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學會「正念」療法提升免疫力 作者:洛桑加參(藏族人) 「讓大家都開心」 我從醫的初衷源自父親,我來自雲南香格里拉藏區,是西藏人,曾在拉薩出家2年,自幼即對源於佛學的藏醫藥學特別感興趣。13歲離開青山環抱的家鄉到外地求學,曾至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St. Philomena College)攻讀物理系,後來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前往文藝復興時期創建的德國佛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進修,也是學物理。 2000年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實現兒時的從醫夢,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習西方醫學知識的同時,也繼續研究東方的藏醫藥學與中醫養生概念。輾轉流連許多地方之後,希望能建立一座結合西醫、中醫、藏醫的教學醫院,這一切皆源自父親對我的影響。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中國儒家文化與印度佛學,直至今日,9成以上西藏人篤信佛教,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脫離不了佛法;而我也是出生在以和為貴的佛教家庭,父親常常提醒我:「做人不光只是自己開心就好,要讓大家都開心,對社會有貢獻。」 家裡有些親戚是藏醫,小時候看他們幫助許多愁苦的病人恢復健康、笑容,讓我心生崇拜,那時候我就很單純地想:「我也要當醫生,這樣可以讓大家都開心,父親也會因此感到高興。」 積怨,對自己二次傷害 印象中,我從沒見過母親生氣、不曾被父親罵過,甚至我還懷疑,他們夫妻倆根本沒吵過架。兩老整天笑咪咪,不像是有本事吵架的人。 認識我的人也幾乎沒看過我發脾氣,很多人覺得很神奇,「如何能一直心平氣和?」其實來台灣之後,我才覺得大家更「厲害」,情緒起伏大、衝動、容易生氣,難道不覺得累嗎?對我而言,生氣超累的,不但耗損精力,還會降低智商。聽著病患訴苦,我常納悶,大家到底哪來這麼多事可以煩心、煩到晚上睡不好? 看新聞,現在的小朋友被同學打一下,家長馬上氣沖沖怒告學校,嚷嚷著要討公道,要求老師道歉、對方家長認錯,在我的家鄉幾乎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西藏小孩很頑皮,平常在外面玩得一身土、一身泥,男孩子追逐打鬧稀鬆平常,甚至還拿石頭丟來丟去,我現在手上還有小時候被石頭劃到留下的疤痕呢! 由於家訓之一為「他人之惡,不上我心」,所以當時我手流血了,跑回家「哀爸叫母」,還來不及說玩伴的不是,父親便先趁機教我「如何原諒」,沒有顧好自己是自己要負責,不能隨便怪別人;就算別人有心或無意做了不好的事情傷害到你,你也沒必要往心裡去。 積怨是對自己的二次傷害,真的沒必要跟人家生氣、賭氣,還不如包一包傷口,趕緊繼續去玩。 樂觀,提升身體免疫力 念了醫學院、讀了許多論文後,我才知道積怨真是要不得,很多病都是積怨而來的,煩人、惱人傷的是自己的身體。 為什麼你討厭的人沒事,自己的健康反而出問題呢?要從免疫力說起,樂觀、懂得轉念的人,確實可以轉病為福,因為他們體內有較多的輔助T細胞( Helper T Cells),是一種在人體免疫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淋巴細胞。 樂觀的人,輔助T細胞消滅癌細胞的效能強大;悲觀厭世、長期壓力大且不懂得釋放的人,往往免疫力低下,一旦生病、開刀,不僅復原速度不如樂觀的人,疾病復發機率也較高。 大我與小我無二 因果終將回歸自身 佛教哲學把繁雜的宇宙萬物簡化為最基礎的5種元素,將人(小我)視為由地水火風空5元素構成的小宇宙,包含萬物的大宇宙(大我)也由相同的5元素組成,大我與小我的基礎「成分」其實無二,大我有的東西,小我通通有,並且會互相影響。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一粒微塵中能看到整個世界,也能看到自己,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哲學的話語對一個還沒開智慧的小孩來說,實在艱深,父親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如果你對每個人都很好,那每個人都會對你很好。」 自我與他人之間是雙向的動,你對人生氣、罵人、打人,這些氣、難聽的話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就是因果;相反的,如果你放生、用仁慈的心去做一件事,自然會得到好的果。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用正確的想法去做正確的事,就不用擔心壞事厄運纏身。 利他,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我現在出書,在廣播、電視、演講場合中,經常告訴大家的「利他」觀念就是父親教我的。 研究預防醫學後,我發現只治療某個生病的器官,是「見樹不見林」的作法,只能暫時救急、治標;若要讓人的身心靈得到完美的健康平衡,學會「利他」才是治本的關鍵。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人我關係的緊繃、疏離對養壽不利;而感覺被愛、願意付出愛,尤其是不求回報的老人家,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特別低。研究證實,付出愛心、利他、交朋友能保護大腦、避免早衰。 從前父親叫我利他,我調皮回嘴:「我什麼都沒有啊!怎麼利他?還是等我發達了,再來好好利他吧!」見我耍賴,父親依舊笑咪咪、不慍不火地回答:「不一定要給人家很多錢、很多好吃的,講一句好話就是利他,跟人家分享你會的事就是利他。」 「正念」療法做自己的良醫 這幾年我接觸至少上千名病患,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大膽地把「健康」、「快樂」、「利他」之間畫上等號。 除了正規的醫療流程外,我還加上「正念」(Mindfulness)療法,🌺讓病患每天做一點小改變:愛心多一點、情緒少一點、多講一句好話、少吃一碗白飯、多為自己做件開心的事、少抱怨他人一句、多睡好覺、少煩工作、多原諒一個人、少罵人幾句、多分享知識、少說八卦……等。 讓情緒轉好、保持心情愉悅、使快樂指數升高,能大幅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用正念、正思維過生活,只要願意每天改變一點,6個月後再來看,心寬,身體自然而然放鬆,因長期壓力累積出來的慢性病,皆能獲得良好控制。 利他不難,想要不生病更是一點都不難,透過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從學習利他做起,人人皆能成為掌握自身健康與幸福的良醫 一張圖看十二經絡養生時間表,依循作息養生事半功倍!
日期:2018-10-07 作者:艾蜜莉 人體的每條經絡都對應一個運行最活躍的時辰,只要能依循作息,就有養生的功效! 戌時(晚上7—9點):走心包經,是血液循環旺盛的時間,此時血壓升高,應該在家中休息。 亥時(晚上9—11點):走三焦經,是人體免疫系統休息與濾毒的時間,也是女性內分泌系統最重要的時候,這時一定要休息,不要操心,可以聽音樂、洗澡、為明天作計畫,準備入睡。 子時(晚上11–1點):走膽經,要進入「熟睡」膽才能進行排毒。 丑時(晚上1—3點):走肝經,也是要熟睡肝才能進行排毒。若是從事夜間工作,每週至少要有一天、每月要有一週、每年最少要有四個月能早睡。 寅時(早上3—5點):走肺經,肺有問題的人此時咳嗽會較厲害。 卯時(早上5—7點):走大腸經,因此早上7點之前要排便。 辰時(早上7—9點):走胃經,早餐在7-9點之間吃完,可以稍微按摩腹部。 巳時(早上9—11點):走脾經,此時按腿部內側,對消水腫、改善過敏最有效。 午時(中午11—1點):走心經,此時陽氣最旺,午睡30分鐘養心經。 未時(下午1—3點):走小腸經,小腸吸收養分的時間,過了這個時刻,腸胃功能減弱,因此有「過午不食」的養生說法。 申時(下午3—5點):走膀胱經,可以多敲打臀部、大腿後側,幫助疏通膀胱經。 酉時(下午5—7點):走腎經,適合運動,有助於腎臟排泄毒物。 一張圖看十二經絡養生時間表,依循作息養生事半功倍! 飯後經常走路的人,最後會變成這樣
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資料統計:每走一步,可推動人體50%的血流動起來,活血化瘀;可擠壓人體50%的血管,是簡單的“血管體操”;至少可運動50%的肌肉,有助於保持肌肉總量。 一起來看看走路的19條益處! 1 增加記憶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力也在退轉,步行能夠增加記憶力,記住每天早上走路,記憶力會越來越強了。 2 開啟經絡 長期坐在家裡或者辦公室,沒注意身體,經絡僵硬了,全身會有小疙瘩,堅持步行,疙瘩就少很多。 3 疏通脈搏 經絡不通,脈搏自然僵硬,全身都很緊張,很僵硬,每天下午步行半個小時,全身放鬆了。 4 身心輕安 身心不和,身心不安,身心不平,身心疾病都來自於氣血不通,氣血不通的原因就是經絡不通,所以,身心都不自由,通過走路,氣血通暢了,身心就自由了。這方面與步禪有關係。 5 增強心臟功能 不愛運動,所以心臟不好,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6 打通血管 醫學講,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也能夠增強全身彈性。 7 增強肌肉力量 生活沒有規律,所以全身肌肉僵硬而沒有彈性,沒有力量,通過步行之後增強肌肉力量,還有強健腿力、足力、筋骨,而且關節也靈活了。 8 通暢血液迴圈 人體血液不通暢,因為經絡和脈絡不通,人容易得病,步行能夠打通經絡,增強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9 減少五臟疾病 五臟六腑需要運動,如果不運動,自然就硬化而得病,因此,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慾,增強五臟六腑彈性的功能,很多疾病自然就治癒。 10 輔治三高 有三高,醫生們開了很多藥方,沒有大的效果,開始走路吧,五個月減了四十斤,三高就三和了。步行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習慣性便祕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11 精神快樂 藏醫學講,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人不愉快與血性有關係,步行能減少血糖,血脂;排除血淤,血癥等血裡的垃圾,血裡沒有垃圾,氣血通暢,人會愉快。 12 體形美麗 人美不美與血性有直接關係,人的血裡沒有垃圾,人一定漂亮及美麗,血裡垃圾多,人自然就不漂亮。因此,步行能排除體內的垃圾和血裡的垃圾,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3 減少心肌梗塞 醫學裡講,心肌梗塞主要是氣血不通暢,血凝塊堵塞血管而造成的,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4 增強腎功能 人本身懶惰,不願意活動,坐的時間長,會傷害腎,造成腎虛,腎炎,腎結石,腎功能退縮。因此,腎供血不足,肝血就不足;肝血不足,心血就不足,就開始生病了。為了治病吃藥,增加腎的負擔,步行能減少吃藥,從而增強腎的功能。 15 大腦清晰 待在電腦前,待在家裡看書,寫文章,大腦會不清晰,步行吧,接受戶外新鮮空氣,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了、靈活了,明顯消除了大腦的疲勞,提高了學習和修行。 16 增強視力 看書,打電腦,發微信過多,視力退化了,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17 延年益壽 生命在於運動的意思,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穩定情緒,這樣壽命自然延長。 18 開發智慧 人愚笨與血性有間接的關係,人體的血裡垃圾多,人自然變為愚笨,愚笨的人無法開發智慧。定時堅持步行,能排除血裡的垃圾,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消除廢氣汙染,對強健身體,靈性活潑,提高智慧。為了你的健康,請開始步行吧。 19 益於大腦健康 戶外運動有助於大腦釋放更多的欣快激素內啡肽,戶外漫步比室內跑步機運動更有益於心理健康。 原來步行有這麼多好處,趕緊發給家人朋友們,今後走起來,走出健康長壽,走出快樂年輕! 102歲老爸把75歲兒子送進養老院,只因兒子太無趣!
很有趣,可找這部電影看! 父母老了,子女把父母送進養老院並不稀奇,但是你見過兒子老了,父親主動把兒子送進養老院的嗎? 2018年印度電影《老爸102歲》中,就有這麼讓人疑惑的一面。 電影開端,只見102歲的父親達特利,正在打電話要送75歲的兒子巴布去養老院,理由竟然是:“老氣橫秋,無所事事,死氣沉沉的人對健康的危害超過煙草,要想獲得長壽,就必須遠離這樣的人。” 102歲的父親達特利是個老頑童一般的人,永遠把“及時享樂”作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務,他一直精神矍鑠,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激情,從不服老從不認輸,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還“正當年”。 穿鮮艷的衣服,四處結交朋友,平常跳跳舞,吹吹薩克斯,搖著紅酒杯欣賞星空,遇見陌生司機也能一見如故聊得熱絡,路上遇見小孩踢足球,他都能玩心大開,湊上前去踢一腳。 他和兒子巴布各自有一台冰箱,巴布的冰箱裡全是蔬菜和水果,特別“營養健康”,而達特利的冰箱打開竟然全都是零食飲料,雖然為了健康著想,不能吃掉這些東西,但是每次打開都有巨大的滿足感。 他還對外界充滿好奇心,計劃去世界上最高的郵局打卡,給大家寄明信片,生活在他眼裡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樂趣,年輕人喜歡的他一個不落! 與之截然相反的75歲兒子巴布,則是我們見多了的“惜命無趣”老人,洗澡時間不會超過14分鐘,因為會感冒。 絕對不會住在外面,有人動了他的臥室窗簾都會一整夜睡不著,一條毯子用了60年,離開毯子就無法入睡,稍微身體有點不舒服,就會立即緊張兮兮地打電話給醫生看病。 巴布心裡,自己已經75歲了,要服老,要養生,因為稍有不注意,就會出現意外。 巴布老了,但心更“老”,既害怕活,又害怕死。 就這樣,一個叛逆老爸,一個佛系兒子,這對三觀不和,性格迥異的父子生活在一起很多年,某天父親達特利突然宣布自己的新目標,他要打破活了118歲3個月零28天的中國人王重北所創下的世界長壽記錄,要代替他登上吉尼斯。 為了完成目標,他必須還得活16年,而和生活刻板,害怕改變的兒子生活在一起,會影響他的壽命,阻礙他實現目標,所以才有了電影開頭的一幕,他要把兒子送進養老院。 兒子巴布瞬間懵了,害怕改變的他無法面對陌生的環境,為了能夠留在家裡,他不得不接受父親達特利定下的五個任務。 一:給死去的妻子寫情書、 二:斷絕和醫生的聯繫、 三:剪壞蓋了多年的毯子、 四:用一天的時間去孟買旅遊、 五:讓一盆君子蘭在半個月內開花。 巴布覺得這些任務全都是無稽之談,毫無意義,巴布不願意寫情書質問道:“她死了啊!”達特利卻說:“但你還活著吧!” 難道當伴侶去世,就帶走了一個人全部的心動和愛的能力嗎?你還記得你有多久沒有真正的愛一個人了嗎? 讓巴布斷絕和醫生的聯繫,只不過是想讓巴布不要整天活在小心翼翼的人生中,達特利還讓巴布去了兒時的遊樂場,當巴布坐在遊樂場裡的“飛機”內時,巴布突然回憶起什麼,嘴角漸漸露出笑容。 童年,這個聽起來多麼遙遠的詞,他有多久沒有提起過,童年時的天真,美好,被自己遺忘了太久太久。 達特利讓巴布在他蓋了65年的毯子上剪出三個鴨子形狀的洞,對毯子視若珍寶的巴布難以接受,卻不得不執行,過程很痛苦,但結局卻能幫助巴布走出沉迷過去的循環圈。 人生不過就是斷捨離的過程,有捨才有得,固執地抓住過去不放,便騰不出位置給未來,敢於放手,才能握得更多。 讓巴布養花是為了讓他培養新的愛好,有點事情做,達特利甚至故意“欺騙”巴布,告訴他只要對著君子蘭唱歌,就能讓它三天內開花,信以為真的巴布便真的開始對著花唱歌。結果幾天後意外發現花真的開了,以為奇跡發生的巴布驚喜得像個孩子,迫不及待地和別人分享這份喜悅,眼角眉梢都是久違的喜悅和驚奇。 其實,這個“奇跡”是達特利趁巴布不注意,悄悄用已經開出花的君子蘭替換下來的,就為了讓巴布重新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生活無處不在的驚喜。 就這樣,在父親連哄帶騙帶威脅下,巴布一點點改變,不再暮氣沉沉,不再謹小慎微,不再死氣沉沉,重新充滿活力和熱情,他像煥發新生一般,重新熱愛整個世界。 詩人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中:“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炙熱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75歲又如何?永遠別拿太晚和太遲做借口,任何時候,生命都可以被重塑,都可以重來,生命的啟動鍵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就看你有沒有敢於直面生活的勇氣。 正如達特利說的:“我這輩子從沒有死過,記住,只要活著,就不能死去。” “年歲有加,並非垂老,情趣丟失,方墮暮年”。這個道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懂,在人人懼怕衰老的時代,多少人因為衰老而自我放棄,多少人在喪失掉生活熱愛的那一刻便已經死了,又有多少人又只是在假裝生活行屍走肉? 餘生該怎麼過才能不辜負精彩,該如何斷捨離才能算活著?這是我們終身要學習的一堂課。 疫情趨緩並不代表病毒已被消滅,反而情況會更加嚴峻,這是由於這個病毒的潛伏特性,加上疫苗和特效藥都還沒被發明出來。
這一篇文章,相信是中國的醫師寫的,指出為甚麼情況會更加嚴峻的道理。 😷快知一下: 新冠是mRNA,病毒表面有親和ACE2的蛋白質凸起,意思就是被感染了,病毒開始在體內繁殖,這時候不具有傳播性,病毒也不會攻擊本體,免疫系統也不會殺病毒,這是潛伏期,病毒繁殖越來越多,開始佔領口腔腸胃血液,最後整個人都是病毒,說句話都有無數病毒飛出來,這時候還是共存的時間,病毒本身不具有破壞性,它只是寄生蟲吸收本體能量,本體免疫系統被病毒擠兑了才開始殺毒,一發燒就開始清理病毒了,清理得差不多了就會停止,然後檢測也測不出來,但是不會全部殺光,只要不威脅免疫系統的地位,病毒就沒事,過後病毒又開始偷偷發育,所以說治好的回家的,過不了20天又會發病。 mRNA意思是這病毒的遺傳物質結構是單鏈,更加脆弱,也就更容易變異。 親和ace2蛋白突起,就是說人體內有相同成分,人體一開始遇到冠狀病毒會把它當成身體好細胞而不抵抗。感染上就必定得這個病。 所以,WHO之前就說全球2/3的人口會被傳染。 也就是說現在治愈的病人100%都是假陰性。 除非是藥不停或者等疫苗出來。現在官宣都是14%的復發率。根本就清除不到病毒! 官方已經很隱晦的公佈了復陽要傳染。 而且,為什麼鍾南山一直不敢說到拐點了嘛。他說出院了以後,有病人出現檢測陽性,還有沒有傳染性這個情況要注意! 這個原理就像肝炎和hiv一樣 一旦感染了,體質好的一時半會不發作。 體質差的一哈就發作然後洗白了 體質好點的發作了症狀也比較輕,吃點藥就控制住了。然後病毒還在,短時間內也不傳染人。 但是一旦再次發作還得繼續傳播。但是是長期共存關係,所以等條件成熟又會爆發。主要是基數太大了。 攜帶者太多了。 這個是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 就看到底能不能搞出特效藥或者疫苗什麼時候可以搞出來! 看來要研究如何保命了! 這個病毒比艾滋病還要厲害。 每個人都要重視。沒有想到專家預言的病毒災難來得這麼快。 這個冠狀病毒把對癌症的恐懼,活生生的比下去了。 但極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根據目前這個情況,即使卡口撤了,交通恢復了,人可以自由活動了,但是每個人還是自律一點,不要忘乎所以,要確保絕對安全。(轉發) 這一條與後一條都是鐵律,必須堅決照辦不誤。 華西醫院戰友提示: 解禁對居民來說並非是好事, 解禁很容易讓人感覺沒大事了。 其實解禁是政府為了盡快恢復經濟,而不得不採取的下下策。 解禁後有3種人你沒辦法去防控。 1、有少數已感染了病毒,但不嚴重,不願去醫院,自己在家隔離周圍的人不知道。 2、無任何症狀自己也不知道已染上病毒的人,解禁後跟正常人一樣出去活動。 3、從醫院病毒轉陰岀來的人,自認為好了。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病毒在藥物的作用下,病毒進入了休眠狀態。一但停藥一段時間後會有人又轉陽。他們隨着解禁也會出來活動。所以解禁後並不太平,反而更加危險。 專家建議如果有條件的人可離開城市到鄉下去一段時間。等疫苗出來了後再回城市是最好。 疫苗用在人身上估計最快也要在8月份去了。 沒條件的就老老實實在家呆着。 記住以下幾點: 1、不聚集, 2、出門戴口罩。 3、勤洗手。 4、不要和人近距離講話。 這段話有點道理,轉發給大家看一下,多點防範,總是沒有壞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