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文
今日進度無經文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三界火宅無明為因 境界為緣憎愛取捨 三毒猛火焚燒內外 色欲難安猶如宅火 白話淺釋: 煩惱就是從無明開始,只要一念心動,俗情一起,自己的慧命就很危險。P190 修習佛法要用智慧去透徹道理,就如出家要割捨辭親,小愛都要割斷,捨小為大。P190 修行之後,若還有憎、愛、取、捨的心,就是還在三界火宅中;不只在三界火宅,還有「三毒猛火焚燒內外」。P191 貪、瞋、癡,這三毒是從一念心起,三毒一起,如熱火猛焰一樣,焚燒內外。「無明火燒掉功德林」,無明會銷毀我們的慧命。P191 人人的心和行為若都在貪欲、色愛中,三界怎能不是火宅?這種無明為因,色欲的境界為緣,憎愛取捨,三毒猛火不斷,就如火已經燃起,焚風又一直助燒,內外就不得安了。P193 影片網址: 三界就是天下的一間大房子,大房子的主人儘管很有德行,但是年紀老了,慢慢衰邁了,這也是譬喻佛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為人間設教,應眾生根機,很辛苦!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佛陀為什麼為舍利佛授記?p184-185 A1 在自然法則下逐漸衰邁,佛陀的心也會急,所以在四十二年後,開始暢演本懷,不得不開心門、說大法,這時佛陀已是七十多歲了,希望法能够留在人間,佛的教法能够不斷地延續下去。 多少人在法華會上開始覺悟、反省,也發心了。就像舍利弗,過去雖然跟隨在佛的身邊,因執著無法破除偏空,直到佛陀在法會上,殷殷稱讚大乘妙法的道理,舍利弗才終於瞭解。佛是用因緣、譬喻、言辭教導,這是佛陀的悲懷,為了引導眾生向法,不得不用九部法,適應眾生根機。 舍利弗終於體會了,也發心、立願、懺悔過去,期許法華會上人人也要發大心,所以他不斷地向佛請法。佛陀瞭解舍利弗的心意,就為他授記。授記就是肯定,肯定舍利弗、證明他將來也能夠成佛。P184-185 Q2 年輕比丘為何出家還眷戀俗世?又為何回到僧團?p186-190 A2 那時,有一位年輕的比丘,一開始聽到人生是苦,他認為:「這就是道理,我現在這麼年輕,但未來同樣會老,最後也會死,不如出家去。」就這樣,求佛讓他出家,佛陀也成全了他。 人是出家了,心卻每天都想著家裡的父母、兄弟,還有他心愛的人。俗家的生活富有,所以他每天都藉著托缽的時間,與僧團一起出門,但是卻脫隊回到家裡,直到黃昏才返回精舍。每天都這樣,出家形,卻還是在家的心。P187 年輕比丘就問:「若是這麼有福,為什麼你不想出家?」「有啊,我千里迢迢就是要來找佛陀。」年輕比丘看到這位年輕人,年紀和自己差不多,卻如此好樂佛法,瞭解人間無常,自己心念一轉,感到很慚愧:「我已經出家了,為什麼我的心還受情欲牽絆呢?」等回過神來,想要向年輕人表達慚愧之意,對方卻不知往何處去了。 年輕比丘一驚:「應該是護法天人現身,要來保護我的法!幸好,我只是好樂俗家生活,還沒有還俗的心。」所以他加緊腳步與僧團會合。進入精舍,一見到佛陀就頂禮,在佛前求懺悔。僧團中的人說:「佛陀,我們看到他每天都脫隊回俗家,不過,各人修行各人得,我們並未提起這事。看到他在佛陀面前懺悔,大家也為他隨喜。」P188-189 Q3 三毒為何會焚毀身心?為何「心所法」能解?p190-196 A3 貪、瞋、癡,這三毒是從一念心起,三毒一起,如熱火猛焰一樣,焚燒內外。所以常說:「無明火燒掉功德林」,無明會銷毀我們的慧命。P191 「一切心所有法,各種思想現象,皆行陰之所攝」。我們的善惡都是在心所法之中,心所法就是起心念、我們的思想;將外面接觸到的境界、各種相,攝入我們的心裡,進到我們的第七識思惟。P194 日常生活無不在行蘊中分秒過去,我們的身體也都在新陳代謝、變化中。就如現在我向外面看,天色和剛才不同了,不知覺中從黑暗變成了曙光,已看到陽光。光是在這個空間,就有那麼多的形、色,所以心所法是應景而生。外境誘引著我們,若控制不住,就隨著欲去行惡;若是佛法能夠入心,循著佛法的軌道走,就是菩薩道。 心所法真的很微妙,無形無色,卻有很大的力量。各種思想的現象,都在心所法之中。就如那位比丘,已經發心要修行,但是他的心守不住,想法就不同了。是成就修行人德的果,或是破戒比丘的果,都是在一念心。 心想現象「皆行陰之所攝」,都是在行蘊之中。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我們是不是全都看透徹呢?在空的道理中,真空透徹,才能夠妙有現前。前面所説的,都是在天底下大乾坤、小乾坤的現象,用佛法為我們解釋出來,我們要時時多用心。P195-196
五、心得分享
春美 在器世間只要眼睛所見無不都是色.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來面對這些物質呢? 世間的物質也是在考驗我們的心是不是有貪欲.有一次去我一位朋友家.他帶我參觀她的房子.其中有一層樓全部是她的衣櫃.還有專屬的帽子間.鞋櫃間.琳瑯滿目.多不勝數.我問他每一件都穿戴過嗎?他說:這些一年都沒使用過.只是看到喜歡就買.買回來後又覺得不喜歡穿所以就放著.這真的就如師父所說:無明為因.境界為緣.心和行為都在貪欲.色愛中.如果將這些轉換成愛心為貧窮苦難人需要衣食而去付出.社會就會變的美好!! 一切唯心造,都在行蘊中! 「心所法」就是起心動念,是我們的思想,心無形無色,卻是有很大的力量.心念不管是好是壞.只要一直去想像就會無限的擴大.吾兒最近身患恐慌症.他告訴我他的心總是害怕親人出意外.可是又無法控制不去想.而自己越想就越害怕.害怕到不能呼吸全身無力.我告訴他.根本沒事發生只是你不好的心念無限擴大才會讓你如此害怕.他雖然明白這道理了.可是還要學習如何控制心念.我想這是菩薩要給他的課題.看到他最近吃素.繼續誦經為他祈福!相信我的這份心念也在行蘊當中.終會妙法現前。 春美感恩合十
六、學習關鍵字
九部法、因緣、妙權、身心合一、無明為因、境界為緣、行蘊、行陰、心所法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一切起心動念都在行蘊中,透徹真空道理,妙有才能現前
0 評論
二、經文
今日進度無經文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若論福德無疆際 悲智雙運福無量 若論智慧無等力 如日懸空月輪圓 白話淺釋: 「若論福德無疆際」 休學佛法,就是要學得福慧雙具,修福同時要修慧,福慧無邊際,天際之間有非常多地方,需要愛心人誠意的付出。除了無私大愛,也需要有智慧,智慧無邊際、用之不盡。智慧的力量若發揮出來,就是「福德無疆際」 「悲智雙運福無量」 人間的常識稱為功能,而佛法稱作良能,也就是智慧。智慧在佛來說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稱作悲智雙運。佛陀乃是兩足尊,福德、智慧兩具,所以佛是「悲智雙運福無量」 「若論智慧無等力」 若是論智慧,佛智無等力,沒有比佛的智慧更高的了。佛的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如日懸空月輪圓」 「日」譬喻智慧,「月」譬喻慈悲,我們若能為人群無限量、無邊際的付出,將智慧與福德會合起來,就如日懸在虛空中,如月在黑暗中照耀大地,都可以為人類帶來光明。 影片網址: 人間的常識稱為功能,而佛法稱作良能,也就是智慧。智慧在佛來說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稱作悲智雙運。佛陀乃是「兩足尊」,福德、智慧兩具,所以佛是「悲智雙運福無量」。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功能」與「良能」有什麼不同? A1 人間的常識稱為功能,佛法稱作良能,也就是智慧。智慧的良能是利己、利人,對自己能淨化自心、增長智慧;對他人可以運用我們的悲心,入人群去付出。在佛來說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稱悲智雙運。 Q2 為何學佛教法,要不斷將人間的常識,轉為佛法的智慧? A2 上人舉了非洲志工菩薩為例,這些國家長年在貧困中,常有戰亂,族群互相衝突,治安很差,加上貧富差距很大,苦不堪,卻能福慧平行,看了很感動,也很佩服。 2013年慈濟在當地培育課程,辛巴威、莫三比克、賴索托等國志工齊聚在南非約堡。從辛巴威到約堡,光是坐車就要十八個小時,莫三比克也要十幾個鐘頭。但是他們不惜辛苦,只為了「共聚共修」。 上人叮嚀:「法是從口出、從耳根入,有聲音卻不知道在說什麼,這樣也沒用。」非洲菩薩看「人間菩提」節目,用盡心機,用英文發音再找出能互相翻譯的人,現場翻譯成英文再翻成四種不同語言。上人說:「看他們的表情,繞佛繞法時腳步很整齊,聽他們念的韻律也很整齊,可見絕對是聽得懂的。」不同的語言,可以入他們的心,因為有善巧方便的真實法。這就是最清淨無染的大愛,與巧妙的智慧會合起來,福慧雙具。這種付出真正是福德無疆際。 Q3 為何「四微」、「五蘊」會造大業力? A3「四微」是指色、香、味、觸。與四大「地、水、火、風」合稱「八法」。人身的小乾坤也是四大假合。人不能沒有水分,也不能沒有體溫、呼吸;人的身體有骨、有肉、有皮,那就是地。 四大之外,身體裡面還有「四微」,他能引起我們的煩惱。全是來自五根造作,在第六識吸收,在第七識思惟,然後隱藏在第八識。四微看不到,就是習氣隨著外面境界起心動念的煩惱會合,也就是身心因著八法會合起來,業力互攬互礙,善惡雜揉,所以業力大。就如「堂閣朽故」變礙生滅,變遷、障礙、互生、互滅,不斷循環。在欲界、色界的眾生及器世間,一切的物質無不都是如此。
五、心得分享
林映秀 修學佛法就是要修得福慧雙具,修福也要修慧,更要走入人群中,應眾生的需要,用無私的大愛付出。 人間的常識稱為功能,佛法上稱作良能,也就是智慧智慧的良能,是利己利人,對自己能淨化自心增長智慧,對他人可以運用我们的悲心,入人群去付出。 非洲的苦難國家,在貧困戰亂,治安差,人禍偏多,真的是苦不堪言。但是幾年來,因為慈濟在當地不斷的播善種子,雖然人種差不多,但語言不同,卻能運用種種方法,讓四種不同語言的人能聽懂,進而接受佛法,心開了,進而發揮智慧力量,走入病苦的環境中,照顧貧困老弱的人,自己的內心,因而法喜充滿,這種付出真正是「福德無邊際」不同的國域,不同的語言,在非常貧困苦難的地方,可以這樣運作,這就是「悲智雙運福無量」。 姚淑娟 「等同虛空,本無邊際」。這就是我們每天所要修行,將心的相放寛,放在天下事,這就是智慧。天下有什麼的苦難,要如何去轉法輪,這就是我們需要學的。P182 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許多事需要悲智雙運,就像今天去新店靜思堂打掃,看到各區坐滿了國議廳,很難想像怎麼那麼多人打掃,但因為人多所以事情就很順利,但是這當中有多少法在裡面,有多少福在裡面啊! 在慈濟團體裡,看到很多讓人讚嘆的事,如這一集南非菩薩運用慈悲和智慧,可以解決語言不同、坐18小時去精進共修、搭建容納幾百人的帳篷,利用大油桶,一桶接過一桶,從很遠的地方接水,土法煉鋼造爐灶燒熱水。 看到這我們要精進用心,轉動法輪,我們要學習上人對天下眾生的愛,學習上人慈悲心和智慧~讓福德無疆、心法無際。 淑娟感恩合十
六、學習關鍵字
功能、良能、四大、四微、五蘊、無等力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學佛教法,不斷將人間的常識,轉為佛法的智慧
二、經文
經文內容: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經文淺釋: 佛陀住世時法很豐富,正法住世;有法、有修行、有證果,全稱作「正法」。正法之後是「像法」,從正法延續下來的像法,修行者有修無證,修得也不完全。至今二千五百多年,真正末法現前,佛法已被人類淡忘,正法已經看不到了。 但是無為法三覺還是永住人心,雖然是末法,實法住在人心,努力讓佛法永在人間,人人能身體力行,自然「堂閣不朽」。 人人各有不同的依報,地球這麼大,卻共同生在臺灣,這就是依報相同,依報是我們的身根依止處。p164-166 經文重點: 我們的身根、小乾坤,與所依止的東西會合,會聚在身根,而身根依報在欲界之中,欲界又稱「器世間」。色界,器世間一切的色------物質、器具,都是依賴地水火風 四大會合才生成。所以佛法涵蓋很廣,無物不是法。 日常生活中,舉手投足、起心動念,無不是與這個廣大乾坤會合,要更深入法,體悟佛法,若能三覺合一,二德圓滿,就能體悟天地間萬物一切的道理。 三界大宅的境界是由人所造作而來。p167-169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乾坤廣大喻大宅 三覺二德最圓滿 長者耆德年衰邁 地水火風四大墻 世界賴以此支持 身心世界想為境 影片網址: 我們的身根、小乾坤,與所依止的東西會合,那就是眼、耳、鼻、舌等等,會聚在我們的身根之中。「堂」也是譬喻欲界。我們的身根依報在欲界之中,欲界又稱作「器世間」。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我們學佛是因為佛具足三覺二德,何謂三覺二德? A1 佛是覺悟的人,覺悟宇宙天地萬物的道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覺;不是一覺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自覺是為了覺他,讓人人與佛同覺。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互相體會、分享,而達三覺最圓滿。 二德就是慈悲、智慧二德,是大覺者覺悟的過程需要二德具足。而慈悲是要入人群,智慧就是要運用方法;以最誠意的愛慈悲付出。付出要把握時機,在人與人之間能及時付出,需要因緣會合。三覺二德需要種種因緣會合,達到最圓滿,這是佛陀成佛的過程。 Q2 為什麼一切眾生、動物的身心都是「想為境」? A2 這是指小乾坤的世界,譬喻我們人的身心世界,不只是人,一切眾生、動物的身心都是「想為境」。上人舉剛開始的「小靜思」因為我們的身心需要一個精神道場,到隨著時間推移、一切因緣會合,應這麼多人心靈道場需要,慢慢不斷的成長,到今天可以容納這麼多人。來解釋這個世界的形象會變成這樣,都是人類所造作的。這是經過「相」與「心」的會合。中國人造字很奧妙,「相」在上「心」在下,合起來成為「想」,所以心想為境,我們的心造就了我們周圍的境界。 Q3 經文中「堂閣朽故」是譬喻什麼?為何需要正法住世? A3 「堂閣朽故」是「堂」中無明火燻聚,「樓閣」敗壞。佛陀在世時法很豐富,滅度後的一段時間,還有真修行者,這都是正法住世;有法、有修行、有正果,全都稱「正法」。佛陀說,無為法永恆在人間,因為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三覺永住人心。雖然現在是末法,我們現在很努力讓佛法在人間,人人能身體力行,自然「堂閣不朽」,希望壞掉的房子也能夠翻新、能更堅固。 「堂」指「無明」是譬喻「欲界」又稱「器世間」,我們的身根、小乾坤,與所依止的東西會合,也是眼、耳、鼻、舌等等,會聚在我們的身根之中。身根依報在欲界,意思是除了這個身體以外,還要倚重很多的物資才能生存。欲界中所看得到的一切物質等等,全都屬於「器世間」。 「閣」就是樓閣,譬喻色界。器世間離不開色。色界,器世間一切的色——物質、器具,都是依賴四大會合才生成。一切器世間所依賴的就是地水火風四大調和,才有器世間的物質。一個杯子、一雙筷子都需要四大會合。
五、心得分享
周秀敏 火宅喻具警世用途,經文中長者住的大宅等同大宇宙,地水火風就是四面牆壁,而人的身心世界相對是小宇宙,也就是「想為境」,這個世界的形象要變怎樣,其實都是人類的造作啊! 我們住的世界是五趣雜居地,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個五趣,竟然有五分之三是惡道,善道僅佔五分之二,善惡拔河時誰會贏呢? 人人內心的一念就像這條拔河的繩子,善惡心念只在分秒間抉擇,它同時也決定了我們人生的禍福,善惡禍福時時刻刻都在拉鋸中!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襌宗常說「心外無一法」,佛法不假外求,要向內心求;不向遠求,要向近處求。我們若能夠時時反觀自心,就會發現天堂在眼前、菩提也在心裡,當下就是了! 在此祝福大家 秀敏 感恩合十? 周振揚 上人在影片的結尾中,描述了一個杯子的形成,需要地(土壤)、水(捏成土胚)、火(燒製)、風(氧氣助燃),等等因緣聚合,才能完成一個杯子。 這讓我驚異到,原來生命、生活中習以為見、為用的種種器物,都是上人提到的,“相“ 與 “心“ 的組合。 两字結合,形成了 “想“; 如果人人能想好願,想善念,想共好,再行之以慈悲善行,過程中借事練心,培養自度度人的智慧。 這世間豈不美哉 ~
六、學習關鍵字
大小乾坤、四大牆、三覺二德、正法、像法、欲界、色界、器世間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學佛慈悲、智慧二德,修得自覺、覺他、覺行最圓滿
二、經文
今日進度無經文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心寬包太虛善解法通達 眾生共世界不離唯心造 同宅共一門是心法廣大 影片網址: 在大宅中共住的五趣眾生很多,善惡雜揉共在一處。「一百」表示天,我們若修十善就生天堂。「二百」是人間。「三百」譬喻畜生。「四百」譬喻餓鬼。「五百」譬喻地獄。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同宅共一門」,這個門是指什麼? A1 是心是法,是法華經。三界是煩惱,煩惱唯有法是能解的藥,而此藥根於回歸本心佛性,本心能生微妙萬法,如同佛心之浩瀚無垠。上人叮嚀人人能回歸本具的佛性,要用心,要用很深的信根來受法。p141、142 Q2 火宅喻中的「一大宅」是譬喻什麼? A2 一大宅有善、有惡,我們是在眾生共業力的世界善惡拔河,若心宅複雜則煩惱覆,心若發菩提心,寬闊、智慧、慈悲,則如佛宅大覺海心胸開闊廣大。」。人人法入心則心地清涼,如佛的智慧、福德。 「宅」是「真空為第一義之宅」就是佛陀的心,具智慧慈悲,闡述很多第一義諦,將天地萬物「真空妙有」這樣的大法,要讓眾生人人體會得到。 Q3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經文內容是在譬喻那五種人? A3「一百」是天,「二百」是人,一直到了「五百人」,那就是表示五趣。指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五種人。修善的人上天堂,持五戒的人則生在人間;若五戒、十善不修,就墜入地獄、餓鬼、畜牲道。這就是五趣眾生的差別。上人解釋五趣,應該就是五分之二是善道,五分之三是惡道。
五、心得分享
本週共修
六、學習關鍵字
宅門、五趣眾生、三塗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學佛智慧轉眾生煩惱為功德
二、經文
經文內容: 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經文淺釋: 佛陀出世人間,與天地之間共一家。房子譬喻根本識,佛與眾生同具此識,即佛與眾生原在一家,根本識為家宅之體。第九識是最清淨的本性。雖心與佛心有同樣佛性,但已經各有不同的造作與業力,有著不同習氣。整個天下為一間大宅,家宅的實體是虛空,虛空是無,這個虛空無窮無盡,且非方非圓。p133-134 學佛是讓我們瞭解,我們與佛平等;然而天地之間衆生多煩惱,無明複雜,使得人生苦難偏多,大乾坤、小乾坤等等不調。若能跳脫無明覆蓋,道理大 可以大到透徹虛空法界,心胸開闊,本性清淨,才能夠逍遙自在。p135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心靈財富用不盡 喜捨無窮聚福緣 耕大福田布善種 天地人間共田宅 白話淺釋: 「眾生煩惱即菩提」 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無汙染,因為外境的染著而產生煩惱,煩惱不斷薰習,就變成習氣;如果能夠轉煩惱,就是菩提。 「無明實性即法性」 煩惱即菩提,眾生的煩惱撥開了,就是明覺得本性,所以「無明實性即法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幻化,譬如今天、昨天、多年前的我,時間不斷變化,不自覺中幻化到現在的我。相也是常常在變,這就是無為法,法性、法身皆是無為法;法身是真如本性,無為法是道理。 「諸子皆住一乘道」 佛陀的弟子應該都要回歸一乘法,用種種的方法,期待人人能夠明白一乘法,能了解而且受用。 影片網址: 大長者有一間大宅,財富無量,有很多僮僕。這間大宅只有一個門。很多人,一百、二百,或五百人,這是形容這間房子很大,裡面有很多很多的人。很大間的房子是譬喻根本識我們的根本的意識:佛與眾生同具此識,即佛與眾生原在一家,根本識為家宅之體。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為什麼「煩惱即菩提」?請分享生活中的例子? A1 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無污染,因為外境的染著而産生煩惱,煩惱不斷薰習,就變成習氣。如果能轉煩惱,就是菩提。菩提也是來自於心,心若是清淨,明明覺覺,心無煩惱就是智慧,就是覺。煩惱即菩提,眾生的煩惱撥開了,那就是明覺的本性,所以「無明實性即法性」。p123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執著妄念,煩惱即是菩提。六祖慧能: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所以菩提是覺醒、開悟、智慧的意想;煩惱是迷惑、愚昧、困擾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煩惱。煩惱和菩提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心的作用。 也就是生活中的煩惱和菩提是同樣在一個意識當中。例如:人與人之間相處,我所感覺的我歡喜,就跟著你學,跟隨到好人學,能教育我們發揮良能去付出、利益眾生;若是跟隨到惡的,如強盗、小偷或是流氓,對社會、對人間會是一種困擾,亂了人的次序。無明沒有本身的體相,它真實的體相就是「法性」,法性是真空。p125~127 Q2 為何凡夫說「冤家路窄」?佛陀卻要我們擁有「大宅」? A2 冤家路窄指仇人或不願意見面的人偏偏相遇。碰到了好像就無路可走,這是因為心胸狹窄,所在自己狹小的思維中,智慧容易被無明覆蓋著,煩惱自然不斷滋長。 佛陀譬喻大長者擁有大宅,財富無量,擁有很多僮僕。大宅即我們的根本識,我們與佛同在這一大宅中,共為一識「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此大家宅的實體是虛空,無窮無盡,無論多少東西(煩惱)都可以包容。所以若我們能跳脫無明覆蓋,道理、智慧、方法可以大到透徹虛空法界,心胸開闊。p133~136
五、心得分享
林映秀 心靈的財富是愛與智慧。若有智慧,能運用智慧,則人間無事不成、無人不服。只要你有善念的愛,這分愛就可以普遍在人群中,若能夠瞭解道理,愛心聚集,就是心靈財富。 只要心中有愛,心寛念純,沒有占有心、不貪心,雖然生活不是很富有,卻能夠付出,這稱作「轉法輪」―轉貧為富。這種心靈財富用之不盡,因為心中的愛永遠都用不完。 慈濟有很多的師兄師姊,聽了上人的法,知道世間財為五家共有。懂得唯有運用心靈的財富,愛與智慧去付出,雖磨破手腳,身體疲累,卻能甘之如飴,因為心靈的財富源源不絕,一起佈善種子,耕大福田。 在慈濟的訪視中,我們是經過用心、細心、評估,去了解案家的需求,給予適當充分的補助,讓案家物質上能得溫飽 ,心靈上適時的給予上人的法,啟發了他們的心靈財富,讓案家能從手心向上,翻轉為手心向下,去佈施幫助更多更需要的人,也因此翻轉了他們的人生。 世間離不開欲,欲念不離財富、名利、權位、感情;不應該有,卻纏綿不清的,全都叫做無明。無明是我們心宅中的奴僕,受天地間一切的假象與欲念所驅使,以致人禍遍地,大乾坤四大不调。人生苦難偏多,在這驚世災難頻傳的末法時代,我們應該趕緊提起警世的覺悟。 楊家芯 法性與無明 如冰與水 記得小時候常聽一位尊重的長輩道言:「三世因果一線牽 」因緣等觀。 在那懵懂的年紀,不懂什麼是三世因果? 內心總是存在著許多疑惑? 即便如此 潛意識裡已經奠定了,凡事皆有因果存在的觀念,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提醒自己謹守本份以此為戒。 故潛於心中多年的疑惑,直到因緣牽引遇見上人 有機會薰法,才真正深知正信佛法,體悟佛知見。 聆聽上人 講述:無量壽經,知解行經之道,從法華七喻中 領悟一念無明可造作一切善與惡,豈能不慎! 而今存在以久的疑問也一 一得到解惑。 就如本集提到 無明本身無體相,是緣外面的境界,來誘惑裡面的念所構成的識,名為藏識。瞭解一切無明都是唯心所造,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的道理。 慶幸自己能夠依報在一個篤信佛法祥和的家庭環境中,自幼年薰習,如今感恩 最終因緣能夠歸依於上人 座下繼續薰法,身心亦能依止於佛法止處。 感恩合十 姚淑娟 這幾年一直有個煩惱跟著我,好友態度的轉變,讓我不能適應,經常以淚洗臉,在經過法華經共修時,上人提到障礙自己和別人,我才知道我的態度也在轉變,流淚代表不滿,這也讓好友心受影響,慢慢的我調整自己的想法,凡事往好的地方想,接受態度改變這件事,一切不再執有,在今年因為不再哭泣,也不再計較,比較,終於相處好很多。不再自我障礙過不去,也不會障礙好友心情受我影響,所以煩惱即菩提,讓我知道自己的習氣想法偏差,感恩上人點醒盲點,在待人處事上增加了一些智慧。 談到無語良師就會想到羅媽媽,她的一生都在精進,從年輕到日本打拼,到以不識字又高齡來培訓受證,在香積、生活組的付出,還參加拜經、讀書會,告別式處處有她的身影,爽朗的笑聲,令人愉悅,記得我看到她清洗環保站的抽油煙機,嬌小又年老的身影,站在高處,她就是這樣一個讓我佩服優秀的長者,我還曾向她請益為何她身體這麼健康矯捷,她告訴我每晚踩腳踏車運動,再多不捨也只能祝福她乘願再來! 淑娟感恩合十
六、學習關鍵字
無明實性、法性、法無實性、根本識、家宅、虛空無相、非一非多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每一個當下心胸開闊種好因,時時覺有情!
二、經文
今日進度無經文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佛智能轉一切煩惱為功德 譬喻大宅主以清明智慧力 若奸狡之奴能聽從順調御 所有僮僕悉能歸屬持法人 白話淺釋: 「佛智能轉一切煩惱為功德」 世間眾生煩惱偏多,唯有佛的智慧能轉眾生的煩惱為功德。 「譬喻大宅主以清明智慧力」 就像是一個大家庭的主人,若是身心清淨、智慧明朗,就能將這個大家庭調理的很和睦、順暢。 「若奸狡之奴能聽從順調御」 這個大家庭裡的傭人,或是成員中有奸狡者,這位大宅主也有辦法將奸狡的奴僕調教的聽話。 「所有僮僕悉能歸屬持法人」 就像調御師教育猛獸一樣;主人所說的,所有奴僕都能順從接受。 影片網址: 「什麼是三覺呢?「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能自我調伏又能調伏他人。三覺圓滿、二德具足就能成佛,稱作大覺者。」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象師說象身能馴、象心難調,從此譬喻您感受到什麼道理? A1 佛陀講述大光明王是一位以德治國的國王,因接受鄰國國王贈與的大白象,並請來調御的馴獸師,將白象訓練得很好,國王騎在白象上,威武莊嚴、光芒四射,全城的人歡喜雷動。未料國王騎到城外,白象看到象群中的母象,獸性大發,致使國王披頭散髮、遍體鱗傷。大光明王非常生氣,無法接受象師的請罪。象師便對白象說「你犯的罪太大,應該選擇吞鐵勾做成的鐵丸,烤紅的鐵丸進了象肚裡,全身燒燙而亡。p112-117 圍觀的人紛紛不捨、哀嚎為白象悲傷。國王後悔,因此悶悶不樂,為何自己發如此大的怒氣。又將象師叫來問:「你是怎麼教的,為何不能將白象的心調好?」象師回答:「我只能調御牠的身,教牠守規矩,無法調牠的心。」國王又問:「誰能調身同時調心?」象師回:「世間唯有三覺圓滿、二德具足的人可以調伏身心。二德一是智慧德行,二是大慈悲德性。三覺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二德具足就能成佛,稱大覺者。」p117-118 國王聽到大覺者、佛,震撼!除了後悔也懺悔,從此以後,一心歸向三覺圓滿、二德具足的大覺者,每天在皇宮禮拜四方,並發願好好修行、要度眾生;調伏自己的心,也要調伏別人的心,希望人人免受六道輪回的苦難。假使有人墜落地獄,也願意到地獄救拔,讓人人都能聞法覺悟。p119 此譬喻讓人明白:眾生如獸,難受調伏,獸性容易再發作,雖然有機會再回到好環境,但是這個好環境已經容不下牠,牠就要再受逞罰,如同人間有因緣果報。人能回歸真如本性,卻是無明煩惱再發作,惹來的禍端就很大,所以需要有佛陀這樣的調御師來調御人心。p120 Q2 為什麼只有一乘教門,才有辦法讓人人安全離開火宅? A2 火宅就如眾生所有煩惱累積的地方。大宅譬喻佛陀講《法華經》之前所說的因緣、譬喻種種法。這些隨機宣說的種種法,無不都是為了要教導眾生菩提道。p121-122 菩提道,就是佛陀的心所護念的覺道,也就是如來的本懷,唯以一乘佛道利濟眾生。唯有菩薩道能夠自利、利他,能調伏自己的心,也能救濟眾生。本來佛陀覺悟之後,要向大家宣示這一乘實法,但是,眾生的根機大鈍劣,煩惱很重,障礙這一乘實法直接入心。佛陀不得已,先以種種法門引導,啟發人人純真的覺性,讓大家能體會——真諦道理只有一乘法而已。p122
五、心得分享
春美 為什麼佛智能轉煩惱為功德? 因為佛已經三覺圓滿.二德具足.是大覺者.. 什麼是三覺? 1:自覺:覺悟了道理,但求獨善其身。 2:覺他:就已是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 3:覺行圓滿'就是佛的境界。 什麼是二德?一是智慧的德性.二是大慈悲的德行。 三德圓滿.二德具足這樣的智慧就能夠調伏眾生的身與心… 眾生的心像獸類.雖受調伏但獸性會再發作.當發作之後想再回歸到好環境中.但好環境卻容納不下他.他就會受到因緣果報的懲罰。 讓我想起自己的二哥.因為貪欲所害.因為賭而毀了家遠走他鄉.母親送終都不得回來.當他在電話中痛哭自己的不孝時.我的心非常不捨.如果他願意接受佛法的教理.我相信他的生命會有不同的樂章! 三界火宅唯有一門.譬喻大成法性唯有一乗.火宅只有一個門.為以一乘佛道利濟眾生.所以我要把握殊勝因緣.不退道心.必出一門… 與菩薩道中法親共勉~~~~ 明珠 【一乘教門 調伏自他】 《法華經》中,佛陀不斷用譬喻、因緣,種種方便 隨機宣說種種法,教化眾生,佛陀也以他累世修行的因緣說法。 誰具有能轉眾生的煩惱成為功德的人呢?唯有佛陀的大智慧。 擁有如此大智慧的人,便是具有自調伏己心的人,且還能調伏別人的心。人的心若不受調伏,就容易受種種境界所牽引,【貪嗔癡慢疑、愛取有】念念隨心”隨境”生無明、愚痴、妄念、躁動。 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人的心是複雜 躁動不安的,就會是像獸類,見 觸境而失控。皆凡種種境界現前,易起無明、分別、執著,這顆心”時時猶如置身於火宅。 其實要脫離這個火宅”,佛陀也已經告訴了我們,僅有一個門能夠出入,唯有【一乘實法】才有辦法讓人人安全離開火宅,佛陀所說的;因緣跟譬喻種種法,無不都是為了要教導人人菩提道。也唯有以一乘佛道利濟眾生,行菩薩道才能自利、利他,能調伏己心,眾生心。 想一想,身爲慈濟人的我們是何等的幸運與福報呀,今生能有幸聽聞佛法,這是百千萬劫難以遭遇、還能因緣殊勝有【上人】這位明師的引導,在上人的德行及慈悲與智慧,以及上人「靜、默」與「有形、無形」的舉手投足、言行身教之中,給予靜思弟子的我們最佳學習的典範,我們歡喜且心存感恩的來領受,這也就是最強而有力的調御、調伏。 靜思語分享: 【心】隨境轉 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將己心調伏,人人的心宅,自然平順、平安。 明珠 感恩合十 2021-10-16
六、學習關鍵字
覺道、順調師、三覺、二徳、一乘佛道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學佛智慧轉眾生煩惱為功德
二、經文
經文內容: 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僮僕。 經文淺釋: 正法在人心,在世間雖然有分正法、像法、末法的時代,佛陀將心宅裡豐富的智慧傳授給衆生,必須不斷應機逗教,要用什麼方法來調伏?應天地萬物的真理,讓人類接受真理。 佛陀的智慧----真實法,用方便權智,拐彎抹角的方式,將法傳輸給大家,所以稱作 「曲順萬機」。108-109 以佛的智慧而言,方便法稱作「僮僕」。實智需要用種種的方法讓人人體解入心,將真實法變成方便法來使用。「僮僕」又譬喻衆生內心一切無明煩惱。 世間離不開欲,無明是心宅中的奴僕,受天地間一切的假象與欲念所驅使,在這驚世災難頻傳的末法時代,應該趕緊提起警世的覺悟。p109-110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心靈財富用不盡 喜捨無窮聚福緣 耕大福田布善種 天地人間共田宅 白話淺釋: 「心靈財富用不盡」 心靈的財富是愛與智慧,若有智慧、能運用智慧,則人間無事不成、無人不服。只要有善念的愛,就可以普遍在人群中,集每一個人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喜捨無窮聚福緣」 法輪轉到那個地方,大家都能救那個境界歡喜、喜捨,而且發揮力量,包括付出者、接受者與見聞者全都歡喜,這稱作「聚福緣」。 「耕大福田布善種」 隨喜讚嘆,同樣也是有福、有緣。這份福緣必定是大福田;福田必須耕耘,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累生累世。善惡的種子凡夫都有,所以,當有因緣接受到有形的物資與無形的財富,就在那個地方佈善種子。 「天地人間共田宅」 心靈的福田人人本具,只要人人心中的財富被啟發,天地之間就是共田宅。 影片網址: 「僮僕」又譬喻眾生內心的一切無明煩惱。以佛的智慧而言,方便法稱作「僮僕」;在凡夫,無明是僮僕。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您是心農植福者還是一不小心就當心奴造業呢? A1 自許做一位心農植福者,願勤耕福田、廣結善緣。雖然有時也會無名上身,總有佛法和善知識的提點,讓自己不繼續在無名中逗留。 上人開示:「若能了解道理,愛心聚集,就是心靈財富。心靈的財富就是愛與智慧。有智慧,能運用智慧,則人間無事不成、無人不服。只要有善念的愛,這份愛就可以普遍在人群中,匯集每一個人點滴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P101 上人舉例:南非慈濟志工的生活與莫三比克差不多,卻願意跨越六、七百公里距離,獻上自己都渴望的白米。莫三比克的貧戶,從此開始對南非慈濟志工有了信心與感恩。再到莫三比克,志工告訴他們:「這次來沒有有型的東西可送,要送給你們心靈財富。志工開始從慈濟緣起、竹筒歲月等等耐心弟說,他們也用心聽。這種付出與接受,已經讓莫三比克產生一大批志工種子,這ㄧ粒粒種子已經在這片土地成樹了。這就是勤植福田、有智慧的心農大耕隊。p102 Q2 經文中「僮僕」既代表煩惱又是方法,為什麼? A2 佛陀用種種的方法不論如何拐彎抹角,就是要將法讓大家瞭解,這稱作權智,也稱作妙權。其實,權智即實智之「僮僕」,是實智所使用的方法,就像大宅中的給侍使人。實智的方法讓人人體解入心,所以將真實法變成方便法來使用,「僮僕」就是譬喻所使用的方法。p109 「僮僕」又譬喻眾生内心的一切無明煩惱。以佛的智慧而言,方便法稱作「僮僕」:在凡夫,無明是僮僕。凡夫,心由不得自己,受外界的一切所驅使,成為財富的奴隸,不斷造業,或是感情的奴隸,煩惱覆心。凡夫的心宅裡,都養著這樣的僮僕。p110
五、心得分享
枝瑛 經文中有一段「修行的道場,就是希望讓我們專心向道,不只是向『邑』菩薩的都城,一定要向『國』再精進到佛的國土,只要好好耕耘富有的心田,心若善,時時以為善、造福、結福緣的心,造福人間,這就是菩薩的境域。」 就以5/15日三級警戒,慈濟基金會防疫公告北北基之環保站、環保點停止接收資源回收。福營環保站如何渡過疫情?說實話正常上下班不是公司就是安住家裡或是環保站,對於疫情不覺得害怕(戒慎虔誠),也許是身為環保幹事職責在身的關係,環保站雖關門不回收,但會眾依然將回收物丟於門外,不去處理行嗎?當時的心起起落落怎麼辦?怎麼辦?要勇敢踏出去付出呢?或是好好保護自己呢?想想平常有聽聞上人的法,肯定是將自己保護好勇敢踏出去,做對的事。 星期六、日必定去環保站將回收物分類好(有幾位環保勇士共同完成)。三級警戒室內五人室外10人我們遵照公告規定,將分類臺移至室外,卻造成會眾誤以為開始有收回收物隨意放在門外,以致環境髒亂引起附近鄰居困擾,結果7/27日降二級警戒前一天來了二位環保署長官巡視勸告環境須改善,就這樣站內站外清潔消毒,裝上監視器.訂製警告看板,以防回收物再放置門口,而我擔心會眾受罰,每天早上定時看守宣導。 我想這些舉動我沒有把自己的心放在「聚落」裡,是向著「邑」,向著「國」,走向佛國的境域、菩薩的大直道吧!
六、學習關鍵字
轉法輪、曲順萬機、童僕、權智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勤植心田智慧湧泉,權智普被德香無量
二、經文
經文內容: 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p93 經文淺釋: 「財富無量」譬喻佛法財無量。人人若能回歸真如本性,所有的智慧、覺悟的功德,正法入心,這法財哪用得完。p94 「多有田宅及諸僮僕」有田、有屋宅,也有很多僕僮。p96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屋子很大,但是只有一個門。p96 經文重點: 佛陀隨著眾生根機說法,其實最重要的是一乘法,譬喻只有一個大門;要進來這座大宅,就是從這道門,那就是佛陀開懷暢演的一乘實法。諸佛宮宅中有很豐富的法與智慧,「家宅」譬喻「根本識」就是我們的安穩處,在佛是無垢,沒有污染的,心靈本宅。這是「清淨無垢識」是諸佛共宅之識,此識佛與眾生根本相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p97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田能養命 喻心善可資福德大悲田 宅可栖身 喻實智境身行法長慧命 白話淺釋: 心若是善,每天精進、慇懃將佛法攝受入心;心增長了智慧,就如大地豐收一樣,能夠滋養我們的德。心地農夫要趕緊認真耕耘,自然就能見到我們的福德大悲田。P86 向內自耕心田,向外耕作福田,這個田要從一念大慈悲心起。P87 宅可栖身,就是譬喻實智境-實智的境界。既然發心修行,信仰的方向確定,在人群中,每天都要回歸我們的心靈本宅,實智的境界。P87 瞭解了真諦理,再更精進,身行法就能夠長慧命。P90 重點: 我們的身心所依止,應該要回歸諸佛的宮宅,才是真正安穩樂處。回歸諸佛宮宅,就是法要在心中。實智的境界,法必定要透過身體力行,才能夠長我們的慧命。P99 影片網址: 「邑」,就是聲聞、緣覺、初發心菩薩,開始進步,雖然比「國」小,不過比「聚落」更寬闊。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為何田能養命?宅可棲身? A1 心若是善,每天精進、慇懃將佛法攝受入心;心增長了智慧,如大地豐收一樣,能夠滋養我們的德。 向內自耕心田,向外耕作福田,這個田要從一念大慈悲心起。以大慈悲心入人群,將人群中的法,回歸我們本具的心田———真如本性。我們有用不完的財富,這個財就是功德財,人人本具有。 宅可栖身,就是譬喻實智境實智的境界。前面提到「國邑聚落」,就是分別出了不同層次的境界。「國」,代表佛陀的心境富有。佛陀的智慧覺海很豐富,涵蓋天下所有一切,體會到 人生所有萬物的真理,這是佛陀心靈寬大的境界。 「邑」,就是聲聞、緣覺、初發心菩薩,開始在進步,雖然比「國」小,不過比「聚落」更寬闊。而若是「聚落」,就是我們凡夫了,五趣雜居、起起落落;行善、發心、修行,但是遇到境界就退步,雜念心、煩惱心又再起,再製造煩惱。如窮鄉僻壤一樣,在村莊裡若不好好去耕耘,生活就不好過。這表示智慧很小,心很窄,遇到事情無法透徹,過不去、通不過,這就是凡夫的境界。P86-88 世間的財富是五家共有,但是心的田宅是我們心靈的財富;心靈的財富我們要用心耕作。「宅」是我們住的地方。像精舍是常住二眾住的道場,慈濟人回來投入當志工,精舍是他的家,他有一個歸依處。早上出去,晚上回來,一早又能聽法,瞭解佛法,所以是他的心宅所依止的地方。P88 所以「宅」就是我們的安穩處。既然發心修行,信仰的方向確定,在人群中,每天都要回歸我們的心靈本宅,實智的境界。所看到、感受到的外面的境界,讓我們瞭解人間事、人與人之間的習氣是這樣,可以從人事中體真諦理。瞭解了真諦理,我們再更精進,身行法就能夠長慧命。心若不堅定,沒有在依止處,進一步、退二步,不斷地墮落,不就如聚落的凡夫在五趣雜居一樣嗎? 修行的道場,就是希望讓我們專心向道,不只是向「邑」——菩薩的都城,一定要向「國」――再精進到佛的國土,更不要常常把自己的心放在「聚落」裡。人人本具富有的心田,只要好好耕耘;心若善,時時在為善、造福、結福緣,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造福人間,這是菩薩的境域,也就是到佛國必經的過程。P89-90 Q2 如何讓自己的心宅富無量? A2 佛陀說法,法絕對沒有關閉,永遠是打開著,讓人人能夠來取。若能回歸真如本性,所有智慧覺悟的功德,還是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本具真如,人人都有這樣的財富,若正法入心,財富哪用得完? 要用什麼法,作為那盞照路的明燈呢?就是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方法如六盞燈,讓我們很清楚應該如何走、如何做,讓我們非常光明,回歸真如本性。 這六波羅密不僅不會困擾眾生,還能教導眾生,在快樂中接受到法。要自己先輕安自在,才能用這個方法拔除眾生苦難,得輕安自在才能功德成熟,直到成佛。 在眾生群中付出,與眾生互動,拔除眾生苦,其實自己很快樂,所以才說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感恩有機會多瞭解人間世事,世事原來是苦難偏多,無常、苦、空。P94-95 這就是菩薩在人間要行六度,六度能夠度我們,從凡夫的此岸到彼岸去,又能從彼岸安全回歸凡夫的此岸,再運載群生到彼岸。用六波羅密的功德來回度眾生,相信人人都做得到。P96
五、心得分享
姚淑娟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因為參加品書會,聞佛法,慈悲救人的心不斷被上人啟發。有句名言「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法華經的共修、品書,發現了很多寶,像法華七喻中知道三界火宅,危險的人生,需要我們戒定慧。又如化城喻讓我們知道要精進不退。衣珠喻要我們清醒,知道我們有真如本性可生存。窮子喻讓我們知道有真如寶藏要傳佛法。還有很多故事大道理,處處無不是增長我的慧命,往對的方向前進! 這集也指引我們方向,鼓勵我們不要在五趣雜居裡起落不定,應該要定心趣向——行菩薩道。 而六度作為照路明燈,天天都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中~可能今天聽到、看到不如預期的事情,我們是否能守戒不出惡言,守住意念,又或者能忍而無忍,是否把握分秒精進度日,能夠生活有禪意,天天增長慧命? 擁有田有宅是富有的,所以勤耕心田造福人間,心住在佛的國土~這是多麼美好的人生! 淑娟感恩合十 張雅君 如何讓自己的心富無量? 這讓我想起環保志工,剛開始做資源回收,擔心髒、擔心被笑,甚至讓人瞧不起,想起上人「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轉換心境,一做就無法停止。 就像「吳素貞阿嬤」八十八歲做環保二十幾年了,在福營環保站天天做環保,從未間斷,即使因摔傷腿,無法到環保站,心依然掛念環保站的老友,當她可以用輔具走路時,就請兒子帶她到環保站,跟這些老朋友話家常,非常開心。阿麼說:「邊走邊撿回收物,一塊、兩塊也好,佛祖不要求多,歡喜心就好;你撿很多,沒有歡喜心也沒用,有歡喜,佛祖也歡喜。若你捐一百萬,沒有歡喜心,佛祖也不敢收。」這份貼佛祖的心無異,隨身攜帶的立願文,念得好順暢,即使她說小學只念三年,讓人感受的卻是她內心的豐厚紮實,心富貴有餘啊! 從零到一,是一種跨越,是一種突破。或許是跨越自己的勇氣,突破一種心境上的藩籬!上人提醒:「人人都有像佛一樣的真如本性,人人都有這樣的財富,若正法入心,財富哪用得完?」我相信!素貞阿嬤的心善,每天精進、慇勤,心靈境界就是如此富有。學習阿嬤的精神;自己定課要做、聞法不停,走入人群修正自己朝向圓融,將佛法攝受入心。那臨門一腳的跨越有忍痛期,或許藩籬一幢又一幢,堅定的心會不斷累積,跨出去的世界遠比想像寬大美好,只有跨越、堅定如常,才有走進佛法美妙殿堂的機會,進而享受心宅富無量! 感恩並虔誠祝福心宅富無量。
六、學習關鍵字
心善、實智、根本識、清淨無垢識、宅識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內修外行圓融心智,清淨心宅實智明歸
二、經文
經文內容: 舍利佛!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p69 經文淺釋: 「有大長者,其年衰邁」 譬喻:德業豐碩有成者,有道德,高風亮節,不只是年紀大、有財產,也很有智慧,得到人人尊敬,所以稱作長者。p82 年長衰邁是人生的法則,在這裡譬喻佛法。佛在世與佛滅度後,幾百年佛法昌盛,不過「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法與修行的心,從像法轉到末法,稱作衰邁。p83 解釋:長者的德業有內,外的分別,內就是「智德悲願,弘誓化眾立典範。」四弘願若能夠身體力行,就是我們內心的財產,也就是長者的德。要將人人的愛心啟發出來,瞭解道理,身外的財富付出,那就是付出愛心,收進來的就是道德、智慧。成為我們的內財,再入人群中淨化人心,啟發愛心,這就是佛的正法在世。p85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世間財富五家共有 田宅榮枯生滅非常 三界無安愚童玩火 出世諦法累世菩提 白話淺釋: 世間之財就是與王、賊、火、水、惡子等五家共有。P74.75 世間的財富是五家共有,「田宅榮枯」,田園、屋宅,只要是世間有形的東西都是「生滅非常」,不是永久的。 P80 在三界之內沒有永遠的平安,無論是色界、無色界,欲界更是無常、苦、空的事情很多。三界為什麼這麼多苦難?就是有一群愚癡的人,像小孩一樣無知玩火,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如火宅般,苦不堪。P80-81 出世的真理,才是我們累世的菩提。生生世世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撫平人心的無明、煩惱,度眾生使人人能瞭解道理,這樣三界才能平安,大宅才能夠很安全。P81 重點: 人身難得,能夠聽到佛法,要解開我們的心,不是只守在有形的財富、有形的物欲,或是有形的短情、小愛而困擾我們的心。 心靈的欲念,權、利等等的爭奪,造成了人間不平安的亂動,這都是人的心所造成。P81 影片網址: 三界為什麼這麼多苦難?就是有一群愚癡的人,像小孩ㄧ樣無知玩火,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如火宅般,苦不堪。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壽豐鄉守財奴的故事,給您什麼啟發?如何看透? A1 人生無常,要知道世間一切都是身外物。記得早期,常常在看個案。花蓮壽豐有一位中年人,住的地方很破爛,身體有病整個身體水腫還出去乞討,看起來很辛苦。所以我們就幫助他,每個月援助他米,給他生活費,告訴他要看醫師。他也曾到我們的義診所拿藥,醫師診斷出有高血壓、糖尿病,應該要洗腎。勤他去洗他又不肯,給他錢要讓他去治療身體,他卻一直去討。 有一天,忽然間在那裡哭,發生什麼事情呢?鄰居去看他,他說:「你看,我的房子外面被人挖了這麼大個洞!」「那是在你家的外面,有什麼好讓你哭成這樣?」他説:「老實説,裡面五甕錢。」「五甕錢!你怎麼有那麼多錢?」他説:「從我年輕時,阿公、爸爸留下來的。我不捨得用,想等到老時再用,所以就放進甕裡,埋在地下。」 這個消息傳來,有人就說:「那個人現在真的什麼都沒有了。以前他那麼有錢,你們幫他,現在真全都沒有了。」我們再去看他時,他還是一直哭,還是說同的話,想要留到更老的時候再用這些錢。「你現在病得那麼嚴重,難道不需要嗎?」「我是想,看能不能多乞討一點、多積一點,等到不能乞討時才用。」和醫師討論,醫師說:「師父,那不是身病而已,那是心病。」是啊,心病。 世間財五家共有,但有的人想要保護它,辛辛苦苦一直賺錢,為了求再多一點。雖然他用甕裝著,挖得很深,將它埋起來,到最後,也不知道為什麼人家會知道,把它挖走了。為了那些錢心理病態成了守財奴,身體不顧,還是一直乞討,這是不是顛倒人生?P76-78 唯有「出世諦理」――出世的真理,才是我們累世的菩提。生生世世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撫平人心的無明、煩惱,度眾生使人人能瞭解道理,這樣三界才能平安,這間大宅才能夠很安全。 天地平安、四大調和、國泰民安,才是真正人間的淨土。人身難得,能夠聽到佛法,要解開我們的心,不是只守在有形的財富、有形的物欲,或是有形的短情、小愛,而困擾我們的心。心靈的欲念,權、利等等的爭奪,造成了人間不平安的動亂,這都是人的心所造成。我們要學佛,對天地萬物的真理,要多去體會、瞭解。若不通達道理,就容易惹火燒身,燒毀掉大地所有的一切,所以應該要好好用心,探討佛法的真理。P81 Q2 長者衰邁、佛法式微您會害怕嗎?可否從日常生活舉例? A2 經過很多人翻譯,蓋寺廟、建叢林等等,看起來是很興盛,但是所傳的法與正法已經差很多,何况現在?僅管長者財富無量,但是他同樣還是有年高衰邁的時候,這譬喻佛法開始衰堕。不過,我們現在很有幸,還有經典可看、可讀,若用心去體會、瞭解佛法的真理,佛陀的正法還是同在人間。 長者的德業有內外的分別,內就是「智德悲願,弘誓化眾立典範」。這種內德人人本具,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既有與佛 同等的智慧,若能夠瞭解佛法,啟發不忍眾生受苦難的心,自然能從 中體會而發弘誓願。四弘誓願若能夠身體力行,就是我們內心的財 產,也就是長者的德-―智德悲願,弘誓化眾立典範。P84 若外財呢?就是資財豐碩,也就是財産很多。發四弘誓願,度眾生也需要資源,只要將每一個人的愛心啟發出來,人人瞭解道理,就能夠付出外財,收入內財。 身外的財富可以付出,那就是愛心;付出愛心,收進來的就是道德、智慧。趁著現在還有佛法可學,必定要吸收進來,成為我們的內財,再入人群中淨化人心、啟發愛心,讓人人付出。這種内外合一,就有內外之德。只要用心,佛覺悟的德全都在人的心,不就是正法住世?所以想要正法住世,人人要多用心。P85
五、心得分享
楊麗親 都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世間人事紛紛擾擾;尤其現今真的五大不調… 地、水、火、風、空。 世間財富五家共有,人哪!眼睛張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庸庸碌碌地轉著,猛然回首已過半生。想要的尚在尋覓,兩手攤開卻空無一物;三界火宅只是虛幻,若說長久惟有自性。 蘇慶忠 放眼天下,天下間的苦難,這兩年瘟疫,四大不調地水火風,又加上戰亂,全球死亡受災,逃難的人有多少,這就是眾生貪慾太多了所以造成三界無常,苦,空事情真的太多太多了,因為凡夫眾生的愚癡, 讓整個地球造成空前巨大的災難, 這個共業,最終還是落在眾生的身上唯有就是出世諦法, 出世的道理真理,才是真正的我們累世的菩提,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可以為人間撫平人心, 無明與煩惱, 讓人 人了解 這個 道理, 三界平安, 四大才能調和,全球才能平安人生難得今已得,聽聞佛法更是累生累世的因緣,要智德悲願, 弘誓願渡化眾生 身體力行, 愛 心與付出, 道德與智慧 ,内外合一,世間才能平安。
六、學習關鍵字
财富五家共有、生滅非常、內外德業、出世諦法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了悟世事無常,勤修內外徳業是有恆
二、經文
經文內容: 舍利佛!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p69 經文淺釋: 佛陀再度呼喚舍利佛,提醒所有全場聽法弟子,用心聽清楚。 「若國邑聚落」世間的名稱,就是國城、都城、鄉、鎮、村。佛陀用世間的名稱譬喻「國」是佛陀的心靈境界、覺悟的智慧覺海,也是譬喻「實報莊嚴土」就是如來圓滿報身所依的地方。形容佛陀覺悟之後,心靈的境界非常遼闊、豐富,他的心境與大宇宙交會,智慧覺海,無事不知,無事不曉。P69. p70 經文重點: 「邑」形容初發心的菩薩,往發大乘心,立四弘誓願的境界在會合,但沒有真正到達「國」大覺的程度。「聚落」譬喻「凡聖同居士」,「六凡」就是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都是凡夫。「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佛陀也在人間出生、修行、覺悟、說法。所以「凡聖同居士」就在娑婆世界,五趣雜居堪忍的世界很複雜。p71
三、上人開示
上人手札: 修身浸潤顯德相 道行純潔立風範 喻世長者德敦厚 博古通今志純熟 白話淺釋: 學佛就是要不斷地修身,不只是身行修得清淨純潔,更重要的是修一念心。外修德、內修心,內外合一,德行平齊,浸潤顯德相。P61 菩薩道要從人間路開始,道行要端正,才能夠入人群,將佛陀的教法,用在人群中度化眾生。德行樹立,自然就立下風範。P62.65 修身要像大地不斷吸收雨露,自然五穀豐收;法不斷吸收入內心,內心的德用在外行。 世間的長者,德敦厚、有修養、有智慧,過去、現在與未來全都清楚通達,才能夠博古通今,志願也非常純熟,才有辦法來回人間度眾生。P66-67 影片網址: 「邑」是形容他修行過程中的心靈境界,已經慢慢要接近,但還沒有真正到達「國」大覺的程度。
四、今日思考方向/問題
Q1 向內心鋪路與對人間鋪路有何不同?何者重要? A1 我們立什麼樣的志、行什麼樣的行,內外合一,自然就能得人信任、肯定,現相就是修身浸潤。所謂「富潤屋,德潤身」,孔子這樣說,佛陀也是這樣教育。我們要身心內外合一,必定要勤而精進。P62 道行,一條菩薩道,要從人間路開始。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勉勵,道行要端正,才能夠入人群,將佛陀的教法,用在人群中度化眾生;要度化眾生就要有誠意,用誠心、正念的「意」投入人群。所以常常告訴大家,誠、正、信、實,這四個字,是我們修養最根本的基礎。我們走在人群的路上,要如何讓這條路鋪得平坦,來往的人可以很平安通過?p62 古人說「造橋、鋪路功德大」,有形的若能造得牢固,從此岸到彼岸;有形的路若鋪得平,就能人走得很安全,行在人群道上,就像在為人鋪路;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們必定要走出非常純潔的路。眾生雖然複雜,卻是我們要立德。「道香」,德行樹立,自然就立下風範。P62-63 以學校來說,需要建立校風;對人格德行來說,就需要樹立典範。所以學佛,內修菩提道、外行人間路,這都是人道精神,必定要內修外行。P64 我們除了向外為人間鋪路,更需要的是向內鋪好我們的心路。要如何將人間路鋪得好,回歸自己的心路,必定要發菩提心、立菩提願,將人間的道路和菩提道交會。若能夠這樣,道行純潔,自然就能展立風範。 德慧具足志願純熟「喻世長者德敦厚」,「世長者」就是世間的長者;世間有德行、有學問、家業、地位等等建立得很實在、很讓人尊重,這都稱作「長者」。這樣的長者,不只有「外財」又有「內德」,德敦厚、有修養;不只是有內外財,最重要的是有智慧。P65 Q2 請解釋凡聖同居。又其在人間可見證嗎? A2 「聚落」譬喻「凡聖同居」,就像我們現在所在的娑婆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凡」是六凡,「聖」是四聖。「四聖」是聲聞、 緣覺、菩薩、佛。佛陀是大聖人,聲聞、緣覺、菩薩都還在學地, 學聖人的心路。「六凡」,就是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都是凡夫。其實,「六凡」在人間看得到,「四聖」在人間我們也體會得到。佛也在人間,佛陀在人間出生、人間修行、人間覺悟、人間說法。P71 娑婆世界也可說是五趣雜居的堪忍世界,才能夠施教,所以諸佛菩薩為了要度化眾生,必定要來人間。 在人間可以見證,例如:我們若有煩惱、困難、緊張時,會趕緊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是依賴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其實大家所稱的觀世音,是我們內心的觀世音。常說人人是觀世音,人人是菩薩,只是凡夫的心還未與觀世音菩薩的念合一。「觀世音菩薩」的念就是「無縁大慈,同體大悲」,這也是我們在發現自己佛性真如的過程中所必須學的。P72 眾生有什麼樣心境的困難,菩薩就用什麼的方法,來對症下藥;有什麼樣臨急的苦難,就用方法,人群合力來救拔,全都是要對應時代及人的根機來施教,這就是聖人在凡間度眾生,必定要在五趣雜居地,所以凡聖同居土就在娑婆世界。P73
五、心得分享
張惟營 上人在一開頭即提醒我們:「學佛就是要不斷地修身,不只是身行修得清淨純潔,更重要的是修一念心。外修德、內修心,內外合一,德行平齊,浸潤顯德相。」 長者衰邁,懺悔不捨,就如⋯上人年邁,法體也已經虛弱了,依舊稟持著印順師公「為佛教、為眾生」之教導,任重道遠,五十五年如一日,成就慈濟宗門四海一家,身心依止善法通達,如法受教、身體力行,是為人間美談,亦提醒眾弟子深思,靜思弟子,遍佈全球各地,如同經文所言「若國邑聚落」、「凡聖同居」。人間煉獄與福地隨處可見,起起落落;仔細觀察周遭人事物,行善、發心、修行,但是遇到境界就退步,雜念心、煩惱心來,煩惱又再起,又再製造煩惱,反反覆覆,翻轉何時? 我們發心立願跟隨上人「佛心師志」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行蘊四無量心,四法八印之落實,其意功大廣披寰宇。在慈濟的大家庭中,唯有一法門,那就是行菩薩道,身體力行。在慈濟所有活動中藉事煉心,考驗我們的心是否扎實,是否如當初發心一念,不因某些人、某些事、某些話而影響了我們的道心,而是更堅定ㄧ念,走在菩提大道上,築建大福良田。 今有因緣在此分享,相互期勉發心恆持,一念生生世世,與社區引領者接軌,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無量數,大家同霑法澤,如常善護,行蘊皆在法中⋯期我等靜思弟子同解上人憂慮。
六、學習關鍵字
外財內德、六凡、五趣、四聖、聚落、國邑
七、日存法財 - 本日學習總結
一念修持內外合一,精進沁潤去來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