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 卓越是一種習慣 今天介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一段話:「重複的行為塑造出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科學、政治和玄學,因此被譽為「最後一位精通所有知識的人」。 重複的行為,就是習慣,比如每天刷牙,既成為習慣,就是每天不假思索的行為。一旦養成,要去除不容易。我們自小就養成許多整潔的習慣,也可能會有些不太好的習慣,比如起床不整理床鋪,又或者習慣看電視看到很晚。不過,如果你養成了很好的習慣,比如在習慣睡前用一個小時閱讀,又或者習慣記日記,簡單寫下每天做的或第二天要做的事,如果這成為你的每天重複而且不能不做的行為,那就塑造出你自己,甚至塑造出卓越。 習慣是由不斷重複的行為養成的。壞習慣可以改,好習慣也可以養成。如果每天做一點點,比如每天起床都整理床鋪,花五分鐘坐下想想今天要做些甚麼,要帶甚麼出門。這樣,經過重複的行為,養成習慣,就會帶來好運。有人說過:命好不如習慣好。古羅馬作家西魯斯(Publilius Syrus,西元前四十二年)也說:「習慣具有強大的主宰力量。」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0 評論
積極拖延的 3 個好處
1. 「你以為我拖延,其實我在思考!」:善用發散思維 從專注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的大腦,讓你即使在沒有高度專注的狀況下也能在潛意識思考問題,找到最佳解。 還記得高中考國文前,老師千交代萬交代拿到考卷先翻到最後面看作文題目,確定了解題意才翻回前面開始寫,就是使用了發散思維很好的例子:利用專注模式寫選擇題的時候,讓大腦用發散思維準備作文。 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先對任務有足夠的認識,發散思維才會奏效。 2. 完美的任務執行者: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大效益 積極拖延者有一個特徵,他們能夠很準確的評估完成這項任務所需的時間,並且在截止時間前交出成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的求學經驗中,時不時會遇到平常完全沒在準備,一定要到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同學,其中一些人的成績甚至會比平常按部就班準備考試的同學還好。 這樣「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更要玩」的同學總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的,這類人就是積極拖延者。 這就是積極拖延者的好處之一:有足夠實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而且成果還不差。 3. 狗急跳牆的 0 打擾世界:任務成果大躍進 當你在截止日前一天登出 FB 、 IG 、刪除手遊、關掉 YouTube ,坐在書桌前準備挑燈夜戰,很容易就能進入心流( Flow)狀態。 心流狀態指的是:一個人將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項事物上面的感覺,通常伴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 心流狀態下,專注程度獲得顯著的提高、腎上腺素狂飆的緊張狀態、再加上積極拖延者對任務的完美掌握度,種種因素綜合下來,任務的完成度因此提高,巨大的正回饋讓積極拖延者的成就感爆棚,對高壓上癮。 如果你是一位積極拖延者,且現在的工作模式並沒有為你的生活帶來困擾,其實你不需要太大改變! 積極拖延 vs. 消極拖延總結一下,「積極拖延」與「消極拖延」的幾大差異。 1. 行動:積極拖延者在前期會先做好任務的資料收集與思考,消極拖延者則完全不行動。 2. 心態:積極拖延者將趕死線視為一種挑戰且躍躍欲試,消極拖延者則感到巨大的焦慮與恐慌。 3. 成果:積極拖延者的任務完成度會維持在不錯的水準,消極拖延者則差強人意,甚至需要延期或打掉重練。 行動、心態、成果, 3 面向檢視你的拖延症屬性! 出口與藉口
有一次上「時間管理」的課程,我問大家:「各位覺得自己的時間大多浪費在哪兒?」 一位小姐遞了一張紙條過來,上面寫著:「我家住在桃園,公司在台北,每天來回必須花三小時在車上。雖然有座位,但是車上很吵,搖晃得很厲害,所以我不能在車上聽音樂、看書。我不想搬家,也不想換工作,更不願自己開車,前一天我總是睡得很飽,所以不必在車上補眠。請問我該如何節省這每天三小時?」 這位小姐的題目有挑戰老師的味道。我是這麼回答的: 在時間管理上,我們必須分辨:哪些事情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哪些事情是我們不能掌握的?車上很吵,車子搖晃,這不是我們所能掌握的,自己能夠掌握的,就只有換工作、搬家或自己開車。也許想要和家人同住,所以不想搬家,這是可以理解的。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捨不得換工作,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不換工作、不搬家、無法自己開車在車上聽錄音帶,剩下比較可以改變的,只有前一天少睡一、兩小時,利用這少睡的時間看書、準備功課、運動……然後,第二天再利用在車上的時間補眠。 可是這位小姐竟然每天在家還睡得飽飽的,第二天反而在車上發呆,別人還能提供什麼好方法呢? 有一句話說:「上帝關了這扇門,會在另一個地方再開一扇窗。」當別人把自己的去路堵住時,一般人都會想辦法找別的出路。而這位小姐一再的把可能的解決方法都堵住,別人就很難幫上忙了。 電影「侏羅紀公園」有一句話:「生命總會找到牠的出口」這句話不但適合描述恐龍,更適合用在人類身上。我們要為自己的生命找出口,而不是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捨,困惑不已的鎖事所糾纏著, 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捨棄與明智的抉擇。唯一會限制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決心。 終日抱怨感嘆原地踏步,盡是為自己找了大堆理由當藉口,永遠看不到出口在哪裡的。 一個人如果不能學會取捨,縱使僅是眼前的一小步,都會成為無限遠的距離。 跨過眼前的那一小步,再回頭必能豁然會心一笑,原來這麼簡單。 不能變通成了萬般藉口的泉源,放開目前不該擁有的才是成長。 別讓自己找了太多的藉口,困住您的前進的腳步,踏出那一步就是那麼簡單∼只要捨去而已。 證嚴上人靜思法語: 「世上沒有絕望的迷宮..... 只是一時找不到出口..... 世上也沒有做不到的事..... 只是還沒有靜下心來想出方法.....」 別急著開電腦收 MAIL!上班前 5 分鐘先做這件事,一天效率會更高
我總是抱著最大的企圖心展開一天。一早走進辦公室時,我心裡隱約知道自己想要做些什麼,然後坐下來,打開電腦,檢查電子郵件。兩個小時之後,我解決了一些人的問題,及時滅了幾場火,並把透過電腦和電話丟給我的問題處理掉了,但這時我已幾乎記不得,打開電腦時原本想要做什麼。我被突擊了,早該放聰明點的。 關鍵 18 分鐘,幫你完成重要的事日常生活的管理,必須成為一種習慣。這個習慣必須夠單純,才能日日實行;必須夠清楚,才能讓我們專注在優先事項;必須夠有效率,才不致造成阻礙;還必須夠全面,包括什麼要做、什麼不要做等等。這種習慣只占據每天的十八分鐘:
習慣的力量,就藏在它的可預期性。如果你一再以相同的方式完成相同的事,就能得到預期的結果。而以十八分鐘每日管理計畫來看,可預期的結果就是完成正確的事。 大部分工作取決於重複,因為反覆進行,我們才會對一件事在行。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太早放棄。 多年前,我剛成立自己的顧問公司,莉莉那時還不是我們的客戶。我多次邀她見面,她卻一再取消我們的約會。她顯然不想和我見面,我幾乎放棄了。 但這時我了解到一件事,如果我能把情緒放一邊,不把遭拒當作是件令人沮喪的事,那麼打電話給她重約時間,只不過是兩分鐘的事,但卻可能帶來極大好處。 被拒絕多次後,我意外發現,我竟然開始享受這種試圖擠進窄門的過程。我的目標是不斷嘗試下去,直到我能對正確的人說出正確的話,我就擠進門了。 具備 3 條件,你能達成任何事這件事讓我相信,任何人可以達成任何事,只要具備三個條件: 1. 你想要達成 2. 你相信自己可以達成 3. 你享受嘗試達成的過程 在歷經多次取消約會之後,莉莉終於同意和我見面。那年,我們簽下一只大合約,十二年過去了,她仍是我們的客戶,而且仍會取消很多合約。 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擁有成長心態,他們利用失敗來自我改善,唯有學習讓他們感到自己聰明,而擁有固定心態的人,唯有當他們做對時,才會覺得自己聰明,所以,他們用盡辦法避免失敗,也因此不會有學習成長。 (本文整理、摘錄自《關鍵18分鐘》,天下文化) 你的拖延症有救了!——5招讓你和拖延症說拜拜小時候在暑假的最後一天才開始趕作業,長大了工作也是拖拖拖……對於很多人來說,拖延症像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從小到大一路伴隨。雖然我們也知道動作應該快一點、做事要提前計劃,但這病好像從來沒被治好過。每當看到別人皺眉頭,在旁邊催著「快一點快一點」,心情就好糟……
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Jon Nastor在《Entrepreneur》上發文教學啦!他說,按照他的方法做,絕對管用,而且還可以跟這困擾已久的壞習慣說拜拜! 到底怎麼做?他列舉了5個辦法: 1、一次只做一件事很多人之所以會拖拖拉拉,是因為工作太多,不想做,任務太大,不想做,所以就想等一下,再等一下……於是就拖到了最後。 其實,再大的案子,都能分成一個個小部分來完成。Nastor建議,把目標化小,按照順序來,一次只做一件事,既能做得開心,也能如期完成,就不會再拖拖拉拉了。 2、劃deadline為什麼公司佈置什麼任務,都一定會給一個最後期限?因為不管是對誰,deadline都有很好的約束力,它逼我們不得不完成任務。 Atari Corporation and Chuck E. Cheese Pizza的創辦人Nolan Bushnell說:「最終靈感總是在deadline前湧現。」本文作者Nastor也認為,如果不是deadline,任何工作都好像漫無目的、亂七八糟。所以,在做每件事之前,都給自己設定一個deadline,會非常有效率。 3、不要總是追求完美——做了再說很多人拖延,是因為他們覺得他們還沒想好;不想出一個完美的方案,他們誓不罷休。這樣雖然沒什麼不好,但真的會很費時,因為你也不能保證你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想出一個完美的方案。與其這樣,不如先做了再說,邊做邊改。第一次可能做出來只有80%,你慢慢完善,成品並不一定比你一開始就想好來得糟。 4、散步,不要再繼續想工作了!放鬆,放輕鬆,放空。讓腦子休息一下,到外面散會步,或者去運動一下都好。老是坐在辦公桌前,其實不會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會讓你煩躁不安。走一走再回來,不僅心情更愉悅,還會讓你的思緒更清晰喔。 5、工作!腳踏實地地做!著名作家Stephen King說:「真正專業的人,就是工作,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光在那邊妄想等靈感來敲門。」 不論如何,工作不會自己完成,一定是我們真的坐下、認真辦公才會做好。所以,不要再整天晃來晃去;早點做完,早點輕鬆。 原文出處:Entrepreneur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就是每天下班前會把明天計劃要做的事情,列一張「待辦事項(To Do List)」。我也有這樣的習慣,每當下班前把所有的list刪完之時,也是下班前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上班之後才養成這樣習慣,這個習慣也逐漸讓我做事較有效率和嚴謹。這就像人生有個目標方向,清楚地寫在上面,而且有時間限制,今日事今日畢,因此就產生了行動力,於是人生與工作就像滾輪一樣,持續不斷,而且有節奏地向前走。 這樣一件小事,卻是訓練自己做事效率以及責任感最佳的方式。不知道為什麼,到後來我若沒有在下班前將list上面的項目全刪掉的話,我就很不舒服。 於是我每天都跟自己競賽,看看自己下班前是否能夠將黏在電腦前的那張便利貼刪完,然後丟到垃圾桶的一聲,成了我下班前最開心的動作。 這樣幾年之後,說也奇怪,別人就說我是一個超有行動力的人,而且自己也愈來愈喜歡自己。這真是神奇小秘訣。 當然有時候list也有做不完或是不想做的時候,最難的不是做不完的項目,而是最不想做的那一項。譬如說打電話給某某人,明明是最簡單的一件事,但卻最有壓力。因為可能是個道歉的電話,可能是賣一個點子,偏偏這個人是最難纏,所以就拖著,到了下班時間還沒打,這個項目刪不掉,我意識到我在逃避。 這時這個項目就像鬼魅一樣,隨著我的下班進入我的生活,揮之不去,干擾我的下班心情。 我得在下班前把明天待辦事項上再加這舊的一項,因為痛恨這種感覺,於是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要讓舊的事項寫兩次,也就是不貼過兩天,除非我有新的解決方法。 因為我希望下班生活有品質,久而久之這也訓練我成為一個願意面對問題,而且願意當下解決的人。 年紀愈長,愈感覺這習慣的力量超強。到現在還是每天有to do list貼在我的電腦前,但是它們變成了可愛的文字,督促著我每天有新鮮的事可以做。 每個人心中都有to do list,重視它、面對它,讓它變成砥礪你成長的好習慣,這個小小的好習慣極有可能是改變我們人生的重要因素。讓它訓練你成為勇於負責、做事有效率的職場工作者。 (本文作者為丁菱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