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一朗何以成為棒球傳奇?從他小學 3 年級談起 日籍球星、大聯盟的傳奇人物鈴木一朗,昨天在東京宣佈退休。在最後一場球賽結束後,他高舉雙手向現場觀眾致意,現場掌聲不斷,光榮地結束長達 28 年職棒生涯。 成功者的典範:從小學 3 年級的練習紀律,造就傳奇職棒生涯「……我3歲的時候就開始練習了。雖然從 3~7 歲練習的時間加起來只有半年,但從 3 年級到現在,365 天裡,有 360 天都拚命的練球。所以,每個禮拜和朋友玩的時間,只有 5、6 個小時。我想這樣努力的練習,一定可以成為職棒球員……。」 這是日本愛知縣某位小學六年級學生作文〈我的夢想〉中的一段。當時老師給他的評語是:「擁有一個遠大的夢想,志氣很高,真的很棒呢。只要能以『我的練習不輸給任何人』自豪的話,鈴木君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加油喔。」 時光流轉,來到 10 年後的 1994 年,當初的小學生在綠地如茵的球場上實現了夢想。以 130 場比賽擊出 210 支安打的成績,打破日本職棒維持了 46 年的單季安打紀錄。2004 年,更在棒球最高殿堂──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場上,粉碎了高懸 84 年的單季安打紀錄,以夢幻般的 262 支安打,讓全世界觀眾看見了屬於自己的棒球風格。他是──鈴木一朗。 2005 年 5 月 2 號,面對加州天使隊打者安德森(Garret Anderson)擊出又高又遠的飛球,只見右外野手鈴木一朗飛奔跳上全壘打牆,用精彩美技沒收這顆全壘打球。我們驚歎一朗的天才。 但是當 5 月 21 號,面對教士隊打者克萊斯科(Ryan Klesko)相同強勁的飛球,鈴木一朗像是重播一般,第二度跳上全壘打牆,第二度用美技接殺這發可能的全壘打。賽後訪問,記者開玩笑的問到兩次守備是否巧合? 一朗輕描淡寫的回答,最近在賽前練習時,特別請打擊教練把球打到全壘打牆附近,讓自己練習這樣的守備技巧。 我們終於意識到,除了天才,鈴木一朗的專業精神與自我要求,從小學 3 年級起就不曾改變。 一朗從小學 3 年級起,每天下午 3 點放學,便用指尖夾著本壘板(為了增強握球的指力)前往球場練習。返家用餐後,晚上 8 點左右前往住家附近的「空港打擊中心」練習。 打擊練習場的老闆井上鍊一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朗與爸爸「一年當中大概會來 300 天吧!當時一局 25 球,一朗小學時每晚打 6~7 局,國中時最少 10 局。」 當一朗踏上打擊區時,父親鈴木宣之必定在網後幫忙判斷好壞球,要一朗凡是壞球都不要出手。14、15 歲時,一朗對練習場最快 130 公里的球速已經不能滿足,甚至在打擊區前方 2、3 公尺的處打擊。老闆更為了一朗調整機器,將原本投向打者腰帶左右的球路高度,改成投向膝蓋以下一個球左右的位置,練習偏低球路的揮擊。這樣十年如一日的苦練,是鈴木一朗站上棒球殿堂的最基礎。 「鈴木一朗是天才打者,更是比別人加倍努力的打者。」 這是 2004 年一朗打破美國職棒紀錄時,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頒發「國民榮譽賞」之前的評語。最後鈴木一朗婉拒了獎項,理由是:「我感到榮幸,但是也擔心得獎會影響日後的戰鬥力和決心,也不希望國民誤解自己是為了獎項才打棒球。希望退休之後再接受這項榮譽。」 從鈴木一朗的身上,我們看見了實現夢想的毅力、持續苦練的決心,和每個機會都不放棄的戰鬥精神。 我們看見鈴木一朗每一個美技接殺,都不只是天才,更包含了力求比賽不出錯的專業精神。 正如名球評曾文誠所說:「當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才可能出現的狀況都練習過了,比賽還有什麼可怕的!」 鈴木:我也討厭無聊的棒球練習,但... 工作者想離職、換跑道的原因很多,無聊、重複、枯燥、缺乏挑戰性等字眼一定榜上有名,再追問對方下一站去哪裡,就算還沒有明確目標,挑選標準之一肯定也會出現「想做有趣的事」。 但反過來想,真的有工作是有趣的嗎?或者,換個方式問:再怎麼喜歡、有熱情的事,只要必須日復一日地做,難道不會有一時片刻覺得枯燥、乏味、制式嗎?難道這時候就該再去找更有趣的事來做? 有趣的事,你不一定真的想做很多時候,我都在羨慕別人做的事好像很有趣。例如,在電視上看到歌手蔡健雅又會唱歌、寫歌、彈吉他、做甜點,還是瑜伽高手,立刻就自慚地想:「那我怎麼把日子過得這麼乏味。」我不知道蔡健雅是不是也覺得日子太乏味,所以變得這樣多才多藝,但是我就是好羨慕,因為她做的每一件事感覺都好有趣。 那麼,我會因為「這些事好像都很有趣」,就真的動手去做嗎?未必。想跟做之間,總是有一道超討人厭的鴻溝。而沒有行動,註定就不會享有那些有趣。 再有趣的工作,做久了還有趣嗎?只要有機會和在專業上有所成就的人聊聊,我都想問這個問題:你現在做的事,是你最喜歡做的事嗎?你會不會偶爾也討厭自己在做的事?你會羨慕別人在做的事嗎?如果有,你是怎麼處理的? 直到讀了《安打王鈴木一朗改變一生的實踐力量》這本書後,我好像得到了一部分的解答。 鈴木一朗很幸運,他做的事是他喜歡的事──至少我們都會認為,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人很幸運。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無法說清楚,我只能說我就是很喜歡棒球這項運動。」 「我這一生中,做過許多的妥協,也輸給自己無數次,但就棒球這件事來說,我不曾有過這種情形。」 然後,鈴木一朗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表現得很傑出,憑著自己的熱情、能力、天分與努力,達到了顛峰境界,寫下了無數紀錄。所以,像鈴木一朗這樣,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做得登峰造極,就是一份有趣的工作嗎? 「我隨時都承受著恐懼與不安的情緒,以及重大壓力,因為若只想以愉快的心情來享受打棒球的樂趣,是無法存活在職棒世界裡的。」 「我當然也和一般人一樣,很討厭念書或練習棒球,因為不但很辛苦,而且幾乎都是不斷在重複一成不變的內容,非常無聊。還好我從小就很喜歡有目的的努力,因為當努力有了成果時,往往讓人很開心啊!」 我們總是喜歡「倒著看」別人的人生,看到別人成功的那一面,忽略了努力、辛苦的另一面。 鈴木一朗的漂亮成績單,很容易讓我們忘記了,他其實就是幾十年都在做同一件事。而事情一旦重複,就容易讓人感覺無聊;一無聊,就會讓人想放棄,想轉去找「其他更有趣的事」。 結果如何?大概就永遠只能維持在尋找有趣的事的路途上了吧,直到尋找有趣的工作這個行為本身,也變成一個枯燥重複的動作為止。 或許,我們該接受,所謂的工作,本質上就蘊含著「一成不變」這個因子,而工作的樂趣應該是在一成不變中創造了一點變化,得到了一些成果,贏得了一些肯定。 而這些「樂趣」,好像真的不該賴給工作沒有給你,而是要看你自己有沒有動手去創造。 就算交出漂亮成績,也不能停在原地!改變他一生的信念
1. 不論哪種工作都是「熱愛者獲勝」支撐鈴木一朗產生這些動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應該就是「對棒球的熱愛」,更嚴格地說,或許不單純只是「熱愛打棒球這項運動」,而是「熱愛透過棒球這項運動,來感受自己確實在進化的事實」。 在 2006 年世界棒球經典賽開幕前,他曾如此說過:「世上有很多事情無法說清楚,我只能說我就是很喜歡棒球這項運動。」 感受自己逐漸成長的喜悅,能帶給我們幸福的感覺,所以愈是有才能的企業人士,愈熱愛透過工作來培育自己的才能。 美國深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家 W‧E‧B 杜博斯,就曾經如此說過:「工作的報酬,在於從工作中所得到的滿足,以及『社會對這個工作的寄託與渴求』。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生,才是處在天堂或非常接近天堂的人生,否則就等於是處在地獄裡的人生。」 這段話是杜博斯在 90 歲生日時,送給他剛出生的曾孫的禮物。他終生熱愛自己的工作,直到 95 歲辭世之前,都不曾停止過工作。 我們每一個人,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非常公平。 而一般來說,上班族一天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包含通勤時間在內的話,大約是從早上 7 7點到晚上 7 點為止,總共是 12 小時,如果扣掉 7 小時的睡眠時間不算,就等於一天的 17 小時當中,光是工作就佔去了將近 70% 。 換句話說,我們醒著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工作。 這個事實清楚告訴我們:「無法享受工作樂趣的人,都是不幸福的人。」即使能在工作之外,充分享受嗜好的樂趣,但畢竟只佔一小部分。如果無法享受工作的樂趣,就無法度過幸福的人生,這也是我的結論。 明明已經不斷在創造大聯盟紀錄,卻依舊認為「自己還在成長中」,從這一點就不難窺視到鈴木一朗的過人之處。 鈴木一朗還曾經如此說過:「就算已經交出漂亮的成績,我也不能停留在原地。」 要改變我們目前的工作內容,或許不太可能,但至少我們可以立刻改變面對工作時的態度。而提高動力的線索,正隱藏在這裡面。 2. 比正式上場更重要的準備期鈴木一朗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為了讓每一場球賽都能有好成果,會徹底進行賽前的準備工作,這也是奠定他執行完美工作的基礎。 曾經有記者訪問他有關賽前的「準備」工作,當時他如此回應:「簡單地說,我的『準備』工作,就是排除任何會成為藉口的因素;所以我所有的思考,就是去想該如何排除這些因素。」 換句話說,比起站上打擊區那個時刻,鈴木一朗更重視站上打擊區之前的所有行動。而擁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只是鈴木一朗,幾乎各領域裡的冠軍們,都有相同的想法,例如北島康介和老虎.伍茲,都是非常重視事前準備工作的人。 普通選手會將所有力量放在比賽那一刻,以期交出成果來,這樣的做法雖然沒有錯,但是不論多麼想在正式比賽裡發揮力量,如果疏於事前的準備工作,就不可能在正式比賽中獲得成功,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清楚的認知。 鈴木一朗還有另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只要有任何自己無法接受的地方,就一定會設法在當天解決,絕不會將問題留到隔天。這件事看似簡單,但其實真要執行起來,卻是很難的。 首先,鈴木一朗會決定出當天的主要工作。 接著他會為了成功執行這個主要工作,竭盡全力進行各種必要的準備工作。不論任何事物,若想獲得成功,就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來做好準備。 容我再強調一次,如果疏於事前的準備工作,正式上場時就算再努力,也不可能會有成果,因為對事前準備工作意識薄弱的人,絕對無法成功。 所以早上起床後,都應該先在腦海裡思考一下當天的工作行程,即使只是大致的內容也沒有關係。接著再擬定行動計畫,設法多花一些時間做好事前準備,好讓最主要的工作能夠成功。 據說鈴木一朗在賽後,都會非常專注地擦拭他的手套,這到底是為什麼? 對他來說,主要工作當然就是每一天的棒球比賽,為了平均一場 3 小時的主要工作,他總是花上剩餘的 21 個小時做準備工作。 所以球賽結束後,他當然會花時間反省當天的工作內容,以為隔天的工作做準備。擦拭手套,就是他為了讓主要工作成功的準備工作之一。 所以我們都應該向鈴木一朗看齊,好好重視事前的準備工作,重視程度甚至要超過正式上場執行的工作。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在正式上場時,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3. 討厭的事也要執行到底2003 年球季結束後,鈴木一朗曾如此表示:「即使是討厭的事,但當被要求:『去做!』時仍有能力完成的話,那麼這種能力日後一定有機會被活用。」 當主管要求我們「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通常很難有幹勁去完成,但其實在每一個工作裡,都隱藏著能讓我們產生幹勁的動力來源,所以我們都應該努力去找出這個動力來源。 只要能找出隱藏在工作裡的動力來源,我們的生活就能過得很幸福。雖然這世界存在著所謂的「工作適合性」的問題,但如果在工作之前就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種想法是很有問題的,應該轉換一下思考,努力將目前的工作變得有趣,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是非做不可的工作,那麼與其做得心不甘情不願,還不如設法讓工作變得有趣。 只要能理解存在於專家工作裡的意義,不論哪種工作,都會變得很有趣。 對於工作究竟是為誰而存在,多數人都抱持著誤解。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工作是為了做這項工作的人,也就是自己的生存意義而存在」,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專家的工作,絕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是為了接受這項服務而支付報酬的人而存在。 做這項工作的人,其實只是提供服務的人,目的當然是為了滿足報酬支付者,否則就算能獲得第一次的報酬,之後也無法再得到報酬支付者託付的工作。 所以不論是何種情況,當面對自己的工作時,都必須隨時強烈意識到報酬支付者的存在,試著努力交出漂亮的成果給報酬支付者。 只要懂得採用這種方式來思考,相信一定會得到不同以往的良好報酬。 遇到喜歡的工作,我們都會積極地努力執行,但如果面對討厭的工作,就很容易因為「自己做不來」、「不適合自己」、「不可能做得好」等藉口,不斷拖延工作的執行。 所以這種時候能否繼續保持高昂的動力,告訴自己:「即使如此還是要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務必將滿足報酬支付者這件事,視為工作的存在意義,這才是將工作變有趣的強而有力的思考方式。 (本文出自《安打王鈴木一朗改變一生的實踐力量》,三采文化。)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