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論一卷 大正藏四十六卷續諸宗部三 P 584 NO。1920 《觀心論》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email protected]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6, No. 1920 No. 1920 [cf. No. 1921] 觀心論(并序)(亦名煎乳論) 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 問曰。佛經無量。論亦甚多。弘法之人詵詵蓋世。聽受之眾無處不有。是則法雨普津四眾。露潤利益無邊。何所見聞。更何利益而造斯論。答曰。如所問言。佛經無量論亦甚多。是事共知。但弘法之人為利物故多施加水之乳。致令聽受之者失真道味。四眾轉就澆離。致使信心之者漸歇薄談。將恐深廣大法不久停留。眾生眼滅失正法利。是以閑生悲傷煩究難忍。不惟凡淺寡聞少見。欲助鸚鵡。奮其翅力。輒承三寶力。欲作斯論也。問者欲知作論者。大意有二。一者自責為諸學徒。二者外諸四眾脫能信受亦可傳之。略以偈答曰 大師將涅槃 慈父有遺屬 四念處修道 常依木叉住 我等非佛子 不念此遺屬 乘緩內無道 戒緩懼三途 由不問觀心 令他信漸薄 烏鴉不施道 豈報白鴉恩 非但田不良 無平等種子 法雨若不降 法種必燋枯 各無來世糧 失三利致苦 大法將欲頹 哀哉見此事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平等真法界 無行無能到 若能問觀心 能行亦能到 即是四念處 能依木刃戒 乘急內有道 戒急生人天 此是真佛子 不乖慈父屬 天龍皆慶喜 一切豈不欣 能報白鴉恩 普施烏鴉食 既有好良田 有平等種子 法雨應時降 法種皆生長 各有未來資 俱獲三利益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諸來求法者 欲聞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聞慧終不發 諸來求法者 欲思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恩慧終不生 諸來求法者 欲修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修慧終不成 諸來求法者 欲修四三昧 不知問觀心 困苦無所獲 諸來求法者 多聽得言語 不知問觀心 未得真實樂 諸來求法者 修三昧得定 不知問觀心 盲禪無所見 諸來求法者 欲懺悔眾罪 不知問觀心 罪終難得脫 諸來求法者 意欲離煩惱 不知問觀心 煩惱終不滅 諸來求法者 本為利益他 不知問觀心 退轉令他謗 諸來求法者 欲興顯佛法 不知問觀心 退還大行損 如此眾得失 非偈可具陳 有此諸得失 無人覺悟者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末代修觀心 得邪定發見 辯才無窮盡 自謂人間寶 無知者鼻嗅 野孤氣衝眼 舉尾共脚行 次第墮坑殞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守鼻隔安般 及修不淨觀 安般得四禪 不免泥梨業 不淨謂無學 覆鉢受女飯 設得隨禪生 墮長壽天難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依事法用心 無慧發鬼定 顯異動物心 事發壞佛法 命終生鬼道 九十五眷屬 像法決疑明 三師破佛法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內心不為道 邪諂念名利 詐現禪坐相 得名利眷屬 事發壞他心 毀損佛正法 此是扇提羅 死墮無間獄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說法得解脫 聽法眾亦然 不知問觀心 如貧數他寶 說者問觀心 無說則無示 聽者問觀心 無問亦無得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戒為制心馬 雖持五部律 不知問觀心 心馬終不調 律住持佛法 解外不解內 淨名呵上首 乃名真奉律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誦經得解脫 非為世財利 若能問觀心 破一微塵中 出大千經卷 受持讀誦此 聞持無遺忘 心開得解脫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觀他修供養 興顯安行人 密心為自利 猗託以資身 壞他喜捨善 駝驢以償人 若能問觀心 即如駝驃也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諸道各有法 了不自尋研 忽窺俞釋教 動經十數年 非但彼法拙 亦有謀壞心 此是迦毘梨 仙聖豈聽然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富貴而無道 多增長憍逸 若能問觀心 得真法富貴 雖高而不危 雖滿而不溢 不著世富貴 心常在道法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貧賤多姦諂 窺 造眾惡 現被王法治 死墮三惡道 若能問觀心 即安貪養道 有道即真貴 無為即富樂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四眾皆佛子 無非是法親 因執善法諍 遂結未來怨 若能問觀心 和合如水乳 皆師子之子 悉是旃檀林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年衰身帶病 眼闇耳漸聾 心昏多忘漏 年不如一年 死王金翅鳥 不久吞命根 一旦業繩斷 氣絕豈能言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稽首十方佛 深悲觀心者 勸善諦觀察 發正覺妙樂 稽首十方法 深悲觀心者 勸善諦觀察 得真法免苦 稽首十方僧 若能善觀察 入大和合海 歡喜心無量 稽首龍樹師 願加觀心者 令速得開曉 亦加捨三心 今承三寶力 起三十六問 其門諸細門 對事難可數 若觀一念心 能答此問者 當知心眼開 得入清涼池 不能答此問 奈何盲冥也 少義尚不見 那得行大道 哀哉末法中 無復得道者 設令有三數 寧別此問也 故生悲愍心 歸命禮三寶 作此問心論 令觀者開朗 願諸見聞者 莫生疑謗心 信受勤修習 必獲大利法 問曰。何故作此問觀心論。答曰。末世數寶貪人本不預此言若禪坐觀行之者。但安心鼻隔不淨安般。此亦面牆。何可論道。諸有觀心入道得定生倒解。辯說無窮。自謂人間之寶。豈知邪慢熾然也。今作此問。若句句不知。何得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法華勸持品。佛說此人難可化度。又常不輕品。威音王如來去世之後。如此人類甚多非一。復次傷念。一家門徒隨逐積年看心稍久遠。遂不知如此研窮問心。是以不染內法。著外文字。偷記注奔走。負經論而浪行。何不施語言置文破一微塵讀大千經卷。念此迷徒隨逐累載。空無所獲。脫一旦冥目誰復示之。以是因緣悲切轉至。故作斯論也。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明四十二字門。初云。若聞阿字門。即解一切義。所謂一切法初不生也。龍樹并造中論釋摩訶衍論。正意以不生等八不開論端。用一偈釋初不生。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今但約觀初自生一句。起三十六問。若於觀心能答此問無滯礙者。當知此行人六種即中入觀行。五品弟子中即是入初隨喜心位。故經云。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也。論曰 問觀自生心 云何四不說 離戲論執諍 心淨如虛空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魔行 業煩惱所繫 三界火宅燒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外道 諸見煩惱業 流轉於六道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三乘 拙度斷見思 出三界火宅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巧度 三乘不斷結 得入二涅槃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別教 求大乘常果 菩薩斷別惑 問觀自生心 云何圓教乘 不破壞法界 住三德涅槃 問觀自生心 云何為涅槃 修四種三昧 得真無生忍 問觀自生心 云何巧成就 二十五方便 調心入正道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因緣 起十種境界 成一心三智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十境 各成十法乘 遊四方快樂 問觀自生心 云何不住法 入初發心住 及四十二位 問觀自生心 云何成六度 能得諸三昧 及諸陀羅尼 問觀自生心 云何得六通 用四種行化 四辯四罣礙 問觀自生心 云何得相好 成真應二佛 對緣如鏡像 問觀自生心 云何具十力 及四無所畏 內外照團圓 問觀自生心 云何觀於心 能得十八種 不共世間法 問觀自生心 云何得大慈 大悲三念處 愍眾無異相 問觀自生心 云何巧方便 成就諸眾生 嚴淨一切剎 問觀自生心 云何於一心 莊嚴菩提樹 建清淨道場 問觀自生心 云何坐道場 現四種成佛 赴機無差降 問觀自生心 云何轉四教 清淨妙法輪 一切得甘露 問觀自生心 云何現四佛 四種涅槃相 究竟知無餘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依正 四土天器同 而飯色有異 問觀自生心 云何於此心 見一切根緣 通達無罣礙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悉檀 無形無所緣 現形廣說法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漸頓 祕密不定教 一音說此四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四教 各開出四門 及一切法門 問觀自生心 云何於四教 四門十六門 作論通眾經 問觀自生心 云何住智定 普入十法界 廣利諸眾生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四土 用教有增減 普利一切眾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具一切佛法 無一法出心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即平等法界 佛不度眾生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法界如虛空 畢竟無所念 問觀自生心 云何無文字 一切言語斷 寂然無言說 今約觀一念自生心。略起三十六問。問外觀心人及久相逐眷屬行四種三昧者。彼觀心者若能一一通達。當生心佛想親近受行如四依也。門徒眷屬若於此無滯。是真因行。真是法王子孫。紹三寶種使不斷絕。若不能於觀一念自生心一一念答此問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屬。為彼所驅馳。方處三界牢獄未有出離之故也。若心不燧欲求勉出者。必墮三乘三惡道坑。自斷法身慧命。誅滅菩提眷屬。是真破佛法國。已亡大乘家。哀哉哀哉。知大等奈良何也。若觀自生心得失如此。觀他生共生無因生亦然也。順相門中愛聲色。逆相門中數非數。不肯相遂入泥梨。三界中間難可度。度與不度妙難思。迷情順相者多疑。不服醍醐無價藥。狂心遂涅槃若為。復顯相門中說四三。三輪四教從情釋。不肯相遂入阿鼻。致使五分尋蹤跡。非蹤非疎非五分。三諦三觀在其中。凡情不能巧決了。盲心執見盡言空。隱相門中形色絕。三四調和十二門。不肯隨情起貪愛。若為方便破魔怨。貪愛魔怨是佛母。亦是三身本際深。各各隨情立名字。有凡名為五隱相。終日忍飢非節食。終日忍寒非苦行終日少欲不乖貪。終日行慈奪他命。終日畏罪轉行非。終日求醫彌益病。終日布施更增慳。終日斷嗔三毒盛。難思議難思議。 團團明月無增減 凡情顛倒見盈虧 縱復迴光照西域 於其更理未曾移 巧用巧妙巧度物 不作怨家不作佛 法身巧用妙難思 借問定從何處出 觀心論一卷 《觀心論疏》閱讀後記 智麗 2009年6月 (參考:《觀心論疏》隋.智者大師講述,章安大師論疏;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4。) 閱讀此論典的遠因是我初學佛時,閱讀了《法華經》,深被佛法博大精深的內容感動,久仰天台宗(亦名法華宗)的高祖聖龍樹菩薩及四祖智者大師,故對於兩位大德的著作有濃厚的閱讀興趣。近因是參與由天台精舍及佛法同學會合辦的〈觀心一日禪〉活動,覺得觀心很有意思,希望深入理解觀心的內容,故於佛香講堂請了這部論典閱讀。 我寫閱讀後記之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加深對佛法的理解及記憶,二是(以我淺薄的智力及學佛資歷)簡約的向有緣人介紹論典內容。即一是自利,二是利他。然而,自與他是相反相成,相成而又相反的;佛法即從自利中去達到利他,從利他中又完成自利。 稽首十方佛!願法界眾生向心佛界之果,登無上正覺。 稽首十方法!願法界眾生遍學無量法門,破無知塵沙。 稽首十方僧!願法界眾生共入大和合海,歡喜心無量。 稽首聖龍樹!願加庇我等,深觀廣行無障礙。 《觀心論》是智者大師圓寂前的遺訓,論中言(P.5): 四眾皆佛子,無非是法親,因執善法諍,遂結未來怨,若能問觀心,和合如水乳,皆師子之子,悉是旃檀林……. 年衰身帶病,眼暗耳漸聾……不久吞名根,一旦業繩斷,氣絕豈能言,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 由此句可見大師感慨佛子「執善法諍」,並表示他年老衰退,並且將快圓寂,而欲造此論(造此論的其中之一因由)。論初先說明弘法的人,應修四念處之觀、依波羅提木叉(戒)而住—有良田及有平等的種子,法種才能生長。繼而勸修四種三昧及勸以三觀(空觀、假觀、中觀)及四句(《中論》: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求檢生不可得。 四念處之觀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對治凡夫「四倒」。四倒為: 1. 謂身為淨: 於不淨的身體以為潔淨可愛,繼而對自他(男女)身體產生染愛。不知道我們即使以世界上所有大海的水,來清洗我們的身體,仍未能令此身體永久潔淨。清潔的衣服穿在我們的身上久了,會產生惡臭。華麗的衣服及表皮包裝著的盡是濃血、骨肉、糞便、尿液等等…!有何可愛?!有何潔淨?! 2. 言受是樂: 人生略說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蘊(色、受、想、行、識)熾盛等苦。凡夫只知追求五欲(色、聲、香、味、觸覺)的享受,不知此為苦本,苦集浩然,出八萬四千煩惱,煩惱火燒五陰之宅,不知道要出離苦及滅苦的方法,真是可憐! 3. 執心為常: 人的心念,念念剎那生滅不住,如夢幻泡影。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過去己過,現在將成為過去,未來又未至,在如幻的相續時間相裡,找尋有(實)自性的心不可得也!但凡夫往往被此惑亂,貪戀過去,奢求未來,繼而造種種業行而招感生死煩惱。 4. 計法為我: 人有生住異滅(即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壞空。一切均由因緣和合而生而成,因緣改變為異/壞,因緣消散而滅/空,即是無有常性。《雜阿含經》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我所……..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但凡夫往往於無我中,執著一實有的我,產生我愛。往來六道,我執為本,以愛潤業,處處受生,不知涅槃寂靜。 上來是從根本佛法的四念處破凡夫四倒,今於此論疏,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師,次明大乘念著處。論疏言(P.14): 『大乘念著處者,經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然菩提涅槃之道,寂寥無相,非淨、非穢、非苦、非樂、非常、非無常、非我、非無我等也。而今既言生死之身,即是菩提涅槃之身………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觀身非淨非穢,觀受非苦非樂,觀心非常非無常,觀法非我非無我,是則非枯非榮歸於大寂涅槃』 言煩惱即菩提者,即當我們能恰當的運用智慧(般若),煩惱能成為成道之因緣,如沒有以智慧(般若)為眼目,引導思想與行為,則煩惱仍是煩惱。所謂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 言生死即涅槃者,章安大師以十法界說明生死涅槃在一念心中而不相妨故,名不可思議境。「十法界」即: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為六,二乘(聲聞、緣覺之聖者)為七、八,菩薩為九,佛為十。此十界同為真如實際之法,故云法界。每一界中有十如,即十界中有百如。如何一界中有十如?言十如者即是《法華經》中所言的「十如」: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例如地獄界十如,即墮不如意之惡相為相,黑業為性,粗惡摧折色心為體,登刀山劍樹之功力為力,運動身語意三業來建創諸惡為作,惡習為因,惡緣助為緣,習果為果(如見刀山為可愛之境,即前往登山),受刀山劍樹之苦報為報,初相為本,即空假中;後報為末,亦空假中。如是本末同等空假中,所以為本末究竟也。 章安大師於論疏中次引佛界十如(P.88): 「次約佛法界,論十如者,緣因是佛相,了因是佛性,正因是佛體,菩提心是佛力,智慧莊嚴是佛因,福德莊嚴是佛緣,朗然大覺是佛果,斷德涅槃是佛報,初相後報皆三觀三諦,故云究竟也。」 又六道譬喻為冰,四聖為水,而冰與水同為一質,何妨生死涅槃體同?空有不相礙,二河不相妨,而在一心故。既已得知內心有佛界者,應當慚愧!愧我內心有佛界,我為何背佛道而向六道?愧我無始以來妄造眾罪流轉生死!今應三觀相續,存心四聖,勿起六道惡念。外則遍發慈心,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內則誓度心中六道眾生! 何者三觀(空觀、假觀、中觀)?龍樹菩薩的《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頌曰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今此論疏中,章安大師表示六道十如即因緣所生法,二乘十如即是空,菩薩十如即是假。佛十如即中。佛有空假而常中,不為二邊所染。而眾生雖有三觀,但為六塵所染而復無常,雖不得用,但不可言無空中二觀也,如窮子不知自已是大富長者之兒子。 而三觀含攝一切法,所以者何?如智者大師於論中言(P.4): 「若能問觀心,破一微塵中,出大千經卷,受持讀誦此,聞持無遺忘,心開得解脫,以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 即是能夠觀心塵即空,出聲聞法藏。能夠觀心即假,出菩薩法藏。能夠觀心即中,出諸佛法藏,試問此三種法藏,何經不收?何論不攝?即心具八萬四千法藏,有何遺忘? 言不落二邊者,則如龍樹菩薩的八不中道偈所言: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龍樹菩薩是以遮遣的方法,主要破除佛子及外道對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二邊的情執,又契合於緣起甚深義,而顯第一義。第一義即聖者所體證的境界,即法的真相、本性。龍樹菩薩雖然只是“不”此八事,但其實此八事,已含攝一切法,亦即一切法不可得。為何八事含攝得一切法?生滅通於法體、運動、時間及空間;常斷通於法體及時間; 一異是眾見的根本並通於法體、時間及空間; 來出通於法體、運動、時間及空間。世界的萬物不外乎是似相續的、依緣相的、有來去相的—法體、時間、空間及運動。故說含攝一切法。 然而,第一義諦之境界是唯有體證者方知。如定賢法師於〈觀心一日禪〉的佛法開示中言「勝義/第一義諦(絕對真理)而言,是『離言絕相,唯證方知』;世間的語言文字等一切概念,皆不能準確無誤地陳述。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峯頭,略容會話。』為啓發修行人悟入此離言境界,大德以『比喻、遮(非)、顯(示相似)』等方便述之。」 今此論疏說觀身非淨非穢,觀受非苦非樂,觀心非常非無常,觀法非我非無我,是為顯第一義諦而說,即淨穢、苦樂、常、無常、我、無我等不可得也。又論中所言之枯,即觀六道之種即空,名枯念處。論中所言之榮,即觀心二乘之種即假,名榮念處。觀心九界即中,即名非枯非榮念處。觀心九界即佛界,即生中道信進念定慧五根也! 論中言戒有十種戒,此十種戒攝一切戒,何者為十? 「不穿戒」,謂修行之人,毀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護無毀,是名不穿戒。「不缺戒」,即持性戒者,乃至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盜、殺、妄等四波羅夷罪)清淨守護,如愛明珠。「不破戒」,即是持於十全無破損,持律儀但念破戒事,名雜定共。此三種律儀戒,防非止惡,凡夫散心,悉能持得此戒。 「定共戒」,持心欲念不起不雜,名定共戒。持此戒即定法持心。心不妄動,身口亦寂,三業皎鏡,入定時任運無雜,出定身口柔軟亦不雜,凡夫入定,則能持得也。 以上此四種戒,是因緣所生法,通為觀境。 「隨道戒」者,隨順諦理,能破見惑,即初果見諦發真成聖,聖人所持非凡夫能持。「無著戒」,即是見真成聖,於思惟惑無所染著,三果人所持,亦非初果所持。此兩種戒約真諦持戒,即觀因緣生法即空,空觀持戒也! 智所讚即謂菩薩於諸世界,化導眾生,為智者之所讚歎,是名「智所讚戒」。「自在戒」即謂菩薩化他妙用,於諸世間,而得自在無礙,是名自在戒。此兩種戒為佛所讚,乃菩薩利他而持此二戒,非二乘所持,是約俗諦論持戒,即觀因緣即是假,假觀持戒也! 「隨定戒」,謂菩薩隨首楞嚴定,現諸威儀,導利眾生。雖威儀變現,而任運常靜,是名隨定戒。「具足戒」,謂菩薩持中道第一義諦戒,用中道慧,遍入諸法,無戒不備,是名具足戒。此乃大根性所持,非凡夫二乘所持。此兩戒即觀因緣生法即是中,中觀持戒也! 智者大師於論中言(P.2): 「平等真法界,無行無能到,若能問觀心,能行亦能到。」 「既有好良田,有平等種子。法雨應時降,法種皆增長…..」 有良田者,即能依四念處,能依戒而住的佛子,即是有行有解。有平等種者,即依教修習中道之法,然中道之法,寂靜無相、無為、無人,無法、非境、非智,豈有人之能行法可到?雖然無行無到,但大師勸勉我們應研心以三觀三諦,即可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有戒良田,有慧種子,有行有解之機,必能契合於佛法,而獲得真實的法益,故說法種皆增長。 論中言(P.7):「問觀自生心,云何為涅槃?修四種三昧,得真無生忍。」 論中智者大師勸勉我們修的四種三昧分別是:一行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及法華三昧。此四種三昧均有事相、觀法及勸修內容。今於此簡略介紹修法華三昧之事相、觀法及勸修內容。 1.修法華三昧之事相者,方法有十: (一)嚴淨道埸 (二)淨身三業 (三)供養 (四)請佛 (五)禮佛 (六)六根懺悔 (七)繞旋 (八)誦經 (九)坐禪 (十)證相 2.修法華三昧之觀法者,《普賢觀》云: 「專誦大乘不入三昧,日夜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罪。」 《法華經》安樂行品云:「于諸法無所行,亦不行不分別」 章安大師表示《普賢觀》明無相懺也,即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慧日能銷除!涉事修六根懺悔,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觀一切法為方便者,故名無相。妙證之時兩者皆捨。若明此意即於此二經無礙。 論曰:(P.66)「修理觀者,今歷事修觀,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頭。」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中〉普賢菩薩言:「有人若行、若坐、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 論曰:(P.66)「語言陀羅尼者,即是慈熏口說種種法也。皆法華三昧之異名。若得此意,于象身上自作法門也。」 3. 修法華三昧之勸修者: 論曰:(P.66-67) 「《普賢觀》曰:『欲一彈指頃,除滅百千萬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者,欲發菩提心,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離五欲而淨諸根,欲得法華三昧一切陀羅尼,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應當修習此《法華經》。讀誦大乘念大乘事,令此空慧與與心相應。』」 上來已簡略介紹論中之三觀及四種三昧,最後是略說論疏中常說的四句求檢生不可得。亦即龍樹菩薩的《中論》中的偈語: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章安大師以計心生不生為例,四句求檢即心是自生?他生?共生?還是無因生?若心生起時,不從外境為緣,從自心而生起,即計自生。即心應該常生才對,何用對境?即知道了自生不對! 若說是從境而生,即計他生,那麼境離於心應該得生,但是離心而說境,必定沒有境可言,如何他生? 若說是共生,上來已說,不自生及不他生,心與境各各不生,如何共生?譬如一沙無油,兩沙合共亦無油。如若自他各有生,合則兩生,既然各自有生又何用合而生呢? 若說離心離境,即計無因生,生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生呢! 此四句通於有情(如人等)及無情(例如事物等)一切法,今以四檢生不可得,當知一切萬法皆無生,即是一切法無(實)自性,不可得也! 此次的「大愛高僧傳-智者大師」,主要是依照《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來演出。雖然沒有一般戲劇的「娛樂性」,但內容做得非常好!且用歌仔戲唱出精心編排的法偈,真是令人讚嘆! 但其中,智顗法師的「顗」,「顗」音「以」,不是「凱」,在此要特別補充。 印隆花了一點時間,逐日看完此劇,並加上藏經中《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的原文,提供法友參照比對。 有云:「親近善知識,堅固道心!」閱讀《高僧傳》也是親近善知識的方式之一。感恩大愛電視台的用心,在末法濁流時代,長養清淨心蓮! ◎ 智者大師(大愛高僧傳) - 智者大師 - 第01集:請回妙寶,中興天台 - 智者大師 - 第02集:出家進具,常樂禪悅 - 智者大師 - 第03集:求法心切,涉險而去 - 智者大師 - 第04集:憶想當年,堅定出離 - 智者大師 - 第05集:破除萬難,宿世法緣 - 智者大師 - 第06集:靈山再會,同聽法華 - 智者大師 - 第07集:一心精進,三昧現前 - 智者大師 - 第08集:破邪顯正,大開法筵 - 智者大師 - 第09集:法付法臣,法王無事 - 智者大師 - 第10集:莫作最後斷佛種人 - 智者大師 - 第11集:蔣山論辯,朝野敬仰 - 智者大師 - 第12集:九旬談妙,道俗仰止 - 智者大師 - 第13集:利養如賊,壞功德本 - 智者大師 - 第14集:為利眾生,隱遁天台 - 智者大師 - 第15集:再會定光,寺成國清 - 智者大師 - 第16集:華頂降魔,圓悟本性 - 智者大師 - 第17集:五時八教,護法利眾 - 智者大師 - 第18集:務農棄殺,法水常流 - 智者大師 - 第19集:重出金陵,弘傳佛法 - 智者大師 - 第20集:妙釋《法華》,觀解實相 - 智者大師 - 第21集:王求淨戒,許師四願 - 智者大師 - 第22集:傳佛法燈,稱為智者 - 智者大師 - 第23集:親註《淨名》,王躬受持 - 智者大師 - 第24集:機用將盡,傍助亦息 - 智者大師 - 第25集:石城示疾,策觀談玄 ◎ 大愛高僧傳-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讀書會總論讀書會開始之前的心理準備,可以了解為何要讀智者大師,如何觀賞影片,導讀,學習,激發參與者的信心與興趣,能夠恆持與應用。
檔案如下,歡迎下載。內容大綱如下,附的影片如後。 上人推崇,導讀因緣 智者大師,生平介紹 智者大師,重要思想 如何導讀,智者大師 如何學習,智者大師 法喜問答,妙法入心
2018-12-03 19:16:41 證嚴上人歲末祝福行腳,今天來到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也與台內同仁溫馨座談。像有人為了推廣靜思語,自己編寫歌仔戲好話,用心與創意,連唐美雲老師都想招她入團。 靜思人文職工 陳婷:「原來這是 心上的明燈無差無錯。」 非科班出身,發揮創意,將自己編寫的智慧好話,用歌仔戲腔調唱了出來,連大師唐美雲,也忍不住上台露一手。 溫馨座談,歡喜,也有淚水。 大愛台科工部副控技術指導 陳冠任:「非常讓我遺憾的是,脾氣變好的我,沒有辦法跟我的,父母親相處太多時間。」 七年前,陳冠任陪著坐著輪椅父親陳一郎,完成受證,卻在半年後,因身體疾病而往生,未完的遺願,如今,夫妻倆接續傳承。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科工部職工 陳冠任:「父親在生命晚年,在慈濟做得如此歡喜,如此的法喜 在弟子心中,已種下一顆種子。」 陳冠任的太太 蕭妙羚:「我就說 那上人的來不及,我們要不要跟上去呢。」 因緣成熟,善的種子萌芽開花,一個下午座談,上人聆聽同仁分享,高僧傳團隊也帶來智者大師演繹編劇心得。 高僧傳編劇 莊士鋐:「智者大師他主要是修法華經,他後來修一修 發現法華經,沒有明師導引 根本就沒有辦法,再精進 再深入 再提升,那因緣和合之下,他終於遇到了影響他,一輩子最深的恩師 就是慧思禪師。」 唐美雲歌仔戲團長 唐美雲:「其實當我演繹智者大師的時候,因為走過智者大師的一生,我想更能夠 了解,更能夠知道上人的辛苦,還有上人為眾生為弟子 的用心。」 證嚴上人開示:「任何一位高僧 我都很敬重,但是智者大師 是我最嚮往的,因為智者大師的法華經,我真正的接觸到了,所以我這一輩子 也是為法華經,我不是為說的 我是用鋪路。」 佛教界一代高僧,盡形壽獻生命,慈濟延續這一盞燈,照亮世間苦難黑暗角落。 蕭志傑 梁家銘 台北報導 人間菩提—20181207堅定初心注清流 Spreading Great Love with Persistence 慈善人文真善美 堅定初心注清流 法華鋪路菩薩道 四大宗門慈濟魂 (2018年美國,慈濟志工朱心如,2014年參加茶花道海外專班後,開始積極投入志工行列。 至今她走遍10個購物中心,也在上百個店家,放置竹筒、募心募愛。) 慈濟志工朱心如:四年前的時候聽到了一句話,「菩薩大招生」,我覺得這句話非常感動我,走入社區後,學習了很多很多,我們不能跟人家憑空地說,所以會開始看電視,然後會開始看 上人的書,愈看多的大愛臺,愈看多的書,我覺得我的心愈來愈接近 上人,大概就能夠知道, 上人為什麼希望我們能夠走入社區,也是希望我們能夠菩薩大招生,有的人就直接把我們趕出去了,其實那個當時的那個內心,其實是很糾結的,很難的,可是我們只要想到 上人的法,我們需要把這個法帶去給大家,我覺得實在還蠻重大的,所以呢,就還是能夠繼續再走下去。 【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的大愛清流,想當年是多麼辛苦啊,那個時候,在人文志業,並不很受贊成,但是我認為,既是慈善、還有醫療,更有教育,我們應該(有)人文。 (2018.12.3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關渡園區大愛臺二期工程。) 人文是慈善的人文,看看現在各國,很多的國家回來投入慈善的,就是看重的是人文,大愛(臺)二十周年將要過去了,我們開始要準備迎接了,二十一(周)年的來臨了,看到我們的工程,從平臺,往前眺望著前面,很牢固鋼構,很整齊地已經從地湧出了,可以想像我們未來,大愛電視要在這樣的開闊的建築物,它可以成為我們大愛(臺),弘法道場。 它是可以把世界的境界,都把它融會在這裡面,這光有鞏固的建築物,還不夠,我們需要的是,我們的同仁們,軟體,這個心的鞏固,是真正的要有魂的,要有精神的,慈濟魂,大愛魂在裡面,我們的精神能量一定要在裡面。 所以,我們承擔的是普天下的責任,看看,我們現在的人間,佛陀說五濁惡世,真的就要讓它濁下去嗎?這中間總是需要,要有大德、高僧,要有心的,有心的居士們,人人能接受法,能了解法。 (2018.12.3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同仁溫馨座談。) 唐美雲歌仔戲團團長唐美雲:萬分感恩 上人,給予劇團這個機會,可以以戲弘法,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以戲弘法, 上人更是期待我們現在的演繹,它不再只是一般的演戲,也不只是演繹,而應該是法繹。 所以在高僧傳,為歷代高僧做傳的同時,我們更用心,而且希望可以更真實的呈現,在不同的朝代裡面,不同的年代裡面,有為眾生付出,而且為佛教盡心盡力的大師們,我們都能夠用心的為大師們做傳。 高僧傳編劇莊士鋐:智者大師他的一生,他只活了六十歲而已,他出生的環境,在於動亂的魏晉南北朝,智者大師在慧思禪師的座下,慧思禪師在臨別的時候,交代了一句話,莫做最後斷種人,智者大師就帶著這句話,跑到了當時的首都金陵,他開始弘法,所有的大師都不怕累,他們最怕的就是得法者少,這個法傳不下去,所以他就想說,他一定要把整個《法華經》的體系,好好的整理出來,然後形成白紙黑字,廣為流傳。 【證嚴上人開示】 這一部「智者大師」,其實任何一位高僧,我都很敬重,但是智者大師,是我最嚮往的,因為智者大師的法華經(三大部),我真正的接觸到了。 所以,我這一輩子,也是為《法華經》,我不是為說的,我是用鋪路,經,先鋪路,讓人人先走過了,每一段的經文的菩薩道,所以我們世間都是人人要成菩薩,人間菩薩。 (2018.11.24-12.3美國達拉斯,慈濟志工走入超市,為加州林火災民募心募愛。 2018.11.30馬來西亞吉打柏魯區,慈濟志工定期為村民義診,至今已持續19年。) 菩薩,用愛去鋪路,這個愛就是「法華之道」,所以我們要開道、要鋪路,真的是很感恩,沒有前面的一條路鋪好,哪有這一條道的明,宗門開呢。 (2018.12.1泰國清萊府,慈濟志工首度冬令發放,共1061戶家庭受惠。) 所以有路、有道,開了宗門,這個四大宗門,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需要有法脈、精神,那就是魂魄,精神能量來開展下去。 (2018.11廣東省廣州市,楊家三口都患有智能障礙,家中堆滿雜物髒亂不堪,慈濟志工協助清掃環境。) 所以,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這都是在五十多年的時間,分秒不空過地走過來,這一輩子我沒有其他的方向。 各位,我們雖然是人文人,要傳人文給別人,自己也要留著法,人文的法,在自己的落實,落實生活在使用著,大家都有在聞法,我也提倡大家讀「智者大師」,讀書會,裡面的內容精神,尤其是文句,文句寫得很好,我很讚歎,莫作斷佛種人,是莫作斷佛種人,不是僅僅斷種人,不要斷掉了佛的種子,這種覺悟的種子,不能把它斷掉,真正的,我們要好好地傳法,這就是覺悟的法。 現在的人間,需要大家再加油,我天天,我天天都是,這部舊車,老車都已經壞掉了,我還要用它,天天在用,到了晚間,我就要加油,我自己都是晚上開始,我就要自己,要自我,要很加油,這都是晚上加油,白天利用,這就是不願去斷掉了。所以把握分秒,切莫空過,我們若斷了,這個精神理念就會斷掉。 總而言之,還是與大家共勉,我們可以新的一年再來,我們未來的二十一(周)年,就是我們真正的,整隊好,再出發的時刻,現在就要開始綁鞋帶,我們才能整隊好,往前走,感恩大家。各位菩薩們,愛的能量凝聚,好清流不斷,感恩、祝福。 【高僧行誼】20190506 - 智者大師導讀相關學習資源大愛電視高僧傳智者大師網頁(包括影片與導讀)
高僧行誼--智者大師導讀(全集收錄,奈普敦智慧平台) 智者大師DVD(附小冊子,可在靜思書軒請購) 智者大師:東土釋迦(作者賴志銘,可在靜思書軒請購) 智者大師--線上讀書會(奈普敦智慧平台,高明智師兄團隊) 智者大師—法華行者(學習手冊,劉傳吉師兄整理) 慈濟精進資源網(下載檔案)/FTP 「智者大師導讀資源」 慈濟全球資訊網(報導) 高僧行誼--智者大師導讀這些導讀影片,每集12分鐘,可以在看各集之前作為預習,也可以在看完各集之後作為複習。 主持人 黃誠浩 智者大師編劇 莊士鋐 高僧傳製作人 唐美雲 【高僧行誼】20190506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1集【高僧行誼】20190507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2集【高僧行誼】20190508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3集【高僧行誼】20190509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4集【高僧行誼】20190510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5集【高僧行誼】20190513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6集【高僧行誼】20190514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7集【高僧行誼】20190515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8集【高僧行誼】20190516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09集【高僧行誼】20190517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0集【高僧行誼】20190520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1集【高僧行誼】20190521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2集【高僧行誼】20190522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3集【高僧行誼】20190523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4集【高僧行誼】20190524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5集【高僧行誼】20190527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6集【高僧行誼】20190528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7集【高僧行誼】20190529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8集【高僧行誼】20190529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8集【高僧行誼】20190530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19集【高僧行誼】20190531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20集【高僧行誼】20190603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21集【高僧行誼】20190604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22集【高僧行誼】20190605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23集【高僧行誼】20190606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24集【高僧行誼】20190607 - 智者大師導讀 - 第25集智者大師25集文案 (各集引人入勝的思考點,觀賞前看最好,觀賞後回答亦可,也可以用來邀約社區讀書會的成員,每週貼文到Line群組,吸引大家的興趣。) 001 讓我們默想一下,在你心中最重要的人事物是什麼呢? 假如用世間稀有的一切珠寶、豪宅、名車、珍玩和你交換,你願意嗎? 在智者大師第一集裡,高麗王正面臨這樣的抉擇,有人要用三箱足以敵國的寶物和他交換三本書,到底是哪三本書堪比國本?寫下如此曠世巨作的作者又是誰呢? 002 時光倒轉,回到果願寺的偶遇,一段對於當時佛教境況的對答,開啟了慧曠律師與智者大師的師徒之緣,想要探究如何解決困境的念頭,以及對佛法求知若渴的好樂,也引領智者大師走上了修業之路。 當時的佛教究竟遭遇了什麼樣的困境? 這一段對於智者大師影響深遠的對答,放在現代的我們身上,又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003 常常以為只要手機網路在手,隨時查詢goole map就不怕迷路,沒想到有次去外地旅遊時,跟著地圖走,竟然走進找不到門牌的巷弄裡,最後靠著當地人帶路,才找到目的地。 在第三集,智者大師也遇到了這樣的窘境,指引他找到出路的人是誰呢?而這次迷路的經驗,又對他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004 智者大師生於南北朝戰亂時期,一生經歷陳隋兩代,出家前,他是出身名門的仕宦子弟,卻因戰爭家國破亡,顛沛流離,看盡無常。 在逃難的過程中,有位出家僧人告訴智者大師,遭逢戰亂的難民一心只求逃離戰火,而身為出家人的他,也有渴求逃離的對象。 究竟以天地為寺、萬民為親的出家人,想要逃離什麼? 回到現在的我們,是否也有想要逃離、掙脫的桎梏呢 005 西元561年,中國佛教的戒律教義南北歧異很大,僧團之間鬥爭不斷,互相毀謗、攻擊,甚至毒害、仇殺。 前往北方求法的智者大師,一路思索安邦定民的方法,在大蘇山靜修的慧思禪師也思索著如何化解佛教界的紛爭。 這對即將相遇的師徒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他們遭遇的問題,會有解決辦法嗎? 006 不畏烽火來到大蘇山求法的智顗法師,開始跟隨慧思禪師修習法華經,慧思禪師以『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勉勵智顗一門深入修學法華經,並給予他修行上的建議。 原來要如何成為一個法華行者,答案早已記載在經文裡;原來兩位大師的相遇,早已緣牽在古老以前的靈山同修時。 在明師的指導下,智顗法師有什麼樣的成長?慧思禪師又給了這位聰慧非凡的學生,什麼樣的精闢提點呢? 007 在慧思禪師的指點下,智顗法師深入法華經中無量三昧的境界,彷彿回到了靈鷲山上法華會中,親睹彌勒、文殊兩位菩薩慈悲智慧的對答,更體悟了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所願為何,離證入法華精神更近一步。 008 慧思禪師的名氣引來了其他僧人的誹謗,甚至要求要當眾論經,收到了辯論請帖的弟子們煩惱著該怎麼解決,慧思禪師吩咐要將論經的任務託付給智顗法師,並要座下弟子一同前往現場聽聞論經。 智顗法師要如何回應慧邈禪師的毀謗與質疑呢? 009 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看見學生有什麼樣的作為會讓你感到開心呢? 一論成名的智顗法師,成為了慧思禪師的代理,開始代師說法,超凡的慧力更吸引了許多民眾前往大蘇山聞法。 曾經引薦智顗向慧思求法的慧曠律師,也來到大蘇山聽聞智顗主講的法會。 慧曠與慧思兩位大師『明師薦明師』的無私,以及互相謙讓『師度徒、徒度師』也成為當時的美談。 010 人間聚散終有時,隨著慧思禪師的年歲漸長,他吩咐智顗法師帶著徒弟前往金陵弘法,在拜別師父以前,智顗法師希望禪師能夠給他弘法路上最後的提醒,慧思禪師留下:『莫將佛法做人情,莫做最後斷種人』兩句話給他。 究竟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什麼呢? 帶著這兩句話來到金陵的智顗法師,又要如何開始他的弘法之行呢? 011 說到放假,應該人人都很愛,不過大家能夠想像,在南北朝時,曾經放過『聽經假』嗎? 拜別師父的智顗法師帶著弟子們來到金陵,不久就靠著他深厚的學養與精闢的論辨風靡金陵。 先是三言兩語點醒執迷於禪修幻境的法濟老和尚,緊接著在蔣山論壇大展鋒芒,獲得眾人讚嘆,朝廷高官也都慕名而來。 隨著智顗法師聲名遠播,甚至連皇帝都發詔令,要請智顗法師在瓦官寺講說法華經,更要停朝一日,方便文武百官能夠來聽經。 012 說到「禪定」,大家會想到什麼呢? 有人跟我一樣,在腦海中浮現某個人閉著眼睛、坐著不動的畫面嗎? 佛陀在禪定中開悟,但是為什麼我也常常閉著眼睛、坐著不動,卻到現在還沒有成佛呢? 「禪定」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呢?來看看智者大師怎麼解開眾人對於「禪定」的疑惑! 013 時光倏忽而逝,轉眼間,智顗法師已在金陵瓦官寺說法五年,然而追隨他名氣而來聞法的人日益增多,其中能夠真正得道的人卻越來越少。 同樣時間,在北方卻發生了重挫佛教界的歷史事件『北周武帝滅佛』,數十萬僧人被迫還俗,寺廟也被充公。 亂世與末法時代,讓智顗法師苦思該如何才能讓眾人了解佛法真義,並使佛法能夠有益於人群。 智顗法師要如何在亂世與末法時代繼續傳法呢? 014 為了統整佛陀一生說法的脈絡,使中土各教派的僧團能夠和諧共處,終止紛爭,也為了使佛法能夠真正有益於人群,智顗法師決定離開金陵,前往夢中老僧指引的『天臺山』靜心潛修。 金陵的弟子們不分僧俗,皆苦苦慰留,仍無法阻止智顗法師遠行的決心。 臨行前的智顗法師留給金陵弟子們什麼樣的交代呢? 015 來到天臺山的智顗法師,拜見了在此隱居修行四十餘年的定光禪師,定光語帶玄機地告訴智顗,日後若要建寺,可以取用皇太子寺的寺基,並替智顗一行人準備了蒲團、草蓆等一些生活資糧,幫助他們得以另尋居所。 智顗師徒彷彿回到的大蘇山時,白日勞作,夜晚聽經習禪,他甚至辭別弟子,獨自上華頂峰閉關,苦思如何為眾生、為佛法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智顗法師能夠有突破嗎? 016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句名言說: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但是在少年終於找到自己的寶藏以前,他經歷了散盡家財、流落異鄉等種種困難。 在華頂峰上修習止觀的智顗法師,也正在面臨心魔的考驗,究竟智顗法師的『心』出了什麼難題給他?突破了修行境界的智顗法師,又透徹了悟了些什麼呢? 017 智顗法師在天台山十年,梳理出佛陀一生說法的脈絡,以五時八教的理論,譬喻佛陀以種種法門來教化眾生,融合南北僧團在佛法義理上的分歧,對於佛法漢化,以及天台宗的開創,有關鍵性的影響。 五時八教為什麼能包含佛陀一生的說法呢? 提出這項理論後,智顗法師的下一步又是什麼? 018 智顗法師出關後,講經開導,使當地漁民轉業種田,不再捕魚殺生,天臺山的修禪寺建成,始豐溪,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放生池。 此時,陳後主多次下詔、甚至命朝廷高官上山,恭請智顗法師重返金陵弘法,都被他拒絕,弟子們都不解法師為何不肯回金陵? 這一次陳後主決定派出身分高貴,同時又是法師俗家弟子的永陽王來禮請他,智顗法師還會繼續拒絕嗎? 019 經過幾次的書信往返,陳後主終於明白智顗法師的用心,齋戒供僧,並以國師之禮,將智顗法師請回金陵弘法。 有人問法師,如何化解國家間的爭擾? 又問法師,如果與世無爭,要如何才能高人一等? 更有人問,要如何檢驗僧尼的資格? 智顗法師要如何回應呢? 020 陳滅西梁,隋滅南陳,歷史的齒輪又再次轉動。 西元589年,北方的隋朝由晉王楊廣領軍南下,一舉殲滅南陳,結束長達400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戰亂下的金陵,弘法道業難以持續,智顗法師夢見了一位老僧告訴他『陶侃瑞像,屈尊守護』,其中暗藏什麼含意呢? 021 你知道,歷史上有名的隋煬帝楊廣,也是智者大師的俗家弟子嗎? 隋滅南陳後,智顗禪師帶著弟子們來到了東林寺隱居。 當時還是晉王楊廣平定揚州後,大興佛教,開設慧日講堂,廣邀天下高僧講經說法,卻連續三次遭到智顗禪師拒絕。 第四次,禪師提出了四項條件,晉王若同意,他才願意前往揚州,為晉王授菩薩戒。 智顗禪師提出了哪四項條件? 楊廣會同意他的要求嗎? 022 『戒定慧』這個佛學名詞,單就文字的排列組合來看,可以有九種表現方式,為什麼是『戒』擺在最前面?守戒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又有什麼重要性呢? 揚州弘法期間,晉王楊廣向智顗法師提出他對於守戒,與治理國家的疑問。一一得到法師的妙答,法師替楊廣立法號為『總持』,期勉他成為中土佛教的依怙。楊廣則將智顗法師尊為國師,並贈尊號『智者』。 歷經三朝十帝的智者大師,在此時達到聲勢的頂峰,他的下一步會怎麼走呢? 023 晉王成為智者大師的弟子後,大力護持法師的弘法心願,法師也在弟子灌頂的協助下,完成了《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三本著作。 這三本書融合了智者大師一生修行的精華,更是日後天台宗以為依歸的天台三大部。 天台三大部究竟在說些什麼呢? 024 辭別揚州,智者大師回到了天台山,繼續著書立論、說法講經。然而,智者大師的年歲已邁,弟子們都很擔心如此日夜操勞,法師的身體會不堪負荷,更私下約定,若是聽見智者大師提起與死期有關的話語時,當下必定要誠心祈求法師住世。 此時,晉王楊廣又遣使臣來到天台山,希望再次邀請智者大師前往揚州弘法,面對晉王的殷切請求,與弟子們的極力勸留,智者大師最後的決定是什麼呢? 025 智者大師在前往揚州的途中,於石城寺圓寂,享年60歲,臨終前,他將三封遺書託付給上首弟子智越,其中,在留給晉王楊廣的遺書中,回顧了一生的弘法經歷,以及未能圓滿度化眾生的六種遺憾。並將國清寺的建寺藍圖交給楊廣,懇請他繼續護持佛法。 在智者大師圓寂後,晉王依照他的遺願,建成國清寺,從此,國清寺為天台宗祖庭,智者大師則為天台宗祖師,止觀修行與法華思想更是流傳至今。 斯人雖已矣,對佛教與後世修行者的影響依然深刻。一起來聽聞智者大師對弟子們最後的提點,重溫大師一生的風範與行跡。 請點選網頁最下方的DETAILS+,有捷徑觀賞其他各集,點選你要的集數前往。也可點選網頁左上角MENU(手機版是一往下的箭頭符號∨),從首頁進入。或是在MENU選線上學習/線上讀書會/智者大師讀書會。手機版的∨點入後右側的∨是子目錄,可點選前往任何頁面,感恩。 第二十五集:盡形壽遺書三封 圓寂於石城寺 智者大師感到此命將盡,無悔一生為僧,就在回天臺山的同年十月,撐持病體勉強下山,在石城寺 ( 今大佛寺 ) 病倒了,弟子為當時謙虛沒立刻發願十分 懊悔。師父最後交代:一念三千包太虛,一懺三世業對治,一蓮三乘盡皈依,法 華三冊缺一不可,勉弟子所做有限但心念無限,留下三封遺書,包括給晉王的 建寺藍圖。 大師最後交代弟子不要哭泣不要戴孝, 在佛號聲中圓寂,陽壽60。 大師圓寂後一年,晉王依手稿與遺願 「寺若成國則清」,建成國清寺,也是 天臺宗祖庭,提醒末法時代以凡人自居,不要稱自己功德!後世萬眾都敬仰 智者大師為東土釋迦。 【高僧傳】20180928 - 智者大師 - 第25集 (智顗大師):佛菩薩,此生已盡,使命將亡,在這最後的時光,心內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日日江水】 臨別回首望一生 絕對無悔是為僧 落花伴舞高歌行 清風隨身自清淨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 【字幕】 公元597年11月 晉王曾三下詔書遣使奉迎 大師知因緣難拒 只得進京 路過新昌 乃雲有疾 自知天命已盡 【錯魂錯魂】 十月微寒山風冷 病體勉行痛翻騰 弘法重願天地敬 壽緣期到難支撐 (僧眾):師父、師父。 (僧眾):多謝大夫。 新昌 石城寺 今大佛寺 (597年) (慧拔師父):各位,大夫離開前所講的話,相信大家都有聽到了。 (灌頂師父):難道,是我們勸請的誠意不足。 【七字調 】 捨身捐命修解脫 獻壽度眾到彼岸 弟子謙虛巧成拙 錯過當下立重誓 【七字調】 泰山傾頹 萬像有終 收斂悲藏哀容 縱使難捨心頭湧 盡心送師歸 蓮鄉 (慧拔師父):實在是愧對師父的教誨,現在我們所能做的,實在是太有限了。 (智越師父):各位,師父要大家進去,說有最後的話要交代。 (眾弟子):師父。 (眾弟子):師父。 (智顗大師):眾弟子,師傅的時間要到了,各位不需要悲傷。最後能夠留給你們的,只有一生學佛的心得,一定要牢記在心。 (眾弟子):是,師父。 【天倫夢斷】 一心三觀圓頓時 一念三千包太虛 一懺三世業對治 一蓮三乘盡歸皈 (智顗大師):法華境界不可思議,修習止觀時定力與慧力,缺一不可,未來師父若是不在的時候,你們師兄弟之間,要互相提點,你們知道嗎? (眾弟子):弟子明白。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雖然你們自責,能做的有限,但你們莫忘,心念是無限的。智越。 (智越師父):師父,弟子在。 (智顗大師):為師有留下三封遺書,其中一封是要寫給晉王的,你將遺書建寺的草圖,和信物交給晉王,他若看完以後,他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智越師父):弟子領命。 (智顗大師):諸位弟子,請你們的為師,誠心誦念佛號,增長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哭泣喪服,不另為之,心靜默然,吾將去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眾弟子):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乘願再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乘願再來】 教觀總持法圓融 禪智併重世無雙 (眾弟子):師父! 【字幕】 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五九七年) 智者大師在石城寺圓寂享年六十 「施床東壁 面向西方 端坐如定 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 【乘願再來】 一念三千化萬象 五時八教傳千疆 隋開皇18年 國清寺落成 (598年) (隋煬帝楊廣):如果當初沒有提出,揚州的邀請,或許大師現在,錯是在我。 (灌頂師父):皇上,先師早就有預知命終之期,如果真的有錯,也應該是我們這一群,勸請不力的弟子來承擔。 (隋煬帝楊廣):是大家讓大師失望了,對了!聽聞大師,示寂之前,曾經說過,「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朕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呢? (灌頂師父):皇上,其實先師一直要求弟子,要勤修自心,莫問他人高低,但這個問題,先師也早有開示。 【雜念調】 菩薩住世不顯本 密行教化施慈恩 謙言證量示誡訓 末法不可妄稱尊 (灌頂師父):師公慧思禪師也曾經說過,他所證悟的位階,當初先師聽到的時候,就當下明白,佛菩薩常示現,以凡人自居,也是告誡末法時期,外道邪師,豈可未證言證,妄稱成佛。 【雜念調】 菩薩梵行在人間 猶言未證入泥洹 魔徒邪師速折返 莫造極重業口患 (隋煬帝楊廣):感謝大師,如此一來,朕已經全然理解了,大師 果然是名實相符的智者。 【雜念調轉七字尾】 證大示小有深意 悟高言低是謙虛 和光同塵藏本跡 教化為重是唯一 (灌頂師父):善哉善哉,正是如此。 (隋煬帝楊廣):看來是朕一時糊塗,竟然未察大師本懷,陷入雜思矛盾之中,實在是無益又可笑。 【七字調】 大師行誼日昭然 止觀雙修甚深禪 事蹟風範本願顯 弘法傳燈我當先 (隋煬帝楊廣):大師已經在世間,留下光燦耀眼的成就,在末劫時代舉揚正法,這就是大師所重視的,也是我們應該要重視的。 (灌頂師父):是,就如同這滿天的落花,再多的文字和言語,也無法增添,或者是減損它一分的美麗,因為師父就是師父。 (隋煬帝楊廣):智者就是智者。 【智者調】 天台專弘妙蓮華 國清永懷寒梅花 中土釋迦傳心法 萬代佛子享恩泉 萬代佛子享恩泉 享恩泉 【字幕】 智者亡後一年 晉王按他的手稿與遺願建造成 「寺若成 國則清」取名國清寺 國清寺為天台宗祖庭 智者大師則為天台宗祖師 討論題綱Q1. 何謂「盡形壽」? 聞思修: 上人說:「菩薩道,是我們學佛者不可缺少,也是我們人世間,不能不覺醒的一條道路。不要再迷茫了,這時候師父講經,你們要很珍惜。」 「我早上時(講經),是昨晚,要累積很多的時間,有的時候要寫一句,要坐在那裡(想),要如何寫出去,讓大家能很簡單,能看得清楚。是為全球在那個時候,他們也在聽法,所以不寫不行。白天很忙很忙,因為我知道要把握時間。生命,生命如果不用,會停擺掉了。所以,我不願意做空檔人生,哪怕儘管話說不出,我還是要多說。一大早,是我盡量,到晚上禁口,不要說話,要囤積著明天的。走出來,可以路走得平坦,話可以說,『(早課)晨語』,這都是很拚命在說。感覺,我這一句說過關,我下一句,就有辦法,總是很硬撐,這還是要跟大家提,我是這樣撐過來。」 Q2. 智者的遺書三封: 晉王為什麼能夠接受智者大師三封遺書中,其中之一有關建國清寺? Q3. 智者大師圓寂前對弟子交待: 一心三觀圓頓時 一念三千包太虛 一懺三世業對治 一蓮三乘盡皈依 針對智者大師以上所言,對於後世學佛者的我們,如何理解其中的意涵? Q4. 智者大師告誡弟子: 「法華境界不可思議,修習止觀時定力與慧力缺一不可。」 身為慈濟人在行菩薩道時,如何修習止觀的定力與慧力? 證嚴上人相關開示「所以我們好好彼此珍惜,看到了天下災難這麼多,你們能不珍惜這樣的大生命的環境嗎?慈濟哪裡做,你們大家,我們大家都要說,感恩哦,我們代替得救的苦難人而感恩去付出的人,師父一天到晚都是在念感恩。一年一年過,我們的年紀也一年一年地大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好好地把握著這時日分秒。所以把握時間,利用生命,最近我都要跟大家說利用生命,生命不要讓它空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人世間哪有快樂呢?我們都是在苦中作樂,其實沒有快樂的事,最大的快樂是你去成就菩薩道,你幫助人了以後,那一分的成就感,這沒有後悔的,愈放愈久愈(是)寶,絕對沒有後悔。」 請點選網頁最下方的DETAILS+,有捷徑觀賞其他各集,點選你要的集數前往。也可點選網頁左上角MENU(手機版是一往下的箭頭符號∨),從首頁進入。或是在MENU選線上學習/線上讀書會/智者大師讀書會。手機版的∨點入後右側的∨是子目錄,可點選前往任何頁面,感恩。 第二十四集:天臺山上繪國清之寺 總校法華止觀 西元597年智者大師回到天臺山修禪寺,年紀大了身體虛弱得用藥石,不過 精神很好,講經寫冊睡得少,因此越見體衰,他有預感將在此山告終,卻仍自己繪構新寺的藍圖。智者大師也將數十年在各寺各階段所講的法華三部與止觀 總集起來,在天臺山修禪寺總校正,期間楊廣不斷書信關懷、禮敬供養,大師 也總提醒徒弟,正法在心就是佛國!此時楊廣又遣使請師,舟車勞頓能去嗎? 弟子都覺不可,跪求師父久留世間。智者大師一生以慧思禪師為榜樣,師徒交心,在智者大師藥石罔效之際,聯想到慧思禪師的臨終前的種種,兩位大師同法脈也同弘願,因此智者大師問誰可以 發願捨身為法、獻壽度眾?自己願意成就那人成道,弟子默然,於是大師決定下山,想在石城寺休息一晚,這有何寓意嗎? 【高僧傳】20180927 - 智者大師 - 第24集 (晉王妃):大師的心願,就是我們的使命。 【春宵吟】 開口總是眾生事 感恩不離佛恩師 終身為法來付出 對待他人是仁慈 (晉王楊廣):愛妃說的是,這次大師要重回 ,離開十年的天台山,弟子會派人護送安排,必定讓大師專心傳法,著作立說。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一切有勞費心了。 浙江 天台山修禪寺(597年) (慧綽師父):師弟,小心。 (灌頂師父):好家在沒打翻,師兄,很不好意思 。 (智越師父):灌頂師,你端的那碗是師父的藥,是嗎? (灌頂師父):是。 (慧拔師父):他最近連續講經數日,好像有話急著要交代了,我們大家的心裡,也都很擔心。 (灌頂師父):師父回來天臺山以後,這一年來身體愈來愈虛弱,但是師父,他卻一天比一天精進,四眾弟子看在眼裡,都默默為師父祈福。 【都馬調】 講經寫冊月連綿 善盡時光夜少眠 年老操勞惹病疾 依然奮進無休期 (慧綽師父):還記得剛回天臺山的時候,師父就曾經預告,將會在此山告終。 【都馬調】 夜半夢迴得冥告 菩薩師友來慰勞 他日相迎在佛國 境中死兆已承諾 (慧拔師父):說到這,我也想起,師父一直帶著我在建新寺。 【都馬調】 師父繪製丈量標記 滿山行腳尋寺基 定光和尚言猶在耳 身為弟子無計可施 (智越師父):這寺若成國則清的預言嗎?總歸一句,我們要更加精進,然後勸請師父久留人間。 【都馬調】 請佛住世不可遲 尊者阿難有教示 善聽師尊藏箴語 錯失時機難再追 (智越師父):我們一定要隨時警覺,若是有聽到師父預告終期,我們一定要全力勸留。 (眾弟子):好。 【嶺路斜崎】 重歸天臺花甲年 提筆醮墨落朱字 一生心血與義理 盡在三冊妙法味 鈔法味 (智顗大師):這三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訶止觀,是我在瓦官寺、光宅寺、玉泉寺,各階段的講經集要,多虧灌頂費心整理,總算在這副身軀將敗壞時,部分校正完成,佛菩薩……。 【梅花落】 微命有用願住世 倘若無益願速離 老弱身軀願奮起 著書立說願周知 (慧拔師父):師父,師父。 (灌頂師父):師父,你先坐下來休息一下,師父,您小心一點,師父,慢慢來,師父小心。 (慧拔師父):師父,您不要緊?有需要請大夫來看看? (智顗大師):沒事情,沒事情,我休息一下就好了,你們三個怎麼會一起來呢? (慧綽師父):師父,因為晉王派使臣前來,目前智越師,正在與使臣交談,所以我就和慧拔師,一起來通知。 (智顗大師):與晉王結識以來,他盡心護持佛法,光是書信關心就有幾十封,供養和禮節更不在話下,希望他未來位居至尊之時,也能不忘此心。 【都馬哭】 朝代分合常輪替 皇轎龍椅換人坐 唯有世尊超百世 佛國綿長同天地 同天地 (智顗大師):我們都是世尊的弟子,祂在塵世所建立的淨土,是無國之國,只要正法在心,便是佛國之民,就是淨土一方。 (智越師父):師父。 (智顗大師):智越師父):晉王這次請使臣上山師父):是要傳達什麼呢? (智越師父):晉王表示,王妃以及揚州官員,百姓都非常思念師父,所以他們想要再次,邀請師父,前往揚州弘法。 (智顗大師):什麼時候要啟程呢? (智越師父):這……,這次使臣看起來很著急,他們希望在這兩天,師父就啟程下山。 (灌頂師父):這……,師兄,這不行,師父光是在山上講經,和校正,就已經是極限了,哪有辦法再去揚州呢? 【七字調】 舟車勞頓長途苦 翻山過河顛沛路 一但意外出差錯 (灌頂師父):不行,不行。 【七字調】 師父康壽要守護 (慧拔師父):我贊成,今非昔比,面對晉王的誠意,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回應,師父已經為世間,為晉王做很多了,請師父要為自己多設想。 【都馬調】 寶德高山永青翠 林蔭萬生普受惠 逢冬大地盡危脆 休養深藏待春歸 (眾弟子):師父。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各位的心意,為師都清楚。 【日日江水】 孤花初開隱無名 殘枯落地輕無聲 風吹飄散飛無影 此事必然知無驚 (智顗大師):生命的重點不在長度,為師依法而行,隨緣而動,在人間是留是走,就全由佛菩薩安排。 (智越師父):師父,請聽弟子衷心的祈願。 【文和調】 久留住世末辭別 (慧綽師父):師父。 【文和調】 演暢妙法救癡迷 (慧拔師父):師父。 【文和調】 慧日送暖化冬雪 【文和調】(灌頂師父): 慈月滿圓照天地 (眾弟子):請師父長留人間 (智顗大師):眾弟子, 佛陀是為了一大事因緣,出生人間,為師一生以生命為薪材,才有機會綻放出,覺悟的光明,在座各位,有誰可以當下發願,做到捨身為法,捐命換悟,獻壽度眾,則為師願意供養一切,助你們成道,有嗎?看來是沒有,善哉善哉,你們來日方長,你們都起來。 (眾弟子):是。 (灌頂師父):師父。 (智顗大師):智越,師父要你準備,前往揚州的事宜,你先前往山下石城寺,掃淨準備。 (智越師父):請問師父,為何要掃淨準備? (智顗大師):石城寺,是天臺山西方的門戶,主尊彌勒又是當來靈佛,寓意吉祥,師父想要在,離開天臺山的時候,在那邊暫休一晚。 (智越師父):是,弟子立刻即去準備。 (智顗大師):你們大家都退下。 (眾弟子):是。 【字幕】 隋開煌十三、十四年(五九三-五九四年) 大師在驚周玉全市演講《法華玄義》 和《摩訶止觀》 並由弟子灌頂筆錄成書 與《法華文句》並稱「天台三大部」 是天台宗立論的根本寶典 《佛祖統記》卷六: 「以五義釋經題(即《法華玄義》) 四釋消文句(即《法華文句》) 而又能以十章宣演明靜法門 (即《摩訶止觀》)…… 天台以《法華》為宗骨 以《智論》為指南 可謂行人之心鏡 巨夜之明燈」 討論題綱Q1. 何謂止觀?如何修止觀? Q2. 智者大師回天台山續佛慧命,(法身常在)我們要如何追隨? Q3. 智者大師問誰可以發願捨身為法,獻壽度眾,您可以嗎? Q4. 智者大師在石城寺休息一晚,有何寓意? 證嚴上人相關開示請點選網頁最下方的DETAILS+,有捷徑觀賞其他各集,點選你要的集數前往。也可點選網頁左上角MENU(手機版是一往下的箭頭符號∨),從首頁進入。或是在MENU選線上學習/線上讀書會/智者大師讀書會。手機版的∨點入後右側的∨是子目錄,可點選前往任何頁面,感恩。 第二十三集:玉泉寺講述法華三部 聞法千人 念師想師拜而不別,離開衡山後,西元 593 年智者大師來到湖北荊州玉泉寺,縣城官老爺來了,說聽法是聚眾鬧事, 要抓走來聞法的人,幸好晉王派人隨身 護衛,持令牌阻止縣官胡來,並下旨命 縣城要護持並供養玉泉寺,智者大師於 是在這裡講法華三大部:法華文句為持、法華玄義為導、摩訶止觀為達,這 三大部是智者大師一生精華,由弟子灌 頂整理記錄,曾多達千人聞法。 此後大師受晉王邀請,去了趟揚州,主要是想完成文字傳法,將這段期間校訂 好的淨名經疏送給楊廣,叮囑貴為國君 的弟子總持不要毀於一時的棋子,晉王 問大師還有什麼願望?智者大師說想為 慧思禪師立碑。 【高僧傳】20180926智者大師 - 第23集 (智顗大師):師父……,剛才我好像聽到師父呼喚的聲音,很親切,很懷念。 【思嘆】 如同嬰孩思父母 一聲喚名憶恩師 往事點滴心頭浮 無盡感懷化淚珠 (智顗大師):師父,弟子差不多就要啟程了,弘法的路上,您我同行,請允許弟子拜而不別。 憶起慧思禪師叮嚀 【思嘆】 教法總持法圓融 禪智並重視無雙 一念三千化萬象 五時八教傳千疆 湖北當陽 荊州玉泉寺(593年) (智越師父):各位信眾,辛苦大家在此等候多時,現在可以入殿聽法了。 (信眾):多謝法師。 (官兵):誰人敢在這裡聚眾鬧事?縣令來了,閃開! (慧拔師父):大人啊,你們可能誤會了,這間玉泉寺是我們師父,智者禪師奉詔興建的,大家是來聽經而已,並沒有人在鬧事。 (縣令):本官有接到通報,此處長期聚集大量的民眾,疑似有造反叛變的陰謀啊! 【七字調】 反叛勢力妄顛覆 講經為名通陰謀 天下初平未穩固 斬草除根護版圖 (縣令):本官下令,在場眾人即時下山離開,不然全部帶回論罪。 (眾官兵):是。 (眾人):萬萬不可,大人!這一切都是誤會。 (智顗大師):不可、且慢!大人,你們這樣動腳動手、可嘆可惜! (眾師父及信徒):師父、智者大師! (智顗大師):大人!身為官員,應該依照王法辦事,歡迎入殿一起聽法,若是有造反的憑據,貧僧願負全責。 【七字轉雜念調】 講宣經教淨無爭 廣開寺門度有情 我佛面前成為證 (智顗大師):本寺眾人唯樂聞法,毫無隱瞞。 【七字轉雜念調】 信眾何辜受冤刑 (智顗大師):大人!你是當地的父母官,視民如子是天經地義,而且不教而殺謂之虐,還望大人三思! (眾師父及信徒):大人三思! (縣令):哦!原來您就是智者大師,果然氣度不凡,但是就算你無反叛的意圖,也難保這叛黨會藏在裡面,私通有無。 【雜念調】 造反重罪誅連深 親族連坐遭提審 煽惑叛黨國土震 究責主官禍降臨 (縣令):本官我可擔不起這個責任,來人,將這些信眾全部驅離,玉泉寺從此以後,禁絕聚眾講法。 (眾師父):師父! (智顗大師):為師已有安排了……。 (王使大人):大膽!通通住手!竟然敢對大師無理。 (縣令):你是什麼人? (王使大人):你和我是什麼人都不重要,你所冒犯的這位,才是最重要的人。 【雜念調】 帝王頂禮位極尊 無知縣令腦神昏 冒犯大師難逃遁 重罪臨頭身首分 (縣令):無知的小輩,你竟然污辱威脅本官,還敢在我的土地上放肆。 (王使大人):可笑!你的土地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給我看清楚……。 (縣令):這難道晉王的令牌嗎? (王使大人):正是!見令如見王,還不趕快跪下! (縣令):微臣拜見王使大人,請大人你原諒! (王使大人):眾百姓請起,你們繼續跪著。 (縣令):是。 (眾信徒):多謝大人。 (王使大人):縣令聽召。 (縣令):微臣在。 (王使大人):晉王發願,護持玉泉,永做檀越,行弟子禮。皇上降旨,本地縣令,撥稅供養,不得有誤,欽此! (縣令):微臣接旨。 (王使大人):起來吧,你的罪我就先壓下,以後看你的表現,再來做決定。 (縣令):是,多謝大人。 (縣令):大師,也請您原諒!以後本官一定會盡力護持,不敢打擾。 (王使大人):大師!各位,請放心,以後玉泉寺視同皇寺,永受帝王禮敬。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感謝王使解圍,也請縣令與各位善信寬心。 【七字調】 承蒙晉王 護持心 玉泉山寺保清淨 惠施百姓啟明性 便是王道好明令 (智顗大師):智越。 (智越師父):是!使臣大人、縣令大人、各位信眾,現在可以入殿聞法了。 (眾人):感謝大師。 (灌頂師父):師父,您在故鄉為鄉親再次解說,法華經的奧妙殊勝,而且加入止觀法門的修行要點,弟子都有如實記載下來。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法華文句為持,法華玄義為導,摩訶止觀為達,這三冊就是為師一生,修行的精華。 【悲憫的古箏】 止觀雙輪運自然 缺一失穩方向偏 齊備大道眼前現 直證泥洹安樂天 (智顗大師):「止」可以善養心識、「觀」可以啟發智慧,雖然證悟有多門,但論及至重至要,其實都不脫止觀二法。 (灌頂師父):這就如同師父一再強調,「止觀」是修行人的勝路,眾德圓滿的至歸。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 (灌頂師父):師父!晉王再次遣使,邀請師父您前往揚州弘法,不知道師父是否要答應? (智顗大師):為師年紀大了,遠行弘法的體力,是不如以往,但是著書立說還堪負荷,這趟揚州行,為師已有主意了。 (灌頂師父):是!弟子一切聽從師父安排。 (智顗大師):灌頂。 (灌頂師父):是!師父。 (智顗大師):晉王!這本淨名經疏,是我在揚州親自完成,現在送給你,願你道業精進,福國惠民。 (晉王楊廣):弟子恭受經疏,未來演說淨名經,必定以此經疏為宗,弘揚大師的妙思。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那這樣,我也差不多要告辭揚州了! (晉王楊廣):大師,您又急著要離開了嗎?您重返揚州弘法的恩德,我還來不及報答。 (智顗大師):晉王!我年紀大了,希望能夠回天臺山授徒傳法。既然我的心在眾生,只要你也將眾生放在心上,這樣就是最好的報答了。 【春宵吟】 萬善源出正念起 眾惡發端輕心時 莫使精勤九十里 毀在隨手一步棋 一步棋 (智顗大師):晉王!你能夠有如今的成就,這是因為過去和現在的你,至於輝煌的未來,就全要靠未來的你了,請切記在心! (晉王楊廣):大師言語懇切,弟子不敢或忘,對你的恩德,恐怕弟子做再多,也難以回報萬一,請大師務必說出一個願望,讓弟子盡一些心力好嗎? (智顗大師):晉王有心了,好!那這樣我希望晉王,能為我的恩師慧思禪師,行文立碑,讓後代的佛弟子,都能追思恩師的風範。 (晉王楊廣):大師,你總是能讓弟子感動與佩服啊! (晉王妃):大師!晉王的意思是,一定會遵辦不誤。大師的心願,就是我們的使命啊。 【字幕】 隋開皇十四年(五九四年) 智顗在玉泉寺大開講筵 宣講《摩訶止觀》 荊楚名僧雲集玉泉 多達一千多人 引起地方官的驚恐不安 法會旋即中止 釋灌頂在〈摩訶止觀〉卷首:「大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於荊州玉泉寺 一夏敷揚 二時慈注 雖樂說不窮 才至見境 法輪停轉」 但個中因由 灌頂並未申明 討論題綱Q1. 從對白中「止觀雙輪運自然,缺一失穩方向偏,齊備大道眼前現,直證泥洹安樂天」 分享:身處紛擾的社會,心是否常在靜思中、止觀中,不被欲念人我是非而衝動行事?是否善護己心不隨境轉? Q2. 從對白中「止:可以養心識,觀:可以啟發智慧,雖然證悟有多門,但論及至重至要,其實都不脫止觀」 分享: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慈濟宗們修行都不離靜思法脈。 Q3. 分享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情節與對白。 Q4. 智顗法師,告誡晉王「萬善緣出正念起,眾惡發端輕心時,莫使精進九千里,毀在隨手一步棋」 分享上人開示「多用心」「戒慎虔誠」,「把心照顧好,才能輕安自在,發揮生命的良能。」等。 分享自己生命歷程,是否成因一念輕心疏忽而造業受苦,如何以法轉正念? 證嚴上人相關開示請點選網頁最下方的DETAILS+,有捷徑觀賞其他各集,點選你要的集數前往。也可點選網頁左上角MENU(手機版是一往下的箭頭符號∨),從首頁進入。或是在MENU選線上學習/線上讀書會/智者大師讀書會。手機版的∨點入後右側的∨是子目錄,可點選前往任何頁面,感恩。 第二十二集:晉王受戒法號總持 尊智者大師千秋名號 受戒就是以凡夫身分學成佛之道,智者大師給楊廣法號總持,就是希望他以一 國之君持一切義,為老百姓著想,讓各 門派捐棄成見,各派可依五時八教不同教授,但佛理是一樣的,不再稱南義北禪。楊廣也回贈智者大師春秋名號,備 千僧宴。歷三朝十帝,做了二國國師, 智者大師倍受尊榮。 為了報荊州養育之恩,西元592年智者大師離開金陵,晉王信守承諾沒有阻擋。智者大師先到衡山慧思禪師墓前祭拜,大蘇山一別 25 年,他確實做到了 「莫做最後斷種人」,接下來又將去哪呢? 【高僧傳】20180925 - 智者大師 - 第22集 (晉王楊廣):大師的願望,自然就是弟子的盼望,請大師為在場的千僧百官,開示佛理。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請受戒者與觀禮大眾,善聽吾言。 (眾人):諦聽大師教示。 (智顗大師):受戒,即是願意以凡夫之身,修聖人之道,離五欲之苦牢,往極樂之淨土;戒,就如同樹木之根盤,樓閣之地基,修者道業華茂,敗者世路難安,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晉王楊廣):大師,在戒定慧三學裡面,戒只不過是初步功夫,請問如果守戒不全,是不是也能證得定慧之境界? (智顗大師):善哉此問,守戒能夠反映出,一個人離苦的決心,以及對佛法的信心,如果守戒不全,即是此心有缺,所以我來反問大王,守戒的心和修定慧的心,難道是兩顆不同的心嗎? (晉王楊廣):這……,無論持戒或者是修定慧,都是我自己相同的一顆心,並無二心,本王明白了。 【都馬調】 行住坐卧全由心 根源唯一無別因 如同世間明暗境 總歸朝陽有暮春 若是守戒的心不清淨,再以此心所修的定慧,也無圓滿之理。 (智顗大師):晉王資質聰慧,更勝市井流傳。 【都馬調】 莫怨月影何不圓 莫怪傘下日難穿 事理表相萬千轉 追本究源解憂煩 (智顗大師):世間萬法有善惡,盡在一心是妄真,吾就以此機緣,立你的法號為總持,望晉王能夠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為天下百姓之父母,中土佛教之依怙。 總持嗎?太好了,弟子是揚州總管,今日再得總持之名,果然是吉中有吉喜上加喜,為了感恩大師賜名,弟子禮應回贈一個尊號。 【都馬調】 傳燈心燈破長暝 弘法奧義應天時 傲視當代無雙智 奉身為眾利萬機 再多的言語也無法形容,大師無邊的智慧,法華經其中有一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本王決定回贈智者,做為大師的尊號,從此萬世春秋,將傳誦您的大名。 (眾人):智者大師。 今天實在是很歡喜的日子,除了供養,給大師無數的珍寶以外,本王特別準備了千僧宴,供養在場的所有僧眾,也請大師隨本王入席。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 【百花開】 兩朝國師勢如虹 智者名號逕遠揚 皇族頂禮至誠奉 八方遙崇智慧光 智慧光 (智顗大師):各位善眾,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對應眾生根基,開演八萬四千法門,依時間歸類為五個時段,依類別,可區分為八種的教法,都是方便信眾依次第,漸悟修行的解脫之道。 【鳳凰舞】 八萬四千源一心 救渡群生出苦林 法門雖異理相印 計較高低已離真 (智顗大師):佛陀留下的法,是用來解脫的,不是用來計較的,希望各門派可以捐棄成見,互相成全祝福,接引各自有緣信眾,走上學佛的正道。 大師五時八教的見解,眾人都認為,是當代最清楚的理論,再加上止觀法門,將南方義理,與北方禪修的學風結合,幫助佛教在中土整合紮根,這份成就肯定是曠古絕今。 【鳳凰舞】 統整教理歸一判 眾門諸派各自安 揉和南北功耀眼 位居法皇成美談 大師您已經是教界共主,如同法門中的王者,不知在治國之道方面,有什麼可以給弟子建議呢? (智顗大師):我一心在傳燈弘法,世間功名非我所望,但不求自來,同樣,晉王若是全心在造福百姓,則國泰民安也自在其中。 大師的心法言簡意賅,弟子深獲啟發,請問大師,今日講經圓滿之後,何時再開法筵呢? (智顗大師):晉王,我來揚州的承諾,授戒與講經都已經圓滿了,接下來,我打算要回故鄉荊州一趟,回報長養我的土地,順道去衡山祭奠恩師之墓。 事出突然,請問大師準備何時啟程呢?, (智顗大師):近日就要離開。 這……,大師,您才來沒多久而已,為何不再久留呢? (大臣):大師,這裡是揚州,是晉王所統治的疆界,您是不是應該,尊重一下主人呢? 您這樣……。 (智顗大師):大人,我與晉王早有約定在前,我並非失禮,你若是阻擋我離開,反倒是會害晉王失言。 【七字調】 來自自由 莫勸慰 約法在先有成規 王旨金口不可廢 守信重諾立嚴威 這是當然,弟子對師尊的承諾,即使天地倒懸也不會毀棄,雖然弟子心中萬分的不捨,但這段日子以來的感恩,更是點滴在心。 【七字調】 親炙大師受益豐 講經行梵好禪風 感恩揚州駐錫杖 教學無私惠此方 大師在揚州所做的一切,都是全心全力,弟子服侍師尊,自當也該盡心盡力,大師任何需求,弟子我都會安排妥當,保證一切如願。 (智顗大師):善哉善哉,那這樣就有勞晉王費心了。 恭送師尊。 (眾臣):恭送大師。 (大臣):晉王,這樣好嗎?大師在揚州數月,就起了安定民心的凝聚力,比什麼良策德政還要有效,難道不慰留嗎? 大師隨緣來去的高人,能夠留他幾個月,已經是不得了的福報,本王先退一步,未來才有進一步,再次邀請的機會。 (眾臣):晉王英明。 衡山 慧思禪師之墓(592年) (智顗大師):師父,請原諒弟子,這麼晚才來看您,今日帶著您的徒眾,要來感恩師父,感恩師父您的恩德。 (智越師父對眾師父輕聲提醒):我們先離開。 (智顗大師):師父,大蘇山一別以後,轉眼也已經過二十五年了,塵世的歲月雖然過得很快,但弟子都不曾忘記那一刻。 【深宮怨】 莫做最後斷種人 臨行遵咐託願心 從此風雪倍堅忍 師恩遺志永隨身 (智顗大師):師父,接下來弟子,就要回故鄉弘法了,若有機緣,我會請皇上,為師父您刻文造碑,願一切的榮耀,都歸屬師父您。 【來去傷悲】 感應周傳遍法界 穿越時空速疾來師徒心脈天人無礙 境中關愛現慈眉 (慧思禪師) 欣慰滿心望愛徒 惜緣知恩德更高 法脈薪傳幸得保 六道三曹有福報 (慧思禪師影):智顗,無論世出世間,你都是為師的驕傲,望你能夠明白,我內心的滿足與感謝,未來千秋萬代,都會感恩你的奉獻,而且高聲誦揚你的名號----智者大師。 【字幕】 智顗生於亂世 歷經三朝十帝 尊為二國國師 晉王楊廣賜其「智者」封號 並以弟子自居 討論題綱Q1. 守戒離苦對佛法有信心,修戒、修定慧皆是一念心,欲離五欲之牢,分享如何受戒以及守戒? Q2. 智者大師的尊稱是晉王所賜予,尊者在揚州授戒與講經已經圓滿,深受晉王賞識慰留,但其一生傳燈弘法只求國泰民安,對世間功名淡薄如浮雲!想想我們自己在慈濟菩薩道上是否曾經是有所求的付出,而執著於事相上! Q3. 莫作最後斷種人,惜緣知恩德更高!談談如何發心立願傳法脈? 證嚴上人相關開示請點選網頁最下方的DETAILS+,有捷徑觀賞其他各集,點選你要的集數前往。也可點選網頁左上角MENU(手機版是一往下的箭頭符號∨),從首頁進入。或是在MENU選線上學習/線上讀書會/智者大師讀書會。手機版的∨點入後右側的∨是子目錄,可點選前往任何頁面,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