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舊行新,守古用今》 2025 年 4 月 10 日,德凡師父講於慈濟教育董事會 志業日新又新、生生不息 道業從學到覺、共證菩提 方才,大家談起「新」與「舊」的融合關係,這讓我想起上人曾提過的「守舊行新」;前幾天,上人則提到「守古用今」四字。守舊行新和守古用今,意義和內涵相同。 融合古今新舊,方向明確清晰 為迎接慈濟六十周年,我部門(靜思人文叢書處)與靜原師姊的部門(慈濟基金會編纂處)要合編《證嚴上人全集》,預計將出版三百六十多本上人的著作。當我們跟上人請示編輯事務後,上人開示說,將近六十年的慈濟人間路,文史團隊要有系統地整理好內容;而在封面設計上,則須兼顧古樸的質感與現代的思維,也就是「守古用今」這個方向。 至於「守舊行新」一詞,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呢?那是在幾年前疫情期間,上人每日清晨對基金會及各醫療院所防疫團隊開示時所提。上人指出,過去的民風質樸,充滿道德感,這股愛的能量值得守護、應當長久保持;而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在具體實踐上,則必須與時俱進、持續創新,因此必須「守舊行新」。與時俱進創新,剛才王副總與顏執行長都有提及。 「方法」適應時代,有效度化人間 然而,究竟什麼才是創新?我認為關鍵應該是「方法」,所運用的方法是否有時代的新意,這是重點。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深思:我們是否真正守住了上人所叮囑的人文思想?我們所謂的創新,在方法上是否真正回應了時代的需求與發展?這兩者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不論是現任校長或新任校長,包括各志業領導的階層,我們的方式是否真正善用適應當代的新方法,進行有效地度化人間? 剛才聽到大家的分享,關於學校在課程設計上,以及工具與方法的應用上,其實都已因應時代的需求與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包括 AI,還有醫療、長照、茹素、環保、天文地理、植物、美學、運動等課程,展現出適應現代眾生需要所做的與時俱進的努力,也體現出現代科技的應用。由此可見,大家確實都用心守護著上人所重視的各項事務。 奉持內修外行,實踐從學到覺 不過,我也希望在此與大家共勉我們常說的「慈濟人文精神」。慈濟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價值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就是「內修外行」。上人一直強調,走入慈濟要「內修外行」── 靜思法脈是內修「誠正信實」,慈濟宗門是外行「慈悲喜捨」,此為慈濟獨特的修行法門。誠正信實是慈濟的精神主軸,慈悲喜捨是做慈濟的動力;誠正信實是內修的根本,而慈悲喜捨則是外行的實踐。守持誠正信實之心,將慈悲喜捨落實在生活中與行動中,不只救拔貧病苦難,也使人改除惡習,使家庭和樂、社會祥和。 所以,我們要永遠牢記: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如果我們能堅守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並同時發展創新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實踐「從學到覺」。 從學習邁向覺悟的道路,中間要走的是菩薩道;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具備「守舊行新」、「守古用今」的自覺。在任何實踐中,在從事各項事務中,都須秉持誠正信實的精神,並結合創新的手法,去從事慈悲喜捨的志業,這正是「從學到覺」的關鍵路徑。若在實踐菩薩道的過程中,遺失了這樣的宗旨︰我們的人文精神違背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我們的方法無法呼應當代眾生的需求,亦缺乏因應時代的創新方式,那麼對個人而言,也將難以真正實現「從學到覺」的最終目標。 四大是一家人,同心同行同證 原本我對「從學到覺」的理解,是從個人修學的層面出發,是對自己的期許。但今天早上,聽到上人對人文志業的開示中提及,「四大一體,四大志業本是一家人」;座中諸位皆為自家人,那麼,有什麼是不能說的?有什麼是不能建議的?既是一家人,有什麼是不能光明正大、坦誠面對的呢?至於從學到覺中間所行的菩薩道,上人則說起,大家都要「發心立願,同心同行菩薩道」;上人的意思是,這條菩薩道不是個人獨行、不是個人獨覺,而是大家要合心共行,共同邁向覺悟,共證菩提。 誠正信實、慈悲喜捨是慈濟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走在從學到覺的菩薩道上,不只是個人實踐而已,而是需要大家相勉力行並且同行;我認為,這是上人對我們更深切、也更慎重的期許與叮嚀。感恩。
0 評論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90216 - 慈濟的故事(四十六) - 深入鄰里 琉璃同心 【證嚴上人開示】2009.6.21北區幹部研習 在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很有修持的一位老菩薩,他對佛法很有研究,他對我們的委員這樣說,他說:「你們實在很有福,你們現在還很年輕,得到人身,還能走入佛法,又走入佛法的中心來。」真的是走入佛法的中心,所以我們行在菩薩道中,我們前面的人替我們鋪路,我們在後面的人,還有責任要鋪給後面的人走,所以千年萬年的大路,就是要我們現在來鋪。 ********** 「慈濟的故事46 深入鄰里 琉璃同心」 【旁白】 2003年,慈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成員人數快速增加,有感於整體運作上,仍有再調整的空間,證嚴上人提出了新的組織架構「立體琉璃同心圓,四門四法四合一」,有別於一般上下權責分明的管理方式,而以平行、平等、協同共識的「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作為組成結構的名稱與精神主軸。 「提出新架構的用意」 【證嚴上人開示】2003.10.19北區慈濟人聯誼 我們都是佛的弟子,包括我在內,我只是比你們高年級而已,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學佛的見習生。不過,各人的根機不同,學佛有前後次序,所以我們現在把整個立體琉璃同心圓,所有的人都是在合心裡,每一個人也同樣是和氣,同樣在互愛,同樣在協力,互相帶動,互相關懷。我們若是在活動時,要從合心一直到協力,每一個都有它的功能,所以要合起來去行動,去規劃活動,這就是我們舉這個例子,所以說功能是直的,關懷是橫的,很期待把人才都浮現出來,而且人人不只會做,還要會說,這樣才能帶人。每一個委員都是要有承擔的負責人,每一個人都是「將」,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位慈誠隊站出來,分享他現在負責的是什麼,侃侃而談,口才很好,每一位人才都很好,很帥氣。 (2003.10.21中區慈濟人聯誼) 希望我們這個團體,真正是一個學佛的團體,人人都有菩薩的良能,人人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我們這個四合一,合心,合心是立體琉璃同心圓,這是一個圓的,這個合心,不是只有幾個人合心,我們大家都是要合心。我們若合心,力量才能結合起來,以前的人說:「兄弟若能合心,就是廢鐵也能成金。」確實是如此,何況是在菩薩道上,我們大家同師、同道、同志願,我們一定要合心。我們為了功能,能法脈相傳,所以較資深的,就是因緣跟師父比較早,他們就跟著師父了,以前我在說的話,我在做的事,相信他們都清楚,他們也都記得。我若說了開頭,他們就知道說,「對喔,那個時候...」他就可以細說從前,所以希望合心的功能,真正地了解師父的過去,我現在再提醒一下,他能將這些話,再很正確的來告訴你們,向和氣來說,和氣聽了後,還可以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去體會這句話的意思,這樣我們可以傳給互愛,互愛了解後,自然他可以來帶協力。其實協力不是資淺的委員,協力是很重要的,因為協力是我們四門的第一道門,協力,見習、參加培訓,要從協力這個門進來,這協力的組員、組長,他要負起帶這些剛要新發意,入這道門的人,所以要帶好,這道門進來若不正確,我們這個團體就不美了。師父常說一句話,整體的美是美在個體,在每一個人的個體,若都將自己的言行、威儀、待人接物,很有親和感,很有規律,若這樣,你也這樣,他也這樣,我也這樣,我們大家都這樣,合起來這個團體就很美了。人家要來評估我們這個團體是什麼樣的團體,他用眼睛看,他用耳朵聽,他用心去感覺,我們讓人能感覺得到的,當然就是我們的行儀。我們的行儀中還要再和氣,這個團體很和氣,看了很舒服,他們師姊、師兄大家很互愛,這是一個很美的團體。無形中,別人光看到我們團體的行動,就已經感化到他了。所以師父要大家幫助師父,要來淨化人心,度化人間,要轉惡緣為善緣,這就是在修行。所以要滅掉煩惱,就要轉惡緣結好緣,若與人結好緣就是在修行,未成佛之前要先結好人緣。我們慈濟這個團體就是要結好人緣,所以不論你是協力組,或是互愛組,或是和氣組,都一樣,我們都要互相關懷。有人會問,「師父您是怎麼領導?能讓全球這麼多的慈濟人,可以這樣如規如律,到底是怎麼領導?」我就跟他們說,我也沒有什麼領導,我只是給他們一個「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大家的心中自己自我規律,自己的本分守好,自然就不會違規,這樣這個團體就會很整齊。 「慈濟人 組織的沿革」 【旁白】 慈濟人的組織在最早期,是由互相熟識的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彼此牽引加入,而形成感情緊密的團隊,以人情為主要的互動驅力。 【證嚴上人開示】2003.10.21中區慈濟人聯誼 我們剛開始就是30支竹筒,每天五毛錢,這樣要來做救濟的工作,一開始實在是沒有組的分別,後來人多了,有了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分組,從四、五、六個為一組,一直到八、九、十個,一百多個,這樣也是一組。我覺得照顧不到,有的從東邊跑到西邊為一組,從西邊跑到南邊為一組,我們以前都是說,若是我介紹的那個就是我的會員,他做了委員後,也是在我的組裡面,以前我們就是這樣。後來,我就說為了節省時間,我們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在這個大家庭裡面,明明我在東區,我就在東區大家一起,這樣來合心,來互動,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又不用開車,又不用在街上亂跑,不用,我們就地就對了。所以那時候我就跟大家說,來,我們來分區,讓他回歸社區。 【旁白】 這樣的組織,後來經過兩次比較大的變革,第一次是在1996年賀伯颱風之後,上人提出落實社區的概念,第二次就是2003年的「立體琉璃同心圓,四門四法四合一」。 【證嚴上人開示】2012.8.1志工早會 賀伯颱風在7月31日,從宜蘭跟基隆這中間登陸,造成了全臺都有災難很大,那一年賀伯颱風,我也跑到了全臺繞一圈,這麼豪大雨,造成了這麼嚴重的災難,慈濟人就通通啟動起來,走入了挨家挨戶去幫忙清掃,可是可以看到樓上的人冷眼旁觀,看著看著,感覺到慈濟人動員了那麼多人,而且能看到了無災難的人,他們感覺到這和他們都無關。所以從那一年開始,我們就開始要如何呼籲到全民,鄰幫鄰,里幫里,互相樓上幫助樓下,落實社區。其實我們的四合一的因緣,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慢慢醞釀出了慈濟人呼籲著社區,讓社區人人關懷社區,這種的鄰里,人人互動,人人互助,就這樣一直一直,這樣結構慢慢地讓它完成,現在真的很感恩所看到的,不只是民間的互相幫助,也看到了政府很快速地宣導。 【旁白】 2003年8月底,上人提出四合一的組織架構,更進一步打破了原本以組長、隊長為主導的模式,期待慈濟人在和氣互愛的互動中,人人都能合心,傳承慈濟精神與法髓, 人人都能協力付出大愛,攜手同行菩薩道。 「四合一的精神理念」 【證嚴上人開示】2003.10.4合心組精進 我們這個大架構,立體琉璃同心圓,這個琉璃是很清淨的,我們若能像立體的琉璃,那麼圓的心,人人不是很幸福嗎?來創造這麼祥和的人生,人人幸福。你看,大家生來這個世間,在大地之上,落地皆兄弟,何必一家親?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地珍惜每一個人,要好好尊重每一個人,何況我們是同心、同道、同志願,又是同師,我們怎麼可以沒有這分同根生的心態呢?所以在這人間,我們想要建立一個覺悟的菩提,所以菩提林立同根生。人間,是五濁惡世,已經很需要我們趕快將污濁化成肥料,好好來耕耘這一畝福田,因為社會有這樣的動亂,才需要我們這樣的用心來帶動,希望人人轉那分亂的念,變成了清淨無染的心。我們若能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所以說來,隊組合心耕福田,這是為社區,不論環保也好,或者是愛灑社區也好,這都是用方便的方式來接引,這都是要組和隊合起來,這個活動能使人人的家庭,使人人的心能夠接受,這都是歡喜的事,所以這叫做耕福田。要如何去安撫人心呢?要如何去吸引人呢?要如何淨化人心?真的就是要以身作則。各位,這就是智慧,帶人的智慧,所以我們要慧根深植菩薩道,所以這就是福慧雙修,我們真真正正要為這個社會開闢人間的菩薩道。 (2003.10.18北區幹部會議) 合心是起點的精神,協力是推動,推動的功能,良能。中間就是度人度己,教人,化人教己,自己要教育自己去感化別人,這就是修行在和氣、互愛。各位,名詞只是工作的代名詞而已,這個代名詞的實質就是「做」,做就對了。 (2011.12.25北區慈濟人座談) 感恩大家願意走入我們這個大家庭,感恩你們大家,真正願意用心用力去付出,因為我要跟隨師父,所以多一個人進來,就是多一個人替師父擔一分的重擔,分擔一分的力量,所以感恩喔。如果人人都有這分心,為師父減輕重擔,多一個人進來,我們就要向他感恩,這樣就能互相感恩,彼此感恩。我們慈濟人若能人人互相感恩,互相尊重,互相愛,哪有分這樣的高低呢?所以我們就這樣起來,就把它包起來合一,這樣叫做包起來。所以立體琉璃,我們這個琉璃是立體起來,同心圓,隊組合心耕福田,所以我們現在開始,人人要擔起責任,「我愛人人,人人愛我」,這叫做結好緣。真的是很感恩,慈濟的路是需要我們用心走的。我們若是小螞蟻,真正的連須彌山都可以轉過來。 人間六道 長養清蓮2013 十二月 27
證嚴上人以楊凱丞為例開示:「我常常說『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都是如來本性,這樣的孩子的心地沒有受到後天的汙染,也許他是帶著一顆清淨的種子來,才有這樣的因緣。」 (攝影者:江昆璘) 【證嚴上人12月25日關渡歲末祝福開示】 2013年歲杪之際,證嚴上人12月25日在關渡的第二場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中開示,「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跟大家說,我們要用感恩心,感恩過去的每一天,讓我們平平安安地走過來;我是天天都這樣,每一天醒過來的第一個念頭還是感恩。」期勉人人常懷感恩心,念念虔誠迎接未來的每個時刻。 「每一天都應該存有感恩、虔誠的心,能有這樣的心念,永遠都是幸福的人生,也是精進的菩薩。」是日看到士林、北投、淡水三個地區受證的委員、慈誠,上人言語中流露出無限喜悅:「這是我們每年這個時候最歡喜的,也是最安慰的,因為慈濟家庭又添丁了。菩薩在人間,人間菩薩家庭能為人世間而付出,表示世間上多了一位菩薩,多一分力量;多了無數的菩薩,多了無量的力量。所以每一次為菩薩授證,都是我最歡喜的。」 日日薰法香 慈濟小菩薩 上人提及歲末祝福開場「慈濟大藏經」中出現的「小牛」楊凱丞,當初來臺灣的目的只是想要學習中文,到花蓮慈大附中小學部時才七歲而已,之後八歲、九歲,年年都回來,都很精進。 「在精舍裡,他了解到製造肥皂等等一些環保觀念,很用心地把環保當成佛法;在精舍裡隨師,每天早晨都薰法香。我想才十歲的孩子,而且是美國的孩子,他聽得懂法嗎?有一天我就考他,讓我吃驚啊!這個孩子天天薰法香,也寫筆記,我說的法,經過他的筆寫出來,都是那樣地美!」 從此以後,每一天志工早會後,上人便問他:「今天的晨語筆記寫了沒有?等一下師公要看喔!」小牛總是回答:「有。」這樣的對話,就成為上人每天跟小牛的互動方式。 驚異於小牛用華文寫出來的字,上人不住地讚歎,「這個孩子每一年暑假才回來一次,不過兩年的時間,竟然第三年就可以把中文寫得那麼好!字打得很快,比我說話還快,每個字都打進去,而且文字用得很恰當,沒有錯字。」 法信入心坎 通達辯無礙 上人開示,「我常常說『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都是如來本性,這樣的孩子的心地沒有受到後天的汙染,也許他是帶著一顆清淨的種子來,才有這樣的因緣。」 「他的母親陪著孩子要來培養他中文的根,沒想到竟然走入了法、菩提道。他對《無量義經》也很喜愛,所以剛剛開頭他跟大家分享『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段經文,他背誦如流,你要他解說,他可以解說得非常深入淺出。」上人聽了小牛的分享,深表肯定,也藉小牛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勉勵眾人要勤學精進才能通達諸法。 上人提醒,信仰佛法,要把佛陀信入心坎裡,就要了解佛陀來人間的那一念心,就是不忍眾生苦,不忍眾生在六道中迷迷糊糊輪迴著;「每一次來,到底是在人道或畜生道?在地獄道或惡鬼道?我們都沒有把握啊!」 人間有六道 天人阿修羅 其實,在人間便可以看到六道,上人中肯地說,「有人在天堂的人間,含著金湯匙出生,一生很順暢,從小到大,一直到繼承家業,家業很大,自適如意,這樣的人生就是天道人生,有福人間;但要知道天堂無法修行,因為一直在享受中,不知人間疾苦,富貴學道難,所以難以成佛。」然而,慈濟菩薩道卻可以「教富濟貧」,讓富有的人成為富中之富。 「也看到了人間,雖然有的人不是很富有,可是富有愛心;雖然家境清寒,可是他心靈財富很具足,這都是貧中之富的人生。」上人言簡意賅地說,「人間有富有貧,只要願意接受佛法,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就是人間菩薩。」 在人間也可以看到阿修羅,「阿修羅愛發脾氣,一天到晚都要跟人爭鬥,動不動就打架,製造社會是非,這就是阿修羅道,這樣的人生要轉成菩薩,不是不可能,但要很努力。」在慈濟世界裡,有許多人過去脾氣非常不好,對家庭家暴,沉迷在花天酒地裡,可是因緣成熟,人間有菩薩接引他,轉了一個心念,阿修羅也可以成為菩薩。 「人間還有地獄啊!苦啊!你們在開始培訓的時候,都已經在做慈善工作,都會去訪貧,去幫一些身體有殘疾或者是孤苦老人,他們的家庭很髒,你們都會去為他們清掃,為他們浴佛,而且也投入醫療志工,這些事情你們都做到了。」上人以此譬喻,身體殘疾或是孤苦老人的生活環境是那樣地髒亂,幾乎生活在糞尿地獄裡一樣,還有老鼠、蟑螂及蛇混雜其間,人間地獄莫過於此。 度苦復啟慧 心存佛行法 人生苦難偏多,但人間菩薩見苦能知福,進而造福人間。上人慈示,「看到了人間地獄,我們可以用心幫助,為眾生拔苦,就如經文裡面所提到的普令一切,發菩提心。我們去救苦,同時陪伴,其中有不少是慈濟的照顧戶,慈濟人陪伴、膚慰,把他帶出來,從感恩戶轉成培訓而受證的,大有人在,這就是我們的菩薩精神──廣度眾生,不只是救拔他的苦難,還要陪伴他慈悲等觀,長養慈悲平等心,讓他也來受證,成為人間菩薩。所以人間好修行,菩薩可以進入地獄拔苦難,度他成菩薩,這就是人間菩薩。」 在人間看得到的不只是地獄道,也看得到畜生道,人間菩薩同樣地也去救拔。「慈濟人到監獄裡面去濟度眾生,帶他們參加讀書會,帶他們入經藏,同樣地照規矩,要入經藏的人一定要持齋戒。」 今年屏東監獄希望讓受刑人入經藏,但他們必須持齋戒一百零八天,「全監獄裡面兩千多人通通齋戒,這力量有多大啊!所以菩薩在人間,哪怕過去人生的錯誤,脫離人生軌道的人,雖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只要菩薩轉法輪,轉到監獄裡去,他們能夠接受,也可以法譬如水,淨化他們的心。」 上人感恩慈濟人間菩薩「令一切發菩提心」,「我們就是用無量的方便法,無處不在,無人不度,廣度眾生,這就是眾生的真善智識;大家都有無量大悲,救苦眾生,都是眾生的善智識,也都是眾生的大良福田,因為我們所教導的『行善行孝不能等』,這在社會上不斷地推廣,所以人人都已經法入心,法入行,行中有法,心中有佛。」 受證後承擔 磨難當養分 「大家法入心以後,就要轉法輪,人間菩薩所做的在人間可以看得到。」上人從各個面向教示「人間菩薩」的意涵,也不忘叮嚀,「從見習而培訓,這兩年的時間,大家應該對慈濟的精神理念都很能體會,受證不是結束喔!受證就是培訓後的開頭,開頭要真正地法在心中,行在菩薩道上,左肩要挑起如來家業,右肩要挑起慈濟的使命,胸前還要掛著自己的氣質、自己的修養及人品典範,這就是人間菩薩。」 「你們胸前掛的這一朵蓮花,是佛教的標誌。」上人解釋蓮花在佛教裡的象徵意義:「佛典故事說釋迦牟尼佛出世時踏蓮七步,其實這只是一種形容,形容他來到人間,這個人間如汙泥,像汙濁的蓮池一樣。所以蓮花要生在汙泥裡面,汙泥中能養蓮花,蓮花美化汙泥,但是汙泥的養分供應給蓮花,因此蓮花花開見果,蓮子就在蓮蓬裡面;花若開,就看到了蓮蓬,裡面就是蓮子,還有蓮藕,這表示我們要行菩薩道,就要在五濁惡世裡面。」 人心複雜也汙濁,容易被汙染,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習氣,「慈濟宗門就是要入人群,行菩薩道,因為它是人間路,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要入人群;在人群中,我們才能發現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經,人家說:『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那本經就如污泥中的養分,來供應我們這一朵蓮花,讓它盛開。」 上人惕勉,「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每一個複雜的習氣,不好的人生都可以當我們的鏡子,我們就知道不要像他們那樣,他們現在的人生就是我過去的人生。」 一筆泯榮辱 應作心畫師 上人舉例,過去的人生都為了拚命賺錢的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在十二月中旬新加坡分會二十週年慶時參與水懺演繹,負責演繹工畫師,而他內心覺得自己真的就像那一位工畫師。 劉瑞士從小家境不是很好,立願要賺大錢,後來賺了很多錢,開名車、住豪宅,什麼都有了,還是覺得不夠,一味在人生的貪欲裡面浮沉。進入慈濟以後,才發現人生的價值所在,漸漸將欲念減低,直到上人委以新加坡分會執行長的重任,他勇於承擔。 「當他要挑這個重擔的時候,就把他的事業完全交給了長年以來跟著他打拚的夥伴們,完全送給他們,讓他們繼續去做,讓他們當老闆。」現在他了無牽掛,專心投入做慈濟;他說工畫師如他一生的過程,感恩有慈濟,讓他把五光十色、高樓大廈等一筆抹消掉,如今心無罣礙,所做的事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淨化人心。 最後,上人敦勉眾人,「不管你過去多麼有成就,或者是過去有什麼樣的人生,但是現在已經完全投入菩薩道,行菩薩行,相信各位心都應該很清淨,入人群中也不受影響、不受汙染,如這一朵蓮花,而且人人有佛心,人人都是立志在菩薩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