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當下機會
有一個人,有天晚上碰到一個天使,這個天使告訴他說,有大事要發生在他身上了,他有機會得到很大的財富,在社會上獲得卓越的地位,並且娶到一個漂亮的妻子。 這個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這個奇蹟的承諾,可是甚麼事也沒發生。這個人窮困地渡過了他的一生,最後孤獨的老死了。 當他上了天堂,他又看到了那個天使,他對天使說:「你說過要給我財富,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漂亮的妻子的,我等了一輩子,卻甚麼也沒有。」 天使回答他:「我沒說過那種話。我只承諾過要給你機會得到財富,一個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和一個漂亮的妻子,可是你卻讓這些從你身邊溜走了。」 這個人迷惑了,他說:「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天使回答道:「你記得你曾經有一次想到一個好點子,可是你沒有行動,因為你怕失敗而不敢去嘗試。」 這個人點點頭。天使繼續說:「因為你沒有去行動,這個點子幾年後被給了另外一個人,那個人一點也不害怕地去做了, 你可能記得那個人,他就是後來變成全國最有錢的那個人。 還有,你應該還記得,有一次城裡發生了大地震,城裡大半的房子都毀了,好幾千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子裡,你有機會去幫忙拯救那些存活的人,可是你卻怕小偷會趁你不在家的時候,到你家裡去打劫,偷東西,你以這作為藉口,故意忽視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而只是守著自己的房子。」 這個人不好意思地點點頭。天使說:「那是你的好機會去拯救幾百個人,而那個機構可以使你在城裡得到多大的尊榮和榮耀啊! 天使繼續說:「你記不記得有一個頭髮烏黑的漂亮女子,那個你曾經非常強烈地被吸引的,你從來不曾這麼喜歡過一個女人,之後也沒有再碰到過像她這麼好的女人。 可是你想她不可能會喜歡你,更不可能會答應跟你結婚,你因為害怕被拒絕,就讓她從你身旁溜走了。」 這個人又點點頭,可是這次他流下了眼淚。 天使說:「我的朋友啊!就是她!她本來應是你的妻子,你們會有好幾個漂亮的小孩,而且跟她在一起,你的人生將會有許許多多的快樂。」 我們每天身邊都會圍繞著很多的機會,包括愛的機會。可是我們經常像故事裡的那個人一樣,總是因為害怕而停止了腳步,結果機會就溜走了。 我們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敢跟人們接觸;我們因為害怕被嘲笑而不敢跟人們溝通情感;我們因為害怕失落的痛苦而不敢對別人付出承諾。 不過,我們比故事裡的那個人多了一個優勢。那就是我們還活著,我們可以從現在起抓住那些機會。 證嚴法師靜思法語:「再強的人如沒有人給予機會發揮,一樣跟一般人沒什麼差別。所以一定要無時無刻感謝周遭,給予我們機會的貴人,更要把握每次機會趁勝追擊!」 No matter how strong a person is, if no one gives them a chance to show off, they are no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people. Therefore, we must always thank the noble people around us who give us opportunities and we must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o pursue the victory!
0 評論
培養輕鬆身心,觀照自己與他人的美好靈魂 作者 蔡璧名演講 林玫妤整理 2022-11-21 人人都想在鏡子前,看見越來越美、越來越帥的自己,以及過著身體不痠痛,心靈平靜的生活,然而卻往往不知怎麼著手,該如何培養輕鬆的心身能力呢?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蔡璧名,成長於中醫和武術世家,深受中國傳統醫學和東方修鍊薰陶,進而研究莊子的身心觀與身體工夫,透過生活化的語言,講解意蘊深刻的道家、醫家之道,以古代聖賢的智慧,解答現代人所遇的身心靈之苦。她也融合所學經典,強化自我心身,走出癌症病痛。 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從培養好的習慣開始。蔡璧名教學生把脈,在指腹下,觸摸到被習慣堆疊而成的自己。透過望診,在臉上看見臟腑的健康變化,左頰代表肝、右頰呈現肺、額頭透露心臟的消息、下巴可了解腎臟、鼻子則洩漏脾胃的狀況。這是必需自我負責的生命實況,利用每天生活裡的零碎時間,為更好的氣色,更放鬆的心身,做一些小小的付出。 練習鬆開技巧,身心自然穩定 在習慣學殿堂的中央有一根擎天柱,是老子的「守靜督」、莊子的「緣督以為經」。在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化傳統中,為何一再強調樹立身體中軸的重要性,可以如何做到?最簡單的方法,頭頂十元銅板5分鐘,然後每天都再延長5分鐘的練習時間。如此不到半年時間,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坐著、站著,或是在走路時,都能養成豎起脊梁的習慣。 站著或走路的時候,養成虛實分明,重心落在單腳的習慣。每天至少選一餐的餐後,走個一刻鐘,如此豎起脊梁的工夫,因為下半身的參與,下接地軸、上接天根,而更趨完整。當身體的中心線強化了,就像是豎立的旗竿,全身肌肉、筋膜,就像是旗面,能放鬆地垂掛。也會發現不知從何時起,胸中原先很容易被點燃的憤怒之火、煩亂之火、焦慮之火,所有的火苗,居然就隨著身體糾結的消失而熄滅,原來心情的到位,還真需要四肢胴體的參與和成全。 莊子所處「君子遠庖廚」的時代,不只一次提到自炊,甚至還為妻子兒女做菜燒飯。一旦理解《黃帝內經》裡面所說「脈氣流經」的身體,就能明白所謂的「穀盛氣盛,穀虛氣虛」,好好吃飯與否,將決定一個人的後天之氣是否充足。可是怎麼樣吃才好呢?需認識本草的氣味,植物生長的環境,炮製的過程,以及服食後,在人體內升降浮沉的作用場域,具備什麼樣的對應關係,若是懂了就能掌握食材氣性與療癒功效的原理,有助下廚者,選備、配伍食材、選用調料、擇定烹調方式,即使外食,若具備掌握食材物理與藥性的知識底蘊,自然容易選擇適合一己當下體況的餐食。 若是懂了就能掌握食材氣性與療癒功效的原理,有助下廚者,選備、配伍食材、選用調料、擇定烹調方式。 未睡身,先睡心 習練太極拳者的標準睡姿是右側睡,可以減少對心臟的負荷與壓迫,且讓身體的筋肉完全放鬆。將右腳伸直,左腳腳背勾住右腳的委中穴,左手放在腿上,右手大約與身體成90度擺放。但是脊椎側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其他傷病,睡姿則需依醫生指示。最重要的是養成「未睡身,先睡心」的習慣,讓思慮先關機。將眼睛閉著,注意力放在肚臍以下四指幅的丹田,保持「神凝」狀態。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就能擁有時數充足、品質極佳的睡眠習慣。 鍛鍊好、吃好、睡好,心情就容易好,再透過練習怎麼使用心,從心開始,成為更好的人。一般人都想飛上枝頭,誰計安家歸巢?我們的心都在意著前方、外面,莊子卻要我們把心放回心上。莊子說「神凝」,讓心靜定下來吧!孟子提醒「志」至「氣」次,心思到那,氣就會到那。太極拳經說「以心行氣」,當在意著外面,氣就渙散到外面,注心於自身,氣就蓄積在體內。讓我們的心常常向內觀照、保有安定靜好,養成這樣的「心靈習慣」,生命於是能潤澤一己、磅礡萬物。 可以有情緒嗎?喜怒哀樂的起伏,只像感應四季的推移,絕對不會讓情緒的強度,超過迎送春去秋來,損傷一己的心身。一顆越來越沒有火氣的心,會在春天裡透視到未來的枯枝,更加珍惜春天;會在殘冬裡望見生機,而倍加疼惜冬日。於是萬物可愛、眾生可憐,天地之間,可愛、可憐之外,再無其他。 讓我們的心常常向內觀照、保有安定靜好,養成這樣的「心靈習慣」,生命於是能潤澤一己、磅礡萬物。 重新建構愛的習慣 哈佛大學阿列.博克(Arlie Bock)教授,1938年起,歷時76年的格蘭特研究成果顯示,擁有「真愛」,不管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才是增加幸福機率的關鍵。老莊道家經典啟發我們,在愛進行之前,應該先認清「是因為『需要』而愛上?還是因為愛,而想為他付出?」更要養成重視美好靈魂的習慣。因為戀愛或者相許終生,即使剛開始注意的是妝容、服飾、品味、談吐、興趣、嗜好,但最後終究會變成一種「近距離觀察靈魂」的活動,直視必然是對方的靈魂與心。 在愛的進行式裡,老莊道家經典也啟發我們,以「了解」來替代「取悅」的習慣,自許成為所愛的一生知己。養成「衝突」是相知版圖擴大的習慣,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就不會說出傷人的語言,並發掘、強化對方優點。在愛裡養成「相忘」的習慣,這「忘」不是忘記,是不執著、不陷溺,也不會想要占有,在「深情」裡學會不陷溺於情。從此滾滾紅塵當中,沒有絕對不能失去的人事物,只有要定的心靈與心情。 當設定了心、身所要通往的明確目標後,經由不斷練習,就像雛鳥每天學習拍打翅膀,直到能養成習慣自在翱翔。習慣會讓大腦省能量,自動化地自律,如此醫道同源的「身習慣」、「吃習慣」、「睡習慣」、「心習慣」、「愛習慣」,在不經思考下,就會依循「習慣迴路」自然而然發生。 習慣學研究者曾提及,對生活做紀錄與追蹤進度,才容易管理和改善。也可以與摯友分享想要培養的習慣,並力邀親朋好友偕行,幫忙監督、砥礪與勸勉。蔡璧名平日隨身攜帶兩本手冊,取名為《小小之約》,指的是從小小的行動開始約定、前行,不要期待即刻有巨大的成果,但一年後肯定立竿見影。可以試著為自己找一本專屬的《小月曆》,在即將來臨的春夏秋冬,籌謀策畫、共許盟約,依循時間軸做些什麼、輕鬆前行。 疫情烽火裡,醫道抵萬金。在喧囂塵世裡澹定心神,學會從傳世經典中複製幸福,不要因為世界停擺,就跟著停擺;不要因為環境惡劣,就跟著惡劣。遊心、學愛、愛養此身,在最艱難的處境裡,心靈、身體、情愛的修行,仍持續前行。一年之後,將會驚喜地發現:「我,已走得老遠!」許願習慣,成為更好的自己。當下一個春夏秋冬重新來過,我們的心、身都必須成長更多,這也是送給自己一份幸福的人生禮物。 更多演講論述,請看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節目:〈真愛自己.優化習慣──送給自己,永不嫌遲的成年禮〉 不用有頭銜,也能做大事!我主動坐進高管會議,學習到的事
當你看到站出來的機會時,第一步是前往需要解決問題的地方。你通常不會接到邀請。有時候邀請自己是合宜的做法。 多年前我還在甲骨文公司時,我主持一個稱為甲骨文領導人論壇的計畫,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深領導人,以確保他們了解並能夠在他們的國家執行公司策略。這是公司內部備受矚目的計畫,所以公司的三位最高主管(總裁、財務長和科技長)也積極參與研擬課程和擔任教師。我顯然是這個四人領導團隊的資淺成員,而且感覺很幸運能與這些主管一起工作。 在主持計畫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套策略顯然太過複雜而難以推行至全世界;我們原本認為的訓練問題實際上是策略問題。我和總裁、財務長、科技長一起開會,做出的結論是公司的策略需要一番大整頓,並決定暫緩領導人論壇計畫,直到他們能重新建構策略訊息和創造一套新說明。他們安排了時程以聚集各產品部門的主管,以修改產品策略和簡化訊息。我沒有參與這項會議,但身為訓練計畫的經理人,且策略將在論壇上首度公開,我很欣慰主管們正在採取行動。 為了解決公司問題,主動加入高層會議 會議預定隔週召開,我把時間記在時程表上,不是為了提醒自己,而是因為我打算參加。要先說明的是,我沒有被邀請。那不在我的職務範圍,而且那高於我的管理階層。此外,會議中勢必會有激烈的辯論,所以主管未必喜歡有聽眾。但我對這個問題有深入了解,知道該做些什麼,我猜想我幫得上忙。我有信心高層主管(和計畫支持者)會希望我在場,所以我沒有要求批准;我只是提早到場占一個位子。 當各產品部門主管逐一到達,有幾位親切地和我打招呼。但當管理最大和最重要產品部門的傑利(Jerry)走進來看到我時,他以反對多於好奇的口吻說:「你在這裡做什麼?你負責的是訓練,不是產品策略。」傑利有著鮮明的個性,是公司最有影響力的主管之一,所以在場的其他人都注意到他不太友善的問候。 「現在策略還不夠清楚到讓我們和各領導人溝通,」我解釋說,「這個團隊必須釐清許多觀念和簡報,才能濃縮出策略的精華。」我挺起胸膛直接對傑利說:「我對這類工作很在行,所以我想我幫得上忙。」 他似乎不太相信我的說法,但也沒有再搭腔。總裁反駁他說:「嘿,莉茲知道自己有什麼本事,我們可能需要她幫忙。」會議開始進行。我專注地聽,把主要問題和議題筆記下來,然後重述我聽到的內容。其他人點頭同意。過一會兒,一些主管開始問我的看法。很快地我已開始帶領程序,安排會議和組織工作,包括僱用著名的策略教授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擔任我們的顧問。 在重新檢討既有的內容後,我們決定以一個新架構改寫策略。普拉哈拉德主張,一套好策略會有許多思考者,但只應有一位作者。從我們過去的經驗可見他的智慧。但在我們討論哪一位最高主管將為最終的文件執筆前,普拉哈拉德建議由我擔任領銜作者。我很驚訝,我不是最有經驗的主管,如果要找最適合的人,我肯定不是最有資格做這件事的。但我願意帶頭做,而且主管們支持這個建議。因此我們一起擬出一套既吸引人又簡單明瞭的策略。 在接下來的領導人論壇中,與會者收到一篇明確的策略聲明,由三位最高主管清楚地加以解說。那篇聲明是我職涯的亮點,我將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反覆提到,詳細敘述那些讓我能做出有意義貢獻的作為。 透過那項工作,我學到你不需要是上司才能領導別人,以及你不一定需要被邀請才能做大事。有時候你必須邀請自己上會議桌(但如果這麼做,要確保你的上場能增添價值和受到歡迎)。 如果等待別人來發現你或邀請你參與,你會錯過多少機會?如果你可以增添價值,你可能必須邀請自己參與盛會。這是一個我們從影響力成員研究中不斷發現的傾向:他們不等待別人要求。他們知道在適當的時候邀請自己加入,表達他們有貢獻的能力,並在沒有授權和獲得許可的情況下領導,以貢獻自認能發揮的最大效用。 (本文出自《影響力習慣:5種心態×15個習慣,從邊緣人變成最有價值的關鍵人物》,時報出版) 人生有一種艱難,是從錯誤中學習 value101 2020-10-14 01 不害怕犯錯 同事阿蘭去學車,第一次考科目二的時候,考試失利。 回來後,她覺得倒車入庫不夠熟練,就反复練習。 和她同一天考試的另一個學員,因為考試沒過,一直悶悶不樂,在微信群裡不停地抱怨,從早到晚都在發牢騷。 世界和我們期待中的並不一樣。理想很完美,現實很殘酷。 我們喜歡事情一切順利,但是很多時候,事情未必如你所願。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打擊,會有小小的挫敗。 一個人在哪些時候最長本事呢? 通常是在他遇到麻煩、遇到障礙的時候,因為他會反思問題在哪裡,從各個角度去克服困難,想方設法跨越障礙。 約翰·鄧普頓說:“聰明人從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中獲得經驗,而更聰明的人則從他人的錯誤和失敗中獲得經驗。”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在其中、原地打轉。 如果從來沒有經受挑戰,恐怕很難真正地成長。 02 “黑匣子思維”,從每一次失敗中學習 從錯誤中學習並獲得成長,航空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60年以來,全球飛機的事故率下降到五百萬分之一。 1983年6月2日,加拿大航空797號航班從達拉斯飛往多倫多。 飛行過程中,乘客們忽然聞到一股好像燒焦般的氣味,煙霧開始在客艙和駕駛艙瀰漫。緊接著,飛機上的電子儀器都失靈了。 經過機組人員的努力,當飛機終於降落在機場時,空姐迫不及待地打開艙門和緊急出口。 就在艙門打開後,飛機立刻發生了爆炸事故,23名乘客當場死亡。 事後,經過對黑匣子的調查取證發現,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對火災的及時反應。 也是在這次事故後,航空管理局要求所有飛機全程禁煙,並且加裝了煙霧探測器。 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黑匣子思維”。 每一架飛機上都有黑匣子,完整記錄所有的飛行數據,以及駕駛艙內的語音。 這樣可以在事後還原現場,了解當時飛行員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任何細節,只要證明現有的規範存在漏洞、或者機組人員的操作有問題、又或者機艙的設計不完美,都會被記錄下來。 調查的結果會對全世界的飛行員公開,以便查閱學習。 航空業不掩飾錯誤,而是極致透明,從每一次失敗中學習,全力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因此,航空事故率越來越低,飛機也成所有交通工具上最安全的一種。 傑夫·貝索斯曾這樣說過亞馬遜:“我認為我們是世界上最歡迎失敗的公司。” 誠實面對真相,不浪費每一次失敗,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追溯原因、優化完善每一個細節,制定新的計劃,事情才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03 學會承擔責任,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有一次,宋仁宗在花園散步,走著走著不時回頭東張西望。身邊的妃子問他有什麼事,宋仁宗卻什麼都沒說。 等他一回到宮裡,進門就喊:“渴死了,快倒水來給我!” 妃嬪感覺很納悶,問皇帝:“為什麼在外面時不叫隨從拿水喝,非要忍著口渴呢?” 宋仁宗說:“我回頭看了幾次,沒看見負責茶水的侍從,如果我在外面叫他們拿水,一定會有人被處罰,所以我就忍著口渴回來了。” 宋仁宗並非天生就謹言慎行,成年後的他能做到嚴以律己,和他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少年時,宋仁宗非常懷念生母李順容做的蜜餞果子。他特意來到生母學藝的梁家鋪子,出於好心,他派人抓走了欺侮梁家的惡霸。 誰知,宮中的貴人們聽說皇帝喜歡蜜餞果子,爭相用藥材醃製果子,以致藥材和果子漲到了天價。 梁家人既買不起治病的藥材,也買不起做生意用的果子,無法再維持生計,家破人亡。 宋仁宗本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喜好竟然間接牽連了梁家人。 從此,宋仁宗牢牢記住了宰相對他說的話:君主持最高權柄,一言可福萬民,一言可禍四海。 此後的幾十年間,宋仁宗始終謹言慎行,約束自己、寬容他人,贏得人們由衷的尊敬,名垂青史。 他之所以仁厚,是因為不想因為自己身居高位而犯錯,即使那是無心之錯。 他之所以謹慎,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帶來舉足輕重的結果。 我們雖然是普通人,但也需要反思自己,隨意說出口的話,是否可能傷害了別人? 人無完人,犯錯不可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成年人的世界,敢於承擔責任才能防止重蹈覆轍,減輕傷害。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承認錯誤、承擔過失、直面現實,既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風度。 及時彌補、及時糾正、及時止損,亦是最智慧、最得體的做法。 04 如何從錯誤中獲得提升? 既然錯誤不可避免,那麼,我們如何從錯誤中獲得提升和改進呢? 這裡有3個具體的建議。 1、停止負面的表達 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錯誤、挫折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不可避免的。做錯一件事,並不代表你是誰。 羅振宇說過一句話:所謂成長,就是當你的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中間有了一道溝,你掉進去了,叫做挫折,爬出來了,叫做成長。 不沉湎於過去,不否認缺憾,而是著眼於從錯誤中學習。 面對既成事實,停止負面的表達,停止對自己和他人的抱怨、指責和攻擊。 2、極致求真,回顧你的目標和行為 當一件事情做完了以後,特別是沒有成功時,我們首先把之前預定的目標拿出來,去回顧初衷是什麼,依據目標去評估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 然後仔細看看發生了什麼,追根溯源,尋找那些影響到結果的關鍵因素,多問幾個為什麼,發現和總結規律,然後實現進化。 3、做有價值的複盤,改掉你的壞習慣 西貝有一個“紅冰箱工作法”。在西貝的每一家餐廳,都放著一台紅色的冰箱。 只要有哪道菜品被顧客投訴,這道菜就會被放進紅冰箱。 等到打烊之後,大家就圍在一起,對紅冰箱裡面的問題菜品做复盤,查找顧客不滿意的原因,看看能如何改進。 通過這樣的做法,西貝能夠不斷優化菜品,也越做越好。 上中學時,我們都有一個錯題本,記錄自己作業做錯的題目,每到考試前就可以翻開看一看。 在工作中,我們也可以建立一個失誤清單,通過反思變成經驗,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05 挫折也會成為向上的階梯 沒有人喜歡犯錯,可正是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錯誤,讓我們學會從新的視角審視自己,顛覆過去、走向未來。 當我們處於某種逆境,一開始會覺得遇到了障礙,可是一旦嘗試將不利條件化為己用,就會發現這些挫折也會成為向上的階梯。 人生有一種艱難,是從錯誤中學習。 從困境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你會越來越強大。 「從錯誤中學習」,比「從沒失敗過」更重要!
很多人害怕失敗、犯錯,事情做不好,就傾向於怪罪外在的人事物;做得好,就認為都是自己的功勞。然而,高績效的領導人從不害怕失敗,甚至會主動迎接高失敗率的任務或挑戰。因此,經理人應該勇於踏出舒適圈,這將是展現出領導特質和潛能的大好機會。 從15歲那年創辦《學生》(Student)雜誌,到如今身為一個跨國集團負責人,旗下擁有超過400家公司,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執行長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近半世紀的生涯中,一路走來,有成功,也有失敗。 他從中學習到,他做過的每一個判斷上的失誤,無論是進軍化妝品(Virgin Cosmetics;2011年售出),或是勇闖強敵環伺的可樂市場(Virgin Cola,1994年成立,2012年退出英國市場),都能夠帶來珍貴的經驗和教訓。 「我再也不會犯下相同的錯誤,誤以為所有大型、居於優勢地位的企業都死氣沉沉、無所做為。」布蘭森在他的部落格中描述,自己意圖要打破可口可樂(Coca-Cola)和百事可樂(Pepsi)的雙頭壟斷(duopoly),是個失敗的嘗試。 學會好好地利用失敗,是一項重要的領導特質。事實上,在權衡一個經理人是不是有能力承擔領導職務時,觀察對方如何回應失敗,遠比評量他的成就更有效。 傑出的領導者往往能夠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他們很快就能體認到錯誤已經發生,而且能夠有效率地評估自己可以從失敗中挽救些什麼、獲得些什麼。 在許多情況下,任何人其實只要夠機伶的話,都可以從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些什麼。 回避風險和失敗,會降低學習力和復原力 像布蘭森這類的高績效者,在他們職業生涯的每一個階段裡,都隨時準備好要迎接失敗率相當高的任務或挑戰。 雖然踏出舒適圈──不管是實際的時空距離,或是採納新科技或新流程,必定會讓他們暴露在一定程度的風險之下,卻也為他們帶來了全新的成長管道,以及培養珍貴領導能力的機會。 「持續地讓自己置身於一個風險相對最低的情境裡,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每當壞事發生時(撇開其他原因不談,有時候你就是會天降厄運,碰上倒楣事),你的學習和復原能力就會隨之降低。」INSEAD會計與控制教授吉爾斯.希勒瑞(Gilles Hilary)近來在阿布達比(Abu Dhabi)出席全球商業領袖會議(Global Business Leaders Conference)時受訪表示。 當然,即使是在冒險,也還是要十分謹慎小心。「你必須策略性地冒險,確保風險高到足以使你有所成長,又能夠避開可能會毀掉你的重大失敗。」 然後,你還必須確保當你從失敗的泥沼中重新躍起時,人們都能夠認可你已經從中學習到了非常珍貴的教訓。 不要閃躲責任,將錯誤扭轉為正面收穫 想要把錯誤(或危機)成功地轉變成機會,第一步就是要擔起全部的責任。 我們最常看到的情況是,每當專案的進度或想法的推展不如預期時,經理人就會在周遭找一個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的人或事,當作替罪羔羊。然而,堅強的領導者能夠勇於坦承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又錯在哪裡。 「這是很困難的事,」希勒瑞坦言。「因為人們經常會傾向於把失敗怪罪給別人,卻把高績效歸功於自己的作為。」 不過,藉由接受錯誤,經理人可以展現出他們開放的心胸,樂於嘗試新事物。他們還可以刻意凸顯自己從錯誤中學到了什麼教訓,並且採行具體的做法,避免錯誤再次發生。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夠把錯誤扭轉為正面的事,同時向高層展現出他們的能力。 晉升高層的關鍵能力:靈活應變、克服逆境 在目前的角色上表現突出,並不足以保證你能夠升遷,也不能擔保你未來一定會繼續成功。事實上,它還很可能是發展或升遷的阻礙,希勒瑞說。 「近期內的績效卓著,可能會是經理人在未來的言行舉止上顯得過度自信的徵兆。我們的研究顯示,過去表現優異確實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的表現,只不過是負相關的(negative predictor of future performance;意即過去的績效表現良好,可以是預估未來會績效表現不好的因子),金融市場便經常可見這樣的情況。」 因此,經理人如果想要在組織裡往上爬到更高的位置,他們就必須展現出可以適應新職位、克服逆境的能力。 人才顧問公司光輝國際(Korn Ferry)中東區董事總經理強納森.何姆斯(Jonathan Holmes)說,在表現同樣優秀的一群人當中,具備學習靈活度(learning agility)的人,才會被視為是「深具潛力」的領導人,足以擔當起高階主管的重責大任。 對成功戒慎恐懼,勇敢踏出舒適圈 「高階主管之所以被升遷,不是因為他們過去的成就,而是他們展現出過人的學習靈活度。」關於這一點非常容易評量,可以參照以下兩個特質: 一個是「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能夠靜心自問,「我怎麼做可以更好?」 另一個是身處在艱難情境下,對於變革做出適當回應(respond to change)的能力。 如同商業巨擘、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所說,「成功是個爛老師。它引誘聰明人自以為永遠不會輸。」然而,不管你有多成功、多厲害,務必要保持謙遜之心,因為生命的常態就是不斷的改變。 對於每一個有志成為領導者的人來說,這堂課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自己試著勇敢踏出舒適圈、不要害怕承擔責任、大膽地犯錯、然後再從錯誤中學習;這是真正檢驗(和證明)自己領導潛能的唯一方式。(本文英文標題是〈Make Mistakes Part of Your Career Success〉。) (編譯 / 齊立文) 刻意训练--思维方式--行动力
万德普兰/学习吧! 1、5分钟思维:不想拖延的事情,立即做5分钟。 运动时间到了,立马换鞋子下楼。 学习时间到了,立刻到书桌前坐好,拿出课本文具开始学习。 写论文,确定主题后,立即着手去做,从最简单的资料收集开始做起。 拖延本质上是对“痛苦”的恐惧。 锻炼,是身体上的苦;学习,是思维上的苦(恐惧做不好) 而我们对“痛苦”的恐惧恰恰加重了那种痛苦。所以,抛却思维,专注于眼下要做的事,坚持五分钟,你就会发现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痛苦。不知不觉,更长的时间过去了,逐渐步入正轨。 很多人做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时,会找到各种理由、动力来说服自己去做。我们常常觉得“说服自己”是第一步,且是极其必要的、绕不过去的一步。所有的拖延者都认为自己的行动必须受到激励。 然而太多的实验研究和个人实验已经证实:行动比想法,更能够推动行动。 2、行动思维取代“先学后做” 大多数学生的一个典型思维是,先系统的学习知识,再去做题。在学生时代早期,这种学习方式是正确的,但随着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增长,这种方式会限制我们的成长。 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知识,而练习和实践可以充分暴露知识点的弱项。发现弱项再专门解决,在实践中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方法。这也是行动思维。 实践就相当于一个考试,帮你把输入的知识调用出来,这个过程你会慢慢地将散落的知识组合起来行程知识架构,这也便于你更牢固和系统地的记忆这些知识。如果没有实践,我相信,我们输入再多,也许脑子还是有点混乱的。 工作中更是需要行动思维。我们要面对的新项目往往超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先做后学,遇到问题逐一解决是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最快方式。 约翰·邓普顿说:聪明人从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中获得经验,而更聪明的人则从他人的错误和失败中获得经验。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在其中、原地打转。 只要你做,就会出错,但是错误和困难才是让你成长的真正阶梯。 3、用“我选择,我负责”代替“我恐惧,我逃避” “我害怕考试,我害怕考不好,我害怕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我讨厌考试” “我害怕写毕业论文,我害怕自己写不出来写的不好,我害怕见导师” “我害怕给客户打电话,我害怕被拒绝,我害怕被刁难” ——这就是“我恐惧,我逃避” “我选择正视考试,因为考试能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让我更好的进步” “我选择写毕业论文,因为我想得到学位证和毕业证” “我选择去联系让我头疼的客户,因为我想得到利润” ——这就是“我选择,我负责” “我选择做XXX,因为我想得到XXX”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行动力。 积极进取的人不会责怪外界的人和事,消极被动的人相反;积极主动的人的行为基于自身价值观(做了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价值),被动消极的人做事基于情感情绪;积极主动的人,在接受外界刺激下的反应是基于价值的选择,被动消极的人习惯于根据情感情绪反应来应对问题,然后责怪别人和生活。 愿你积极承担起人生的责任,正视眼前的选项,时刻选择那个让你变的更优秀的选项。 发布于 2021-02-17 1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