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拜慧思為師 證法華三昧
慧思禪師問智顗為何來大蘇山?智顗以 三界火宅說明自己求法殷切,雖讀完法 華但不明佛陀本心,慧思禪師看出智顗 異於常人的思惟,說起當年兩人應是一 同在靈山聞法的師兄弟。慧思禪師破例直接為智顗講解法華經《安樂行品》, 做為閉關修行法華三昧的準備,讓其他弟子驚訝,慧思禪師說,智顗非一般人根器,身處亂世最好實踐三忍三觀,不久就要智顓閉關勤修法華三昧。
【高僧傳】201800903 - 智者大師 - 第06集
(慧思禪師):在這個烽火滿天的時局,你竟然願意冒著生命危險,不辭千里而來。 (智顗大師):稟禪師,三界本是火宅,六道猶如苦海,無法解脫即是輪迴,未至極樂便是有苦,死亡與之相比,實不足懼。 【新安安趕雞】 佛智無上明真理 佛悲無私救陷溺 佛法無邊了生死 佛恩無盡願皈依 (智顗大師):學僧讀誦法華經,雖然感動於佛陀救世之慈悲,但仍不明白佛陀出世之智慧,明師難值,佛法難聞,學僧內心求法之急切,早已忘卻生死煩惱。 (慧思禪師):善哉,明師出高徒,慧曠律師我早已久仰其名,想不到他竟然願意,打破門戶之見,實在令人敬佩。 【新安安趕雞】 拱手送別滿慈愛 成人之美盈胸懷 師徒真情為表率 接力護送上蓮台 (慧思禪師):徒弟和師父都很使人感動,我發現你的眼睛是雙瞳,而且你儀表談吐不凡,相信你的俗家出身不簡單。 (智顗大師):稟禪師,學僧出身荊州華容,父親是梁朝益陽縣開國侯,後來梁朝戰敗,父親他抑鬱而亡,母親也相繼離世,我哥哥見我道心不退,最後與父親舊識,一起幫助我在果願寺出家。 【可憐青春】 離凡學佛生平願 才知牽纏在塵緣 看破世間多變幻 總是樂少苦因端 (慧思禪師):捨王道而入佛道,善哉,此生乃是前世的延續,殊勝的法緣早已註定,你要再入佛門。 【琴江月】 生死之隔非遙遠 入眠清醒在瞬間 帶願闔眼袂消散 隔日他世又再還 (慧思禪師):你與我可能前世就是在靈山,共同聽聞法華經的師兄弟,因為對法華的熱愛,導引今生以師徒關係再次結緣。 (智顗大師):是,弟子智顗,拜見師父。 (眾僧人):善哉善哉。 (慧思禪師):起來,智顗,我們同處於末法劫難之中,表面上佛教興盛,其實是南北分離,又內鬥不休,再加上儒道夾擊,害眾生,他們也是無所適從。 (智顗大師):師父,弟子正好對這兩件事情,有疑惑難改,同樣是信受佛陀的僧團,如何才能化解對立,以及讀遍經文,但義理難通的困擾。 【都馬調】 寶珠如意在本性 恆常滿願放光明 讀經解義論匯整 難入妙華佛境中 (慧思禪師):佛法遠從天竺傳來中土,分散疏漏欠缺完整的判教體系,造成百家千言,各執一說的亂象,這個問題恐怕一時難解。但是第二個問題,我可以給你一些修行上的建議。 (智顗大師):請師父指導。 (慧思禪師):智顗,你已讀遍經典中,所描寫的佛智境界,也是時候,讓你親身進去走一遍了。 【都馬調】 佛陀說法應萬機 導引學者知法味 縱然萬言訴奧秘 不如入境見青天 (慧思禪師):當你慢慢證入佛境,一切義理自然了了分明,佛經也不再是無言的文字了。 (智顗大師):師父慈悲,這種隨文入觀的功夫,令弟子嚮往,請問我該如何用功呢? (慧思禪師):為師打算先為你講解安樂行品,這是成為法華行者,要奉行的基礎,之後為師打算讓你直接進入,法華三昧的禪修懺法之中。 (慧綽師父):法華三昧,這麼快,前所未聞。 (法慎師父):是啊,才剛拜師而已,師父,智顗確實聰慧非凡,但是法華三昧,一期是二十一天,要行方等懺,讀法華經,加上山中資糧不足,這樣會不會太快了。 (慧思禪師):從今世來看自然是太快,但由累劫來觀,自然是剛剛好。 【都馬調】 原來靈山再來人 累劫修持付真心 血淚身骨數不盡 換得今時法緣深 (僧眾):善哉善哉。 (智顗大師):感恩師父的肯定,也感謝同門的包容,智顗自當虛心受教,依法奉行,不辱法華行者的風範。 【花宮怨】 義理禪修不偏廢 解行相應啟智慧 身心暢飲法華水 覺性靈殿大門開 (慧思禪師):智顗,我所教授的止觀法門,所重視的就是三忍與三觀。 (智顗大師):師父,為什麼要特別重視眾生忍、忍順忍與無生忍呢? (慧思禪師):這是因為,我們身處在混亂的末世時期。 【白水仙】 魔行邪說鋪天來 狐鳴犬吠釀法災 菩薩投身混沌界 塵染穢沾受疑猜 (慧思禪師):想要在這個時代行菩薩道,忍辱,是唯一的實踐門,如此才有禪定的基礎。 (智顗大師):是,師父,那請問空觀、假觀與中觀,又該如何實踐呢? (慧思禪師):實踐不在他處,就在你的起心動念之中。 【白水仙】 三觀盡在一念中 森羅萬法細思量 不執兩端入實相 自證清涼與圓融 (慧思禪師):承蒙我的師父,慧文禪師,教授我一心三觀,此思想是由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開展而來,所以為師才有機緣,能夠深入法華,證得三昧。 (智顗大師):原來如此,一生三忍終得止,一心三觀是真觀。 (慧思禪師):果然天生慧力不凡,那麼你後天就更要培養定力,定慧雙修,止觀圓成。 (智顗大師):是,弟子遵命。 (智顗大師):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 (慧思禪師):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智顗大師):師父。 (慧思禪師):智顗,法華經是圓頓佛乘,非是一般根器的眾生所能領受,緣深則傳,緣淺則藏,莫將佛法做人情。 (智顗大師):是,弟子謹記,師父請坐。 (慧思禪師):為師觀察你日夜精進,樂在其中,你對於止觀法門,你有什麼心得嗎? (智顗大師):感謝師父教誨,弟子自從入門以來,心總存在一份法喜,原來佛法本應是如此的殊勝,師父。 【兄妹對唱】 甚深禪機通慧門 雲消霧散見天光 動靜了知心照映 生滅明察法性存 (智顗大師):以前對於佛經的境界,只是腦中知道而已,現在就如同拿著,名為解脫的地圖,愈靠近靈山淨土,我就愈能感受到,不可思議的心國風光。 (慧思禪師):善哉智顗,循著正確的路線,不但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再回頭看任何形式的地圖,正看反讀都能隨意自在。 【兄妹對唱】 逍遙天宮舞清風 飄渺高遠絕人蹤 有緣無意幸得望 原來不曾在他方 (智顗大師):是師父所言,弟子已能感受一二。 (慧思禪師):既有一二,接下來就要看你的毅力了。 (智顗大師):請師父不吝指教。 (慧思禪師):時候也已經到了,從現在開始,你就要閉關勤修法華三昧,為師會替你開示修行法要,你就要聽清楚。 (智顗大師):是,弟子諦聽。 【字幕】 《續高僧傳》卷十七 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 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 受業心觀 慧思每歎曰: 「昔在靈山 同聽法華 宿緣所追 今復來矣」 即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昏曉苦到 如教研心 於時雖勇於求法 但貧於資供 故切柏為香 柏盡則繼之以栗 捲簾進月 月沒則燎之以松
討論題綱
Q1
智顗大師說:三界本是火宅,六道猶如苦海,無法解脫即是輪迴,未至極樂便是有苦,死亡與之相比,實不足懼。 請問是那三界?火宅喻出自法華經那一品?主要內容為何? 六道是那六道,要如何才能解脫六道輪迴苦? Q2 天臺宗重視止觀法門,特別重視的就是三忍與三觀。 請問三忍是那三忍?為何重要? 三觀是那三觀?如何實踐? Q3 法華經是圓頓佛乘,非是一般根器的眾生所能領受,緣深則傳,緣淺則藏,莫將佛法做人情。 「莫將佛法做人情」是甚麼意思? Q4. 智者大師千里求法,不畏烽火戰役,來到大蘇山,當時民生困苦,飢寒煎迫,不少在慧思大師門下的弟子,都下山自尋門路,唯智者大師為法上山求師,其精神理念為何? Q5. 慧思禪師與智者大師的因緣? Q6. 為何慧思禪師破例,直接為智者大師講解法華經?又為何從「安樂行品」開始講起? Q7. 想要在亂世末法行菩薩道,什麼是唯一的實踐法門?為何? 證嚴上人相關開示三界火宅 【2014.03.20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20141115【證嚴法師菩提心要】苦的真相《法華經》三界火宅總說 0031-0213,0748-1022 【2014.04.25晨語證嚴上人開示】0031-0213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個舍宅就是天地之間,災難已經開始頻傳了,像那間舍宅,火一直起來。 這個火就是災的意思,這個災字,火字上面又是水,這叫做災;災難,三界災難不斷一直起,因為四大不調了,這火宅就是在三界六道之中。三界六道就是在人間完成的,我們的煩惱,你要善惡業,由我們眾生自己選擇,善業,你就是上天堂,因為你行善造福;惡業,因為你行惡造罪,所以就要落地獄、餓鬼、畜生(道)。所以說來不論是天界、人界,或者是惡道界(三惡道),這都是在我們的心裡。 【2014.03.20晨語證嚴上人開示】0748-1022 三界就譬喻一間大宅,我們所說的太陽系裡面,都是成為三界,我們在地球上,我們又有人類,人類又有建設等等,這都包含在內,所以已經面臨到,「頓弊敗壞」的時候,已經開始,慢慢開始在敗壞了,像這樣四大不調。 說一個火,其實是包含「四大」,包括地震、包括風、水等等,這個「四大」,已經從四面開始一直逼近了,這種的形態,看到這些經文,我們還能夠不提高警覺嗎? 我們應該戒慎虔誠,已經天地之間災難頻傳,山河大地也已經危脆了,這樣的形容,無非就是要使我們人,不要再貪戀,不要再貪戀了,這就是我們要提高警覺。 三界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六道 天 人 阿修羅 畜生 餓鬼 地獄 四生 卵生 胎生 濕生 化生 【2014.04.25晨語證嚴上人開示】1023-1511 三界六道眾苦充滿,很多的苦,這樣整個集中過來,讓我們的身、心,這樣感受到那個苦難。 天人,他雖然是享受天福,卻也是有天福,壽也會盡時,也是要再墮落,尤其是在天道,對聞佛法來說,難啊!要聽法就是要在人間,所以天道無佛法可修,只在那裡享受,天福盡了,同樣要再墮落六道之中。 再來是人界的苦,有身體,這個身與心八項的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這總共八種的苦。在我們的身與心,每一天;何況外界,外界加上冷,冷,天氣就是冷,要出去都不敢出門,熱呢?就是熱得這樣,已經飆到攝氏四十多度了,看,像這樣,冷與熱,氣候不調和啊! 飢,肚子餓,這真的是苦不堪,再加上人禍、刀兵,動矛、動槍、動炮、動刀等等,這都是人禍。再加上了瘟疫,再加上了水、火、風、地震,等等的困難,你們想,是不是很苦呢? 在人間不修行,違背人倫道德,那將來就在畜生道、餓鬼道,或者是極苦的地獄道,這是苦。 所以佛陀這樣教誡我們,天與人間,都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何況還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凡是「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有的(六道),一切都不是快樂永久的地方。 所以警愓我們「不可愛樂」,不可以只是沉迷著在人間,或者是天堂的快樂,不可以啊! 所以,「漏落三途」,我們若是很不小心時,「漏」就是煩惱,惑、造業,所以因為這樣,我們起惑造業,種種無明煩惱,自然我們會再墮落三途。 三途 地獄道 餓鬼道 畜生道 20150407《靜思妙蓮華》三界火宅無明為因(第538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法華經《安樂行品》,四安樂行 20180905《靜思妙蓮華》三軌弘經 四安樂行 (第142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3026-3245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 文殊師利 是菩薩摩訶薩 於後末世 法欲滅時 有成就是 第三安樂行者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第三安樂行者,是意安樂行。因為文殊師利菩薩問過佛,就說,五濁惡世,要能夠在這個人間安樂修行,修《法華經》,奉持《法華經》,要用什麼方法?」所以佛陀在〈安樂行品〉,就這樣對他說,就是要教我們,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後面還有一個誓願安樂行。 有成就是 第三安樂行者: 文殊菩薩問 於五濁惡世 安樂修行妙法之道 佛說 身安樂行 口安樂行 意安樂行 誓願安樂行之 四種安樂行 我們前面有三項,有「三軌法」,接下來,我們這段〈安樂行品〉,一直在說的安樂行,就是身要安樂,口要安樂,意要安樂,這是我們修行者很重要的。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誓願安樂」,這有四種的安樂行,我們要用心。 20150601《靜思妙蓮華》三觀空有行菩提道(第577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三觀:空觀、假觀、中觀。 ⊙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 ⊙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 ⊙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 ⊙大白牛車:喻大乘菩薩以圓融三觀,觀於諸法實相之理,頓破無明煩惱,而成一切種智;如乘大白牛車,至於寶所。 「虛妄」,是不利他人,說了之後不算數,這樣才叫做虛妄。既然要給你,小小的東西,說要給你一、二,其實給你五、六、七、八、九了;不是只給你一、二而已,是給你最多、最大的東西,這是有利益,當然就無虛妄之咎了。 空觀1633-1929 這也是一種譬喻,三車就是譬喻「三觀」,三種的法,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 三觀: 空觀 假觀 中觀 空觀: 是觀諸法 緣生無性 當體即空 空觀,那就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這也是常常,在告訴大家「真空」。佛陀他設三乘法,小乘、聲聞乘,他就告訴他們說,人生諸法是從緣生,緣更深(究)本無性。這個緣,緣,到底長什麼樣子?你若不去造作,哪有緣?就像大樹,合抱之樹,它有種子,有了種子,若無緣,這顆種子將它放在桌上,一年、三年、十年,這顆種子它還是一顆種子。一顆種子有大地的緣、有空氣、水分的「緣」,合著這個「因」,因與緣會合,這樣成為了合抱之樹。 你將這些(緣)全都分離,那就是「諸法緣生無性」,這是沒有屬於哪一種性,這些要合起來,這樣這個緣才會生,分開了,那就沒有東西、沒有性,所以「當體即空」。所以這個法,「諸法緣生無性」,不是單獨的性,要聚合起來,才有這個體。這些東西分開了,就是「空」,就是沒有,沒有這個東西,這叫做「空觀」。 假觀1930-2231 又一種叫做「假觀」。萬事皆是假,如夢如幻,諸法雖然就是如夢如化,但有「假相和作用」,有這個假相、作用。 假觀: 是觀諸法 雖同幻化 但有假相和作用 你說假、幻,不過,我們生來人間,也要借「假」,來成為「真」。我們在人間要如何活下去?我們當然要有我們生活資源。每天我們要吃飯,吸收了營養,讓我們的身體健康,能夠做事。這雖然說是虛幻,我們借假修真。 天氣這麼冷,我們要穿得暖,我們要用這個布料,來維持我們的身體,保護我們的暖氣。但是,分開之後,這個東西也真的是假,因為這個布的來源是如何來?那就是要種棉花、種瓊麻等等,來做織布的料。 棉花,或者是瓊麻,它都各有它的種子,同樣要借重大地,借重水分,借重空氣,經過農夫這樣耕種、收成,經過工業等等,成為了布類,冷熱不同的布類,這樣仔細織出來,提供給我們做衣服。這些物質將它分析到底,還是虛幻。尤其是世間沒有一項東西,永永遠遠都在。 不過,我們人生必定要「借假修真」,我們就是在這個,很多虛幻假相的物質上,人生短暫,但是我們這樣,借重它的環境來生活,這就是「假觀」,我們就要去瞭解。 而人就是「迷」。一切都是假,但是不斷不斷執著那個欲念——去佔領他人的國土,去佔他人的事業,在彼此之間互相對立,只為了要爭得你的變我的,我要比你更多,就是只為了這樣。所以在這個人間執著,就像在火宅中耽戀、執著,這就是我們人生的迷。 佛陀就是來說一些道理,空啊!一切歸空、一切無常,人間的物質都是一個假相,我們借假來修真,不要受這個假相,誘引我們去造作了,很多無明煩惱,這到頭來自己受盡了苦難。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空」與「假」之諦、道理。 中觀2400-2700 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中觀」,「空中妙有、妙有真空」,就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這就是真實的道理。 中觀: 是觀諸法 非空亦非假 亦空亦假之 中道實理 這不是常常在說嗎?雖然我們知道這是「真空」,不過,人間就是要借這個假相,或者是在這個空間,我們要很踏踏實實。所以,羊車、鹿車,就像「空觀」,空諦、或者是假諦,作「空的觀想」,這個道理我們若瞭解,再借這個假來修真。 其實,最真實的就是中道,那就是大白牛車。「空觀」、「假觀」,是修行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中觀」,就是大白牛車,這是能夠透徹瞭解,「諸法非空亦非假」。我們若沒有瞭解「空」的道理,我們哪有辦法體會到,我們人生原來是執有,執了很多「這是我的」,所以不斷在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就是不透徹這個,「空、假」的道理。 佛陀說了「空」、「假」的道理,讓我們瞭解,那個過程我們瞭解了,這是法。最後我們還是穩穩實實,駕駛著白牛往前,行入菩薩道中,所以大白牛車就是菩薩道,大乘菩薩,這就是大白牛車。 大白牛車: 喻大乘菩薩 以圓融三觀 觀於諸法實相之理 頓破無明煩惱 而成一切種智 如乘大白牛車 至於寶所 以圓融這種的「三觀」。非假亦非真,是假亦是真;總而言之,我們取於這個「中觀」,就是「中諦」的道理,那就是「圓融三觀」。唯有菩薩的智慧,才有辦法體會到,才能夠入人群,不受污染、不受染著。 所以「觀於諸法實相之理」。不論是「空觀」、「假觀」,這個諸法「空」與「假」,其中有很奧妙的道理,所以「空」「真空妙有」,這種法,真實相的道理,這樣頓破了無明煩惱,一切的煩惱將它去除,成「一切種智」。這就像在乘大白牛車,到達最真實的寶藏、寶所,就是回歸到如來的本性,真如的本性。 各位菩薩,學佛、修行,必定我們要經過了種種的道理,透徹之後,我們穩定在,我們應該要向前走的道路,那就是菩薩道。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討論題綱 Q1 智顗大師說:三界本是火宅,六道猶如苦海,無法解脫即是輪迴,未至極樂便是有苦,死亡與之相比,實不足懼。 請問是那三界?火宅喻出自法華經那一品?主要內容為何? 六道是那六道,要如何才能解脫六道輪迴苦? A1: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火宅喻出自法華經譬喻品,主要內容為三車,以羊車、鹿車、牛車譬喻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 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 透過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才能解脫六道輪迴苦。 譬喻品第三(簡要說明)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聽到佛陀要大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而且很清楚明白的告訴大家,無有餘乘唯一佛乘。內心非常的興奮歡喜,有一種以前不曾有過的法喜。他說他今天才知道自己真正是佛所護念的孩子。佛陀告訴舍利弗,他們過去生的因緣,並且為他授記。清楚明白的說當你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國名離垢,劫名大寶。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次當作佛。 四眾弟子看到舍利弗被佛授記及佛陀轉大法輪說出真實法,心中大為歡喜,踊躍無量,紛紛來供養佛。那時,舍利弗雖然已經沒有疑悔,但是仍然請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佛告舍利弗,今天要用譬喻來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人,也是用譬喻才能夠理解。這時世尊就說了一個三界如火宅的譬喻。 在某一個國家的一個大城市裡,有一位大長者,年紀很大,財富無量,他有很多的田宅及很多僕人。他的家很廣大,但只有一個門,有一天忽然起火,房子燒起來。而這些孩子們,仍然在火宅內,繼續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心裡並沒有察覺,所以都沒有想要逃出來。這個長者就趕快想辦法,我應該告訴孩子們,這個房子已經被火燒了,大家趕快出來,才不會被火所燒害。這些孩子,只顧著玩,根本不相信。長者想,我還是用一點善巧方便,才可以讓這些孩子不會受到大火的燒害。父親知道孩子心裡所喜歡的,就告訴他們房子外面有種種好玩的羊車、鹿車、牛車。 等孩子都出來之後,長者給孩子的是最好的大白牛車。因為長者不忍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又在三界中輪迴,受苦受難。所以用三乘來救度眾生,聲聞乘就是羊車,辟支佛乘就是鹿車,大乘就是牛車。如來是眾生的父親,最後都以大白牛車來度化眾生。長者是為眾生才這樣做,是沒有過錯的。說三乘法是善巧方便,了解的人就能信解,這些人要為他們好好地說妙法蓮華經。 Q2 天臺宗重視止觀法門,特別重視的就是三忍與三觀。 請問三忍是那三忍?為何重要? 三觀是那三觀?如何實踐? A2:閉關修行法華三昧 三忍三觀 眾生忍、忍順忍、無生忍 想要在這個時代行菩薩道,忍辱,是唯一的實踐門,如此才有禪定的基礎。 空觀、假觀、中觀 空觀、假觀與中觀,又該如何實踐呢? 實踐不在他處,就在你的起身動念之中。 三觀盡在一念中 森羅萬法細思量 不執兩端入實相 自證清涼與圓融 (慧思禪師):承蒙我的師父,慧文禪師,教授我一心三觀,此思想是由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開展而來,所以為師才有機緣,能夠深入法華,證得三昧。 一生三忍終得止,一心三觀是真觀。 因緣果報 假觀 緣起性空 空觀 真空妙有 中觀 可以搭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五觀」、「五音」的修練可以相輔相成及實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頌:「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五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慈觀。 五觀的功能為何?宋.戒環法師《妙法蓮華經要解》解釋:「其所以觀音脫苦,能施無畏,現形度生,皆五觀之力。」說明觀世音菩薩能遊化人間,就是來自五觀法門的修行之力。內容簡要說明如下。 真觀:蕅益智旭說真觀者,證不思議空也。太虛大師認為真觀,謂以妙智觀於真性,知自身、眾生身、一切身平等不二,此即同體大悲之所由起。文珠法師認為內空我相,外忘法執,斷見思惑,證真諦理,是為真觀。 清淨觀:蕅益智旭說清淨觀者,證不思議假也。文珠法師形容「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清淨無垢,是為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蕅益智旭說廣大智慧觀者,證不思議中也。文珠法師認為觀一切法,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徹證性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而入於中道。 悲觀:蕅益智旭說悲觀者,以不思議三觀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也。太虛大師認為悲觀,觀於生佛同體,而悲眾生以惑業故,不能免苦。 慈觀:蕅益智旭說慈觀者,以不思議三觀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也。太虛大師認為慈觀,觀世音菩薩以悲願救苦,故常念給眾生以樂。 五音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頌:「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其中所提到的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這五音甚深微妙,多有論述解釋,簡要說明如下,括弧內是我的解譯。 妙音:蕅益智旭:即權而實,名為妙音。戒環法師:說法不滯為妙音。(說方便法,但蘊藏真實義是妙音,說法很好聽,不會卡住,人家很愛聽是妙音。) 觀世音:太虛大師:其大用所在,即觀眾音聲而施救濟,故名觀世音。戒環法師:尋聲救苦為觀音。(掌握重點目的,了解眾生的需求給予救濟是觀世音。關心那裡有苦難,就前往那裡救苦是觀世音。) 梵音:蕅益智旭:契本淨性,名為梵音。太虛大師:以能觀之妙音,及所觀求救之音,悉清淨故,故名梵音。(與清淨無染的本性契合的是梵音,不論是說法的時候,或是聽到苦難人求救的時候,都感到聲音很清淨是梵音。) 海潮音:太虛大師:又此音使求救者當機獲益,應時解脫,如海能受而遍容,如潮有汎而應時,故曰海潮音。戒環法師:應不失時為潮音。(使求救的人在當下獲益,及時獲得解脫,掌握機會與最佳時間點是海潮音。海潮音也有廣大、容納一切、隨著時間更新的意思。) 勝彼世間音:太虛大師:超出世間一切音之殊勝音。(這是超出世間一切的、特別的、極好的聲音。因為有法、因為解脫苦難、因為清淨、因為應機,所以勝過世間的任何音聲,讓人滿足,殊勝無比。) Q3 法華經是圓頓佛乘,非是一般根器的眾生所能領受,緣深則傳,緣淺則藏,莫將佛法做人情。 「莫將佛法做人情」是甚麼意思? A3: 智顗,我們同處於末法劫難之中,表面上佛教興盛,其實是南北分離,又內鬥不休,再加上儒道夾擊,害眾生,他們也是無所適從。 佛法遠從天竺傳來中土,分散疏漏欠缺完整的判教體系,造成百家千言,各執一說的亂象,這個問題恐怕一時難解。但是第二個問題,我可以給你一些修行上的建議。 智顗,法華經是圓頓佛乘,非是一般根器的眾生所能領受,緣深則傳,緣淺則藏,莫將佛法做人情。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莫將佛法做人情」下一句是「莫做最後斷種人」,要傳承佛法,請參考法華經中的十種「乃可為說」。及上人開示,20180929晨起薰法香(尚無影片)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殖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Q6. 為何慧思禪師破例,直接為智者大師講解法華經?又為何從「安樂行品」開始講起? A6-1. 從今世來看自然是太快,但由累劫來觀,自然是剛剛好。法華行者,需要奉行的基礎。 A6-2. 要成為說法傳法者,安樂行品是說法傳法的教戰守則。處戰爭與亂世,百姓不得安寧時代,如何得安樂之道?當以「安樂行品」 「開示」 ,弟子們則「悟入」法的精髓。 Q7. 想要在亂世末法行菩薩道,什麼是唯一的實踐法門?為何? A7. 想要在這個時代行菩薩道,忍辱,是唯一的實踐門,如此才有禪定的基礎。有忍才能持戒,無忍不能成佛。 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的<無量義經>與一佛乘的<法華經>為依歸及履踐。
請點選網頁最下方的DETAILS+,有捷徑觀賞其他各集,點選你要的集數前往。也可點選網頁左上角MENU(手機版是一往下的箭頭符號∨),從首頁進入。或是在MENU選線上學習/線上讀書會/智者大師讀書會。手機版的∨點入後右側的∨是子目錄,可點選前往任何頁面,感恩。
0 評論
發表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