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0601《靜思妙蓮華》深心覺道 悲智願行 (第1427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求無上菩提必須於正念心契深理,欲契深妙法必須植諸善根正念力,根深覺道名深心謂正法心生深信,又復樂修一切善即是菩提信心深。 ⊙勤精進身口意行,於諸法作無義理,及無饒益之言者,皆為不應說而說,啟爭端辯論曲直,即為戲論無益事,嬉論法均屬語業。 ⊙「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惟佛悟得真諦證如來法。是以同體大悲心,於佛之智海中任運自然無礙。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若菩薩始自一乘菩提道發大悲想,然尚未經力行,未能證得此境。是故教令一切眾生起同體大悲之想。 ⊙於諸如來起慈父想:如來能施教與眾生樂,如慈父之於子,是謂如來起慈父想。 ⊙於諸菩薩起大師想:菩薩以般若行為主,般若行為學佛之師,故令於諸菩薩起大師想。 ⊙作大師想:菩薩之道,皆是我之大師;娑婆無非是成道之法。文殊成我大智,普賢成我大行,觀音成我大慈,地藏成我大願。 ⊙捨悲智願行,孰能與我轉邪之益乎?當深心恭敬,集群賢之法,成就我一切智,非師而何能成我願行。 ⊙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十方界諸大菩薩。不應淺見、應當深心恭敬禮拜。以敬師故,遂於十方菩薩起身行之恭敬禮拜。 【證嚴上人開示】 求無上菩提必須於正念心契深理,欲契深妙法必須植諸善根正念力,根深覺道名深心謂正法心生深信,又復樂修一切善即是菩提信心深。 求無上菩提 必須於正念心 契深理 欲契深妙法 必須植諸善根 正念力 根深覺道名深心 謂正法心生深信 又復樂修一切善 即是菩提信心深 用心啊!要體會,求法,我們的心一定要發無上心,才能夠求得無上菩提覺道,這必須要就是要正念心,就是很簡單的話:「我們有發心了嗎?」「有啊!」,「是不是發大心呢?」,「是啊!」我們既發心,尤其是所發的是大乘的心,大乘心,我們要有覺悟的念,真的要覺悟啊!為什麼你要發心,而且是大乘心?是因為你已經接觸到,人間苦難偏多。對自己來說,是啊,人生來到世間自覺悟,佛陀所講的教法,我們應該要覺悟。佛陀所講的教法,「苦」,我們一定要常常記得。法的開頭就是一個「苦」字,任何一個法,我們願意發心,我們要先啟動一念心的警惕,那就是人間是苦啊!自己去感覺、體會,人世間哪一個人不苦,包括自己。人間,儘管我們自己認為,從出生以來我很有福,我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一輩子就是順利。但是要再復想,想看看,在你的生活中沒有遇到困難,生命中隱伏危機啊!生活雖然沒有困難,生命是隱伏危機,因為生命無常,生命苦短,生、老、病、死,苦不苦啊? 生來,沒有感覺我是苦,順利長大,順利生活,生已經不覺苦了,但是老的時候,苦不苦?一定是苦。自己還沒有老,沒有感覺。 看看老人,他們的苦,年老時形體變了,身體差了,很多很多的不方便。年老時,接近的除了身體衰弱,接近的就是病苦;病苦,又更接近的,那就是死苦了。這種的日子開始不斷不斷接近,而且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啊。想到最後的時間,最愛的人,我們無法再求得相處再多久,很難,但是,在身邊喜歡的、不喜歡的,怨憎會,認真想應該也有,愛別離,到了最後一天非離開不可,想到離開,最後,放下的就是親愛的人,為我們割捨不了,生的人痛苦,往生的人,自己若想到這個身體腐化了,不只是和親愛的人別離,還有身體腐化,到底是要放在棺材裡面,荒郊野外這樣過?或者是一爐烈火,這樣燒了就完了?是不是堪得起這種的苦? 當然,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談死如談生,這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難免都有心態,這個心態的不捨,還有多少事情還沒有做啊,還有什麼人?還有多少人所掛念,這都難免。要怎麼辦?趕緊求無上菩提,一切有為法中,我們要再更精進,有為法,我們在付出,我們體會到人間苦,我們同體大悲,為苦難人付出,也為自己多造福業,讓我們的意識很清楚,沒有惡的雜念的習氣,培養我們時時啟發好念,啟發善念,讓我們的習慣,這個善種子,第六識中常常培養。對著外境不生心,看到外面的境界,聽到外面的聲音,我們應該要練出轉惡為善。在批評我們的,我們將這個惡聲,惡言、惡語,我們聽到了,到我們的意識來,將它轉一個平常心,我們心就沒有煩惱了,就是很平常。更有修養的,我們就對他生起一個憐憫心,你既然是這樣,我要更加關心你,我更要如何來度化你。這就是我們的六、七識,所要訓練的。 對外境,我們要如何來轉化,我們的心地、觀念,這我們要好好培養我們的習氣。六、七識若培養得好,煩惱去除,外面所造作的成果,無不都是粒粒,入我們的八識藏中,這個八識藏在我們的內心,願力,這個願力就這樣深耕下去,未來世再來人間,這粒種子已經完全改善的種子,再來播種,這就是我們「求無上菩提,必須正念心契深理」,我們這個心境要不斷警惕,不斷將我們的心意培養。我們若是要培養我們的心意,我們就是要「契深妙法」,要追求真理,無上菩提道我們要去追求,契這個深妙法的道理,我們要去追求深妙法的道理,我們必須要,「植諸善根正念力」。這善根,種子已經種下去了,我們就像園丁一樣,就像農夫一樣,園丁在顧這些草木,什麼樣的樹種,要如何培養它,雜草不要讓它生,什麼樣的草,價值的草留著,雜草要除。什麼花要讓它開得美麗,要怎麼剪枝等等,就如園丁。 我們在修行,顧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園丁,在顧我們心地這片景觀,這幾棵樹要如何種,要如何排?然後再來為它修修、剪剪,剪到讓它就像一隻鳳凰,剪到就像一條很活的龍,龍、鳳,也是可以用樹開始種,用心來培養,用那支剪刀,這樣一枝一葉慢慢剪,剪成了造型的景觀,這都是要用心。這種「植諸善根」那個根要把它顧好,根若顧好,每棵樹都活得很好,修剪起來型很美,這都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要我們平時的正念,我們要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力等等。這用心啊! 根要顧得深,我們的覺道才能夠堅固,這條菩提道我們把它造得寬,也將它鋪平,這條路就是菩薩道。「六度萬行」,在這條道路,來來回回,生生世世,這樣叫做「覺道」。深心,這個念很深、很深,在我們的心地,意識之中,八識田中,生生世世,我們就不容易受根、塵、境,將我們混亂掉,生生世世,這條正覺道來回。 不是像我們凡夫,這一輩子發心,但是根扎得不牢,種子沒有撒好,今生此世善惡雜揉。我們的心地有善的種子,心地有雜草很多,我們這一輩子沒有耕好,我們下輩子再來也是善惡,有善的因緣,惡的因緣更多,這樣不斷在複製,就又迷失掉了。 所以我們必定要自我鋪覺道,所以我們要,心要深心,根要深,覺道才會開闊,才會平坦,這叫做「深心」。還有,深心就是「正法心」,能夠生出了深信,我們若有這個法,很深的信賴,生生世世就是這樣,正法我們在身體力行。生生世世,再來生,「又復樂修一切善」;再來生,我們一樣又很歡喜去修,修菩提道,無上菩提道,一切善,這就是「菩提信心深」,所以要用心去體會。每一回,開始講的這段,都是我們日常要修的行。 勤精進身口意行 於諸法作無義理 及無饒益之言者 皆為不應說而說 啟爭端辯論曲直 即為戲論無益事 嬉論法均屬語業 我們要勤精進,在身、口、意的行為,而且諸法所造作的,不要去造作無意義的事情,因為人生時間有限,那個不重要的事情,在那個地方忙忙碌碌,這實在是辛苦。我們要做的,是真正平時,我們應該對生活很扎實,對人類真實利益,我們不要去做那種,時間空過,浪費時間,那都沒有用,所以於諸法所作無義理,我們不要。我們的身、口、意要顧好,也要記得,無饒益的言語,我們也不要說,這都是不應說的話,我們就不要和人在那個地方,說沒有用的話,要說的,就是要說句句勸善,事事導正,不要空過時間,做沒有用的事情,說沒有用的話。 「啟爭端辯論曲直」,我們也不用在那裡,和人論長說短。我們前面有說過了,口業要修,我們若愛和人說那些,沒有用,沒有利益的話,這就很容易惹是非,啟爭端,辯論,彎彎曲曲,或者是曲直,話直說曲,這都沒有用,沒有饒益的言語,我們就不必去說,這就是「戲論無益事」。 「嬉論法均屬語業」,我們前面警惕過我們,除了身業所造作,還有這個口業,開口動舌,我們盡量要把握時間,人生寶貴,人生苦短,我們所要做的,要做有利益的事情,要說的,要說有益,有益於人,能夠教導人的事情,所以我們在身、口,我們就要很謹慎。當然,這就是在我們的心境中,要好好預防,不要偏差方向,要用心哦! 前面的經文:「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語其人言 汝等去道甚遠 終不能得一切種智 所以者何 汝是放逸之人 於道懈怠故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剛才說過了,身體不要做沒有用的事情,說沒有用的話,我們若只是在那裡空過時日,論短說長,像這樣造口業,這都沒有用。我們要趕緊啟發大心,行大乘法,向前前進,在前進的人已經走得那麼遠了,我們還停滯在這個地方,人我是非,身、口在造業,這麼多粗重的惡業,還在我們的行為中,這就是「去道甚遠」,或者是獨善其身,精進的人向前走,而獨善其身的人,還在那裡考慮,我要顧我自己就好,我若再走出去會危險嗎?我要去救人,會被人拖走嗎?考慮太多了,既然是一條路,向前前進,就是精進的道路,安全的路,何必在那裡考慮呢?若是在那裡考慮,精進的人向前,考慮的人已經脫離了,那個精進的隊伍很遠了,這叫做懈怠。 這種懈怠的人,在那個地方,心放縱,或者是躊躇不前,這都是叫做懈怠的人。我們尤其是要很謹慎,我們修行不要戲論法,所以,經文前面這樣說,「又亦不應戲論諸法」。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 有所諍競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連法,我們也不能「加減說」,既然我們說法,我們就要身體力行,體會了道理,用道理來應證了法,我們應該再更認真,不要在那裡討論,在論的文章寫很多,但是對我們前進行為,還是停滯在那裡,那就是很可惜,所以我們要用心,要精進,時間苦短,所以我們要勤精進。 接下來這段經文:「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當於一切眾生 起大悲想 於諸如來起慈父想 於諸菩薩起大師想 於十方諸大菩薩 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所要教我們的就是心,我們要認清楚我們的心,「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常常對大家說過了,我們要認識我們的心,與佛,與芸芸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惟佛悟得真諦 證如來法 是以同體大悲心 於佛之智海中 任運自然無礙 我們與佛真的那麼近嗎?與眾生也是一樣參雜在一起,為什麼佛的覺悟,菩薩的精進,而我們還在凡夫地呢?我們要好好用心。因為佛陀,惟佛已經覺悟真諦,證如來法。因為他精進,他在累劫,塵點劫前就開始了,深心耕耘這個心地。剛才前面已經說過,他求無上菩提,他的心地是這樣累生世,這是我們要學的地方,我們要學佛的心,所以念佛心為己心,佛是如何發心?佛是如何精進?他用多長多久的時間,方向沒有偏差這樣走過來。 而我們呢?是不是也要勤精進,學佛心;無上道我們要求。所以,「是以同體大悲」,佛陀的心已經從個人的修行,已經修到與眾生同一體,而我們凡夫,你是你,我是我,你在說你怎麼樣,我感覺不到,就是因為感覺不到,才會都在身邊說風涼話。我們沒有同體大悲,醫生視病如親,視病如己,就像那個病人就是像自己,他就很用心去體會,了解要如何治他的病。護士也是一樣,佛與菩薩也是一樣,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所以佛陀他的覺悟,除了他已經體會到真理,這個真理已經會入了眾生,眾生的煩惱,煩惱無明的苦難,要如何去為他轉煩惱為覺道,這就是佛陀要來人間,來人間一大事,開、示、悟、入眾生,佛的知見,這就是同體大悲心,這叫做佛心。 「於佛之智海中,任運自然無礙」,佛陀大悲心,已經與眾生同體大悲,天地宇宙同一體,所以智慧像海,不只是像海,像虛空,這樣任運自然。不論多大艘的船,小艘的船,就都能夠在海上自然駕駛,去行運,不論是往東西南北,都可以運任,「任運自然無礙」。智慧那麼寬,所以,「皈依法,智慧如海」,因為他深入經藏,所以智慧如海。若皈依佛,就是體解大道,如虛空,遍法界,一切無礙,這就是佛心,佛的智慧。所以,「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這是佛的覺悟,佛的心量已經與天體合一,與眾生同為一體。 當於一切眾生 起大悲想: 若菩薩 始自一乘菩提道 發大悲想 然尚未經力行 未能證得此境 是故教令一切眾生 起同體大悲之想 所以「若菩薩,始自一乘菩提道,發大悲想」,這就是菩薩要學佛,因為他已經一實乘心,啟發起來,就是一心學佛。這菩薩他開始就是所學的是,「一乘菩提道」,就是一乘無二乘,開始發初心,就是行大乘法,這菩提道,對眾生起大悲想,不忍眾生受苦難。 看看,人間菩薩跨國救災,若在我們的身邊,周圍近處的地方,不忍心任何貧窮苦難,或者是孤老、疾病,就是時時長期照顧著,這就是菩薩;遠近不分,親疏不離,就是這樣在照顧,這就是「發大悲想」。但是,菩薩就是這樣在進行中,有的初發心,他就是還沒有去身體力行,道理,知道,知道,我了解,我也發心了,我的方向就是要行菩薩道。但是,我還沒有真正腳踏實地去深入,我是初發心而已,因為還未力行,所以「未能證得此境」,還沒有去證到,這個大菩提道的境界,但是發心已定了,是還沒有身體力行,或者在力行的過程中,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還沒有證,所以還未成佛,現在是在發心的階段;或者是開始起步,在行菩薩道的過程,「六度萬行」中在進行,還沒有到達功圓果滿成佛的境界,還沒有。所以「是故教令一切眾生,起同體大悲之想」,我們既然發心了,佛陀還是再鼓勵我們,再精進,既發心了,不要停滯在這個地方,既是發心修行,不要修小乘行,要趕緊發大心,向前精進,這是佛陀講說《法華經》最重要的。既已經發心修行,就要發大菩提心。所以,「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教導我們,我們要怎麼樣來敬重佛。 於諸如來 起慈父想: 如來能施教 與眾生樂 如慈父之於子 是謂如來 起慈父想 佛就像慈父一樣,在施教給眾生,希望眾生能夠得到快樂,就像父親,親生的孩子是如何在疼惜,如何盼望他的孩子,能夠成器,能夠成就。這就像親父子,父親盼望孩子的心。佛陀盼望菩薩能夠在佛法中,得到快樂,能夠於法付出無所求,又是輕安自在,教導眾生正法的作為,有為法,正法去身體力行,還要教導眾生,身體力行之後,我們要「無為法」,收回我們的清淨無染著的心。這個無為法,快樂,輕安,自在,無掛礙,這都是如來教導眾生,很大的目標。而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分有為法,教導我們正方向去造作,但是要教導我們,趕緊收回我們的心,完成了,我們將心收回來,輕安自在,無為法,希望大家能夠去體會這個法,我們才能夠真正是安樂行。所以就像父親在護子一樣,「於如來起慈父想」,我們對佛,就是要像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還要,於菩薩我們要起大師想。 於諸菩薩 起大師想: 菩薩以般若行為主 般若行為學佛之師 故令於諸菩薩 起大師想 菩薩他已經覺悟到了,他發心了,開始在身體力行了,他不只是去救拔眾生,有形的苦難,也要教導我們,去除心靈煩惱的苦,所以,這樣的師長,我們也要起那分敬意。菩薩,不只是說對我們的老師才起敬意,就是一切身體力行的菩薩,我們都要起敬意,因為他的身的行為,是我們的典範,他口所說的語言,是我們應該要接受的善知識,所以這些菩薩,人間菩薩都是我們的老師。 所以,「菩薩以般若行為主」,就是以智慧行為主。「般若行為學佛之師」,在學佛的人就是用智慧的行為,智慧行為的人就是以佛為師,所以,「故令於諸菩薩,起大師想」,對這些菩薩,我們要相信他們,他們這樣的行為,他們這樣所說的、分享的,我們都要接受,因為他們是善知識,因為他們是老師,教我們怎麼走路,怎麼修行的人。 作大師想: 菩薩之道 皆是我之大師 娑婆無非是 成道之法 文殊成我大智 普賢成我大行 觀音成我大慈 地藏成我大願 所以做大師想,就是「菩薩之道」,在行菩薩道的人,全都是我們的大師,是我們很好的善知識。我們過去我們也有說過。所以,「娑婆無非是成道之法」,我們要成佛一定要在人間,人間娑婆世界苦樂雜揉,在這個世間裡有很多煩惱事,但是有很多人間菩薩道,可讓我們走,這娑婆世界就是成道之法。「煩惱即菩提」,若沒有世間這樣的煩惱,我們哪有什麼,「迷」和「覺」的分別呢?就是有迷,我們要求法來覺悟,這娑婆世界,就是我們成道的道場,我們修行的道場。 所以,「娑婆無非是成道之法」,因為它是我們的道場,我們修行的法,都是在娑婆所得到的,我們看到了,我們感受到了,我們才能夠學到,聞、思、修,才能夠成就戒、定、慧,這無漏法,都是在娑婆世界這樣得來的。「文殊成我大智」,有人間的佛法,文殊菩薩已經是成佛再來人間,他在《法華經》裡面與佛陀,這樣配合佛陀,來成就《法華經》哦!佛陀講說《法華經》,現在有〈安樂行品〉,也是文殊菩薩請佛陀來講說,要如何避離開惡世,要來持經說法,傳承佛法,要如何避離惡世,能夠讓我們安樂來弘揚佛法,這是文殊菩薩,請求佛陀說更清楚一點,讓大家適合根機,能夠接受,應該我們還記得這段文。所以我們要感恩文殊菩薩,成就我們的大智,因為文殊是智慧,菩薩智慧的代表者,所以「文殊成我大智」。「普賢成我大行」,因為普賢在《法華經》的系統裡,「法華三部」經中,他最後也是要如何來教導我們,身體力行,所以「普賢成我大行」。 「觀音成我大慈」,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心中,人人心中有觀音,需要的時候就叫「觀音」,所以觀世音菩薩,成就我們的大悲,啟發我們就像觀世音菩薩,普聞示現,這就是人間菩薩,要如何能夠在人間,普遍救度眾生,就像觀世音菩薩,示現在人人所需要的地方,去付出,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悲的精神,大慈的精神,大慈大悲觀世音。 「地藏成我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勇猛,不畏懼人間苦,不畏懼地獄苦,他來回在地獄最苦難的地方,人間地獄也有地藏菩薩,所以這全都是我們的典範,所以這全都是大師。其實,我們人人在學,智、行、慈、願,無不都是向菩薩在學習,所以我們要用心,以菩薩為大師。人間的菩薩,大家都是我們的大師,只要他身體力行,好的典範無不都是文殊,無不都是普賢,無不都是觀音、地藏,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尊敬每一個人。「捨悲智願行,孰能與我轉邪之益乎?」 捨悲智願行 孰能與我 轉邪之益乎 當深心恭敬 集群賢之法 成就我一切智 非師而何能 成我願行 我們迷!過去的迷心,迷信,因為我們要學佛菩薩的精神,我們若去除慈、悲、喜、捨,這些行為,這樣我們要如何能夠,轉那個邪見呢?我們迷信,就是來自於境界不寬闊,我們就是沒有走出去,沒有入人群中,沒有看到人間的迷茫,不了解人間的苦難,所以我們自己原地踏步,心不開,那就有邪,有迷,希望大家要把心門打開,走入人群才有辦法,才是利益我們自己菩提行。「當深心恭敬,集群賢之法」,來成就我們「一切智」,我們應該要用很深的心,開頭所說的,我們要深心,要好好把種子撒進去,好好耕耘我們的心地,我們的根要深,我們的信要深等等,我們才有辦法,群賢,所有的菩薩,我們尊重,我們開智慧。若不是這些群賢,菩薩,走在我們的面前,身體力行,若不是這些菩薩,我們哪有辦法,成就我們的願行呢?因為菩薩在走,我們看前面走,安全、有利益、歡喜,我們也跟著他走,跟著他利益眾生,利益之後,我們也心歡喜,有前面的人,我們就要用心去跟隨。「於十方諸佛,常應深心恭敬。」 於十方諸大菩薩 常應深心 恭敬禮拜: 於十方界諸大菩薩 不應淺見 應當深心恭敬禮拜 以敬師故 遂於十方菩薩 起身行之恭敬禮拜 所以我們,十方諸大菩薩我們都要很恭敬,這就是不應該用淺見,只是說:「佛法就是這樣,我知道了,我也看經文了,這樣我了解了。」,不要這樣而已,我們接觸了佛法,經文,它裡面含藏的,是很闊、很大,何況你只是看經文,你也不了解經文的含義,它的含義是很開闊,我們要很用心去了解。要了解經文,就是要看人怎麼做過來,不是憑空了解,是要實地,因為是「一實乘法」,記得,是「一實乘法」,是真實的,真實法,一條路,一條路,真實的路可讓我們走。所以,十方諸大菩薩,我們要用深心,我們要恭敬,因為我們不能說:「認識,認識,我認識他。」我們要認識他,文殊菩薩是什麼樣的菩薩,普賢又是修什麼行來?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樣的心形在人間?地藏菩薩是什麼樣的大願,我們要很了解,他們無不都是為天下眾生付出,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既然要學,我們就是要做,所以,「以敬師故,遂於十方菩薩,起身行之恭敬。」我們要身體力行,這叫做「行」的恭敬,學佛真的是要用心向前前進,不要停滯在原地踏步。日子是不留歇著,分秒這樣不斷地飛過去,我們的人生生命是無常的,是什麼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到底還多久都沒有人知道?好好把握,不要有戲論,不要空過時日,所以我們要深契妙法,必定是要好好的將我們的正念,建立起來,我們要好好的根鋪在覺道中,深心我們才有辦法體會,佛的正理、正法,腳踏出了菩提大直道,向前精進,不要放逸,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16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427 Q 1.如何思惟人世間是苦的? 2.對外境,我們要如何來轉化我們的心地、觀念? 3.「人生苦短,我們要做有利益的事情;要說有益於人的話。空過時日,論短說長,造口業,都沒有用」。以上,我是否策勵在心? 4.何謂「娑婆無非是成道之法」? 5.我們要用怎樣的心態來尊敬每一個人?
0 評論
![]()
![]()
20230531《靜思妙蓮華》勿惱三乘 令其疑悔 (第1426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念存五濁染疑,即貪瞋癡慢疑,以疑悔與惑念,法華經序品曰: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學聲聞四諦之者,求學緣覺十二緣者。 ⊙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求六度行菩薩道者,勿得輕妄惱亂、令生疑惑與掉悔之心,而生後悔。 ⊙「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語其人,比丘等四眾,尤以聲聞、緣覺等,修獨善行者說汝等所行,去離佛道甚遠。 ⊙一切種智:謂能運用諸佛一切道種智慧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是圓融大覺諸佛菩薩中道妙智。 ⊙去道甚遠:即離種智行之意,厭生死懶惰入眾化導,名懈怠。是二乘行人,去道甚遠。 ⊙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汝是放逸不守規戒,不勤修善法之人,不能於道勤精進故。 ⊙懷嫉妒、諂誑輕罵求人長短,正是輕惱他人之語。以上皆意地微細邪行,故應止之。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又亦不當於一切法強生戲論、違反真實法,於善法無益言論,而興諍競,顛倒分別名戲論諍競。 【證嚴上人開示】 念存五濁染疑,即貪瞋癡慢疑,以疑悔與惑念,法華經序品曰: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念存五濁染疑 即貪瞋癡慢疑 以疑悔與惑念 法華經序品曰: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也就是要我們用心,念,我們要心心念念,都要自我警覺。要知道,現在世間是五濁惡世,我們要提高警覺,戒慎虔誠,不要受到五濁惡世,來染著我們的心。我們明知人間,「苦、集、滅、道」,道理我們全都知道了,世間苦,苦是來自種種所造作的業力,會合起來讓我們有五濁,這五種的濁氣,那就是貪、瞋、癡、慢、疑。世間很多事情,儘管這樣講,我知道啦、知道啦,經聽那麼多了,感恩喔!師父這樣說,平常的時候,都記得師父這樣說。但是事情到了,在我們的身上,有關人、事、物,那個時候煩惱照常,疑惑照起,貪瞋癡還是念念不斷。 這種癡迷的念,聞法的人,對這個「貪」字能夠淡薄掉,但是「瞋」,要改真的有困難。儘管我們生氣了,生氣、不歡喜,法又聽進來,知道啦,但是要化掉這個生氣的態度,要把它化掉,那個過去無明起來,生氣的態度,不對了,趕緊要看如何能夠改過,向人表達,啊,懺悔。我剛才,或者是過去有這樣起了無明,這我不對,我改過來,承認這個不對就不簡單哦!改過來,趕緊改變態度,也是不容易,這就是我們人那個「慢」,慢的心,有這個慢性,我慢、驕慢、卑劣慢,我錯,我知道錯;但是叫我表達,我難啊,這就是我們無法改變的。 明明知道,每天在聽法,要如何讓心不要受染著,人家沒有看到的,不要受染著,實在困難;有看到的,外面的境界,能夠不受染著嗎?我們自己再看看,生活周圍的環境,我們有收整齊嗎?周圍的環境若收不整齊,內心人家看不到,雜念、習氣我們要如何去除呢?內外來呼應,看你的心是不是有去除,你的很雜的雜念嗎?你的雜染心有去除嗎?心有乾淨嗎?那就是要看你周圍的環境,有乾淨嗎?有整齊嗎?外面整齊,表示你的心也整齊了,用這樣來自我警惕,應該會比較容易。 所以,我們的心念,要常常自我警惕,這個五濁,貪、瞋、癡、慢、疑,這個染著有在我們的心嗎?我們的心有了染著,我們有除乾淨嗎?那就看我們生活周圍的環境哦。人有看到,人沒看到,總是我們自己有感覺到,有感覺到,趕緊收,收外面讓它整齊,修我們內心讓它乾淨,這我們才有辦法,所以請大家要用心體會。 這個「疑悔與惑念」,我們明明知道,我好像有錯呢!錯了,這個懷疑,我是對人有懷疑,我錯了,人明明是這樣,沒有惡意,我還在懷疑什麼呢?想要表達,做不到,這也是很辛苦。我們若沒有表達出來,疑悔還是永遠在,人和人的中間無法善解,解開人和人的心結。 別人也有一個悔恨,感覺,我怎麼說一句話就沒有惡意,怎麼會變這樣?我很後悔。誤解別人的人,明明了解他的心意,我的脾氣發出去就發出去了,想要再收回來,跟他說說一句:「不好意思,我誤解你了。」我說不出,這樣我也是有後悔。這個疑和悔,起於「惑」。就像塵土一樣,微塵,就這樣一直揚一直疊,我們沒有及時去將它除拭,沒有時時勤拂拭,沒有!所以我們的塵土就愈積愈厚。我們的鏡就愈朦,骯髒了,外面的境界愈不清楚,這都是很細小細小,一點點、一點點不斷累積來,其實,是這麼簡單,這麼微細,怎麼會變成了,我們的習氣這麼壞呢?所以變成了凡夫,和聖人的差距是這麼遠。 佛陀是大聖者,眾生是凡夫,這只差在這個地方。點滴累積,養成了我們的習氣,這個習氣給我們很多無明煩惱,造成了生生世世集起來的苦,苦啊!世間,看種種種種大型的災難,小型,微細的人我是非,惹成了禍端,無不都是這樣塵沙惑的累積,成為了疑、慢、癡、瞋、貪,這五項的事情,就這樣,這個根源累積,讓我們累生世就是這樣,惡濁的東西這一直囤積著。就像《法華經》,從〈序品〉就是這樣說,所以佛陀講說《法華經》,就是教菩薩法,自利利他,這兩項兼行,自利利他,這樣我們能夠一起,自己自修,同時也能夠領導人來修行,這就是佛陀要教育我們。他開頭,在「序品」裡就這樣說了,「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法華經》就是要去除了,三乘人,有疑悔的人,佛陀就要為他除斷,譬如聲聞、緣覺,聲聞、緣覺獨善其身,不願意再進一步,自利兼利他,這樣全都來平行,他做不到。感覺人生很多矛盾的苦,都是在人群中來染著,我若再投入人群,不小心我又再惹到是非,又再染到煩惱,我不要,我要獨善其身。這不對,佛陀開始就是要來為他們,破除獨善其身的觀念,希望他們兼利他,這兩項兼利,自己修行,同時也能夠帶給別人,一起來修行,利人、利己,這樣能夠平行,這就是《法華經》,所要教導這二乘的人。 若大乘呢?大乘法初發心的人,感覺一接觸到,聽到大乘法心生歡喜,這種能夠幫助人,啟發了我的心,我很期待我能夠去幫助人。看到人被幫助,解脫了他的困難,我佩服,我歡喜,我要做。但是,只是停在那個,我想要做。不過,原地踏步,在原地走不出去。有這樣的人,初發心的人,佛陀會鼓勵他,對,要去身體力行,自他兼利,這是修行,這是帶動人一起來修行,要有信心,不要疑問,向前前進。 這是佛陀,就像在〈化城喻品〉,告訴大家,再走去的路不困難,安全,不要懷疑;小乘的人,中乘的人,聲聞緣覺,安心啦!發大心的人,很好啊!要有信心,這樣走就對了。這是佛陀,《法華經》的〈序品〉,用心開始啟發三乘人,要為他除去了疑,或者是發心又後悔,他要再鞭策他們向前前進,不要停,既發心,就要身體力行,這就是佛陀的用意。 所以,菩薩,現在看到很多人間菩薩,初發心,這初發心就很精進。這次應該在佛誕節的時候,你看,多少人啊。2017年的五月十四日,這一天就是五月第二個星期日。這一天,已經,十幾年來已經定下來的佛誕節,這天就是多少在這一天的浴佛,從花蓮開始。花蓮,一大早,還有和花蓮同一個時間,這樣舉行,在臺中、高雄、有清水、花蓮,這樣四個地方同時舉行。還有,馬來西亞、還有新加坡,還有菲律賓獨魯萬、奧莫克,也是在早上同時舉行,只是這樣的時間內,超過十多萬人,這是同一個時間。 也知道說在這個早上是這樣,還有晚上呢?還有菲律賓的馬利僅那市,還有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合起來也將近五萬多人。 總而言之,佛誕節,只是在一天之中,國際間幾十個國家,也是同樣在這一天,五月第二個星期日,不管他們的時間是白天、晚上,他們也是在舉行,啟發了人人,提醒大家這一天,是人間大覺者──佛陀誕生人間,來開導眾生,正確、光明的方向。這就是大家能夠體會、了解了,大覺聖人,佛陀誕生人間。 要知道,要成就,在這個時候多少人投入呢?光是在臺北,我所知道的,志工菩薩這樣整整半個月,每天每天都為了這件事情,場地要整理,東西要準備,超過四千多人,這菩薩用心,是人數,不是人次哦!超過四千多人,真的是大家很發心。甚至這些菩薩,看到這麼整齊的畫面,他們就說,很歡喜啦!看成就到大家這麼莊嚴的畫面,就像我自己在裡面在浴佛一樣。缺少東西,我趕緊東西搬來,我也像在繞佛、在繞法一樣。是啊!這個心,他們比浴佛的人更早,不管是鐘鼓隊也是這樣,練多久了,這功夫在自己的心。 更感動的,四、五百位法師齊聚一堂,那整齊莊嚴,帶動了佛教徒,畫面全都起動起來了,那種祥和、很祥和,那分的真誠,真誠的心啟動了一股的善念,祥和的祥氣這樣升高起來,畫面是多美呢。真、善、美,四眾弟子聚集一堂,那種撼動人心,真的是要感恩。不是浴佛的時間到,整齊排好,這樣就好了。那個過去在練的,練習的過程,布置的過程,東西集合的過程,這都真功夫,這全都是要成就一個法華會,靈山會,具足的法、僧,共聚一處,人人心中的佛,這個萬佛共聚,相,形相的僧,法師,僧眾也都集合了。人人心中有佛,佛佛具足了,僧相湧現了,佛教徒虔誠,也具足了,全都大家這樣湧現出來,全省合起來近千位的法師。 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也有法師呢,這就是真正很感動,佛法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去除了種種的污染,開始有形的相,那個清淨無染的形相,在這個時候已經展現出來,莊嚴的道場,浴佛的虔誠,已經展現出來了。 很期待在這個三節合一,是佛誕節、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這這麼有大意義的日子,在佛法中這個時候展現,真正是很感恩喔! 所以,「三乘人」,大家都知道,現在共同一念佛心,都浮現出來了,啟發人人的道心,啟發人人大愛無私這念心,這已經開始啟動了。很感恩這所有的一切,說不完,道場都是很莊嚴。 經文,前面的經文我們再複習:「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又 文殊師利 菩薩摩訶薩 於後末世 法欲滅時 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 求其長短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我們就要回顧,前面所說釋迦牟尼佛,也再說文殊菩薩,大菩薩,尤其是未來的菩薩,在佛滅度之後。末法的時候,末法就是法將要入滅的時候,若有人發心,發大心,願意受持、讀誦這部經典的人,尤其是這樣的法師,就是要心無嫉妒,那就是要打開心胸。沒有貪、瞋、癡、慢、疑,這些無明煩惱都要去除,自然心中就沒有嫉妒,或者是諂誑之心,不會嫉妒別人。我們要成就別人,看人做好事,我們要隨喜功德;不只是隨喜功德,我們也要鼓勵人人參加,好的事情大家要來共襄盛舉,大家要一起投入。 而且講話要時時要說真實語,不要為了要表達我們自己很行,我們自己很有才華,我修行的功課多好,不要這樣哦!因為若有這樣的心態,那個我慢、癡,癡念、我慢的心就會浮動起來,這樣就有諂誑之心,不要有,我們要注意哦!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不要罵人,不只是不要嫉妒,也不要狂妄,我們也不要這樣驕慢,或者是嫉妒,不可;又不能罵人,還要,不要去問人的長短,這就是我們講過的。 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 若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求聲聞者 求辟支佛者 求菩薩道者 無得惱之 令其疑悔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我們看很簡單、了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這就是求學佛法的四眾。包括了,還有緣覺、還有聲聞,他也是四眾在內。那就是學小乘者,獨善其身的人,除了在家的人,優婆塞、優婆夷,還有比丘、比丘尼,聲聞、緣覺。 若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求聲聞者 求辟支佛者: 求學聲聞四諦之者 求學緣覺十二緣者 就像這樣,不要只是要獨善其身,我們應該所修的是要求菩薩道,若能夠「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不可人家在求菩薩道、在行布施,我們做不到,那麼就算了。但是我們做不到,又去誹謗人家,說,他這樣做違背因果,眾生本來帶業來,他是怎麼違背因果去幫助他,解脫了他的苦。有人就是這樣會來批評。 求菩薩道者 無得惱之 令其疑悔: 求六度行菩薩道者 勿得輕妄惱亂 令生疑惑 與掉悔之心 而生後悔 過去就曾有這樣過,這是同樣在信佛的人,但是一段時間就會說,你們修福沒有修慧,眾生本來就是來受業,你們違背因果去翻轉他的人生,你們不對!有人這樣說,一段時間這個風氣也很盛。可是幸好,幸好那種願意付出,付出無所求還很歡喜心,他的心並沒有受到人家怎麼說,影響他的心,只是提出來唸一下而且,卻是做,還是繼續做下去。 所以,菩薩道就是這樣走過來,我們不要,不要人家在行菩薩道,我們去惱亂人,讓人的心有生起疑悔,不可有這樣的心態。人若在求菩薩道,我們要讚歎他、我們要幫助他,這種求六度行菩薩道的人,我們絕對要擁護,不要惱亂他;也不要這樣輕易沒有根據的話,就拿出來對他說,這樣會影響人的道心,我們要很自我警惕。所以說「求六度行菩薩道者,勿得輕妄惱亂,令生疑惑」。你若這樣跟他說:「你違背因果,你去救濟,就是違背因果。」這個話,我們這樣說出,會讓他起疑惑,修行的人誰敢修行呢?所以我們要好好讚歎人、支持人,不要說,你去救濟,你就要墮因果。 就像在史瓦濟蘭,有一位王族,這位王族,他們的酋長,他發心要捐一塊土地,他是國王的族裡面的一位,他願意捐一塊土地給慈濟,卻是他們的族內的人,就這樣跟他說:「你捐這塊土地給佛教,那我們是基督教徒,你怎麼可以捐這塊土地,給佛教呢?你若捐土地給佛教,你會墮地獄。」他聽到了,心起了疑惑、疑悔。「我說出去了,要怎麼辦呢?」幸好有一位牧師,他也已經見習、培訓了,也已經對慈濟很了解,二三年的時間,都參加慈濟的活動,回來在臺中受證。受證完回去了,聽到這位酋長來跟他說:「我說要捐的土地,我現在很後悔。」「你為何後悔呢?」「就是有人這樣說,我若是捐這塊土地,我會墮地獄。」這位牧師就說:「捐土地給慈濟,你若會墮地獄,我陪你去地獄。沒有這個道理啦,慈濟的道理我已經很清楚了,佛法是這樣、這樣。」他就又跟他說佛法,牧師說佛法,這是很正確哦!這叫做博愛,大愛,正信。 天主有天主他教育投緣的眾生,他的環境,他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教育人人向正確的路,這是博愛。佛教有佛教的環境,同樣要引導人走入正道去,正確的宗教要互相讚歎、互相會合。就像我們慈濟的起源,也是三位修女來和我座談,來啟動。現在呢?不管是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是修女辦的教育,我們同樣也是去為他們支援,去為他們復建。 這就是宗教開啟了開闊的心胸,互相讚歎,所以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心胸,不要增加人有這個疑惑。正法在人間,才有辦法淨化人心,才有辦法天下無災,社會祥和,才是真正人間的福。所以我們要彼此讚歎,互相勉勵,不要去造成人的疑惑,所以要用心哦!不要讓人有後悔的心。 再接下來:「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語其人言 汝等去道甚遠 終不能得一切種智 所以者何 汝是放逸之人 於道懈怠故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就是又再這樣告訴他,向那個要修正法的人這樣說,你這樣做不對,輕易就說人做好事不對,這是錯誤。所以,我們要很謹慎,不要對人這樣講。這個「其人」,那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聲聞、緣覺這些人,向他們所說的。 語其人言 汝等去道甚遠: 語其人 比丘等四眾 尤以聲聞、緣覺等 修獨善行者 說汝等所行 去離佛道甚遠 我們修行不要去誹謗人家,「你這樣做不對」。不要毀謗人,不要輕易就讓人心不安定,所以我們就要好好用心。所以「終不能得一切種智」,就無法得到如來的智。「一切種智」,就是能夠運用這個法,「運用諸佛一切道種智慧」。 一切種智: 謂能運用諸佛 一切道種智慧法 發起眾生一切善種 是名道種智 即是圓融大覺 諸佛菩薩中道妙智 佛陀的教法,就是世出世間的道理,一切種種,一切種種的法,我們應該要懂得聽進去,要能夠運用這個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我們要運用佛的教法,我們要來啟動眾生,一切善的種子。眾生各有因緣,我們要利用這個因緣,啟動眾生善的種子。 有的人一直去供應給人,只是搬東西,接給人,讓人能夠拿到需要人的手裡,這樣在搬東西,他也搬得很歡喜,同樣法喜充滿。把東西接到需要的人的手中去,他也是法喜充滿。這是有種種不一樣,能夠啟動他的善根,這叫做「一切善種」。不管你做什麼,成就了這場圓滿的善法,那就是叫做「功德」。這就是善的種子,「是名道種智」。 這一條路,我們這樣走過的路步步踏實,所走的風光我們清楚,這就是運用世出世法,腳踏實地走過的路,叫做「道種智」和「一切種智」,這就是「圓融大覺」,「諸佛菩薩中道妙智」,叫做一切種智,也是道種智,也是一切智,三智合一,叫做「圓融大覺,諸佛菩薩中道妙智」,要用心哦。 「去道甚遠」,就是剛才說過了,離開了這個種智,這個善根,這條路我們沒有積極去走,善根種子就無法接觸到,所以一直停滯在厭生死。就是不敢去接觸這個善法,能夠利益他人的法,我們都不敢去接觸。所以只是在那個原地,怕來生來世,生生世世在人群中,只是這樣怕,怕又染到污染,所以他「厭生死」。那就是「懶惰」,很懶,很懶惰,不願意入群眾去化度眾生,怕又再來輪迴,所以他不願意入人眾,去化度眾生,這叫「去道甚遠」,這叫做「懈怠」。 去道甚遠: 即離種智行之意 厭生死 懶惰入眾化導 名懈怠 是二乘行人 去道甚遠 這「是二乘行人」,二乘行者,他停滯在那個地方,這樣,人家精進的人向前前進,你停著的人只是站在那裡,還是無法到佛的境界去。所以「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你是放逸的人,在這個道業不要趕緊精進。所以這種放縱,不守規戒。 汝是放逸之人 於道懈怠故: 汝是放逸不守規戒 不勤修善法之人 不能於道勤精進故 那我們的大乘行戒,就是要行六度行。在六度行,修行的過程沒有超越規戒,這條路是很正確的道路,或者是行大乘法,沒有守規戒,這樣也是違背。所以,我們修大乘法,還要守規戒,不可沒有殷勤修行,我們一定要殷勤修行。要殷勤修行,也要守規戒,這兩項平行,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兩項平修。所以「不勤修善法之人,不能於道勤精進」,無法走在這條路很殷勤去精進,若是懷那個嫉妒、諂誑、輕罵,求人的長短。 懷嫉妒、諂誑 輕罵、求人長短: 正是輕惱他人之語 以上皆意地 微細邪行 故應止之 我們前文說過了,這就是惱害他人,這也就是我們只想,我要做,我要讓人知道。但是我嫉妒別人去做,你不要做,只有我來做,這樣你們都不要能幹,我能幹就好;我就要壓,壓著別人我才能浮頭,真的是這樣嗎?浮頭,要大家浮起來,要做大家做,這樣我們團體才會美啊! 看看,莊嚴的浴佛,看看整齊的環境,就是因為人多,大家和齊,我們才能這麼莊嚴的場面,所以不要懷嫉妒,別人做好事,成就好事,不要去嫉妒。也不要諂誑,不要只是浮現自己,這是大家共同會合的,所以我們不要去輕惱他人。要好好用心,微細的邪行,我們就不要去做到,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 有所諍競 不應該戲論諸法,也不要有諍競,所以不要去說一些沒有用的話,不利益人的話,這都不要說、也不要做。若這樣,那就是戲論,也是違背實法,這於善法沒有利益,所以不要。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 有所諍競: 又亦不當於一切法 強生戲論 違反真實法 於善法無益言論 而興諍競 顛倒分別 名戲論諍競 這樣我們全都修行,講好話,利益他人,帶動人做好事,這樣才是正確,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時間是這麼短暫一直過,法是這麼多,我們要修,世間事是這麼多,我們要做,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15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426 Q 1.「念存五濁染疑」,是哪五濁? 2.聞法的人,對這個「貪」字能夠淡薄掉,但是對「瞋」,要化掉這個生氣的態度,向人表達懺悔,改變態度,也是不容易。針對這不容易,我是否願意努力修改? 3.知道錯,但是不願意承認,不願表達懺悔,這就是有「慢」的心。檢視自己是否有有這個慢性,我慢、驕慢、卑劣慢? 4.當我們在行菩薩道時,若有人批評:「眾生本來帶業來,幫助他,是違背因果,不對」。我們應該怎麼辦? 5.關於「啟起眾生一切善種」,我們應如何思惟? 6.何謂「去道甚遠」? 7.如果只想:我要做,我要讓人知道。但是我嫉妒別人去做,只有我來做,我能幹就好。這樣對嗎? ![]()
![]()
20230530《靜思妙蓮華》勿懷憎嫉 修意安樂 (第1425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菩薩常以諸法惠施,無所吝惜,堅守護持;遇諸苦難,忍受無悔;諸正法行,精進無怠;安住寂靜,心不散亂;以正智慧,照了諸法;是為善修菩提有情法。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受持、讀誦斯經典者:信受、憶持、明讀、背誦,此法華者。如<勸持品>說。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不懷憎嫉,無得動輒嫉妒。諂佞虛誑、不善之心。 ⊙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諂佞矯現有德,詭詐為性。嫉妒違慈悲之心,諂誑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若智慧被障,將何上求佛道?若慈悲有妨,將何下化眾生?菩薩修意安樂行者,須戒之。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不輕罵。亦莫輕觸及以罵詈習學聖道之者,推求伺覓他人長短。 ⊙此釋離惡。一、離嫉妒,二、離諂曲,三、離誑詐,四、離求人長短。 ⊙而求人長短之意業,亦為惡身語業之先導。若隱存是意以對於受持是經者。則必妨害行者之精進與佛法之流通,不能利他而又害之,安能成自利之功德乎!故菩薩深戒之。 【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常以諸法惠施,無所吝惜,堅守護持;遇諸苦難,忍受無悔;諸正法行,精進無怠;安住寂靜,心不散亂;以正智慧,照了諸法;是為善修菩提有情法。 菩薩常以諸法惠施 無所吝惜 堅守護持 遇諸苦難 忍受無悔 諸正法行 精進無怠 安住寂靜 心不散亂 以正智慧 照了諸法 是為善修 菩提有情法 用心,多體會、多了解,《法華經》,乃是佛陀為教菩薩法而說,希望人人對菩薩道有所深入,不只是心會意解,也要再身體力行。教我們怎麼樣堅定信心,教我們要面對人間,不論有什麼樣種種困難,教我們怎麼樣來避離困難,如何來身體力行得安樂行?佛陀殷勤用心教育,我們豈能不精進?我們豈能不用心來接受呢?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用心。 「菩薩」,就是「常以諸法惠施」,所以稱為菩薩。就是已經接受佛法,體會、了解,願意付出,這叫做菩薩。他的付出,就是時常,不是短暫的,是長時間。所以,「諸法惠施」,用種種方法,來補充眾生有所不足。眾生的不足,有心靈的不足,因為凡夫,所知道的範圍很窄、很少,而且所知道的,就是物質、貪欲等等,欲門打開,昏天暗地,有很多的道理他不知道,法,佛法要怎麼入,更加不理解。菩薩就是設種種法來親近眾生,眾生有種種苦的缺陷,菩薩就用種種物質、方法,來補充他。 所以說,有形的物質、無形的心法,菩薩無不都是充分惠施。這是菩薩的心,不怕辛苦,長年累月,就是「無所吝惜」。「堅守護持」。堅定守護著眾生,堅定守護著佛法,這叫做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也已經無量劫前就發願了,「煩惱無量誓願斷」,自己斷煩惱,也知道眾生,苦來自煩惱,所以他也用法普施於眾生。自己怎麼求,怎麼得來的,現在眾生所需要,就用怎麼樣方法去補充給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心,沒有困難。既發弘誓願,他就沒困難,遇到種種的困難,總是要忍受,絕對無悔,無尤無悔,甘願付出。 就像說看到護士,大家都還很年輕,卻是他們所負擔的,就是要做,為病人處理他的病痛。人生,最不乾淨就是身體,所以佛陀就是這樣教育我們,要讓我們知道「觀身不淨」,身體是一個最不乾淨,讓我們了解不乾淨的源頭,從哪裡來,從這個身體。身體若是有病痛,生、老、病、死,這是根本的苦。不乾淨的身體,若是健康,自己處理,有病來了,自己沒辦法處理,那一病,就需要有發心的人,看護病人,來為他處理。有的,不只是身體裡面的不乾淨物,還有若是病,有的破皮了,什麼樣的疾病,皮膚爛了、身體臭了,這是不堪設想,那種的臭味,那種的爛,看到、聞到那個感覺,就是要有發心的人,發心立願,就是要做,為病人處理他的病痛,願意、甘願這樣去忍受,那個軀體的爛、臭、骯髒等等,要用悲心為他們處理,這就是發願。 醫生也是,面對著人體願意去處理。不論是醫王、護理,都是一樣,那分的愛心沒有減退,這即使是遇到很大的疾病困難,他也要鍥而不捨,不惜困難。尤其現在的社會環境,付出,不只是無法得到,家屬、患者的體會,有時候……等等人心,人的心!病痛、疾苦已經苦了,加上他心理,缺少了回饋感恩,還有很多煩惱,「怎麼沒有幫我處理好?怎麼沒有很快?怎會讓我不滿足?」這種生理的病態,心理的病態。 大醫王如佛心,白衣大士如觀世音,鍥而不捨。這只是用這個小小的範圍,我們就知道,發心要做事情的人,會遇到的困難,直接在救苦救難,而眾生是不是懂得,直接感受、感恩,這樣表達出來呢?無悔,也是要堪忍,這就是要發菩薩心。 「誠心(誓)願度眾生」,要有誠懇的心,弘誓願,要解除眾生的疾苦,這就是菩薩,就是學佛者,無尤無悔。就像我們現在,菩薩在人間,佛誕節的時候,要讓大家了解,宇宙覺者出生人間,我們要恭敬的心來紀念這一天。所以,慈濟人全球就開始籌備,當然我們年年都看到,那分的虔誠,浴佛的莊嚴形態,展露出了虔誠的尊敬,而且我們也借這樣的機會,讓不認識的人,再更多人了解佛誕節。生在這個人間的多久以前,二千多年前的大覺者,他的故事開始慢慢傳,讓大家知道,讓大家知道佛教的慈悲,讓人人能夠接觸到。已經有很多國家,都很莊嚴的形態來浴佛。 就像緬甸,也一樣利用這個時間。本來都是在仰光,今年(2017年)再增加,也提早推向了鄉村裡去。去鄉村,要怎麼浴佛呢?鄉村哪有地方可浴佛?他們有心就有地方,去找。有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已經累積了八個村,這八個村都是捐米,每一個村,人家差不多是近百戶。這些近百戶的小農莊,家家戶戶都響應米撲滿,周圍有八個村,他們就去選擇在這個中央。這個地方比較開闊,但是這麼開闊,也是很簡陋,但是虔誠,就沒有簡陋。他們開始就去打掃,開始打掃起來,看看,「嗯!還不錯。」 一直到了要浴佛的前一天,那就開始,又再這樣一二十個人,一個小組就這樣進到鄉村去,分兩個小組,一個小組就是去打掃,慈青還有年輕人,他們就負責去那個地點去清掃,撿樹枝、掃樹葉、鋪土地,將它整理平坦。在那個地方整理之後,要怎麼來擺設,從外地來,簡陋的地方,要去哪裡找桌子呢?他們就去找,有很小的小學,那個鄉村的小學,他們找到了,就趕緊去借。那個鄉村,村小的小學,就去向他們借桌子,其實桌子都很簡陋,他們那裡,是暑假之時;桌子很骯髒,又是搖晃晃,因為很簡陋。但是這些慈青、這些年輕人,十幾個,他們就慢慢去搬,過溝渠很小心,這樣去將它搬過來。然後要將它放在原地上,布置的地方,放下去,桌腳都不穩,要怎麼辦?一張桌子和一張桌子合不起來,他們就用繩子,桌子和桌子中間就將它綁起來,綁好之後,就好好去清啊、擦啊。這個小組就在這裡,不斷在那個地方布置。 另外一小組陪著醫生,有三個醫生以及護士和慈濟人,他們就在農村裡,這樣一家一戶有病、有老的人,他們就是去居家關懷,也是去居家往診,很溫馨。去了之後,通知他們,「明天早上,明天就是要浴佛,佛誕了,在哪一個地方,我們一起來。」真正,大家都聽到了,宣導出去了,大家都聽到,好幾天前都知道了,因為志工來過幾次了,宣導過幾次了,全都知道了。所以這一回,用人這樣一家一戶去宣導,而且去義診,又另外一組在那裡在整理場地。會合起來的時候,看到土地都整理好,桌子也排起來了,周圍那個海報,用布寫的海報,周圍這樣用繩子圍起來,布置起來,很自然的美。樹下,廣場裡,在那個地方變成了一片綠地,就是樹林,看去就是周圍都有樹,中間一個很開闊、很乾淨的土地。周圍有很多簡陋的房子,看起來也是很自然的鄉村的風光。他們這樣整理好了,香花、草等等都將它擺設好,就是等待明天。 這些慈濟人,這場比較不同,其它的地方都是西裝、旗袍,但是他們從仰光來到鄉村,這都要騎摩托車,無法穿旗袍,他們就是穿「藍天白雲」,和志工背心,迷你袈裟,這樣這些就是菩薩,領導全村的人,明天早上開始,一大早就要來做,不能回去他們的家,因為騎摩托車,還要一段很長的路,幾個鐘頭,所以他們只好就這樣,在附近過夜,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過夜的,總是很簡陋的鄉村裡,四十幾位志工都會合起來。布置了之後,明天一早來,香花、水再擺上去,開始整齊了,陸陸續續一直靠過來,村民也集過來了四百多人,四百多人也不少!四十幾位的志工,帶動了四百多人,這樣來浴佛;是八個村,四百多人。 這個虔誠,他們也是用「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個音樂,這樣一直繞佛,後來就是浴佛,也是很整齊,實在是很感動人,這就是菩薩。這樣這樣一直在帶,浴佛了之後,很震撼的就是人人要來,都帶著他們的米撲滿,在那個地方,哇!一個一個撲滿倒在米袋裡。老人、小孩都在那裡,倒米倒得很歡喜,這些米,就是要救濟比他更困難的人,這種虔誠布施,自己很困難,他們也願意,「我有飯可吃,人人有飯吃」。菩薩,「我有法可修,人人有法可修」,所以「菩薩常以諸法惠施,無所吝惜,堅守護持;遇諸苦難,忍受無悔」,這不就是嗎?要去到那裡,不是坐車去,要騎摩托車幾個鐘頭,來回,他們到了那個地方無法回家,就要就地過夜,這樣他們也甘願忍受,令人很感動。 所以這就是,「諸正法行,精進無怠;安住寂靜,心不散亂」,這就是菩薩心靈的境界。「以正智慧,照了諸法」。正智慧,像這樣入鄉村去,一家一戶去宣導,一家一戶去呼喚,用了多久的時間誠懇去邀請,能夠這樣把他們帶得這樣,《無量義經》的經文,在那裡繞法,虔誠地浴佛,在那個地方米撲滿的布施,真的是長久以來這樣地付出,心寂靜,沒有散亂,不受外界所影響,這是正智慧。這個心智的光明,是「照了諸法」,心真的是發亮、發光了,這就是修善法,就是菩提有情法,這叫做「覺有情」,修菩薩道,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個法是我們能夠用的,用在日常生活中。看了是很感動,講到也很歡喜,他們做到完成,他們也法喜充滿。 來,用什麼心態?來看前面的經文:「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菩薩心就要常常很寂靜,所以自然心就沒有嫉恚,就沒有煩惱障礙我們了,甚至無憂愁,及罵詈者。因為我們的心很寂靜,我們所做的,就是這樣這麼平和的事情,所以我們就無怖畏,不怕有人會來欺負我們,我們就沒有去和人結怨,所以沒有讓人,將我們排斥、擯出,所以這就是我們安住一念心。我們的心,身、口,我們都安住了。所以,「智者如是」。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要如何讓法能夠普遍?大覺者的精神,人人落實在自己的心裡,這就是要去宣道教法。所以智者就是這樣,「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就是很歡喜。「如我上說」,佛陀在前面告訴我們,如何持經、如何安樂行,要如何做法師,這都是一品、一品,詳細教育過來。所以「其人功德」,若能夠照這樣修行過來,這個人的功德就很多了。這不是短暫修行的人,也是過去無始劫,已經聞法修行過的人,有這個很充分的因緣,所以這樣累積起來,這個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這是前面的經文。 下面接下來再說:「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又 文殊師利 菩薩摩訶薩 於後末世 法欲滅時 受持讀誦 斯經典者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陀再說,「文殊大菩薩啊!我若滅度後,末世之時,經過了正法、像法,一直到了末法這個時候,法就是一定將要滅掉了」。這就是人心不古,這個道理,在人心一直要消失掉了。若在這個時代,受持、讀誦這部經的人,那功德會很大。這就是佛陀開始又要告訴我們,提起我們的信心,要知道若有這樣的菩薩,大菩薩在末後,法將近要衰頹、將要滅掉的這個時候,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能夠信受,能夠憶念,常常記得,「我相信這部經,我聽了之後,我會常常回憶」,聽了沒有漏掉,聽了就記在心裡,銘刻在心版裡,這種記憶、受持,就是佛陀講說《法華經》,教菩薩法,接受這部經,就是要入人群去為眾生付出。不論是法,不論是物質,有形、無形都是要去利益眾生。這要記得,記在心版裡,要憶持、要讀誦、要很明朗的讀誦。 受持讀誦 斯經典者: 信受、憶持 明讀、背誦 此法華者 如<勸持品>說 說起了佛的教法,我們要很大方說,有的人讀經,就說:「我讀經,不要讓人家知道,因為我若讀經讓人知道,人家會說我落伍。我信佛教,也不要讓人家知道。」這樣是對不對?也是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對我們說,要「明讀、背誦」,要大大方方向大家說,我是誦持《法華經》,《法華經》教育我們行菩薩道,我們才有機會向人說菩薩法。所以要「明讀」,我們是很信受《法華經》、記憶《法華經》,我們明讀《法華經》,不只是明讀,我們還要背誦。我們大聲讀出來,不是這樣唸在嘴裡,讀經就是要大聲唸出來,也是叫做「明讀」。 因為除了我們自己讀,有人會聽得到;除了人聽得到,還有魑魅魍魎空間,你看不到的空間,天龍八部你也看不到。你應該大聲讀出來,用你虔誠大聲讀,這就是「明讀」。讀給人家聽,讀給天龍八部、魑魅魍魎聽,這叫做「明讀」。還要背誦,不是聽,還要記得,這叫做「記憶」。《法華經》,我們要這樣讀、這樣記憶、這樣相信、這樣背誦。「如<(勸)持品>所說」,我們前面說過,我們應該知道。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 求其長短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不要有懷嫉妒、諂誑之心,懷著這種憎嫉,「憎」就是對人排斥,憎恨人,沒有那分寬諒的心,就是看人不歡喜,這種的比我們厲害的,我們不懂得尊敬;比我們笨拙的,我們不懂要疼惜,排斥人家。像是這種叫做「憎嫉」。對比較愚鈍的人,我們排斥他;對比我們厲害的人,我們嫉妒他,這叫做「憎嫉」。 無懷嫉妒 諂誑之心: 不懷憎嫉 無得動輒嫉妒 諂佞虛誑 不善之心 「無得動輒嫉妒」,就是說我們不可,「無得」不可,不可動不動就要嫉妒人,動不動表態這種,對人這麼的嫉妒、懷恨的心,不可有。我們要見賢思齊,不可嫉妒;人家的成功,我們要讚歎他,隨喜功德,不要聽到、看到,動不動就起嫉妒心,不可。 所以,「諂佞虛誑、不善之心」,這都不可。「諂佞」那就是獻殷勤。我們也不必這樣,我們用我們的誠心對待人,不用特別這樣去諂媚人,不用了。最重要的,我們要真實,不要說虛妄的話,這種諂佞。「佞」就是說一些好聽話;心沒有那麼好,但是我就是要讓你歡喜,我就說一些好聽話。心沒有那麼好,內心在罵人,口頭上在讚歎人,這叫做「佞」,不對了,這我們不行。所以「虛誑」,我們說的都不實的話,都是在騙人的,「誑」就是騙人。我們用這樣諂媚人,心就沒有那麼好,嘴說得那麼好,不真實的話。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好心,對人就是比較平等一點。不足的人,我們要疼惜,我們為他補充;厲害的人,我們隨喜功德。若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就善。不能這樣,這種懷憎嫉,或者是嫉妒、諂佞、虛誑,這全都是叫做「不善(之)心」。這樣的人,就是「不耐他榮,妒忌為性」。 不耐他榮 妒忌為性 諂佞矯現有德 詭詐為性 嫉妒違慈悲之心 諂誑乖智慧之道 非自行之法 若智慧被障 將何上求佛道 若慈悲有妨 將何下化眾生 菩薩修意安樂行者 須戒之 人家在讚美別人,我們也是受不了,這樣何苦呢?人家在讚歎別人,和你有什麼關係呢?自己在那個地方,心不歡喜、在嫉妒。我們要自己想想看,我們有這樣嗎?聽到人家在讚美別人,我們自己心有沒有難過?若有,這叫做「妒忌性」。我們有這個缺點嗎?若有,我們趕緊改過來。我們要很用心。 尤其是「諂佞矯現有德」。我們光是與人,這樣與人說好話,要讓人家知道:我是很有德行,我會說很多,懂很多道理,說很多法讓你了解、讓你知道。這種在人的面前表現得這樣,好像你很殷勤,好像你懂很多,你對人,討人的歡喜,像這種要現出,「我厲害、我有修、我有德」,這都是「詭詐為性」,這是詐騙人的心。 我們雖然懂了幾句,也不必在那裡獻殷勤。我們不用去輕視人,也不必獻殷勤在那裡炫耀。其實你厲害多少呢?說得你很好,這都是「詭詐」。這也是不好,我們就要很警惕。所以,「嫉妒違慈悲(之)心」。有嫉妒人這種的心態,就是違背了我們的慈悲心。 諂誑的人,那就是「乖智慧之道」。「乖」就是違背,違背了智慧的道理。所以我們不要有這分嫉妒,或者是諂誑的心。這都不可。我們要好好修行,要用心。若是智慧被障礙了,讓諂誑、虛妄、嫉妒等等,這樣的缺點,我們自己若有這樣的缺點,這就是障礙我們自己的智慧。我們的智慧,若被這樣的缺點,將我們障礙了,這樣我們是要如何上求佛道呢?我們若是慈悲,有被那些缺點這樣妨礙了,「有妨」,妨礙了,就是要如何去下化眾生?我們說話不實,我們做事情都不是正確,虛妄不實在,你是要如何取得眾生的信賴呢? 所以我們都要真實心,我們要誠意的心,我們要正確的方向,我們要很實在,才有辦法來化度眾生。法門,我們才真正踏實能入。所以要好好用心,我們若是違背了我們的慈悲心,違背了我們的智慧,我們無法上求佛道,我們無法下化眾生。 所以,「菩薩修意安樂行者,須戒之」。我們這就要說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意要安樂下來。前面說過了身安樂行、還有口安樂行,還有我們心意,我們現在就是在說「意安樂行」。我們要去除了那些不應該有的,這些嫉妒、諂曲、虛妄,我們都不應該有,我們要去除,這就是「意安樂行」。 所以,「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 求其長短: 不輕罵 亦莫輕觸及以罵詈 習學聖道之者 推求伺覓他人長短 我們學法,我們要好好用心在正法,正法,我們要宣布出去。看看緬甸,為了要弘法,正法,他們就是這樣很踏實,一步一步走到鄉村裡去,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佛陀就是這一天在人間出現。佛陀所說的教法,是如何利益?看看鄉村的人,人家他們省每天的一把米,這樣他們也能夠救人。像這樣,菩薩道是這麼簡單,能夠行的,貧窮的人也能做富有的事情,是這麼簡單,能夠行,這叫做佛法入人群;微末的小小的法,也是大大的精神。這就是有辦法、做得到,不能虛妄,老老實實。所以,我們應該要老實做事情,不要有嫉妒、諂誑的心,也不要去罵別人。我們若有嫉妒心,自然我們就輕視別人;輕視別人,我們容易辱罵,罵別人。所以我們「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不要!不可去批評人,不要輕易接觸到就開始罵人,「罵詈,習學聖道之者」。我們千萬都不可以。 我們只是一直要去,看人家的缺點在哪裡,人家的優點我們都沒有看到。優點我們都將它去除,這缺點,我們就要去將它找出來。這種「伺覓他人長短」,光只是細膩的一直要去找出,他那個小點的過失,這樣一直想要去探人家的過失,這樣的也很不好,只是要去找人家的缺點,沒有要看人家的優點,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也不對。 所以,這段經文就是要告訴我們,要「離嫉妒」。 此釋離惡 一、離嫉妒 二、離諂曲 三、離誑詐 四、離求人長短 第二,就是要「離諂曲」。第三要「離誑詐」。這個「誑」,「誑」誑詐。第四要「離求人長短」。就是去找人家的缺失,大家這麼讚美你,我就是要來找你哪裡有缺點;去找人家的缺失,好來向大家說他沒有那麼好,其實他有這樣這樣…。這樣也是失德,不可。我們好好老實,修好我們自己的行,不要光是想要說別人的錯誤。這是我們修行要謹慎的地方。 而求人長短之意業 亦為惡身語業之 先導 若隱存是意 以對於受持是經者 則必妨害 行者之精進 與佛法之流通 不能利他而又害之 安能成自利之 功德乎 故菩薩深戒之 所以,「而求人長短之意業」。這也是我們的內心,起心動念的意業。「亦為惡身語業之先導」,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想要去找別人的錯誤,那種的缺點,這就是我們開始身體在行動,嘴就開始要去說,宣揚人家的過失,宣揚人家的缺點,像這樣就不對。所以,我們要好好,警惕我們的心念。所以身體的動作也是一念心,口會說出話來也是一念心,所以心要將它顧好。「若隱存是意,對於受持是經者」。若有這樣的意,用這樣意來對受持經的人,這就很不對了。尤其人家在受持經,大家在讚歎,我們也要讚美他才對,不要一直要去找他的缺點,這我們要警惕! 若這樣,就是「則必妨害行者(之)精進」。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意,有這種諂誑不實的心意,這種懷嫉妒的人,都要去論說人家的長短處,這樣,這絕對是妨害,妨害自己也妨害別人。這些精進全都有害;別人將要精進,你要中傷他,我們自己,先已經傷害我們自己的心態,再去中傷別人,所以我們應該要想清楚。所以,「與佛法之流通,不能利他而又害之」,還有害,別人也不能精進,我們自己也不能精進;別人在精進中,受你傷害,對他的人格有損,這一定的。你若說,人家就說:「那個人,我聽某某人說他不是那麼好,他說的話,我們真的要相信嗎?」若這樣,佛法就會在眾生、在人群中,就打折扣了。 我們應該互相相讚歎,就像現在浴佛的時間到了,佛教界大家共同一心,「僧讚僧,佛教興」,這就對了。這就是我們的形象,團體的美就是美在這樣。大家互相讚歎,彼此之間來勉勵,要不然,這有害。我們想要去傷害人的人,已經自己被傷害了;讓你傷害到的人,雖然一時間讓人失去信心,但是他慢慢會再恢復,但是失去信心的人,他自己也有損,所以三方面都是有害、有損。大家要再用更詳細的心想。 所以,我們哪有辦法自利,我們哪有辦法有功德呢?你傷害別人,你哪有功德呢?不是傷害別人你就有功德;你傷害別人,人家也看不起你,因為你自己沒有到這樣的程度,你修不夠,自然你的功德也沒有了。不要想:損害別人,就會顯現了我們的厲害,不可能。所以三方面都受傷,想要學法的人,信仰的對象被你傷害了,這樣那要信的人也打折扣。讓你傷害的對象,雖然一時,但是你自己本身,就已經自己內心已經受傷了。這全都是吃苦不討好,所以大家要很自我警惕。菩薩的深戒就是要這樣,要記得,我們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我們的內心有多少的缺點,我們要趕緊去體會,收攝回來,好好伸長了真正要向佛法前進,而且利益眾生,這樣的方向才是我們的目標。所以,連論人的長短都不行,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13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425 Q 1.「我有飯可吃,人人有飯吃」。菩薩,「我有法可修,人人有法可修」。上人提到米撲滿的布施,對您有何啟發? 2.佛陀跟文殊菩薩說,末法時代,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功德會很大。我們應該如何受持法華經? 3.何謂「明讀」?為什麼要「明讀」? 4.《法華經》,我們不但要聽要信,還「記憶」、「明讀」、「背誦」。我是否有朝向此目標努力? 5.我們不要有懷憎嫉、諂誑之心。何謂「憎嫉」?「諂誑」? 6.何謂「不耐他榮」?想想自己有這樣嗎? 7.何謂「詭詐為性」? 8.何謂「乖智慧之道」? 9.上人說:「我們好好老實修好我們自己的行,不要光是想要說別人的錯誤」。我是否奉為圭臬? ![]()
![]()
20230529《靜思妙蓮華》如是修行 口安樂行 (第1424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見諸有情離苦得安隱樂,了無憎嫉之意離瞋癡行。眾生若能安住捨離之心,則於一切有情冤親平等,無憎無愛此為慈平等行。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心無嫉恚:此頌行者能離諸無明惡。謂心既無嫉恚及諸惱障礙,心亦無憂愁。復不煩慮人之罵詈詛咒,又無怖畏加以刀杖等事,亦無怖畏受人擯棄驅出。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心中清淨如鏡湛寂止水,離諸煩惱,無有忌妒瞋恚,亦無諸惱,障礙之事。 ⊙亦無憂愁,及罵詈者:亦無一切憂愁煩慮,及以惡語罵詈之者。內無過惡,則外難不生。 ⊙又無怖畏、加刀杖等:又是慈忍之人,其心常安;既不惱他,則無怖畏刀杖等事之煩慮。 ⊙亦無擯出,安住忍故:亦無被人擯棄驅出眾外,而能住於大乘安樂行。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明諸有智者,內心具諸善法,故善修法行,若能如是,善能修攝於其道心成就。 ⊙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如是修行則能住於口安樂行,如上所說。其弘經人所獲功德,於千萬億無數劫中。 ⊙算數譬喻,說不能盡:以數算計,引事譬喻;說其功德,終不能盡。 【證嚴上人開示】 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見諸有情離苦得安隱樂,了無憎嫉之意離瞋癡行。眾生若能安住捨離之心,則於一切有情冤親平等,無憎無愛此為慈平等行。 眾生若能安住 歡喜之心 見諸有情離苦 得安隱樂 了無憎嫉之意 離瞋癡行 眾生若能安住 捨離之心 則於一切有情 冤親平等 無憎無愛 此為慈平等行 用心體會,「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這就是要說,我們行菩薩道的人,一個目的,就是期待眾生能夠安住,安住他的心,能夠看到人人安心歡喜,這就是我們行菩薩道者的心願。佛陀來人間不就是也為這樣,要安住人心,安住眾生心。佛為眾生說法,希望這個法,就是能夠綿綿不斷相傳。傳法者、行法者,那就是要為佛陀的精神理念,落實在人群。佛愛眾生如己子,菩薩也是學佛的心,同樣就像父母心,看眾生的安穩,就是諸佛菩薩的心向。所以,我們要知道,眾生歡喜,佛就歡喜;眾生心安,菩薩也心安哦!所以,「見諸有情離苦,得安隱樂」。這也是諸佛菩薩所要努力,希望眾生不只是心安,尤其是要離苦,安,還要再離苦。離苦得樂,不是只安心就好了,還能夠讓他得到快樂。這個樂,那就是要穩,要穩,安穩才能得到究竟快樂。 這個安穩要怎麼說?世間人生,什麼才叫做安穩?世事多波折,要如何能夠安穩自在,也要看安住的人。心若不安,其實哪一個地方都不穩;心若安,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穩。所以,要看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若能知法、解法,知道法,能夠將法入心,入心體會了解,面對著什麼樣的環境,他的心能夠隨境而安。這就是菩薩要傳法,要不然我們是要如何,讓眾生安心?安心就是要有法,讓他心中有法,隨這個境界,會知道,境界道理原來是這樣,遇到人、事、物,總是先了解,人、事本來是這樣,發生了人、事這是正常,自然心就安了。對人、對事、對物,要先調好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若調好,外面的境界,就能夠減少很多的煩惱。 先要說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對人有憎嫉之意?我們對人有不滿嗎?我們若看到別人,得到人家的讚歎,我們會哀怨嗎?「同樣這樣在做,我也做得很累,怎麼會讚歎他,怎麼沒有讚歎我呢?他怎麼會得到,人人對他那麼歡喜的心,看到我怎麼會不理不睬呢?」這個心,對那個被人讚美、讚歎的人,他就針對那個人不滿,就起了憎和嫉的意。「你沒有比我厲害,你憑什麼本領,讓人這樣在讚歎你、讚美你呢?就這樣,我對你不滿意。我對別人就說你的缺點,說你,好的事情,都是別人的等等,這種憎和嫉,憎嫉之意,這要對我們自己,先問自己有沒有? 有啦,我真的看什麼人不順眼。想想看,我們怎麼對他不順眼呢?想清楚,原來我自己就是有憎嫉的心,趕緊改過。我們若了解,改過了,自然這個憎嫉的毛病去除,自然遠離瞋、癡的行。我們就是因為,容易動怒發脾氣的心,這是怎麼樣呢?就是從我們癡,無明,不明白道理,我們不懂得讚歎人家,又回過頭來去嫉妒別人,這我們自己不應該。所以,眾生若要平安,就要教他方法,了解自己,了解別人,要不然看別人被讚歎,自己的心就起煩惱,這是很辛苦。 諸佛菩薩要教我們就是這樣,讓我們自己,自己了解自己,我們就不會對別人,起了那種批評、嫉妒等等,憎嫉的心態。所以,「眾生若能安住,捨離之心」。我們若來捨離人我的見解,我們不要有這樣,讚歎別人就是在讚歎我們,我們同樣和他這樣在做,這樣在做,讓人肯定,我們就是要努力。我們若能用這樣的心態,這叫做「安住捨離(之)心」。安住我們做該做的事,捨離我們對別人,比較分別那種的心態,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若這樣,「則於一切有情冤親平等」。我們這樣大家共做、共享受,人家在稱讚我,「感恩哦,若不是這麼多人做的,我怎麼能得到,人家這麼大的讚歎呢?我的成就,是來自於這麼多人的共同努力,這麼多人的配合,我們才有辦法,這樣這麼多人和齊,來完成那個莊嚴的道場。」所以,我們要彼此感恩。我們被人讚歎,我們要感恩很多人,人家在讚歎別人,我們要隨喜功德,這樣就是怨親平等。我們沒有怨的,我們沒有特別愛的,我們就是做我們的本分事,做就對了。這要很用心。 「無憎無愛,此為慈平等行」。慈悲等觀,大家還記得,佛陀他的心態就是這樣,慈悲平等來看眾生,諸佛菩薩就是這樣的心態,來教育我們。既然我們要學佛,行菩薩道,我們就要學慈悲平等觀。我們也就是要這樣學,菩薩是這樣教我們,我們眾生雖然在聽法,「開示」,我們就懂得「悟入」。這是我們的方向,大家要清楚了解。因為我們在「安樂行」之中,我們要想很多方法,讓我們的心安樂,若要安樂,就要脫離很多煩惱無明,自然我們就能安樂了。 前面的經文是這樣說:「但一心念」,我們要好好用心來體會了解,「說法因緣」。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諸佛菩薩為人間說法,無非就是要安住人人的心,用種種方法譬喻、言辭等等,就是要來引導我們入佛的知見。所以,我們自己接受法,我們也要去為人說法。所以學,學之後,我們要一心,一心念法,念法、說法的因緣。我們不是為自己而已,我們自己學佛要成佛,所以我們行菩薩道在教化。我們願「人人皆成佛道」,不是我們自己,人人都皆成佛道。所以,「令眾亦爾」。我能夠成佛,大家也一樣,「是則大利,安樂供養」。這就是對眾生大利益,對諸佛菩薩也是很大的供養。記得供養就是付出,對眾生的付出,就是諸佛菩薩最歡喜的事情。 所以,佛陀說:「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陀說,我若滅度後,比丘,就是傳法者,出家就是要擔起如來的家業,就是傳法者,同樣要傳法,所傳的法就是講說斯經,哪一部經?《妙法蓮華經》。這就是佛陀最後的交代,將要入滅之前,他就是要講說《法華經》,《法華經》講完,他才能安心。因為《法華經》就是教菩薩法,不斷叮嚀弟子要行菩薩道。所以,佛陀教菩薩法,這樣的遺言,希望我們一定要接受,佛陀的家業,要擔起如來家業。所以,出家的人,總要有這樣的責任。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要很用心,我們「心無嫉恚」,我們要了解,已經佛陀是這樣告訴我們,我們的「心無嫉恚」,這是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 心無嫉恚 此頌行者 能離諸無明惡 謂心既無嫉恚 及諸惱障礙 心亦無憂愁 復不煩慮 人之罵詈詛咒 又無怖畏 加以刀杖等事 亦無怖畏 受人擯棄驅出 我們要好好用心,我們不要有這個嫉;嫉就是嫉妒,我們,經文中就告訴我們,不要有嫉恚,要沒有嫉妒心,我們要時時警惕。這個心念就是要告訴我們,要能夠遠離很多的無明惡,有了無明,就是惡。無明起,我們方向就錯誤了。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不要再惹起了無明,複製煩惱,我們修行者要記得。這段經文最重要是要叫我們預防,守戒、預防,我們的心不要再有無明。也就是說「心既無嫉恚及諸惱障礙,心亦無憂煩」。我們若是沒有嫉恚,自然就沒有煩惱障礙;心若沒有嫉恚、沒有煩惱來障礙我們,我們的心就沒有憂愁。 再說,復不煩慮人之罵詈」我們那些都不用掛礙,也不必擔心,既然沒有嫉恚,也沒有憂愁,我們哪還再來擔心煩惱,人家罵我們呢?這我們也不必擔心。所以,「又無怖畏,加以刀杖等事」,不必擔心,不怕人家罵。我們又沒有做壞事情,人家不會起惡心,也不只不會罵我們,也不會用刀、棍等等這些事情,加諸在我們身上,不會。我們對人要善意、有信心,不要這樣疑、慮,不要疑慮,不要疑、不要煩,太過多的煩惱。 所以,沒有怖畏,我們自然沒有疑別人,我們要多親近人。我們若疑,對人就會害怕,害怕,就自己不敢靠近;你不敢靠近,人家就覺得你,你是傲慢,所以人家就將你擯除,就是擯棄。你與人不合群,你不要接近人群,你和人不合群,所以大家要做事情就會擯棄,擯出你,將你驅出。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自己先遠離人群,人群自然就不會把你,納入是他的團隊,這是很自然的。所以,問題都是出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這樣對人有疑心,對人有嫉妒等等,所以,我們自己,要好好調好我們的心。 這個心,心中若有嫉恚,就有煩惱來障礙我們,法已經聽那麼多了,要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告訴大家,聽法就是要清除我們內心的無明煩惱,所以我們的心中,要「清淨如鏡,湛寂止水」。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心中清淨如鏡 湛寂止水 離諸煩惱 無有忌妒瞋恚 亦無諸惱 障礙之事 心如水是清的,我們不要讓它動,水清,讓它靜下來,就像一面鏡子。你的一桶水,這樣讓它靜一靜,你探頭下去看看,顯出來是你的臉,五官很清楚。這就是我們要用心,把心靜下來,「心中清淨如鏡」,自然我們的心,心湖靜水。我們心這個湖,無風無波浪,湖水自然就是靜的,就像鏡子一樣,就是湛寂,水清又靜,就像鏡子。這就是離諸煩惱,無有忌妒。沒有了,我們對人也沒有嫉妒,這就是我們要先心寛念純,對待人不要懷疑,不要嫉恚,不要嫉妒人,自然我們的心就沒有瞋恚。 我們若有愛發脾氣的心,我們的態度就差了;態度差,出言也不清楚,所以人家會誤會我們。這樣煩惱就不斷一直增加,這叫做複製煩惱,這樣就是事事障礙我們。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我們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心態若是有動,我們的形態、我們的形象,就是表達出來的,就是不好,我們說的話,也不清楚,這樣容易惹來了,很多誤解、曲解,人和人之間距離就會拉遠了,這樣就生出了自己的憂鬱,那是苦不堪哦!所以,我們要「亦無憂愁,及罵詈者」。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亦無一切憂愁煩慮 及以惡語罵詈之者 內無過惡 則外難不生 我們不要有前面說過的,自己的心態不平靜;我們若有這樣的不平靜,我們還是憂愁。我們現在要去除憂愁,也不用擔憂人家來罵我們。「亦無一切憂愁煩慮」,不用煩,也不用憂慮。我們不用,我們自己將心打開來,讓心很寂靜,沒有波動,自然我們的心湖靜如鏡,很清楚。我們若是讓心湖搖動,我們自己的心煩,外面的境界,本來就是這樣動盪不安。所以我們要先將我們的心,定下來,沒有憂愁,不用怕人家罵我們,我們做好就對了。 所以「及以惡語罵詈之者」。我們不用擔心,我們光是心一直擔心,人家若在說話,「他們是不是在批評我?他說這種話很傷害我。」誰要傷害你?人家在說話,說他們的話,或者是有什麼樣共做一件事,我們互相來討論,有優點、有缺點,既然要討論,我就提出我的看法,我們可以人人來討論,討論到我們的共事,要完成起來這件事情,最優點、最美,真、善、美,無缺陷,這樣就是對了。 不要說我在做的,名稱上大家來合作,我在做,你說,說出你的意見,和我在做的不同,這樣你很傷害我。這樣對或不對呢?不對。既然共事同做,共事來同做,有意見大家都能說,就是為了讓我們要做的事情,更沒有缺點、更美、更善,這樣就對。要不然人家若開始說話,就說:「我的心很受傷。」誰敢和你共事呢?這就不對了。所以,人家若說一句好好的話,我們想到壞的去,說這就是惡言罵詈,他在罵我,他在中傷我,他在傷害我的心,這樣就不對了。 我們要放開闊我們的心,我們自己的心湖止水,我們的心湖要讓它很靜止,就不要去接受外境。一粒的砂石丟下去,水就會晃動,或者是輕輕一片的樹葉掉下去,這樣水也在晃動,水若晃動,臉就破碎了。我們的臉在那邊照水影,外來一片的樹葉掉下去,水晃動了,這樣我們臉的就這樣扭曲了,你若不信去試試看,這就是外境來動我們的內心。我們心湖止水,心的湖是停止的水,本來就是靜靜的,能映現外面的境界,就是因為有一點點,我們就會這樣動起來。其實,說我們凡夫,聽到事情心不煩惱,那是很難,這功夫還沒有那麼足夠;但是動過後,馬上止住,這樣我們的心就是靜止的心。不要有這樣將憂愁煩惱,將惡言惡語拿來我們的心煩。 甚至無意的,是正確來共處做事情的,應該我們要自己自我警惕自己,若能這樣,「內無過惡,則外難不生」。我們自己的內心若無過失的惡,沒有過失的煩惱無明,外面的境界要如何來呢?全都沒有了。外面的境界來,對我也不困難,反正這樣心動一下,很快就過,善解、包容就過了,我們對事不對人,做事比較要緊。感恩,有這個缺點,你提醒我,我趕緊改過來,這完成起來的東西,就是至真、至善、至美。我們要時時抱存著感恩心,所以善解、感恩,這很重要。「又無怖畏,加刀杖等」,經文中這樣說。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又是慈忍之人 其心常安 既不惱他 則無怖畏 刀杖等事之煩慮 我們不怕人家批評、罵我們,人家就沒有批評我們,我們只是疑心疑鬼;要是有批評我們,我們應該要反省;若是我們在共處,我們就不要曲解他,我們要善解他,這樣自然就沒有怖畏,自然就沒有什麼樣,人家會對我們惡的行為。所以「無怖畏,加刀杖等」,我們就不用害怕,不用害怕人家會對我們有傷害。這就是慈忍,「慈忍之人,其心常安」。懂得忍耐,我們有慈忍,我們有慈悲,我們對人有尊重、有敬愛,我們沒有得罪人,我們怕什麼呢?所以我們平常的慈心,我們沒有去傷害人,自然我們的心很安。 「既不惱他,則無怖畏刀杖等事之煩慮」。我們平常也沒有去打擾人,我們平時也沒有去讓人煩惱,我們對人都是非常的善,也很順,也很對人有敬意,應該我們很安心,無怖畏,沒有這些事情。所以我們自己要免煩憂,不要煩,不要憂慮。因為這樣,我們自己問心無愧,我們自己該止的,心不要動的,我們都靜如止水,我們很清淨,就如一面鏡子,我們的心湖如止水,我們不用擔心那麼多。我們自己要接近人群,我們要去做「不請之師」。我們要做的事情這麼多,已經布達出去了,我們是要做這樣的事情,我們有定期,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我們要開什麼會,我們要討論什麼,我們時間到了,大家就要共同都來。既然知道,就不用再說「大家開會,怎麼沒有通知我?」大家應該是「不請之師」而來。這已經布達出去了,我們有定時、定日,我們什麼會、什麼事情,我們在哪一個時間,我們將要共處,我們將要討論,這我們都既然知道,我們就不用去閃避。我們自己閃避人,不是人家不歡迎我們。 所以不要想人家擯出我,沒有,人家並沒有將我們擯出,是我們自己遠離人,我們自己沒有去接近人。我們自己要好好注意這點。所以「亦無擯出,安住忍故」,即使人家將我們擯出,我們也應該要再接近,何況共同要處理一個事情,我們若沒有合心協力,多頭的馬車,到底要往什麼方向?力量不會整齊。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不要自以為,是群眾擯出了我們,其實是我們自己沒有入群去。菩薩本來就是要入人群,要入人群,就是要修很多的忍辱行。這前面的經文不就是說過了嗎?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亦無被人擯棄 驅出眾外 而能住於 大乘安樂行 「亦無擯出,安住忍故」。這就是說,沒有「被人擯棄驅出」在人眾外面。所以「而能住於,大乘安樂行」。教我們如何,住在我們大乘安樂行中,我們要很用心,我們很肯定我們自己,我們就是受持大乘行法,我們要身體力行,我們還要帶動人人,走入了大菩提道,大菩薩道。這個大乘行,是我們身心所要安住之處,所以我們要用心。 接下來就說:「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經文繼續看下去。「智者如是」,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要好好善修我們的心。有智慧的人,外面我們要關心,人我是非,我們要回顧自己:自己是如何啊?我們是不是有智慧?或者愚癡呢?我們在聽法,煩惱有去除嗎?我們自己自問:有去除煩惱,怎麼會人我之中,這些事情,我會拿來心裡這麼的煩惱呢? 這就是我們自己無明沒有去除,所以煩惱才會在我們的心裡,這樣就是障礙智慧。所以我們現在,我們要發揮智慧之時,智慧就要去除所有的煩惱,這樣才能稱為「智者」。智者要這樣,要「善修其心」,好好修好我們的心。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明諸有智者 內心具諸善法 故善修法行 若能如是 善能修攝 於其道心成就 所以「明諸智者,內心具諸善法,故善修法行,若能如是,善能修攝,於其道心成就」。要讓我們更加了解,智者就是要這樣,心的善法,要像那清淨的止水一樣,要有這樣,心這麼的清淨,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惹來煩惱,「有為法」,同時就是「無為法」。所以,「故善修法行」。我們要善修法,我們的行為要如法修行,這叫做「善修法行」,如法來修行。「若能如是,善能修攝於其道心成就」。我們能夠將這個心,如法修行,就是走上了這條路,這條路就是唯一的一條大乘道,這個心就成就了。就是「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如是修行 則能住於口安樂行 如上所說 其弘經人所獲功德 於千萬億無數劫中 我們若能夠這樣,自然我們就像佛上面所說的,要如何去除、消滅煩惱,等等的方法,要如何心住在安樂行。說過了這麼多,長行文,還有在偈文裡,無不都是在反覆這樣告訴我們。所以佛說「如我上說」,前面這麼多品,一段一段的經文,照次序這樣,一直為我們「開示」,我們應該也要「悟入」的時刻,所以要安住我們的心。那些功德,上面說持經的功德,以及人群中的付出,行菩薩道,「千萬億劫」,利益人群,時間長,空間闊,對人間很多,生生世世。「如是修行,則能住於口安樂行」。我們說話、說法等等安樂,心若淨,我們說的道理就分明。前面所說的,所以,其弘經的人所獲功德,就是這樣循循、靜靜說那個道理,讓人人能夠隨順這個道理,這樣跟隨這個道理,走上了菩提道,弘經之人能夠得到這樣的功德。「於千萬億無數劫中」,很長久的時間,這樣就是一直過來。 用數字去「算數譬喻,說不能盡」。那個功德,時間長,空間闊,人間經歷多,付出,為眾生付出的,這個功德很大。若願意持經,如法修行,如教行道,若能夠這樣,時間長,我們前一段時間,一直說無量數劫,時間很長很長,菩薩道累生累世,大家應該還記得。這種累生世的長時間,你們想,這行的菩薩道已經有多少了?所以「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以數算計 引事譬喻 說其功德 終不能盡 就是「以數算計,引事譬喻」。用多少事相去譬喻等等,「說其功德,終不能盡」,很多很多。 總而言之,我們要很用心,口的安樂行,長行文、偈文,應該清楚讓我們了解。所以,我們現在要很用心,再下去的,我們就要再更用心。前面身的安樂、口的安樂,我們都已經說過了,這就是〈安樂行品〉。我們身、口、意,有三項,我們要如何在人群中,去持經,去說法?要如何能夠引導人人,心的方向清淨,入人群不受污染?這些方法就是這樣,身、口,再下去就是「意」了。 所以我們要時時,意念要清淨,要看我們是不是,保護好我們的心;保護我們的心,聽法要用在生活中,這樣才不會聽的是要用時間,聽之後要再整理,這也是要很用精神;聽經,要集經,法又沒有在心裡,同樣又恢復在生活的,芸芸煩惱無明中,這不是都浪費了嗎?所以我們聽法,複習,再集,將法要集起來,這樣,我們就要生活,與我們所學、所聽、所動作,要會合在一起,這樣把握時間,把握人生,把握壽命,增長慧命。這樣,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12日~ 【附註】 [擯出]與[默擯]不同。 [擯治]:(術語)擯斥惡比丘而治罰之也。此有三種:一擯出,從本處驅出之,待彼懺悔乃許還來。二默擯,一切之人不與之交語。三滅擯,極惡之比丘犯重罪而不懺,滅除彼名,永由本處驅出。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424 Q 1.世間人生,什麼才叫做安穩? 2.佛陀要入滅前的遺言,希望我們一定要擔起了如來家業,要傳法。所傳的法就是講說哪一部經? 3.「我們若有愛發脾氣的心,我們的態度就差了;態度差,出言也不清楚,所以人家會誤會我們」。您是否有這樣的體會? 4.大家共事,合作完成事情,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心態來接受外境? 5.「亦無擯出,安住忍故」。上人舉了什麼例子說明? 6.要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
![]()
20230526《靜思妙蓮華》離諸障礙 慈心說法 (第1423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說法中蘊藏於古往今來,如今見證一乘大法說因由,佛為上根人開示諸滅度大法,導正回小向大明一乘之實。 ⊙菩薩慈心說法,需戒定聞思修,方能離諸障礙。慎防懶惰礙勇猛,慎防懈怠礙精進,慎防憂惱礙安樂。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悕望。」《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諸佛說法因緣內能自觀察,證得諸法實相,安住行處、親近處,遠離諸外惡緣,與隨順眾生機,而說法等是。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但專一心端念,演說妙法清淨因緣。 ⊙願成佛道,令眾亦爾:願得成就無上佛道。令諸大眾亦得如是。 ⊙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是則為廣大之利,施於安樂清淨供養。 ⊙是則大利:其利有五,一、晝夜無間說,顯法體常恆益。二、因緣喻無量說,顯妙法用無窮益。三、咸令歡喜說,顯慈悲廣大益。四、不望四事說,顯成就四德益。五、說大乘法自他成佛說,顯佛慧平等益。 ⊙若近善人聞正法,則具四德處:一、慧德處:由聞正法生大智慧。二、實德處:謂是智慧,見真諦空理。三、捨德處:謂見真空,即得離諸煩惱。四、寂滅德處:謂煩惱盡故心得寂滅。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佛滅之後,傳佛正法者,唯應是說法之僧眾。 【證嚴上人開示】 佛說法中蘊藏於古往今來,如今見證一乘大法說因由,佛為上根人開示諸滅度大法,導正回小向大明一乘之實。 佛說法中 蘊藏於古往今來 如今見證 一乘大法說因由 佛為上根人 開示諸滅度大法 導正回小向大 明一乘之實 用心聽,佛說法這一生中,每一回的說法,無不都含藏著,古往今來的大法,真實法,這是佛所說法,我們要很用心。佛陀在世,二千(五百)多年前,靈山說法,那時也是說往來今,同樣九部法、十二部經,因緣說、《本生經》等等,佛也是順應根機。眾生根機小,佛陀就要應過去、現在種種,來說因緣譬喻中的法,這不就是佛所說的法裡面,都是蘊藏著過去、現在、未來。還有說在未來的未來,也說到未來濁惡世的時代,世間會形成什麼樣的事情,這在佛的時代就已經這樣說了。 那個時候的人是很單純,但是佛所說的未來,就是我們的現在。常常在說「我們的現在」,我們已經,已經見證到了,真正是證實,證實了濁惡的世間。我們也證實了現在的時代,證實了佛陀的智慧,用科技來印證佛的智慧。佛陀的神通,心靈無所障礙,那個時代佛陀能體會現在。看看我們現在,哪一個人,不是生活在那個「神通廣大,一指神功」的世界裡呢?你要看天下,在方寸之中就能夠看天下的世界。現在科技的發達,舉這個例子大家應該可以體會。 神通或者是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物質,一切的生態,無不都是在佛陀智慧預料之中。佛陀因為知道過去,他會用因緣果報,過去生,《本生經》、因緣觀等等,來為我們分析。還要告訴我們,一切的事物,有因、有種子、有緣,會合來結成了,一切的人、事、物。這個法來分析給我們聽,無不都是為我們,回歸到一切「有為法」。而且我們要去透徹了解,「無為法」的精神,來自我內心去分析,外面人、事、物的境界,讓我們解開我們的心,不要執著,不要計較,不要人我是非。人間本來是這麼單純,何苦來人我是非?惹得、計較得,我們的身心疲倦呢?放下,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有時候只在一個地方,你就能夠體會了,人間心靈的世界。人與人,入人群中,能夠讓我們開智慧,不是坐在這裡聽法就能夠開;你若沒有和群入眾,人間很多煩惱,你想不開煩惱在哪裡,不如你進去煩惱中,多聽,聽聽各種人有各種煩惱的困擾。為什麼想不開?為什麼放不下?我就是要爭一個我的面子,我就是要爭一個我的利益。這都是惹來煩惱,古今人心都一樣。 不過,過去的人,人類少,計較的沒有那麼多,事物也沒有那麼多元化。佛陀的時代,境界都是自然的境界,我們現在的時代,很多的事物都是複製的事物,很多。就像環保回收、複製,這也是在複製,因為我們知道這麼多項,東西,從地底下抽起來的石油,它能夠煉過,它能夠形成種種種種的物質;物質豐富,大家物欲擴大,就開始用啊、浪費啊,變成了天地間的問題。 污染,讓我們知道大地資源,也已經在消耗中,現在,大家又知道了,這些隨手丟掉的,浪費的東西能夠再回收、再製,這當中就要經過多長的時間,人的心去探討、去體會、去了解。複雜,很複雜。其實是從簡單的心理開始,也是從大自然的物資這樣,人類從簡單,那就是開始念念貪欲,發見貪欲。我們的五根向著外面的五塵緣,緣著外面的五塵境,我們的心意就隨著五根,就跟著它緣。看來,分析,歡喜了,就這樣開始取著,這就是從簡單變複雜;從複雜中去取著;取著複雜,複製再複製。複製到現在,這麼單純的人生,為什麼人和人之間,變成那麼複雜?不是貪名便是逐利,不是為己那就是計較他人,這就是煩惱。 佛陀只是為了這樣,雖然不斷在見證,但是這個法中內涵所蘊藏,就是一乘大法,不斷不斷要為我們分析。無奈啊!佛陀的時間也是這樣而已,這個有形的身體,從出生到入滅,佛陀才是八十年而已,說法的時間才有四十九年,芸芸的眾生,無限量的法,說得完嗎? 法,一語道破,很快就說完,只是人的心理說不完。因為再怎麼說,那個執著就是開不開,打不開,所以不斷要用種種法,時間不夠啦。佛陀的時代,人類稀少,我們現在的時代呢?人類,眾多。那時候佛陀的時代,全球可能是兩三億的人口,現在是七十多億了,這種一個人就很複雜,何況人口這麼的多,複雜中再複雜。不論怎麼複雜,佛陀還是以一乘法向大眾開示,所以這個「一乘大法」是永恆不變,不論是古往今來,無不都是一乘大法,就是蘊含在藏,法藏之中,無不都是在眾生的煩惱中,這也就是藏。 眾生的煩惱藏著佛法,藏著真理,藏著真如;我們的真如,藏在眾生的無明中。前幾天已經說過如來藏,藏在眾生無明中。我們的無明覆蓋了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修行,說來說去,不就是很簡單,就是這樣的法,只是看到大家還是在煩惱中,打不開這個觀念。所以,「佛為上根人,開示諸滅度大法」。佛陀只是為了一大事,來為眾生開示,希望人人能夠這樣一法見底,就是這麼簡單,看到浮現的煩惱法,能夠了解如來藏被煩惱掩蓋著。我們了解了,這個被掩蓋的真如,是存在的,煩惱要如何消除,只在自己一念間,放下了。 也有一位大德就來問。「是什麼事情啊?」他就是求:「我若能夠將這一塊,顧不到的土地;那塊土地很大,若能夠賣掉……」希望師父告訴他,要怎麼樣才能夠賣掉?我就這樣一笑置之,我沒有在做生意,怎麼會知道要怎麼賣掉?「離你們家有多遠?」「好幾百公里。」「這好幾百公里,就是這樣顧也顧不到。」「是啊,看也看不到。請人顧,又是麻煩,所以想要把它賣掉。」「這樣是很好。顧不到、看不到,僱用人又那麼麻煩,賣掉是對啊!」「不過,就是……。」就是這樣,這件事情,感覺雖然他有發心,身邊也已經有很多財產,也有感動,做好事情;卻是還有的,在遠遠的地方,還是這件事情也在煩惱。 「你放下啦,放下,你就輕鬆了。」「放下啊,就放不下!整天心就這樣在那裡煩躁、在那裡煩啊,再怎麼樣也是放不下。」「好啦,為你祝福。」我也不知道要如何祝福。總而言之,人生,打不開的心,生活在人間,多少(資產)才活得下去。生命能夠健康,活得下去,到底需要多少?三餐吃得飽,冬天穿得暖,平時有地方可安居,不就是這樣就滿足了呢?但是什麼叫做滿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要滿足,不知道滿足是什麼?所以他知道的只是欠缺,這就很辛苦。 佛陀就教我們,「開示諸滅度大法」。我們要看開人生大自然的法則,生死,你們要知道「分段生死」。我們就是修行,我們也要了解,人生自然法則,這一般的人,人人都脫離不了。哪怕你是修行,不是修行就沒有病痛,沒有生死,同樣有。但是我們有在修行,有病、有痛、有生死,我們也是要去了解體悟「分段生死」。 我們同樣一段一段還要來人間,我們今生此世,我們聽法,不過,我們還沒有透徹了解;我們部分了解了,我有在修,但是你所修的煩惱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今生得佛法,來生在人間不要迷失,還是要再聽法,同樣還要修德,這個德行因緣我們還要再修,所以我們應該要體悟「分段生死」。 除了「分段生死」,我們還有心靈的起滅,生、住、異、滅;現在我很歡喜,但是過了之後,境界一來,無中生有,這個心煩惱覆藏。我和人,人,我不歡喜,我在人與人之間生著煩惱心;凡夫是人與物質來生煩惱,我們修行人,就是人與人去生煩惱,這種人際關係生煩惱,這是生滅。有時候聽到人歡喜,有分別,聽到人在稱讚,「什麼人也不錯,做得很好呢!」會覺得:我也沒有比人差,怎麼沒有稱讚我。這種很快,聽到在讚歎別人時,心就不歡喜了。「怎麼沒有讚歎到我!」這種我大、人小,或者是人大、我小,這種覺得自己:我讓人看小了。我們就容納不進別人。說「這個人,我看到這個人我『目火就燃』。(意近怒火中燒,雙眼怒視)」那就是我們眼睛看人,無法將他收入我們的心底裡,若是收進來我們的心底,是當作火種,不是當作慧的智慧種。 所以,這是我們「生滅法」,我們不很清楚。「生滅法」,滅度,我們要度自己,不是只有這一輩子老、病、死,往生了,叫做「涅槃」;涅槃,叫做滅度,這是以後的事情,但是我們要說在平時的心靈。平時心靈,我們到底日日在生滅中,生、住、異、滅中,這個「分段生死」、心靈,起滅,我們到底在修行,我們有體會到嗎?我們有去了解到嗎?在我們日常生活,對我們「分段生死」,我們有體悟;對我們心靈的生滅法,我們是不是有覺察到呢?不要談到人生之後,最後那一天的「滅」,我們就只說我們的心理。心理大法,是佛陀蘊含著每一回說法中。所以,古往今來,我們要很用心,無非是要「導正回小向大」。不是只說我們自己,我們的心要開闊一點,放開我們的心,包容大家,不是我們解脫就好,我們要入人群,拔除眾生苦;我們要感恩在人群中,能夠體悟了很多煩惱法來警惕我們。我們若懂得這樣,自然是回小向大。 我們把外面的人、事、物,將它縮小了,把自己的心態放寬了,回小向大了,煩惱無明不要那麼多,我們回過來向我們自己,心寬念純,若能夠這樣,「明一乘之實」。我們就知道這個一乘法,是佛陀時時都在說,從說法中,都是含藏著。因為如來藏,藏在眾生無明中,佛陀無不都是要為我們「開示」,讓我們了解「生滅法」,讓我們知道這個滅度,我們要自己滅掉我們的煩惱,自度我們自己的心境。這個大法,讓我們自己更縮小一點,放開像天空,若這樣就是一大乘法。 我們要很用心,「菩薩慈心說法,需戒定聞思修」。 菩薩慈心說法 需戒定聞思修 方能離諸障礙 慎防懶惰礙勇猛 慎防懈怠礙精進 慎防憂惱礙安樂 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要很用心,我們要從實行菩薩道,我們要開始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我們慈悲心,來向大家說法,其實這些法,無不都是在戒定慧、聞思修。這樣才有辦法離開障礙。 所以我們要「慎防懶惰障礙勇猛」,我們要好好戒我們自己,不要懶惰,我們若是懶惰,就是障礙我們的勇猛。我們要再,要再預防,要慎防懈怠,不可懈怠,因為懈怠會障礙我們的精進。我們還要再預防,預防我們憂惱,光是凡事都放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樣在那裡打轉,一直說別人、別人、別人是如何,事情、事情如何的複雜,光是在那個地方,這樣在那裡惹來了憂惱,這會障礙自己的安樂,我們的快樂。其實「心無罣礙,無罣礙故」,我們就離開了一切的恐怖,我們的心自然就很安樂。所以請大家聞法,要很用心去體會,不要放棄現在,去想我們心外面的事情。「生住異滅」,執著外面是「成住壞空」,要執著我們這輩子的身體,我們是「生老病死」,都不要去執著。我們把握我們現在,這輩子所遇到的法,我們是證明我們有在做,我們也看得到,法也體認得到,我們應該就是要好好活在現在,了解我們自己在做什麼,我們的價值觀,為人群有利益沒有?為佛法有付出沒有?為佛教、為眾生,我們有做到嗎?只要我們想這樣,有價值,我們做就對了,不要想那麼多。 前面的經文,我們就要「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要用心,這都前面所說過的。接下來的經文,「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要很用心去體會,雖然是偈文,我們還是要用心。就是說,「諸佛說法因緣,內能自觀察」。 諸佛說法因緣 內能自觀察 證得諸法實相 安住行處、親近處 遠離諸外惡緣 與隨順眾生機 而說法等是 諸佛所說的諸法因緣,我們聽,真真正正要入心來;法若聽入心,自然我們就能體會到,「證得諸法實相」。佛陀說「苦集滅道」,到底我們有沒有想人間是苦嗎?我們有體會到「苦」的道理,是「集」來人、事、物種種的煩惱,讓我們憂煩,讓我們苦惱,我們有去考慮這些沒有?佛陀說的苦,是不是我們去了解,待人接物的態度呢?我們待人接物的態度,那就是招來苦惱、煩惱的結果。我們若對人柔和、善順、寬容,什麼問題都沒有,什麼煩惱也沒有。所以我們聽經,就是要解開我們,能夠解事物道理,不要放在心裡煩惱。所以應佛陀所說的這麼多的法,我們應該聽進去,要「內能自觀察」,但我們自己有嗎?這些法,我們到底有沒有放在心裡?我們有體會到嗎?「證得諸法實相」,有體會到沒有? 「安住行處」,體會到,很自然我們就,包容、善解、感恩,也知足了,衣食全都有了,人生的目標我也找到了,應該知足了,「安住行處」。在我們的本分事,做得對,這也是我們的親近處,「行處、親近處」。「遠離諸外惡緣」,我們很自然外面的惡緣,我們就不用去碰它,不用去靠近。前面我們也一直說,我們若功夫還不到,就不要去親近那些惡緣,這就是要避開,我們該親近的要懂得親近,不該親近的,我們要遠離。「與隨順眾生機」。我們大家要懂得要如何說法,要如何把握因緣,我們隨順眾生的根機,來為他們說法。我們了解多少,我們能做多少,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去學。我們多少力量,做多少事情,做得利益人群,做得為佛法有所弘揚的幫助。 就像浴佛,大家很認真,都是希望能夠一個「真善美」──佛法團隊的精神來讓大家了解,這團隊就是一個「美」,真誠的心,虔誠方殷,這就是我們要時時有的心態。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經文這樣說,這就是我們要「專一心端念」。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但專一心端念 演說妙法清淨因緣 心不要偏,叫做「端」,我們一心一志,心不偏,那就是向前進對的方向。說法也是一樣,「演說妙法清淨因緣」,我們要把握清淨的因緣。接下來說,「願成佛道,令眾亦爾」。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願得成就無上佛道 令諸大眾亦得如是 我們要成佛道,眾生也是一樣,「願得成就無上佛道」。我們只是一個目標,菩薩「六度萬行」一條路,就是直的路,就是到佛道去。所以「令諸大眾亦得如是」。不只是我們這樣,所有的人也都一樣;我們的方向沒有偏差,所有人的方向同樣沒有偏差。這就是我們要引導人的,一個目標。 「是則大利」。這就是大利益,利益眾生,也就是「安樂供養」。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是則為廣大之利 施於安樂清淨供養 這就是我們做得很歡喜,用很歡喜來奉獻,這就是「法」,法的供養。所以「是則為廣大之利」,這就是最大的利益。我們用虔誠方殷,用很虔誠的心為佛教付出,眾生是未來佛,我們也就是為未來佛來付出。付出叫做「供養」,常常告訴大家,供養就是付出,我們無私的愛去付出,供應眾生所需要,所以這叫做「供養」。 佛陀來人間,無非就是要用法,來滋潤眾生的慧命,讓眾生能夠在人人生命中提升,轉識為慧,轉知識為智慧,生命能夠增長慧命。利用生命來增長慧命,我們生命有多長,把握生命的時光,見識更多的事情,身體力行更多,修德,修行的德,我們能夠更多,來增長我們的慧命。這就是我們要把握,「安樂供養」。時間愈多,做愈多,供養愈多,利益愈多。所以「施於安樂清淨供養」,我們付出都無所求,無所求的付出,這叫做「清淨供養」,這就是大利,就是最大的利益。利益眾生,同時也利益自己。其利有五種,大利有五種。 是則大利 其利有五 一、 晝夜無間說 顯法體常恆益 二、 因緣喻無量說 顯妙法用無窮益 三、 咸令歡喜說 顯慈悲廣大益 四、 不望四事說 顯成就四德益 五、 說大乘法 自他成佛說 顯佛慧平等益 一是「晝夜無間說」,顯出了「法體常恆益」。這就是法體,我們的佛法,法體就是真理。我們能夠很殷勤精進,日夜心都是在法,所以這叫做「晝夜無間」。我們有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恭敬修,這意思就是說日日夜夜不間斷,念茲在茲,我們的心念是法,正法,正法時刻都在我們心中,這就是顯法體常恆的利益。我們的法,真理永遠都在我們的心中。 第二,「因緣喻」。眾生若聽不懂,我們就用因緣。不論是近在身邊的事情,或者是很短暫、昨天的事情,都能夠來譬喻;或者很遠,佛陀的過去的過去,〈化城(喻品)〉的,十六王子的時代,遠的也能夠用因緣來譬喻,這全都是無量。我們有很多可以遠近、古今的,事物、人事,都能夠在法的裡面,因緣譬喻,這是無量。這現出了妙法用,這個法的利用是無窮。我們若懂得用法,自然法無窮的利益,要用心哦! 第三、「咸令歡喜」,就是「顯慈悲廣大益」,我們若能夠這樣,自然就人人歡喜,這個歡喜就是廣大,我們的慈悲,什麼都是能夠隨順眾生,鼓勵眾生,好事大家做,我做我歡喜,你做你受益,這歡喜,讓大家全都歡喜,這就是「咸令歡喜」。若這樣來講話,自然這是慈悲,感恩哦!就像我們的環保菩薩,做得很歡喜,老人也是歡喜,「感恩哦!讓我有機會,讓我能有環保可做。」這我們常常聽到的。看,這就是慈悲廣大利益。你讓他做得很歡喜,歡喜做,得到快樂;這些東西,他在那裡做,這個智慧不斷增長。大家都是這樣稱讚,「那些老人很有智慧,塑膠袋拿起來,他就知道分類」等等。九十多歲了,還有上百歲,百多歲,還是這樣,這就是生命無減,智慧增益。我們能夠讓大家,接觸就得到利益。 第四,「不望四事說,顯成就四德益」。我們講法不是為了「四事」,「四事」就是衣服、臥具、飲食、醫藥。我們沒有想要求住得好,我們沒有想要穿得很好,我們沒有想要吃得很好,我們沒有想要如何享受好,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很用心,不求四事,願意付出。所以有「四德」的利益。 若近善人聞正法 則具四德處 一、 慧德處: 由聞正法生大智慧 二、 實德處: 謂是智慧 見真諦空理 三、 捨德處: 謂見真空 即得離諸煩惱 四、 寂滅德處: 謂煩惱盡故 心得寂滅 這「四德處」也是要再了解一下。就是「慧德處」。我們若能像以上這樣說,自然我們法在心裡,日夜都有,我們會得到這樣的安樂處,能夠得到「慧德處」。「慧德」是如何來的呢?是為了聽正法「生大智慧」。你若沒有聽法,我們哪有辦法生大智慧呢? 第二就是「實德處」。我們能夠得到這樣,心能夠在這實德之中,那就是「是智慧,見真諦空理。」我們若是智慧成長了,看事情都看得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再求什麼呢?無所求啊!自然放下了,就沒有煩惱了,這就是智慧。人我是非,為什麼要在那裡憂煩呢?放下了。這樣,就是因為我們見真諦,我們見到道理了,真諦。 第三就是「捨德處」。捨,我們要捨,雖然我們做很多,就不要在那裡一直累積,累積一直算我已經得多少。你得多少又如何呢?你的「得」就要顯在你的「德」,「德者,得也;得者,德也」,所以你修行有所得到,自然就現出了,你的德行的風度出來。所以我們要捨去付出的執著,我們才有辦法。所以「見真空,即得離諸煩惱」。真正有為法,一切有為法要將它去除,我們現在就是在無為法,心安然自在。我們知道「生住異滅」,只是一個心態在那裡在轉而已,我們要透徹了解。 第四就是「寂滅德處」。我們身心已經寂滅了,煩惱盡了,我們沒有再煩惱,不論世間人事物,不會影響到我的心。對物質,不增不減,不計較;對人事,不得不失,沒有什麼有所得,也沒有什麼有所失,何必在那裡爭呢?若能夠這樣,煩惱盡,我們就不再有煩惱了,就心得寂滅。這叫做「四德」,就是「慧德處」,還有「實德處」,還有「捨德處」,還有「寂滅德處」。這是多麼歡喜的事情,這就是我們要了解,也要清楚。 因為我們需要的,那就是有得大利。我們剛才說得大利,「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我們要安樂供養,就是盡我們這分心,付出無所求,這樣去付出,這就是大供養。自然得大利,那就有這個「四德處」,這就是我們要去了解,要用心。我們的心,法能夠這樣時時保持著,日夜在我們的心裡,法,沒有忘記,待人接物都是在法中,自然「四德處」現前,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因為那個利有五種,剛才說到第四種,接下來第五,那就是「說大乘法自他成佛說」。那就是我們所說的法,不是為自己說的,不是為了名來說話,不是;就是要說給你知道,你能夠了解,了解之後,你還能受用,大家共同修行,到達成佛。我們所說的話,就是要說這些,希望讓你能夠了解,讓你能夠接受,接受之後,我們共同這樣來同行,能夠到達佛菩薩的境地。這就是顯出了慧,佛慧平等。佛慧的平等就是這樣,我們與眾生皆成佛道,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佛陀開示眾生的目標。 接下來的經文,「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意思就是佛滅度之後,「傳佛正法者」,唯有「應是說法之僧眾」。因為比丘要傳佛法,就是需要僧眾來傳。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佛滅之後 傳佛正法者 唯應是說法之僧眾 未來在五濁惡世中要如何傳法?我們前面說過了,現在我們還在說,就是要用懂得避開,我們去避開惡法,因為我們的能力還不夠。能夠追求的,長時,法不離我們的心,我們要做得到,修得到,煩惱要去除。 有為法、無為法,我們要時時警惕在我們的內心。我們做很多,但是做過就沒有了,我們只是希望盡用我們的生命,來增長我們的慧命,利用時間,來完成我們「分段生死」,能夠回歸到,清又淨而明的真如本性,希望那些煩惱去除。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一層一層煩惱去除,我們的慧命一分一分成長。我們有「五利」、「四德」,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11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423 Q 1.如何透由「有為法」去透徹了解「無為法」的精神? 2.我們入人群,拔除眾生苦,還要感恩。為什麼? 3.我們為什麼要聽經? 4.何謂「供養」? 5.「清淨供養」,就是大利。有哪五種大利? 6.「不望四事說,顯成就四德益」。我們講法不是為了「四事」,何謂「四事」?有「四德」的利益,何謂「四德」? ![]()
![]()
20230525《靜思妙蓮華》靜慮思惟 謹慎離過 (第1422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修心靜慮思惟,精勤道戒定慧;發心慈念眾生,愍念怨親同體,乃至五道眾生,皆令得樂之相,即發深思悲念,除眾生懈怠想。 ⊙於世間染污之法應慎勤防之,若失戒守護即懶惰不勤道業,何能宏揚佛乘修菩薩淨道法,則須以立大弘誓勇猛勤行之。 ⊙制懈怠不聽受正法之戒:新學之菩薩,應至說法處,聽受法要而諮問之受教利益。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有難問,隨義而答,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漸漸增益,入於佛道。」《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警惕行者切莫生心懈怠,應速除去懶惰散慢之意,及以懈倦荒怠之想。為精進波羅密。 ⊙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憂惱即昏擾。防心離過;謹小慎微,慎言離過,則無憂心。以慈忍心,而為說法。菩薩慈心說法方能離諸障礙。 ⊙懶惰:障礙勇猛。懈怠:障礙精進。憂惱:障礙安樂。 ⊙「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自除惡染,勤宣法義。說無上道,但以大乘解說,但念成佛,令眾成佛,頌一切種智。 ⊙晝夜常說,無上道教:晝夜常時為人演說微妙法。是即明無上道一實乘之教。 ⊙以諸因緣、無量譬喻:用諸善惡二種因緣。以無量種事相譬喻。 ⊙開示眾生,咸令歡喜:開解曉示一切眾生。咸令信解,生歡喜心。 ⊙「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為四時受用事。 ⊙而於其中,無所悕望:菩薩於此,無所希求,惟念諸佛說法之因緣,以求自他共利,此即為真安樂、是真供養。 【證嚴上人開示】 修心靜慮思惟,精勤道戒定慧;發心慈念眾生,愍念怨親同體,乃至五道眾生,皆令得樂之相,即發深思悲念,除眾生懈怠想。 修心靜慮思惟 精勤道戒定慧 發心慈念眾生 愍念怨親同體 乃至五道眾生 皆令得樂之相 即發深思悲念 除眾生懈怠想 多用心哦!「修心靜慮思惟」,我們要日日「精勤道」,走在這個精勤的道路,那就是「戒定慧」。修心,就是專心一念。雖然我們日常待人接物,隨境、緣境,隨著這個境界,緣著境界,心意隨境而轉,但是我們若時時練好我們的心,在轉的時候,念頭要趕緊警惕:我是隨著心,心在境中,我要警惕,自我警惕,這個心意和外面的境界,我們要將它會合,就是事、物、意要會合,這樣我們的心,才不會讓這個外界的境,將我們遷變。 尤其是看東西,我們提起我們的心,專注,我們的心就是在這項東西上。要常常警惕,用心看好這項東西,用心體會這項東西,用心分別這項東西,時時記得用心。我們的心和這個境會結合起來,有用心就是常常在警惕,警惕我們不要心猴野馬。手拿著這個東西,心去想著遙遠的地方。有時候這個東西,有用的東西在你的手中,也會無意去用它,很多有用的變成了無用,無用的承攬在我們的心裡,常常起煩惱作用。這我們要常常用心。 所以,專心靜慮,心要靜,要真去考慮,考慮:我現在要走這步路,路有平坦嗎?我們若是身心健康,走路是平的;心不健康,是不平的路,是無地的路,我們也這樣將它踏過去。這是心不專,就容易出事。同樣的道理,走路要用心,做事要用心,這叫做「靜慮」。我們的心單純,沒有雜念,起步動足,沒有離開我們的身行舉止,這也叫做用心。 想事情,思惟,我們要思惟,思惟我們想要做這件事情,我們是目的是在哪裡呢?大事,要做要謹慎,微細的心思去思考、去思惟,不是大事情而我們就是這樣,將它疏忽過去。「這事情這麼大,這一點點而已,這不要緊啦!」其實,我們一個念頭,能夠使複雜的事情變成簡單;很簡單的事情,你就是沒有用心考慮,關關卡,就在你第一關卡就將你卡住了,你就是行不通。 我們若是好好用心,「修慮思惟」。靜慮,就是心要專;思惟,不論大小的事情,不論你要做的是一點點事情,你也是要很用心。一架飛機都不能夠少一顆螺絲,這不能說:「這麼大,這一點點而已,難道差這一顆螺絲?」哦!很危險,差這一顆螺絲,就會影響整架飛機。 同樣的道理,凡事要精、要勤,道就是這樣。「精勤道」,要如何精?要如何勤呢?要如何用心靜慮、思惟?這「靜慮」、「思惟」,會合起來叫做「精勤」。精勤,最重要就是三個字,「戒定慧」這三字,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自然靜慮、思惟、精勤,這就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修行也是為了這樣。這「三無漏學」,我們所要學的一切道法,同樣,就是在戒、定、慧。菩薩「六度萬行」,也不能離開戒、定、慧。所以,這「戒定慧」,不論在家、出家,都是要很謹慎,很重要,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身、口、意業,不能離開這戒、定、慧。有戒、有定、有慧,那就是淨業、福業。你若是失去了戒、定、慧,那就是會成了染污的業,那就是惡業了。所以我們要記得,戒、定、慧是很重要。 「發心慈念眾生」。我們起念,起心動念,我們既發一念心,我們應該要培養好我們這念心。起心動念,不是一次發心就好了,我們要起心動念,無不都是慈念眾生,培養好我們的慈悲心,在起心動念中,念念無間就是為眾生。若這樣時時「愍念怨親同體」。不只是培養悲念眾生,其實我們更需要怨親同體,經過了有情或者是有仇,和我們有過了瓜葛,我們更要謹慎,我們更要關心。這種怨親,是我們怨的,或者是我們所親的,我們都要很用心。 平時的我們要關心都比較容易,修行者,我們都有一個觀念:要悲愍眾生、慈念眾生。難免我們還是凡夫,這就是我怨的,總是有這個印象,印象很不好,自然那個心在那個人,自然我們就會這種分別心。不歡喜聽人說他的好,「我知道他很不好,你怎麼都說他那麼好呢?」心也很不平衡。他有什麼樣,遇到什麼樣的難題,若是一般人,我們會很願意去付出,若是有了和我們有什麼,我們就想要去看他:你的難題過不去,唉呀!你因緣果報啦!這個心態不要起。 同樣,他有了困難,正是我們需要趕緊幫助他。過去有不愉快的因緣,把握這個機會,解冤釋結。若這樣,我們就又度一個眾生。所以,我們應該,在修行者,我們要培養出了,「愍念怨親同體」。不論是我們怨的,或者是我們最親的,我們都要讓他平等,和一切眾生一樣,這叫做「慈悲等觀」。修行者的心態應該就是要這樣。 所以,「乃至五道眾生」。甚至五道,「五道」大家知道了,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加上了阿修羅。就是「六道」。這我們要用心。「五道」也好,「六道」也好,人道也好,地獄道也好;人道苦難偏多,地獄道是極苦。畜生道,我們常常看得到;人間的餓鬼,真的是苦不堪。所以我們要眾生平等,富貴的人,我們要教富去濟貧。他富有了,我們還要讓他造福;他富有了,我們還要讓他有法,度入他的心,能夠永恆的富,富了他的財物,經過了富有他的心靈。所以,富有的如天人,我們不放棄;惡劣的,如阿修羅,動不動脾氣就是和人不同,很怪,動不動發脾氣、惹是非。像這樣的人,同樣我們也是要去幫助他,幫助他脫離了這種心態的偏異。這要如何去幫助他? 看看慈濟人,在那個身心病房去,進去裡面,他說:「我進去裡面很害怕,不過,真的進到那個地方,用真誠的心打成一片,他們也是很善良。」是啊!很善良。監獄裡面要去啊!去了,慈濟人,多少人去到那個地方,在度化眾生。在浴佛的時期,也看到在監獄裡面,要去引導他們浴佛,讓他們種一個善根,帶著浴佛的工具,都進去了。去那裡,仔細地教他們,腳步要如何走,手勢要怎麼樣。禮佛足,如何用這個香湯,手要怎麼合起來,當胸,雙手十指合十,歸一心。過去的雜念改過,一心,雜念心歸一念,改過過去惡習為善。這也看他們這樣進去教,教得人人都很乖。這不論是什麼道,天道、修羅道,或者是人道,或者是在三惡道中,我們還是用平等心入人群中。這不是形容詞,這是能夠身體力行,說得到、做得到的事情。 看看義大利,歐洲的慈濟人去幫助,義大利的大地震,那個大災難過了,歐洲的國家,慈濟人人數不多,但是開頭,剛進去救災,十個國家合一去勘災,又再去發放;這樣前後去發放。這就是他們在剎那之間,天搖地動,災難那麼大,就像這樣的菩薩,路途遙遠,越過了七八個國家,八九個國家,遙遠的地方會合,去幫助他們。知道難民受災難,這段時間日子是怎麼過呢? 不要認為義大利,一個古文明的國家,應該人人富有如天堂。不是哦!貧窮困難的人也有,一旦再受災難,要再恢復也困難哦。無家可歸的人住在帳篷裡面,真的是無語問蒼天。所以,我們要知道世間的苦難,不論是心理的苦,或者是環境的苦,或者是一時天災的苦,或者是一時人禍的苦,這都是真實在人間,是真實人間地獄的苦,這五道。所以,我們要很了解,心境,心靈地獄、心靈畜生道、心靈餓鬼道,在人間在在都是。這些五道、六道,無不都是需要菩薩,愍念眾生之苦,無不都是菩薩,要「發心慈念眾生」。 菩薩是來自於,修心靜慮思惟,精勤修道戒定慧,這樣產生出來的菩薩。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真正走入人群,心靈地獄、生活地獄、環境的地獄等等苦難,我們要如何去救拔他?離開那個境界,還要再「復為說法」。這說得到的事情,我們就是做得到去。 所以,「發深思悲念」。這要從很深思,靜慮思惟,用心,大小事都要很細思、很用心。「除眾生懈怠想」。我們眾生就是懈怠,不只是眾生苦,修行者自己也要警惕,我們也很苦啊。煩惱苦啊、無明苦啊,身心、自然法則苦啊,我們要趕緊警惕,不要再懈怠了,所以我們要「發深思悲念」。眾生,還要對自己,也要除去種種懈怠想,不是只為眾生,自己的懈怠,我們也要提高警覺。不是只說除別人的懈怠,自己的懈怠,我們若沒有精勤,我們無法付出。 於世間染污之法 應慎勤防之 若失戒守護 即懶惰不勤道業 何能宏揚佛乘 修菩薩淨道法 則須以立大弘誓 勇猛勤行之 所以,「於世間染污之法,應慎勤防之」。我們要好好很謹慎,要常常預防我們的心,是不是有污染,是不是有懈怠。這種「懶惰不勤道業」,這很懶惰,不能精勤起來,這樣是要如何修行啊?所以,何能宏揚佛乘。自己都顧不了,你要如何能夠去宏揚佛法呢?修菩薩道是淨道法,我們要先去除自己的心理煩惱,去除我們懈怠、懶惰的心態。若不先去除,哪有辦法心能清淨呢?我們的心還受懈怠、懶惰,污染在我們的心裡,這就是我們要常常警惕,修行人自我警惕。所以我們要須以立大弘誓,我們要弘誓願,「勇猛勤行」。 所以,要好好來制伏,我們這個懈怠的心態,真的是「懈怠不聽受正法之戒」。我們自己不要守這項戒,我們就是放縱,我們就是懈怠。「三無漏學」的第一個字,這個「戒」,戒我們懈怠,我們都沒辦法了,想,要怎麼辦?所以要,自己要降伏、來制伏我們這個,「懈怠不聽受正法之戒」。 制懈怠 不聽受正法之戒: 新學之菩薩 應至說法處 聽受法要 而諮問之受教利益 正法,我們自己若不懂得要戒,想,我們一直自己放縱,要怎麼辦?所以,「新學之菩薩,應至說法處」。這些菩薩應該就要去,聽經的地方、說法的地方,「聽受法要而諮問之」。我們要認真聽,聽不懂我們要趕緊問,問了之後,我們要受教;受教,我們就得到利益。這我們要很用心。我們在修行的地方,不要受法教育,這樣要如何能修行呢?說我們是佛教徒,佛教徒不懂法,就不知道理,就如做人不懂道理一樣,所以我們要很自我警惕。 前面的經文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開始要向他說話,不論是國王、王子等等等等,沒有分別,我們為他們說法,還是同樣用微妙義。「若有難問,隨義而答」。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有人會抱著這種心,要來問難的人,我們也是這樣安然自在,能向他解說,隨他的根機。若是根機很劣,我們就能用「因緣譬喻」,種種方法,權巧方便去引導。講種種,「敷演分別」,用種種法來為他分別。「以是方便」,就是權巧方便。「皆使發心」,只有一個目標,使他能夠發心。漸漸能夠增長、利益他的道心,「入於佛道」。這就是說法者的態度,對任何一個人,不論他是什麼樣的階級,或者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是用心,要接引他到發大心,自利、利他,這樣的程度。所以,以大乘法答,前面我們有說過了。 接下來的經文:「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就是,最重要的,要除掉了這懶惰的意,以及懈怠,這是障礙道,最大的障礙,所以我們要「警惕行者,切莫生心懈怠」。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警惕行者 切莫生心懈怠 應速除去 懶惰散慢之意 及以懈倦荒怠之想 為精進波羅密 修行的人,我們最忌諱的就是懈怠心,讓我們修行不會進步,就是懈怠。懷疑、我慢與懈怠;懈怠,就是疑心還有傲慢,生起了懈怠的心,我們要很自我警惕。所以,「應速除去,懶惰散慢之意」。這種散慢心,疑慢的心,我們要趕緊速除。不是說懈怠,光是說他懶惰而已,他的懶惰的心理就是有散慢,這就是毛病,他自己的心病,自己不懂得要用心藥治療,這種散慢意就會懈怠。所以,「及懈倦荒怠之想」。就是這樣,心理有這麼多種,懶惰、懈怠、散慢,非常,懈倦,這種很荒廢自己的生命,荒廢自己的道業,非常怠慢,不敬法,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不敬師、不敬法,也不敬自己的生命,這種不尊重,我們應該要無餘修、長時修等等,我們要尊重。對自己的生命也不敬重,對師,講經的人,我們也不尊重,所以這都叫做懈怠、我慢,散慢的人。 所以,我們要好好,度過了這個懈怠的心,「為精進波羅密」。該說,我們就要趕緊來聽。若說:「知道啦,知道啦,我知道啦!」所以他就不會去聽,他就不會去用心。大家在說話,是這麼好的話,有人來請法,我們要趕緊,到底他是什麼問題?要問什麼法?我們要趕緊來聽。說不定他要問的,是我們要問的;他得到,我也得到了。但是,就是散慢,我就要等到遇到我自己的問題,我才要親身,親身去問,親身聽到,若這樣也是叫做散慢。我們要用心體會。所以,「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憂惱即昏擾 防心離過 謹小慎微 慎言離過 則無憂心 以慈忍心而為說法 菩薩慈心說法 方能離諸障礙 我們要離開了這個憂悲苦惱,很多事情我們不殷勤、不精進,煩惱不懂得用功去除,只是坐在那裡擔憂,惹來很多的無明。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去了解這個法,來解除我們的煩惱呢?所以我們應該要解除,我們才有辦法用慈心說法。自我解除煩惱;說法,解除他人的煩惱。自己的煩惱不解除,你要如何解除他人的煩惱呢?所以「憂惱」,是「昏擾」,是昏沉。你看他醒著,但是他的內心是紛擾,很不清楚。內心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方向,都不清楚,這種人叫做「紛擾」,就擾亂自己的心,有法不懂得用,自己來擾亂自己的心。 所以我們應該要「防心離過」,要好好守好我們這念心,要「靜慮思惟」,我們要防心離過,要預防我們的心,不要有過失。說話,心要在說話;走路,心要在腳步上;做事情,心要全職在那個,你所在做的、你在看的東西,專心,就是防心離過,不要有過失,所以叫做「防心離過」。不要我在做這項事情,我在想那項事情,不要。所以,「謹小慎微」,我們要謹慎,不要小小的事情,我們就將它疏忽掉,也不要粗心大意,說:「這這麼大的事情,哪有差這一點點呢?」不要這樣想。 一張桌子四隻腳,不要想:三隻有榫,有螺絲,缺一隻而已,不要緊啦!那就是很危險。同樣的道理,所以不要粗心大意,不要想:大的,我們沒關係;小的,我們簡單啦!不可。所以我們要謹慎,小的事情我們要謹慎,還有很微細我們要注意。 所以,「慎言離過」。說話要很謹慎,說法也是,慎言離過,「則無憂心」。心就無憂了,我們就放心。我說話沒有差錯,這場的演講我很安心,這同樣的道理。和人在接觸,沒有過錯,我安心。這就是我們要時時訓練,心,開口動舌、舉步動足,一切的舉動不要疏忽掉。「以慈忍心,而為說法」。用慈忍心好好來說法,為人、為己,我們自己修行,我們要將,好好這人生的道路走好,要將話說好,這輩子都沒有遺憾。這要展現我們的慈悲心,自己也要忍,要忍好我們這輩子該走的路,前前後後要走好、做好,這輩子安心過了,下輩子走回來的路才會順。所以,「菩薩慈心說法,方能離諸障礙」。我們要很謹慎來說話,才能離開了很多障礙。 懶惰:障礙勇猛 懈怠:障礙精進 憂惱:障礙安樂 「懶惰」是會障礙我們的勇猛,懶惰,這就是障礙我們勇猛心。這應該精進,我們精進,我們能夠抬頭挺胸說:「我每天每天都聽法哦!我很精進,我沒有懈怠哦!」這就是表示我們沒有懶惰,我都很勇猛,我很精進,所以沒有障礙。「懈怠」是「障礙精進」。這就是懈怠。「憂惱」是「障礙安樂」。因為我們沒有勇猛,我們沒有精進,所以我們的心不安,不快樂。我們在精進的人面前,沒有辦法向人說:「我聽哪一句法,我得到哪一項的道理,我向大家如何說。」我們沒有這個機會,所以我們不得安樂,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心平氣和,好好聽法,我們好好和人相處,我們也安心。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就是要告訴我們,「自除惡染、勤宣法義」。 自除惡染 勤宣法義 說無上道 但以大乘解說 但念成佛 令眾成佛 頌一切種智 我們自己那個惡習,我們要趕緊去除,貪、瞋、癡、慢,尤其是慢、疑。貪、瞋、癡大家看得到,知道這個人很貪念,這個人這麼愛發脾氣,這個人怎麼跟他說都說不動,這很「癡」啊,癡迷。這大家很認識,很熟了,很了解。但是「慢」呢?這個「我慢」和懷疑,這就大家知道有這個毛病,但是無法很明確去判斷。其實,這個「慢」,有散漫、有等等……八憍七慢,有七個慢。所以不只是七慢,還有九慢,都有啊!所以這個慢心,我們要好好去用心,將自己「自除惡染」。不論是貪、瞋、癡、慢、疑,我們都要去除,我們才能勇猛,我們才能精進,我們才能安樂。 所以我們要「勤宣法義,說無上道」,我們要先除去了,這種的懈怠、懶惰的心態,這些惡染我們要去除,我們才能勤,我們才能將佛法自己自修,也能夠教人,去說無上道。 「但以大乘解說,但念成佛」。我們只是一念心,行過了菩薩道,就是能夠到佛的境界。以佛心為己心,愍念眾生,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我們要到達,我們也希望所有的眾生,全都共同成佛。所以自利利他,我要走到,我也要讓大家和我一樣,一起到達;我要得到這樣的智慧,我也希望眾生與佛有同等的智慧,那就是「一切種智」,這我們就要精進。所以精進,「晝夜常說,無上道教」。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晝夜常時 為人演說微妙法 是即明無上道 一實乘之教 白天、晚上,我們要常時,都要為人演說微妙法。在我們的生活中,舉止動足、開口動舌,用言教、用身教,我們就是同樣,日日夜夜,也都要有這樣來啟發人心,導向這個道的方向。所以,「是即明無上道」。這就是要讓我們很了解,也讓大家都了解,法就是這樣過來,期待人人都能清楚。所以,一實乘之教法,就是無上道的教育,這叫做「一實乘之教」,那就是無上道,那就是成佛之道。「以諸因緣、無量譬喻」。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用諸善惡二種因緣 以無量種事相譬喻 用種種因緣,有的人小根小智,但是大乘法他懷疑,大乘法他排斥,我們要如何解開他的疑?我們要如何滅了他的慢?疑和慢,我們要如何將它去除,讓他能夠走入了,接受大乘法,自利利他?要用種種因緣,用種種方法。佛法,佛陀用「九部法」,有長行文、偈文,有因緣,有譬喻等等,種種的方法,一次再一次,重重覆覆來為我們開示。我們也是要這樣,不厭其煩,這樣種種的方法來引導。所以,「用諸善惡二種因緣」。我們要用:善的人,結果將來得善報;惡的人,結果將來得惡報。這就是因緣,用譬喻方法,「以無量種事相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開解曉示一切眾生 咸令信解 生歡喜心 不論是事實,或者是過去等等,來引導他們,說給他們聽,不論是近遠的故事都能夠說。所以,「開解曉示一切眾生」,來為他開導,來為他解釋,讓一切眾生能夠了解。「咸令信解」,生起了歡喜心。這我們就要很用心體會。 不只是講法,甚至下面再下來這段經文:「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除了對人,我們要真正的平等,用心為他引導說法,現在來說的,就是要如何的生活,也是度人的方法。我們大家的生活,衣、食、住全都需要,所以「自無希求」。我們沒有貪念,沒有貪心,衣、食、住沒有貪心。很多人想:我一輩子勞勞碌碌,那為了什麼呢?為了要吃好,為了要穿好,為了要住好,為了……很多。 所以,現在就是要說,我們修行人無希求,但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成佛,只是一心很單純的念。這「衣服、臥具、飲食、醫藥,四時受用」,我們只是求得春夏秋冬,四時都能夠,能過就好了,生活能過就好了。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為四時受用事 這就是菩薩,他這樣春夏秋冬,我們穿的衣服,有夠,能遮蔽,遮體就好了,能夠乾乾淨淨,這樣就好了。所以,「於此無所求,惟念諸佛說法之因緣」。 而於其中 無所悕望: 菩薩於此無所希求 惟念諸佛 說法之因緣 以求自他共利 此即為真安樂 是真供養 穿衣服,不要穿得很豔麗,簡單樸素,就是能夠讓我們保暖,能溫暖就好了。所以,「惟念諸佛說法之因緣」。只是一心想要了解,佛法是怎麼樣,「以求自他共利」,對穿的沒有很重視,不用綢緞好的質料,我們就是粗衣淡飯,這樣我們的生活足夠了,專心來為法,所以求「求自他共利」,自己體會法,向外要度眾生。「此即為真安樂、是真供養」。殷勤精進,就是最實在的供養,也是生活簡單,衣能夠蔽體,食能夠飽腹,這樣就好了。一心念,那就是為佛法。 所以我們要用心,日常生活「修心靜慮思惟」,才能夠「精勤道,戒定慧」。「戒定慧」,是我們所有的一切修行,最基礎,一定要用到,我們才有辦法能夠悲念眾生。要悲念眾生,我們要勇猛,我們要精進,在勇猛精進中,我們的心還要很安樂,因為我們有做到了;對自己的責任做到了,幫助人的事情也做到了。人安、我安,人我皆安,這就是安樂。所以要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9日~ 【註】七慢: 通常之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靜思妙蓮華》七慢障聖道(第266集)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422 Q 1.我們應該要培養怎樣的念心? 2.懈怠心,讓我們修行不會進步。我是否有警惕自己,要精進? 3.何謂「防心離過」? 4.懶惰、懈怠、憂惱,會如何障礙我們? 5.何謂「一實乘之教」? 6.我們所有的一切修行,最基礎的是什麼? ![]()
![]()
20230524《靜思妙蓮華》惑障除盡 離垢清淨 (第1421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離惡行為過失,斷煩惱之垢染,故名清淨;惑障除盡解脫離垢清淨。超諸善惡無對待之清淨,則性淨解脫之自性清淨。 ⊙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無明貪愛之惑。謂諸眾生,隨順煩惱,流轉生死,故違涅槃之道也。 ⊙不正見亦名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惟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可分五:貪、瞋、癡、慢、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此頌和顏演說微妙法義。出家僧眾,清信男子,清信女人。 ⊙優婆塞:居家三皈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修法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夷:居家持五戒清信居士女、近事女、近善女等,親近承事佛法,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以微妙義,和顏為說:如上等人,到菩薩所,當以微妙,甚深之義。和悅顏色,而為演說。 ⊙「若有難問,隨義而答,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漸漸增益,入於佛道。」《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有難問,隨義而答:此頌答問、令他饒益。若有人來,起難問時。隨其所問,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敷演分別:或引因緣,或舉譬喻。敷布流廣,分別敷演。 ⊙以是方便,皆使發心:以此方等緣,為化方便,皆令聽法,發無上心。 ⊙方便:謂以善巧權宜之語,使問難者義通理達信受,隨以法義啟發其向中道之心。 ⊙漸漸增益,入於佛道: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令得增益。入於一乘,無上佛道。 【證嚴上人開示】 離惡行為過失,斷煩惱之垢染故名清淨;惑障除盡解脫離垢清淨。超諸善惡無對待之清淨,則性淨解脫之自性清淨。 離惡行為過失 斷煩惱之垢染 故名清淨 惑障除盡 解脫離垢清淨 超諸善惡 無對待之清淨 則性淨解脫之 自性清淨 用心哦!修行,不離開生活,修行在每一秒鐘,呼吸間,無不都是要隨時修行。修行,不是在很遠,是在我們身邊靠近。離諸惡行為過失,這也就是修行,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我們在周圍生活中,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啊?事,這件事情該不該做?該做的,我們要積極;不該做的,我們要即時停止。哪怕就是想,「不對的!」我們也要趕緊停止,這不要去行為,那就是無過失了。我們平常常常說,戒、定、慧,這就是叫做「戒」,防非止惡。不對的,我們不要,連想都不要,起一念的念頭都不可以哦!我們要用心、警惕,我們要離開、避開惡行為。有過失的事情,我們一定要避開,要遠離這個過失的錯誤。 不能做,更不能想,要斷煩惱之垢穢。而我們若對人呢?事是人做,這件事情人在做,邀我們和他一起完成,我們就要好好用心思考,可不可行?我們要細思,正思惟,念念在日常生活中。要防範、要守戒,不要身體對事、物,我們起了貪的念。對人呢?這個關係,有時候關係和我們很好,很投緣,就來告訴我們:「我們一起來做這件事情,有利哦!能夠得到很多很多的利益。」若是這樣,聽,這個朋友能信,我們就這樣去信,這樣去做,有時候我們也偏差了。 所以,我們還是要細心思考,很細心來思考。儘管是很好的朋友,儘管是我們能夠信任,但是他想要做什麼事情,既然來邀,既然來說,我們也要仔細想想看。不對的,不只我們不能做,我們還要勸他說:「不可。」這叫做「細思惟」。我們日常生活就是要這樣,所以平時「離惡行為過失」,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斷煩惱之垢染」,這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思。不論是我們的心思,不論是我們生活動作,這和離惡,和斷煩惱息息相關,這才叫做修行。我們不只是不要去做,也不能這樣的起心動念。有與人的當中,儘管他在做好事,「好事啦!來,我們和他會合。」這個好事是什麼好事呢?我們也要思考,是不是我們能夠做?對社會有利益,對人群有利益?或者是干涉到更大? 現在五濁惡世,紛紛擾擾,我們只是能夠做在利益人群,我們不要去做到的,就像前面我們一直說,應該要避免的,國王、大臣等等,不要以為我們若和他們攀緣,我們會得到什麼利益。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本分是做什麼,我們守在我們的本分,人與人之間就是安分守己,做我們應做的事情,心在人群中就不會受污染。這是我們要時時很警惕。所以,「惑障除盡,解脫離垢清淨」。「惑」就是煩惱;煩惱我們去除,煩惱若去除了,就沒有障礙了,自然我們身心就沒有掛礙。「無罣礙故」,若這樣就沒有困擾、障礙,這樣我們就「離垢清淨」,心沒有什麼樣的掛煩。 還有,「超諸善惡,無對待之清淨」。人家在做善,我們所做的,我們和平相處。平時他做他的,我們讚歎,而我們在做的呢?能夠這樣平安無事,會合之時,那就是界限在什麼程度。他修他的行,我們修我們的行;他發展他的理想、特長,我們發展我們的理想、特長,彼此能合者則和。若是觀念或者是做法,有他另外他的特色,和我們的特色無關,若這樣,我們就讚歎他,這樣就好。這就是我們要保持,不要去讓它複雜了,彼此之間互相讚歎。 若能夠這樣,前面所說,怎麼樣該讚歎的讚歎;若是不該讚歎,我們就保守著。但是我們要很清楚,是非清楚,若能夠這樣,「善惡無對待」。就不必去論長說短,不必說人的短,也不必說我們自己的長。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善惡當中是非清楚,自己分明,就不要論長說短,這樣我們也能夠清淨。又再「則性淨解脫之,自性清淨」。我們若沒有去惹人的是非長短,自然人家和我們和平相處。總而言之,要如何待人接物?要如何是非清楚?要如何自己獨善,還能夠兼利他人?這是很重要。獨善就是自利;兼利他人就是入人群,利益眾生。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昏煩之法 惱亂心神 即無明貪愛之惑 謂諸眾生 隨順煩惱 流轉生死 故違涅槃之道也 不要有這種昏惱之法,我們若是是非分不清楚,就容易起惑,惑叫做昏惱。這要很用心。就像昏沉,樣樣不清楚,糊里糊塗,若這樣就會擾亂我們的心神。「即無明貪愛之惑」。一點點不小心,你戒沒守好,自然我們差之毫釐,失於千里,就偏了,這就是眾生隨煩惱,「流轉生死」,我們這樣就是又在煩惱中,流轉生死。因為這樣,我們就違背了我們的心,「寂靜清澄」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不正見亦名惡見 於諸諦理 顛倒惟求 染慧為性 能障善見 招苦為業 可分五 貪瞋癡慢疑 我們要保持我們的正見,正見很重要,所以若是正見偏差,惡念就起了。我們最重要的,我們就是如何守好我們的正見,持好我們的戒律,我們不要有過失。對事,不要有過失;對人,我們不要偏差、惹煩惱。自然我們的見解保持清淨,防非止惡。我們若偏差,這就是惡見,就會違背了諦理,正確的真理就違背了。所以,「顛倒」,就是這樣開始去追求,心靈顛倒了,就去追求貪、瞋、癡等等,所造作的業,所以這樣,我們要很謹慎。「染慧為性」,我們本來是清淨平等,就是因為有外界這樣,慢慢來覆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帶著這個煩惱,這就是污染了,污染到我們的真如。其實,真如它就是本來清淨,只是煩惱將它覆蓋起來。所以,「能障善見」,因為它煩惱覆蓋著了,我們的真如本性發揮不出來。因為外面的煩惱重,所以我們要修行,最重要就是要斷煩惱。 因為有煩惱,它就「能障善見招苦為業」,可分五項,五項是什麼呢?「貪、瞋、癡、慢、疑」,我們已經開始發現到佛法,我們了解,我們應該要向著菩提大道實行,卻是我們一直都是,在這個煩惱叢中,若自己不謹慎,方向受邊緣將我們誘惑去,差之毫釐,也就失於千里,千里就偏差。本是正確的正見,卻是一點點方向這樣偏了。就去了,同樣,指頭不離開,就是在這裡,這樣就是直直的路走;若稍微偏一下,就這樣去,偏一下,這樣去。所以,差毫釐,就失千里了,我們要謹慎。 偏見,一點都不能偏,我們要時時守護我們這念心;這念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用心去體會。差之毫釐,五項的濁氣,濁念,同時就起來了。貪、瞋、癡、慢、疑,這樣很快,一念間浮現起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前面的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要在清淨地,就剛才所說過。煩惱,我們要「斷煩惱之垢」,才有辦法清淨我們的心;惑障,我們要除盡解脫離垢穢,這樣我們才能夠清淨。我們還要再「超諸善惡無對待」,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清淨。我們還要再了解,善惡性,本無分別對待,我們若道理清楚,自然也是清淨。有為法,我們要用無為法解,自然我們就清淨。我們要用這樣的清淨心地,來「安隱說法」,「而施床座」。這樣坐在哪一個地方,只要威儀要有,不是隨便。雖然任何一個地方,但是要清淨,沒有憒鬧。所以要選擇地方來講法,就是要有這樣有所選擇。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以油塗身」。因為要身體清淨,我們要「澡浴塵穢,著新淨衣」。昨天說過了,印度的環境很乾燥,天氣也很熱,有時候,皮膚若沒有稍微保護,會乾裂。我們記得,我們每年若去冬令救濟,在出去的時候,大家都會帶一些凡士林。看到那些阿公、阿嬤,天氣凍,凍得皮膚全都裂開,不捨啊!手很粗,裂開了,我們就趕緊將這個油,護膚的油趕緊為他塗抹,要不然他裂得已經能見肉,裂得快要流血出來;這皮膚,氣候就是有這樣,所以就要有塗油,這個油來抹在身上,保護皮膚。 但是身體要洗乾淨,再換乾淨清淨的衣服,這就是內外清淨。我們的內心清淨、我們的身體清淨,我們換起了洗乾淨的衣服,這不是隨隨便便任何一個地方,非常骯髒的地方,不是這樣,還是說法也要有一個儀規,若能這樣內外清淨,得當的地方,「隨問為說」。隨問來說法,讓大家心境淨,專心聽,這就是我們要講經的地點。講經人要有這個威儀,聽經的人要有次序,這是一個行儀,表示尊重。 接下來的經文就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那是很簡單表達聽經人,有幾種人在這裡聽經,這場面裡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段偈誦就是要說出了,這個場合很祥和,說的人也很祥和,聽的人也很專心,這種和氣,很祥和的演說,很安詳,很和睦的場面來演說。所談說的就是微妙法,微妙的道理。在這裡聽經的人,有什麼樣的人呢?有比丘、比丘尼,這就是出家的僧眾,還有「諸優婆塞,及優婆夷」,這就是「清信男子、清信女人」,在家信佛的人,這稱為四眾弟子。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出家僧眾 清信男子 清信女人 比丘、比丘尼我們知道了,優婆塞我們也知道,他是居家,三皈清信士,就是在家庭中也信奉佛法,也已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且也是很尊重,所以是在家修行者。 優婆塞: 居家三皈清信士 近事男、善宿男等 即在家親近 奉事三寶 受持五戒修法士 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塞也能叫做近事男,在家修行的居士。他很親近佛法,親近佛法,所要做的事情,在家居士方便,能代替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想要在人群中所做的事情,在不方便中,居士就能方便代勞去做,這叫做近事男。就如我們精舍,很多居士都會回來,進來幫助我們精舍,或者是在慈濟,不論是法脈宗門,日常生活需要活動,就一群的菩薩居士,在家居士他們就親近,親近這樣的佛法,佛法入人群中去。我們不方便一直在社會這樣走、這樣在接觸,有一群的菩薩就來代勞,這叫做近事男。就是居士,也叫做善宿男,雖然在家,他也很有修養。 「善」,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雖然是居家,也是完全為善事而付出,所以叫做善宿男。「宿」就是住在家庭,或者是有時候在道場中,在親近三寶,全都是用清淨心親近佛法,保持他的善念,這都叫做近事男、善宿男。「男」就是男士、男眾,就是在家親近奉侍三寶,親近三寶的人。他就是受持五戒,受法的人,修善法的人,叫做「受持五戒修法士」;他是四眾或者是七眾之一。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居士男、居士女,這樣叫做四眾。要是七眾呢?七眾就是,四眾還有沙彌、沙彌尼,還有清修女(學法女),這叫做七眾。在家居士既能修法,又能行善,又能做事情方便,這就是優婆塞。在家居士精進聽佛法,又能身體力行。 就像,(2017年)厄瓜多的災難,我們七個國家的居士,大家會合起來,遙遠的國家,他們背起了行李,就買機票,就能夠這麼方便去到厄瓜多。去到厄瓜多那個地方是很陌生,他們只是一個目的——救災去。不論是他們那裡的社會,我們全都很不熟,他們的身份,表達:「我們是從哪裡來,我們想要來幫助。」去拜訪縣政府,表達我們的心意,去到那個地方,只要他們的政府了解這個團體,來自不同的國家,能夠為我們幫助,來支援這個地方的災難。政府允許,召集他們的民眾;民眾知道,感恩接受我們無私的愛付出。在十二天的時間內,兩個縣市,有好幾個社區,這樣在那泥沼裡面,將他們救拔出來。我們還在那個地方,一個很有意義的時機,就是佛誕節的前後。本來每年第一場的浴佛節,是在花蓮靜思堂帶動起來,今年(2017年)很特殊。他們就是在厄瓜多,完成了這場救災難之後,同時我們還發放,發放救濟金,佛誕節也到了。 在佛誕節這當中,他,就是天主教的總主教(曼納比省總主教羅倫佐),也很感恩佛教的團體,來為他們這個信仰天主的國家,來救拔他們的苦難,所以他們也是很誠意,在那個地方,讓我們舉辦一浴佛的儀式。在哪裡辦呢?在教堂裡,天主教堂(聖塔安娜教堂)。神父很用心,來帶我們慈濟人,去看他們教堂的環境,要如何布置,布置出了,浴佛節那個莊嚴的場地。我們這樣去看,很好啊!在教堂的很正式的正中間,教堂裡面,在耶穌的前面,我們用投影的宇宙大覺者,一個螢幕出來,前面就擺下去了,香、花,和浴佛的淨水,這樣擺得長長的。那一天一千四百多人,在那個地方莊嚴浴佛。這是七個國家,去到厄瓜多會合起來。厄瓜多也因為地震,(2016年)我們進去過,所以也有幾位,已經投入我們的志工。總共八個國家的志工,帶領著一千四百多人,完成了浴佛,完成了發放,這是很特殊啊! 這是居士才能做得到,我們聽到那個地方有災難,要怎麼辦?就趕緊集合起來,大家討論,很快速的情況內,美國為主體,就將消息這樣從我們宗教處,發布出去,就快速居士這樣會合起來,就去那個地方,完成了佛教,在天主教信仰的國家,除了救災,完成了佛教在那個地方,做浴佛的大典在那個地方。這真的是很莊嚴的,這是很不可思議,若沒有這些居士,哪有辦法為佛教、為眾生呢?很莊嚴的場合。這就是我們要很清楚去了解,優婆塞是這樣。他們能夠很自由來聞佛法,法脈居士能夠傳,能夠為善法,行一切善;宗門,居士開了,開了這個宗門,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去自由發揮,眾善奉行。這實在是居士也為佛教,也能夠去傳法,也能夠去行善,這就是居士的好處。再下來,叫做「優婆夷」。 優婆夷: 居家持五戒 清信居士女 近事女、近善女等 親近承事佛法 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夷,前面優婆塞是居家的清信士,現在優婆夷是,「居家持五戒清信居士女」。同樣,只是男女之別,信法同樣,同樣聞法,同樣持五戒,同樣能夠行「十善法」,這是居士女。就像這次厄瓜多,也不是只是男眾居士,女眾居士也不少位。所以,男女居士親近佛法,親近三寶,要如何做事情,方便的地方他們去承擔。同樣叫做「近事女,近善女」,她們「親近承事佛法,為四眾或七眾之一」,同樣,在七眾中之一,也是四眾之一。這就是在那個場合在聽經的人。 同時,若在社會的階級再來分它,有「國王王子、群臣士民」。這就是在那個國家職務的分別。國王王子,以及他的朝臣、群眾,全部,以及他們國家的老百姓,全都在裡面。所以國王也是居士之一,國王以及百姓群眾,只要他信仰佛法,總是都叫做優婆塞、優婆夷,只是他的身分不同,將它標出來。 就像這樣的人,我們在為他們說法時,總是「以微妙義,和顏為說」。用很微妙的道理來和顏,這樣很和氣來為他們說話。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如上等人 到菩薩所 當以微妙 甚深之義 和悅顏色 而為演說 這就是菩薩,菩薩要說法的地方,有這樣的人這樣靠近了,就是在這個地方聽法。要聽法,我們講法的人就是要用微妙義。這說法也不一定是出家人,一般在家菩薩,對法很清楚,就都能夠說。所以要用微妙義,要用很正確的法來和他們分享,甚至很深的教理,我們也能夠好好為他們分析。在講說、分析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和顏悅色,要讓人看到可親近,「和顏悅色,而為演說」。 下面再接下來,那就是:「若有難問,隨義而答,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漸漸增益,入於佛道。」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若用心來了解它,經文就是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此頌答問 令他饒益 若有人來 起難問時 隨其所問 隨義而答 這段偈文的這個問答,或者是答他所問,我們要讓他能夠很清楚,能夠了解。不只是清楚了解,還對他要有利益,聽進去有受用,就是我們說得到,他要做得到。這種法,這個法不是說在空中,天花亂墜,很好聽,說很好,但是做就做不到。不是。我們一定要將這個法,雖然法無體相,我們要如何說到讓它有一條路。經,真理是無體相,是在說道理,我們將這個道理,要說到變成一條路,大家能夠走,讓他們走起來很歡喜、很安全、很自在,心地風光看得到,這樣才是真正饒益他。修行是要腳踏實地,理解得到,了解,做得到、走得到,這才是真的「道」。「道者,路也」,法脈是道理,宗門就是路,將門打開,讓他有路走出去,這才是真正饒益有情。 饒益眾生,饒益有情界,我們要說「布施」,我們要懂得「愛語」,我們要「利行」,所以我們要「同事」,這都做得到,饒益眾生。應該記得,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都是對人有好處,「令他饒益」。大家接受到,很歡喜,做得到。所以,「若有人來,起難問時,隨其所問,隨義而答」。若有人來了,是心不懷善意,就是來問難,這樣的我們也要耐心,好好婉轉為他解釋。 我們昨天有說,「不以小乘法答」。雖然我們要為他回答,他對大乘法不了解,不只是不了解,還起懷疑;不只懷疑,他還要來難問,這我們就要婉轉,如何能夠解釋到,讓他能夠心歡喜、快樂,饒益於他。 布施,如何布施出了我們和顏悅色?一個笑也是布施,輕聲細語也是布施。要如何那個語言讓他願意接受?這個愛語之中含著教他,利行。能夠說得讓他聽懂,而且歡喜聽,我們說的話入他的心坎裡,在他的心底,他會常常記憶著;記憶著,願意來與我們會合、來同事,這就是我們要用方法。本來他不會接受這種去付出,我們過去常常聽到說:「布施,這只是造福不修慧,修福不修慧。」或者是,「他原來本來就是有這樣的業,要受這樣的苦,為什麼你還要去……。」等等。過去有一段時間,常常聽人家這樣在批評,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讓他了解不只是不要批評,你還能和我來同做,一起來做,這叫做「饒益」。這是隨義而說,說到他能夠很歡喜接受,接受之後還願意做,能夠這樣。所以,「因緣譬喻,敷演分別」。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或引因緣 或舉譬喻 敷布流廣 分別敷演 這要用種種因緣去譬喻。我們過去有「火宅喻」,還有「窮子喻」,還有〈化城喻品〉,這就是這樣用種種方法,為大小根機來接引。佛陀說法也是這樣。所以,「或引因緣,或以譬喻」。這樣種種方法,來人群中為他們講法。「以是方便,皆使發心」,用這樣種種方便讓他發心。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以此方等緣 為化方便 皆令聽法 發無上心 「以此方等緣」,這樣平等,方便、平等法來為他們說。「為化方便,皆令聽法,發無上心」。就是這樣要來化度他們,用方便、用因緣、用譬喻等等的方式來度化他們。 又再「方便」。方便就是善巧權宜的道理,不是小乘,它是善巧權宜的道理。 方便: 謂以善巧權宜之語 使問難者 義通理達信受 隨以法義 啟發其向中道之心 「使問難者義通理達」,能夠「信受」,這叫做權宜。權巧,也是善巧,也是權宜,聽的人,他能夠義理能通,能夠通達、能夠相信。所以,「隨以法義,啟發其向中道之心」。中道就是菩薩道,所以能夠漸入。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理可頓悟 事須漸修 令得增益 入於一乘無上佛道 「漸漸增益,入於佛道」,所以「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理,我了解了,修行就是要一步一步向前精進,這叫做修行。所以,「令得增益。入於一乘無上佛道」。 各位,力量就是要這樣,慢慢累積。我們愛的力量不是三天五朝,要能夠聽法,也不是短期的時間完全了解;了解之後,要來降伏我們的煩惱,無明的習氣,也要有一段時間。不過,我們要知道,這些煩惱無明,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既然日常生活中,不離開我們的行為,沒有離開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8日~ 【附註】[七眾]一、比丘,二、比丘尼,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叉摩那,沙彌尼之學六法者。四、沙彌,五、沙彌尼,男女之受小戒者。六、優婆塞,七、優婆夷。男女之受五戒者。此中上五眾出家。下二眾在家。是諸經論通說之七眾也。天台於戒疏之中依十誦律建立九眾。第六為出家男。第七為出家女。是受齋戒之男女也。第八第九為優婆塞優婆夷。此中取式叉摩那已下名為下之七眾。【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421 Q 1.何謂優婆塞、優婆夷? 2.一個笑也是布施,輕聲細語也是布施。我是否有布施自己的和顏悅色? 3.何謂「愛語」? 4.「以是方便,皆使發心」。何謂「方便」? 5.「隨以法義啟發其向中道之心」。何謂「向中道之心」? 6.煩惱無明,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是否有持續地努力聽法,降伏煩惱無明的習氣? ![]()
![]()
20230523《靜思妙蓮華》出離妄惑 安隱說法 (第1420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修菩薩行者,當勤精進以求出離妄惑,則菩提之果可成。凡夫耽著五欲造諸惡業,於諸生死心無厭離,菩薩持菩提六度不退失。 ⊙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者,則攀援心斷。心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而起。 ⊙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之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人事物。如猿攀樹,忽在彼,忽在此,謂之妄心攀緣。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欲口安樂(必說法),欲說法必擇地。陞座行儀,法、義、辭、樂說通達,四無礙辯才,然後隨義而說,隨問而答,皆使發心入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修行菩薩,常欲離過,令心安穩,如理說法。 ⊙於清淨地,而施床座:當擇清淨無染濁處,而施說法高廣床座。 ⊙「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以油塗身:小乘教中,不許愛好,香油塗身。今令塗者,為除惡氣,非貪美也。 ⊙澡浴塵穢,著新淨衣:澡洗塵垢,為淨身。或著新衣,或洗浣淨,又所有衣,求處非法,亦名不淨。 ⊙內外俱淨,安處法座:內心外儀,俱當清淨。安詳居於說法之座。 ⊙隨問為說:隨其所問而為說法。此頌安坐淨身、隨問說法。 【證嚴上人開示】 若修菩薩行者,當勤精進以求出離妄惑,則菩提之果可成。凡夫耽著五欲造諸惡業,於諸生死心無厭離,菩薩持菩提六度不退失。 若修菩薩行者 當勤精進 以求出離妄惑 則菩提之果可成 凡夫耽著五欲 造諸惡業 於諸生死心無厭離 菩薩持菩提六度 不退失 要用心哦、發心修行,若是想要修菩薩行,我們既發心,我們一定要「勤精進」,一心向前,不要偏差,心心念念,步步向前,就是一念「求(出)離妄惑」。 這幾天我們都一直在說,心念要顧好,煩惱無明惑,惑就是,是非分不清楚,自然看到境界,面對著人、事、物,就容易起心動念,煩惱就不斷複製。這就是我們一念心不清楚的惑,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守好這念殷勤精進的心。我們要追求的方向,就是要出離這念妄惑,迷茫,無法了解人間是非等等。所以我們應該精進,所要修的就是要離開這個妄惑,這我們要很用心,就是「菩提之果可成」。我們若能夠守護我們這念心,遠離了妄惑,能夠這樣,「菩提之果」就能夠完成了。 我們若是,若是耽著在五欲,那就是造種種惡業。心若有所貪著,我們的身行、口業就開始造作,因為貪著五欲,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都是背道,違背了道理,這就是造惡業。所以,這個貪著五欲千萬不可,要很謹慎。假如這樣去貪著了,那就一定「於諸生死心無厭離」。在生死中就是這樣在輪轉,這就是凡夫,隨著生死,也就是這樣起妄惑,製造無明、耽著五欲,這就是永遠沒有出期。 我們若是發菩薩心,我們學佛法,發大心願,願意入人群,度眾生,我們不怕生死,我們心一念,就是持菩提覺道六度萬行不退。這段我們就要很用心。眾生的貪著,那就在生死中無法離開,無明覆蔽著心,脫離不了,由不得自己,這就是凡夫。 若是菩薩呢?殷勤精進,一念就是願意付出,要付出入人群,一定要精進。脫離妄惑。這個心態,我們一定要精,我們一定要守護,若能夠這樣,我們就是「菩提之果可成」。若一念偏差,貪著了,就造種種惡業,生死輪迴,三途極苦,無法出離。若是發菩薩心,願意承擔,那就是不捨眾生。 佛陀是倒駕慈航來人間,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眾生要「悟入」佛的知見。佛陀要來將眾生的知見,轉為佛的知見,與佛平等,眾生若能夠了解,自然就能轉眾生的知見,向佛的知見。所以,佛陀的開示,眾生要懂得體會,入自己的心來。心要自己轉,接受佛陀的法,收來之時,我們自己要轉自己的心境。對的法我們接受來,專心一志,聽佛的法,做佛所指導的方向,這我們就是用心。既然我們能夠接受佛法,我們既不貪著五欲,我們的心超越了,但是在人群中,今生來付出,來生敢再來嗎?「敢啊!」因為眾生未盡,緣未了,心願也未了。 所以苦難眾生,還在這樣的環境中,今生此世道還未成就,來生來世還是能夠繼續度化。我們相信佛陀所說的教法,因、緣,發大願、造福緣。我們這個緣要綿綿長長,不是凡夫由不得自己隨緣牽引,不是,我們是隨緣化度。把握因緣,倒駕來化度眾生,使命感,菩薩就是這樣來。 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地藏,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菩薩,不就是這樣嗎?再來人間度眾生,修佛法、成菩薩,這就是不斷循環。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就是很明顯,既有這樣的緣,他就是要盡這樣的願,生生世世。地獄的眾生還沒有全都教化,還沒有全都接觸到佛法,他還是在那個地方在教化,所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們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的大願力,那精勤,精勤一念心,已經離開了妄惑,還是不斷投入,這就是菩薩心。 觀世音菩薩也已成佛了,正法明如來,同樣再來人間,聞聲救苦。這也就是已成就的菩薩,自己還是乘眾生緣,眾生緣未了,菩薩就是無窮盡來人間現相;隨眾生緣,這樣來度化。 文殊菩薩也是啊!他也成佛過了,也教育過了弟子成佛,教菩薩成佛道,現在他還再來助釋迦佛的道場,娑婆世界度眾生。看看《法華經》的因緣,與文殊菩薩緣是這麼深。文殊菩薩,一段一段的經文中,有文殊菩薩,來與佛陀這樣共同對唱,要怎麼樣觀機逗教。佛陀說到什麼程度,看看眾生能懂的有多少?而不懂得,這個迷點在哪裡,文殊菩薩就及時來助緣,請佛說清楚,對眾生機緣。這多麼寶貴啊!這也是菩薩,菩薩行,勤精進。 同樣,他已經完全是斷了妄惑,這個妄和惑,就是我們眾生煩惱的根源。我們修行,妄惑不除,我們永遠就是迷茫在人間裡。所以,菩提這條覺道,我們應該要好好腳踏實地,步步精進,六度萬行,自然能夠「因圓果成」,就是成佛。若是一念偏,凡夫,就是凡夫「耽著五欲」,這就會造種種的業。 這大家都要很清楚,文字的歸類大家清楚。那菩薩呢?凡夫那個五欲沒有去除,「於諸生死心無厭離」,這種無厭離,永遠都是生死中,無法出離;若是菩薩呢?那個妄惑去除了、遠離了,自然就不怕生死,不怕來回,因為這是他的願,願意來,來去自如,這是菩薩的使命。人間這麼苦,長時間。還記得嗎?末法是一萬年呢!我們的生命才有幾十年。這一萬年中,已經在末法惡濁的時代。 生命有限,自然眾生緣就短暫。今生此世緣盡,來生來世的緣要再來,因為眾生在這個惡濁的世間裡,不斷複製種種的業,菩薩若不再來,這個法的法脈,精神理念沒有不斷延續,那麼要如何,眾生有得度的機會呢? 所以,要入人群,「持菩提」,就是持這個覺道,持中道,「六度萬行」。前面有說過中道了,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智會合就是中道,中道就是菩薩所走的路,這叫做菩提道。所以,「持菩提六度不退失」。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一直在人間度化眾生。所以,「安隱快樂」。 安隱快樂者 則寂靜妙常 世事永息者 則攀援心斷 心境不獨起 必有所對之境 攀緣而起 菩薩就是這樣,很甘願,盡使命、發弘誓願,在這樣的眾生中,他安穩快樂,沒有脫離生死。入人群,心方向正確,來來回回,沒有離開娑婆世界,不離娑婆來度化眾生,他安穩快樂,那就是「寂靜妙常」。這就是菩薩,他的心境很寂靜,沒有起伏,沒有煩惱,他「世事永息」。雖然滾滾紅塵,濁氣很重,但是菩薩的心,在這濁氣中他安然自在。 世間是非等等都是來自於五欲,不貪五欲,哪有人我是非呢?所以「永息」,沒有和這些人結不好緣,一定就是好緣,目的就是要度化眾生。因為這世事永息了,自然攀援的心就斷了,沒有攀緣了。這種「攀援」就是「攀緣」,有很多的因緣,這樣攀在我們的心,造很多的緣,讓我們的心有煩惱。我們去助人是沒有煩惱的心,是清淨心,是大愛付出無所求的心。付出之後,我們無所求,哪有攀緣心呢?沒有啦!即使有攀緣,也是有那分度化眾生,好緣。 就像(2016年)在厄瓜多(維和港),帶動「以工代賑」那個時候,其中有了縣政府指派,有一位叫做艾瑞伯,這位先生,他作為「以工代賑」的督導,和慈濟人接觸。他這樣幾天帶過來之後,看到慈濟人那分無私的付出,無所求的清淨心,沒有對他們有什麼要求,很乾淨,就只是一心去幫助他們。看他們那分尊重、愛的行動,幾天後,回去和他的太太分享,就說:「慈濟的團體,這些志工是來自多少的國家,然後付出,每一天都是感動人的事蹟。」回去就跟太太分享。他的太太所從事的工作,那就是照顧病人,照顧老人,這樣的工作。聽到先生在跟她分享的時候,太太很感動,就跟先生說:「既然他們這樣這麼大的付出,我們應該也要回饋他們!所以我願意為這些志工,免費洗衣服,來回報他們。」 這就是在厄瓜多,讓人很感動。我們的付出很乾淨、無所求,這樣他也看出來了,跟他的太太就是這樣在分享,太太也受感動,也是這樣願意付出,為慈濟人洗衣服,免費,彼此之間就是互相感動。菩薩無所求去度化眾生,眾生受苦難,也同樣被度化了,也用感恩心來回饋。 還有,每天,那幾天巴士若到達的時候,大家下車,車邊就有人,有那些婦女,天未亮就出來做饅頭,自己趕快做饅頭。麵包、饅頭做好了,就是在那裡等。車門打開了,人下來了,就將這些麵包奉上了,給志工,我們慈濟人,表達他們感恩。這麼多天來慈濟人無私的付出,他們要為慈濟人,做一點事情,回饋,那就在他們家做麵包,慈濟人下車,就開始這樣奉獻出來。這就是回饋啊! 還有,有一位先生,也是以工代賑,也是一樣在那裡,拿著一些水果,香蕉自己種的,也是一樣趕緊送,送到志工的手中,希望這些水果能夠補充體力,希望讓志工補充體力。 想,世間事,我們無爭,我們願意付出無所求,與世無爭,但是為人群付出,我們沒有攀緣的心,很乾淨,付出無所求,卻是對方也是所感受的,也應該回饋。這是多美的回報!他們的回報,那就是一念心;我們用心付出,他們用心表達回報。 還有,還有一位,是吉他,吉他的歌手,他一樣,也拿著吉他,來表達他要唱一首歌,是他自己寫的詞,也是他們那裡的民謠,用他的心得寫的詞。他說:「假使全球慈濟人千萬人,從現在開始,應該再增加百萬人。」他說,這百萬人,那就是在厄瓜多。厄瓜多從現在開始,這個地方若這些人;百萬就是投入慈濟的志工。所以,從現在開始,慈濟若有千萬人,從現在就是要再多百萬人,這樣變作千百萬人。那個千百萬人的百萬,就是在厄瓜多,這個省。」這就是他們的表達心思,這個省叫做曼納比省。這叫做度眾生。 那個國家有災難,這些菩薩到那去,無私的愛去表達、付出,去帶動他們,開啟他們的心,穩定他們的心,也帶動他們的生活,鼓勵他們的精神,已經鼓勵起來了。他們所表達出來的,就是這樣的回報,投入慈濟做志工。這不就是增加了百萬菩薩群?期待這個緣能夠成熟下去。 所以,我們假如說有緣,那就是牽引,和攀緣是不同。攀緣,那就是心不定,和這個搭一個的緣,和那個結一個的緣,是好緣?是壞緣?非常的雜。菩薩的緣,緣苦眾生,度化眾生,「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他們從個人的私愛,展開了心胸,變成了大眾的大愛,所以百萬人成為志工。這若真的是這樣,這次菩薩所緣的眾生,去年、今年,應該就累積了不少的菩薩,從那個地方湧現出來,菩薩從地湧出了。所以這個地方說,菩薩「世事永息,則攀援心斷」。他們大家都回去了,相信帶回去的是法喜,沒有其他的掛礙,就是法喜心而已。 很感恩這七個國家慈濟人,投入厄瓜多,已經結束,圓滿了,就是要回去,回歸就是法喜充滿。斷了這個「攀援」,沒有想:將來他們會再對我這麼好嗎?沒有。只是期待他們將來,能夠落實在他們的國家,好好將慈濟種子播種,希望變成了一個種子,成為功德林,菩提功德林了。我們攀緣心是斷了,度眾生的心是繼續。所以,「心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而起。」現在在說的,就是一般的凡夫的攀緣心,菩薩都斷了,而這個心境,要讓我們了解為什麼有攀緣。攀緣,只是單獨一個心,就不起攀緣了,就是因為有外面的境界,「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才會起來。 所以,就像老人,老人要起來,站不起來,要怎麼辦?就要有那隻枴杖,那隻枴杖撐一下,他站得起來了。或者是要有東西讓他扶一下,他攀著這個東西,他這樣就站起來了。同樣的道理,「攀杖而起」。 如老人之攀杖而起 謂之攀緣之心 忽彼忽此 馳回外界之人事物 如猿攀樹 忽在彼 忽在此 謂之妄心攀緣 「謂之攀緣之心忽彼忽此」。我們凡夫就是這樣,我看到你,現在很歡喜,我就是心向著你,攀這個緣;我看到你,我很不歡喜,我若看到你心火起,就攀這個緣,是愛、是恨,是情、是仇,就這樣在攀緣。這就是我們凡夫,「忽彼忽此」,一下子這裡,一下子那裡。 所以,「馳回外界之人事」,我們的心就是緣外面境界的,人和事在攀緣。所以,就像那猿猴一樣,攀著那樹枝,這樣跳來跳去,沒有一時刻閒著。這就是我們的心,所以常常聽到人家說「心猿野馬」,同樣的道理。心就是這樣跳來跳去,「忽在彼,忽在此」,一下子在那裡,一下子跳來這裡,這就是「妄心攀緣」。就是我們凡夫,就是妄心,這樣在攀緣。我們要顧好我們這念心,這念心若顧不好,就像猿猴一樣,我們要顧好我們的心。 所以,前面的經文,要用心體會,聽了這段,我們就要好好想前文。到底前文如何說?「善修如是安樂心。」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 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有所難問 不以小乘法答 但以大乘而為解說 令得一切種智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要很快樂,我們要說法說得很快樂,我們要持經,入人群,要入人群入得很快樂,而且沒有惹來煩惱,所以這叫做「安樂心」。我們要好好修,修這「安樂心」。所以,「諸有聽者不逆其意」。若是有這個安樂心,我們所說的話,就讓人,大家聽起來就很順耳,不會聽起來就是不耐煩。我們應該,所說的法,你用很快樂的心,很歡喜的心,很通達的道理說,讓人道理了解了,做得到、行得通,這個道理他會很高興,「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有的人故意要來刁難,要來問,我們也要很自在,以大乘的精神來為他回答。他若很小根機,聽不懂,我們不用勉強,順他的意。 但是,還是大乘的法,要權巧方便,持這個權巧來度化。所以,「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中道,就是菩提道。接下來就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前面的長行文,我們已經大概知道,現在又再重複的偈文,「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這就是要說如何來安樂說,那就是口要安樂。我們口要說話,要說得不後悔。有的人一句話說出去,感覺很後悔,這就是不夠用心。用心,因人、因時、因地,這我們若能把握得住,法在內心通達,自然我們說的話就沒有後悔,自然就是安樂。 欲口安樂必說法 欲說法必擇地 陞座行儀 法、義、辭 樂說通達 四無礙辯才 然後隨義而說 隨問而答 皆使發心入道 「欲說法必擇地」。我們要選擇哪一個地方,是我們該說的地方嗎?所以我們要因地,什麼地方來說法,才是合適?要有清淨的地方,無鬧的地方。就像我們有時候若在說話,飛機這樣飛,我們勉強要說,聽的人也聽不到,說的人也很出力。所以,我們要靜下來,讓飛機過了,或者是吵鬧的境過了,我們再來說。同樣的道理,要選擇比較靜的地方,不要說話當中,有這個吵鬧的環境,所以我們要選擇地方來說話。要說的時候,「陞座行儀」,我們就要有這個如規律儀。 法,我們所要說的,是要有「法義辭」。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這樣來說法,通達,這叫做「四無礙辯才」。這用「四無礙智」,也是「四無礙辯才」。他有「法」,通達法;他有「義」,就是一般的道理;他有「辭」,言辭,能夠不論是什麼樣的方言,他都有辦法說。大家要說法,要有這樣的才能。又是歡喜說,樂說,歡喜說;對的話,說就對了。該做的,我們就要做;該說的,我們要說。所以這樣,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這叫做「四無礙辯才」,這通達。 我們有這樣,很有信心能夠說話,「四無礙」俱全,在這個地方坐下來。然後,人若來,要聽法,「隨義而說」。不論他要聽什麼法,我們能夠隨義而說。或者是「隨問而答」,他要問什麼,我們也能夠隨他所問來答。再困難的法,我們能夠為他解說;再刁難的法,我們能夠婉轉來為他解釋,這就是我們要具足「四無礙辯才」。「皆使發心」,無不都是希望他能夠發心。所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修行菩薩 常欲離過 令心安穩 如理說法 意思就是這些都具足了,這就是「口」的安樂行。佛陀前面的經文,這樣為我們解釋過,我們下面,「菩薩常樂,安隱說法」。這就是菩薩他所歡喜要說的話。「修行菩薩,常欲離過」,我們要修菩薩行,就是要常常提高警覺。我們要離過,有很多不小心的過失,我們也要好好自我警惕,不要有這個不小心的過失。盡量無過,盡量要離過,所以「常欲離過」,要常常離開那個過失。要說話要很小心、用心,才不會有過失,「令心安穩」。「如理說法」,說的都是道理,這樣來說法。所以,「於清淨地,而施床座」。這經文這樣說。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當擇清淨無染濁處 而施說法高廣床座 我們在清淨的地方,選擇好的地方,清幽的地方,靜寂的地方,我們選擇那個地方作為床座。佛世之時,到處都可以說法,只要鋪一個尼師壇,鋪下來,他就能夠說法,只要環境清幽。「擇清淨無染濁處」,只要清淨就好了,幽靜的地方,就是說法最好的地方,所以在那個地方,隨時都可以說法。說法的人坐得比較高,大家看他的表情,能夠聽他說的話,這樣會比較入耳,所以「高廣床座」。這就是說法的方向。 下面接下來又一段經文,就是:「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那就是以油塗身。因為印度很熱,也很乾燥,皮膚會比較乾燥,清淨了身,就稍微用油稍微抹一下,這表示身已經清淨了。我們現在都說潤膚,是將皮膚這樣潤一下,這叫做「以油塗身」。這在印度,這種的生活是需要。 以油塗身: 小乘教中 不許愛好 香油塗身 今令塗者 為除惡氣 非貪美也 「以油塗身,小乘教中,不許愛好,香油塗身」。小乘法的人感覺:我守戒了,我不要用油來塗身。有這樣,「今令塗者,為除惡氣,非貪美也」。那就是因為皮膚很乾燥,適應這樣的氣候,適應那個地方。我們這裡也是都這樣,就是皮膚太過乾燥了,不是為了愛美,是乾燥,皮膚還是這樣稍微潤濕一下,油這樣稍微抹一下,就不會被這惡氣,暑氣,就是很熱的這個氣,這樣讓他皮膚乾了。這不是為了愛美,是為了要保護皮膚。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澡洗塵垢為淨身 或著新衣 或洗浣淨 又所有衣 求處非法 亦名不淨 「澡浴塵穢,著新淨衣」。那就是洗好身體,骯髒、垢穢都淨除了,「淨身」,或者是換新的衣服。新的衣服不是如何新,是洗乾淨就是新。「或洗浣淨」洗了,很乾淨的衣服。「又所有衣,求處非法」,叫做不淨。不是為了要穿美的衣服、好的衣服,都是穿新的衣服,不是這樣。所以,「所有衣,求處非法」。衣服,到處就是要去求新的衣服等等,那就是不淨。哪怕是很新,我們就有的衣服,洗乾淨我們就可以穿了,何必一定要去求新衣來穿呢?若這樣就是叫做「不淨」。骯髒的洗清淨,我們來換,這樣就是「淨」。一直要換新的,這叫做不淨,哪怕是新的也是不淨。 所以,「內外俱淨」,身體既然洗好了,衣服也是重新洗過,清淨的衣服拿來穿,這樣叫做「內外俱淨,安處法座」。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內心外儀 俱當清淨 安詳居於說法之座 這樣身心都清淨了,「內心外儀,俱當清淨,安詳居於說法之座」。我們的心也已經清淨了,外面的威儀、身體的垢穢,髒掉的衣服全都換過了,垢穢也洗過了,這樣叫做內外威儀全都顧好了,「俱當清淨」,這樣都清淨了。所以,「安詳居於說法之座」,這樣就開始,能夠在說法的地方裡。就「隨問為說」,從這樣,就是隨問來講話。 隨問為說: 隨其所問而為說法 此頌安坐淨身 隨問說法 「隨其所問而為說法」。「來,你要說什麼?你要問什麼?你若沒有要問,我就來講法。講法,你聽有所疑,你們提出來問;或者是你有準備來要問,你們也提出來問。」所以說「隨其所問而為說法」,這就是用心去體會。愛的力量是如何起?我們要如何為眾生解惑?要如何為他開智?那就是要我們自己事先,菩薩要了解要如何講話,講話的那個法我們有通達嗎?一般社會的義理,我們了解嗎?我們要跟他說話,這個言辭,我們說的話他聽懂嗎? 除了你法通達,除了義理都了解,還有就是那個辭。你是用什麼樣的語言?用英語呢?日語呢?臺語呢?華語呢?你要語語皆通。就像我只知道臺語,其他的語言都不通。要怎麼辦?要有人去翻譯。就要經過翻譯,這很困難。所以法要通達無礙,這只要多用心;義要通達,只要多問、多了解。這個辭要通達,天底下這麼多種的人類,這麼多種的語言,要學到都通達實在不簡單。還要樂說,得到這個這麼好的道理,我自己得了之後,我很歡喜;我做了之後,我法喜充滿,我要和大家分享。我們大家來說同樣的話,我們大家來做同樣的事情,做我們所說的,說我們所做的,這樣事理會合了,就是法喜充滿。 就像厄瓜多之行,各國回到他們的國家,七個國家慈濟人身心安定,法喜充滿。同樣的道理,也是有四五個國家,歐洲的國家會合,去到義大利在發放。他們也是因為在救災、地震,已經去過幾次了,他們在發放應該也是法喜充滿。雖然很辛苦,有的搭飛機,有的開車,越過了國界,開車都是千多公里的路,開兩天兩夜,他們也是很歡喜。這總是天下間,菩薩發心做天下事,每天都能聽到法喜充滿,菩薩所行,緣苦眾生,拔除苦難,就是充滿法喜。所以真的是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5月6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420 Q 1.我們接受佛法,不貪著五欲,我們的心超越了,在人群中,今生來付出,來生敢再來嗎?若說「敢啊!」是因為什麼? 2.為什麼,菩薩不怕生死,不怕來回,倒駕來化度眾生? 3.菩薩如何在這濁氣中他安然自在?如何理解「攀緣」? 4.何謂「四無礙辯才」? 5.在印度,為何「以油塗身」? ![]()
![]()
20230522《靜思妙蓮華》善修安樂 體佛心智 (第1419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文殊菩薩問於五濁惡世安樂修行妙法之道,佛說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之四種安樂行。 ⊙如意安樂,輕安自在;善修安樂心,修常樂我淨,解寂滅無為,常契如實法。 ⊙謂善修安樂心,常樂我淨四德,常住寂滅之理。為令眾生得大安樂,故應善修此安樂心。 ⊙不逆聽者之意為契機,答必以大乘法為契理;令得一切種智,則為菩薩之體佛心智。 ⊙「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承上不說人過乃至不怨嫌。善能修攝如是口業,則令其心得安樂故。 ⊙諸有聽者不逆其意:若說法者如能觀機逗緣而說隨順聽者意,但隨順物情,不逆其意。 ⊙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若人有所疑難問時,應大乘法答,若答以小乘義,則失機宜。 ⊙但以大乘而為解說:問小答大,引權入實。問大答大,正合機宜,二俱有益。 ⊙令得一切種智:令諸聽者,皆得中道,不偏空、有,亦非空、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一切種智。 ⊙謂能以一切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智,即佛之智。又一切道者,即諸佛之道法;亦是一切眾生識藏因種。 ⊙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成阿賴耶識,生出一切萬法,故指如來藏為識藏。 【證嚴上人開示】 文殊菩薩問於五濁惡世安樂修行妙法之道,佛說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之四種安樂行。 文殊菩薩問 於五濁惡世 安樂修行妙法之道 佛說身安樂行 口安樂行 意安樂行 願安樂行之 四種安樂行 我們要用心哦!是啊,記得文殊菩薩從佛陀口中知道,在五濁惡世中,要來持《法華經》是這麼艱難,讀誦困難、抄寫困難,持法、說法等等等等的困難,何況身體力行,行法華菩薩道。這在將來佛世以後,五濁惡世之時,受持的行者所要面對世間的惡法,那時候就很辛苦。因為在這個五濁惡世,人的思想、觀念,一直在這個法末時,法已經不住在人心了;就是住在人心,也已經偏差,走樣了。若是有修行的人,就是執在小乘,住獨善其身;若是要行大乘法,多向偏差,差之毫釐,失於千里。難免持正法、行菩薩道,在這樣的世間是多麼辛苦啊!難免思想、見解偏差,就會惹來了很多無明,惹來很多毀謗,惹來很多,種種危機。佛陀已經講,這樣來提醒大家。 文殊菩薩聽了之後,為了要顧護大家,「不要怕,我們有一條安穩的路。來,請佛陀再來為我們解釋,要面對著這麼險惡的環境,要如何忍耐?要如何面對?不如請佛陀,是不是說一個避難,能夠面對著安全的道路走。」所以,我們現在說,「文殊菩薩問於五濁惡世,安樂修行妙法之道」。這段文就是要告訴大家,要記得佛陀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悲智雙運,來保護我們眾生的道心,要啟發我們不要退失,要向前前進。儘管有很多很多的困難,但是佛法一定要推行,尤其是正法,尤其是利益人群、淨化人心,這個正法一定要推行,所以需要一條安全的道路。 所以,在五濁惡世,安樂修行妙法之道要如何走?這是文殊菩薩替我們問的。這一條安全的道路,走起來皆大歡喜,安全。這個時候,佛陀開始就這樣來為我們開示,指導方向,這個方向,那就是「身安樂行」。我們要如何避開,這人間世俗人的心態?不守規則,要來毀謗正法,不能接受真實行的人,要如何避開?我們,讓我們身能夠脫離,那個危險的境界,我們的身、我們的心,要如何顧得好?所以,我們要先顧好我們的身行。所以「身安樂行」,該走的方向,在什麼樣的人群中,你避免,不可靠近,不要進去。 所以前面我們有說過了,不論是從事什麼樣的行業,我們若還未很有把握,我們就不要靠近。什麼樣人脾氣暴躁,或者是個性不穩定,這種人我們也要避免。這等等,前面說過很多種的「不要親近」,我們就要避免,保得我們的身能夠安全。所以,沒有危,即是安;我們身不受障礙,那就是樂,所以我們能夠平平安安,身安樂。 口安樂,教我們要如何說話。我們昨天也還在說,口,我們的口業。心怎麼想,我們開口就說出來了,我們若沒有想清楚,有時候說得太快,是傷人?還是傷到自己呢?這我們就要好好用心說話。話不要說錯,我們的心也安。不要這樣「東家長,西家短」,將這個說,人家說內心話給你聽,你聽到,就再將它傳給其他第二個人。他,要說內心話給你知道的人,他就說:「不要將我傳給第三個人。」「好啦!好啦!我不會把你傳給第三個人。」所以,不會傳給第三個人,但是不說很難過,又向另外一個人說,只有一位而已。所以他就再向一個人說,「我聽到某某人說什麼話,對什麼人有一些偏見、誤解,這樣,我只有對你說而已哦!」就是告訴他。說了之後,這樣就是第三個,這內心的話告訴你,你不要超過第三個,所以跟第三個說就好了。 這個第三個,他也再向他說哦:「我只有告訴你而已,那是他的祕密,我告訴你,你不要再超過第三個人。」「好啊,我能夠不要再超過第三個。」這樣就第幾個了?四個。四個就五個。這樣超過三個就是公開大眾,這大眾搬弄是非。尤其是現在的人,很快,我不必跟人說,我跟手機說就好了。因為我聽到什麼人說的內心話,充滿了心靈的不滿,充滿了人與人之間,那分內心的衝突。我聽到了,將內心的話向手機,幾個字寫著。確實他也是遵守不過第三個,但是手機一指神功,只是這樣一支手指頭下去,哇!那就沒辦法去算計的人,知道了。這就是現在五濁惡世。 所以,《法華經》,要在這個濁氣重重的人間,去傳法實在困難。就是困難,我們就會想到:就是因為有這麼多、這麼多的困難,才需要這個法在人間,要教會人人:要如何來取這個法?要如何來施展,去教育? 所以,佛陀他講這部經,是為濁世的現在所說的法,我們真的要用心。如何保護我們的身安樂?在這個佛法中來享受,這個法施展出去,能夠得到群眾的平安,救拔群眾。苦難偏多,天災、人禍,多少人受苦難,需要菩薩緣苦眾生。這些菩薩他們的身體力行,眾生苦難,非動用我們的身體,去身體力行照顧不可。這個時代我們要如何平安到達?我們要如何運用智慧去施展?從苦難的眾生最欠缺、最需要人幫助的重點,你去投入,拔除他的苦難,我們的身體去力行,對方身心陷在最困苦,在泥沼之中。不是只在水裡而已,在那泥土很軟,已經陷入,要救拔起來,又有土,又有水。泥土是黏、黏、黏,要如何救拔一個人呢?救人就重了,還要提著他的身上,又黏著的泥土,泥土上面的平地又是泥土,自己也要站在泥土上面,去救拔在泥沼裡面。這樣全身都是泥沼,又是黏,要拉拔,要將他拉起來,與大地的泥濘,很黏,要拉真的是很不容易,是很大的困難。 我們若將它想像,那堆很黏的土的裡面,人若一直陷下去。已經到脖子了,已經到近鼻子來了,要怎麼辦呢?人又不能靠近,靠近也是很危險,這要怎麼辦?這就要靠智慧。同樣的道理,在人間救拔眾生就是這樣,菩薩靠近濁世,在濁世中的人群,人群中煩惱重重的眾生,你要去救拔他,這樣是不是容易呢?很不容易,很困難。所以,身要顧好。 要如何去呼喚他呢?我們《無量義經》,「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去將他救離開了險境,放在安穩的地方,安穩處,已經讓他安穩了,還要再來輔導他,「復為說法」。佛陀將這個火宅的孩子,召喚出來了,跟他們說三輛車,還要為他們分析:「你應該最好的選擇,是那輛大白牛車,那裡面有什麼什麼東西,讓你安安穩穩走上平坦的道路。」這是佛陀教育的方式,小乘、中乘、大乘。 但是,真正要入惡濁的世間,這當中,人心已經偏差了,人在那人群中,要如何安全保護身?那人群中的險難,是那麼大的險難。〈化城喻品〉,「前途險難,我們生起了畏懼的心」。但是導師要再想辦法,循循善誘,先為他安好心來,化城,先安好心,再向前走。看,一段一段的路,總是佛陀發揮他的智慧。不只是佛,還有文殊菩薩,這樣會合了,就是悲智雙運。所以,「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我們要如何身入人群,要如何用方法來教導眾生?需要在「意」,「意安樂行」,我們的心必定要安穩自在。前面這樣告訴我們,人群中「有為法」,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我們要去體會,「無常、苦、空」我們要去了解,是實相、生滅法,我們全都要了解。了解之後,「無為法」讓我們的心,過了之後是那麼輕安自在,無所執著,真空妙有,唯有法喜充滿,這是「意安樂行」。 「願安樂行」。諸佛成佛的總願,「四弘誓願」我們要很用心,這四種我們要很了解,就是願度一切眾生。同時要斷煩惱,精進去學佛道,才有辦法這條路靠近佛的境界,這就是願安樂行。 如意安樂 輕安自在 善修安樂心 修常樂我淨 解寂滅無為 常契如實法 「如意安樂,輕安自在」。我們真的要輕安自在,身輕心安,危機重重要如何避免?我們的心能夠沒有煩惱,口沒有說錯誤的話,我們的心輕安自在。所以,「善修安樂心」。我們要好好將心顧好,每天、每天都是要向大家叮嚀:「多用心啊!」心要顧好,不要偏差。「修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我們要好好用心。要如何在「常」?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真諦道理常住不滅,我們能夠了解。這種付出無所求,常常很快樂,「我」沒有大小我,沒有人我的偏見,我們的心常常很自在。我們若能夠往這個方面,很簡單來想,總是世間有什麼樣的苦難,會惹在我們的心呢? 因為我們的身心,已經善解了「寂滅無為」,我們已經全都了解了。前面說那麼多了,應該都清楚,我們善解了,善解一切法,寂靜清澄,毫無污染,尤其是一切有為,回歸無為法。世間的事情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輕安自在。因為我們的心,一直就是「契如實法」,如來真如真實法,這就是我們已經,心常住在那個地方了。 謂善修安樂心 常樂我淨四德 常住寂滅之理 為令眾生得大安樂 故應善修此安樂心 所以,「善修安樂心,常樂我淨四德」。我們回歸到這樣的真如本性,我們「常住寂滅之理」,這我們就要能夠常常在,我們的心都在這裡。所以,「為令眾生得大安樂,故應善修此安樂心」。我們為了要將這個法傳給眾生,因為我們為他,「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希望他的心也能夠安樂。 就像在厄瓜多,或者是在約旦,或者是在土耳其,那裡有很多的苦難。約旦、土耳其那個地方,是人禍難民,難民潮的苦,救拔的時間還遙遙無期,什麼時候,他們能夠到安穩樂處呢?回歸他的家鄉去?這雖然遙遙無期,我們能夠先讓他們心穩定,先幫助他們目前的困難,讓他們的心胸開闊,讓他們知道人間有希望。就像螢火蟲也能夠為他引路,雖然還沒有大把的燈火,至少也有螢火蟲為他引路。這就是一絲的希望在人間。 厄瓜多,一時的天災、水災,人間菩薩雖然彼此互不相關,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宗教信仰,卻是同樣是人,天地之間的人,心若闊大了,空間的眾生,無不都是與我們息息相關,這叫做「大我」,沒有分別。因為這樣,我們要心先安定。我們的心,心力安定了,用法來度眾生就充滿力量。因為不是一個人,是多數人的群力集合起來,這個方法,長久長久這些人的心,已經同向一個菩薩的道路,人心歸向菩薩道。這樣,大家平時在精進,一時之間,哪一個地方需要,這些菩薩心的力量,能夠會合起來,這個法去度眾生,緊急的災難幫助他了,安全了,讓他站起來,挺起胸來,站直他的身。引導他這條路可以走,讓他做一個走路、鋪路的種子,他就能夠,未來生存就豐富了,同樣的道理。 所以,「為令眾生得大安樂」。你趕緊幫助他一下,這樣「復為說法」,給他一個方向,信仰要正確。除了共同,這個國家所信仰的天主教,博愛,大家要回歸清淨博愛的心。在博愛之中,還有一條康莊大路,這個大愛,可行的道,也很容易走的路,而且自己能夠走,大家都能夠走,也是及時都能夠走,不是要到了什麼時候,往生之後的來生。不用等到往生之後的來生,不用隔世,今生此世我們就能夠走的路。 就像龍女,轉一個身,她就能夠成佛,同樣的道理。菩薩道,只要轉一個念,凡夫就能夠成菩薩。被救的人,起一個念就能夠救人,這是這麼簡單的「易行道」,很簡單,所以這樣,救人的人是最快樂,所以「為令眾生得大安樂」。 現在常常看到在救濟、在發放,就是「竹筒歲月」,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那個銅板。他也覺得:我在救人啊!這種成就感,有道理,他就能夠身體力行 所以,「故應善修」。法,行得通的法,這條路我們要趕緊精進鋪,邊鋪這條路,邊走這條路,路鋪到哪裡,我們就走到哪裡去。鋪路的人不就是這樣嗎?你路鋪多長,就表示我們人走多長了。同樣的道理,別人安樂,我們也安樂;我們安樂,平安過這條路,後面的人更快樂,不用鋪就有路走。這就是最大安樂的道路。「故應修」,我們一定要修,這就是「安樂心」。這個安樂心,「不逆聽者之意為契機」。 不逆聽者之意 為契機 答必以大乘法 為契理 令得一切種智 則為菩薩之 體佛心智 我們能夠用這個方法,我們要用這樣的心來引導眾生,說給他聽,他還能夠行,這樣他就會相信。所以,能夠這樣,有人來問法,我們是用事實去回答,「必以大乘法為契理」。這樣的根機,我們將他帶出來,邊走他就看到道理,不用怎麼說。走,走,看得到,這就是見理,這就是「契理」。所以,「令得一切種智,則為菩薩之體佛心智」。讓大家能夠了解,佛陀的智慧,救度眾生是要我們身體力行,所以教我們行菩薩道。我們邊走,體會到心路風光,就能夠體會佛的智慧,這就是我們要很清楚。所以講經,在前面怎麼說這麼長?因為這是很重要的,請大家要很用心。不只是經文如何說,經文它的含義,現在的人間要怎麼走的道理,我們都要知道,每天我們都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於聲聞人 亦不稱名說其過惡 亦不稱名讚歎其美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經文。要稱讚人也要很用心,不是這樣迎合他的歡喜而已,不是,我們要真正用方法。要如何去稱歎,稱歎人也不要過,過猶不及,總是要很用心。 下面接來的經文:「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 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有所難問 不以小乘法答 但以大乘而為解說 令得一切種智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我們要真正用心,法不是只是用說的,是要帶著走。這剛才說過了,就是要讓聽的人很清楚,還要讓他腳踏實地,這樣平行走,我們要很清楚來了解,法,要如何才是實行的法。「善修如是安樂心」,我們自己要先修行,我們自己心若沒有很歡喜、很甘願、很快樂在人群中,我們要如何去教導人,去引導人呢?所以我們要「善修如是安樂行」。 善修如是 安樂心故: 承上不說人過 乃至不怨嫌 善能修攝如是口業 則令其心得安樂故 前面的文不就是這樣說呢?「不說人過,乃至不怨嫌」,人家若對我們怎麼樣,過去了,不必再追究,既往不咎。就是這樣,過去了,不要怨他,他的優點我們還是要再學習,他的缺點我們要提高警覺。 或者是善意,來善誘他,好好帶他,導向、歸納那個善,壞的習氣讓他慢慢去除,所以不要怨他,不要嫌棄他。「善能修攝如是口業」。我們就是要這樣修,我們不要怨嫌他,也不要棄捨他,也不用他的這個錯誤的事情,一直來向大家說,說他有什麼缺點,他有什麼樣的惡劣。不用這樣一直說,也不要嫌棄他,就慢慢來引導他,所以這樣叫做「收攝」。我們自己的心要修好,心要專,若要說話心意才不會散掉,才不會衝口而出,開口就說人家的不對,不要。所以,「則令其心得安樂」。若能夠相安無事,我們不要去說他過去的錯誤,他也能夠心安定,若能夠這樣,彼此相安。「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諸有聽者 不逆其意: 若說法者 如能觀機逗緣而說 隨順聽者意 但隨順物情 不逆其意 若是講《法華經》,要能夠觀機逗教,「觀機逗緣」,有這個緣,我們好好來引度他,「隨順聽者意」,要聽法人的意。有的人來問難,問難,我們到底要回答他什麼呢?我們就要觀機逗教。他是什麼緣,我們要好好用心,說他應該聽的話,「隨順聽者意,但隨順物情」。「物」就是眾生,眾生有情,他心意複雜,我們就要細心去分析,不要讓他聽到不歡喜,他斷了他的善根。我們就要用心,「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 有所難問 不以小乘法答: 若人有所疑難問時 應大乘法答 若答以小乘義 則失機宜 有所難問,就不要用小乘,獨善其身。這就是要拿捏這一點,實在是要很用心,要如何取?要如何捨?給他的法這樣剛好在他的心裡,這實在是有困難。有疑問的人,或者是故意要來問難的人,若有這樣,我們「應大乘法答」。大乘法,我們要能夠用這樣,婉轉的大乘法來回答他。假如這個人的根機,就是很執著在小乘,我們也是要婉婉轉轉,先給他這樣一個,不會斷了他的善根,這種方式慢慢來調教他,不要一下子斷了他的善根。「但以大乘法而為解說」。 但以大乘 而為解說: 問小答大 引權入實 問大答大 正合機宜 二俱有益 這種「問小答大」,他問的是小乘,我們回答的是大乘法,這實在是有一點點困難,不過我們是「引權入實」。「權」,我們因緣法,就沒有大小乘的分別。我們常常說,你大乘法,也不能離開了這因緣法。佛陀已經說這麼多種的方法,在讓我們選擇了,我們能夠用心,不同種的人,我們就用不同的方法,這樣漸進去幫助他,這叫做「引權入實」。用方便、權這樣慢慢引導他,讓他引入那個真實法來,引權入實。 所以,就是「問大答大」。而他若是用大乘法來問我們,當然,理所當然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