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懶惰螞蟻」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對三個分別由30隻螞蟻組成的黑蟻群進行追蹤,以觀察它們的分工情況。 結果發現,大多數螞蟻都很勤快,清理蟻穴、搬運食物、照顧幼蟻,幾乎沒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螞蟻卻無所事事,終日在蟻群周圍東張西望,從不工作。 生物學家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並在它們身上做了標記。 有趣的是,當研究小組斷絕掉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勤快的螞蟻立刻亂成了一團。 而「懶螞蟻」們則不慌不忙,帶領蟻群向新的食物源轉移。 原來懶螞蟻們不是懶,而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上。 它們看起來遊手好閒,但腦子裡沒有停止過思考,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有個叫「殺死偽勤奮」的小組,裡面有這樣一句特別扎心的話:「機械式努力的背後,不過是一種肌肉的習慣性運動。這看起來是勤奮,其實是腦子的偷懶。」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維的深度。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奮都是白搭。 會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住了,將勤奮膚淺地理解為「每天工作到12點以後」,而忽略了思維上的精進。直到最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之前看《思考力的快慢》,書裡有個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在加利福利亞的一個小鎮上,有位愛好寫作的年輕人。他每天筆耕不輟,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但是他寫出來的小說卻總是滯銷,無人欣賞。 他很苦惱,就去教堂問神父:「請您告訴我,為什麼我夜以繼日地寫作,但是作品卻沒有任何進步呢?」 神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早上都在做些什麼?」 他有點不解說:「我在寫小說。」 神父又問:「那麼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寫小說。」 神父繼續問:「下午呢?」 聽到這話,年輕人有點不耐煩:「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寫小說。」 「那你什麼時候在生活的思考呢?」 看著絲毫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兒的年輕人,神父耐心道: 「你所謂的勤奮,不過是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並沒有什麼難的。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難的是思考,沒有思考,你的小說就沒有靈魂;沒有思考,你的勤奮就沒有意義。」 一個囿於雜務而懶於思考的人,註定會陷入平庸的困境。擺脫低質量的勤奮,養成思考的習慣,才是人生進階的第一步。 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有句名言:「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留一定的餘閒很重要,它不是對資源的浪費,而是讓系統更加高效地運轉。」 同樣地,對於個體而言,我們也需要給自己留下一定的餘閒時間,來思考充電,升維自己。 在《忙,但不要窮忙》一書中有這一段話:「無論多忙,都要給自己一些空餘的時間,這些時間,要給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向,有沒有更棒的路。就好比一個團隊裡,總要有一兩個領導是閒的,因為他們負責思考,負責更好地制定方向。」 一個人的思考深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不要日日在工作的漩渦裡打轉,以忙碌代替生活。 相反的,要把自己從忙碌的服事或工作中剝離出來,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法國思想家笛卡兒在《隨想錄》裡寫道:人只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間,才能靜聽靈魂深處的聲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價值的路徑!! 有時候-不仿慢下耒⋯學做一隻勤於思考的「懶惰螞蟻」吧!! 思想好了再行 你會活的一切會更符合你的人生價值
0 評論
馬斯克、蓋茲一周最精華的 5 小時!傑出 CEO 都靠這種時間管理法「持續進化」
2022/06/27 Janis編譯.整理 《習慣致富》一書作者湯姆.柯利(Thomas Corley)在研究超過 200 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後,發現 86% 的富翁都有閱讀的習慣,而有 63% 會在早晨通勤時聆聽有聲書。 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是透過閱讀,學習如何製造火箭,隨後創立了 SpaceX。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不只以愛書成痴聞名,更時常分享自己的書單給大眾。 有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在公司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隨便吃個晚餐,躺在沙發上狂追劇。那麼這些日理萬機的大老闆們,是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時間閱讀或學習的呢?《Entrepreneur》指出,他們都遵循 「5 小時法則」,這個概念非常的簡單,就是在每個工作天都至少抽出一小時學習,如此一來,每周就有 5 小時花在學習上。 這個法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一生中堅持每天都要花點時間學習,而他一般會利用早晨來學習、寫作,建立個人目標並追蹤結果,並在當天傍晚自省。同時,他也建立了類似今日讀書會的組織,讓有志一同的人可以一起自我成長。 「5 小時法則」要做哪些事?如何發揮最大效益? 那麼這 5 個小時的時間,究竟要做些什麼事、如何安排呢?可以根據自己的行程,先想想一天中的哪一個小時最適合實施,接著思考自己想要學習和探索的領域,並決定自己吸收知識的媒介,例如書本、網路文章、有聲書等等。 確立好目標之後,接下來就要執行這 3 件事: 1. 閱讀 閱讀除了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之外,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也曾說過,「閱讀可以讓你領先同輩。比起一般人,閱讀者更容易了解其他產業的戰略與策略。」 即便你每天無法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閱讀,也可以撥出 20~30 分鐘,例如等待會議開始前,或排隊的時候,而不是把時間花在滑手機上,若工作上需要經常行走移動,也可以試試 Podcast 或有聲書。 2. 反思 在這 5 小時中,不只要吸收知識,思考與反饋也是很重要的過程,可以每天花一點時間反思兩到三個問題。無論是盯著牆壁思考,或是提筆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都可以。反思過去的經驗有助於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更重要的是檢視自己「做對了什麼」,再去蕪存菁,有助於改善生活、實現目標。 《Entrepreneur》建議,可以在午餐後 15 到 20 分鐘安排休息和反饋的時間,剛開始也可以先每天安排 5 到 10 分鐘,然後逐步增加,讓自己漸漸習慣。 延伸閱讀:忙了一整天,下班後只想躺著滑手機?研究:錯誤的休息會讓你更累 例如今日參加了一場會議,可以在午餐時想想:這場會議「主要的收穫是什麼?」「我該如何運用到工作上?」等等。 3. 嘗試新做法、實際行動 將所學付諸行動,是最重要的一環。馬雲也建議,可以將在書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中。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當你有所作為,就有實際的經驗可以參考,即使結果不如意,你也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或是從他人獲得反饋。 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持之以恆。當養成了學習的習慣後,就有機會在不同的領域變得更有生產力、更加成功,一旦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也會更有動力持續培養新興趣、學習新技能。 資料來源:Entrepreneur、Indeed 人死燈滅時,能帶走什麼? 有個人死了,他才剛剛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暫。這時,他看見佛祖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 佛祖說:「好了,我們走吧。」 男子說:「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 佛祖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 男人問佛:「你的這箱子裡是什麼?」 佛祖說:「是你的遺物。」 男人疑惑地說:「我的遺物?你的意思是我的東西,衣服和錢嗎?」 佛說:「那些東西從來就不是你的,它們屬於地球。」 男人又問:「是我的記憶嗎?」 佛祖說:「不是,它們屬於時間。」 男人猜測:「是我的天賦?」 佛祖回答:「不是,它們屬於境遇。」 男人問:「難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 佛說:「不,孩子,他們屬於你走過的旅途。 」 男人追問:「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 佛祖:「不,他們屬於你的心。」 男人說:「那麼一定是我的軀體。」 佛說:「不,你的軀體屬於塵埃。」 最後,男人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靈魂!」 佛祖一笑而過:「孩子你完全錯了,你的靈魂屬於我。」 男人眼含淚水,從佛祖手中接過並打開了箱子——裡面空空如也! 他淚流滿面,心碎地問佛祖:「難道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嗎?」 佛祖:「是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 」 死者:「那麼,什麼是我的呢?」 佛祖:「你活著時候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誠然,生命僅僅是就是一個瞬間,我們要過好它,熱愛它,享受它!活著就是勝利,掙錢只是遊戲,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更是真諦! 要珍惜身邊的人,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因為每個世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 我們的生命如白駒過隙,不要消遣作踐,不要無端感嘆,不要斤斤計較。好好活著,簡簡單單過好今後的每一天! 永遠覺得你的工作處理不完嗎?順利成章地加班,連周末也來公司報到,只因為昨天事情做不完只好拖到今天、明天、大後天?其實,當你陷入這種惡性循環時,不應該一味地埋頭苦幹,你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小工具!
1. 利用自動化小助理來幫助你規劃行程 如果你的時間很緊湊,且經常需要東奔西跑,那麼事前把行程規畫好,可以幫助你省下很多的時間!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預算再請一位貼身秘書,因此利用你隨身攜帶的手機或是筆電作為輔助工具會是個好點子,有些應用程式可以依據你的個人偏好設定,追蹤你的代辦事項、捕捉你的所在位置,並且提醒你日曆上的活動。 善加利用這些可攜式電子設備,可以提升你的機動性與靈活度,應付不同的突發狀況,進而省下更多時間。 2. 將某些工作外包 與上一點類似,當你的職位愈來愈高,你的重點就不應該放在瑣碎、繁雜的任務上,而是應該轉移重心在大事上面,將較繁瑣的任務交給你的助理吧!當然,如果你請不起一個助理,事務也並非常態性,可以在較忙碌的時候花點小錢,將工作外派。 3. 靈活運用可辦公的空間 為了和客戶會面、去其他部門開會或是到外地出差,需要在不同地點之間往返,有時候還得等待對方、甚至在外地某個定點待命,,而這之中所花費的時間累計下來也是很驚人!如果能事先得知附近可以處理工作的辦公空間,讓你在等待的時候,可以善用零碎的時間把任務處理完,或者多做些額外的工作,也能達到節省時間的效果。 4. 別忘記回覆重要郵件 要一直追蹤電子郵件、回覆每一個重要訊息是件累人的事,也是一場無止盡的長期抗戰。但是無論是你或對方,只要漏看了一封信件,可能就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機會! 善用管理工具會是明智的選擇。比方說,Boomerang是一款適用於Gmail的Chrome應用程式,它可以確保你的所有電子郵件都及時得到回覆,幫助你管理你的現有客戶及潛在客戶。 5. 使會議前置作業自動化 開會已經是件耗時甚鉅的工作,如果你發現,連會議之前的前置工作也花費了你不少時間,就該開始思考解決方案了! 若你們的會議是例行性的,可以先制定好固定的作業流程與文件模組,再視開會的內容修改細節;如果你們的會議內容與當今時事、產業新聞有關,可以善用應用程式,讓你們追蹤的網頁可以顯示在某個看板上,你只需在開會前閱讀看板或滑手機即可。 參考來源:Inc. 《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正在趕著上班,這天他的公司有一個很重要的會議,會議中的表現關乎到他能否升職,所以不能遲到。 無奈他的鬧鐘卻在今晨壞掉了,最糟糕的是還有二十分鐘會議便要開始了。 小職員唯有改乘計程車,希望能趕得及參加會議。 好不容易才給他截到了一輛計程車,匆匆忙忙上車後,他便對司機說:「司機先生,我很趕時間,拜託你走最短的路!」 司機問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 小職員好奇地問:「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嗎?」 「當然不是,現在是繁忙時間,最短的路都會交通擠塞。你要是趕時間的話便得繞道走,雖然多走一點路,卻是最快的方法。」聽見了司機的話,小職員最後還是選擇走了最快的路。 途中他看見不遠處有一條街道交通擠塞得水泄不通,司機解釋說那條正是最短的路。司機所言沒差,多走一點路果然暢通無阻,雖然路程較遠,卻很快便到達目的地。 小職員最終也趕得上會議,還升了職當部門主任。 人總喜歡走捷徑、希望不勞而獲,還以為走捷徑可以用最小的體力最快到達目的地。 捷徑並不好走,不但荊棘滿途,而且充滿危險,也沒人可以保證你走的路一定可到達終點。走長一點的路雖然會累一點,吃多一點苦,卻是唯一最快到達目的地的方法。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腳踏實地的去走每一步人生路才是明智之舉。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機會也是有限的。 證嚴上人靜思法語:「不要走叉路、抄捷徑。因為所選擇的小路可能是條死巷、走不通,終究還是得回到原 路,反而平白多繞了許多路。」 年過 30 最常後悔的 10 件事,你中了幾項? 人生中總有不少事情,使我們後悔沒有早知道,特別是生命中的每個不同階段,回過頭看過去自己所做的那些決定,往往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三十歲,一個正值青壯年時期,有著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社會上打滾的經驗,有別於年輕的衝動,想法上逐漸臻於成熟。究竟年過三十的人,回顧自己的人生,最容易後悔的有哪些事情? No.10 生小孩 網友說一覺到天亮從此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常常要起床哄小孩,充足的睡眠變成奢望;有時另一半不願分擔照顧小孩的責任,還會因此爭吵。雖然不少人覺得有了小孩後失去自己的生活,每天為此忙的團團轉,但實際上也有人認為,在外辛苦工作一整天,忙碌奔波回到家中,看到小孩稚嫩可愛的臉龐,反而會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No.9 念錯科系初 入社會找工作處處碰壁,往往會懷疑自己唸錯科系,不是覺得適合自己科系的職缺少就是起薪低,對於唸非理工科系的人來說尤其常見。等到出社會一段時間,熟悉就業市場的脈動後,發現正夯的職業與自己無緣,才又感嘆自己當初唸錯科系。不過工作也不一定要受限於自己大學所唸的科系,只要有熱忱,還是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No.8 沒有認真讀書 小時候父母最常說「現在不認真讀書長大會後悔」。但當我們在學生時代,總是盼著暑假、寒假,覺得唸書很痛苦、考試很煩人,大學只求 all pass,長大踏入社會,才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覺得自己欠缺工作上所需的知識或是懂得比別人少。看著別人能在專業領域上發揮所長,就會開始後悔自己以前沒好好學習,不禁感嘆年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No.7 沒多談幾段戀愛 逢年過節最常被親友詢問何時結婚,才驚覺自己不再年輕,過了只要彼此相愛就能克服一切的年紀,取而代之的是要考量現實種種條件。不少人因此後悔年輕時沒有多談幾段戀愛,失去從中學習更多經驗的機會,也錯失遇到更適合自己另一半的可能。如果現在談的感情最終還沒有結果,更會因此悔不當初! No.6 念研究所 雖然有人後悔沒唸研究所,在工作後選擇在職進修;但也有不少人是後悔唸了研究所。不少人誤以為研究所學的是未來社會趨勢,出社會卻發現對工作沒有太大幫助,甚至覺得自己虛度光陰,浪費了兩年的時間。不如早點出社會獲得實務經驗,真的有所不足再回去進修也不晚。 No.5 沒有其它專長技能 許多人經常感嘆自己沒別的專長技能,羨慕別人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因為培養其他專長技能對我們來說沒有急迫性和足夠強烈的動機,才讓我們往往止步不前,覺得上班已經很累了,下班或是假日只想好好休息,很難花更多心力培養、學習新事物。(延伸閱讀:「努力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這 32 句職場真心話,長大的人才懂) No.4 沒存錢 相信你也曾在花錢的時候說服自己「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為了犒賞自己辛勤工作,領到薪水就花掉沒什麼不對,但盲目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讓不少人因此淪為月光族,到了三十歲後才驚覺,工作了六、七年戶頭裡卻仍然是一場空。 No.3 買房、買車 不少人羨慕身邊朋友,年紀輕輕就買車買房,但光鮮亮麗的背後不一定都這麼美好!有些人辛苦打拚有了一筆積蓄,興沖沖的買房、買車,卻沒想到每個月的貸款才是噩夢開始,特別是對薪水沒有特別高的人來說,每個月光是房貸、車貸就扣掉一大筆錢,生活反而因此被壓的喘不過氣! No.2 太早結婚 原以為是兩人互相扶持的幸福生活,卻是價值觀、生活習慣、未來規劃等不停摩擦的開始。有些人太早結婚,以為有愛就可以克服一切,婚後卻敗於現實種種,發現兩人世界不比一個人生活來的快樂。不可否認,步入婚姻需要的不是一時被戀愛沖昏頭的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經過長時間相處後才下的決定,只有找到一個價值觀相近、彼此能互相體諒的伴侶,才能牽手到白頭。 No.1 沒把身體顧好 現代人常常為了多賺點錢,努力打拼事業的同時,忽略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仗著自己年輕有本錢,生活作息及飲食不規律,熬夜、抽菸、飲酒樣樣來,生病也不求助專業醫療,身體累積越來越多的毛病,直到年過三十,身體開始發出警訊才驚覺以晚。千萬不要以為自己還年輕,就可以不運動、不注重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畢竟沒了健康就什麼都沒有了! (本文出自網路溫度計) 自己的價值觀與目標愈清楚,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所以,30歲以前,要一步一步理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這是年輕時最重要的課題。 (惟智) 亞里斯多德: 卓越是一種習慣 今天介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一段話:「重複的行為塑造出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科學、政治和玄學,因此被譽為「最後一位精通所有知識的人」。 重複的行為,就是習慣,比如每天刷牙,既成為習慣,就是每天不假思索的行為。一旦養成,要去除不容易。我們自小就養成許多整潔的習慣,也可能會有些不太好的習慣,比如起床不整理床鋪,又或者習慣看電視看到很晚。不過,如果你養成了很好的習慣,比如在習慣睡前用一個小時閱讀,又或者習慣記日記,簡單寫下每天做的或第二天要做的事,如果這成為你的每天重複而且不能不做的行為,那就塑造出你自己,甚至塑造出卓越。 習慣是由不斷重複的行為養成的。壞習慣可以改,好習慣也可以養成。如果每天做一點點,比如每天起床都整理床鋪,花五分鐘坐下想想今天要做些甚麼,要帶甚麼出門。這樣,經過重複的行為,養成習慣,就會帶來好運。有人說過:命好不如習慣好。古羅馬作家西魯斯(Publilius Syrus,西元前四十二年)也說:「習慣具有強大的主宰力量。」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積極拖延的 3 個好處
1. 「你以為我拖延,其實我在思考!」:善用發散思維 從專注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的大腦,讓你即使在沒有高度專注的狀況下也能在潛意識思考問題,找到最佳解。 還記得高中考國文前,老師千交代萬交代拿到考卷先翻到最後面看作文題目,確定了解題意才翻回前面開始寫,就是使用了發散思維很好的例子:利用專注模式寫選擇題的時候,讓大腦用發散思維準備作文。 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先對任務有足夠的認識,發散思維才會奏效。 2. 完美的任務執行者: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大效益 積極拖延者有一個特徵,他們能夠很準確的評估完成這項任務所需的時間,並且在截止時間前交出成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的求學經驗中,時不時會遇到平常完全沒在準備,一定要到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同學,其中一些人的成績甚至會比平常按部就班準備考試的同學還好。 這樣「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更要玩」的同學總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的,這類人就是積極拖延者。 這就是積極拖延者的好處之一:有足夠實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而且成果還不差。 3. 狗急跳牆的 0 打擾世界:任務成果大躍進 當你在截止日前一天登出 FB 、 IG 、刪除手遊、關掉 YouTube ,坐在書桌前準備挑燈夜戰,很容易就能進入心流( Flow)狀態。 心流狀態指的是:一個人將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項事物上面的感覺,通常伴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 心流狀態下,專注程度獲得顯著的提高、腎上腺素狂飆的緊張狀態、再加上積極拖延者對任務的完美掌握度,種種因素綜合下來,任務的完成度因此提高,巨大的正回饋讓積極拖延者的成就感爆棚,對高壓上癮。 如果你是一位積極拖延者,且現在的工作模式並沒有為你的生活帶來困擾,其實你不需要太大改變! 積極拖延 vs. 消極拖延總結一下,「積極拖延」與「消極拖延」的幾大差異。 1. 行動:積極拖延者在前期會先做好任務的資料收集與思考,消極拖延者則完全不行動。 2. 心態:積極拖延者將趕死線視為一種挑戰且躍躍欲試,消極拖延者則感到巨大的焦慮與恐慌。 3. 成果:積極拖延者的任務完成度會維持在不錯的水準,消極拖延者則差強人意,甚至需要延期或打掉重練。 行動、心態、成果, 3 面向檢視你的拖延症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