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相會討論區
|
《恭錄自三十七道品》證嚴法師講述 修行當離五種邪命 「謂出家之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若要成為真正學佛的修行人,應該要離開五種邪命。修行人若只為自我的利益,不擇手段、不勞而獲,來爭取世人的供養,就是邪命。過去的祖師, 列出中國修行者容易犯的五種邪命:一是詐現異相·二是自說功能, 三是占相吉凶,四是高聲現威,五是說所得利,以動人心。 邪命一、詐現異相 詐就是不實,不實就是虛偽,未得謂得。自己尚未得道,一點神通、功德都沒有,但是為了使眾生來「供養我、尊重我」,就說自己已經得道,很有功德,能放光也能動地。有人會說:「我若說法,天龍八部都會來,眾生都是肉眼,你們是凡夫沒看到,但我看到了;你們聽不懂,但天龍八部聽得很歡喜。」 這稱作「詐現異相」。有人就會相信,覺得在這兒聽法很了不起,天龍八部聽懂,自己聽不懂很丟臉,就會說: 「喔!我也聽得懂,我也很感動。」也有人說:「我住在深山,隔絕人煙,不吃飯、不喝水、不吃果子都能活,這就是我得到的神通。」或說:「我坐禪時已經得到宿命通,知道你過去生是怎樣⋯⋯」總而言之,詐就是不實,就是奸巧詐騙眾生,對自己不忠實又詐騙他人。佛陀嚴格教誡「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這是「大妄語業」。還沒到達那個境界,卻一直告訴他人「自己已經證得什麼、 得到什麼」,這都是大妄語業,也是大邪命。佛陀嚴厲教誡弟子,不能顯異惑眾,縱然有智、有德、有種種內涵, 也不能承認自己能知道過去、預知未來,應該隱藏自己的功能,和凡人一樣,不可現異相。佛陀是為人間眾生設教,所以要講日常生活可以瞭解的教法,不可講得高深莫測、擾亂眾生心,反而使人顛倒迷亂。現在有一些熱衷修行的人精神錯亂,因為 他所接觸到的宗教太過高深莫測,脱離現實的人生。追求異象的境界, 使得初學者道未得,神先亂;還未得道,精神先亂。即使修行有什麼神通,也要隱藏這種凡人無法理解境界, 不可「詐現異相」!學佛是希望回歸本性,人人的本性都是那麼純真,純就無雜,真就無詐騙;修行就是要回歸本性,徹見實相。 《法華經》教我們要去掉小乘的無明,回歸一乘實相,也就是返妄歸真, 凡夫妄念污染,所以要回歸純、真的本性。我們應該要遠離「詐現異相」,要遠離不實,遠離虛妄!不可為了爭得他人的供養、尊重,而造妄語業, 還沒徹見進道理,就說:「我已經見道了、開悟了。」這就是妄語,因為性和理互相會合,才叫做「開悟」。還沒證果,心性還未與真理會合;還沒證悟說:「我已經證果了。」這就是詐;所做所言就是神通變化、高深莫測就叫做「異相」 我們要謹慎遠離,警惕自己不要患這種毛病。日常生活貢高驕慢,以為自己是大材小用,沒人發現,同樣是一種「未證謂證」。惠能祖師本具慧性,聽一理即通徹人的本性,儘管他沒有受過教育,沒讀過書,連一個「大」字都不認識,但是道理一聞即悟,他進去舂米的木房,一待就是八個月的時間,連師父也沒看到。只有第一次五祖允許他說:「你到工作房去。」 自此就春米、劈柴,都不曾看到五祖的面,後來在中庭遇見了,五祖間他:「你來多久了?」他說:「八個月了。」 前後八個月才見一次面,五祖對他的應答非常滿意,雖然他不識字,卻有忍耐性,在碓房又待了一段時間。六祖惠能在工作房舂米砍柴,沒有人教他,沒有人鼓勵, 卻能專心一意做好本分事,修養耐性的功夫。他不識字、也無法讀偈,卻透徹禪宗的本性真理, 聖人和凡夫的差別就在這裡,聖人是透徹實相,凡夫只是詐現異相。 邪命二 自說功能 我們常說用功是希望得到結果,其實「功德」二字,就是內能自謙,外能禮讓;修得內心自謙是「功」 一個人若不謙虛、禮讓,就是沒修養;有修養的人,面對什麼樣的人,都可以調整形態,不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動不動就認為自己能力有多高,這叫做「淺腸仔(臺語)」!就如一株稻子抽穂沒漿,心是空的,殼就黃了,稻未熟,所以稻穂都直直,像這種就是「自說功能」的人,常常展現自己有多棒。 我們應該要時時刻刻用功在內心修養,能謙虛、能禮讓的人, 外現出來的功能,就是德行。謙虛是內在修行實力,愈有修行的人愈謙虛,愈有學問愈覺得自己仍不足,因為 世間學問浩如大海。何況出世的教育,更是無量無邊,若瞭解了一點道理,就會感覺自己和道還差很遠;愈感覺自己渺小,就愈會知道向前去精進,所以人最怕自大,以為自己很大,功能很充足,如此就會貢高。學佛要很注意「縮小自己,擴大心胸」, 用一間圖書館收藏三藏十二部經,總是會滿,放不下時怎麼辦? 人人都有一個廣大無邊的藏經閣,就是自己的本性。「一理通,萬理徹」,要用心吸收佛陀的教育,不斷追求、不斷發揮, 能體會一理的真相,就如無量廣闊的藏經閣一樣, 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無不是三藏經典中文章。 曾經有位祖師說了一個譬喻,就像一隻蒼蠅在紙窗前,一直飛、一直飛,怎麼飛都隔著紙,飛不出去;這與文字只在紙上轉,怎麼轉也轉不出道理來一樣。人應該擴大心胸,包容宇宙,日常生活的每一事、每一人,無不是教育;我們要用無形的實相來求取佛法,才是真正廣大的心胸, 不要稍微瞭解一點事理,就自滿自大, 學佛應該要警惕,不要自命功能廣大。 邪命三、占相吉凶 學佛不要動不動就算命,我們都是帶業來的,有句話說:「凡夫被命轉,聖人能轉命。」凡夫一切都是由命運安排,命運在佛法中稱作「業力」,一般人稱為「運命(臺語)」 業力是這輩子所受的果,都是乘著過去生中的因而來。很多人對前途茫茫不知所從,因為業力無形、無相、無影、無蹤,看不到、摸不著,世人也稱作「運氣」。凡夫很關心自己的命運,不知道就要去找人算。以前都是眼睛看不到的人,才去學算命,所以算命先生多是盲人;而眼睛看得到的人,卻拿自己的命給眼睛看不到的人算,這是不是很矛盾?命屬於自己,不屬於算命的,他要怎麼看呢?有人認為命在八字裡,八字是時辰,什麼時候落地,命就已經注定了,由不得自己;算命準嗎?算凡夫都算得準。迷茫的人,茫茫不知所從,算命的怎麼說,就相信跟著走,這些人的命就可算得準,因為已經被算命的轉去了。比如有人說:「我想要做個生意,不知道最近運通不通?」算命的說:「你今年上半年的運不通,最好諸事莫做。」他聽算命的話,自認「我上半年運不通」,很好的事業擺在眼前,也一樣放掉機會。等到別人事業賺錢,他就說算命很準,因為自己真的運不通,確實沒有賺錢運,其實他已經聽進「上半年不要做事」的話,自己不做,別人賺錢,還說很準,這就是迷。自己被算命的人轉,還認為很準,命若算了就會好,那些會算命的人應能做大事業了。何時會賺大錢?何時能避免災難?世間的好事、成功的事業,都應該由算命的人去做。世間的東西,他眼盲看不到,對自己的命也是茫然無知,其實他們自己也是茫中的盲者,所以會算命沒有什麼了不起,跑江湖算命也是為了生活,從事這份工作,是因為無法做其他工作。出家人若去學占相吉凶,就是邪命;這不是出家人的本分,也不是佛弟子應該學的事,所以我們就不能幫人卜卦、占卦,或是看相。因為人相是跟著業轉,雖然以往有凶相,但若無形中做了善業功德,人的相也會轉。若由出家人當面判斷這個人是凶相,就會使他心態受損,也會影響旁人對他的見解,所以我們不應該幫人占相,也不需要幫人看房地吉凶:福人居福地,住哪間房子、哪個地理,都是自己過去所帶來的福業與惡業,由不得人;若只憑著粗俗的見識,跟他說這房子位置不好,就會影響人的心態,住了一定不平安。(抱持歡喜心 處處都吉祥)有一位知識分子跟我說:「師父,我請某某人幫我看住處,他說這地點很不好,住進來的人都不會平安,這是真的假的?」我說:「一切唯心,心若安,地就靈,住處就吉祥;心若不安,土地即使有靈也會成凶。」我又問他:「你當初買這間房子時,高興嗎?」他說:「當然很高興!」我說:「高興就是吉地,若能時時抱著當初喜歡這間房子的心,即是吉祥。」他說:「可能是真的,當初買這間房子,要住進去時,我覺得很高興。但是後來,女兒搬出去住,我心裡就想,是不是房子有問題,所以女婿、女兒才會搬離開家庭;我去請人來看後,他說住這間房子不會安定。」我問:「你的女兒、女婿做什麼工作?」他說:「女婿當醫生。」「女婿當醫生,你的房子在那裡?」「天母一個社區公寓。」「女婿搬出去的原因是什麼?」「想開診所」我說:「這就對了!你住在八樓的公寓,他要怎麼看患者?你的女婿娶太太,是娶來理家,不是招贅來住你家作伴,他搬出去發展醫學的功能,這沒有錯啊!」他聽一聽說: 「那我懷疑這間房子就不對了,我應該要抱著歡喜心回家住。」我說:「當然要抱歡喜心回去住吉宅,否則這間房子就虧了,若自己一直說房子不好,要賣,別人也會覺得不好。」他聽了就歡喜回去了。差不多過了二個星期,他來告訴我說:「師父,真的是心理作祟,之前那位先生跟我說房子不好,我住得很煩躁、很不安。您跟我說完後,我覺得心情很輕鬆,房子怎麼看就怎麼漂亮,以前一直想要賣,有人出價,我都不想賣了。若用歡喜心守我們的本分,就稱為「正見」,學佛要避免幫人看相或看地理,不要學顯異惑眾,要學做人的道理。若專門談鬼談神,談高深莫測的事,就錯了, 有時候會造成人心不安、家宅不寧;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不要脱離人的道理,而去談鬼論神,這是平時要常常警惕之處。修學佛法的人,生活要正確,待人接物不偏差,也稱作「正命」。命是生活形態,是動作根源,所以一切的行動、舉止思想要正確;若能正確行動,就是正命,而正的反面就是邪。看命、卜卦、看風水、看地理,都是占相吉凶,學佛要正思正念,命是一種奧秘,不可言說,也不可理解的事。因為命隨著我們的動作,不斷在改變,命也是定業不斷的延續,一切隨著自己的業而來,才會感今生的果報。業力不斷延續,又不斷地改變,那道理在哪裡?因為凡夫心迷茫、懵懵懂懂,隨著種子種因、發芽、生根、結果,所以不斷延續。比如一樣是人,有人在社會上什麼都懂,學識也很高,卻是忙忙碌碌, 在他求學的進展中,因家庭背景,加上自身聰明,所以步步順遂,隨心滿意;畢業後開始做事業,他運用所學功能,在事業、家庭、名利中打轉,哪有時間沉思深慮,去瞭解自己從哪裡來?將來往哪裡去?他根本無法用心,也不去體會,糊里糊塗隨著過去的福,延續現在的緣,得到學業順利、事業順意,這也可說是糊里糊塗隨著過去的因,成就現在的果。也有人承著過去的業因,承受現在的果報,出生就生活貧窮,在逆境中成長,一切都不如意,隨著坎坷的環境慢慢成長,既沒有家庭温暖的愛,也缺少社會的教育,就這樣流浪在黑暗之處。隨著他的業,業上加因,因上加果,同様糊里糊塗,成因結果,延續業力,也就是糊塗的人生!不知從何來,也不知從何去,更沒有想要用心探討人生的來去。還有一種人,雖然在業中生活,常常由不得自己,但是只要有一分緣,不論是在環境中感覺或感觸到,就會去追求真理,所以業不斷在改變。《命隨業轉》釋迦牟尼佛雖然在順境中生活,但他用智慧觀察世間,看見生是苦,老了無可奈何,病更苦,死又牽腸掛肚。佛陀看到了人生過程,想到自己將來也會有這種境界,所以觸動了心,啓發了意,想要探討生命的真理;再進一步想到人生的不平等,所以他堅定志向,要啓發人性,調和人生。佛陀與一般人一樣,乘著過去的福業、因緣來到人間,只因為他感觸到「苦」,所以很有智慧,離開皇宮,探討宇宙真理殊勝的因緣,他能斷過去因、延續未來緣,這說明「命」是可以改變的。凡夫也一樣,有人感觸了生,想探討生的來源,而走入佛門;有人受了環境的刺激,消極投入宗教;也有人因為受了滿心的委屈, 而投入宗教,發揮愛的功能。普通人都是因環境的感觸,而體會了生命,發揮了自己的功能,這就是改變命因。利根的人發了願就可以斷因;鈍根的人斷斷續續,發心後,若有好因緣,就可以培養他一心不退;若遇到逆境,很快就受阻礙,感覺此路不通,又再回頭;回頭後一有因緣,就會繼續走,進退間時間流逝,所以修行進步很慢。(善來比丘求出家)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大生意人,事業做得很好,名利皆得,堪稱長者。有一天,家庭情愛變卦,一切忽然間消失了,他匆匆跑到佛前,求佛陀說:「佛陀啊!我看破了,我想要出家!」 佛陀滿他的願,為他剃度為比丘,他就披著出家服,在僧團裡開始修行。他每天聽佛說法,跟著出家的師兄弟,到外面托缽,回來打坐靜思;過了一段時間,他感覺這種日子千篇一律,就是聽經、出去托缽,回來靜思默慮,日子一長,他感到無味了。有一天他向佛說: 「佛陀啊!我想要還俗。」佛問:「為什麼要還俗?」他說:「我看透了,所以想要還俗。」佛陀隨他的心,滿他的意,讓他還俗。又過了一段漫長的時間,他的體力一天一天消失,年齡一天一天變老,事業又開始不如意,他就回想,在佛陀座下,每天接受佛陀的教育,過著僧團的生活,是那麼的安定,沒有煩惱、無掛無慮,所以他後悔,認為:「我錯了!」這就是凡夫。凡夫面對聖人容易發心,改變俗念,斷俗緣出家;但是如此屢僧屢凡、反反覆覆,再回到過去家累的俗緣,一般人在僧團裡面,年久月深就感覺枯燥無味,想要還俗。佛陀也無法改變他的命。命要自己改,利根的人下決心一次就断;鈍根的人情斷絲連,情斷了,無明的絲又再連著,就容易回頭;一切唯心造,凡事都要自己用心、用功。命沒有定論,不可理解,但是命決定在自己的願心;若說算命很準,但被算者願心若不堅定,同樣容易改變。所以命是隨著業在轉變,學佛應該要練就自身的清淨意願,不需要求人看命;自己不去求人看命,何況幫人看命呢?我們不是跑江湖,而是學佛者,要有超然至高的思想,不可有占相吉凶的作法。我們應該開導眾生,使他步步超越,不可用命理控制他的人生。 邪命四 高聲現威 學佛修行是一種修養,什麼是修養?就是聲和色;同樣是聲和色,一方面能作為人修養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會敗壞我們的形象,講話若大小聲,粗言惡口,就是一個人的人格標誌。我們對人要柔和善順,僧團要有六和敬(註二),佛弟子的身形動作若有「悦」的形態,身形就可同他善― 別人做好事、在修行,我們的行動能配合大家的動作形態,無逆人家的意,這就是「敬」。就像靜思精舍,常住的生活做早晨三點五十分打板起身,就準備上殿;若大家已上殿, 而自己還沒上殿,就是沒有與人同修共做,這對佛、對僧都不恭敬。修行是一種善法,做早課、晚課也是修善的行為;若早晚二課能與人同修共做,就是「外同他善謂之和」。早課下殿後,開始一天的工作;每個人都有執事,若領到執事, 就要認真;有的要打掃大殿,有的清理前後院,有的在大寮。 分工合作不要怕勞動身形,執事輪完後,趕快去幫助別人,這也是「外同他善謂之和」。團體生活能互敬、互愛、互助,就是敬而和之;內心要常常「內自謙卑」,若能謙卑就是敬,和與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對人不要粗聲粗氣,妄言、綺語、兩舌,平時講話, 「聲」要柔和善順,身形要幫忙他人,才是正命。 「高聲現威」就是形態,也是聲色。若認為自己很厲害,就會耀武揚威,他人勞作你不幫忙,還認為自己有才幹,怎麼能去拿掃把、拿畚斗? 他人在整理道場、卻以為自己才高八斗,兩隻手放在背後, 在那裡悠哉悠哉,也是耀武揚威,不是學佛應有的形態。 邪命五 說所得利以動人心 舉佛要去妄回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最大的妄語業。 不要常常讚歎自己,以為「我修行,我得到什麼」, 即使是利益眾生的事,不論做多少,都應該常常提醒自己:這是本分。他人若說我們功德無量,我們不只口裡,心也要回答: 「這是本分事,只是盡居士護法的本分。出家人也一樣,只要是為佛教、為眾生的事,都要不惜辛苦,趕快付出, 因為護佛法、利益眾生是本分。 「為佛教」,要顧好自己的形態,禮佛、念經、念佛、念法、念僧, 都是本分事;「為眾生」,要付出我們的身行,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也是本分事,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認為是本分事,就能感動人心。學佛者當謹記,人格圓滿,佛格才會成。五種邪命要警惕:不能「詐現異相」,不能「自說功能」,不能「占相吉凶」,不能「高聲現威」,不能「說所得利」,如此才可以正命,使慧命現前。
0 評論
在慈濟沒有權利 只有責任
魚在水中,不知水重要。靜思精舍德澡師父感慨地說:「我們現在沐浴在上人的法水中,要珍惜上人給我們點點滴滴的法水。」 六年前,有位慈院志工跟上人分享,2013 年社區組隊擴編,希望他的太太可以承擔和氣組長,可是師姊害怕自己能力不夠,遲遲不敢答應;有一天,突然夢到上人的肩膀磨破皮了,醒來之後,心裡非常震撼,才勇於承擔和氣組長。 上人當時聽了回應:「不要看我笑笑的,天下擔子那麼大,肩膀真的快磨破皮了,我不做,誰來做?不是不累,而是我的使命感比誰都重;我最喜歡的就是有承擔的弟子!」 德澡師父強調,「承擔」是動人的力量,勇於承擔,做對的事情,就是守住上人的正法。 今年法脈宗門營圓緣,邀請上人為學員開示,上人當時說:「你們要習慣我不在的時候,我的肩膀快要躺平了(快支撐不下去了)。」 德澡師父哽咽地說, 我們聽了真的很不捨,上人為佛教、為眾生,每天拖命、拖命,還是拖命。 上人曾開示:「我從年輕的時候,發任何一個願,說要做的任何一件事,再多的坎坷、再多的困難,我都走過來,尤其是對自己的生命,絕對不要讓它空過,讓我們自己的蠟燭,可以做最好的發光、發亮。 持著我這一條命,期待一定要把《法華經》,很認真讓它完成,這是我對自己的使命,《法華經》未了,這輩子心不安。一定要說到最後一口氣,不放棄任何一位有緣人。我沒有體力,但是有良能,我永遠不退,要做到最後一口氣。」 上人發願,弟子豈能不發願?德澡師父說:靜思弟子非聽不可,我們要追隨上人腳步一起來完成。 有人曾問上人:「您哪時候退休?」上人回答:「人心沒有淨化,我永遠不會休息;只要有沙塵的地方,都是我要救度的所在。」 德澡師父說,上人的使命,也是我們的使命,「傳承法脈弘揚宗門」出家二眾終身受法,拳拳服膺上人的法,法入心、法入行;在家二眾一心護法,都是這一代弟子的責任。 「精舍 3 點 50 分起板,就要上殿做早課,以板聲來守規矩。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該用餐的時候用餐,該出坡的時候出坡,該精進的時候精進,有『戒』,就可以生『定』,就可以生『智慧』。守好身口意,什麼場合說什麼話,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就可以入群處眾,守住上人的正法。 更重要的是互相『轉教』,也就是互相分享,透過分享、轉教,如果有人聽到任何一句受用的話,就可以如法修行。」 德澡師父也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靜思語是,「甘願做,歡喜受。」 菩薩是有人飢餓的時候,給他一碗熱熱的米飯;
菩薩是有人寒冷的時候,給他一件溫暖的衣服; 菩薩是有人口渴的時候,給他一杯解渴的開水; 菩薩是有人害怕的時候,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菩薩是有人無助的時候,給他一個依靠的肩膀; 菩薩是有人失望的時候,給他一個希望的信念; 菩薩是有人迷路的時候,給他一個明確的方向; 菩薩是有人著急的時候,給他一個安定的感受; 菩薩是有人徬徨的時候,給他一個光明的指引; 菩薩是有人無知的時候,給他一點智慧的話語; 菩薩是有人犯錯的時候,給他一點善解的包容; 菩薩是有人求助的時候,給他一個及時的回應; 菩薩是有人冷漠的時候,給他一個燦爛的笑容; 菩薩是有人懷疑的時候,給他一個正向的信心; 菩薩是有人悲觀的時候,給他一個積極的想法。 作者 高明智(惟智) 一位師兄學佛多年,與我分享他觀察到的心得。他說佛教的道場分為三種,也許是信眾的根器、心態、因緣不同而形成。
第一種是求佛(拜佛)。來到寺廟是求平安健康、求升官發財、求婚姻、求考上好的學校等等。一個寺廟求不夠,又到第二個寺廟求,到處跑道場、到處去燒香拜佛,甚至不是佛菩薩也拜。 第二種是學佛(佛學)。把佛當成學問來研究與了解,這不夠;改成「學佛」,學習佛陀的精神,這樣初步方向就對了。但是,有些道場給信眾的印象,讓信眾以為只要親近佛(像),讀經、誦佛號、親近道場、禮拜舍利、參加法會、供養道場及常住就有很大功德。 這些人的初發心,想要了解佛、親近佛的心都很好。但不能停留在此,只是獨善其身,只造一點小小的福,煩惱無明沒有完全去除,沒有出三界、了生死,到最後不會滿意,更離成佛很遠。 第三種是修佛(修行)。真正的道路是行菩薩道成佛,這是修佛。重點是個人的修行,先發菩提心,信解要行菩薩道,然後長時修、無餘修、無間修、尊重修。再行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做一個人間菩薩,將佛活生活化,用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 日日付出,時時付出,不但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通過長時間的修行,方向正確了,純一無雜,最後得清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作者 高明智(惟智) 某山中Café的老闆,子女成家立業又孝順。聽他談起四十歲喪偶,妻子往生前不久他因緣際會初聞佛法,理解一切都是因緣造成,有所頓悟,便皈依佛門。妻子往生後,他持長齋,日日誦經回向,連續三年不間斷。
誦經到底有沒有功德? 之前讀到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的生平事蹟,大師知書達理,忠厚孝順,在母親過世後,曾跪於佛前誦《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四十九日。每年母親的忌日,必設像修供,誦經濟度。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為了私人的理由誦經回向,或請人誦經做功德,基本上功德力有限。如果是無私無求無染著,並且能夠成就人品典範,例如大師是「孝」的人品典範,具有社會教化的價值,就有殊勝的功德力。 念念沒有間雜汙染就是功,心性言行平等正直就是德。恆常修養心性就是功,不斷修持身口就是德。功德必須自己去實踐體驗證見,不是僅靠布施供養所能求得。 以此來看這個老闆為愛妻的做為,如果是一念虔誠,符合夫婦倫常,並對子女、兄弟、朋友有正向影響,已經不只是小愛,而是有更大的功德力。 作者 高明智(惟智) 一群七十多歲的醫生開同學會。
第一位醫生說剛從歐洲回來,郵輪從西班牙開往土耳其,前三天每天都下船遊覽,走走就喘不過氣來,在船上就醫花了七千美元,第四天提早從希臘飛回來。 第二位醫生一來就發通訊錄,然後說,現在很容易忘東忘西。雖然健忘,他與鄰座同學聊的是誰的兒子給爸爸媽媽很多珠寶、金條與鑽石。 他們看起來在事業上都有些成就,有人已經退休了,有人還兼看一些門診。物質生活無虞,但他們看起來並不特別快樂。以前兩個例子來說,一個健康亮紅燈,無法享受人生後半場。一位看來也很危險,賺錢賺到煩惱多多,腦袋負荷不了,如果得了老年癡呆症就很麻煩,自己困擾,子女也煩惱。 繁華落盡心不驚,用心行道果已成。知名花藝家王國忠畫了一幅繁華落盡,一位僧人很微小,靜觀一朵花瓣落盡的大荷花,吸引我注意的是它的果很大。 我們不必在意繁華落盡,要在意是否有結果。春去秋來,花開花謝,乃自然法則。花謝了,結了果,種子又可以傳播下去。延續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這就是花的一生。 人比較特別的是,人有生命,會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但是人也有慧命,可以開花結果,就看一個人的修行程度,有無修持五戒十善、戒定慧三無漏學、四無量心、六度萬行等,修因證果,來日花開見佛。 作者 高明智(惟智) 如果你做的不安就表示做錯了,傷人;
如果你做的不順就表示做錯了,礙事; 如果你做的很煩就表示做錯了,障己。 這三句是我在檢討去年一年的工作,整理年度報告時浮現的。上網搜尋,找到石頭希遷禪師的〈心藥方〉可以互相對照與呼應。先做檢核,再服藥,這真是很棒的一帖藥。 石頭希遷是唐朝的大禪師,大半生隱居在石頭上的茅篷草屋,遠離塵世,照說對人間世事應是不予理會、全然超出世外的。但是他曾以一則〈心藥方〉贈予當時蟄伏南嶽深山、即將返京復職的宰相李泌。 「凡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先須服我十味妙藥,方可成就。」藥方:慈悲心一片、好肚腸一條、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ㄓˋ默默行善)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藥用寬心鍋回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壽,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以滅罪延年,消災免患。各方俱不用,後悔無所補,雖扁鵲盧醫,所謂病在膏肓,亦難療矣;縱禱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況此方不誤主雇,不費藥金,不勞煎煮,何不服之? 慈悲心,要如日月明,天地寬。明明朗朗的心境給人快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付出無求,還要說感恩。以此寬闊的心胸去修己、安人、成事,大吉大利,平安如意。 此方多年前已識得,今日觀之,實不識得,更未好好服用。爾今爾後,當好自為之,服膺奉行,放於心中,入於行中。 作者 高明智(惟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