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的任務變了,近 8 成 CEO 正深刻反思!麥肯錫:這 6 件事是當務之急 2022/11/30 李心平、王宥筑 過去兩年,全球歷經一連串危機以及比以往更快的技術變革,這些都考驗 CEO 的領導能力,與上一代相比,現在的 CEO 歷經更多產業繁榮、經濟蕭條以及顛覆行業的創新。以往 CEO 的目標就是率領公司持續成長,並設定公司的願景和戰略,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下,CEO 的任務已經改變。 瑞士管理諮詢和獵頭公司億康先達(Egon Zehnder)的聯合負責人迪克・巴頓 (Dick Patton) 在去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他們調查的 972 位全球 CEO 中存在一種深刻反思的情緒。 近 80% 的 CEO 參與者表示,他們需要改變自己和組織,並提高適應能力和自我意識。 動盪時局下,CEO 們的 6 大首要任務 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與數百位領導者交談後,盤點出對於今日的企業領導者來說最重要的 6 件事。 1. 提高韌性 疫情期間,企業必需學會更快地採取行動,而通貨膨漲、供應鏈帶來的壓力,似乎仍會持續一段時間,此時「韌性」就像建構一間企業的不可或缺的肌肉,為了因應這些外在變因的衝擊,企業在財務、運營、技術、組織、商業模式和聲譽等面向,都必須建構出新的彈性。 2. 鼓起勇氣 「勇敢」看起來像一種古老的美德,但在景氣不佳時格外重要,此時企業領導者很容易退縮,推遲一些舉措,並縮減成長計畫。雖然謹慎面對挑戰是好事,但 CEO 也必須同時帶領團隊勇敢地追求有利因素,考量到公司的下個十年,而不只是下個月。 3. 孵化新事業 超過一半的高階管理者將孵化新事業列在前三大優先事項中。目前最有潛力的領域是綠色技術,麥肯錫研究了 11 家此類企業,它們的總價值在幾年內可能達到 12 萬億美元。 4. 提升技術 企業致力於孵化新事業的同時,也意味著必須追求更新、更好的技術,且掌握技術趨勢對於軟體優化和改造舊業務至關重要。 5. 淨零碳排 去年 11 月的 COP26(2021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商業界領袖承諾減少將近 90%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代表 CEO 們不可避免地必須在企業營運目標中,加入可持續性的概念與做法。 6. 重建員工體驗 疫情之後工作場所產生前所未有的巨變,導入混合工作模式只是冰山一角,員工對於工作場所也可能產生新的期待和需求,CEO 必須更加積極地思考辦公室的未來,例如如何讓團隊中的遠距工作者也有歸屬感?組織是否需要更多激勵措施? 為了找出傑出的 CEO,董事會應更加大膽 雖然在過去幾年疫情期間,董事會更重視穩定性,所以全球 CEO 的平均流動率降低,但是許多表現很好的 CEO,都能展現有創意、做出大膽決定的一面。尤其在變動的時代下,一個 CEO 不僅是要能夠提早發現環境的改變,更重要是能夠即使做出反應。 人力派遣與招募公司 Crist Kolder 調查發現,雖然財星 500 強和標普 500 指數公司大部分的 CEO 空缺都是通過內部晉升填補的。截至今年 7 月,只有 18.9% 的新任 CEO 來自外部候選人,而 2019 年的比例為 30.7%。這可能代表這些領先企業有穩定的繼任計畫 —— 但也可以意味者,董事會在人才的選擇上缺乏想像力。 根據美國獵頭公司 Spencer Stuart 的報告,過去 20 年期間,85% 標普 500 指數公司中的 CEO 都是來自於 4 種角色:營運長、事業體主管、財務長,或是離 CEO 還差一、兩個職級的「跳蛙型主管」。 其中表現最卓越的 CEO,是那些從幾級以下晉升的人。 「一些最傑出的 CEO 人選,可能不是顯而易見的選項,」 Spencer Stuart 執行長詹姆斯・席特琳(Jim Citrin)認為,許多董事會在他們需要勇氣做出大膽選擇的時候過於保守,在面臨重大變革的關鍵時刻,董事會更應該要發揮創造力和拿出勇氣,更廣泛地考慮來自多元背景的 CEO 候選人。 資料來源:Forbes, McKinsey & Company 謙卑謙卑再謙卑
「美國之父」富蘭克林總統,曾經在他年輕時去拜訪一位前輩。 當年身型英挺的富蘭克林,他挺胸昂首邁著大步,進門時一不小心撞在門框上,迎接他的前輩見此情景,忍不住語帶意涵笑著說: 「希望沒有很疼啊?但這可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穫。大丈夫能屈能伸,一個人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警醒、記住要低頭。」 無獨有偶,也曾有人問過蘇格拉底:「夫子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 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3尺!」(一尺30公分) 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5-6尺高,天與地之間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 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這提到的「記住低頭」和「懂得低頭」之說,就是要記住不論你的資歷或能力如何,在浩瀚的宇宙裡,每個人無疑都是渺小的,如滄海之一粟。 當我們為人生目標奮鬥時,更要在人生舞台上表現低調,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切忌自我中心;應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 富蘭克林總統就從中領悟到深刻的道理,並把謙卑列入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中。 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自認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 唯有勇於低頭並自知還有很多不足的人,才能虛心若愚、求知若渴;不斷吸取教訓,會為別人的成功欣喜,為自己的進步而自得,也才會在挫折前不容易氣餒。 當你從困惑中走出來時,你會發現,每一次勇敢的低頭,其實都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謙卑亦是一種能力,它並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種自覺。 如果把我們把人生比做爬山,有的人在山腳剛剛起步,有的正向山腰跋涉,有的已攀登頂峰。 但此時,不管你處在什麼位置,請記住:把自己的心放在山的最低處,即使會有登頂的時候,也要學會謙卑,因為,在你所經歷的漫長人生旅途中,總難免有碰頭的時候。 台語也有句歇後語說的十分貼切:「囂張沒有落魄的久。」 不管一個人再如何有權有勢有能力,也終有「江郎才盡」,「有求於人」的一天,若人無法承認自己的不足,那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損失及傷害。 學習謙卑是一種歷練過程,當你領受並實際在生活中經歷,我們的人生道路才會走得更踏實精彩。 唯有願意「謙卑謙卑再謙卑」,才能讓人凡事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上文與附圖是網路轉載,藉此傳播美善,感恩! 證嚴法師靜思法語:『「智慧」、當向恭敬中求,當向謙卑中求,當向無私中求。』 Wisdom should be sought from respect, humility and selflessness. 人人都是領導者 一、對領導的定義
二、 領導能力的探索:是歷練造就了領導者的偉大。
五、附註: 認識情商 1.) 情商(EQ)是一種能力,可以感覺、瞭解和有效應用情緒的力量與智慧作為人類的能量、資訊和影響的來源。 情商不只是顯示出理性的智慧,但卻是來自人心的智慧。 情商讓我們學習認同與珍惜我們和他人的感受 (同理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適當地回應他們,有效的應用資訊和情緒的力量。 2.) 情商(EQ)是一種能力,可以感覺、瞭解和有效應用情緒的力量與智慧作為人類的能量、資訊和影響的來源。情商不只是顯示出理性的智慧,但卻是來自人心的智慧。情商讓我們學習認同與珍惜我們和他人的感受——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適當地回應他們,有效的應用資訊和情緒的力量。 3.) 情商鼓勵我們繼續探索我們特殊的潛能和目標,及啟發我們內在最深處的價值與渴望,轉化思想為實際的生活。 情商擁有的基本架構如下: [1] 自我的醒覺,即個人有能力賞識和瞭解自己的心情,情緒和本能的衝動,和其對他人的影響。 [2] 自動調節或控制力或轉化衝動和心情及延緩判斷而能三思後行。 [3] 同理心或瞭解他人情緒結構的能力及適當回應他們情緒反應的技能。 [4] 人際關係技能,即顯示個人在管理人際關係上和建立網路的專精能力。人際關係技能也包含尋找共同點與建立親善關係的能力。 4.) 情商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力之能力。簡單的來說,EQ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以往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準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現在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準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準。那麼,到底什麼是情商呢? 5.)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 (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 (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五)是人際關係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 6.) 情商的水準不像智力水準那樣可用測驗分數較準確地表示出來,它只能根據個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判斷。心理學家們還認為,情商水準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為人正直,富於同情心,情感生活較豐富但不逾矩,無論是獨處還是與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專家們還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較高的情商,和童年時期的教育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培養情商應從小開始。 《自我發現與重塑》目錄 1.) 商業智慧: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將你最高超的商業智慧用到生活中去吧。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我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我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係成為持續幸福的源泉?我如何能誠實正直地生活? 2.) 自我管理:你的職場上限究竟在哪裡(彼得·德魯克) 在知識經濟時代,成功青睞那些了解自己的人,也就是那些了解自身優勢、價值觀以及如何表現最佳的人。決定你職場上限的其實只有你自己。 3.) 解放時間:誰背著猴子(小威廉·翁肯、唐納德·沃斯) 管理者們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受下屬支配的時間,然後利用增加的時間更好地處理上司和組織下達的任務。然而,大多數管理者對此卻全然不知。 4.) 面對困境:「復原力」的秘密(黛安娜·庫圖) 復原力強的人擁有三個明顯特徵:冷靜接受眼前的事實;在艱難時期依然能找到生活意義;有驚人的臨時應變能力,擅長利用手中的一切資源。 5.) 高效能工作:管理能量,而非時間(托尼·施瓦茨、凱薩琳·麥卡錫) 人的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但人們的能量是可以重新獲得的,組織可以幫助員工從身體上、情緒上和精神上獲得復原能量。 6.) 注意力缺失:超負荷運轉的大腦(愛德華·哈洛韋爾) 現代辦公室生活的緊張忙碌,以及一種越來越常見的「注意力缺失症」,正在使一些沉著穩重的管理者淪為狂躁的平庸之輩。 7.) 全方位領導力:人生不是零和遊戲(斯圖爾特·弗里德曼) 傳統觀點將領導者的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其實,採用適當的方法,我們可以很好地兼顧在工作、家庭、社區和個人4個方面扮演的角色,成為更出色的領導者並擁有更完美的人生。 8.) 職場行動力:重掌工作主動權(舒曼特拉·高沙爾、海克·布魯赫) 通過理解我們能如何約束自己、採取有目的性的戰略行動,我們就能夠控制工作——而不是讓工作控制我們。 9.) 本真領導力:價值觀與本能的行動(羅伯特·奎因) 你面臨危機時,必須憑藉自己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本能來行動。在這種狀態下,你本能地知道該如何行事,你會隨機應變,表現最佳。 10.) 職業挑戰:領導者自省7問(羅伯特·卡普蘭) 在你職業發展的某個階段,要弄清你的工作成效如何,最好的方法就是靜下心來問自己幾個問題;而且,知道該問哪些問題比獲得答案更重要。 11.) 情緒領導力:自我發現與重塑(丹尼爾、理察、安妮·麥基) 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領導者擁有何種情緒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發現重新定義了領導者首先應該做,也是可以做到最好的事情。 緬懷稻盛和夫 從 32 句名言看日本「經營之聖」的管理思維
2022/08/30 據日本京都陶瓷公司(KYOCERA)今(30)日發布的公告指出,其創辦人稻盛和夫於 8 月 24 日因衰老辭世,享耆壽 90 歲。 在稻盛和夫領導日本京都陶瓷公司期間,該公司不僅每年都賺錢,還成長為世界 500 大企業;52 歲時成立第二電電(後改名 KDDI),成為日本第二大電信公司,更創下所創兩家企業都進入世界 500 大的紀錄;78 歲受託擔任破產的日本航空董事長,一年內就讓日航轉虧為盈,也因在管理上屢創佳績,稻盛和夫享有日本「經營之聖」的美名。 作為一個領導者,稻盛和夫除了重視嚴謹的財務管理,也強調思考方式是決定一個人一生成就的關鍵。以下從稻盛和夫的 32 句金句,揭露「經營之聖」在工作、人生、經營等面向的思維: 稻盛和夫談工作:要成功,得先愛上自己的工作 1.若要完成新的、有意義的事,我們必須估量自己現在和未來的能力。 2.沈浸在夢想中是必要的,這樣我們才有使之成為事實的熱情。 3.能力普通的人,若能清楚自己的缺點,並極力彌補,就可以表現的比資質過人卻不特別努力的人好。 4.沒有靈魂的力量,我們很容易淪為自己才能的奴隸。 5.真誠使聽者和說話者結合在一起。 6.熱情是成功之鑰。 7.樂觀地思考,悲觀地計畫,實行時又要滿懷希望和信心。 8.若要真正成功,獲得偉大的成就,必得先愛上自己的工作。 稻盛和夫談人生:絕妙的機會總是藏在最不起眼處 1.最偉大的技巧就是超越自我的能力。 2.如果動機和方法都是良善的,就不必擔心結果了。 3.在所有的力量中,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勇氣和意志力。 4.若要做出正確的決定,一定要以真誠的生命哲學作為行事的尺規。 5.我們一定要學著控制自己的本能,這樣才智方能發展,也才有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 6.認真地重複練習,可以鍛鍊我們的潛意識在瞬間做出抉擇。 7.絕妙的機會總是藏在最不起眼處,只有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目標的人才能看見。 8.人生這齣戲、為自己寫好腳本的人,與庸庸碌碌過日子的人,有著天壤之別。 9.好走的路不一定能把我們帶到目的地,相信這一點,準沒錯! 稻盛和夫談經營:在重紀律的同時,不要忘了獎賞 1.看看部屬是否熱愛工作,並把自己的活力灌輸給他們,直到他們也有熾烈的熱情──這就是領導人的首要任務。 2.必須在小我之利與大我之利間做抉擇時,領導人的基本道德責任就是:義無反顧地把團體的大我之利擺在私利前頭。 3.身為領導人,一定要清楚表明自己無私的立場。你應該為團隊訂定一個有意義的目標,並以身作則。 4.唯有謙卑的領導人能創造出一個合作的團隊,並使之導向和諧的、長遠的成功。 5.大計畫一定要所有的員工都來參與,並把這項計畫變成大家一心達成的幾個標的。 6.在自由市場裡,利潤該是社會給有功者的嘉許。 7.是否願意犧牲是每個主管的試金石。 8.以你的熱情讓主管充滿動力,進而點燃部屬心中的熱情。 9.「管理」就是:在重紀律的同時,不要忘了獎賞。員工如果看到主管在嚴峻的外表下,還有一顆溫暖的心,一定會願意追隨。 10.就如研發工作,管理也要培養從繁複的現象中找到事情本質的能力。 11.企業的長遠成功來自顧客對公司的尊敬。 12.從一家企業的品質,可看出其追求卓越的熱情有幾分。縱使每個成員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是自己那個領域的專家。 13.我們的員工因為有失敗的餘地,因此有勇氣不斷地接受新挑戰,並更賣力地工作。 14.企業領導人一定要追求完美,就像是一種生活習慣。 15.長期的財務和心理準備是挑戰創新的前提。 資料來源:《追求成功的熱情》,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 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王陽明教你莫貪功避災禍
1、王陽明說:「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王陽明這句話總結了人性的弱點,也是四種最大的缺陷與不足。其中的「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的意思就是把天地造化的功用貪為己有,隨之而來的就將是極大的災禍。 2、天地成位,萬物得序,共成造化之功,品物之榮,其唯天道乎?人道亦然!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固然有其糟粕的成分,但在封建社會也有規範社會秩序的益處。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也有各種法律法規、道德規範,指導著人們的言行舉止。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說什麼樣的話,幹什麼樣的事兒,負什麼樣的責,應該說皆有定數。故老子有功成不居之戒,吾聖人亦盛讚「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蓋「襲下之能」亦是「叨天之功」之一端也! 3、舉個例子,一個人做一件事某一階段靠時運成功了,或於某些災難僥倖逃過了,而後於其僥倖處不以明察,反而認為是自己能力水平強、道德高尚的因素,仍然輕率而為或苟且而安,這便是貪著於上天之功,那麼一時之時運與僥倖,未必長久,最後的結果必將是災難的臨頭。 4、三國末期,司馬昭遣鍾會、鄧艾兩員大將分路伐蜀。鍾會一番苦戰取了漢中;鄧艾歷盡千辛萬苦走陰平小道,取了成都。滅蜀後,鍾、鄧爭功,姜維用離間計,結果鍾、鄧兩敗俱傷,相繼被殺。二人成功雖有個人因素,但蜀國自諸葛亮逝後,已是一天不如一天,亡國也是氣數使然。二人不知藏拙,卻要貪天之功,卻誤了卿卿性命。 5、於此我們應知,凡行事處事,皆須:察己不能,莫叨於天。要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每件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須牢記,功勞永遠是組織的,是同事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取得點成績就得意忘形,忘了領導的提攜和同志們的支持,禍就不遠了。 《耕耘人心》
第466號囚犯的番茄 1964年,羅本島監獄來了一位新犯人。 像其他犯人一樣,他一進門就被扒去衣服,換上了統一的囚服,上面寫著︰第466號。 他是一個政治犯,所以被推進了一個不足4.5平方米的單人牢房。從此,他過上了「暗無天日」的生活。 陰暗的牢房,頭頂上吊著一盞昏黃的燈,每天被囚禁23個小時,僅僅在上午和下午各有半個小時的放風時間。 他幾乎從來沒有見過羅本島監獄的太陽,也很少有機會感受到窗外的絲絲風聲,唯一能感知的只有灰頭土臉的囚犯,還有他們的呻吟聲。 羅本島監獄是個人間地獄,那裡的獄警動輒就對已決犯們揮起皮鞭,殘忍地在綻開的皮肉上潑辣椒水,大多數人都是在獄警的皮鞭和辣椒水下度日的,幸虧他是監獄長特別安置的要犯,要不然,他也一樣逃脫不了獄警的魔爪。 已經記不清多少個日子,他幾乎每天都目睹兩個獄警拖著一個犯人,死屍一樣地從刑訊室出來,每次都看得他義憤填膺,他想改變監獄的現狀,無奈的是,身為要犯的他也是自身難保。 後來,他和眾已決犯被安排到羅本島監獄的採石場上去做苦工,每天在持槍看守的監督下拚命地搬運石頭,動作稍慢就有被毒打的威脅。 另外,所有的已決犯只準逗留在這個採石場裡,一旦踏出採石場的邊緣,就會被無情地射殺。 由於石灰石在太陽的照射下具有極強的反光,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他,每天看到的只有刺眼的白色強光,以至於他的視力逐漸下降。 雖然他的視線逐漸變得模糊,但他的目光卻依然炯炯有神。 有一次,他利用放風的機會,大膽地向監獄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監獄的院子裡開闢一片園子! 他的這一想法剛一退場門,就被監獄當局無情地否決了。但他並沒有灰心,幾乎一有機會就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經過了無數次的否決,大約過了5年左右,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監獄當局同意了在監獄牆腳的一片狹長地帶供他開闢園子,並且破天荒地給他提供了番茄、辣椒等蔬菜的種子,羅本島監獄的院子裡從此多了一抹動人的綠色。 他每天從採石場回來就潛心照料自己的園子,許多人都說他是監獄裡的「植物學家」,而他自己則把那片園子看作自己的心靈園地,每當採石場上的鍛石刺傷了他的眼睛,他就回到自己的園子四處看一看,那一片生命的綠色舒緩他眼睛的疲勞,消解了在採石場裡所遭受的疲憊和委屈。 但是,由於氣候的惡劣,園子的第一次收成並不是很好,僅僅收穫了一籃子不怎麼紅潤的番茄,他一個也捨不得吃,都分給了自己的獄友和獄警們。 令人驚訝的是,自從有了這片菜地之後,整個監獄有了很大的改觀,每到放風時間,許多獄友都會幫助他來照料一下滿園的蔬菜,在獄警們不注意的時候,他們還能揣幾個番茄回去。 更令人稱奇的是,獄警們的態度似乎也變得和藹多了,因為,他總是把新採摘的番茄發給獄友們,然後再由他們送到獄警們手中,吃了犯人的番茄,獄警們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麼蠻橫了。 一個黑人獄警說,每當我莽撞地舉起鞭子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這是一群給我番茄吃的人,在我的眼裡不再有什麼已決犯,他們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 已決犯和獄警們的關係逐漸融洽起來,羅本島監獄不再是冷酷無情的「人間地獄」了。 這位第466號囚犯,在羅本島監獄整整種了18年的菜園,直至他被轉到另一家監獄。 這位第466號已決犯不是別人,正是南非黑人總統曼德拉。 他用幾隻番茄就讓整個監獄變得融洽起來,他不是在經營菜園,而是在耕耘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