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山理論」更瞭解自己 / 王雪芳
by 情緒教練 王雪芳 我的動怒經驗 回想過去與女兒關係緊張時,有一次外子開車,載著我與兒子到女兒就讀的大學,接她共同參加一項活動,一上車見她穿著夾腳拖鞋,頓時火冒三丈而開罵,車上空氣瞬間凝結...直到下車,兒子說:「有那麼嚴重嗎?」女兒委屈地說:「天氣太熱,這樣比較涼快啊!」 是啊,夾腳拖鞋怎麼會令我發那麼大的脾氣?直到學習了教練技巧,運用冰山理論才明白,憤怒而罵人背後還有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等隱晦不明的因素,會左右自己的行為。唯有不斷向內觀察,釐清內心的糾結和渴望,才能從根本解套,改變外在行為模式,進而解決問題,我與女兒的關係也逐漸改善,更加親密。 此外,以我個人從事教練的經驗,歸納個案的困境,發現很多人的痛苦與創傷,與他們所成長的家庭密不可分。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在完美的家庭中成長,但可以期許成家孕育下一代後,成為「有意識」的父母,終止在不自覺下傷害了孩子。就如同我也是一路跌跌撞撞,學習做個稱職的媽媽,也學著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冰山理論 要做孩子的情緒教練一定要有幾把刷子,才能勝任愉快,不至於自己都被捲進負面情緒的漩渦中。在此先介紹一個好用的工具:薩提爾冰山理論。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是二十世紀世界知名的美國心理治療師,她最被稱道的冰山理論就在探討行為模式背後的因素,並提出冰山隱喻: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外在行為只是冰山一角,水平面下才是真正的內在感受、渴望與自我。內在的諸多盲點,會讓人重複一樣的行為,更使得潛能無法發揮。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是將人的自我比喻成一座冰山,內、外在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分(如上圖,出自《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外顯的行為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埋藏在水面下未說出口、不為人知的思想和渴望,其實更為巨大、複雜。水面上的是行為,水面下則可分成應對姿態(應對方式)、情緒、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6個區塊。從自我開始,層層往上堆疊,最後凝聚成應對方式,往上表現成行為。 認識冰山的層次 每個人都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遇到某種狀況,就會自動呈現某種固定型態的行為反應,因而會排拒其他選擇,形成「盲點」,阻礙成長。這些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常常身不由己,而且它的背後潛藏著許多因素,支配著個人的行為表現,好像內建的驅動程式,驅使我們做出某些行為,或脫口而出某些話語。讓我們仔細看看冰山的層次:
薩提爾提出人有五種基本應對姿態,前四種都是為了求生存自保、不表達自己的姿態,而一致型的姿態,是最健康的姿態:
認識了冰山理論、冰山層次,更重要的是必須實際體驗、實證,用來探索自己、連結他人,否則它不過是個死的概念而已。因此,不論是父母想了解孩子心底的祕密,或是職場上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則以解讀情緒、觀點、期待、渴望4個區塊為重點(如下圖)。 如何應用冰山理論排除盲點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形成一些個人執著的情緒、觀點、期待及渴望,因而排拒了其他可能性,形成了「盲點」,更限制個人做出理想行為的能力。唯有覺察,才能擺脫冰山的牽制。 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當我看到女兒穿夾腳拖鞋參加活動時為什麼會動怒?原來我有個根深柢固的信念:「出門如見大賓」,出門時穿著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拖鞋實在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用責罵的方法,讓女兒產生防衛心,雙方產生隔閡,根本聽不進我的話,更遑論會改變穿夾腳拖鞋的行為了,真是行為與目標背道而馳啊! 應用薩提爾冰山理論做為溝通方法,就是進入當事人的心路歷程,帶領當事人探究及覺察個人冰山底下的內容,揭開行為障礙、思惟盲點,有意識地重新轉化及選擇,進而做出合宜的行為,不受慣性所支配。當然,探索自己的心路歷程也一樣管用喔。常見的盲點及排除策略如下: 結語 我們知道,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因而形成循環不已的模式。所以,人們也常說,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先要改變他的心態和思惟觀念;唯有發自內心的信念轉變,才能誘發行為的改變,最終產生具體成效。 冰山理論可以協助我們深入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內在,並且覺察行為背後的慣性模式。薩提爾告訴我們,要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可以透過冰山對話,一步步探索,不僅有助於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內在冰山,也能有效與他人產生連結,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條列式報告、太多動畫都 NG?貝佐斯:開會用 Word 比簡報更有效率! 2022/05/26 佐藤將之 日本亞馬遜創始成員 亞馬遜除了網路商務,還跨足 Kindle 電子書、影音平臺、雲端運算服務(AWS)、無人商店,至今仍持續開發並同步展開多種事業,各式短期、長期、跨部門企畫不斷增加,但還是能快速取得巨大成效。 到底這些企畫如何有效率地發想、定案,又如何穩步開展?關鍵就在於亞馬遜特殊的開會方法,以及背後反映的管理風格與領導守則。 禁止條列式報告,必須寫出能當場讀懂的文章 最常見的會議報告,就是 PPT 簡報裡以條列式註明要點的形式。非常多企業及團體採用這個方式。 然而在亞馬遜則幾乎看不到 PPT 或條列式的會議報告,這是因為亞馬遜規定會議報告必須以敘事形式書寫。通常是以 Word 製作,印好之後在開會時發放。 這份報告通常在開會前或會議時才發放,所以無法要求與會人員事先讀過報告。因為報告製作的必要條件是「必須寫出當場閱讀就能理解的文章」。 為什麼亞馬遜會禁止以重點條列或 PPT 簡報當作會議報告呢?原因是一旦以重點條列的方式來寫,閱讀時容易因人而異,產生不同詮釋。 另外,發表者也常會穿插說明種種想法及研究,日後要回想完整內容幾乎是不可能任務。我想你應該也很難鉅細靡遺地回想上週開會的內容。 這個缺陷在重點條列的 PPT 更加明顯。例如 PPT 上寫著「提供最佳的顧客體驗」,簡報者當天口頭說明了具體要做什麼來達到這個目標,而所有與會人員也都聽到了,但日後重新檢視這份報告,或是其他沒有與會的人看到這份報告,又會是什麼情況呢?通常會發生「我記得說了這樣的內容吧?」「要表達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等任意解釋的情況,難以絲毫不差地接收報告原本的訊息。 這些誤解,即使一開始只是小小的偏差,卻很有可能隨著時間經過而產生極大的差距,最後造成難以修正的巨大偏離,無法達成預定成果。 在小規模的組織中,每天見得到彼此,能夠隨時確認職場的狀況及彼此的想法,應該比較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但是隨著組織規模變大,彼此的狀況不再那麼顯而易見,無法頻繁地一一確認。 貝佐斯整個星期要經手的報告想必超過數十件,因此條列式所衍生的問題,他應該比其他人更感到困擾吧? 除了內容會偏離以外,PPT 條列式報告還有一個問題。 要寫好幾頁的文章,是相當勞心勞力的工作,條列式的 PPT 比較容易立刻完成。不需要在意頁數,把想到的內容列舉在投影片上,開會當天再一邊播放投影片,一邊加上適度的口頭說明即可。換句話說,有可能是急就章而完成報告。 但是,要好好寫出一篇文章,在閱讀時能夠前後邏輯一貫,避免自相矛盾,必須從一開始就掌握住一致性。因此,必須反覆推敲斟酌,使用正確資訊並重複校對。想必貝佐斯也是期待這樣仔細檢討推敲的過程,因而制定這個規則。 亞馬遜會議重要的是報告內涵,而不是外觀 此外,為了使 PPT 看起來美觀,很多人會花心思加入動畫效果。就算只是條列文字,也可以藉由動畫吸引觀看者的興趣。但原本就很厭惡做白工的貝佐斯,覺得加這些動畫只是浪費心力。 因為亞馬遜要求必須以文章的形式寫會議報告,所以理所當然亞馬遜人需要具備寫作能力。 延伸閱讀:會議一片死寂、浪費時間,主管怎麼救?我在亞馬遜學到的 3 方法 剛開始禁止條列式報告時,多數員工原本就太擅長寫文章,據說連貝佐斯也常抱頭苦思。後來在錄用新進員工時,文章寫作能力就成了篩選條件之一。 被錄用的人,從日常的實際工作中,參考其他人寫的文章,透過重複書寫練習,來熟練身為亞馬遜人必要的文章寫作能力。 (本文出自《亞馬遜會議》,三民出版) 青蛙和晨雞
小楊是公司資深員工,有經驗也有專業,個性爽快、使命必達,唯一的問題是脾氣衝了一點,還有點「大砲」特質,凡事不吐不快,在工作中,有時得罪人不自知。 熟識他的同事有時也會提醒他收斂一點,但他總說,「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不會輕易妥協。」 不久,小楊的主管退休,新主管是董事長剛從美國學成歸國的兒子。「小楊是部門最資深的員工,你要多跟他學習。」當著大家的面,董事長要兒子多跟小楊學習,大家都知道是客套話,唯獨小楊不這麼想,心中還有絲絲的得意,覺得自己是公司重要成員。 某天,小老闆正在跟其他同事討論事情,小楊在一旁聽著,忍不住插話,「小老闆,我要是你,我不會這麼做。」 「喔,那你會怎麼做?」 「我會…。」一次、兩次、三次,小楊常常不自覺的在小老闆跟其他人談話時提供意見,他認為,知無不言,才不辜負董事長對他的期待。 很快的,一年過去了,董事長召集各部門主管開會,討論公司組織重整規畫,這當中包含人事精簡計畫,小楊被列在優退人選名單中。 「你做這決定的想法是什麼?」董事長問小老闆。」 小老闆回說,「報告董事長,池塘的青蛙日夜都在叫,自己弄得口乾舌燥,人們聽的也厭倦至極。晨雞黎明按時啼叫,就那麼一兩次,天下不都被叫醒了嗎?我的團隊需要晨雞,不需要青蛙。」 證嚴上人靜思法語:「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Talking more is worse than talking less, talking less is worse than talking good words. 說「有建設性」的話2021/12/22
日常生活中,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業。要怎麼修改自己習性?證嚴上人教導弟子,修心養性要從日常生活開始。 靜思精舍德晴師父也以社區慈誠委員的共識為例,遇到意見不同的時候,雖然彼此都有人文而輕聲細語,但總有言者無心,聽者卻憂心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形。 「有一位桃園的委員師姊,在歲末溫馨座談時分享,自己受證走入慈濟以後,發生了很多事情,心解不開,『誰說我怎麼樣、誰對我不滿意、我什麼不該做、我什麼做過頭,讓大家有很多意見,我真的很苦惱,我真的很辛苦……』她的心好像創傷嚴重,透過品書會思惟修,才慢慢理解佛陀教育的真理。」 接觸了慈濟,參加見習、培訓到受證,都是很歡喜,也很樂於參加各項活動,為什麼會變得滿心苦惱呢?德晴師父解釋,原來一開始,有資深委員呵護著,只要跟著做、配合就好,所以可以做一個快樂的志工;當開始擔負起幹部責任以後,不只要配合別人,接受了任務和使命,還要再分派給大家。 德晴師父說,這時候問題就開始來了,人跟人之間經驗看法各有差異,所以一個剛進入慈濟的新幹部,更需要有佛法來開闊心胸,否則就會如這位委員師姊所說,「心裡好像創傷嚴重」, 所以我們做慈濟以外,還要法入心,身心才能調和。 德晴師父也提醒,如果常常都有憤世不平的心態,我們自己就要注意了。 「有的人喜歡聽好話,一做好事就要人家讚歎,要人家鼓掌,這是因喜歡而執著,所以喜歡可能會變成執迷不悟;同樣的,如果常常埋怨,也會累積成是非煩惱,會鬱悶在心裡。」 在修行跟修養中,要怎麼省思內行呢?德晴師父引用上人開示:「說有『建設性』的話;『不實』的話不說;『好話』才說,『壞話』就不應該說。」 德晴師父強調:「當我們省思這些話的時候,就會發覺,有些話真的不必說出口,而且日常生活中,一定也要以此為戒,還要努力保持平和安寧的心境,不能動不動就亂發脾氣,這些行為不只對別人造成傷害,對自己也是心傷啊! 而且各種境界現前時,只要懂得過濾,就會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認真去做就對了;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就要趕緊從內心清除。」 德晴師父進一步說,心要如佛性一樣寬容,要常常心寬念純,才不會那麼容易忿怒,無法平復自己的心。 「我常常看到有些人,其實不是心不好,但就是急性子,所以對周圍互動的人,常常抱持著不耐煩。又因為別人無法配合他,或是不照著他的節奏,就很容易發怒,也很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當別人話還沒講清楚,他就已經有了下一個反應或判斷,所以很難平心靜氣聽別人講話,甚至是包容別人的慢動作。」 「我們要如何能端端正正,讓人看了就歡喜呢?」德晴師父說,上人教導我們:「說話要柔軟,見到人面容要微笑。說話要細心、軟語,對人要柔和善順,來生才能端正,這輩子與人結很多好緣,來生人家看到你,就自然起歡喜心。」 「脾氣平和,自心即是淨土;天氣、地氣平和,人間即是淨土。」德晴師父強調,好脾氣成就好人緣,希望人人都有好脾氣,以便互相能夠來成就好人緣;以歡喜心來面對所感受的境界,培養善解的心,就不易被境界誘導而發脾氣。 (德晴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11218 記錄:魏玉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