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眾生聞法,知因果交徹故,故與佛同在,佛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佛心中之明解,眾生心所求向,聽佛說法明了,故名說聽雙存。 ⊙謂修持諸善法時,而起我相我所執,及我癡慢等邪見,此邪執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淨,是名麤重煩惱散亂。 ⊙「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麁澁、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鼻不匾㔸:鼻是氣息出入之門,因樂善故,呼吸與天下共氣息,準隆鼻好故不匾㔸。匾薄曰㔸。 ⊙亦不曲戾:曲則不直,其心不正,鼻則斜曲。今以善報,鼻則圓直。不正為戾。 ⊙面色不黑:為善之人,面貌潔淨,故不醜黑。「面不」等,面如滿月也。 ⊙亦不狹長:喻以刀照面,則見臉狹長表其心靈,如劍般狹長。而今心方正,面則端嚴。 ⊙亦不窊曲:心不平正,已無窊曲令人不喜相。有心平舒坦,喻真誠面相。鼻非平薄塌鼻,亦非窊陷。 ⊙無有一切不可喜相:面貌圓滿,無不美者。 【證嚴上人開示】 眾生聞法,知因果交徹故,故與佛同在,佛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佛心中之明解,眾生心所求向,聽佛說法明了,故名說聽雙存。 眾生聞法 知因果交徹故 故與佛同在 佛心中之為眾生 而說法 佛心中之明解 眾生心所求向 聽佛說法明了 故名說聽雙存 用心聽,來理解文的含義。佛陀了解眾生,眾生心中在想的是什麼呢?佛陀很清楚、很了解,眾生起心動念,佛陀透徹清楚。佛陀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將眾生很雜,這麼多的雜念,要如何一法就能夠使令眾生,將那些雜念回收?將一念心向佛法聽,這就是「佛心中(之)明解」,了解眾生到底所想的是什麼?用什麼方法,來將眾生的心會合起來?而眾生呢?「眾生心所求向」,到底眾生的心,所在求向的是什麼?眾生這麼多,他們所要求的實在無邊際,但是大概要求的是什麼東西,佛陀也清楚了解,所以說佛要很明覺,眾生在這個黑暗中,他們方向要去哪裡?就像天月,月掛在天空中,地上暗了,靠著明月一輪來照耀它,自然眾生要走的路就清楚了,方向不會讓它偏掉。這是佛陀就像心中的一輪月,眾生就像地上黑暗,黑暗中沒有方向,等待著天上這輪月可以現前,雲開了,月出了。 所以眾生所需要的就是聽,「聽佛說法明了」。佛陀他應眾生的根機,眾生若已經很清楚,聽佛的說法都能夠了解,了解在苦啊!苦的人生是集種種、種種因緣會集來苦。佛陀還又說:「苦,今生的苦,累積在過去生。」來生還有苦嗎?看你今生所造作。就像這樣的道理,眾生聽進去,也清楚了,所以「聽佛說法明了」。「故名說聽雙存」,這就是佛想要向眾生說的話,眾生想要求的方向,因為世間苦不堪;佛陀已經了解應眾生根機苦。眾生因為這樣做了,所以受這樣的苦,「因果交徹」,造這樣的因,得這樣的果。不論是過去,不論是未來,全部就是「因果交徹」,這是佛所說的法,眾生很清楚了解。了解佛所說的,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所以聽佛說法,也能夠了解佛陀心所說的法,這是眾生也知道,明明聽就有,佛陀這樣說:人人,眾生本具佛性。知道了、知道了,佛陀這樣說。 佛陀又告訴我們:「因緣」,因緣果報是互相交徹的;過去就是這樣的因,今世就是受這樣的果。但是在受這樣的果,今世還在造,造就來世的因。現在在做的,到底是不是來世沒有苦的果呢?我們今生在做有沒有苦因?今生做有煩惱無明、人我是非,彼此之間還有怨懟,這樣我們在來世難道跑得掉嗎?但是凡夫就是凡夫,聽就聽懂,但是要改變起來,真的是很不簡單。不過佛陀還是很耐心、用心,他的人生來人間成佛,就是為眾生來成佛的,不是為自己。我們已經很清楚,佛已經是無數量阿僧祇劫,已經體性覺悟,早就覺悟了,只是因緣會合,他所要度的眾生,在今生此世還有這麼多的眾生;今生此世的眾生,還有未來無量數,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這種末法,這惡濁的世間,若沒有法,這個惡濁的世間又是要如何呢?所以,佛陀是為那個時,因緣成熟,未來我們這個時,非佛法不可。所以佛陀他了解眾生,雖然聽法還是沒有很透徹了解,所以為眾生留法在人間。 因為這樣,「佛陀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佛是為眾生來說法的,佛是為眾生來現相成佛。這是我常常就與大家分享。佛陀來人間的因緣,不是為他自己來人間成佛,若分析他的過去、過去,本就已經成佛了。我們看看〈從地涌出品〉,他已經所度過的大菩薩,已經那麼多那麼多了,還需要這個時間,來現一個相,說:「我修行,我成佛了。」難道需要嗎?實在不需要。只是我們眾生與佛的因緣,佛就是要來成就,那個時代、這個時代、未來這個時代的眾生,法需要留在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佛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只是僅僅為了這件事情,為眾生講法,儘管眾生聽懂、聽不懂、一知半解,但是佛還是以他的心,應該要再,眾生還是要再讓他們清楚。這佛心、父母心就是這樣,才會叫做「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親如眾生的父親,雖然是來教育我們,就像老師,但是對眾生的深心疼愛,就像父親一樣,所以孩子在想什麼,父親全都能清楚。眾生心,了解「眾生心所求向」,這都很清楚了。眾生也是有很想要聽,很想要了解,可惜眾生根機淺鈍,雖然聽,還沒有很透徹。我們若聽得透徹,自然我們不是凡夫了,所以我們還要再不斷聽法。「故名說聽雙存」,「說」就是佛,「聽」就是眾生,能了解,了解佛陀所在說的話、含義。因為佛法在人間,已經傳到現在二千多年了,佛法要再從這樣將它傳下去,要再到彌勒菩薩成佛,未來的時間更長啊。 你想,現在的法若沒有傳清楚,沒有很明朗,可能這個法到我們這裡,聽一聽就過去了,法就到這裡。所以我們這段文就是說,隨喜功德,法要如何傳?傳一代、二代、三代,這樣足夠嗎?到五十代了,法都沒有讓它偏差掉,是不是很容易呢?說起來不容易。前面我就先說一段,阿難還在,傳法者還在,後面呢?同世的出家人,他將法傳給弟子,就這樣這麼大的差距,整個翻轉。是水老鶴才對呢?還是生滅法?明明佛陀教我們的,這輩子最重要的,就要了解「生滅法」,但是,那個時候,那位老出家人傳給他的弟子,叫做這輩子最重要的,要看到的是水老鶴。阿難再更正:不對!是生滅法。修行者這輩子,應該要很深體會生滅法。雖然阿難親自更正,卻是比丘還是半信半疑,將這個法,真實法,再拿回去告訴他的師父。師父執著,這種的執著,他還是認為:阿難老了,法不記得了,所以你就聽我說的就對了。 這想起來很感慨,要如何傳?與阿難同世,雖然佛陀已經滅度了,但是阿難傳法豈不是很真呢?阿難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他腦筋還很清楚,尤其是這兩首偈差在多少?天地差別啊。豈是一輩子若能夠看到水老鶴,死也值得,死也甘願?水老鶴看了以後又是如何?這差那麼多。佛法明明就告訴我們,我們要去了解,了解人間的煩惱無明,卡在不了解生從何來,去將去向,去的時候要往哪裡去?我們若知道要往哪裡去,我們就能夠注意現在,現在要怎麼做;你會知道現在怎麼做,就是因為你了解過去生。所以過去生、現在生,要延續到未來生,這是真實的道理,而且很有邏輯的道理。 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又造作的因,那就是又未來的果,這是這麼明顯的道理。這棵樹是從這顆種子,這顆種子落土、因緣成熟,就是又成這棵樹;這顆樹生下來這個種子,這代的種子,與這代的種子是同樣的種子,所以同樣的種子去種出來,是同樣的樹。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這才是真清楚。將佛法,將它偏到這人間法。人間很迷茫,人類欣賞動物、飛禽走獸;我們要追求的是脫離人生,將來成佛、菩薩,這兩個趣向是完全不同。這種趣向是永遠六道輪迴中。四生,水老鶴是卵生,還是胎生?這在六道輪迴中,在四生的當中。我們所要追求的,是永恆、永生、佛所教法,很感慨,竟然只是到佛陀入滅了,阿難傳法者還存在,就已經偏差了。 現在所說的隨喜功德,鼓勵人人來聽經。這個時候聽,這個時候大家同樣接受到法,同樣接受法,是不是同樣的信解呢?信得深嗎?解得對嗎?這個信解,這麼多人,到底我們的信解是什麼?不清楚。但是佛陀了解,眾生所要求法的心向,所以一直一直對眾生說法。儘管佛陀這麼用心,但是入滅之後,再隔一代,還是法偏差掉了。阿難也是萬念俱灰,這樣再留在世間要做什麼呢?也是老了,該取入涅槃了。這是佛法流傳,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看到,傳佛法談何容易啊!有時候聽弟子在傳法,聽了之後,說給人聽,好像類似,可以;但是法若說了之後,表達自己之時,總是又是再回歸凡夫,凡夫的面目,還是猶然存在。這就是佛對眾生,要如何去清楚、去了解,要如何來教化?這就是佛對眾生,他有一點無奈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謂修持諸善法時 而起我相我所執 及我癡慢等邪見 此邪執麤重力故 所修善法永不清淨 是名麤重煩惱散亂 想到在聽法好像有了解,受持的法好像有了解。諸善法好像聽了,聽了之後,這善法我已經知道。聽的時候都知道,但是聽了之後,還是沒有離開「我」,執起了我相起來,「我所執」。因為這些法,我聽,我會說,但是我自己的本身,我對日常生活的感覺、真實的人生,我有我生活的趣向。聽是這樣在聽,我用心聽,聽了之後,我能夠照這樣說給你們聽;但是回歸我自己的生活,我會受持善法,看來我也很用功,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所以「而起我相我所執」,這就是我們過去的習氣,都還無法可改,過去的習氣還是存在。所以因為這樣在日常的生活中,說法的時間少,日常的時間多,我們的時間,要看到誰、要如何應對說話?人與我的關係是什麼? 「這是在與我說生意的人,我就要與他計較,生意要合理,我不能被你占便宜,看你能夠讓我便宜一點嗎?」這在世間生活,難免還有這樣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多少都有為自己占便宜,這種的習氣人人還有。儘管修學佛法,儘管也在說佛法,在生意之上一樣,「我生意要再做很大,因為我說佛法,所以會有很多護法來護我,所以我生意要做得很好,要賺錢,要再賺不少」,這就是我執。說起來這都在生活中,在說佛法時,好像我都沒有了,其實這是在生活中,因為自己法也說得不錯,生意也做得很好,難免就會「及我癡慢」。慢慢我們聽法,那個清楚、了解,分別生滅相,這個生、滅,滅,是什麼時候?我現在是維生重要。所以會慢慢對這個生滅法,會淡掉了,所以這個生滅法若淡掉了,自然那個癡,癡念又是再回歸眾生心。 貪、瞋、癡,貪容易改,瞋也能夠減輕,但是癡,癡就是比較習氣難斷。癡就是我們的習氣,我們明明知道對人說話,不可這樣的態度,但是這個態度的習氣,總是想到了,改變回來,有慢一點點了,這較遲緩,這叫做癡;話很衝動說出去了,自己警覺到不對,我自己趕快這句話,自己想方法將它緩和回來,但是也有比較遲了,所以這叫做癡。有癡念,難免我們的「慢」,慢心,貪、瞋、癡、慢、疑,我們的習氣之中,還有「慢」,這個慢心若一起來,邪見就跟著它起了。「此邪執麤重力故」,這就是我們的邪執,邪就是不正直,我們明明就是要照這樣,佛法所說,我們就是照這樣聽,我們就是要照這樣做;而我們照這樣聽,我們忘記了,將我們的習氣不經意又出來了。 這種的慢心,這樣的習氣,慢心一出,我們就偏了,偏差一點點,所以差之毫釐,差這一點點,自然我們的障礙,就不斷、不斷靠過來,我們慢慢再回過來凡夫,差之毫釐,失於千里。這聖人的法慢慢又減少了,凡夫心、粗相不斷再展開,所以粗相一起,煩惱無明就是又很重,就又靠過來了。所以叫做「此邪執麤重力故」,這就是這樣,所以「所修善法永不清淨」。我們名稱說我在修善,修善就有在修,但是都沒有讓它忘記我們,這凡夫所執著,「麤」還是又回頭過來,這叫做「名麤重煩惱散亂」,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聽懂? 我們在聽法,聽得很清楚,所以,「我願意傳」,也傳得很好,而我們日常的生活,你能夠傳法的時間,「來,某某人你去向誰說話。」因為相信他說得很好。他會去說,而這個時間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呢?這個時候都說得很好,但是一天的時日是幾個小時呢?其他的時間,我們再回歸凡夫的生活,難免我對你、你對我,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想要要求,這種人我執就回歸回來。這就是我們要很注意,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因為我們學佛沒有深入。經典是這樣說,「深信解相」,這句話雖然讀過了、也解過了,但是沒有深入,實在很現實就是沒有深入、沒有信解;我們若是深入信解,一聞千悟,我們就能夠很深心入法。所以很感慨,習氣啊! 現在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在形容的,用人的面相來形容,形容我們的面相,因為人最在意的是在面相。所以佛陀用這個方法,你其他你不在意,你的五官你最在意。所以前面已經幾天,都是在形容五官;而這形容五官回過頭來就是要說,你若說好話,自然嘴裡就不會黑,牙齒就會整齊,舌頭就不會比較大等等。這是教我們要口說好話,這輩子好好說好話,將法傳好,這是這輩子我們要很用心。這上面說的法是真實的道理,經典這段我們也能夠了解,是佛陀知道眾生的心,他就要用這樣這樣的譬喻,來教育你。所以前面已經說幾天了,現在還有幾天,全都要讓大家更清楚,不是經,經文讀過就好,要讓大家了解,佛與眾生,我們眾生要了解的道理是什麼,來重視這段經文內涵,所要告訴我們的意。 來,前面說什麼?前面的經文:「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唇不下垂 亦不褰縮 不麁澁 不瘡胗 亦不缺壞 亦不喎斜 不厚不大 亦不黧黑 無諸可惡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大家應該聽進去,很清楚。形容的,前面都形容過了,這要把握得很準確,就像我們的器官,你差一點形象就不同了。這同樣的道理,你道理若差一點點,也一樣,這形態就差很多。 接下來又說:「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陿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不匾㔸 亦不曲戾 面色不黑 亦不狹長 亦不窊曲 無有一切 不可喜相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要很用心來了解,也是在五官之中,人看到、接觸到那個感覺,鼻子,一個五官中,鼻子是要如何來組織,讓它在五官中,最最明顯的地方。看一張臉最凸出、最明顯,那就是鼻子。 鼻不匾㔸: 鼻是氣息出入之門 因樂善故 呼吸與天下共氣息 準隆鼻好故不匾㔸 匾薄曰㔸。 鼻,所以「鼻是氣息出入之門」,它不僅僅是好看不好看,在一個五官中,那鼻子是扁扁,塌下去,還是這樣挺挺挺;人家若在說,形容一個孩子:孩子很美,那支鼻子很挺挺挺,這就是表示鼻子不是塌下去的。同樣,鼻子有功能,第一,就是讓人看到第一個印象,我們的面相;第二,它有功能就是氣息,我們呼出去也得要鼻子,吸進來也是鼻子。 這個呼吸之間,「氣息出入之門」,我們若是鼻塞,就是要說話也很難說,或者是喉嚨與鼻孔是相通的,七孔是相通,它都有出入,不是只有呼吸,連聲帶,我們要如何說話,也是一樣從鼻子。若能通,說話聲帶就自由;若不通,說話聲帶就會差。所以這個鼻子是很重要。 再者「因樂善故」。過去若樂善好施,這就是表示這輩子,「呼吸與天下共氣息」,我們同樣在這個天底下,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而人人也是同樣,需要新鮮的空氣,這不分貧富,人人共通。同樣,所以我們需要樂善。大家都很期待,有很好很好的空氣、很好很好的生活,同樣的道理。「天下共氣息」,就表示「隆鼻好故不匾㔸」,就是這樣,這個鼻子若是很端正,要吸外面的空氣等等就很自在。它不是扁下去,也不是薄的,看起來五官很好,用這支鼻子,功能也很好,也能夠從外面呼吸空氣進來,自己的濁氣也能夠出去。 亦不曲戾: 曲則不直 其心不正 鼻則斜曲 今以善報 鼻則圓直 不正為戾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所以「曲則不直,其心不正,鼻則斜曲」,這就是只是一個形容。其實有的人不論他五官如何,他的心也很好。現在在說的就是你下輩子,若想要這樣很端正,你這輩子心就要很端正,才不會下輩子生下來,鼻子就不直,也不會挺,所以這我們要很用心。所以,「今以善報,鼻則圓直」。那鼻子該圓的地方圓,該直的地方直,應正的地方正。 面色不黑: 為善之人 面貌潔淨 故不醜黑 「面不」等 面如滿月也 「面色不黑」,這就是為善之人,面貌就是潔淨,「故不醜黑」。自然臉部就會很美,臉部很美就像月圓一樣。 亦不狹長: 喻以刀照面 則見臉狹長 表其心靈 如劍般狹長 而今心方正 面則端嚴 這是譬喻,喻以刀來照面,「亦不狹長」,就是譬喻我們若拿一支刀劍,而那刀劍是長的,很光亮,這窄窄的一支劍拿來照臉,這個臉就這樣跟著它拉長,就這樣將它拉長了,五官都在只是臉長了,這是譬喻以刀劍來照面,則見臉就這樣狹長,很窄、很長。「表其心靈」,我們的心若是很狹長,我們的心就沒無法得以包容一切。所以面相與我們的心相,所以我們要好好修開闊的心,包容一切,來生才不會,一張臉這樣很長很長,這就是一種的形容。現在端端正正,非常的端嚴。所以「亦不窊曲」。 亦不窊曲: 心不平正 已無窊曲 令人不喜相 有心平舒坦 喻真誠面相 鼻非平薄塌鼻 亦非窊陷 我們很端正表示我們的心,「心不平正」那就會歪曲,我們歪曲,就是讓人看到會不歡喜,不歪曲,現在就沒有讓人看了不歡喜,就表示臉很端正。有心平等,我們的心要很平等、很舒坦,不要心坎坎坷坷,我們還是要用很平和的心,來對人,這譬喻用「真誠面相」。鼻,這樣就像一支鼻子,如何來出氣、如何來呼吸,這我們要很用心。無有一切不可喜相,面貌圓滿,無不美者。 無有一切 不可喜相: 面貌圓滿 無不美者 我們的面相讓人看到很歡喜,沒有什麼讓人看不歡喜,這就是叫做面容圓滿,沒有不美。總而言之,受法我們就要很用心,文字是一個形相而已,從形容的寫在文字中,你若不懂道理就好像讀過去了,哇,這些我都沒有,我也舌頭沒有打結,我牙齒也沒有彎曲,我嘴裡也沒有黑,我等等,都覺得我全都沒有。其實我們的習氣,這五官之中這樣在形容我們,我們應該要深思,深深去思考有沒有?我們是不是心很狹窄?我們是不是有惡口等四項?我們是不是很多習氣,我們沒有改除的,有沒有呢?我們若是有還沒有改除的,現在趕快改除。 因為我們學佛,有心學佛,佛了解我們的心,佛陀他也是,隨我們的心意來說法,我們到底,我們聽了之後,我們再告訴別人,在傳法,我們有沒有傳偏了,我們傳了之後,我們自己,我們的脾氣、我們的習氣,我們有固執我們的嗎?我們的行為有再偏差嗎?這都是同樣在形容,所以用這個這麼深的道理,來用一個很表相讓大家看得到。人人看得到,可厭的與可喜的,兩項能夠去比較,善事是可喜,惡事是可厭,你傳正法,這是該慶幸,法偏差了是很擔憂。佛法要如何再傳下去,這同樣的道理。 所以請大家聽法要深心去信解,要用很深的心,法要入心,去相信、去了解,這些文字是在說什麼,若沒有這樣為你們解,相信大家在字面上這樣過去,這麼多道理自己都不清楚,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6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41 Q
1.眾生就像地上黑暗,佛陀就像什麼? 2.佛陀告訴我們,「因緣」,因緣果報是互相交徹的。是如何互相交徹?我們要如何警惕? 3.貪、瞋、癡,貪容易改,瞋也能夠減輕,但是癡,癡就是比較難斷。什麼叫做「癡」? 4經文中形容如何面容圓滿,若不懂道理就好像讀過去了,「哇,這些我都沒有,我也舌頭沒有打結,我牙齒也沒有彎曲,我嘴裡也沒有黑」,都覺得我全都沒有。其實」,我們應該如何體會?
0 評論
20240326《靜思妙蓮華》棄麤修善 福相莊嚴 (第164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謂是貪瞋癡諸煩惱,各有增上麤重煩惱;或於順境貪惑麤重,或於逆境瞋惑麤重,起因不同,名麤煩惱。 ⊙棄麤修善法時,起我執我所執及我慢等邪見,由此邪執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淨,是名業力麤重散亂。 ⊙「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下垂、不褰縮,唇完整無缺。不褰不縮,無夭亡之相,由善語故,唇不下垂、不褰縮。 ⊙口舌麤澀,以麤惡語解,若以污染心發出非愛語,毀譽於他名麤惡語。 ⊙不麁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中唇潰瘍故,唇麤則語澀,不生瘡胗,唇滑詞潤流利。不生瘡胗,喻是善語報。 ⊙亦不喎斜:不咼斜,口不戾。語不正者,唇則咼斜。今以正直語,喻唇舌語言端正。 ⊙不厚、不大:若厚若大,不稱其形。無過不及,則得其中。 ⊙亦不黧黑,無諸可惡:此無疾不黑,亦無可厭惡相,唇色赤好,語善化人,無有一切惡相。 【證嚴上人開示】 謂是貪瞋癡諸煩惱,各有增上麤重煩惱;或於順境貪惑麤重,或於逆境瞋惑麤重,起因不同,名麤煩惱。 謂是貪瞋癡諸煩惱 各有增上麤重煩惱 或於順境貪惑麤重 或於逆境瞋惑麤重 起因不同 名麤煩惱 用心來聽,更要用心來了解。人煩惱有細、有粗,很微細的煩惱,它就是看不到。人的心,煩惱如何起?他在想什麼,當場大家笑笑的,卻是內心很不歡喜;或者是有著那種,貪啊、瞋啊、癡啊,卻是公眾中不動聲色,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卻是有的人,貪、瞋、癡諸煩惱,有人各有增長,從微細的煩惱慢慢、慢慢,它就這樣一直擴大起來,控制不住,無法穩穩定定,只是想在心裡就好,不是這樣。他對外境,我們想要的事情,他就慢慢在貪的心態裡,擴大、擴大,擴到不由自己,所以想要去取。因為貪發出了那分想要去奪,這全都是這種癡,沒有理智去控制它。貪是由一念開始,他就能夠很微細,儘管很愛,在大眾中,他還能夠不動聲色。但是有了癡念,這個癡就不明白道理,對道理就不明白,只是僅僅一心想要;好的東西,我就是愛。 愛就起動念,就要去取,取不到就起瞋恨,那個心,脾氣就起來了,這就是由貪開始。貪念去分別這個東西,不論是人啊、物啊,就是看到覺得我很喜歡,我就是要;但是後面還有癡,還有瞋,那個癡就會起動作。瞋呢?這個動作會很明顯,取不到我就是爭。這種三項互相連續,這就是我們的粗重煩惱。所以,「謂是貪瞋癡諸煩惱」,我們人人就本具有這樣,這是我們累生累世,我們不斷不斷累積來的。在我們今生此世來說,除了很清淨的真如,我們也是滾很長的時間,滾來了很多的無明煩惱。所以這個無明煩惱,從貪、瞋、癡,長久以來一直絞、滾,已經成很大,所以它各有增長。貪也在增長,瞋也在增長,癡也是增長,就是不斷,累生累世不斷在增長,所以叫做「麤重煩惱」。 惑,「或於順境貪惑麤重」,若在順境的,很單純。而這個順境,貪欲就會愈大;生意做得好,我趁機會就愈做愈大。這在我們現在人很明顯,在順境中連鎖,連鎖店,連鎖的公司,整個世界都要將它攬起來。這就是順境在這個貪惑。就在貪了,再加上一個「惑」字,就欠缺了那個節制的道理。足夠就好了,人生最大的目的,不是只有在那裡賺錢,人生最大的目的要有一個家,家庭幸福,再更大的目的就是為人群付出。這是人生,很安分、很正確的目標。卻是凡夫那個欲念,愈絞愈大、愈滾愈深,所以變成了,這個外面的境界他認為很順,起貪的惑。 這個惑,就是微細的煩惱。明明知道「足夠了,真的很足夠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惑念,想不開,總是粗重的煩惱一層再一層,又再滾下去,所以叫做「貪惑麤重」。就這樣在順境中,就是愈滾愈大、愈做愈多,這叫做「麤」。「或於逆境瞋惑麤重」。現在已經做那麼大了,若哪一個地方發生問題,逆境出來,這煩惱就很多了。在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地方,投資那麼大,做那麼多,萬一逆境若出來了,會覺得很不平衡,覺得不公平。所以,那種瞋,發脾氣,開始就一定沒有想到,我們為什麼要那麼遠去做呢?我們就不必啊! 而來到那個地方,種種有了不如意,影響到他,他就會瞋,瞋、惑,瞋與惑。瞋就是一直覺得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樣的惑念,這個惑是很嚴重,控制不住。只是「想」,比煩惱更加微細、更加深,這一旦讓它發生起來,它,人要控制它就難了。所以這種的「瞋惑麤重」,很辛苦,在他鄉外里,一旦有什麼事情發生,那就很苦惱了,或者是連鎖的任何一個地方,有問題。同樣的道理,我們平時,雖然不是做這麼大的生意,卻是我們自己營生的方法,我們自己要知道來人間,與事無爭、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不論我們如何做,人家對我們如何的態度,我們做我們守本分的事情,該做的做就對了。只要沒有損害他人,這樣的事情可以做;只要有利益他人的事情,更要再更精進。就像這樣就是單純,同樣心靈的境界;同樣這個心靈的境界,他安守本性,他同樣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超越過,那就是惑很粗重,這就是在哪一個地方,心都安不住,迷惑、煩惱,動作很大。這就是「瞋惑麤重」,辛苦的事情就很多了,這全都是,「起因不同,名麤煩惱」。這個「麤煩惱」,比較少告訴大家,其實人人都有,只是比較微,比較微,沒有這麼大。我們日常的生活貪、瞋、癡,這種的細密的貪、瞋、癡,我們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輕微的,人家看不到,貪、瞋、癡比較淡的,我們的心會比較開闊。而萬一有什麼事情發生,維護自己,這也是怕損失,同樣還是有貪,這總是,是輕微與粗重而已。很辛苦,做人一念間偏差,粗、細,就這樣變大或者是收縮,這就是我們的煩惱。 棄麤修善法時 起我執我所執 及我慢等邪見 由此邪執麤重力故 所修善法永不清淨 是名業力麤重散亂 我們現在知道道理了,知道道理,我們就「棄麤修善」,修善法。我們要去掉這個「麤」,這麼大的惑;「麤」,粗重的煩惱,這我們絕對不能有。我們應該要將它去除,還是好好來修行,去找道理,了解道理。我若了解道理,可能我會比較輕鬆,開始就知道,要如何放棄這個「麤」,粗念,好好來修善法。開始在修善法時,同時就會起了我執,但是他將那個習氣轉過來了,不是去做為私人賺錢,轉過來,就是:我要付出、我要行善。但是在付出、行善,他就貪一個功德相,所以功德的名稱,他就是很執著。這樣也很辛苦。世間的名利,他要做愈大、名愈大;知道道理,轉過來做善事,他也期待:我的功德做不少,要給我名才對,怎麼我都沒有名字?都沒有表揚我?都沒有為我……等等;不滿足我所付出該得的,這就起了我執。 所以,「我所執及我慢等邪見」,不只是只有我執,還有我慢。因為他來付很多錢,得不到名,所以他就在這當中起很多煩惱,那個傲慢的心與邪見──在這裡得不到,我有錢,我再去別的地方,我能夠得到,還有什麼樣的好處、利益。心定不下來,總是憑著他有錢。這個信,信仰不正確,無法擇善終之,無法專心做一項應該做的事情,這都是粗重的煩惱,不單純。這種人的習氣,不單純。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要很提防我們自己,到底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念?所以,「由此邪執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淨」。因為這樣的人邪執很粗重,所以他在修的善法,永遠都不會清淨,都是有污染心,有所求,有所求得。所以這種的邪慢心來起煩惱,這要如何能清淨呢? 常常說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我們才有辦法長長久久去付出。在我們的生命這一世中,這輩子毫無虧欠,一點點都沒有缺點,人生都是圓的,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沒有煩惱、沒有貪著、沒有遺憾,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所要做。這種有錢,或者有力量,他想要做的就是很粗重的事情,煩惱,很辛苦。這人生,我們就要很警惕。所以「是名業力麤重散亂」。這樣的心永遠都收不回來了,就算有錢,在做什麼事情,或是做好事,心都收不回,也是很辛苦。這就是人,人生要修行的困難之一。我們還是做一個平平凡凡,能夠做的,做就對了,這才是我們想要做的,這一輩子的方向。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口氣不臭 舌常無病 口亦無病 齒不垢黑 不黃不疎 亦不缺落 不差不曲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就是說:我們都有說好話過,我們所在做的事情都是很正統。不論說的、不論做的,我們都是隨人意,隨眾生所需要。所以,所說都正確,就沒有被譬喻有缺短,等等的欠缺就沒有了。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唇不下垂 亦不褰縮 不麤澀 不瘡胗 亦不缺壞 亦不喎斜 不厚不大 亦不黧黑 無諸可惡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就是都很端正,讓人看了也都很歡喜。這要得一個好相,就是我們要有福,過去要有造福。我們過去有說過,要做多少才有一個福?要百種,百件千件所做過,才有這樣的福。有福有相,這就是我們放下一切,做了才不會在那個地方掛礙。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難道不是生生世世累積下來?他們與眾生所結的緣,都是好緣、善緣。所以同樣是一個人,大家看到總是很歡喜,那念心歡喜;從這個身相能夠看到很善。我們看到這樣的人,我們會很歡喜,而且也是心會起善念,這就是修行的人。 好好修,將來善因、善緣,來生、來世讓人看到,就起了善因緣,願意與你一起做好事。這種讓人見聞隨喜,這也是要靠我們這時候,好好修行,要修到粗重、微細的煩惱,都不要有,我們要修出了,這分很善順、見聞歡喜這個念。所以現在念過的這些,經文都是過去有修行,沒有可惡的相,沒有讓人不歡喜的。所以下面這樣說,「唇不下垂亦不褰縮」。 唇不下垂 亦不褰縮: 不下垂、不褰縮 唇完整無缺 不褰不縮 無夭亡之相 由善語故 唇不下垂、不褰縮 這就是說,我們的唇很完整,「不褰不縮」,那就是有的人這個人中,人中,這個人中,有的生出來就是很短。以前的人就這樣說:「哎呀,這個孩子,人中這麼短,這是夭壽相。」就是不會長命。這是以前的人,現代人應該是沒有這樣。就像我們一個人穿衣服,那衣服都是緊縮起來,很皺、很緊縮,就是不能平整。我們人也是一樣,五官讓人看起來,「你整個臉為何這樣皺在一起?」這也是人家在形容。我們每天就是輕安自在,沒有臉皺在一起,輕安自在。而且我們形相也不會讓人覺得,一看到就說:「這短命相。」不會有這樣。「由善語故,唇不下垂、不褰縮」。因為我們常常在說好話,生生世世,我們已經有這樣的習氣了,看到人就是說好話,成就人做好事,隨喜功德。 口舌麤澀 以麤惡語解 若以污染心 發出非愛語 毀譽於他 名麤惡語 「口舌麤澀,以麤惡語」,用麤惡的語來解。有的人嘴裡常常就很乾、很澀,要說話常常都很辛苦。這就是我們過去,常常說到粗惡的語言,所以現在,若要說話就是很辛苦,很乾、很澀;要說話總是沒有潤,口舌沒有溼潤,總是很乾燥。這也是過去,過去生有造這樣的業,常常要開口說話,嘴要張開就不容易。所以,「若以污染心,發出非愛語」。我們若用那種污染的心,對人不利益的,損人利己,或者是搬弄是非,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若過去,過去生都說那些話,就容易得到這樣,「口舌麤澀」。這就是污染,這在法也就是污染。法,我們面對著法要真誠;真實語,誠信語來說話。而他就是欠缺這些,甚至又毀謗。我們前面也有說到,不只是不隨喜,還要再毀謗說法的人,這都是很辛苦,訾,訾毀的人生。 所以因為污染的心發出,那就非愛語了。我們「四攝法」之中,愛語,「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是我們人人,日常生活與人在說話,總是我們要時時,好的事情要勉勵,不對的事情要勸導人,這都叫做「愛語」。而「非愛語」呢?人家要做好事,阻礙人家;人家要做惡事,沒有勸導他。這叫做「非愛語」。不對的,你沒有用心去勸他,對的事情,你沒有用心鼓勵他,這都不對。所以,「毀譽於他,名麤惡語」,這樣就是粗、惡的語言。所以我們應該要修,不要有粗惡語,我們才不會說話有障礙。大家就要很用心。要如何能夠說好話?要如何是善或是惡?人要與我們商量,說:「我有這件事情不能很下決定,是不是你,請你幫我聽聽看?我要做這項……。」 我們如果聽了,「哦,好事哦!有這樣的好機會,能夠做,你要做」。這是對這一個人他的方向,我們幫助他下決定,所以很重要,我們要好好用心,勸導人要好好用心去付出。在說的事情,說:「我想要這樣做。」你們就要趕快告訴他:「不對、不對,你千萬就不要這樣做,你若這樣做對人有損,對己無益。」我們要好好用心勸導他。所以這個地方再說,「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這經文之中是這樣說。 不麁澀、不瘡胗 亦不缺壞: 中唇潰瘍故 唇麤則語澀 不生瘡胗 唇滑詞潤流利 不生瘡胗 喻是善語報 我們好好地說好話,自然我們的嘴說話,就「不麁澀」,所說的都是柔雅語,沒有很粗魯的話。也「不瘡胗」,瘡是像長膿瘡一樣,或者是唇起疱。其實這平常人,有時候火氣較大也有。但是,不是有時候,這是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很辛苦,一直到長大,一輩子。不是像我們,生病,四大不調,我趕快去吃藥,開個藥吃一下就好,不是這樣。前面說過的是與生俱來的,現在在說的也是與生俱來。所以,我們過去生好好說話,勸人做好事,我們這生來了,我們就很正常。若是沒有做到做人該做的,都是在搬弄是非,破壞人的好事情,這種特別嚴重。前面說過了,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若一輩子一直做,來生就是這樣。 所以,「中唇潰瘍故,唇麤則語澀」。我們唇也一樣,已經一直爛,所以唇若是這樣,口液不能出來,自然他就唇會粗,語就會澀,全都是膿瘡,要說話很乾澀,不流利。所以,「不生瘡疹,唇滑詞潤流利」,所以若沒有生這些東西,唇就很滑潤;很滑潤,要說的話也很簡單,很流利說出來。所以,「不生瘡胗」,譬喻「善語報」。我們說的話都說很好的話,要說話沒有障礙,這就是善語報。 亦不喎斜: 不咼斜 口不戾 語不正者 唇則咼斜 今以正直語 喻唇舌語言端正 「亦不喎斜」,就是表示「口不戾」。「口不戾」就是說話會一句一句說分明;口戾、咼斜,那就是說不出好話。若要說一句話,重重疊疊、重重疊疊,說好幾句,無法說一句完整的話。所以,「語不正者,唇則咼斜」。就是一直說話都說偏掉,所以一句疊一句,重重疊疊,沒有一句是很端正的話,所以也是很辛苦。所以,「今以正直語,喻唇舌語言端正」。我們要說話,要說很正直的話,用正直的話來說,什麼事情就是正確的。不可說不對的話,不可,沒有的說成有,有的說成沒有;長的說成短,短的說成長。不可啊!我們真真正正,正當確實的話,我們拿起來說,不是正當、不確實,我們不可說。若這樣就是語不端正,所以我們好好要說正直語,譬喻「唇舌語言端正」。說話字字分明,道理會合,讓人聽到有道理,心能夠接受,心服口服。這就是我們要說話,平時就是要說真實語,不妄語、不邪語,這就是我們要學。 不厚不大: 若厚若大 不稱其形 無過不及 則得其中 「不厚、不大」。「若厚若大,不稱其形」。唇、舌都不會過厚,剛剛好就好了;有的人舌頭很大,含住了就是無法說話;有的唇很厚,也是說不出真正的話來,這全都是在說話有障礙,這個障礙原因在哪裡?是我們過去生中所造作。所以我們要自我警惕,不可有錯誤的講法。不可,我們要很用心。所以,「若厚若大,不稱其形。無過不及,則得其中」。不要太過於厚,不要過於薄,剛剛好就好,這就是我們的形相,與我們的功能。 亦不黧黑 無諸可惡: 此無疾不黑 亦無可厭惡相 唇色赤好 語善化人 無有一切惡相 「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面容就是這樣端正,亦「此無疾不黑,亦無可厭惡相,唇色赤好,語善化人,無有一切惡相。」這很簡單,大家看就清楚了。臉能夠這樣,皮膚都很清,沒有難看的,尤其是剛剛好的形相,這樣大家看到歡喜。嘴唇又紅赤,一個臉能夠這樣很乾淨,顏色都調配得自然、很好;若這樣說話大家很喜歡愛聽,很喜歡來親近,沒有一切可惡的形相,很不簡單。一個人要在人群中,讓大家起歡喜心,是不簡單。 說這個形相,只是拿來譬喻我們;譬喻我們、警惕我們,我們若看到今生有這樣,與生俱來就是有這麼多的缺點,我們就要警惕。啊,這是過去生,過去生是如何做,我們忘記了,不要緊,我們在今生自我警惕:我們這時候能夠說好話,真實語、調直語;我們勸人好,還要勸人錯誤的不要做,這樣做人的善知識、好朋友。這才是我們的本分事。所以,一念心若是偏差,一念偏,步步錯。所以我們就算前輩子錯誤了,這輩子我們也得要警惕;這輩子很順利,我們也得要再戒慎。下輩子也得要像這樣,這麼的善念常常在心裡,待人接物永遠永遠,就是這麼的順暢而愛心,沒有偏差。所以不要有粗相的煩惱,連微細的煩惱,我們都不要有,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5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40 Q
1.何謂「貪惑麤重」? 2.何謂「瞋惑麤重」? 3.何謂「棄麤修善」? 4.「修善法時,同時就會起了我執。在付出、行善,他就貪一個功德相::我的功德做不少,要給我名才對,怎麼都沒有我的名字?都沒有表揚我?」上人如此提策,我是否有提防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心念? 5.要如何讓人看到,就起了善因緣,願意與你一起做好事,這種讓人見聞隨喜? 6.什麼叫做「愛語」、「非愛語」? 7.經文中所說「不麁澁、不瘡疹,亦不缺壞」這個形相,只是拿來為我們譬喻。譬喻我們、警惕我們什麼?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40 A 1.何謂「貪惑麤重」? 這個惑,就是微細的煩惱。明明知道「足夠了,真的很足夠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惑念,想不開,總是粗重的煩惱一層再一層,又再滾下去,所以叫做「貪惑麤重」。就這樣,在順境中就是愈滾愈大、愈做愈多,這叫做「麤」。 2.何謂「瞋惑麤重」? 瞋就是一直覺得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樣的惑念,這個惑是很嚴重,控制不住。只是「想」,比煩惱更加微細、更加深,這一旦讓它發生起來,人要控制它就難了。我們做我們守本分的事情,該做的做就對了。只要有利益他人的事情,更要再更精進。但是,超越過,那就是惑很粗重,在哪一個地方,心都安不住,迷惑、煩惱,動作就很大。這就是「瞋惑麤重」。 3.何謂「棄麤修善」? 「麤」,就是粗重的煩惱。知道道理,我們要去掉這個「麤」,這麼大的惑,好好來修善法。放棄這個「麤」,粗念,修善法,叫做「棄麤修善」。 4.「修善法時,同時就會起了我執。在付出、行善,他就貪一個功德相::我的功德做不少,要給我名才對,怎麼都沒有我的名字?都沒有表揚我?」上人如此提策,我是否有提防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心念? 自行發想。 5.要如何讓人看到,就起了善因緣,願意與你一起做好事,這種讓人見聞隨喜? 好好修,將來善因、善緣,來生、來世讓人看到,就起了善因緣。我們這時候好好修行,要修得粗重、微細的煩惱都不要有,我們要修出了這分很善順、見聞歡喜這個念。 6.什麼叫做「愛語」、「非愛語」? 日常生活與人說話,我們要時時好的事情要勉勵,不對的事情要勸導人,這都叫做「愛語」。人家要做好事,阻礙人家;人家要做惡事,沒有勸導他。這叫做「非愛語」。所以,對的事情要用心鼓勵他,不對的要用心去勸他。 7.經文中所說「不麁澁、不瘡疹,亦不缺壞」這個形相,只是拿來為我們譬喻。譬喻我們、警惕我們什麼? 我們若看到今生有這樣,與生俱來就是有這麼多的缺點,我們就要警惕:啊!這是過去生。過去生是如何做我們忘記了,不要緊,我們在今生自我警惕。我們這時候能夠說好話,真實語、調直語,我們勸人好,還要勸人錯誤的不要做,這樣做人的善知識、好朋友。這才是我們的本分事。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意業供養:身業供養,身體至誠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讚歎如來難量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想念佛之相好莊嚴。 ⊙業與孽通。口業: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此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是知口業不停,皆以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口氣不臭:此釋福相莊嚴。不臭者,常出香氣。口氣善故,所以不臭。 ⊙舌常無病:毀謗他者,舌則捲縮。今因讚善,所以無病。舌常無病,語言敏捷也。 ⊙口亦無病:口無病,持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大惡業,真實教人,離此四過,口則無病。 ⊙齒不垢黑:出語不善,喻齒則垢黑。教人以善,喻齒則潔白。「齒不」等,白淨齊密。 ⊙不黃、不疎:好談鄙事,齒所以黃,非實相也。疎因虛妄,實則齊密。 ⊙亦不缺落:說不正語,誑惑於人,齒則缺落。「亦不」等,堅固端正也。 ⊙不差、不曲:語不次第,齒則參差;語不質直,齒則屈曲。今此讚經,勸人聽受;口無諸過,故皆美好。 【證嚴上人開示】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意業供養:身業供養,身體至誠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讚歎如來難量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想念佛之相好莊嚴。 身業供養 口業供養 意業供養: 身業供養 身體至誠禮敬三寶 口業供養是口至誠 讚歎如來難量功德 意業供養是意至誠 想念佛之相好莊嚴 這都要,我們要很清楚。為佛弟子,我們大家難道不就是要修?修養的開頭,讓人很明顯感覺得到,我們自己也很明顯有感受到,那就是待人接物。我們與大家在說話,人家聽:這個人每次說話,開口都有他的口頭禪,惡話先出來,後面才說他要說的話。或者是說話的結束,總也有一句,讓人聽了不舒服的語言。有的人是這樣的習氣,這樣的人受佛教法之後,他會改變。改變的,最快速讓人感受得到的,那就是行為、說話。看起來讓人很快就感覺到,行為──走路改善了,懂得要讓人先走,不是擠在人的前面走;懂得關懷老弱、婦女,懂得這樣讓一下,牽老人一下。這與過去就不同了。過去的身行大搖大擺,這樣走過人的面前,擠都要把人擠過去,現在不同了,類似這樣。 說話已經改了,身行也已經改了,這個人好像有改變。對他自己來說也是會這樣想:是啊,我真的有改變。現在身體看到人,不由自己會讓路、會讓座,看到老人會起恭敬心,看到老弱、婦女,會起了那分尊重的心。好像自己,不由自己有這樣在改變,自己也覺得有一點點不自然,不過,很歡喜。口業呢?也自己有感覺。別人在說,說:「某某人開口閉口,都沒有好話,而說的都實在,只是頭尾的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就是不舒適。這時候說話很有道理,已經沒有頭尾的缺點了。」這讓人會愈喜歡與他接近,這就是身業、口業。 再來就是意,意業。我們身業這樣在供養,付出了,讓人人歡喜,這樣就叫做供養,要能夠將身體付出,其實改變是從他的心理。心,這個心理改變,那就是意業。意業到底為什麼,有這樣的改變呢?改變到讓這個身能夠這樣付出?不只是讓,不只是扶人,還能夠幫助人。這個人是怎麼了,內心是在想什麼?現在的身行能夠讓大家很接受,又能夠大家看他做這樣的好事,也會跟著他想要做。這種意業影響到身業,就是我們的觀念,是什麼時候改變了我們的行為?讓別人看到,無形中就會起了歡喜,自己的感覺,也覺得現在與過去不同;與過去,是走到哪裡,人家都不太想理我們,我現在到哪裡,大家對我很親切。這種的感覺。所以這「意」,意業一動了,身業就動了。 所以這個身業的供養,那就是「身體至誠」。因為他的心是這樣,身體所行動的,是用他至誠的身去付出,不是造作,也不是做給人家看的,是打從內心自己願意付出。這種身體至誠,自然「禮敬三寶」了。禮敬三寶要從誠意來,不是人家拜,我跟著人家拜,我們是要用真誠意來禮佛,能夠入佛堂禮佛,了解禮佛的意思。禮佛,佛是一個形像,真正要禮佛就是禮佛的法身;法身來自於我們的真如,真如人人本具。所以不是只有禮有形像的佛,人人都是真真實實,我們要感恩、尊重的佛。所以我們若看到拜佛的人,對人都會更加尊敬,看人就合掌,「感恩喔!」這全都是平時,身虔誠在禮敬的人,何況來到寺院,見佛他就會禮敬。這是意與身,身行會合了。 口業也是。意業去影響身業了,而我們的口,也是在我們身動作器官之一,所以「口業供養是口至誠」。至誠,都是說心意。口業,過去說的話,自己努力一直改,改到現在人人能接受,自己也是很輕安。這都是打從內心的誠意,這樣改過來了,變成誠意自然,這就是身、口、意。是為何能夠改變?就是要用誠意。所以,「讚歎如來」。我們若用口業來供養,用口至誠,自然我們這樣來讚歎,讚歎如來。你對人就可以付出了,何況對佛真誠的感恩?我們的心、身,佛法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常常都是感恩佛,有這樣這樣的說法,法合成這樣的道理;這樣的道理能夠一直流傳,開啟到我們現在。我們能夠懂道理、探討法的源頭,每天內心就會覺得沒有欠缺,很豐富。所以我們要感恩,感恩如來。 所以讚歎如來他的智慧,讚歎如來慈悲,讚歎如來無央數劫以來,為了眾生來來回回,這我們都得要恭敬,信而讚歎佛陀是這樣過來。所以佛,要讚歎佛的功德是無量無數,不知道要用如何的方式來讚歎,唯有就是我們要用身體力行。佛陀唯有一個志業,他出現人間一大事的志業,教菩薩法。就是希望人人能夠了解真理,身體力行;從人人成為菩薩,從誠意走入菩薩群中,菩薩再成就我們的道場。所以,眾生都是菩薩,用「眾生都是我們的菩薩」,完成我們的道業。 因為這樣,我們要至誠地感恩,也尊重地恭敬。若能夠這樣,自然我們就會很歡喜入人群,我們就會很歡喜去付出,因為要讚歎如來難量的功德,要回報如來。道理我們全都知道了,要如何回報?就是完成佛一大事因緣的志業,就是教菩薩法。不是教別人,是教我,無數個「我」,我們大家不要認為,佛教菩薩法,只有說的人要受教,其實說的人受教,聽的人更要受教,說的人已經,將佛陀的教法、精神理念,放在自己的身上。要告訴大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傳下去,傳第一個、第二、第三,至第五十人,第五十代,能夠這樣,那個道理都沒有偏差,一代代一直傳。 這就要有無數人,體解佛陀的心意,那就是佛陀要傳給你、傳給他,普遍每一代的人。佛陀就一直期待著,第一代無數人接受,第二代無數人接受,不只是直的,不只是橫的,橫、直徹底普遍。大家普遍深又直,這樣,人,這麼多的人若能夠來接受,這就是真正報佛恩。報佛恩就是眾生能夠信,信仰,能夠受教,這就是真報佛恩。所以,「意業供養是意至誠」。這意業,用我們最誠意這一念心,來恭敬供養佛,這一念心要用真誠意。所以,「想念佛之相好莊嚴」。我們要想,用我們的誠意。佛陀雖然離開人間二千多年,我們就要來相、想。相、想,是為何說兩句呢?這個「想」字,就是上面一字「相」,下面一字「心」,這常常告訴大家。 看佛像,我們想佛相的形態。雖然佛不在了,見佛像如佛在,想像佛還是在人間。因為佛陀是四生慈父,而且是三界的導師,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論你是在物質的世界中呢?或者是在思想中的世界呢?或者是在思惟中的世界呢?無不都是思惟也好,想像也好,真實物質中生活的人也好,這全都是我們要去用心,將佛那個能讓我們,恭敬的形態,要這樣心念要浮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學佛,用真誠的心去禮佛,用愛、用心。所以因為佛相好莊嚴,去思考它,佛相它的莊嚴,要用真誠的心來禮拜。這很重要,與再接下來的經文有關係。 在我們三業之中,身的形態我們改了,很恭喜。再來口業改得順嗎?是不是必要改呢?我們現在就要用心來看。口與身體,身體若行為動作很明顯,但是口業不必如何動作,坐著與人說話,它就會產生業出來。是善業或是惡業呢?開口動舌無不是業,很可怕。在我們口中能夠造很多惡業,所以要用心體會。為何業在一個人的全身,身、口、意;身和意不比口造業更重?口,總是說話影響人心,說話會使動這社會的不安定;口業,它會使整個國家受災殃,同樣就是在口業。口業,又再吞食了多少的生命?口業只僅僅一張嘴而已,也會造成很多的業。 業與孽通 口業: 謂兩舌、惡口 妄言、綺語 此是患苦之門 禍累之始 是知口業不停 皆以惡口、妄言 綺語、兩舌 「業與孽通」。唉呀,口業造孽啊!因為一句話輕輕的,就這樣造成了家庭不平安,造成了社會不祥和,這種的業,所以口業與孽是相通一個門。所以,口業到底是什麼?就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我告訴你,剛才人家才在說你怎麼樣。」「說我怎麼樣?」「說你曾有這樣這樣的過程,你與誰的關係,原來你有這樣的過程。」「我的過程,那是我過去的祕密,為什麼拿來這裡對大家說呢?」心不歡喜,對那位說他的過去的人,他心就不歡喜了,兩個之間就會造成了摩擦;你說我,我也要說你。「他自己說我,他難道不知道他自己的過去?」又是反過來說,說他的過去。 現在聽來,聽這邊、聽那邊,他會再去告訴他:「你那天說他如何如何,其實事情不是這樣。那時候是你有如何如何,所以他才有這樣這樣的表態。」對方就覺得:我是在說他曾有這樣的過程,但是他現在有改變了。我沒有惡意,為何會變這樣,中傷我這麼多呢?自然就會人與人會去互相摩擦,這當中這個人這個口業,那就是兩舌。對張三說話,回過來對李四又再說,說話,聽了之後很不歡喜。就像這樣,讓兩個人,很好的朋友,無話不說,這樣當中一個人若挑撥一下,兩舌,就會引起惡口愈來愈多。因為張三說李四,比李四在說張三更惡,所以李四他聽到張三這樣說,他又是再說多一點。不是一個聽、兩個聽,從這樣引起了是非,就不是影響兩個人,影響一群人。一個團體若是有這樣是非人,引來引去,這個團體就無法「合和互協」。 學佛的人就無法有這樣的人,在中間挑撥是非,何況一般的團體呢?這就是我們要學習。是要說挑撥是非那個人的錯呢?或者是說張三、李四,他們的過程的錯呢?其實最錯的,就是錯在我們將它聽進來。不好的話,別人的事情你聽那麼多做什麼?這你不必聽。就算有聽,你有辦法,你可以去告訴他,勸和;若能夠勸和,這樣讓他撫平這場口的爭端,這才對。要不然,再回一個惡口,本來大家很和睦,聽一聽,替人抱不平,惡口就出來了。甚至惡口出來之後,旁邊的人聽,「我也好像有聽到」;好像有聽到,不是實在聽到。「好像有這樣的傳說來,對不對我不知道,我總是聽來,這樣告訴你們。」這就是不實了,叫做「妄言」。這妄言一傳就愈傳愈大,將聽來的加油添醋,那又再更嚴重了。 有的人就:的確這樣說也不對,這樣說也不對,就不必這樣,我們說好聽一點。綺語!跟他說:「不對的人不是你,我覺得你人很好。」等等。對這位這樣說,也對他說:「你沒有不對,我覺得你很好啊!你看,你還做過什麼、做過什麼呢!」就是這樣,靠這邊說那邊,說的都是好聽話,沒有讓人反省。我們要知道,要去對人說好話,我們都要在事情很清楚了之後,很清楚了之後我們要有方法;道理,道理要很充足,去安頓他:「這件事情發生來龍去脈是如何。唉呀,我聽,替你聽了之後,我了解。我告訴你,他說這句話其實不是有意的。他的源頭是要褒揚你,有辦法改變人生,很了不起,引起說你過去有這樣。」 「看,現在能夠這麼好。這個道理很簡單啊!你看,佛陀也是說因緣果報,這個人受委屈,過去是什麼樣的原因,都也是會這樣比較。所以,你若用心聽,李四對你沒有什麼惡意,對你是善意,要褒揚你。你也不必生氣,當中的事情不要聽。兩個人的友情會合了,是最好的證明,沒有事情啦!」這才是真正的好話,所以,不論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這四種都不對。 所以,「此是患苦之門」。我們的口,這是讓我們很苦,讓我們很煩惱,說出去變是非,是非轉回來讓我們很煩惱。所以,口除了吃以外,同樣它也會惹來很多,讓我們很煩惱的事情。所以,以「禍累之始」,就是「禍」。闖禍了!你說這句話,已經傳出那個災禍出來了。這身、口、意,除了身體,身體的器官之中,就是這張嘴,這張嘴,這個嘴就是會造很重的業,那個禍端從口中惹來的很多,這就是「禍累之始」。所以,「是知口業不停,皆以惡口、妄言、綺語、兩舌」。這就是我們沒有停歇,我們的口業,這對人家搬弄是非的兩舌,好像改不過來,開口就是惡,惡口好像很難改。喜歡「學話」,而不實的話隨便說,這可能也是很習慣,那個習氣,讓人看不起就是這種的妄語。「這個人說的話聽聽就好,不要將它當作是實在的。」這就是「妄語」,妄語失信。一個人要讓人尊敬要有信,說出去你就要做得到,說出去的話是真實的話,絕對不能妄語。 綺語不需要,真實語比較重要。所以,綺語與真實語是對照。真實語,雖然說話很圓融、很圓滿,但是它是真實;若是綺語,就是褒揚褒揚人、沒有那麼好,卻說得很好,這樣在人家面前,要博取人的歡喜心。這種也是很傷人。只會說好聽話,什麼都做不到,只是會說好聽話而已,這種的人,人家也是看不起。妄言、綺語,人家看不起,兩舌、惡口人家討厭,所以要很用心。僅僅口舌一動,惹起了很多別人不歡喜,或者是造成了禍端,所以我們若有這樣的毛病,要趕快停。「是知口業不停,皆以惡口、妄言、綺語、兩舌」開始,所以我們要趕快將口業停下來,我們就不會再有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我們就沒有了,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我們,三業在我們的身上,身、口,意又更深。但是意,你在想什麼人家看不到,就是身體表達出來。惡的人有惡的橫行四相,口表達出來,就是剛才說的四項──惡口、妄言、綺語、兩舌,這都很明顯在人與人之間,這都是心意沒有調伏住。心意,人家看不到,看得到的是表態出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很用心在這樣的道理,卻是影響我們人的修養很大,所以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是說:「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 是人功德 轉身得與 陀羅尼菩薩 共生一處 利根智慧 百千萬世 終不瘖瘂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就是與說話有關了。就是我們要如何來轉,這個法從人一直身、意,這樣一直轉過來,現在就是要說口了。口,這我們要好好,用心來了解口。來,「口氣不臭」。好好地說話,說好。口是能夠傳法,人人表達都是在口中,所以口是我們很重要的器官。大家要很用心。我們要虔誠在這個經之中,我們能夠了解,了解身、口、意這三業,所以要身心專在道理中,自然說話口氣就會很好。我們都說「口氣很好」,大家就會很歡喜聽。現在要形容這個口有很多毛病。「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口氣不臭 舌常無病 口亦無病 齒不垢黑 不黃不疎 亦不缺落 不差不曲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只是在這個嘴的裡面,有這麼多項,所以我們就要再用心。既然有這麼多的文字浮現出來,我們就知道關係一張嘴,裡面有這麼多項可以來做表達。 口氣不臭: 此釋福相莊嚴 不臭者 常出香氣 口氣善故 所以不臭 「口氣不臭」,那就是解釋「福相莊嚴」。有的人開口就說話,走很近說話,說話就是耳朵在聽他說話,但是鼻子,就是聞到有一股的氣,這個臭氣。這與人,人與人要互相溝通,也是一種毛病。但是他沒有這個毛病,「常出香氣」。很接近說話,我們的口腔衛生要顧好,就是說話要較衛生一點,有人也這樣說。所以,「口氣善故,所以不臭」。我們用心聽好。 舌常無病: 毀謗他者 舌則捲縮 今因讚善 所以無病 舌常無病 語言敏捷也 毀謗他人,「舌則捲縮」。就是若常常要說話,說話若是不對了,說得讓人聽不下去,這種的人。以前的人就說:「你這樣,話說成這樣,你不怕舌頭捲起來!」就是這樣,文字就是這樣寫。所以,「今因讚善,所以無病」。我們的「舌常無病」,我們沒有在毀謗人,所以就舌無病。而我們說話,每項大家都很中意聽,對的才說,不對的不要說,就不會說得很冗長。我們現在說的句句都是好話,大家很需要聽的話,所以這沒有毛病。所以,「舌常無病,語言敏捷也」,這樣說話就能夠很清楚,讓人很受用。 口亦無病: 口無病 持不妄言、綺語 兩舌、惡口 是大惡業 真實教人 離此四過 口則無病 「口亦無病」。「口無病」,那就是「持不妄言」,不「綺語」,這是口無病,我們就是要持。以及「兩舌、惡口」,我們一定要很注意。這四項若在,就是「大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大惡業我們絕對要注意,不要有。我們要用的是真實語。我們的口能夠說話,除了維持我們身體的營養以外,就是要真實將佛法的資糧,我們來教導他人。我們要這樣,不要用妄語、綺語、兩舌,去損傷人,我們應該要利益人群,說真實語。所以離此四項,就是「口則無病」。我們的真實語要顧牢,真實語若顧牢,自然口無毛病。再者齒,說牙齒,「齒不垢黑」。 齒不垢黑: 出語不善 喻齒則垢黑 教人以善 喻齒則潔白 「齒不」等 白淨齊密 「出語不善,喻齒則垢黑」。我們若說話都不是說好話,這表示牙齒黑掉了。這是一個譬喻,滿嘴都黑的,因為你說不好的話,所以嘴裡都是黑的。「教人以善,喻齒則潔白」。我們若在皈依時,都說反黑皈白;不要有惡的,善就對了,反黑歸白。「齒不」等,齒全都不要黑,也不要有什麼毛病,這叫做「白淨齊密」。裡面,嘴裡很整齊、很白、很乾淨。 不黃不疎: 好談鄙事 齒所以黃 非實相也 疎因虛妄 實則齊密 「不黃、不疎」。沒有黃,牙齒裡面沒有黃,也不會零零落落,這樣很密集、整齊。「好談鄙事,齒所以黃」,喜歡談人家有的沒有的壞事情,這就是表示牙齒黃的,「非實相也」,就不是實在的事情,這就將它譬喻為,牙齒就很不整齊,都說一些不正經的。所以,「疎因虛妄」。「疎」,「疎」就是因虛妄。而你不黃、不疎,那就是因真實,就是牙齒很乾淨,也沒有很疏疏落落,所以他就是很齊密就對了,就是都說好話。這樣,這我們要很了解,口若要沒有病就是要這樣。 亦不缺落: 說不正語 誑惑於人 齒則缺落 「亦不」等 堅固端正也 「亦不缺落」。「說不正語,誑惑於人,齒則缺落」。不缺落就是還很整齊;但若說不正語,誑惑與迷惑大家,牙齒就會掉。這是一種的譬喻。這種要很用心去體會。 不差不曲: 語不次第 齒則參差 語不質直 齒則屈曲 今此讚經 勸人聽受 口無諸過 故皆美好 「不差、不曲」,「語不次第,齒則參差」。這種牙齒不整齊。前面的經文是說,很整齊、沒有歪曲,現在說的,牙齒那個次第、次序如果不對,高高低低,就是說話也不能很順,我們要聽他的話也很困難,這齒就是(屈)曲。這是一種的譬喻。「今此讚經,勸人聽受;口無諸過」。我們若現在讚歎經典,勸人聽受經典,所以口就沒有種種,前面說過這些缺點,就沒有了。這是一種的形容,形容若有的人在罵人,或者是被人罵了之後,又向他對罵回去,就有這些的形容。所以我們大家說話要很小心,這個語言從口出。所以再接下去,在這個形容,身體五官等等,形容的種類也很多。 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的生態、形態,也要從我們,和人與人所表達出來,讓人的感覺很順眼、很順耳,心意很能夠接受,這就要先調好,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別人看到,在身、口、意就很願意接近,就很讚歎。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4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9 Q
1.佛弟子身口意要如何修供養? 2.我們應如何禮佛? 3.佛陀唯有一個志業,他出現人間一大事的志業是什麼? 4.我們讚歎如來難量的功德,要如何回報如來? 5.「妄言、綺語人家看不起,兩舌、惡口人家討厭」。我是否有這樣的毛病,有努力修改嗎? 6.何謂「出語不善,喻齒則垢黑」?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9 A 1.佛弟子身口意要如何修供養? 身業供養,身體至誠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讚歎如來難量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想念佛之相好莊嚴。 2.我們應如何禮佛? 要用真誠意來禮佛,至誠的身去付出,不是造作,也不是做給人家看的,是打從內心,自己願意付出。 禮佛,佛是一個形象,真正要禮佛就是禮佛的法身;法身來自於我們的真如,真如人人本具。所以不是只有禮敬有形象的佛,人人都是真真實實我們要感恩、尊重的佛。 3.佛陀唯有一個志業,他出現人間一大事的志業是什麼? 教菩薩法。就是希望人人能夠了解真理,身體力行;從人人成為菩薩,從誠意走入菩薩群中,菩薩再成就我們的道場。所以,眾生都是菩薩,用「眾生都是我們的菩薩」完成我們的道業。 4.我們讚歎如來難量的功德,要如何回報如來?要如何回報佛恩? 我們要完成佛一大事因緣的志業,就是教菩薩法。不是教別人,是教我,無數個「我」,我們大家。 報佛恩就是眾生能夠信,信仰,能夠受教,這就是真報佛恩。 5.「妄言、綺語人家看不起,兩舌、惡口人家討厭」。我是否有這樣的毛病,有努力修改嗎? 自行發想。 6.何謂「出語不善,喻齒則垢黑」? 我們若說話都不是說好話,這表示牙齒黑掉了。這是一個譬喻,滿嘴都黑的,因為你說不好的話,所以嘴裡都是黑的。
20240322《靜思妙蓮華》旋陀羅尼 了達空理 (第1638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華三陀羅尼之一,謂於法門中得旋轉自在之力─旋陀羅尼;於法門中圓滿具足,如是法髓出沒無礙。 ⊙法華三陀羅尼 一、旋陀羅尼;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法音方便陀羅尼。 ⊙法華經三陀羅尼之一、旋陀羅尼:能旋轉凡夫心之執著,於諸法蘊行集之有相,了達於空理之智力。是徹了諸法之空相。 ⊙法華經三陀羅尼之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旋空而出於時空間之萬法虛幻空假,是故名為假諦,通達於百千萬億法之一切種智力。 ⊙法華經三陀羅尼之三、法音方便陀羅尼:更一轉而入中道,於法音說法,得自在方便之智力。是故為中諦。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是人功德:是人,謂能勸人往聽法處聽法之人,所獲功德。 ⊙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陀羅尼菩薩,即獲總持門。與諸大士,與是共生。 ⊙利根智慧:利根敏睿聰利,明了。利根,六根好報。 ⊙百千萬世終不瘖瘂:為人瘖瘂,以謗毀人故,報以瘖瘂疾苦。若能常以善勸化人,即得世世無瘖啞。言不成音,聲不出口,曰瘖瘂。不瘖瘂,音聲清澈也。 【證嚴上人開示】 法華三陀羅尼之一,謂於法門中得旋轉自在之力─旋陀羅尼;於法門中圓滿具足,如是法髓出沒無礙。 法華三陀羅尼之一 謂於法門中 得旋轉自在之力 旋陀羅尼 於法門中圓滿具足 如是法髓出沒無礙 用心,要了解。「法華三陀羅尼之一」,是我們等一下要說下去的文。現在我們先了解,這個文的意思又是要說什麼?也就是說法門,來法門中旋轉。而用什麼方法來轉法門呢?就是要有「陀羅尼」,那就是像法髓一樣。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就要血輪,我們的血,血才能夠得以順暢;而血也要有它的髓。這種精,血的精才能夠讓我們身體健康。有的血就是欠缺了那個精髓,就無法讓一個人身體健康。 法也同樣,我們學佛法,也得需要佛法的精髓。所以「陀羅尼」,就是在《法華經》之中,說來到這個地方,它就現出了,「陀羅尼」這個字句出來。我們若在這裡先大概了解,這法門中所得的旋轉,就是有這個法輪。讓我們的血液循環,同樣的道理,能夠比較順暢。就是有這個法髓,讓我們要推動法門,這樣我們會更順。所以,「於法門中,得旋轉自在之力」叫做「旋陀羅尼」。「於法門中圓滿具足,如是法髓出沒無礙」。有這個陀羅尼,讓我們在整個法,《法華經》很長,很豐富在人間,要懂得好好來應用,能夠普遍在人間,應眾生的根機。眾生苦難偏多如何去救?就像醫療,醫療,藥要很充足,醫生要很好;有很好的醫生,有這麼充足的藥,不論什麼病痛,他診斷正確,用藥有準,這樣病人就能夠得藥痊癒。 同樣的道理,我們佛法有這麼好的法,也得要有好的醫生,也就是好方法的人。過去一直一直就是在說弘法,或者是聞法隨喜,甚至勸人聽,甚至教人進來。不論是坐、站,帶進來讓座給他坐,這種陪伴,這種的招呼,能夠到他法了解,清楚了,他也能夠再輾轉去教育。這就是法要如何傳。這麼好的法,需要人來將它傳,所以傳法門,有好的法要傳。所以在這個法門中,才能夠好的人,好好將法用得好,而且一代傳過一代,代代相傳是精準的好法。這幾天就是這樣在說啊!我們法門也是同樣這樣,「於法門中」就是「圓滿具足」,要有這樣好的法,有這樣好的人、這樣好的環境,周圍能夠走得通。所以,「如是法髓出沒無礙」。這法髓就是藥精,很好的藥,吃了就有作用、有藥氣。這再好的藥,也是同樣要有人來傳;有藥也得要有藥師,互相來應用,為了疾病的苦難,要如何去為他治療。所以現在我們先了解,法華三陀羅尼。 法華三陀羅尼 一、旋陀羅尼 二、百千萬億 旋陀羅尼 三、法音方便 陀羅尼 「一、旋陀羅尼」。等一下我們的經文中,會浮現出來,現在就要先讓大家知道。現在這法髓,那就是像「旋陀羅尼」;而這個旋陀羅尼,是要如何將法推動出去?「旋陀羅尼:能旋轉凡夫心之執著,於諸法蘊行集之有相,了達於空理之智力。是徹了諸法之空相」。 法華經三陀羅尼之一、 旋陀羅尼: 能旋轉凡夫心 之執著 於諸法蘊行集 之有相 了達於空理之智力 是徹了諸法之空相 要很用心,文字將它看好,用心聽清楚。「能旋轉」,就是說這個法,能夠旋轉凡夫的執著。常常在說,為什麼叫做凡夫呢?我們明明就說人人本具佛性,我們人人各有真如本性,我們明明是與佛同等。人人的本質是這樣,到底為何,我們怎麼會與佛相差這麼遠?佛陀轉一個念,就能夠百千萬億國土,無量數的空間、時間,回歸回來眼前,任何一個事物,他都是很精,透徹能夠分析。 而我們凡夫呢?凡夫就是短見,就是:你說、我聽,我不中意,不是我的緣,我就排斥,我不喜歡;不只是排斥、不喜歡,又不能夠隨喜;不只是不能夠隨喜,還又想盡辦法來誹謗、阻礙他,這就是我們凡夫。凡夫有這種無明,障礙我們的心門,我們要再去障礙別人的行為,這就叫做凡夫,而這種凡夫的心就是執著。我們佛陀,諸佛菩薩,已經心包太虛,過去就常常說,一個心念是包容天下事、包容虛空法界。凡夫的心,只是僅僅在我們面前的人、面前的事情,在那個地方有所爭執;事情過了之後,不懂得放下來,一直累積成了煩惱、業累,這叫做凡夫。 「於諸法蘊行」。「蘊」就是五蘊,蘊就是在動。行蘊、蘊行,同樣的意思。這在我們不知不覺,什麼時候日子這樣在過,是什麼時候天暗暗了?又是如何什麼時候天亮了?這都在我們的不覺中,日起、日落。說我們,就像我們人,我們若知道小時候,嬰兒,才離母胎那時候開始。我們現在常常在看電視,媽媽生孩子,將孩子拉出來之後,那個孩子是怎麼樣?第一個動作,他就是先哭。這是每一個孩子一開始到世間,第一個動作就是哭。為什麼哭?常常分析過了,全身赤裸裸的軀體,出來之後與周圍的空氣(接觸),那個壓力完全在這身體。這個身體,皮膚本來是被媽媽的胎(衣) ,這樣將他包住,忽然間出來,赤裸裸的身受到空氣這樣刺激,全身都痛了。那個痛的第一感刺激他,哭了,才會說苦啊! 人間,來到人間就是苦,是啊,只要來到人間,萬般千般苦。而這個苦從哪來?自己不知道如何造成的。是什麼時候,從嬰兒就變成,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月?七八個月就會翻、會爬,會想要站起來等等,功能是什麼時候?慢慢身體在變形了,身態在變形了,功能不斷增加,沒有一個人能夠知道,我是哪一天,讓我有坐、站的功能,我是哪一天讓我有翻身的功能,又是什麼時候讓我長大?這都沒辦法了解。 雖然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卻是我們自己不了解,什麼時候是少年,幼童、少年?又是什麼時候白髮蒼蒼,已經老年了?這又是如何在變?這種轉動是由於行。經典《心經》說五蘊。這個行蘊,行蘊大家以為「三不五時」在經典看一下,其實在我們的身上,是長時、無間歇,都是在我們的身上;對人、對事,對我們自己的身體,新陳代謝,這全都包含在蘊行的裡面。這些若停了,那我們人就休了。就像地球,我們的地球,它是不斷地在轉,自轉、公轉,繞著太陽這樣在轉,所以這樣,每天就是這樣在轉,所以我們有白天、晚上。天文學,現在很容易都會去了解,為什麼會有白天、晚上呢?而我們人,還不知道,如何讓我們新陳代謝?如何讓我們身心,如何來感受外面的境界?還沒有去注意到行蘊:身體是如何在變化?地球是如何天亮、日落?為何會有四季? 這就是地球。這樣在繞,這樣在轉,所以順著它的季節走。我們人生、老、病、死,也是順我們的法則在走,卻是人很迷糊,很迷糊,所以不覺不知,這個蘊行,我們都沒去注意它。到底身體是如何,如何完成我們的這個身體?而我們身體,是如何在生的那刻開始,我們一直一直,到了現在這個身體體能?我們很少去想它,這行蘊。這個行蘊,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內內外外無不都是在行蘊中,我們所用的東西也是在行蘊中,我們三餐吃飯也是行蘊中。三餐,早上吃就吃飽了,怎麼近午就要再吃呢?它什麼時候,它的行蘊,新陳代謝等等,體內臟腑,它也是不斷在消化,化為我們身體所需要。 所以就說:「你要多吃一點,你會營養不夠。」原來營養是從吃來的;這樣吃是如何去吸收得,整個身體營養平衡呢?這實在除了醫生或者是藥師,他們到底是真的知道呢?或者是冰山一角?這就不清楚。佛法,就已經這樣,為我們點一下、點一下,其中都是很完整的法。只要你用心去看,解釋起來,無不都是不離開,我們人間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這個地方是這樣說,「旋陀羅尼」。「能旋轉」的意思,我們都是凡夫,很多事情我們想不開,很執著、很無明。我們若有這個法,就能夠旋轉執著;在這些法,蘊法所執的這個形相,都能夠將它轉過去。 我們若是這樣執相、執著,我們若常常都會說:「哎呀!你太過執相了。哎呀!你太過執著了。」我們輕易可以說出去,但是要知道,也就是凡夫無明污染,層層卡卡那個習氣,所以執著、執相。這就是凡夫。這樣,這個法將我們轉過來,要如何呢?要讓我們,「了達於空理之智力」。因為我們執有,所以我們要知道到頭來就是空。你這個人有生、有老、有病,最終是什麼呢?死。我們這個人這輩子很計較,有名、有利,滿足了嗎?還不滿足。你這樣,拚成這樣,存這麼多了,夠了嗎?還不夠。 這也是說過,有譬喻過了。有人來與師父坐著說話的,「哎呀!你生意這麼大,全球都這樣,做這麼多。你又拿一個幾百億的,用美鈔來算。這樣,你這樣要再繼續,這樣再繼續下去?」他說:「師父,我為大家、員工。要不然它若是收起來,這些員工要怎麼辦?我就將它接起來。」「一邊說起來也對,但是一邊是不對啊!你若沒接,讓別人接,同樣這些員工,也是一樣生活下去。而你接下來,你又再背一擔,雖然財務沒有困難,卻是那個精神理念,要做的事情是很多,你難道得要這樣?」他就也是說:「師父您不是說一切都因緣,就是有這樣的因緣,就是有這樣的機會。」就告訴他:「找一點時間身體力行做慈濟。」「好啦!我盡量賺錢就支持師父。」「是啦!但是……。」就是要說很久。 是啊,很支持,但是很不捨他們這樣勞勞碌碌,就是放不下。這就是執,執在人間世俗,有這樣、這樣。你說本人,他也很低調,自己就沒有享受到什麼,但就是負那麼大的責任,這就是還欠缺了「了達於空理」之智慧。不過他這次來還會背給我聽,他說:「我知道,萬般也是帶不去,師父,您就這樣說。」我說:「你有進步!但是你光是用說的,背,你沒有做到。」「唉唷!慢慢來啦。」這就是凡夫,將我們的時間,就是這樣拖過去了,所以欠缺了,「了達空理」之智慧。空,「是徹了諸法之空相」,這不是叫你現在都捨,是叫你現在要增長法的智慧,如何放得下,如何提得起。這叫做了達,了達了諸法空相,這叫做真空。我們了解了,萬物就是到頭來就是空。 這棵樹,每天陪在我的面前,每天看來猶然是這樣,但是它的生命有多久?這棵樹,它的壽命好好照顧,應該會比我更長。因為它,它的樹種,本來它就有這樣這麼長的生命,有這樣這麼長的壽命。因為它是壽命,它是生命,將這棵樹的種子種下去,之後給它一個小小的空間。這個小小的空間,它根伸出去,水分足夠、土壤足夠,憑著它這顆種子的體質,它是松類,所以它的命會很長。只是這個空間在這裡,讓它很美、很輕,若是在大地就是很大棵的樹。在這個地方有好好被人照顧,但它的體質還是一樣,所以它的壽命是長。 而人生呢?壽命就比它短了,它有一個自然的法則,而人生就無常了。我們人的體質,比這棵樹的體質更危脆,因為人,思想、動作等等,所造作的業力,都是在這樣,不清楚、不明白之中。我們現在要很用心去體會,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天底下沒有一項,不會壞掉的東西。一間房子幾十年,老舊了,水泥也會退化,木料也會蛀掉,這全都是成住壞空,人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很清楚,這無不都是這樣在輪退。輪退,說得清楚一點也是陀羅尼,是世間諸法。這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都是在旋轉中,我們用在佛法,法很清楚、很精明,讓我們將這些世間法集來在道理,佛法中,所以它旋轉,這個精髓的血輪。空,我們要了達到真空,就會浮現出了妙理。所以第二,那就是「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法華經三陀羅尼之二 百千萬億 旋陀羅尼: 旋空而出於時空間 之萬法虛幻空假 是故名為假諦 通達於百千萬億法 之一切種智力 這個陀羅尼不是只有一個,是百千萬億。剛才說,普遍萬象萬物,無不都是這樣在旋轉,很奇妙。在說孩子怎麼會變大人?大人怎麼會變老?老怎麼會病死?這全都在這個法,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沒有一時是定下來的,就是蘊行,這個「蘊」,同樣的道理。所以,「旋空而出於時空間,之萬法虛幻空假」。大家若用心,這段文比前面的文,前面的文了解了,這段文就清楚了。前面說得很細,很細膩,現在來到這裡,這段文就知道了。 「旋」就是轉的意思,旋轉這個空的道理,了解在時間、空間與萬法之間,這些東西都是幻化,就是「虛幻空假」,一個假名相。我們總名叫做「人」,你也是人,他也是人,但是你們看到的東西,除了人的名相之外,還有什麼呢?還有我背後的景。還有什麼呢?燈光來照亮。還有什麼呢?這張桌子,這張椅子。還有什麼呢?桌子上面有一棵羅漢松,小小的,這樣巧妙的造型。還有什麼呢?等等很多。這就是在空間的裡面,所以很多的萬象,很多,百千萬億,普天之下有多少的東西呢?在我們這個小空間可以算很多,走出去到外面的空間更多。 所以,「空間之萬法虛幻空假」。用心去看它,這項東西、那項東西,是不是永遠的呢?沒有永遠。山最壯,山要如何讓它動?山本來就沒有動,但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到山動了,崩了、移動了、走山了,都有,這是怎麼了?我們常常說,眾生業力。唯有眾生業力能夠推動,妙高山都可以推動。就像「九二一」的歷史,大家要記得。其中有一個景,那個景除了拍照起來,或者是攝影起來,那個景才會在,要不然現在,看,草全長起來了。在「九二一」時,瞬間九九峰整個山皮都剝下來,怵目驚心。我就告訴他們:「你們這個歷史,這張相片沒有出來,無法去解,當時『九二一』的威力。」瞬間整座山,九九峰整個山皮這樣被剝下來,這就是天地威力之大。世間萬物一定有變化,而這些世間萬物的變化,都是與人有關,因為我們人業力大。 所以,「是故名為假諦」。在世間一切都假,我們明明叫做「人」,而你是張三,他是李四,再將它換個名字可以嗎?可以。來皈依,就又另外換一個名了。這還是假相,到底你用的是法號?用的是俗家的號呢?都可以。這總是假名字相,什麼東西都是人取的名。看起來這個東西,在這裡叫做這個名,在那裡叫做那個名。每一個國家語言不同,所說的名稱也不同,是不是假呢?是假啊!它沒有一個定名、定相。所以,「通達於百千萬億法,之一切種智力」。我們若能了解空理,了解假諦。假諦就是「假」的道理,空又假。所以這些事情,我們若都能夠清楚,這叫做「一切種智力」。第三是「法音方便陀羅尼」,就是「更一轉而入中道」。 法華經三陀羅尼之三 法音方便陀羅尼: 更一轉而入中道 於法音說法 得自在方便之智力 是故為中諦 我們若能夠聽法之後入空理,空假的道理我們都清楚,之後我們覺得不可以執空,也不可以執假,我們人應該要再轉一個方向,那就是再轉入中諦。中諦就是中道。「於法音說法,得自在方便之智力」,你也不能告訴他這全都是假的。假的,你要說什麼話?也不能說全都「有」;有,你話就不必說了。所以,佛法讓我們清楚,有的東西,不要執著,沒有的東西,你也不要執常。若有,你會一直執有,一直會為了「有」而一直執。而沒有會覺得說,這做了,將來還是空的。所以不要去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學,不要做,人就會懶散。所以要鼓勵他:「要積極。做要做對的事情,不要犯錯。」這就是叫做中道。《法華經》就是說中道,這可以「得自在方便之智力。是故為中諦」。這叫做「三諦」,也是「三陀羅尼」的法。我們要如何來轉法輪?轉空為有,或者是轉有為空?我們轉有為空,回過頭來要轉入中道,這最重要。 我們前面的經文,佛陀叫阿逸多啊:「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 阿逸多 若復有人 語餘人言 有經 名法華 可共往聽 即受其教 乃至須臾間聞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我們說過了,若有人向人介紹:「有這本經,我們一起去聽。」「即受其教」,而聽到你為我介紹,我也很歡喜,跟你去聽。這這麼簡單,須臾間聽到。這我們也說很多了,應該清楚。 今天再接下來的經文是這樣說:「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 是人功德 轉身得與 陀羅尼菩薩 共生一處 利根智慧 百千萬世 終不瘖瘂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剛才說那麼多的東西,就是在這裡。在這個地方,那位勸人來聽經,而接受到:「好,我也去聽經。」他進來聽經之後,道理忽然間,一直一直清楚、了解,在人生世間,有這麼多、這麼微細的精髓,法的精髓在。他們開始就能夠受用,這樣功德大不大呢?多大呢?這個地方說,「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這就是這樣,那些菩薩是過去走過這樣的路,同樣從有而空,從空而中道,這個道理很微細了解,等於這個法已經入心了,法身菩薩。所以,他只是這樣的動作:勸人聽經;自己聽、自己受持,還勸人。這個人也很容易來接受,就來隨喜,一起投入。 法是平等,你知道、我知道,你清楚、我清楚、他也清楚,若這樣,就是「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這個法我們都平等了解了。所以常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差別的是:你不知道、你不了解,不了解這個法的通達,所以你叫做凡夫;我是受教,我利用,所以我叫做菩薩。而佛呢?是他透徹道理,他教給我,所以他成為佛,只僅僅是這樣而已。所以與佛,我們菩薩道若走過,就是到佛的境界了。我們現在是凡夫,但是道理知道了,我們轉一個身,了解道理了,就與這樣的菩薩共生一處,與了解道理的菩薩共生一處了。所以,「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這這樣簡單說過去,應該清楚。「是人功德」就是勸人到聽法的地方,這樣的人就能夠得到這樣的功德。 是人功德: 是人 謂能勸人 往聽法處聽法之人 所獲功德 「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那就是「陀羅尼菩薩」,就是已經得到總持門;陀羅尼菩薩就是得到總持門了。什麼叫做「總持門」呢?就是「總一切法」,所有的一切法我清楚;「持一切善」,所有的善法,我都沒有讓它出差錯,所以這叫做「總持門」。「與諸大士」,大士就是大菩薩,「與是共生」。 轉身得與 陀羅尼菩薩 共生一處: 陀羅尼菩薩 即獲總持門 與諸大士 與是共生 同樣,他這樣的法,我也已經慢慢將這個法,定入心來,所以得到「利根智慧」。就是利根,非常的敏睿聰利,明了。我們若法愈清楚、愈理解,我們凡事都會很分明、很敏睿,不會這樣鈍鈍,我們會很敏睿。所以「利根」,就是六根非常的敏睿聰利。 利根智慧: 利根敏睿聰利 明了 利根 六根好報 六根大家知道了,眼、耳、鼻、舌、身、意。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在這六根,眼睛要好、耳朵要利、口舌要很靈銳。再者有,我們要如何出聲、要如何說話等等,這全都是在我們的六根之中,讓我們能夠很好好利用。所以,「百千萬世終不瘖瘂」。 百千萬世 終不瘖瘂: 為人瘖瘂 以謗毀人故 報以瘖瘂疾苦 若能常以善勸化人 即得世世無瘖啞 言不成音 聲不出口 曰瘖瘂 不瘖瘂 音聲清澈也 我們若是,在我們發音的種種體能,器官如果好,自然我們聲音就不會瘖瘂,說話就很流利,這就是聲音。「為人瘖瘂」,為什麼當人話會說不出來呢?為什麼既然來當人,怎麼會一句話都說不清楚呢?這就是根,六根有缺陷,所以他說話就說不出聲,或者是說話不能很清楚,瘖瘂。為什麼?佛法要說因果,就是「以謗毀人故」。沒有事實的事情,不只是不讚歎、隨喜人,還誹謗人,這樣的人就「瘖瘂疾苦」。將來的報就是這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這輩子話怎麼說那麼好呢?聲音怎麼會那麼好聽?我們就知道,過去生中隨喜讚歎,褒揚好的人,隨喜好人做好事。這種人,他今生此世就有這樣,這麼優美的聲音。這就是我們要好好修行,一切都是因緣果報,由不得自己。 「言不成音,聲不出口」,叫做瘖瘂。要說話無法說一句很完整的話,出聲也出不來,這叫做瘖啞。所以,「不瘖瘂」,就是聲音清澈。這很清楚,大家了解。 所以各位菩薩,旋陀羅尼,這個陀羅尼,就是我們法,法的精髓,如何讓我們轉法門。陀羅尼不僅僅只是咒語,不是。其實它的內容就是將法的精髓成為一種的號令,這就是陀羅尼,讓我們了解佛法,更精細「真空妙有」的道理,轉我們凡夫迷茫,能夠引導我們,入真實佛法的境界。你要先了解諸法全都是,諸相全都是虛幻,這個道理了解之後,這些東西你才懂得實用它。 其實每一項東西只是一個工具,不是只是我一直要擁有擁有;東西是讓人用,你若清楚了,我不會用到的東西,我就沒有貪,貪我想要這個東西,東西只是讓我們當工具。而這些東西的道理,你要清楚,這都是四大假合;要成一張桌子,它就是從一棵樹。一棵樹要有地,土地,要有陽光,要有水分,要有空氣,這叫做「四大」,都沒有離開四大,所以才完成這項東西。四大若散開了,東西就壞了,這是一定的道理。總而言之,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才不會常常執著在人間;看不開、放不下,很辛苦的事情。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3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8 Q
1.要用什麼方法來轉法門呢? 2.我們明明是與佛同等,到底為何我們怎麼會與佛相差這麼遠? 3.何謂「法華三陀羅尼」? 4.陀羅尼菩薩就是得到總持門了。什麼叫做「總持門」? 5.為什麼,有人這輩子話說得那麼好?聲音那麼好聽? 6.什麼叫做「瘖瘂」?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8 A 1.要用什麼方法來轉法門呢? 就是要有「陀羅尼」,那就是像法髓一樣。 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就要血輪,血能夠得以順暢;而血也得要有它的髓,才能夠讓我們身體健康。有這個法髓,讓我們要推動法門,這樣我們會更順。 2.我們明明是與佛同等,到底為何我們怎麼會與佛相差這麼遠? 因為,佛陀轉一個念就能夠百千萬億國土,無量數的空間、時間,回歸回來眼前,任何一個事物他都是很精,透徹能夠分析。諸佛菩薩心包太虛。而我們凡夫就是短見,不中意聽,不是我的緣,就排斥、不喜歡。不只是不能夠隨喜,還想盡辦法誹謗、阻礙別人。凡夫有這種無明,障礙我們的心門,而這種的凡夫的心就是執著。 3.何謂「法華三陀羅尼」? 一、旋陀羅尼:能旋轉凡夫心之執著,於諸法蘊行集之有相,了達於空理之智力。是徹了諸法之空相。 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旋空而出於時空間之萬法虛幻空假,是故名為假諦,通達於百千萬億法之一切種智力。 三、法音方便陀羅尼:更一轉而入中道,於法音說法得自在方便之智力,是故為中諦。 4.陀羅尼菩薩就是得到總持門了。什麼叫做「總持門」? 就是「總一切法」,所有的一切法我清楚;「持一切善」,所有的善法,我都沒有讓它出差錯,所以這叫做「總持門」。 5.為什麼,有人這輩子話說得那麼好?聲音那麼好聽? 因為,他過去生中隨喜讚歎,褒揚好的人,隨喜好人做好事。這種的人,他今生此世就有這樣這麼優美的聲音。所以,我們要好好修行,一切都是因緣果報。 6.什麼叫做「瘖瘂」? 「言不成音,聲不出口」,叫做瘖瘂。要說話無法說一句很完整的話,出聲也出不來,這叫做瘖瘂。
20240321《靜思妙蓮華》 勸同往聽 聞得體解(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第1637集)
⊙須臾間喻念劫融通,長劫亦喻須臾之頃;一乘圓頓微妙之法,凡情觀之須臾念短,與之長劫何以能比?往昔諸佛菩薩眼觀,則為現前之正覺觀,十萬億之佛土等念,須臾與劫准此可知。 ⊙「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若復有人,語餘人言:若有說法之處,誠語勸他人令知。 ⊙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勸同往聽,聞得體解,復又勸邀他人同往,乃至須臾之間得聞說法。 ⊙合伴往聽、須臾聞法,其事甚微,其益弘大。心與聖相冥合形與法身共處,形神俱勝,道果可知也。 【證嚴上人開示】 須臾間喻念劫融通,長劫亦喻須臾之頃;一乘圓頓微妙之法,凡情觀之須臾念短,與之長劫何以能比?往昔諸佛菩薩眼觀,則為現前之正覺觀,十萬億之佛土等念,須臾與劫准此可知。 須臾間喻念劫融通 長劫亦喻須臾之頃 一乘圓頓微妙之法 凡情觀之須臾念短 與之長劫何以能比 往昔諸佛菩薩眼觀 則為現前之正覺觀 十萬億之佛土等念 須臾與劫准此可知 大家聽起來好像很深很深。凡夫與佛的境界,要來探討佛陀的境界,確實是很深;也不是叫做佛陀的境界,佛陀的智慧來了解時間、空間,它的真相。常常在說,「百千萬億劫」,這不是空談,不是譬喻,不是沒有實體。只是我們凡夫,凡夫只是僅僅看眼前,我們所看的是眼前的事情,我們了解是現前的事物,範圍不會廣。佛、菩薩,他們的覺悟範圍,所透視,境界就是與我們不同了。所以,「長劫亦喻須臾之頃」。諸佛菩薩,佛陀一說,菩薩了解,是因為他們的看法看得開,那麼廣、那麼大,時間的長、空間的大,所以用長劫。長劫,就是時間很長很長,亦可以譬喻須臾之頃,諸佛菩薩,他們能夠長短自如。 常常告訴我們,百千劫在一刹那間,瞬息能夠了解宇宙空間、時間、事物,過去、未來,諸佛菩薩境界能夠沒有阻礙。但是我們凡夫,只是僅僅說現在、現在,過去生是如何,我們是不知道,未來生更不可預測。我們想要知道的時間,這輩子短短幾十年,我們就不知道過去生。現在我們為什麼,很多事情都這麼多不如意呢?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來累積這麼多煩惱,我們自己的習氣,都不知道是如何累積來,讓人感覺有緣無緣是為何,怎麼差那麼多?我們自己的事情是如何累積來?現在所感受的自己不知道。未來呢?會有什麼結果我們也無所知。這就是時間與人間,我們無法了解。 佛陀的境界就是,「長劫亦喻須臾之頃」,將過去幾千萬劫,過去的過去的過去是什麼事情,常常在敘說過去,還得等未來、未來,幾千萬年後、幾萬劫後,會有什麼事情。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虛空法界所有事物,「一乘圓融微妙之法」,不是僅僅為我們分析道理而已,甚至也讓我們了解,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佛的境界,多麼的圓滿啊!人間事物、時間、空間,所有包含在佛的悟性之中;覺悟之後,隨時都可以向大家來分析,「唉呀,境界之妙啊!」佛陀之覺悟,凡夫堪嘆,就是這麼的微弱,所知的、所知道的,才是那麼一點點而已,還是這樣日日都是煩惱、計較。 愈多人愈聽愈多,「到底怎麼會這麼忙啊?」「事業現在愈擴愈大了。」「唉呀,何必要這樣呢?放下一點點。」「放不下啦!」這都是常常的對話。隨時有這樣,在事業有成的人,常常與師父在對話,這幾句話對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事業有成,來跟師父說,都是這樣告訴他。「師父,我對慈濟很敬佩,我很想要比較專心一點來做。」「可以啊!你現在就很可以專心了。」「不過現在還沒,我現在事業還要如何擴展。」我就這樣告訴他:「不用了,你這時再幾代人,你都享受不完。」他說:「是啦,沒錯!不過做人就是這樣,有事業就要做,就要再顧一些員工,員工的家庭也靠我在生活。」我說:「你難道只是這樣,沒有你大家無法生活?你不如將他們安頓好,讓他們好過好生活,趁著他們年輕,再讓他們再去找。世間空間有多大,人間有多少,自然他們會有生活的功能。」儘管我也向他說得很廣,但是能夠告訴他的,能夠聽得進去只是這些話。而聽進去嗎?還是很難。「道理我都知道,只是放不下啦!」是啊,歸根究柢,還是放不下,這叫做人。 我們對法,「一乘圓頓微妙之法」,我們「凡情觀之須臾念短」。很短見,光是說空間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人間有多少的煩惱,要如何放下煩惱回歸真如?但是這些道理,對任何人來說都很難得,想要用心去體會它,因為這些都是凡情。還有時間,目前的事業比較要緊,都是說在目前。這種凡夫的感覺,覺得很多凡情未了,所以把握現在最重要;現在有錢可賺,總是事業還要再擴大。同樣的道理,每一個小人物也是同樣這樣,因為真實道理聽不下去,無法體會佛陀所說,他「長劫」與「須臾之頃」的差別。凡夫念念在須臾間計較、計較,無明煩惱覆蔽,我們就是這樣,但是佛菩薩的境界就不是這樣。他能夠將所有一切諸法、物體、時間,都能夠很清楚為我們解釋,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用時間來體會,要不然凡夫與聖人,這個距離差太遠了。 所以,用長劫。在佛經中,動不動就是幾千萬億劫,與我們凡夫目前的事情,煩惱事多,這種須臾的短暫與這個長劫,我們是要如何比?凡夫與佛的境界,我們要如何能夠靠近呢?雖然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雖然告訴我們,人人真如本性,時刻都在我們的身;在我們的身心,我們沒有離開,卻是我們與佛的真如、與佛的本覺,我們還是還離這麼遠,是要如何比?所以「何以能比」?無法比。「往昔諸佛菩薩眼觀」。過去佛,用人間的時間來說,離開我們二千五百多年了,但是那個時代,他就是用佛眼來觀眾生。諸佛菩薩也是用慈眼視眾生,來看眾生,卻是與我們就不同了。用他們的眼光來看我們,「道理明明就這樣,就這樣告訴你們,期待你們能夠體會、了解」,但是我們就是執迷不悟。 諸佛眼來看,就是「則為現前之正覺觀」。諸佛菩薩的眼光來看,每一項事物現在他的面前,都是很正面、很正確。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他們的智慧來看。所以他們,他們的境界常常都是「十萬億之佛土等念」。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說法,會常常譬喻過去諸佛、十萬億佛國等等,甚至為弟子授記,也會常常說:「在幾十億年後、幾十萬億年後,某某人能夠成佛,將來住世時間,會幾千年、幾萬年。」這就是以佛的境界來看,未來他那些弟子修行,同樣也能夠達成,與釋迦佛、諸佛同等的觀念;用那個眼光來看世界、來看時間、來看宇宙。這完全不是凡夫的境界,不是凡夫的時間,我們應該要很相信。 佛陀的智慧,他們在說的時間是很實際。我們在天文學,我常常拿出來比喻,很實際。我們在說的,忉利天的一日,是人間的一百年,大家認為這是神話。還有天堂,愈上去的天堂,他們的日,一日是我們的人間,千年、萬年都有。再更實在來說,天文學家送我們一個證書,天邊,在天空中,有一顆「慈濟」小星星。這是已經國際間來觀天文學,他們看到這顆小星星,還沒有名字,由臺灣一群的學者提出來,與國際間要來為這顆星命名,提出慈濟對人間,有幫助、有貢獻,為它命名叫做「慈濟」小星星,國際間都通過了。報紙也有登出來了(2018/7/30 人間福報刊登,「小行星的愛與死」),證實這顆小星星,在這個宇宙間它是存在。 而這顆星,我就很好奇,雖然拿到證書了,我還想要問:「這顆星與地球的距離是多遠?到底它繞太陽一周,是我們人間多久?」比較起來,就是它繞太陽一周,是五年七個月。我們「慈濟」小星星,與我們的地球來比較,我們過了五年七個月,它就是一年,繞在這個太陽的上面;它這樣繞一圈,我們已經五年了。這是很實際,在天際的環境、時間。所以學者也有提起了,「人間千年,天上一日」,不是神話。是啊,絕對不是神話。 所以我們要很相信,佛陀心靈的世界,含蓋了虛空法界、宇宙之間。空間、時間,沒有一項佛不清楚,何況人間呢?人間,人、眾生的心態,眾生所累積,得來這個因緣果報,是如何作起點?我們的一輩子,難道只是知道我們的一輩子?我們的過去的過去的過去,就是造這樣這樣的因,不斷累積累積,這樣的無明、習氣來的果報。這是真理,我們要相信。所以在佛、菩薩,他們的眼光來看,「則為現前之正覺觀」。不論在任何一個空間,他們來看,「唉呀,何必煩惱呢?唉呀,放下啦!煩惱是這樣這樣來累積,現前你才會這麼苦。」儘管他們,佛、菩薩來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就看不開,這就是佛與眾生的境界。 所以,「十萬億之佛土等念」。他們來看我們的世間人人,凡夫穢土,也可以轉念成為諸佛的淨土。人人若是看得開,現在小小的這個地球,其實宏觀是十萬億佛土,這樣來將我們會合起來,世界之一。所以常常說,一塵一沙一界一國土,所以將我們這個世界,用塵沙來譬喻,一塵一世界,這我們過去都有說了,而我們是不是能夠相信呢?唉呀,信不信由你,總是,是真實道理。 所以,眾生的須臾,或者是佛陀的長劫,或者將佛陀的長劫,來看人間的須臾變遷,這佛陀很清楚,只是我們人掛礙在現在目前。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個須臾和長劫要如何比?而我們可以類推,這種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們要用心來體會,體會我們人間就是這麼的渺小,時間是這麼的短暫。我們人生幾十年,也是很短暫的時間,我們的看法、境界,是這麼的渺小,與佛的宏觀,與佛的長時間、長劫來比,所知道的實在很有限。 所以,凡夫啊!時間的短暫,見解、記憶,這要與佛如何比呢?所以常常也是很感嘆,不過,我也很讚歎;讚歎諸佛菩薩的智慧,感慨悲歎自己:凡夫啦!還是境界很窄、很小,才得要再努力。 看前面的經文,來:「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 轉身得帝釋坐處 若梵王坐處 若轉輪聖王 所坐之處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在這個地方,我們以凡夫聽佛的教法,我們能夠歡喜收入我們的心來。我們也有這樣的發願,聽法,我們也想要講法,也想要傳法,但是聽來、了解,講法談何容易啊!所以,我們要見聞隨喜,應該大家做得到,讓人人,完成大家一起來聽。我現在無法告訴你,「來啦,我帶你來聽」。我們記得嗎?我們要推動骨髓(捐贈),老菩薩,他們很熱心,在市場內,拿著小海報,要去告訴大家:「今天在某一個地方,離我們市場沒有多遠,在那裡有要辦抽血、驗血,將來可以配對骨髓。」人家一問她,拿著這個東西問她:「阿嬤,這裡面是在說什麼?」「我不知道,來啦,在那裡。」不過大家,「在那裡」,就是不要過去。她不如靈機一動,站在那個地方喊:「救人哦!救人啊!」大家轉一個身:「阿嬤,是怎麼了?」「來啦,來啦!你們跟我走,去了就知道。」一大群人跟她走。 那時候是我們的醫院,我們護士與血庫的技術員,在那個地方。開始很多人就告訴他:「來,年輕人,我為你解釋,救人的機會在你的一念間,來啦!」就又一些委員,又一些技術員,還有護士,這樣來為大家解釋。年輕人有這股的熱情,「好啊!」這比率,配對機會很少。抽一個血,「可以啊!」10CC,抽一下。所以我們凡夫,只要你肯發心,會不會說都不要緊。但是你發心,就譬如這位老菩薩,她發心就是要將人引過來。我們無法說,讓别人來說,讓別人清楚了解。這同樣的道理。但是這位要引人來聽法的人,是自己很了解,只是見聞隨喜。有人在說法,我雖然我也很了解,但是還有人不了解,我就趕快邀他,邀來:「來來來,來聽法。」不論是法師在說法,或者是居士在說法,他就是這樣發心,趕快將他帶來聽法。 所以若坐、若立,若立、若坐,很多人站在那裡聽。假使有的人覺得:我已經很了解,而這位可能是還不曾聽到法。「來,我將我的位子讓出來,讓你坐,讓你安心聽法。」不論是引人進來,或者是分座,分這個座位讓人坐,這都是功德,都是要成就人能夠體解大道。就是要我們要發心,我們若有了解佛法,體解大道,自然我們就發無上心;懂得要去招呼人,懂得要讓座給人,這就是「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又是「當願眾生……」。這三皈依大家都知道。所以這樣的功德,我們前面說過,「轉身得帝釋坐處」。有這樣想要將佛法,讓大家能夠隨喜,能夠來聽法,這樣就有福了,有這樣的福,就像帝釋他們享受天福。因為看人,增加人來了,了解佛法,很歡喜,自己也很享受。趕快站起來讓人坐,讓他安穩心,看他很安穩,聽得很歡喜,而我們讓座的人也很歡喜,轉一個身,感覺歡喜快樂如帝釋一樣。 不光是只有帝釋,還有梵天王。這不同的境界,更深的福。所以,若轉輪聖王,不只是他們在人間能夠聽法,還能夠弘揚佛法,人間的地位,又是好像國王領導人間,這種轉輪聖王。這很現實的享受,這總是在自己的心若歡喜,不論什麼事情都是很歡喜,心無掛礙、無煩惱,這我想是最歡喜。能夠完成大家平安、穩定,法入心,我相信這是最歡喜的事情。 要不然就像說:「我很愛做慈濟,我很想要全心投入。」「可以啊,你可以啊!」「唉,我現在放不下。」像這樣,儘管他錢賺很多,連鎖(店)很多很多,全世界事業都有他的,但是煩惱很多豈有快樂?一個人所穿的衣服也是普通。吃的呢?同桌在吃飯,也沒有吃得比別人更多。這樣到底為什麼,多平常的人那麼多煩惱呢?這就是人間各人的境界,總是不同的觀念。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 阿逸多 若復有人 語餘人言 有經 名法華 可共往聽 即受其教 乃至須臾間聞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段經文,我們差不多能夠清楚。佛陀再叫,再呼喚著「阿逸多」,那就是佛陀又再叫彌勒,也是要叫大家仔細聽。再叫名,就是「仔細聽,大家要聽清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又再有人。剛才是勸聽、讓座,而現在就是還有人,再趕快去告訴別人,再去說有這樣的經,叫做《法華經》。這種「語餘人言」,有心去勸遠遠的人:「來啊!來聽,有這部經叫做《法華經》。」介紹這部經,它的妙法對人的受用,勸人來聽。就像這樣,誠意勸人來聽,這就是「若有說法之處,誠語勸他人令知」。 阿逸多 若復有人 語餘人言: 若有說法之處 誠語勸他人令知 就是只要有在講法,知道講《法華經》,我們遠遠的地方也要勸人要聽,是用一片的誠意;一片的誠意要讓人,勸人,人人能夠知道,要去聽這部經,叫做《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是諸佛所要教導很重點的經典,「來啊,大家快來聽」。這種在遠遠的地方,用刻意、用誠心去勸誘人來聽,聽這部《妙法華經》。 所以你來,我陪你來。不是只是叫你去而已,「來,你若要去,我陪你去」。就像我們很多菩薩,「哎呀!他很發心。師父,我趕快撥個時間,趕快將他帶來。這是他很發心,他要再對慈濟更深入了解。我就說,他有時間,我絕對撥時間陪他來。」真的常常都有這樣。這種讓人知道慈濟是在花蓮,花蓮(靜思)精舍你要了解,去那個地方更了解。這是委員,我們的菩薩要引導人發心,他也可以專程陪人來,這就是《法華經》行菩薩道的人。 有經 名法華 可共往聽 即受其教 乃至須臾間聞: 勸同往聽 聞得體解 復又勸邀他人同往 乃至須臾之間 得聞說法 所以,「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你來,我陪你去。「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就這樣跟他來了。「他既然這樣說,我相信,好朋友說的,我相信,我就跟你去聽,不論聽多聽少」,所以「乃至須臾間聞」。這段意思就是「勸同往聽」。「你去,我也陪你去。」或者是「我去,你陪我去。」總是好朋友。所以,聽了之後,「聞得體解」。聽,這新來聽法的人歡喜了,他深心體解法之妙,他的內心有所受用。他有所受用,自然他就再去邀別人。「復又勸邀他人同往」。現在換我來帶人,再來勸別人,「來,我過去是人家帶我去,我現在我陪你去」。 是,聽法之後,你的心,心誠意解,你能夠聽,能夠很歡喜。所以,哪怕是聽一小段,「你聽聽看,聽得進,你就多聽;你若聽不進,你就聽短一點,不要緊」。所以,「乃至須臾之間得聞說法」。你若聽不下去,聽一點點也不要緊。就是這樣的用心,這樣勸他。 合伴往聽 須臾聞法 其事甚微 其益弘大 心與聖相冥合 形與法身共處 形神俱勝 道果可知也 「合伴往聽」,我們一起做伴來聽。「須臾聞法,其事甚微,其益弘大」。帶人來聽,用一些時間這樣來,其實利益是很大。不只是陪人來,說不定聽到這個人開始發大心了,可以去傳法、說法了,對人間幫助很大也說不定。你陪他來,有這個因緣換他來發大心。這「益」,利益很大,在法,來弘揚佛法。所以「心與聖相冥合,形與法身共處」。我們的心就是聽法之後,雖然我們是凡夫,聽佛或者是法師講經之後,自然我們的心與那個法是真正默默、暗暗已經交契了;我們的心已經受法,很接受著這個法,超越了,超越了人間、空間與時間。若智慧深的人,一聞體解大道,這種發無上心,所以說「心與聖相冥合」。 這凡夫心與聖人的心,說法的源頭,這個源頭是如何來?雖然經過這樣流傳來了,不論多久,一人到五十人,這個「第五十人」在傳經,到第一人開始說法。這個法若沒有異樣,現在聽經,「第五十人」傳給他的法,他也能夠契合在第一人說的法。所以佛陀講法,不論如何傳下去,只要是正確,後面再聽的人,那個心與聖相冥合,自然契佛心、懂佛理,這樣就契合起來了。所以「形與法身同處」。所以佛陀他傳下來的法身,佛法正確在人間,等同佛法身在人間。要不然我們這時候,大慈悲父,也是佛為我們的導師。二千多年,我們現在還是稱佛為師,這難道不就是,「心與聖相冥合,形與法身共處」呢?真的是歡喜啊!說到這裡就會很歡喜。「形神俱勝」。不論是這個身形或者是精神,就覺得很殊勝、很歡喜;不論是帶人來,或者是被人帶來,只要那個心與法相契合。這與聖人的心契合,與佛陀的法身契合,是相同,很殊勝,所以「道果可知」。 各位菩薩,我們勸人聽法,真的是一項功德無量。尤其是凡夫與聖人,實在是距離很遠,以佛陀來看,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他可以觀宇宙,與人間、時間會合起來,是這樣須臾為長劫。而我們凡夫,只是僅僅限在我們的眼前,人、事、物,煩惱無明覆蓋我們的心。而佛陀的心胸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不同。凡夫只有「我」,將我自己放大;佛陀他是已經一片虛空界,心包太虛,無量世界,時間、人間一概涵蓋,所以這是聖人的心。 我們要如何聽法,與聖人的心冥合起來?要如何能夠體會法,佛法?我們的身入人群,以慈心入人群來度化眾生。不論是講法,不論是拔眾生的苦難,如何「苦既拔已」,再「復為說法」?這種的境界,我們是不是有在做呢?有在做,告訴大家「有在做」,只是我們與法相契合,還沒有很清楚。就像郭居士,他在印尼,「師父說,將《法華經》鋪在路上讓你們走」。他是走過了,回頭,「哦,原來我現在在走、在做,就是《法華經》的道理」。 對啊,「道者,路也」,道者,經也,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我們這條路如何走過來?好好回頭。現在我們要好好聽經,聽經更能夠了解我們到底做過什麼?我們現在,目前及時要做的是什麼?所以,空掉自己,不要計較。我們重視人生,我們為人生去付出。這是聽法之後,更能夠清楚,我們到底在做什麼,所以要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2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1637 Q
1.「慈濟」小星星繞太陽一周,就是一年。相當於我們在地球上過了幾年? 2.「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復又勸邀他人同往」。您是否有邀人聽經聞法的經驗,或者曾經被人邀約來聽法的經驗?有何心得? 3.何謂「心與聖相冥合」? 4.何謂「形與法身同處」? 5. 我們凡夫與聖人的心,有何不同? 6.上人期許我們:「空掉自己,不要計較,多去付出」。我是否能如是提策自己?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7 A 1.「慈濟」小星星繞太陽一周,就是一年。相當於我們在地球上過了幾年? 五年七個月。 2.「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復又勸邀他人同往」。您是否有邀人聽經聞法的經驗,或者曾經被人邀約來聽法的經驗?有何心得? 自行發想。 3.何謂「心與聖相冥合」? 雖然我們是凡夫,聽佛或者是法師講經之後,自然我們的心與那個法是真正默默、暗暗已經交契了;我們的心已經受法,很接受著這個法,超越了,超越了人間、空間與時間。若智慧深的人,一聞體解大道,這種發無上心,所以說「心與聖相冥合」。 4.何謂「形與法身同處」? 佛陀傳下來的法身,佛法正確在人間,等同佛法身在人間。我們這時候,大慈悲父,也是佛為我們的導師。二千多年,我們現在還是稱佛為師,這就是「心與聖相冥合,形與法身共處」。 5. 我們凡夫與聖人的心,有何不同? 我們凡夫只是僅僅限在我們的眼前,人、事、物煩惱無明覆蓋我們的心。而佛陀的心胸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不同。凡夫只有「我」,將我自己放大;佛陀他是已經一片虛空界,心包太虛,無量世界,時間、人間一概涵蓋,所以這是聖人的心。 6.上人期許我們:「空掉自己,不要計較,多去付出」。我是否能如是提策自己? 自行發想。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華經勸持品,為諸菩薩比丘四眾,轉權顯實。立誓奉佛受命,持法華經弘通。說諸菩薩行法,自受歡喜奉行,勸人受持弘通。如是精實妙法,所得功德受用。 ⊙一乘圓頓微妙之法,如是甚深難解難入,若非利根上智之士,聞則惑耳驚心生疑,生心起謗不信不解。 ⊙如法華會上雖梵音盈耳,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故經云: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此舉聞法難。 ⊙「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勸坐、分座,令得久坐聽法,自身雖未弘法,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隨各人內修信解,外行傳法導化,是人轉身,所得功德,等同釋梵諸天等,之福報難量。 ⊙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捨此身已轉生天上,忉利主所坐之處。轉身得生色界初禪,坐梵王處。 ⊙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勸坐、分座不同,故報有天上、人間之別。一坐之間,拱讓之德,尚感天位,其創席弘經之福,又何如哉! 【證嚴上人開示】 法華經勸持品,為諸菩薩比丘四眾,轉權顯實。立誓奉佛受命,持法華經弘通。說諸菩薩行法,自受歡喜奉行,勸人受持弘通。如是精實妙法,所得功德受用。 法華經勸持品 為諸菩薩比丘四眾 轉權顯實 立誓奉佛受命 持法華經弘通 說諸菩薩行法 自受歡喜奉行 勸人受持弘通 如是精實妙法 所得功德受用 我們用心來回顧,回顧在《法華經‧勸持品》時,佛「為諸菩薩比丘四眾」。這個四眾,有在家菩薩男女二眾,出家男女二眾。佛陀他棄「權」,將這個權教把它棄捨掉了,就來顯這個「實」,這叫做「轉權顯實」。從前面開始,佛陀已經就很明朗告訴大家,過去是因為,大家的根機還未整齊,無法接受一乘實法,所以佛就是隨機逗教。一直覺得時間剩不多了,也確實要將實法,顯在人人的面前,這是佛陀的心懷,來人間的一大事,不能缺少的教法,所以佛陀他就「轉權顯實」。從這樣開始,盼望人人能夠接受。 一直來到〈勸持品〉,佛陀就很強調了:一乘實法是人人必行,人人應該受持,所以不論是在家、出家,發心、專心為佛法立願弘法,聞法、聽法也要傳法。所以,他們都「立誓奉佛受命」,佛如何說、如何教化,就是很用心,一定堅持受持佛陀所教育的,這就已經大家在這個地方,開始立弘誓願了,受持佛陀的教化。所以一個願,就是持《法華經》要弘通,這是人人的心願。將佛的教法,誓願奉持,奉持《法華經》,弘通教育。這已經很明顯了,佛前,弟子所共同的發願。所以,這是佛非常的殷切,「說諸菩薩行法」。向大家說菩薩想要身體力行,這是一項很殊勝,也是學佛必備的目標,才是真正學佛者。 學佛,必定要經過行菩薩道,這條路才真正能夠到佛的境界。我們若沒有入人群,無法體會天地萬物的真實法,真實的道理就是在人群中。人群所受的大自然,這種各有不同的境界,各有不同的習氣,各有不同的因緣果報。菩薩,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所以人人要成佛,一定要經過了這條菩薩大道。所以佛是「說諸菩薩行法」,這個真實法。大家聽,聽了之後,要自己「自受歡喜奉行」。聽法若不歡喜,就無法可入心,所以要用歡喜聞法,法喜的心來接受。所以一定要自受歡喜,還得要身體力行。自己很歡喜,我們也很希望人人與我們一樣,也是這麼歡喜,所以一定要「自受歡喜奉行」。光是聽到、讀到這句,我們就心很歡喜了,恨不得趕快,隔壁有人、前面有人,都與我們一樣,這樣聽法歡喜。 「勸人受持弘通」,自己很歡喜,我們也很想要大家與我們一樣,來受持這部經,感受這麼的深密;不只是感受深密,又能夠將這個法,你也一樣,周圍能夠接觸的人,也要將你自己心自受的歡喜,再去傳給別人。這種弘通、演法,受持之後,讓普遍的人同樣這麼歡喜,讓大家更加普遍去勸人受持。這「如是精實妙法」。人人所受用的,就是這麼的精。佛陀所說的實法就是很精要,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偈,就是很精純的妙法,句句都能夠讓我們,真實受用在人群中。我們能夠勸人,不是只有自受,別人的感受都能夠與我們一樣,受佛教法沒有偏差。一起大家聽,一起大家的感受,這種感受,與我們傳給人那個感受,都要平齊一樣,這就是精、實的妙法,不增不減,就是這樣的法傳。 「所得功德受用」。大家若能夠這樣,人人就能夠感受到這個功德。「功」就是內能自修,「德」就是外能實行,這叫做「功德」。自己沒有自受、沒有自修,我們要如何傳給其他的人呢?所以自受就是接受來,我們要身體力行,這叫做自受、自修。外行,我們要趕快讓大家能夠知道,讓大家所知道的,與我們了解的是平齊的。同樣,所了解到的,會這麼的歡喜、受用,將這個實法傳給別人,與我們沒有異樣,這就是外行。外行得到的,所得到的,他也得到了,看到他也得到那麼歡喜,那麼實在的受用,而我們的得到就是寬慰,我們自己也很歡喜,這叫做隨喜。 我們所得到的是別人的成就,我們的感受也很歡喜,隨他的成功,我們內心所感觸的歡喜,這叫做「德」。「德者,得也」,常常告訴過大家:道德,是我們付出之後,有成就感,這叫做「得」,所以,「德者,得也」。看別人得到這個法這麼的實用,我們的心,心得也很歡喜,這叫做「功德」。「功」就是自己內修,「德」就是外行有成就,這樣我們很歡喜,這叫做「功德」。 一乘圓頓微妙之法 如是甚深難解難入 若非利根上智之士 聞則惑耳驚心生疑 生心起謗不信不解 「一乘圓頓微妙之法」。《法華經》就是一乘,一大乘法,它的道理很圓滿沒有缺陷,道理很圓,而且聽到的人,很快就能夠清楚了解。學佛,佛法很簡單,一大道直,一大菩提道直;菩提就是覺悟的道理。這個大道理其實是這麼的簡單,很直、沒有彎曲,很直。所以這個一乘法是圓滿、是很直,所以叫做圓頓微妙的法。所以「如是甚深難解」。奇怪,就這麼的直,為什麼怎麼會那麼深?聽起來好像很難得理解。這是還無心想要深入的人。所以無心想要深入,他就感覺甚深、甚深,真實甚深,這在《無量義經》,豈不就是這麼說呢?這個法是甚深,很深,是真的很深。所以因為這樣,若不是很利根的人,不是利根上智的人,那就是聽,他一知半解,聽進去,難道真的這樣這麼簡單,就是佛心己心,轉一個念,這樣就是成佛嗎? 就像文殊與龍女。文殊菩薩,龍宮去化度龍女,龍女很快就能夠接受了,來到靈鷲山獻珠,佛陀這樣接受,轉一個身她就可以成佛。這個道理這麼深,難道真的那麼簡單?八歲的龍女,經過文殊菩薩這樣去化度,她就會來到佛前,與佛互動,獻一顆珠,佛陀接受,翻一個身就能夠成佛,這個道理難道是這樣嗎?當然若沒有經過深思去體會,真的是聽進來,「惑耳」,讓我們感覺疑惑很多,自然「驚心生疑」。難道是這樣?佛法難道是那麼簡單,一聞即成?她就能夠成佛嗎?佛陀前面都一直說,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若自己不相信,我們也具有佛性,我們有真如本性。自己若不相信你探手就可得,就像我們懷著寶珠,我們自己就有寶珠在,價值連城,卻是落得那麼的落魄,輾轉生活這麼艱苦。這都在《法華經》,一段一段的譬喻,身懷寶珠而自不曉得,不知道,不懂得用。 這同樣的道理,所以聽到很深大乘法,他的心無法理解,自然聽到,「聞則惑耳,驚心生疑」,聽到無法理解,所以內心就會生起疑惑。所以「生心起謗」;就這樣從內心沒有生信解,同時從內心生起了誹謗。他若不了解,就在外面說很多,一知半解、不了解的事情,這種起謗。因為他是沒有真誠、沒有深心、沒有信解到,所以這樣他聽不進去;聽不進去,他生疑,疑心在內心就生起了種種,我們一句話說「疑心生暗鬼」。我們的心有疑了,這個心就像黑暗一片,不知道方向,就疑東疑西,這就是我們人心理毛病,正信的法受不進去,偏差的疑惑就很多出來。這就是佛陀最擔憂,這《法華經》眾生難解。所以《法華經》會上,就是這樣說,「雖梵音盈耳,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 如法華會上 雖梵音盈耳 會上五千人等 猶乃退席 故經云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此舉聞法難 佛陀一直一直讚歎,讚歎這《法華經》,這個法很深、很深,很難解。不斷不斷一直讚歎,舍利弗就起來三請。第三次佛陀才說:「汝既三請,吾豈得不說。」佛陀這樣說了,在座位上的人很快就起來,就離席去了,五千人退席。這就是與佛同世,在佛的道場中,佛陀為大家說法,說到這部經,想,現在接下來要說的法,那是很深很深。這是一個警惕大家:「要注意,要聽這部經要有心理準備。這部經要深入的,是要實行菩薩道,菩薩道的內涵,要面對著天地宇宙,人群中去身體力行,六度萬行。」是要讓大家心理有準備,所以不斷稱讚:「甚深、甚深。」 就是說這條路,你若願意走,你心理要有準備,路很長,要很用心。你們若願意,開始才為你們說路的方向。但是有的人覺得:「那麼長啊!既然要修行,還得要走這麼長的路,去為別人做那麼多的事情?」就是沒有那個耐心。因為這樣,我做不到無法來信解,自然他就從座起,就這樣退席去。佛陀等到這些人退了之後,佛陀就說:「退亦佳矣。」先對大家說清楚,真正有心要走這條路,行菩薩道的人留著,我用真實的心來傳法。而若無心,坐在這裡聽不進去,也是生煩惱,所以有心的人留著,無心的人退席也好,所以佛陀說「退亦佳矣」,退了就好。 開始對大家說《法華經》中,深奧的道理,是要身體力行;教菩薩法,從這樣一路一直下來。所以經這樣說,《法華經》,無量無數劫,這是要,需要很長很長的路,也就是很久很久的時間,生生世世。「聞是法亦難」,因為生生世世,要求《法華經》的道理不簡單,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不只是求法難,真正要得到,能夠聽到《法華經》的全部,也不容易,也很困難。這就是舉例聽法不容易,真的聞法不容易。不過,我一直聽到,都是很用心要聽法,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難;自己身體困難,自己環境困難,自己周圍人的關心、阻礙,困難。還有,每天就是要那麼早,又是交通遠等等,這全部都是有困難。不過就是有困難,他們去克服,能夠維持著長久時間,不論是好天氣、下雨,克服他要聽法的環境,那就是在很困難,有心就無難;若是無心,那就很困難了。 一般的人來說,這麼長的經文,這麼多的法,這麼長要將它聽完是不容易。所以說「無量無數劫」,很長久的時間要聽到何時?從開始一直到結束,實在是夠長的時間。「聞是法亦難」。要聽這個法也是不簡單,不只時間要長,又是要聽法種種的環境,也是困難,這就表示聞法難。不過,我一直聽到,大家在述說「不困難」。一大早,為了要成就自己:我每天能夠去聽經,我也希望可以更多人,所以他就再去買一輛中型的車。不只是我可以到,我可以順這條街路,順路我可以讓大家方便,同樣一起聽經。這在新加坡,成就自己能夠每天聽經,也要成就別人能夠一起去聽經,自聞、勸人聞。看到大家聽得很歡喜,這就是隨喜功德。 每天他都願意,已經很久了,從開始到現在。這真正的是聞法,有心聞法則不難。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說聞法,自聞、教人聞。人家進來了,我們勸人:「來來來,來這裡坐。」「沒有位子了。」「不要緊,我的位子讓你坐。」讓他安心久坐,將法專心聽進去,我們這幾天都一直在說這些事情。真的是這樣,我們從《法華經》的開頭,佛陀讚歎微妙法,一直到人退掉,留著的人,專心就是要聽佛陀的「讚歎」。「五千人退亦佳矣」,現在留下來的是精實,是精,是實聞法的人。所以,我們聽經要再回顧過去。再回過來現在,我們就是一法貫通去了解。 前面的經文,我們就這麼說:「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 得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輦輿 及乘天宮 若復有人 於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令坐聽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說過了,我們就再看:「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 轉身得帝釋坐處 若梵王坐處 若轉輪聖王 所坐之處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前面就說過了,若能夠隨喜功德,勸人聽,讓大家聽得歡喜,我們也有功德,內修外行的功德,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 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 勸坐、分座 令得久坐聽法 自身雖未弘法 即為助人 聽聞弘法故 隨各人內修信解 外行傳法導化 是人轉身 所得功德 等同釋梵諸天等 之福報難量 我們讓人進來,勸他進來;勸他進來,沒有位子,我們的座位,再擠一點,讓一位;又太擠,我起來讓你坐,這全都是讓大家會覺得到,感動、歡喜,安心坐下來聽。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 所以「是人功德,勸人坐、分座」。這全都是功德。所以,「令得久坐聽法」。讓他這樣坐下來安心,好好聽法。「自身雖未弘法,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雖然他坐下來聽,安心聽,不是我說的,我勸人來聽;別人在弘法,我們勸人來聽,有人在弘法。這就是助人,幫助人,聽人講經,聽人在弘法,這樣自己的用心招呼人,讓人安心。聽人講經,我們也歡喜,勸人安心坐著聽法,這樣我們也歡喜。總是這種勸坐、分坐,讓大家會有因緣好好聽法。 所以,「隨各人內修信解」。真正要勸人來聽經,成就人來信法,這也很不簡單,要看我們的內心,有沒有這樣的涵養?若是沒有的人,覺得不要去聽他說,來來來,聽我說,我們來這裡分享。人家明明就是要去聽法,我們將人分來這個地方,「這裡大家說得這麼好,你們跑去哪裡?」「我們就去開會。」「是開什麼會?」「加減開。」像這樣,這個地方有一群人,他們的心得也好,他們做過的事情也好,又回顧過去,見證歷史,來說人與人之間很圓滿的故事,這都是經典。大家難得聚會,而人家要來聽,我們就說:「我們在這裡開會,讓他們去說。」這也不對。 明明是一場很精彩,我們能夠親身在那裡聽,不是靠人記錄下來。「我沒去聽不要緊,等一下那個『一指神功』,就會傳到我的手掌中來。」現在的人是這樣,是有文字,是沒有心;沒有心,只是僅僅將法當作工具,並沒有真心信解,不願意來成就,這分皆大歡喜的功德。那真誠的聞法,與利用工具來聽法,這樣再去向別人說,不同。現成你就能夠聽,是張三、李四來說,誰做什麼事情?我們能夠直接聽得到、感覺得到,不是我們阻礙人來聽。而我們就是也不在場,也阻礙人,這是不可為的事情。不過,現在的人,多數都是這樣,覺得這麼可惜。 他說得這麼好,這分的經驗實在很難得。但是回顧一下,可惜啊!真的是很可惜。我是每天,將任何一個人走過的路,都是道,都是探討他們的道,了解他們的路到底如何走。這不同的感覺。所以,「隨各人內修信解」,這是各人修行的一個深淺。所以「外行傳法導化」,我們若是真誠,能夠願意很直接來信解,信解之後就是內修,外行我們再傳法來教化。「我聽到的,昨天我和人與人之間聽他們在互動,這個事情,這種的互動,有誰與誰互相去做什麼事情,有什麼心得,我聽到,我將這個心得再說給大家聽」。這叫做直接。因為他們做得很對,很歡喜,我將這個很對、很歡喜,我再來向別人說:「這是很不簡單,有這樣的菩薩,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很不簡單!」這就是對外來傳法、化導。自己內修,向外傳法來教人。 就像這樣的人,「是人轉身,所得功德」。這段都要很用心去聽。就像這樣的人真正內修外行,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那就是「等同釋梵」,就是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的福報一模一樣。這梵天王,我們就知道他的壽多長,他在梵天所享受的,清淨無染。帝釋呢?他物質的享受也很好,這種心靈的快樂,等於就像很滿足的釋提桓因。這種心神的理念就像梵天王,不用物質,卻是很清淨。這就是聽法之後的心得,等同釋提桓因、梵天王,這些天人一樣,那種的心得,輕安自在的福報。這是從內心所起。所以,他「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 轉身得帝釋坐處 若梵王坐處: 捨此身已 轉生天上 忉利主所坐之處 轉身得生色界初禪 坐梵王處 這就像我們,剛才還沒有來聽法時,就是凡夫心。我法聽了之後,我轉一個心念就是這樣,就像帝釋、梵天王一樣,好像在他們的坐處這麼的快樂。「捨此身已已轉生天上」。心境就是這樣,即生即刻轉一個念頭,轉凡夫心為法身。我們法身就是我們真如本性,將我們啟發起來了,原來是這麼清淨、這麼無染,這麼的輕安自在,這叫做轉身生天上。忉利天主所坐之處,就是釋提桓因的地方,「轉身得生色界初禪,坐梵王處」。就是在梵天王,很超越、很清淨的地方,時時心理念頭就是靜思惟,沒有其他物質來障礙,沒有人我是非。這就是我們的身心等同諸天,心無掛礙,很輕安自在。 若轉輪聖王 所坐之處: 勸坐、分座不同 故報 有天上、人間之別 一坐之間 拱讓之德 尚感天位 其創席弘經之福 又何如哉 或者是「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轉輪聖王那就是金輪、銀輪、銅輪、鐵輪,這轉輪聖王的坐處,這是很不簡單。所以,「勸坐、分座不同,故報有天上、人間之別」。你是只有勸,「我在外面,你勸我進來而已,或者替我找位子,或者是連你的位子,都讓出來給我」,這動作不同、深淺不同。所以,「故報有天上、人間之別」。「一坐之間,拱讓之德」。這只是一個座位而已,但是這就有深淺厚薄。看人進來,趕快讓一個位,用恭敬心,「我坐在這裡聽,我已經對這個法已經很深心信解,所以我沒有再退心,我永遠都是在聞法中。有新的人來,我趕快招呼他,讓他能夠常常歡喜進來,有座位,讓他安心」,這就是一個恭敬心。 只是這樣的恭敬心,讓一個位子,就能夠得到天帝釋這樣的位置。讓他坐下來安心聽法,我也安心,不會讓他站一站,無趣就走了。是我讓位,所以他再站起來,離開也不好意思,所以他就穩穩坐在那裡。這有讓位與沒有讓位,這是不同心態,那個的誠意,那個誠意,要成就人聽法的心意是不同。所以因為這樣,就感這個天位。天位也有差別,是釋提桓因的位置,或者是梵天王的位置,這也有差別。所以,「其創席弘經之福」。我們只是這樣讓位,就有這樣的功德,何況我們這樣整理一個道場,讓很多人歡喜進來,歡喜坐下來,安心聽法,讓很多人就能夠安心的地方。這個功德又是多大呢? 總而言之,我們聽法總是自己聽得歡喜,我們發心已經很自在,不論風雨,不論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都很歡喜,打從內心的那個深心信解。法是連貫,今天沒有聽,好像斷了一段,不圓、不圓滿。我們前面說「一乘圓頓」,沒有欠缺,我們若能夠每天聽,法不斷連貫,那就沒有欠缺。所以我們若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已經到這樣的程度,有人來,我們趕快勸人來,一起用同樣的心,在這種沒有欠缺,接受「圓頓」的大道理,能夠身體力行,這就傳法的功德就很大。雖然不是我說的,但是我幫忙勸人來聽,功德等同。要不然,有說話的人,沒有聽法的人,也沒有法可說。 所以,佛陀在世也有「六成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某某人,這就是「六成就」,若僅僅有人在一個地方要說法,但是周圍都沒有人,法也說不成。成就法,就是要好好所有的因緣都圓滿,大家所得的功德才能夠圓滿。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1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6 Q
1.學佛,必定要經過哪一條路才真正能夠到佛的境界? 2.要如何才能體會天地萬物的真實法? 3.什麼叫做「功德」? 4.佛陀準備說《法華經》,五千人退席。為什麼,佛陀說:「退亦佳矣!」? 5.「自身雖未弘法,助人聽聞弘法」。我們要如何「助人聽聞弘法」? 6.「法是連貫,今天沒有聽,好像斷了一段,不圓、不圓滿」。您有這樣的感受嗎?有持續每天聽法嗎?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6 A 1.學佛,必定要經過哪一條路才真正能夠到佛的境界? 必定要經過行菩薩道。 2.要如何才能體會天地萬物的真實法? 入人群。真實的道理就是在人群中。人群所受的大自然,這種各有不同的境界,各有不同的習氣,各有不同的因緣果報。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 3.什麼叫做「功德」? 「功」就是自己內修,「德」就是外行有成就。 4.佛陀準備說《法華經》,五千人退席。為什麼,佛陀說:「退亦佳矣!」? 佛陀先對大家說清楚,真正有心要走這條路,行菩薩道的人留著,我用真實的心來傳法。而若無心,在這個地方聽不進去也是生煩惱,所以有心的人留著,無心的人退席也好,所以佛陀說「退亦佳矣!」退了就好。 5.「自身雖未弘法,助人聽聞弘法」。我們要如何「助人聽聞弘法」? 有人在弘法,我們勸人來聽,用心招呼人,讓他能夠常常歡喜進來,有座位,讓他安心聽法。勸他進來,沒有位子,我們的座位,再擠一點,讓一位;又太擠,我起來讓你坐,這樣勸人坐、分座,讓大家有因緣好好聽法。 6.「法是連貫,今天沒有聽,好像斷了一段,不圓、不圓滿」。您有這樣的感受嗎?有持續每天聽法嗎? 自行發想。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性不動如山;因法性山動故,譬喻之以山動,入生死無明海。 ⊙法性不動如妙高山,何種力量推山使動?唯是眾生業力共聚,多生累世重重疊疊。 ⊙說法講經之堂舍,轉權顯實。無量義說法入群,為諸聲聞菩薩大眾次序,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定道教演暢妙法。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象馬妙車富貴者用,珍寶輦輿,王者之器。諸天行時,則有宮殿以乘其身。 ⊙車馬士夫所乘,象輦王種所乘,天宮天人所乘。 ⊙及乘天宮:謂色界天等得乘宮殿往來空中也。 ⊙須臾聽經者有專心、散心、隨喜心不同,故所得功德各有差別,天人、君王、士夫身分之異。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如若身心意識,聞法歡喜得受法益,有人來,勸人同坐聽法。 【證嚴上人開示】 法性不動如山;因法性山動故,譬喻之以山動,入生死無明海。 法性不動如山 因法性山動故 譬喻之以山動 入生死無明海 就是要告訴我們,「法性不動如山,因法性山動」。本來我們的法,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清淨的本性是如如不動。但是我們現在,我們的性已經動了,這就是用這樣來譬喻,譬喻我們凡夫,已經是將如來本性,已經被動了。所以因為這樣,我們入了生死無明海。我們就是先有無明,才會動了我們的法性山。從這樣一念無明開始,我們法性山一動,就是非常難以回頭,要再回頭,那也就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我們這個時候聽法要很用心,如何聽?將法入我們的心。法,教導我們,引導我們走是一條路。路到底要如何走,就要更加清楚來為大家分享。 法性不動如妙高山 何種力量推山使動 唯是眾生業力共聚 多生累世重重疊疊 「法性不動如妙高山,何種力量推山使動?」我們的法性本來就是不動,好像妙高山一樣。人人的性,真如本性本來就是虛空法界,清淨無染,如一座的妙高山。是什麼力量,使我們這個妙高山動了?就是這樣說,「唯是眾生業力共聚」。眾生,「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這是我常常在念的一句偈文。因為無明,一念無明生起了三種很細微,這三種細微,你看不到、摸不到,卻是能夠觸動妙高山,這就是眾生的業力。 我們人人的業力,都是從貪、瞋、癡(引起)。你看不到、摸不到,卻是它影響了,我們整個清淨無染,如同妙高山不傾動的本性。就是被三項很微細,這樣來搖動我們,那就是一念,只是僅僅一念無明生,一念無明就生起了三細。這個三細,就去緣這個境界來的,就是我們的五根緣五塵,意去分別,來使我們起心動念。在這根塵境界之中,讓我們起心動念,所動念的無不都是──貪、瞋、癡,這些業,力量重重累積,這樣業力共聚,我們眾生就是這樣。 所以,「多生累世重重疊疊」,無不都是這樣,使我們的性分毫之差,千萬里之錯。這就是我們今天,凡夫所面對著大環境,不論是時代環境、氣候環境,這讓我們大家真的是名副其實,佛陀所說的,苦啊!是啊,苦,苦事很多,層層疊疊累積天下間。 就像濟協、慈力這對夫妻,利用一點時間,讓我看他們所剪輯的,二、三十分鐘那個畫面,我們慈濟在幾年幾年來,所走過、所做過、看過,天下苦難事多,不論是人造成的苦難,或者是天下氣候,四大不調造成這個大災難,或者是長期累月,生在貧窮困難等等、等等,千萬般的苦,將它這樣累積起來。 看見菩薩的身影,出現在每一個場合,不論是什麼樣的苦難,看到每一個人,不同的種族,他們所受不同的困難,都是一樣那種悲啼哀叫、呼天叫地。那一種人生的苦,無法在這裡,用多長的時間來描述,集天下苦難,在這樣短時的時間將它集過來,雖然說,這所剪輯的這些,二、三十分鐘,卻是若要說來,這一張一張閃過去,那個畫面都是說來話長,悲悽慘烈人生,苦不苦呢?苦啊。這樣短短看這一、二十分鐘,感嘆人生苦難偏多。 坐在那裡聽,原來人人在慈濟的裡面,看起來大家都很整齊,穿起來「藍天白雲」、「八正道」等等,都是展露出很快樂的笑容,這個世界很平等,安樂、平等的一個很美的世界。但是坐下來,來聽聽分享,生活,為了要薰法,要來聽法是多麼的辛苦,而且距離很遠。有的要來到聽法的地方,一大早,光是要搭計程車來到會所,就要用臺幣差不過九百元;光是來一趟,每天早上來聽經,光是每一趟就要用臺幣九百元,這實在是很大的負擔。 為了希望聽經方便一點,尋尋覓覓,找到了比較近的地方,卻是房屋很小,小到聽起來感覺實在是讓人,行、住、坐,有走路的空間、有住的地方、有可以休息的地方,這是人人很根本的生活。但是大環境沒辦法,你求得這項,無法滿意那項,只好就是委屈自己的生活,為聽法的方便。聽到這樣的環境,這樣來將就聽法,也是很感動,這都是同一個心性。 有的人很富有,卻是對聽法並不認真。有時候在他的隔壁,走路說不定四、五分鐘,他都嫌太早了;或者是早上在電視重播,在電視一按鈕,手指頭稍微按一下,這個法入他的家庭都懶得看。他有很好的環境,不論是行、住,要出門有司機幫他開車,或者是自己開的車都是用名牌,讓人知道,「我出門有這樣的工具」等等,卻是還是嫌不滿足。法離他很遠,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心性。我們的內心,我們是要貪、瞋、癡呢,還是要信、願、行呢?同樣三個字,你相信嗎?相信,深心信解;願意發心嗎?發弘誓願。求,佛法無邊,我還是要求,要成就我聽法的心願,這種用盡心;有的人,就是在那個,貪戀著自己的生活環境,難得放下,他那個纏綿的煩惱無明。 「那麼早,我還想睡,叫我一大早起來,只是為了聽經,早上起來,我捨不得這張床」,沉戀在睡眠之中。車子很便利、環境很好,他就不願意。有人,剛才所說的,住在遙遠遙遠的地方,天天花了將近一千元的臺幣,他願意這樣每天每天來聽經。環境不是很好,才會這樣搬到那麼窄的地方,聽他們說,廚房與洗手間是同一個空間,而且馬桶旁邊,就是她們在切菜的地方。將環境縮成這樣,就是僅僅為了聽經方便,這是讓人很感動。所以我們眾生要很用心,將心再恢復回來,恢復回來這分求法清淨、無染著這念心。 說法講經之堂舍 轉權顯實 無量義說法入群 為諸聲聞菩薩 大眾次序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 廣定道教演暢妙法 所以,「說法講經之堂舍,轉權顯實。無量義說法入群」。要講經就要很多因緣來和合,不是你想要聽經,身邊就有了;身邊就有,那就是你的好因緣,要講法的地方,那也要很多因緣來完成。完成了這個地方是要做什麼呢?「轉權顯實」。因為佛陀在人間,用四十二年應機逗教,多數的眾生在這個四十二年間,所接受到的、所歡喜的,那就是「權」。佛陀因為應眾生的根機而說法,既然接受到這樣的法了,他相信、修法。所以佛陀這只是接引的過程,一個權,權巧方便,來到這裡,算算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看,眾生對於權的教法,是不是已經成熟了?還未成熟,還沒有真正深心,全部完全,全都深心信解。雖然還沒有辦法,大家還是很,不是很完全了解,因為有前後次序。就像現在在聽法,同樣有前後次序。是不是前面的人所聽的法,就已經很深信了?也不一定。是不是後面才聽到的,他粗淺理解,也不一定。有的才聽而已,他的信念堅固,希望要再進步。聽很久的人就停滯在那個地方,原地踏步,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沒有進步。所以根機還有參差,還沒有整齊,所以佛陀不得不要轉一個時機,趕緊轉權顯實,無法再等待了;這種參差不齊的根機,無法再等待,因為時間來不及了。快速轉權顯實,講出了「無量義」的說法,先入人群,讓大家知道眾生苦難,這麼多、這麼多,趕快先拔苦,後說法。這就是趕快轉過來,先救再來告訴他,就是用這樣的方式。 所以,佛陀開始,就要為「聲聞菩薩大眾次序」,這樣的來說話。所以前面叫做聲聞,後面是菩薩,前面是小乘,後面是大乘。所以這大、小乘次序,這樣定位了,聲聞進來就是在這個座位,菩薩進來在這個地方。所以位置前後次序,他們自己會去分類,就是這樣,這叫做為「聲聞菩薩大眾,班定法時」。自己知道我在這裡,我在那裡,有個次序。就像大家要進來,就要有這個定班,排班,次序進來,這就是一個講經堂,次序,這個地方。 所以全部大家集合,不論是大、小乘聞法者,全部及時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堂舍,這樣前後次序,這樣進來了。所以定這個道、教法,來暢演妙法。這就是要讓大家知道,為什麼說法,佛陀要花這麼多這麼多時間,權教、實教前後次序;有時候來不及了,趕快來一個《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我們在《法華經》的開頭,佛說無量義,之後開始入定。這段經文是很重要,這個「無量義」,就是讓大家先了解,菩薩道就是要這樣走。 就像在印尼,為什麼印尼在不同的宗教,卻是慈濟在印尼,能夠對社會,那些階層的人人那麼的有受用,可以為印尼每一個角落,幫助了不少人。甚至為了要去幫助,這些困難的人,被人罵也好,被人誤會也好,他們願意接受。還是用時間、用方法,去為他們一再一再解釋。那個村落實在是太苦了,人人住的房屋都是漏雨的。這樣連續(整)排下去的房子,沒有一間是完整的。 大家總是來聽、聽、聽,也好像能相信,也好像有一點點的擔心,害怕你說得這麼好,這麼無所求願意付出,到時候所有權會給我們嗎?大家還抱著這個懷疑。房屋為他們蓋好了,三百多戶交出給他們,每一戶所有權,都讓他清清楚楚,甲、乙、丙、丁,誰,張三、李四要住的房子,就是讓他們很清楚。這整個村落將它改造好了,回過頭,大家讚歎:「你怎麼有這樣的魄力,這樣的耐心,去為這個村莊改善得這麼好。」他就告訴大家,他說:「師父說過,他早就將經鋪在路上,《法華經》他已經鋪在地上,鋪在路上了。就是這幾年來所做過的,回過頭看,無不都是在行《法華經》的道。」看到他說這段話,我也是很安慰。 原來他聽法,這樣是不是有每天在聽?卻是每次師父說的話,就是很簡單,一句一偈,他們接受來就是用。其實這很深,無法體會,無法知音,還是不能了解。告訴他們,「師父是用經,《法華經》鋪在路上讓大家走,幾十年來就是這樣」,他竟然有辦法能夠體會進去。他說,一段時間來,每做一件事情回頭看,原來就是《法華經》的路。他能夠利益人群,做了之後自己很心安,效果又很好;三百多戶,想要來拿竹筒,竹筒。他終於相信這個村子的人,一個家庭好幾個人,大人、小孩都很喜歡,這個「竹筒歲月」的道理,希望孩子懂得,節省買糖果的錢來投;年輕人能夠節省,他平時在外面的浪費;中年、老年人,他們在生活中…等等。所以這個村裡三百多戶的竹筒,這是很不可思議。 聽到他,他們的事情是這樣做過來了,很歡喜。富有人家不輕視那個點滴,他們不斷用竹筒歲月,去向大家解釋,不是哪一個富有的人,來為你們蓋房子;是用零零碎碎、一點一滴,很多人的愛心集合,來幫你們建房子,用耐心這樣說給大家聽。這真的是用方法、用愛,這是妙法。大家把這段故事先聽進去。 我們來看看前面的經文:「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 又 阿逸多 若人為是經故 往詣僧坊 若坐 若立 須臾聽受 緣是功德 轉身所生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佛陀向彌勒菩薩這樣說:「阿逸多!若有人『為是經』。」就是為這部《法華經》,這樣很殷勤,就是要來聽法,不論多麼辛苦,他就是要去,這叫做「往詣僧坊」。那就是有說法的地方,有出家眾在那裡講法的地方,不論如何我就是要去,所以「往詣僧坊」。不論那個場地是如何,到了,沒有位子可坐,我站著也甘願。或者是這麼的虔誠,哪怕是聽一句、聽一偈,我都很歡喜接受。所以有這種很歡喜接受,克服一切。 剛才在說香港菩薩,他願意克服自己的環境,為了聽經方便。要不然住得遠遠,每天都要用那麼多錢,所以他所取的是方便聽經。這種聽法排在他生命中的第一,是很不簡單。所以「緣是功德」,這就是功德,聞法的功德。不論現實的生活是如何,我的心就回歸,如如不動的妙高山,就回歸真如本性。什麼樣的環境難不倒我,總是我就是聽法,法才有辦法讓我回歸我原來。所以,對法的精勤,也是很感動人。這就是光聽到就感動了,我們人人都會感動,這也就是感動我們的真如本性。像他這樣的殷勤,這讓我們人人的心感動,這也就是動妙高山。何況說我們人人,凡夫能夠被這個聞法,能感動我們,就表示他本身的轉變,還能夠來讓我們感動,我們也會被度。總是這聽法,聞一法、一句、一偈,用很虔誠的心,不論是坐著、站著,這虔誠的心是一樣,坐、站那個虔誠都一樣。 下面接下來說:「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 得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輦輿 及乘天宮 若復有人 於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令坐聽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就是在這個講經的地方,虔誠聞法的功德,轉身所生,可以「得好上妙,象馬車乘」。 得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輦輿 及乘天宮: 象馬妙車 富貴者用 珍寶輦輿 王者之器 諸天行時 則有宮殿 以乘其身 以前交通工具很少,全都是要靠這些牲畜,象、馬。印度較少用牛來當搬運的工具,他們對牛也是很尊敬,所以就是用象、用馬。這樣讓牠們拖著車,或是要騎在上面,這全都是要表達他們的身分。他們有了這些好象、好馬,他們還會裝飾著好的工具,所以妙,真正微妙的裝飾,顯出了富貴用的。珍寶輦輿是表示已經是王,國王、至高大臣、王宮的人,他們所用的。若是諸天,就是天人,就是「有宮殿」。這就是表達他們的身分。 車馬 士夫所乘 象輦 王種所乘 天宮 天人所乘 不論是士大夫,就是當官,他的階層是用一般的,要用車、馬;若是象,這個「輦輿」就是皇族所乘;宮殿就是天人所乘,「及乘天宮」。這就是表達是天界等等。 及乘天宮: 謂色界天等 得乘宮殿 往來空中也 所以聽經「須臾聽經」。有專心,很歡喜的心,或是散的心,散心,散心就是沒有很專的心,啊,有這個因緣,「好啦,我就來聽」。聽,人是坐在那裡,心是不專,這叫做散心;有的是隨喜,「你邀我,我就來」。有的人是專心來的;有的坐著是散心聽的;有的是你邀我,所以我跟你來,這各人都有不同。所以各人的功德就不同。 所以他就會描述了是一般人,是從很富足的心態呢?還是隨喜歡喜心來的?等等不同的心態。是在那個境界是在描述人,人間聽法的心境,有的專心、有的散心,有的是隨喜心來,這各個功德所受用、報的受用是不同。有像天人一樣那種的心態:隨喜、尊重。他享受他的環境,但是對經、對法,他是尊重,所以他會隨喜、歡喜而來。有的是表示:我也是在信佛,我有這樣世間的品格,也有這樣。各人心懷不同的心態而來。 須臾聽經者 有專心、散心 隨喜心不同 故所得功德 各有差別 天人、君王、士夫 身分之異 所以,「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而有的人是已經很有心,克服很多的困難,也是要來聽。這種專心而來,有心的人來聽法,這法座上不曾缺少過他,很專心而來。所以「有人於講法處坐」,在這個講法處,常常都有這樣的人,願意克服其它,以聽法為第一。在那個地方聽,若是還有人來了,他在那邊緣在走,若看到了,就會很殷勤去邀他,「來啦,來啦,進來聽。」這就是自己歡喜聽,聽得很有心得,看到別人在外面猶豫不決,他會用心勸人,勸人進來聽。 若是到達了,進來了,怎麼會沒有地方坐,他就將他原來的座位讓給他。這種自己願意來聽法,還勸人來聽法,甚至又讓座給人坐。自己不論是站或是坐,沒得坐,他就站,就是專心聽法。所以,「如若身心意識」。觸,緣觸感受法益。「我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如果來就很歡喜,聽到受益不淺,我就受很深的法益」。這是各種不相同的心態。這種專心一志就是要聽法,這種真的是很用心的人。 所以自己聽,自己歡喜,希望這個歡喜,別人也能夠與我一樣的感受,「來聽,絕對讓你聽得很歡喜。將我們過去那種貪、瞋、癡,種種無明煩惱,聽聞了佛法之後,會轉變心態,對我們的生活幫助很多」。這就是勸人聽經,自聞喜樂;自己聽很歡喜,並且還勸人一起來聽法。這就是我們聽法的人,不同的心境,各人就有各人的心態。 若復有人 於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令坐聽: 如若身心意識 聞法歡喜得受法益 有人來 勸人同坐聽法 所以好好用心,將我們的心用在聽法中;聽法,你若能清楚,「道」都是在我們的腳下在走。所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看看我們人間菩薩,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就像印尼郭居士,阿源,他就是這樣的根機。師父只是說:《法華經》鋪在地上讓大家走。他終於體會了,甚至與大家分享:這是每次做過之後,回過頭來看,這就是《法華經》所要走的路,就是這樣。 是啊!《法華經》所要走的路,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的法性,本來就如妙高山,只是受我們眾生的業力所推動。我們要再回過頭來,在過去,迷在只是事業、事業,賺錢、賺錢,現在回過頭來了,賺錢,在社會有權有勢,就要趕緊來應用,應用如何救人,如何安定人生,人的生活,如何穩定社會能夠祥和?這一樣的富有,用不一樣方法來過生活。所以過去都是在貪、瞋、癡之中,回過頭來是走「法華」的道路,用種種方法去幫助人。 各位菩薩,同一個法性,我們到底是要,讓業將我們推倒呢?或者是我們要守護我們的法性,回歸我們的真如?這總是要從法去分析。其實分析到最後才要做,來不及了。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0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5 Q
1.真如本性本來就是虛空法界,清淨無染,如一座的妙高山。是什麼力量使我們這個妙高山動了? 2.上人提到:有香港菩薩,他願意克服自己的環境,為了聽經方便,每天都要用那麼多錢,把聽法排在他的生命中的第一。聽到這些例子,有何感想? 3.佛陀在人間,四十二年應機逗教,多數的眾生所接受到的、所歡喜的,那就是「權」。何謂「權」? 4.《法華經》的開頭佛說無量義,之後開始入定。這段經文很重要,這個「無量義」就是讓大家了解什麼? 5.「來聽,絕對讓你聽得很歡喜。將我們過去那種貪、瞋、癡,種種無明煩惱,聽聞了佛法之後,會轉變心態,對我們的生活幫助很多」。我是否有勸人聽經,自聞喜樂的經驗? 6.上人如何期勉與鼓勵,在社會上有權有勢的富有人?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5 A 1.真如本性本來就是虛空法界,清淨無染,如一座的妙高山。是什麼力量使我們這個妙高山動了? 眾生業力共聚。 2.上人提到:有香港菩薩,他願意克服自己的環境,為了聽經方便,每天都要用那麼多錢,把聽法排在他的生命中的第一。聽到這些例子,有何感想? 自行發想。 3.佛陀在人間,四十二年應機逗教,多數的眾生所接受到的、所歡喜的,那就是「權」。何謂「權」? 「權」,是權巧方便,佛陀接引眾生的過程。 4.《法華經》的開頭佛說無量義,之後開始入定。這段經文很重要,這個「無量義」就是讓大家了解什麼? 讓大家先了解菩薩道就是要這樣走。 5.「來聽,絕對讓你聽得很歡喜。將我們過去那種貪、瞋、癡,種種無明煩惱,聽聞了佛法之後,會轉變心態,對我們的生活幫助很多」。我是否有勸人聽經,自聞喜樂的經驗? 自行發想。 6.上人如何期勉與鼓勵,在社會上有權有勢的富有人? 就像印尼郭居士,阿源(郭再源),他就是這樣的根機。師父只是說:《法華經》鋪在地上讓大家走。他終於體會了,甚至與大家分享:這是每次做過之後,回過頭來看,這就是《法華經》所要走的路,就是這樣。 過去迷在事業、賺錢,現在回過頭來了,在社會有權有勢,就要趕快來應用,如何救人,如何安定人生──人的生活?如何穩定社會能夠祥和?這一樣的富有,用不一樣方法來過生活。所以過去都是在貪、瞋、癡之中,回過頭來是走「法華」的道路,用種種方法去幫助人。
20240318《靜思妙蓮華》聞善深心 信受力行 (第163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貪瞋癡皆由一念,無明起落入迷網,境識起蘊行善惡。 ⊙聞善深心,信受力行,守護大地,知識願行,隨喜讚歎,隨他善行;存壽入藏,忘己年歲,投入無間,輾轉如法。 ⊙「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為是法華經故往詣僧坊,重道精微,坐立聽受,寸誠之心斯顯,故轉生得自受用之功德。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佛為詳釋,聽聞隨喜及勸聽隨喜,正向功德。為欲聞是法華經故,以敬誠心,往詣僧坊。 ⊙若坐、若立,須臾聽受:或坐或立,守持住行,四儀如法,須臾之間,至此聽受妙法華經。 ⊙若坐、若立,須臾聽受:或坐或立,守持住行,四儀如法,須臾之間,至此聽受妙法華經。 ⊙緣是功德,轉身所生:是至誠守持護念精實聽經功德,聞持無間,捨報轉生,所得之處。 ⊙「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 【證嚴上人開示】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貪瞋癡皆由一念,無明起落入迷網,境識起蘊行善惡。 一念無明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麤 貪瞋癡皆由一念 無明起落入迷網 境識起蘊行善惡 大家用心,細思!一念,這個一念,人人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斷,前念接著後念,念念不息呢?什麼叫做念?起一個念頭:我要認真聽。有沒有這念?這念就是一念。或者是:坐下來不知道還要多久?腳會不會痛?這也是一念,類似我們日常生活中,身體所對的境界,起一個心,那就是動一個念。看我們日常生活中,到底我們是起多少念? 凡夫,凡夫就是念念無明,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唉呀,這很好呢!」手就伸出去,拿來摸一摸,不論你是什麼動作。「這很好啊」,心就起了愛,這種叫做「貪」。心情的起落,或者是我看到,「很討厭,這些東西怎麼這麼臭、這麼骯髒」。我們起一念瞋,就是對這個環境我們不歡喜、不喜歡,那就是「瞋」。「癡」?有的人與這些骯髒東西為營,不覺得它不好,也不知道要如何除,總是在骯髒的地方去來,他沒有什麼念,總是這樣在生活,不會想好壞去分別。這全都是在一念中。一念就會隨這樣,產生出三細;三細是各人的心境,如何在生,生出來後面有什麼結果。 因為這個緣,這個三細隨著境界這樣在緣,不論什麼境界,好壞境界,隨著境界在緣。若這樣,緣來,看到這些境界起了那種分別,貪、瞋、癡為緣,這就叫做無明,無明隨著境界,這緣牽著你,牽在這個境界中,在這個境界你就長六麤,生長了六種很粗相的東西。 「麤」,就是我們行動的相,我們的動作一切,我們的意識去分別,開始就有動作了,這都叫做麤相。是從我們的意識去分別,自然我們的行動,是要歡喜?還是要生氣?這種的態度,與緣著外面的境界在取著,這都是讓人看得到的,感覺得到的,都叫做「六麤」。 六麤是從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動作出來的;就是外面的境界,這些環境很明顯,讓我們意識去表達出來,這叫做麤相。「貪瞋癡皆由一念」。我們的心念緣著外境,這樣在執著,這樣在煩惱,這樣在動作;動作是善是惡,就是從這樣開始。這就是我們人的心理,這些心理沒有離開一念無明,「起落入迷網」。我們就是人生就是這樣在過,每天每天,善惡就是在這一念心的境界,一念心又是無明的心,無明的心相,這樣讓我們落入迷網之中。 所以「境識起蘊行善惡」。從這個環境、意識,產生了我們,色、受、想、行、識,非常的微細,我們若無法知道,「我是為何看到這項東西、聽到這個人說話,我為何這樣這麼生氣呢?」光是看到就煩惱起了,自己也無法去分析到底是為何?這是一個緣,善惡緣,境界現前了,自然有了這個識,你的感受、你的思想,都是這樣開始起行動,行蘊就起來。不歡喜的,我們起了惡行、惡相,就是隔離,不希望與他接近;而若是歡喜的,我們就不斷追求。這種行蘊在我們的身心,自己個人身心中這種的行動;這行動出來沒有離開兩項,一項是善,一項是惡,善、惡就是在這一念開始,很多。 聞善深心 信受力行 守護大地 知識願行 隨喜讚歎 隨他善行 存壽入藏 忘己年歲 投入無間 輾轉如法 有的人起善念,做很多,光是聽到一個法,「聞善深心,信受力行」。這也是從一念開始,這念的緣是善緣。所以,有了善緣,看到這個人歡喜了,他說的話,我很相信,我也很能接受;我接受來,我能夠身體力行,再「守護大地,知識願行」。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環保菩薩,不論老年、中年、少年,他們大家互相知、識、行,互相在勉勵。我們有看到「草根菩提」,每天每天都有,每天都可以看到人間這麼多。雖然看起來形體很老了,但是你好好聽他說話,眼睛仔細看他的舉動,細思他在做的事情,無不都是讓我們起恭敬心,讓人很歡喜。 現在天地之間,人人都知道了,空氣污染,大地受破壞了,學者的認同,也知道了。老師,現在在教學生也是,從少年、幼年,老師的教育,都會向他們提起了,現在的環保問題,都會教,這都是有知、有識。而這些青少年將話聽進去了,是不是能夠身體力行呢?這需要一個大環境。常常聽到,哪一個學校要帶孩子來環保站,不論是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老師在教育當中覺得:告訴你們理念,不如就像要算馬齒,大家在那裡猜,「一隻馬有幾顆牙齒?」光是猜的,再怎麼說都說不清楚,各人猜不同的數字,不如打開馬嘴讓你去算,到底一隻馬有幾顆的牙齒。 老師現在採取這樣的行動,幼兒將他們帶來了。看,這些老菩薩,平時他們若在家裡,孩子看到阿嬤都說:「阿嬤,很可怕哦!這您也要撿,那您也要撿,好骯髒哦!」孩子對阿嬤那個距離;阿嬤比較節儉,現在的孩子總是一次丟,環境已經無法會合了。來到環保站,他們看到的不是阿嬤級而已,還有曾祖父母級、高曾祖父母級。這些老人在那裡很歡喜,大家這種「歡喜老人」的氣氛,這些幼年的菩薩看到了,很好玩,很好接近。他們看到老菩薩在分類,老菩薩說孩子話,「很好玩哦!」老人在環保堆中,說好玩;孩子看到老人在環保堆,這樣一個一個的空瓶子,拿來,拔去蓋子,蓋子將它拔起來,瓶子上的那個圈圈,還要將它剪起來。 孩子有好奇心,老人就與他說話,這種的距離這樣拉近來了,孩子蹲下來與老人做,紙要如何分?塑膠要如何撿?做到忘記時間了。老師說:「小朋友,快,來洗洗手。」大家蹲著不要起來了。「好好玩哦!老師,這個很好玩!」老師時間(到了),趕快要慢慢地哄孩子,將他們集中起來,孩子與老人是依依不捨,還是要再來。這也就是力行,這很自然的教育。老人群,他們身體力行,做到讓孩子會好奇,好奇會接受,接受願意做,這就是方法。 小學、中學,尤其是大學,一群一群不同年次教育的青少年,一做了,他們覺得有道理──環保就是這樣,這來自於是我們用的,原來我們是在製造垃圾的人,讓這些老人,為了這些垃圾問題很辛苦。啟發了年輕人的善心,良知啟發了,還有的大學生就是,「哦!這是最好的議題,能夠當論文,在這個地方可以做研究。」 有一次出去,真的看到三位研究生,我走進去時,「哎呀!你們這三個這麼年輕,你們也來做環保?」他們就說:「我們來上課。」「怎麼說你在上課?」「這些阿嬤都是我的教授,她們所做的是我要寫的論文,我們已經兩三個月都在這裡。」「這難道有什麼可寫?」「很深哦!裡面,所有的人間的物質,無不都是起源在這裡。這都是人人所用過的,在這個物,就能夠了解人間的需要;人間的需要,在這一大堆的東西,可以體會到人的心理。」「在這個物,能夠讓你研究這麼多的事,人間事,甚至讓你深入人群的道理,了不起啊!」他說:「沒有、沒有、沒有,這都阿嬤教的,這些阿嬷教我們的。」 是啊,阿嬤、阿公,這些人都已經年紀大了,卻是將他們一輩子的精華,不論是時間、不論是經驗,在記憶中,他們就這樣拿出來,累積在這個地方,發揮了他們生命中的精華,做得很歡喜,所以說起來很不簡單。環保(站)是一個最好,很好的「長照」的場所,是老人生命中亮麗的一個重點,也是年輕人受教的一個好去處;老、少能夠共同合一,一個快樂的場地,這就是環保站。 所以,「聞善深心,信受力行」。這是好事情,大家,環保是好事,我們就要用深心信解,去信受力行。你會從這當中,做出了很歡喜,禪悅;在這裡會做到一心不散亂、善思惟,都只是在這隻手中拿的東西,這樣在將它分類,沒有雜念。環保,那就是能夠成為環保禪,在環保做出了,讓我們的心,專心一志。為了什麼?「守護大地」。我們能夠共知、共識,發心願身體力行,不要看到垃圾是討厭的,好好用心思惟去了解它,原來就是這樣。人間,只要你用心,在這個「蘊」,行蘊之中能夠回歸,回歸到我們從一念心開始,一直到「境識起蘊行善」。我們能夠到這樣,很深!不要只有看到它是垃圾而已。 而我們看到他們這麼做,我們若能夠隨善讚歎,這叫做隨喜。隨善讚歎,這是善,我們要隨喜讚歎!這「隨他善行」,就是看到是真正從內心的歡喜,我跟著他們做,這知、識、行合一。「隨喜讚歎,隨他善行」,這都是很好的事情。為什麼老人,大家坐下去,看他們要起來很辛苦,這麼辛苦為何要來做呢?將「辛苦」當成是「幸福」。「說我老,我沒有老啊!我現在寄存五十歲,也才『四十多歲』,才將近『五十歲』而已。我再一個「五十」若滿了,我能夠再寄存兩個「五十」,寄存兩個「五十」,我就再剩一二,再開始。我的『壽量寶藏』,永遠都是飽滿,我不算我的年歲多少,能做我永遠都年輕。」所以,「忘己年歲」,忘記自己幾歲了,總是大家做到去老返少,忘記老了,忘記身體有病有痛。總是來了,有這一大群的人都在說好話,都是做得很歡喜,所以去老返少,因為「存壽入藏」,我們的壽命存入寶藏去了。 我們每天把握時間,忘記我們是幾歲,總是「忘己年歲」了。「投入無間,輾轉如法」,這也是法。投入,輾轉去告訴大家:「來哦!來哦!來做環保。來,坐下來,做就對了。」看看,這樣無間斷,無間斷都是如法。「老菩薩,你放錯了,這張應該要放在這個簍子裡。」「同樣是塑膠,我就將它丟在簍子裡,沒有錯啊!」「哦,你揉看看,這個聲音的感覺,這個聲音的感覺,這就是不一樣。PC、PE,這叫做PE,這要放在這裡;這叫做PC,這要放在這裡。」老人做到會ABC了。這種的分級、分類,實在是很歡喜,這叫做無間,無間斷,他的知識一直一直,在那裡學出來,這全都是如法。所以告訴你們,垃圾也能夠隨喜,垃圾也能夠隨它善行,垃圾也能夠做到忘己年齡,不知道自己幾歲,總是「存壽入藏」,入這個寶藏去了,投入、輾轉了,無間如法了,這就是法。 各位菩薩,我們法若要用它,在我們的生命中,法法如法都是善法,我們常常都會心很歡喜,指導人好好做好事,沒有困難啊!來,環保的故事很多,你們若進去看環保,「草根菩提」,這很豐富的故事,在我們手機裡面,隨點隨出。(2018年) 我一大早,就點一個環保的故事,點出了二三十年前,「人間菩薩招生」的第一個,在雜貨店,這位彩蓮,就是只有這樣聽到師父一句話:「會做善事的都是菩薩,我們可以人人將他邀來做善事,人人都是菩薩,人間菩薩可以招生。」 她回去雜貨店裡,她就寫一張紅紙,寫「人間菩薩招生」,貼在她的門口。一星期過去了,怎麼沒有人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就沒有機會說了,乾脆將這張紙,再拿進來放在櫃檯。她在雜貨店,人家若買好要結帳了,桌上就看到這張,人家就會問:「妳為何在桌上放這個?這是什麼東西,叫做『人間菩薩』?」她就,「這樣我趕快告訴你,我們師父就是這樣這樣說,叫大家做好事,大家都是菩薩,用一點點錢可以救很多人」,就用這樣的方式開始。他就說:「這一點點錢也可以,要不然這些零頭,零錢不用找了,我就這樣做好事。」那裡一個竹筒,這樣就投下去。這就是「人間菩薩招生」,雜貨店開始。 當然,她的故事還很多,能夠不斷去度人,到了我們環保開始,她開始做,大家垃圾都堆給她。知道垃圾要回收,但是,是真的垃圾,連死貓、死狗,也將牠們堆進來放在裡面。她接受到這個東西,這麼臭,又是貓與狗,要如何處理呢?遇到一位黃居士,他覺得:「妳垃圾回收,回收到死貓與死狗,妳要如何處理?」她說:「對啊,我現在在想,垃圾要戴去我們的環保站,心想順便去將牠埋起來。」 這位黃居士,他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就說:「生命平等,那也是一條生命,兩條生命呢!不要將牠們用垃圾車載,我回去開轎車。」用箱子好好將牠們送到山上,將死貓、死狗,就在那個地方,這樣將牠們埋起來,還為牠們念〈往生咒〉,又為牠們念《般若心經》。就這樣就完成了一件事情。你們想,這種的環保做到能夠度人,這位從這樣他開始做環保,「妳若需要車,我來載妳。」就這樣開始。 又有另外一位秀勤,她就說:「妳的環保做得讓我很感動,我可不可以來加入?」是自動說要加入。她說:「好啊,很好啊!」從這樣,這三個人,成立了一個環保站。這個環保站一直做,有一位有心的人說:「你們在這裡這麼小,我給你們一個比較大的地方。」所以給我們一個比較大的地方,做到環保菩薩幾百人以上,這當中還培養出了慈誠、委員。實在是要說的故事很長、很多,這就是我們「人間菩薩招生」,從雜貨店開始。從環保回收做到這種大規模,尊重生命,你們想,是不是需要我們要好好用心,隨喜功德? 所以,前面我們看過的經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何況最初於會中 聞而隨喜者 其福復勝 無量無邊阿僧祇 不可得比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你看,這樣連續在做回收,共知、共識、共行,我們能夠說出了這麼大,一連串能夠影響人、淨化人心,這樣一直緣去了,何況我們在受持法,我們要將佛陀的教法,這種妙法要延續,一代過一代,這也不困難!讓它不要偏離掉。 就像(2018年)北部,培訓的新發意菩薩回來,五、六百人之中,我也告訴他們,早上所說,聞法能夠隨喜,一直到第五十人。想起來,委員在度、在勸募,一層一層,不知道多少層了?光是說我,每年授證一次,這是不是已經將法,人間菩薩法為他見證,說:「你是人間菩薩,你是委員,你是慈誠。」每一年都將它算成一代一代,這樣也超過五十代了。 所以我們過去說,經五十人,五十人是五十代。到五十代沒有走樣、沒有偏差,這功德無量無邊。同樣的道理,佛陀的時代,說傳法,要如何傳?一代一代傳,同樣的道理。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 又 阿逸多 若人為是經故 往詣僧坊 若坐 若立 須臾聽受 緣是功德 轉身所生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就是又要告訴大家,聽《法華經》,為了要聽,很虔誠。第一代從佛陀講法,這樣聽了很歡喜;有的人又再要進去,出家人所住的地方,要向他請教這個法的道理。就是為法虔誠這樣進來,要了解道理更精微些,所以用很虔誠的心,走進來僧團的裡面,僧坊的裡面,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他們不論是坐著也是很虔誠,他們是用「寸誠之心」,用這樣來顯,因為這樣顯出了他們虔誠的心。不論是坐、不論是站,他們就是很端正。這樣表示分分寸寸都是虔誠,這種的心態來聽聞佛法,來請教、來聽聞。就像這樣能夠輾轉,自己聽、自己受用;不只是受用,還身體力行,這種的功德也是很大。 為是法華經故 往詣僧坊 重道精微 坐立聽受 寸誠之心斯顯 故轉生 得自受用之功德 「又,阿逸多!」。若是有人真正詳細了解,自己自聽,或者是勸人聽,而人家聽,我們隨喜,這就是正向的功德。 又 阿逸多 若人為是經故 往詣僧坊: 佛為詳釋 聽聞隨喜 及勸聽隨喜 正向功德 為欲聞是法華經故 以敬誠心 往詣僧坊 不論自己去求法來聽,聽了之後勸人去聽,或者是人家聽了之後,我們自己也很歡喜,這全都是正向的功德。所以,「為欲聞是法華經」,以敬誠,虔誠敬仰的心,「往詣僧坊」。同樣是用這麼恭敬的心,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 若坐、若立 須臾聽受: 或坐或立 守持住行 四儀如法 須臾之間 至此聽受 妙法華經 「若坐、若立須臾聽受」,這都是用虔誠這樣進去。聽受到《法華經》。這樣這個功德,再「轉身所生」。不只是這輩子,這輩子輾轉將這個法再生。就像我們在做環保,環保拉拉雜雜,骯髒的東西收回來,精細分類之後這些東西又能夠再生。我們要在現在度人,將惡劣的心變成了清心善念,這也就是再生。或者是今生結束再來生,這也就是再生。所以,不論是在此生,立即翻轉人生,或者是我們這輩子,已經翻轉過了之後再來生,這個「生」,轉生,是很開闊的道理。 不論是物、不論是人,不論是現在、不論是未來,這種「緣是功德,轉身所生」。這種轉一個身,我們就能夠做好事,轉一個身,我們就能夠度人。人生無常,現在健康可能轉一個身,我們已經善終了,也不一定。這就是全都在「轉身所生」,來將它作解釋。所以,「緣是功德,轉身所生:是至誠守持,護念精實聽經功德,聞持無間,捨報轉生,所得之處。」 緣是功德 轉身所生: 是至誠守持 護念精實 聽經功德 聞持無間 捨報轉生 所得之處 聽,我們就要接受,持用、身體力行,這叫做「無間」。我身體力行,又在教人,這也叫做無間。反正一念善心沒有間斷,這叫做無間。所以,「捨報轉生,所得之處」。哪怕是轉一個身,我再來生,這都是我們要真正要時時用心。所以:「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 得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輦輿 及乘天宮 若復有人 於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令坐聽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段經文就是我們過了之後,我們全都很歡喜、很得意,這是環境,這是心理以及我們的環境。總而言之,愛的力量,只要你的環境一轉,環境、心境一轉,我們轉貧為富,雖貧亦富,這全都可以。我們用垃圾車,也覺得我們是乘最上乘,同樣的道理,我們是用很好的心,入在那個垃圾堆裡,就是回收站裡,我們也覺得很堂皇。要對著很多環保、很多東西,將它分類到最後,疊得很整齊,「哇,這也是很堂皇的天宮!」總而言之,只要我們轉一個心念,沒有不是我們這個心,意識所緣的境界,所緣的境界無不都是法,法無不都是我們所在受用。所以,我們要好好真正用心,轉無明成智慧,同樣的道理。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8日~ 【附註參酌】 *〔三細六麤〕 起信論所明。三細者,根本無明相也。六麤者,枝末無明之相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細相〕 (出起信論)三細者,即根本無明之惑也。因對六麤,故名三細。 一、業相,業相者,即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然本覺心源,離念寂靜,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故起信論云: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是也。 二、見相,見相者,見初動之相也,亦名轉相。謂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轉相,分別初動之境界也,亦名現相。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也。(三藏法數) 3.〔六麤相〕 (出起信論)六麤謂由業轉現三細而生,故名六麤。 一、智相,謂依三細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現,妄起分別染淨之相,於淨境則愛,於染境則不愛,是名智相。(境界相,即三細中之現相也。) 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分別於愛境,則生樂,於不愛境,則生苦。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是名相續相。 三、執取相,謂依前相續緣念苦樂等境,心起著故,是名執取相。 四、計名字相,謂依前妄執,分別假名言說之相,是名計名字相。(假名者,虛假之名,謂依前執取相上,更立假名也。已上四相,皆論起惑。) 五、起業相,謂依前名字,執取生著,造種種業,是名起業相。 六、業繫苦相,苦即生死之苦也。謂業繫縛,則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是名業繫苦相。(三藏法數)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4 Q
1.「一念無明生三細」,什麼叫做「念」? 2.凡夫就是念念無明,不是「貪」,就是「瞋」、「癡」。我有覺察自己的無明嗎? 3.為什麼,上人說:環保是一個很好的「長照」場所,是老人生命中亮麗的一個重點,也是年輕人受教的一個好去處;老、少能夠共同合一,一個快樂的場地? 4.聽受到《法華經》,要將這樣這個功德,再「轉身所生」。何謂「轉身所生」?上人舉了什麼例子? 5.「只要我們轉一個心念,所緣的境界無不都是法」。我是否有用心受用法,轉無明成智慧?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4 A 1.「一念無明生三細」,什麼叫做「念」? 起一個念頭:我要認真聽。這念就是一念。或者是:坐下來不知道還要多久?腳會不會痛?這也是一念。我們日常生活中,身體所對的境界,起一個心,就是動一個念。 2.凡夫就是念念無明,不是「貪」,就是「瞋」、「癡」。我有覺察自己的無明嗎? 自行發想。 3.為什麼,上人說:環保是一個很好的「長照」場所,是老人生命中亮麗的一個重點,也是年輕人受教的一個好去處;老、少能夠共同合一,一個快樂的場地? 自行發想。 老人「忘己年歲」,忘記老了,忘記身體有病有痛。有這一大群的人都在說好話,都是做得很歡喜,所以去老返少,因為「存壽入藏」,壽命存入寶藏去了。他們身體力行,做到讓孩子會好奇,好奇會接受,接受願意做,這就是方法。原來我們是在製造垃圾的人,讓這些老人為了這些垃圾問題很辛苦,啟發了年輕人的善心、良知。 4.聽受到《法華經》,要將這樣這個功德,再「轉身所生」。何謂「轉身所生」?上人舉了什麼例子? 不只是這輩子,這輩子輾轉將這個法再生。就像我們在環保,環保拉拉雜雜,骯髒的東西收回來,精細分類之後這些東西又能夠再生。 我們要在現在度人,將惡劣的心變成了清心善念,這也就是再生。或者是今生結束再來生,這也就是再生。不論是在此生立即翻轉人生,或者是我們這輩子已經翻轉過之後再來生,這個「生」,轉生,是很開闊的道理。轉一個身,我們就能夠做好事,轉一個身我們就能夠度人。 5.「只要我們轉一個心念,所緣的境界無不都是法」。我是否有用心受用法,轉無明成智慧? 自行發想。
20240315《靜思妙蓮華》初隨喜者 其福無比 (第1633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見寶塔品敘多寶佛聽經現身,復明一乘境中過去佛果;本品敘世尊因往劫精勤道法成佛。 ⊙古昔有佛住世,無人請佛說法,即便取入涅槃,因缺諸說法緣。如是經中多寶佛塔從地湧出,靈山為法見證釋尊說是妙法。 ⊙〈見寶塔品〉:「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見寶塔品〉:「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見寶塔品〉:「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 ⊙〈見寶塔品〉: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踊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最初一人,於法會聞,輾轉傳至第五十人。 ⊙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舉最後人所得功德,以後望前,初人倍增,故云復勝不可得比。 ⊙是此最初者之功德,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故其福無可得比。 ⊙蓋一人、一時之法會隨喜,一偈、一句之隨喜演說,其發端雖微,而往往能喚起夙具智根之人。 ⊙由聞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證果,諸佛諸祖豐盛偉大之佛事業,蓋莫不肇基於是。故一人、一言之佛法功德,實非可以限量計也。 【證嚴上人開示】 見寶塔品,敘述多寶佛聽經現身,復明一乘境中過去佛果;本品敘世尊因往劫精勤道法成佛。 見寶塔品 敘多寶佛聽經現身 復明一乘境中 過去佛果 本品敘世尊因往劫 精勤道法成佛 大家用心體會它,多了解。記得多寶佛塔那時候,我們之前已經,多寶佛塔湧現在靈鷲山,一段很長的時間來敘述,多寶佛他遠從東方,而來到靈鷲山聽經,甚至現他的全身在塔中。大家若能夠再回憶,當時這段經文所表達的,過去佛來讚歎現在佛,成就現在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大家若還記得,這段文就是很豐富的含義,在那當中,不只是體會到過去佛如何修行,那個時代,以及願未了,發這個願。隨喜,任何一個道場講說《法華經》,多寶佛一定到現場來聽,來證明這部經所說的妙法。 所以,除了其中有因緣,還又「復明」,其中又再含著,這部經一實乘的境中,過去佛果。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所講說這部經,它是一乘,一乘境其中境界所包含的道理,還有過去佛已經成佛那個內涵,在這經中已經為我們表達出來。所以,敘述世尊因往劫,世尊開始如何發心,時間很長在過去。這我們常常都在說。「往劫」就是無量無數劫前,那時候開始發這一念心,這顆種子一直一直到現在成佛。釋迦牟尼佛他的精勤道法,是這樣成佛的。所以學佛要成佛不是很簡單,一定要保持著我們初發心,還得要身體力行。這身體力行無法去計算數量,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而多寶佛塔是什麼因緣湧現呢?就先來了解多寶佛。 古昔有佛住世 無人請佛說法 即便取入涅槃 因缺諸說法緣 如是經中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 靈山為法見證 釋尊說是妙法 「古昔有佛住世」,也是無法計算之前,所以稱為「古昔」;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往古,很長久的時間。「有佛住世,無人請佛說法,即便取入涅槃,因缺諸說法緣」。這就知道那個時代,同樣多寶佛成佛住世;成佛住世,就是缺了眾生好樂佛法,來請佛說法的因緣。佛既成佛了,這個法既然沒有人尊重,也沒有人想要殷勤來請法。所以說起來,我們現在回顧,那時候佛陀一直在讚歎、讚歎,《妙法蓮華經》有一乘實法,讚歎到最高峰的時候,五千人退席。舍利弗他聽佛這樣,一直讚歎《法華經》之妙,舍利弗從眾中起,請佛來講說《妙法蓮華經》,它到底含什麼樣的法,佛陀這麼用心護念、讚歎。一請、再請、三請,佛陀就這樣說:「汝已三請,我豈得不說。」開始答應要說,在法會中,人站起來,五千人退席。大家還記得,這過去都有解釋過了。 我們現在都知道,靈山道場有多大,那個時代有多少人,人口有多少,靈山那個距離;道場不大,怎麼有這麼多人?這在那段經文,也是用很長的時間,來解釋五千人的意思,這所含的法都是很豐富。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要很感恩舍利弗,來為我們後世的人請法,這我們要很感恩。若不是舍利弗這樣來請法,佛陀讚歎之後若沒有因緣,沒有人請法,那就是說過就完了。就是因為有人這樣請法,開始就說《法華經》,這樣這麼長。佛陀說起了《法華經》,它所重要,開出了本跡二門,從「跡門」開始。現在我們所說的是「本門」。 所以說法很辛苦,若沒有因緣來契合,也無法說法;而有因緣,聞法的人多,但是說法的人,種種的因緣欠缺,也是沒有辦法。所以,「古昔有佛住世,無人請佛說法」,這也就是多寶佛的一大遺憾,所以他就「即便取入涅槃,因為缺了諸說法的法緣」。但是多寶佛,這是他心願所未了,所以他入涅槃的時候,他就有一個心願:哪一個地方,有人講說《法華經》,他、寶塔,他的全身舍利進去在寶塔中,將來將寶塔與全身,會現在法會道場。就像〈見寶塔品〉,那段經文的敘述。 所以多寶佛塔從地湧出了,這是滿多寶佛的心願。哪個地方,只要有人講《法華經》,有佛在世,所講《法華經》的地方,他的寶塔一定會現前湧出,那就是要為說法來作見證,所以他(與)寶塔湧出。湧出在哪裡呢?靈山,就是靈鷲山。佛陀已經所有因緣完成了,法會道場也很盛況,聽經的人很認真。在靈山會中,那時多寶佛塔,突然從地湧現出來,這就是要為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來作見證──現在的佛所講的法是真實妙法,是佛佛道同的真理。這是多寶佛,現在靈鷲山見證的目標,見證著釋迦佛所說的妙法,就是講這部經的妙法。 所以那時,「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應該這段經文大家還記得,這是在經文中這樣說:「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見寶塔品〉: 爾時寶塔中 出大音聲歎言 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世尊 能以平等大慧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妙法華經 為大眾說 「佛所護念」,就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就是所護念的,包括多寶佛。雖然他沒有那個因緣,為那個時代的世間人,說《法華經》,但是他的內心,還是護念著這《法華經》,教菩薩法,這佛佛道同的本懷,所以這就是佛所護念,《妙法蓮華經》。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開始向大眾說了,所以他現身讚歎。 〈見寶塔品〉: 如是 如是 釋迦牟尼世尊 如所說者 皆是真實 所以這個法,「如是,如是!」,是真正,釋迦佛所說的法是真實,就是這樣。前面的「如是」是真實,下面的「如是」,確實就像現在釋迦佛所說的法。這是多寶佛,佛塔現前,從塔中出大音聲向大眾說,證明佛所說的法是真實,是諸佛所護念,還要再讚歎、證明,釋迦佛您所說的真實,就是這樣,這是真實法。佛佛都是這樣說的法。再回過頭來是釋迦佛,為大樂說菩薩說。 〈見寶塔品〉: 佛告大樂說菩薩 此寶塔中 有如來全身 乃往過去東方 無量千萬億 阿僧祇世界 國名寶淨 彼中有佛 號曰多寶 那當中佛陀一直向大樂說菩薩,希望他能夠用他的樂說法,聽法之後,他能夠用他的口才,他表達的方式入大眾中去說法。所以那時候,佛陀一直一直期待,大樂說菩薩能夠體會。現在多寶佛塔已經從地湧出,作為見證了,所以釋迦佛就會再向大樂說,特別呼喚著大樂說菩薩。因為這是契機者,佛陀向他說話,其實是向大眾中說話,大樂說來代表,說:「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就是釋迦佛稱呼一位菩薩,來告訴他:「這寶塔裡面,這個音聲就是有佛。」這佛,這尊佛是,「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就是那個時代有一尊佛,就是名叫做多寶佛;他的名叫做多寶,就是多寶佛。「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他生生世世在行菩薩道,都是都發這樣的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見寶塔品〉: 其佛行菩薩道時 作大誓願 若我成佛 滅度之後 於十方國土 有說法華經處 我之塔廟 為聽是經故 踊現其前 為作證明 讚言善哉 善哉、善哉!就是確實是這樣,很好很好的法。這是多寶佛,他還未成佛之前行,菩薩道的願。尤其是多寶佛住世,很遺憾,他成佛了,竟然沒有人請法,完成說《法華經》。所以加強了他這個心願,哪一個地方,有講《法華經》的地方,他,多寶佛就連寶塔一起,湧現在任何一個,成佛、說法的道場去作見證。這是釋迦佛,特別要向大眾來說話,舉出了大樂說菩薩為代表。這彼佛之間,古佛讚歎現在佛,現在佛感恩過去的佛,敘說過去佛,也是用很長的時間修行,也是發這樣,要完成《法華經》的願。所以過去雖然有這樣的缺陷,卻是每一尊佛說法的道場,他(多寶佛)就要來作見證。這是用這樣過去的因緣,釋迦牟尼佛表達感恩心,所以向大樂說菩薩這樣說。回過頭來,現在就來說,釋迦佛講《法華經》。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阿逸多 如是第五十人 輾轉聞法華經 隨喜功德 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就是講《法華經》要聽進去,一代再一代,代代相傳到第五十代。那個人,第五十代那個人,還是聞《法華經》,還是很正統,這樣不斷不斷延續下去,輾轉聞《法華經》,還是讚歎、隨喜,很正確的正法的證明。就像多寶佛,湧現在釋迦佛的道場,來證明這尊佛,所講說的妙法是真實,佛佛道同。類似這樣,釋迦佛講經之後,一代一代要好好用心,沒有偏差,聽進去。就是這樣,知,如是知、如是識、如是行,知、識、行,這樣繼續一直下去,能夠傳到五十代。這樣隨喜功德,哪怕是第五十代,還是聽人在講《法華經》,他還是隨喜功德讚歎,就像多寶佛,來隨喜釋迦牟尼佛的道場,這樣在讚歎一樣。所以「尚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功德很大,就是隨喜功德很大。 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又是這樣說:「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何況最初於會中 聞而隨喜者 其福復勝 無量無邊阿僧祇 不可得比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阿僧祇」就是無量,若「阿僧祇劫」就是長時間,若只是說「阿僧祇」,那就是無量;無量的長時間,無量開闊的空間,無量無數的人間。這就是見聞隨喜功德,能夠得到這麼多,不可說,「不可得比」。不可說、不可說,「不可得比」,無法去講說。這個《法華經》講說,聽、能說沒有偏差,能傳。尤其是第一個,何況最初於法會中聞而隨喜,到五十代能夠這樣隨喜,不簡單。何況佛在世那個時候聽經、說法、傳法,一直傳,傳到第五十代,這種真的是功德復勝,還再加倍。這種說法,從最初說法來到五十代,功德都是很大,而且最後還能夠這麼的精準,來將法這樣流傳下去。所以這個地方再解釋,「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 何況最初於會中 聞而隨喜者: 最初一人 於法會聞 輾轉傳至第五十人 最初的法會,佛陀說法的時代,那個時代,從這樣傳下去,在那個法會中真實聞法,這樣開始輾轉。傳法是很不容易,一直告訴大家,在阿難還在的時候,法就會走樣了,就會偏差,要如何能夠很精實、精準,這樣一直一直傳下來,到第五十代呢?實在是很不簡單。若能夠這樣,「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其福復勝 無量無邊阿僧祇 不可得比: 舉最後人所得功德 以後望前 初人倍增 故云 復勝不可得比 最初於法會中,聞而隨喜,那個福超越,實在是無量無邊,時間長、空間大、人間多,能夠精準無差這樣說下去,真的是「不可得比」,無法來比量。所以,現在就說,最後這個人所得的功德。「以後」,就是以後面來看前面。所以「以後望前」,從後面的人再回過頭看前面,前面那個最初的第一人,是如何傳?若後面的人,能夠將它對得很精、很準,這是很不簡單。因為維護正法,這樣一代一代一直傳下去。就像我們在走路,後面的人看前面,「啊,不簡單!」我能夠在最後面看到前面去,每一個腳步,都是那麼地對準在走,這麼的整齊,也是很讚歎。所以後面這個人的腳步,與前面那個人的腳步,都是對準的腳步。所以就是這樣,這就是這樣在敍述,最後與最初的人的功德。 是此最初者之功德 皆餘人功德 之所從出 故其福無可得比 從這樣再說後面,同樣,其他的人都是這樣很對準。所以一個傳一個,愈傳愈多。一個隊伍不是只有一列,很多列,一條一條,總是從前、後,第二隊伍、第三隊伍,一直一直,每一個隊就是這樣很整齊下來,譬如就像這樣。所以,「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不是一隊這樣傳下去,第二列、第二隊,也是同樣這樣傳,同時傳同一個法,很對準。這功德「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不是前面一個人,前面每一個人、每一個人,就是這樣一直排下去,後面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這樣一直跟,全都很整齊,所以叫做,「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不是一個人的功德,是這麼多人同一個心志、同一個方法去行在人間,菩薩法。這是很多人功德所出。所以,「故其福無可得比」。一個人若將法傳得準,人人的法沒有異樣,這樣同一個法傳遍了很多的人。所以因為這樣,「其福無可得比」,這個福就很大。 蓋一人、一時 之法會隨喜 一偈、一句 之隨喜演說 其發端雖微 而往往能喚起 夙具智根之人 「蓋一人、一時之法會隨喜」。若在這個法會中,人人互相隨喜,「一偈、一句之隨喜演說」。大家聽的都是同樣的法,而且心的方向都一樣;一句話,大家的理解,都是很精、很實、很準。這樣的法,人人都是隨喜演說。大家都同一個心志、同一個方向,知、識、行平齊。若能夠這樣,隨喜演說,行你所說、說你所行,這就是從聞法中這樣傳下來。如是聞、如是說、如是傳,大家都同樣是這樣,說我們所聽,行我們所說,說我們所做,這全都是這樣一系列,這叫做菩薩法入人群。所以聞一偈、一句,照這個方法傳、照這個方法去做,所以叫做「一偈、一句隨喜演說」。我們演說,同時我們要傳,傳就是要身體力行。 所以,「其發端雖微」。雖然這一大群人,是由一個人開始這樣傳,雖然一個,但是這麼多人共同實行這個法。就像佛陀他一個人說法,這個法同時那麼多人聽,那麼多人聽佛說法,將這個法對很準,人人再傳出去,人人又無數人所受的法。所以這種傳法,一偈、一句隨喜。「發端雖微」,我們都是由一個人開始,那個「一個人」,能夠傳遍很多人。這時候很多,我們慈濟人聽了之後,大家都會再分享;有時候集眾分享,有時候在讀書會的時候來分享,這全都是聽了之後,隨喜再演說。這個人若是傳得真、說得正,這叫做一個開始將法這樣傳,這就是功德。 所以,「而往往能喚起,宿具智根之人」。因為你這樣不斷傳,讓很多人能夠,「哦,了解,原來法就是這樣」。對佛法,雖然全都不懂,因為有人將佛法這樣傳得正確,再給更多人,不知道的人了解了。這個了解啟發他智慧善根,這樣的人也不少,還是很多,所以知道傳法功德有多大。所以,「由聞起信」。 由聞起信 由信生解 由解起行 由行證果 諸佛諸祖 豐盛偉大之佛事業 蓋莫不肇基於是 故一人、一言 之佛法功德 實非可以限量計也 「由聞起信」,因為聽,所以他很清楚了解,很相信。所以深信解行,很深信了解,身體力行。所以,由信而生解,由解而起行,這就是要從聽法來,由行而證果。因為我們有在身體力行,心地風光走過來,我們都很清楚。從起步走,一直到真正這些境界,我走過了,我很紮實、很踏實,我已經都了解。這就像在描述四果羅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個境界一段一段過來,這就是要聽法要精準。「由聞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所以由行就證果,我們就是要這樣,照這個次序走。菩薩在人間,不就是接觸了苦難人,體會了「苦、集、滅、道」,這個四諦法了解,同樣的道理。 所以,諸佛以及歷代傳法的祖師,那個法都是很豐富、很盛大,所以那個法,真的是很盛、很偉大的一個法。佛陀所說的法,起因在佛的覺悟,能夠將這個法這樣傳遍了,實在是不可思議,非常的豐盛偉大。要如何將佛所做過,過去無量劫修來人間事;每一代他就是入人群,入人群去度眾生的事業,就是這樣不斷延續。到我們現在,我們還是同樣要如法,從信解、力行這樣過來,大家都能夠這樣,「莫不肇基於」,是由一個人開始,將這個基礎將它打穩。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所以,「故一人、一言,之佛法功德,實非可以限量」。我們就知道,只要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真實的一句話,這種佛法一偈、一句,我們都很透徹,清楚了解、信受奉行,這樣過來,應該佛法功德,真的不是有辦法去將它限量。因為它利益人很多,讓人轉變人生種種煩惱,解除了這個煩惱迷茫,導正他的人生。這是很重要。所以,正法傳世要從信解、隨喜,隨喜、信解,這互動,彼此之間就是功德無量,因為能夠成就,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法能夠更普遍去傳,普遍去入群;入群,人人身體力行才真的能夠體會。大家若了解了,法在人間就能夠昌盛起來,這是一股偉大的志業。所以,這就是在做佛事,這就是我們人人,應該要承擔的志業。所以,本分事是我們的志業,所以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7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3 Q
1.多寶佛塔是什麼因緣湧現呢? 2.多寶佛湧現在釋迦佛的道場,是要證明什麼? 3.由信而生解,由解而起行,由行而證果,這要從何而來? 4.佛陀所說的法,起因在哪裡? 5.佛過去無量劫修來人間事,每一代他就是入人群,入人群去度眾生。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如何? 6.要如何讓正法傳世?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4 A 自行發想
20240314《靜思妙蓮華》菩薩因行 久遠證果 (第1632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乘境中之去來,菩薩因行佛果,雖既數億多劫,久遠乃得證果,恐彼不精勤求,佛自引本因緣。昔為國王,人中極尊,不惜生命,為奴求法,聖中久遠,乃證菩提,恐彼畏難不進。 ⊙「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次第傳聞。言功德多,無限數也。 ⊙如是第五十人:況顯最初隨喜者。初聞如是妙法一句經偈隨喜功德,況五十人之道聽塗說。 ⊙其處之陋人之卑微,說之訛,聽之乖,信之淺,解之謬,尚獲如是功德。何況最初法會中親聞耶?其福勝無比。又何況受持讀誦耶?為人解說耶?其福愈校,愈不可窮矣! 【證嚴上人開示】 乘境中之去來,菩薩因行佛果,雖既數億多劫,久遠乃得證果,恐彼不精勤求,佛自引本因緣。昔為國王,人中極尊,不惜生命,為奴求法,聖中久遠,乃證菩提,恐彼畏難不進。 乘境中之去來 菩薩因行佛果 雖既數億多劫 久遠乃得證果 恐彼不精勤求 佛自引本因緣 昔為國王 人中極尊 不惜生命 為奴求法 聖中久遠 乃證菩提 恐彼畏難不進 「乘境中之去來,菩薩因行佛果」,也就是說,長遠劫前,佛陀累生世就是這樣,乘因緣環境,來來去去,無不都是菩薩,都是在種種子,撒播菩薩的因,行菩薩的行。菩薩的行,總是面對的目標,就是朝向佛果走。所以常常說過了,學佛,我們若想要成佛,絕對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過程是很辛苦,一來,就要克服自己的心志;再來,願力是要投入人群,救度眾生,這是佛法的真理。他就是往這個真理,行菩薩道。菩薩道這樣一直走,無窮盡,走到那個盡頭,是不是得佛果位呢?不是在意,最重要的就是菩薩道。 所以「菩薩因行佛果」,他這樣「行」就是菩薩行,一路一直去一直去,自然,那就是到佛的境界,那個盡頭就是佛的境界。人人本性,每一個人同樣,真如本性是清淨。這個清淨的本性,看我們如何發心的起頭,我們如何在走路。人人所走正確的道路,回歸到位,就是真如本性。大家同樣就是有這個因行果報,不是釋迦牟尼佛單獨有的,是我們人人本具。菩薩道必行,讓我們的心調得沒有污染,靜寂清澄。但是要入人群中,保持著這念靜寂清澄,不畏苦,不怕難,這就是菩薩道。人人都有,只要人人努力。 所以「雖既數億多劫」,雖然已經是很久很久了,已經是數億多劫;數億多劫,就是無法去論時間多長,這分無法計算,那就用「數億多劫」。到底幾億?難說,無數億就對了,這麼長的長時間。多劫,一劫就已經不好算了,何況多劫,所以很多劫波。劫波就是長時間,無數億多劫,真的是很長很長。在這麼修行的當中,還是顧著眾生,只是聽法而已嗎?只是了解就好嗎?恐怕大家只是僅僅沉滯在聽法,沒有真正要入人群,而入人群也是不精,不精就是雜揉。恐怕他不精勤,這種不是專心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也不會久長,這種不精勤好好修,好好顧好這條菩薩道,欠缺了專心,這是佛陀很擔憂。擔憂弟子修行不精勤,無法用長久長久的時間,把握初發心那念要來隨佛出家。隨佛出家的目的就是專心,行因趣佛果。恐怕人初發心就是這樣,但是久了沒有耐心,也捨不得吃苦,就會變成了不精不勤。 求佛,只是要求我要成佛,但是我要成佛,是不是有這樣願意去付出呢?只求果,不行因,這佛陀就是擔心。所以佛,釋迦佛,他就自引本因緣,他將這個道理就是行在人間。在人間面對著人與事,是如何相對?生生世世的人間,面對著眾生,到底眾生要如何度?自己本身要守法又是如何修?這是每一生世,面對的因緣,面對的人,佛陀用不同的身分在人間來回。 「昔為國王,人中極尊,不惜生命,為奴求法」。《法華經》中〈提婆達多品〉,就有這樣這一大段很長,意思就是說,有一位國王,就是好樂佛法,感覺他所要求的佛法,好像缺了一項什麼,還沒有到很究竟。雖然他勤政愛民,一個國家很興盛,大臣也很忠於國家,所以對國家他沒有憂慮,人民安樂。他很用心,要如何用佛法來治理國家?如何讓國家人民更均富;平均富有?要如何讓人民富有中,還要再認識道理,希望人人有心追求佛法。 他喜歡追求佛法,佛法的道理讓他身心很自在,很期待他的國家人民都能夠得到生活富裕,也能夠輕安自在。這是他要給人民最大的生態。自己若沒有很透徹了解,無法讓人民有這分了解佛法,過著輕安自在的日子。所以我們前面的經文,也就是說你如何富有,富有,大布施給四生;所有的眾生,各種類,我們就是希望疼惜他,希望愛,給他愛。前面的經文也說,你如何給他愛,物質的富有,所要生活的無憂慮,給他很多樂具,但是這還是一生一世的享受。他希望給他們,能夠生生世世心量,人人都能夠趣向佛道。這才是究竟要給眾生,永恆的福與智慧。但是自己若沒有充足,他就要再追求。所以我們前面說的經文,我們要記得,就知道修行,大家布施,成為大施主,我們要再更修行,不是只有用表面的愛付出,還要很徹底,讓他們能夠得到修行。所以這位大施主布施很多,若能夠得到四果羅漢,很有修行的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一階段一階段,他們修行的次序。 發心,這是初發心,這才是開始發心,要踏入須陀洹,才開始進來了,所以還沒有得果,才開始進來的,開始向步走,你已經入門了,也是盡心修了,心態要如何去調伏?所有的欲念,所有的習氣、無明,就是這樣一階段一階段,好好去克服,一直克服到無明完全乾淨,也沒有迷惘,都很清楚,心很乾淨。雖然獨善其身,叫做阿羅漢。那就是已經完全清淨,不論外面的境界,是什麼樣的事情,他們就是能夠輕安自在,無所求,沒有得失,這就是阿羅漢的果位,所以他們心常常輕安,很自在。這就是四果羅漢,已經到四果位,他已經該要求的小乘法,就全都求了、全都聽了,就像小學的基礎都打穩了,這個時候要好好再成熟,才再進階上去。同樣的道理,平時這位大施主,所付出的就都四散在外面,那個心態沒有佛法,還沒有佛法,只是因緣來生人間,隨因緣果報來,那些眾生,在四生。四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在這四生所有的眾生,不只是有人類,都是乘因帶果來的,苦啊! 那位國王,他就是完全給人,完全給他到生活都很安定了。就像這樣,還不夠,你可以給他,能夠飽足,吃得飽,生活滿足,也才是這輩子而已。這國王就等於是大施主了,他覺得還不夠,就是要給他們正確佛法,要給他們,我就要趕緊用心,先成就自己,才有辦法體驗出法的真諦,才有辦法來幫助人人有法,從生活佛法中,去看透人間苦、集、滅、道。這些道理應該知道,讓人人再進步,懂得去除煩惱、滅掉煩惱,這是佛陀修行為眾生。就是這樣,為了自己進步是為眾生,求法是為眾生求法,求法得果了,也是為眾生求,所以已經滅掉了種種煩惱。 佛陀已經體解了,天地宇宙萬理萬法全都了解,這就是他的去向。雖然滅諸煩惱,還得要精進向道走,這個時候要精進向道走,就要有指導師,所以他就身為國王,為了要求能夠來指導他,貼出告示來,有人有辦法來指我的迷津,突破我的迷茫,如何給我大乘法,那《妙華蓮華經》,誰能夠給我呢?所以他貼出告示,没有人來拆。 最後有一位阿私仙,來拆他這個告示,就是修行的人來拆告示,來了,面見國王,國王看到修行者,就從內心起了恭敬的心,向他要求法。「我要給你法,很簡單,你要跟隨我修行。」國王認為:「是啊,我這個時候心無掛礙,王位我可以交代給人,我正想要專心求佛法的妙,所以我願意跟隨你出家。」所以跟隨他去修行了。 但是要出家一定要聽我的使喚,做我叫你要做的事情,你身為國王你放得下嗎?放得下。求道本來就無相、無人相、無我相,哪還有國王的相呢?所以我願意。他就這樣去為這位仙人工作,一直一直做,總是生活為他侍奉得沒有欠缺,到哪裡,沒有椅子可坐,告訴他:「來,你彎下來讓我當椅子坐。」他也就要身體彎下來,兩隻手撐住讓他當椅子坐,坐得很舒服。這身體拱起來就要很平,讓他可以當椅子坐;有時候隨地想要睡,就要有一個很平坦的地方來睡,「來,你來讓我當床鋪,讓我墊在地上,讓我睡得很舒服。」他也要趕快將他的身體鋪好,當床鋪讓他睡。不論如何的折磨生活,他就是很甘願,要如何調伏身心,絕對不會讓這位修行者,一點點逆;就是不順他的意。這就是他要求法,所以他的心,逆來順受,心沒有起動念。 一直到這一輩子當中,不論要他的眼睛,要他的肝髓,要他……等等,他頭目髓腦悉皆願意付出。這種的修行法,這都是「不惜生命,為奴求法」。這是何等的尊貴呢?他是身為國王,不惜身命,為奴求法,這是聖中聖,誰做得到? 大家〈提婆達多品〉,也已經聽過了,誦也常常誦過,類似這樣的修行,他都願意經過。這種久遠劫來,這樣還是行菩薩道,很長久長久的時間,就是保持這樣的心態,這樣一直到證菩提。修行的道路這麼長、這麼多的苦難,生生世世都會遇到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與釋迦佛生世相隨。每一次從他的過去所修行,生活中求法,生活所遇到很多困難,都是由提婆達多,在刁難他、傷害他,他累生世就是這樣順從,這樣過來的。所以這是久遠啊,沒有掛礙,沒有因為這樣就中斷了,就是生生世世這樣走過來,證菩提了。 這就是因為怕,怕眾生他們受不得苦,所以「恐彼」。恐彼就是所有的眾生,既然要修行,經不得苦,耐不了勞,這種的畏難,「修行這麼困難哦!」這些眾生害怕修行困難,不肯精進,因為這樣釋迦佛過去生,就是這樣這樣過來的。所以在《法華經》中,他就舉出了這段文,《提婆達多品》,也是有經過這樣的事情,我們就能夠了解,佛陀修行所經歷的劫數,有多遠、多少,多少時間;長時間修行,所遇到的人的大考驗,都沒有影響他,這就是了,修行。修行能夠不受影響,很穩定走我們要走的路,這要從自己的習氣說起。我們修行,大家都有好心,都想要認真修行,就是大家有生活習氣,所以,要斷習;斷去我們的習氣。這就是粗的無明,前面有說過了,很粗。 凡夫就只是一直緣在這個境界,這六根識之中,在那個地方所面對著的東西,總是隨著這個境界,在緣、在思考,這五識加上了意識,那種起起落落、喜怒哀樂,反應,這變成了因果雜揉。你歡喜的時候,「這些人很苦,我要來幫助他們。」「大家這麼整齊在修行,看了很歡喜,隨喜,我也願意進來修行。」這種喜怒不同,隨著環境變遷,這樣進進出出這個道場,內心起起落落,這就是佛陀所擔憂,「恐彼畏難」。這種,佛陀很擔憂,其實不只佛陀擔憂,我也很擔憂啊,到底大家修行的心,是不是永遠念著,我們最初那一念心?若有,我們的習氣就比較不會起落,起落,他也懂得再回復回來那個初心,方向還在。若是初心不見了,方向就偏差了,大家要很注意,細思惟,要很詳細,好好思惟。 前面說的那段經文:那就是大施主這樣在布施,成就羅漢修行,這個人的功德大不大?佛陀問彌勒,彌勒回答說:「這樣已經很大了!」佛陀就要告訴他:「是,功德很大。」但是,「不如第五十人」。 不如是第五十人 聞法華經一偈 隨喜功德 百分 千分 百千萬億分 不及其一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知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不如第五十人,就是已經將《法華經》,第一個人聽很清楚了,不只是聽,還會講,還會傳。從這個第一代,完全將《法華經》的精神,佛陀所說法,行菩薩道,「我不只聽,我懂得做,我會聽、我會做、我會說,我再將它傳給第二個人」。第二個人同樣一模一樣,同樣這樣聽下來,這聽下來同樣能夠傳,能夠入人群,能夠再說法。這是第二代。從這樣一代一代全都一樣,到了第五十代人。這第五十代人就已經幾百年了。 在這個幾百年中,佛法沒有走樣,《法華經》的精神,教菩薩法的理念,還是很準確,沒有偏差。到了這第五十代的人,還是很準,在《法華經》。所以前面說,供養「四百萬億」,很多很多的人、很多的眾生都得救了,時間很長久,這個功德大啊!大不大?彌勒菩薩說:「很大、很大。」佛陀就說:「還不如聽聞《法華經》,到了第五十人,他還在宣說正確的《法華經》,這個人的功德比他更大。」這是佛陀要展現出了,《法華經》在他一生中說法,就是一實乘,顯一實乘法,獨一無二。過去四十多年間所說的法,有修行的,一直到這個地方;過去修行,功德大不大?還不大,就是要趕快走入法華的境界。 所以已經「正直捨方便」了,佛陀要說的這條法,就是菩提大直道,大家要走上了這條道路,才真正能夠看到你心地風光,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法。過去的就是小徑、小道,讓大家從各種不同的路徑,能夠走到大直道來。所以走入《法華經》的路,能夠從《法華經》的精神根本,身體力行,講說、傳法,這是很重要。所以這個地方說,「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不及那個第五十人。有的人聽法,聽了之後就過去,沒有傳。這還是要有聽法,聽進去,他一句一偈隨喜,他就功德大。那些聽很多經,不如於《法華經》,一句一偈很清楚,「博聞愛道,其道難會」,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就是要一心一志在一條道路上,真正正確,我們志要守住,所以我們好好用心。 所以,「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總是不如這第五十人,他聽經一句一偈隨喜,他的功德就很大,《法華經》。所以有很多人,他們聽多少,博聞愛道,道也難會。還是無法得到真真正正,那分能夠回歸到真如本性,那條路就是菩薩道,這就是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阿逸多 如是第五十人 輾轉聞法華經 隨喜功德 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應該就是無量無邊,只是一直輾轉聞法,聞《法華經》,這樣隨喜功德就已經很大、很長、很久,功德很大。這是佛陀對阿逸多這樣說,「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阿逸多 如是第五十人 展轉聞法華經 隨喜功德 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次第傳聞 言功德多 無限數也 若能夠這樣長長久久,聽法就是這樣一路聽過來。是很久的時間,很長的時間一直聽,聽《法華經》,這樣的功德就很大了。但是接下來還有,這段經文我們先了解。光是聽《法華經》,功德就很大了,所以這就是「次第傳聞」。「你說《法華經》,我聽、我也隨喜;我也覺得你說得很好,我隨喜」。後面再聽,他也說「我隨喜啊」。就像這樣輾轉隨喜,功德就已經很大。這個「次第」,就是這樣一段一段,一直都在為《法華經》,聽《法華經》隨喜。這就是說功德大,無法去計算限量。所以,「如是第五十人」。 如是第五十人: 況顯最初隨喜者 初聞如是妙法 一句經偈 隨喜功德 況五十人 之道聽塗說 「第五十人」,就是第五十代的人,他們還聽得到。所以,「況顯最初隨喜者」,這第五十代同樣這樣聽,歡喜還有功德。可見第一代能夠聽到的,那個功德大了!我們若看到什麼東西,「啊,愈拖就愈低了」。但是我們就知道,上面那高層次聞法信解。這我們就能更加了解。所以聽法的層次,這樣聽,我很熱心,到了第五十代人,是不是還很熱心呢?是不是很踴躍呢?有沒有呢?這就不知道了。但是,第五十代人,他們還歡喜,這我們就要很清楚。 所以,初聞如是妙法一句一偈,隨喜功德,很大,這個第一代人能夠一直傳,傳,傳到第五十代人。這個道,道理,聽了是不是能夠照實,有差嗎?有偏掉嗎?很難啊!所以我有說一個故事,阿難還在世,年紀大了,那個時代法就已經偏差了。阿難是親自聽法的人,哪會知道後面的比丘,同樣修行,竟然就是將它偏差了。「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能夠看到水老鶴;阿難聽到,「不是!不是!是要知道生滅法」。你不如就是活一天,能夠真正得到這樣的真理,與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他是一直在說道,教學生的人,他自己也還覺得仍不滿足,「若能夠找到生命的真理,我早上聽到,傍晚往生,死了,我也很甘願」。所以,聖人對真理的看法是不同,凡夫就是這樣傳,傳到偏差那麼遠,所以阿難很慨嘆,不如就是去了;回去,就趣入滅了。這就是阿難也是心很悲痛,這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說來,這些會中這樣在聽法,最初聽的法,一直留傳下去到第五十代,「其福勝無比」。若還能夠讓他一樣,一樣,這樣就是福無比了。 其處之陋 人之卑微 說之訛 聽之乖 信之淺 解之謬 尚獲如是功德 何況 最初法會中親聞耶 其福勝無比 又何況 受持讀誦耶 為人解說耶 其福愈校 愈不可窮矣 若是這樣聽過去,就一代,差一點、差一點,若差到第五十代就是差很遠了。 所以要知道,「其處之陋,人之卑微」。因為在我們的人間,這個環境很鄙陋,環境很差,就像我們的範圍,這個世間範圍,這個環境很差、很卑微。人人的想法實在是太差了,這種不懂得要向上追求,都是往下墮落,真正卑微的理念。所以,「說之訛,聽之乖」。說的已經偏了,聽的人已經就更差。所以,「信之淺」,要信的人很淺,解的人又解錯。所以「尚獲如是功德」。這種聽錯了、解錯了,等於是這樣偏了。所以,「何況最初法會中親聞?」。最初法會,聽《法華經》,佛陀親口說法,在法會中這樣聽來的,是不是真的用心聽法?在最初聽的法,一直堅持下去,這功德那就很大。 「又何況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耶?」我們若是從初發心開始,聽這部經就心生歡喜,一直堅持讀誦,又為人解說,這福就是更大。就是這樣來校量它,愈是大;在這個困難中,能夠這樣聞法,在這種佛法衰微,已經到末法當中,大家還願意聽法。從最初開始聽,受持,又懂得講,又願意傳,這實在是很不簡單,這功德當然就大了。不過,我們已經離佛時代,現在到末法了,環境已經是很卑微的時代了,我們是不是還能夠堅持?如《法華經》中的精神,我們要很細膩了解,入人群、為人演說。若能夠這樣,那就功德無量。 在經文,看來這一小段,要照經文讀過去,這麼簡單就過去。其實當中所含藏的,很細膩入心,那個心與宇宙是開闊的大量。我們有開闊了我們的心量,才有辦法體會天下萬物,回歸在法華的道理。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6日~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2 Q
1.學佛,絕對就是要行菩薩道。走到盡頭,就是什麼? 2.求佛,只是要求我要成佛。佛陀就是擔心什麼? 3.修行能夠不受影響,很穩定走我們要走的路,這要從哪裡說起? 4.「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這個功德大,還不如聽聞《法華經》,到了第五十人,他還在宣說正確的《法華經》,這個人的功德比他更大。」佛陀這樣說,是要表達什麼道理? 5.「博聞愛道,其道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是什麼意思? 6.我們現在已經離佛時代,到末法了,我們要如何堅持如《法華經》中的精神? 思惟提綱(敬請貼緊上人開示的內容找答案) 1632 A 1.學佛,絕對就是要行菩薩道。走到盡頭,就是什麼? 那個盡頭就是佛的境界。 2.求佛,只是要求我要成佛。佛陀就是擔心什麼? 擔心我們要成佛,是不是願意去付出?擔心我們只求果,不行因,所以,釋迦佛,他就自引本因緣他將這個道理就是行在人間,在人間面對著人與事是如何相對?生生世世的人間,面對著眾生,到底眾生是要如何度?自己本身要守法又是如何修?這是每一生世面對的因緣、面對的人,佛陀用不同的身分在人間來回。 3.修行能夠不受影響,很穩定走我們要走的路,這要從哪裡說起? 從自己的習氣說起。我們修行,大家都有好心,都想要認真修行,就是大家有生活習氣,所以要斷習,斷去我們的習氣。 4.「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這個功德大,還不如聽聞《法華經》,到了第五十人,他還在宣說正確的《法華經》,這個人的功德比他更大。」佛陀這樣說,是要表達什麼道理? 佛陀要展現出了《法華經》在他一生中說法就是一實乘,顯一實乘法,獨一無二。過去四十多年間所說的法,有修行的,一直到這個地方;過去修行,功德大不大?還不大,就是要趕快走入法華的境界。 5.「博聞愛道,其道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是什麼意思? 聽很多經,道也難會,不如於《法華經》一句一偈很清楚,一心一志,真正正確守志,在一條菩薩道路上。 所以有很多人,他們聽很多經,還是無法得到真真正正那分能夠回歸到真如本性。總是不如這第五十人,他聽《法華經》一句一偈隨喜的功德。走這條菩薩道,就是很重要。 6.我們現在已經離佛時代,到末法了,我們要如何堅持如《法華經》中的精神? 我們從初發心開始,聽這部經就心生歡喜,很細膩了解,一直堅持讀誦,又為人解說,入人群、為人演說。若能夠這樣,那就功德無量。 |
Details
說明薰法安心讀書會,輕鬆體解上人法。這是薰法香心得的平台,惟智拋磚引玉,期待人人再接再勵。 封存檔
十一月 2024
類別 |