容洋溢將這股正能量傳遞給身邊每個人, 即是慈悲。 我們每天敦倫盡分,雖做世間事業卻看淡得失結果,把生命的意義延長未來往生無量壽國,將來在淨土倒駕回入娑婆,幫助曾經有緣眾生往生,與慈父同心同願,拓寬心胸。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眉山高峰結茅庵隱居。老僧終年不下山,不吃飯,不喝水,閉目打坐。
有一個小和尚跟著他,不時下山買米做飯自己吃。就這樣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隨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睜開眼睛,對徒弟說: 「我要走了,你好好待在這兒,不要下山」。徒弟聞此言牽著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師父離去。 老僧勸慰說: 「不要悲傷,我們師徒還有見面的一天。」 遂從袖中取出一幅畫軸,上面畫著老僧的形像,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沒有眉毛。老僧要徒弟珍藏師父肖像,說: 「我走後,經過二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見人就拿出畫給他看。如果有人幫你為肖像畫上眉毛,那人就是我。 」 交代完,老僧就飄然而去。 不久張獻忠流竄入四川,使川民血流成河。老僧的徒弟恪遵師父吩咐,沒有下山,所以性命得以保全。 二十二年的期限到了時,徒弟才下山,此時清兵入關後,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稱大清世祖章皇帝,年號順治。 小和尚輾轉雲遊了二十二年,走遍天下尋找師父,卻一直沒有找到。 後來徒弟討飯討到北京,恰逢順治帝到郊外狩獵。小和尚不知這是皇家隊伍,只牢記師父的囑咐,於是竟上前冒犯御駕,請求順治帝看畫。 侍衛大驚,想逮捕老僧徒弟,順治帝卻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開畫軸來過目。 小和尚打開畫卷後,順治帝一看,詫異的說: 「這肖像怎麼沒畫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硯台、毛筆來,順治帝親手為肖像添上了眉毛。 老僧徒弟此時早已淚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 「師父,我可找到你了!……」。 眾人面面相覷,順治帝也吃驚不小。於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囑咐原原本本說了一遍。 順治帝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怪不得總有出家的念頭冒出來。 1638年3月15日出生的順治帝,馬上要過23歲生日時,於1661年2月5日,黃曆正月初七子刻,拋棄帝位出走,與徒弟遁跡於普陀山深岩之中。 世祖離位後,皇三子玄燁於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史稱康熙帝。 康熙帝六下江南,目地之一就是探訪順治帝踪跡,但未如願。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 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伽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閒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牽無掛得安閒。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 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 皆因屢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 也搭如來三頂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 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湯伐夏,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 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為何落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 不管千秋與萬秋。 願以轉載此文功德 迴向一切眾生 。 廣欽老和尚教誡:
擔任執事的人,要有不怕別人講話的氣魄,如果是畏首畏尾的、怕東怕西,怕別人講是非(批評)整個心束得死死,這絕非解脫之道。 尤其是做廚房執事的人,更須以忍辱行來對治我們的無明煩惱。㕑房是雜務最多、是非最多,最容易讓人起無明煩惱的地方。 我們在廚房要修什麼? 就是要以忍辱來修治這些煩惱、降伏我們的無明,這樣才能開我們的智慧。 否則在府房當執事,不會忍辱、不會慚愧自己的不是,事事與人爭誰對誰錯、誰有理誰無理,所起的無明煩惱比俗家人更厲害,這樣、煮一輩子的飯也不會出頭。 凡事都說是自己不對,說:「懺悔!請你教我。」 而不起煩惱,就是無我相,就不會有壞念頭。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廣欽老和尚:忍辱的人福報大,且能消業開智慧】 1. 人家侮辱我、欺負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罣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2.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3. 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罣礙。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 4. 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要順別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5.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著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6.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業障、開啟智慧。 7. 對於他人的侮辱,能忍下來,便是我們的福報,以後還會慢慢地開智慧,忍辱也是在開我們的智慧。 8. 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如獲至寶。對廚房的飯菜,如果嫌好嫌壞地挑剔,自己本身會損福,反而還增加煮的人的福氣。 9. 受戒是受什麼?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裡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見生歡喜,亦可感化人。 10. 任何橫逆,就如同錢要讓你賺,你不要,就是說境來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11. 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就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12. 打擊我們的,你以為他是壞人,但是在修道來講,是有幫助的,內心要感謝他。那是西方錢,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 13. 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我們當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 14. 忍辱即智慧。 15. 誇我們的,讚美我們的,那都不是明師;罵我們的,不管對與否,這才是真正明師。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當我們受到刺激時總會想:“這麼瞧不起我,我就做給你看。”拿出這個志氣來,成就已經在望。 16. 忍辱波羅蜜,不要說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 17.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18. 那些刺激我們的,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入寺沒刺激,便沒修沒行。不可起憎惡心來分別那是惡人是壞人,是我們自己不夠那個道行來接納對方,不夠那個涵養來與人善處,錯是錯在自己的耳根眼根的分別意識,這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我們就是被這些習氣障礙住。 19. 譬如大寮的事情,有監齋菩薩在那兒,可要循部就班來,不可起動無名。與人爭吵或亂摔東西,這樣不但業障會反絞,且加重罪業,地獄道還有你的一份。以前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也是在廚房中修習因地的。 20. 觀世音菩薩也是精熟課誦,再發心入廚房當飯頭,知道如何將廚房的勞務化為功德之事,作為佛事之修持,否則經咒不習,一味貪著自私,不能將廚房事化為佛事功德來修持,雖煮一輩子的飯也難出頭。因為因地上不正確,只會徒增煩惱。 21. 我們參學,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予我們什麼厚待好處,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才叫做參,不吃其虧,參不到東西。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更要忍一切的辱,別人怨恨我們,我們還得用一句阿彌陀佛跟他結善緣。只有能忍辱,才能啟開大智慧。 22. 要忍辱,要修無我,如果『無我』則『無諍』,也不去分別誰好誰壞,對眾人就像對一個人一樣,沒有分別,一視同仁,沒有在計較我是他非。 23. 當我們論說他人是非時,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實,而是我們的耳根、眼根在納受、分別外物,是自家賊在劫功德財。我們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頭,別讓它在聲色上追逐,這樣,煩惱就進不了門。時時緊閉六根,耳裝聾,聽若無聞,眼裝瞎,視若無睹,鼻不揀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貪美言,眼不貪境界,自鎖家門(鎖自家六根門頭),專意念佛、拜佛、看經、靜坐,打紮自身的功夫,哪裡還有閒情對外攀緣? 24. 你看彌勒佛、布袋和尚,他有多大的慈悲度量,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壞話,就是沒有修行,西方不是普通一般人都能去的。 25. 在家居士,大家也是走文字般若、參研經典的路,所以在家學佛,還是以念佛為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簡單,業感重的人,會唸得索然無味,而起煩惱念不下去。 26.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27. 現在的人,現出家相,而他的頭腦卻是在家樣,這就是魔。 28. 受供者若三心未了,任意恣食,不懷慚愧,視之理所當然,那麼披毛戴角,還有你的一份。 29. 別人走錯路,自己不要跟上去。按此處以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